牡丹蜘蛛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牡丹蜘蛛面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8
ISBN:9787208051690
作者:李碧华
页数:319页

作者简介

本书是香港著名女作家李碧华在大陆出版的第五部散文精选集,为“饮食档案”系列三种之合集,各辑所选版本说明如下:

第一辑“给拉面加一片柠檬”选自散文集《给拉面加一片柠檬》(一九九九年六月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初版)。

第二辑“水云散发”选自散文集《水云散发》(二000年七月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初版)。

第三辑“牡丹蜘蛛面”选自散文集《牡丹蜘蛛面》(二00一年七月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初版)。

书籍目录

一 给拉面加一片柠檬
1 给拉面加一片柠檬
2 暧昧的“叔嫂醋鱼”
3 鹅肝和人肉
4 厚杯厚嘴唇
5 “独臭之家”
6 有护翼的水煎包
7 让它泡一泡
8 一份上海菜单
9 乳房上的“烧卖”
10 一百七十六夜
11 柚子小姐
12 “三代同堂”的鸡
……
二 水云散发
……
三 牡丹蜘蛛面
……
编后记

内容概要

  李碧华:出生、成长于香港,任职记者(人物专访)、电视编剧、电影编剧及舞剧策划。电影作品有:《父子情》、《胭脂扣》、《霸王别姬》、《潘金莲之前世今生》、《秦涌》、《川岛芳子》、《诱僧》、《青蛇》等。虽屡获国际奖项,却如已泼出去的水,只希望最好的作品仍未写就。专栏及小说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及中国港台地区报刊登载,并结集出版近七十本。多国译本已印行。美国WILLLAM MORROW出版社拥有部分小说(中文以外)世界版权。    作者认为人生所追求不外“自由”与“快乐”,活得逍遥。

章节摘录

  给拉面加一片柠檬  给拉面加一片柠檬  入场前在铜锣湾一逛,台湾小食店很多。吃“棺材板”好?还是“福州鱼丸”呢?终于选了后者。  鱼丸是包裹了肉碎作馅的,还有贡丸、鲨鱼皮、卤肉、A菜和卤水小吃可挑拣。羹面上桌,味重,仍狂加他们自家制的沙茶辣椒酱。还说:“若有一片柠檬就更好了。”  为什么想起?因早前我们在一家食店吃云南酸辣牛肉米线,很普通,并且一点也不“云南”——因为正宗的过桥米线,是好汤加上一层油,佐料另上,“过一过桥”,再去掉汤面的油才吃的。以“姿势”见著。  但这家,每客米线都加一片柠檬。  因为这片柠檬,它仿佛高贵了一点。  记得日本有一家拉面店,也是奶白色猪骨浓汤底,拉面的材料铺陈好,再加几片柑橘和柠檬,面上有青有黄,颜色鲜妍,好像化了妆,并不浓艳,却芳香怡人,引起食欲。这店号以“柠檬拉面”作招徕,客似云来,还可以上电视。卖的是一点心思。同行马上醒觉。  我是一个柠檬迷。人家用鲜花香薰,但我比较喜欢柚子、柠檬、柑橘……的果香。  青柠味道更芳香、更酸,我选青柠矿泉水。后来知道,这柠檬的兄弟Lime,原来唤“宜母子”,本产于印度和马来西亚,l3世纪才传入法国和意大利。新鲜的宜母子,坚实倔强,发出炯炯青光,如黑夜中一只绿眼睛。  如果那么轻易便可以添点颜色添点味道,还添点身价,但愿你我沉闷刻板的生活中,也加一片柠檬,令一切改观。  ——柠檬就在身畔,蓦然回首处。

图书封面


 牡丹蜘蛛面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既然提笔写了吃为何不就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发挥吃货的精神?!硬是在每个小短篇后面尴尬的接一点类似于教育意义的小故事。何必呢?已经很糟糕了啊。本来读的挺没劲的。在快要书尾的一篇“东北粗粮”里提到的“姑娘”引起我的注意了。看的时候还在想,我们东北吃鸡吃鸭吃鱼,啥时候还吃上“姑娘”了?!原来是姑娘(三声)儿啊...对,只看了这里觉得神经跳跃了一下,其他的都没书上说的神乎其神的,譬如说上海的云南路小吃街。哪好吃!?
  •     喜欢读因吃、喝而感怀的文章,遂乌泱泱地买了多本此类的书。一直喜欢李碧华,觉得她可以用冷艳的文字给人指路,让人刹那间警醒或是恍然大悟。却对这本书有些失望,原因是所述食物我们离得太远,还是因食而引出的话题对于生活本身太过抽离,自己也说不清楚。合上书,唯一记得的几点,便是:1。极品陈皮2。再好的吃食,无情、无景、无感也是白搭;有请、有景、有感,粗茶淡饭也是美酒佳肴。刚刚从海边返城,这是今年第二次去同一海边。同样的高速去返,同样的景色,同样的饭店,不同的只是季节、温度、和陪伴的人。到了海边没有不吃海鲜的道理,一帮人呼啦啦的拥进市场,因我知是要去那里自挑自选的最好。不到片刻,便各人手持几袋的满载,到了可以加工的店铺,交给小妹加工、上桌,也不过片刻的工夫。清蒸多宝鱼,豉汁、粉丝扇贝,辣炒花蛤,清炒海蛎,两吃白虾,清蒸螃蟹,椒盐琵琶虾,姜炒蛏子,尖椒八爪鱼,韭菜海肠,象拔、海螺、毛蚶、白蛤等等。大多数作法相同,不同的只是物件和身边的吃客。大盘小盘的满满一桌子放不下,每样挑了吃,或咸或腥,总是不合口味。倒是那一盘清口的黄瓜、番茄,引得我赞叹。吃完饭,到海边漫步,看着已然熟悉的景色,感慨着。或许,并非饭菜不合口味,而是时过境迁,没有了当时初来时的情怀而已。带着众人去了曾经去过的种种地方,忽然发现,自己不过自私的要别人陪着自己怀念曾经的种种。却发现,真的到了那里,想不起来什么,只是觉得熟悉而又陌生。傍晚玩的累了,大家回到酒店稍做休息,找个借口,自己溜到车上,半天光景没有抽烟,痒的狠。拿了烟,坐在海边的围栏上,看着渐渐阴沉的天空,忽然才有些悲伤。心里起了波澜,胃里也翻江倒海般。掐灭手中的烟,心也便渐渐平静,觉得,一切终于可以画上个句号,虽不圆满,但也善终。第二天,断不再吃一口海鲜,不知是否因为不愿再想起怀念,还是因为受不了天天咸腥的味道……人和人都会保存自己的记忆,但是有些是属于两个人共有的,定要一同怀念,才会共鸣。独自,往往是伤感亦或落寞。但两个人,也未必能记得所有,有时,你说什么,我早已忘得一干二净,我讲什么,你如同天方夜谈。只能无奈岁月或是人事的改变。如同一盅甜品,此时吃是心底的甜,彼时已变成嘴里的涩。天时地利人和任一变了,那么便没有了任何熟悉的味道,什么吃食也都只成了填饱肚子的馒头而已。想通则已,人生不过一出戏,生旦静默全部演过、唱过,也看过、听过。总有一天,大幕得落下,再精彩的剧集,也有曲终人散的时候。何况,大多数人,并没有几个观众,而是曲高人寡的悲哀。感情,都算不得一出戏,因为太过短暂,只能算是一出宴席。有的付出与回报,如同一出盛宴,头盘、主菜、甜点,各个奋力精彩。即使最后撤了盘子,那滋那味也久久都不能忘怀,永远怀念。而有时,不过一碗凉了的炒饭,或是一杯忘记放珍珠的奶茶,喝也不是,吃也不是。珍惜而今手头的,一盏淡茶,一盘素菜,也能自得其乐。真的等到撒手不再拥有的时候,满汉全席也没有任何味道。http://www.blogcn.com/user68/pariscatzi/index.html
  •     因为迷恋吃吃喝喝的杂文所以之前买过李碧华的《红袍蝎子糖》总觉得字里行间有一点若有若无的森然之气今天看到这个书评才发现这个不正是《红袍蝎子糖》的下联么?著书如此也算一趣

精彩短评 (总计32条)

  •     榴莲不臭啊
  •     蛋饺皮自然是自己做得好吃。不过长时间不做,手会生……
  •     2006-17
  •     主妇自有主妇的阵地 也不是说放弃就放弃的~
    话说红烧肉..还是你妈妈的做法比较好 :P
  •     一口气读完,狂吞口水,饿死了。
  •        “人间烟火,哪有极品?只因当时饥渴,所以销魂。”——李碧华·《牡丹蜘蛛面》
      
       人间烟火者,炊烟也;得炊烟者,凡间也。于是乎,所生诸事,皆在柴米油盐之间,至于“玩味”的,虽是俗事,无关风雅,却也随心随情随性——至于口味,倒是因人而异了。
       读李碧华。
       牡丹蜘蛛面。
       是的,名称有些诡异。
       貌似大多数人的笔都带有明显的个人标签。
       文字关乎“吃”,却又貌似与“吃”无关。
       如茶堂之中,阅尽世事、览透古今的过客,随手把弄桌前一盘小点,娓娓道一件或邻家、或灶台边些些碎事……冷静更冷静的。
       同样热爱生活,但李碧华的理智不同于陈丹燕,后者是带些温的,而她,是凉的。即使色彩再绚丽,空气再喧嚣也少有温度,因此即使青蛇万种风情、蝶衣风情万种,最终——仍是一声叹息心碎如冰。
       此时,吃食而已——牡丹酥、牡丹虾、牡丹柿,大力水、大力丸、大力衣,却仍关乎人呵~~~
      
       “……‘一碗面里头死了一只蜘蛛,就算把蜘蛛挑出来,一般人还是难以下咽。但是如果在面端到客人面前之前,蜘蛛就被服务生发现而先一步挑了出来的话,也许就就津津有味地吃下去吃个精光。面本身没什么不同,是吃的人知不知道而已。’同一碗蜘蛛面,究竟是本质重要,还是对它的想法重要?……”
       呵呵还敢吃面么?
       国庆日和两支糖一起吃面,坐在久违的面摊,狼吞虎咽风卷残云般消灭掉大碗面后,面对残汤突然想起这段话。似乎每次重聚都会一起吃早饭,虽没有说,大概大家早已不在乎碗里的,究竟是什么面了,只是这份情谊,愈加浓厚。
      
       这不是婉雅的书,也不要以此为美食向导,若是存了这个念头恐怕会失望到吐血。记得第一次看完“车厢中的冒雪旺”,再坐在“张大肚”吃四大盆时便满身的不自在,总怕在服务生端上大盆对食客呵呵笑时看到冒血的唇齿,不是辣出的满头大汗,是浑身冷汗呵~~~然而,噶礼说:吃,是学问啊。众看官,于此可看出些些端倪?
      
       那首熟到几乎人人都会哼唱两句的军旅歌里说:说句心里话,我也有情,人间的烟火把我养大——什么意思?俗世间,食得人间烟火便有情嘛。
      
       “生活太苦,所以喜欢吃甜品。
       ……事情发生了,就让它过去好了。我们不一定十足如意,七分吧?六分吧?五分也好,总不会一苦到底的。”
      
       蜷在沙发上《瘦身男女》,或以食物填补被挫折砸出的深洞变成肥佬,或因真情织补破碎的美好重归窈窕——将袋里剩的薯片倒入口中,呵呵一笑。
       “……
       我们不一定很快乐,但吃的辰光,不会不快乐。”
      
       听罢“游园惊梦”,恍然原来那支“寄生草”是昆曲呵——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自由。快乐。逍遥。
       只是态度,与“出息”无关呵。
  •     或许是偏见,总觉得李碧华的文字带着森森鬼气,作为剧本,很有卖掉,作为小说也不错,作为饮食笔记,有时会败胃口
  •     哈哈,那文眉師奶,也係我嘅噩夢之一。
  •     没有原来好看了.
  •     那些爱看美食与情爱文章的,来套李碧华的这个系列,看完保证你也能写的上豆瓣精选
  •       喜欢读因吃、喝而感怀的文章,遂乌泱泱地买了多本此类的书。
      一直喜欢李碧华,觉得她可以用冷艳的文字给人指路,让人刹那间警醒或是恍然大悟。
      却对这本书有些失望,原因是所述食物我们离得太远,还是因食而引出的话题对于生活本身太过抽离,自己也说不清楚。
      合上书,唯一记得的几点,便是:
      1。极品陈皮
      2。再好的吃食,无情、无景、无感也是白搭;有请、有景、有感,粗茶淡饭也是美酒佳肴。
      
      刚刚从海边返城,这是今年第二次去同一海边。
      同样的高速去返,同样的景色,同样的饭店,不同的只是季节、温度、和陪伴的人。
      到了海边没有不吃海鲜的道理,一帮人呼啦啦的拥进市场,因我知是要去那里自挑自选的最好。
      不到片刻,便各人手持几袋的满载,到了可以加工的店铺,交给小妹加工、上桌,也不过片刻的工夫。
      清蒸多宝鱼,豉汁、粉丝扇贝,辣炒花蛤,清炒海蛎,两吃白虾,清蒸螃蟹,椒盐琵琶虾,姜炒蛏子,尖椒八爪鱼,韭菜海肠,象拔、海螺、毛蚶、白蛤等等。
      大多数作法相同,不同的只是物件和身边的吃客。
      大盘小盘的满满一桌子放不下,每样挑了吃,或咸或腥,总是不合口味。
      倒是那一盘清口的黄瓜、番茄,引得我赞叹。
      吃完饭,到海边漫步,看着已然熟悉的景色,感慨着。
      或许,并非饭菜不合口味,而是时过境迁,没有了当时初来时的情怀而已。
      带着众人去了曾经去过的种种地方,忽然发现,自己不过自私的要别人陪着自己怀念曾经的种种。
      却发现,真的到了那里,想不起来什么,只是觉得熟悉而又陌生。
      傍晚玩的累了,大家回到酒店稍做休息,找个借口,自己溜到车上,半天光景没有抽烟,痒的狠。
      拿了烟,坐在海边的围栏上,看着渐渐阴沉的天空,忽然才有些悲伤。
      心里起了波澜,胃里也翻江倒海般。
      掐灭手中的烟,心也便渐渐平静,觉得,一切终于可以画上个句号,虽不圆满,但也善终。
      第二天,断不再吃一口海鲜,不知是否因为不愿再想起怀念,还是因为受不了天天咸腥的味道……
      
      人和人都会保存自己的记忆,但是有些是属于两个人共有的,定要一同怀念,才会共鸣。
      独自,往往是伤感亦或落寞。
      但两个人,也未必能记得所有,有时,你说什么,我早已忘得一干二净,我讲什么,你如同天方夜谈。
      只能无奈岁月或是人事的改变。
      如同一盅甜品,此时吃是心底的甜,彼时已变成嘴里的涩。
      天时地利人和任一变了,那么便没有了任何熟悉的味道,什么吃食也都只成了填饱肚子的馒头而已。
      
      想通则已,人生不过一出戏,生旦静默全部演过、唱过,也看过、听过。
      总有一天,大幕得落下,再精彩的剧集,也有曲终人散的时候。
      何况,大多数人,并没有几个观众,而是曲高人寡的悲哀。
      感情,都算不得一出戏,因为太过短暂,只能算是一出宴席。
      有的付出与回报,如同一出盛宴,头盘、主菜、甜点,各个奋力精彩。
      即使最后撤了盘子,那滋那味也久久都不能忘怀,永远怀念。
      而有时,不过一碗凉了的炒饭,或是一杯忘记放珍珠的奶茶,喝也不是,吃也不是。
      
      珍惜而今手头的,一盏淡茶,一盘素菜,也能自得其乐。
      真的等到撒手不再拥有的时候,满汉全席也没有任何味道。
      
      http://www.blogcn.com/user68/pariscatzi/index.html
  •     最可怕是被迫吞下”一小撮精英“----凭他们心水检出来的”极品“,这个时候,你不知道应该恨榴莲,抑或恨那些捡榴莲的小圈子。
    喜欢这个判断。
    留不了言,所以在这里大声问一句:你还好吗?
  •     《一出盛宴》
  •     看的好饿
  •       因为迷恋吃吃喝喝的杂文
      所以之前买过李碧华的《红袍蝎子糖》
      总觉得字里行间有一点若有若无的森然之气
      今天看到这个书评
      才发现这个不正是《红袍蝎子糖》的下联么?
      著书如此
      也算一趣
  •       既然提笔写了吃为何不就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发挥吃货的精神?!硬是在每个小短篇后面尴尬的接一点类似于教育意义的小故事。何必呢?已经很糟糕了啊。
      
      本来读的挺没劲的。在快要书尾的一篇“东北粗粮”里提到的“姑娘”引起我的注意了。
      
      看的时候还在想,我们东北吃鸡吃鸭吃鱼,啥时候还吃上“姑娘”了?!
      
      原来是姑娘(三声)儿啊...
      
      对,只看了这里觉得神经跳跃了一下,其他的都没书上说的神乎其神的,譬如说上海的云南路小吃街。哪好吃!?
      
      
  •     肚子饿的时候看,很妖冶的美感。但吃不到。
  •       牡丹香艳,蜘蛛迷离,两者交织成就浮世男女的饮食档案。不光食物,人情的淡薄、冷暖都能在书中品尝到。越读越饿的内心,急切需要食物的宽慰。
      一碗云吞面,牵扯上当红明星的平实心境;一杯蜂蜜柚子茶,谈的是老也喝不完的感伤;倒掉的肉骨茶,说的是一宗血腥的社会案件。多么八卦,多么食色的人生,牵肠挂肚的是藏在转角的美味,吃要吃的痛快,无节制的薄荷巧克力冰激凌是死刑犯临刑前的最后一餐;吃要吃的节制,八分的糖水只能喝到七分饱,留下漫长的牵挂。
      食色惊人,百年的陈皮炮制出的昂贵汤水;食色燎人,百合泡出的宫廷秘方妃子养颜茶。食色男女,欢爱一场终究抵不过粗茶淡饭的平庸
  •       李碧华的饮食档案里,这是我的第一本。读完甚感惊艳,立马又补了『加一片柠檬』。读李碧华的饮食文字也就好比不加节制地吃一桌饭,一开胃便狮子大开口,这是我的风格。读完『牡丹蜘蛛面』恰是冷菜热炒统统下肚的时候,后一本就好似淡而无味的汤。我不比会吃的广东人,懂得把汤放在饭前喝,鲜甜汁水灌得半饱再慢慢享用,要文雅得多。
      
      “人间烟火,哪有极品。只因当时饥渴,所以销魂。”
      这是吃的最高境界,却更像是情场的半生顿悟。是李碧华的风格,文字游戏玩弄万般风情,管你是食的是肉还是欲。简明一句又点破天机,悟禅道一样。
      也确实是悟禅道,因我们李碧华到底是不食人间烟火。你看她吃遍港台大陆日本,极品如鲍鱼燕窝,街边如串烧汤面,清雅如观音龙井,乡俗如地方小吃她哪个不懂;只是我猜她难得亲自下厨,冰箱橱柜里瓶瓶罐罐的香料冲剂再精致,却不是主妇的样子。
      不下厨房,就不叫食烟火。
      
      刚读完『牡丹蜘蛛面』就被我妈叫到厨房去。她嫌我的红烧肉太浓缩太粗糙,要我看她的学。我的红烧肉是开着锅盖大火朝天酒老抽生抽各二大勺,有人就是喜欢这样满身黑酱味道极重的红烧肉配饭吃。可我自己喜欢我妈的另一种做法,放很多很多的水,大火文火轮流着煮,前前后后一个小时才出锅,肉是淡红色的,酱汁轻轻地裹着肉,显得娇嫩,不像我的那么重口味。我不是不会做,只是懒得,但因为是妈妈的菜,所以才觉得比起我的来,这才是真正的上海红烧肉。
      我妈最讨厌瓶瓶罐罐的冲剂和香料,连芝麻糊也要自己用上好的黑芝麻糖加首乌泡(夏士莲。。),绝不能看见速溶剂那一坨坨泡不开的灰粉。更甚者如我外婆,蛋饺的皮都是自制的。这是最典型的主妇自尊,看不得不天然的东西,比如太甜的橙汁或者太鲜艳的冰激淋,并且深信更美味的东西可以用最原始的食材,多少道工序都不在意。这又是最典型的主妇执着与自信。
      这些都和李碧华搭不上边。她太雅,且我猜她太忙。我又猜她单身,因为拿我为例,这时代愿为自己开开心心做顿饭的人不多,倒是心甘情愿为情人埋汰烧。一边又和香港大陆的饮食文化差异有着密切的联系。到了黄昏沪上更多是飞鸟归巢,满街黄酒香。而港人则更多涌进满街食肆,我猜生活压力比内陆大的缘故。只是你说上海,怎么也算一繁华之都,终有无数主妇不肯放弃炉灶前占高温的权利。
      李碧华更擅长的还是妙笔生花做做文字游戏。只是无论多少美食多少关于社会情爱的联想,都不及我妈清淡浓郁的红烧肉和主妇精神来得动人。
      
  •     就是港台腔略奇怪
  •     恩 我一定好好练习下次做给弟弟吃
    我的做法太北方人了怎么能那么不精致呢啊啊啊
  •     李碧华写吃比她的其他散文写的要好得多。她是为数不多的笔触冷色调却还能让读者垂涎三尺的作者之一。明着说吃,其实说的是人情世俗事,却不是俗气的暖,而是旁观者的冷。
  •       
      牡丹蜘蛛面。多么诡异的名字,若不是因为它,恐怕也不会买下这本书,享受李碧华笔下的天下美食。说是饕餮盛宴,饕餮至极,盛宴却不符其实。
        
        书中有一段描写榴莲的文字,把榴莲搬出来与凶狠的师奶作比较,完全是作者个人的感情和意愿。对榴莲的观点不同,但文字读起来,仍是酣畅淋漓的感觉。
      
        
        网上搜不到,只好敲出来跟大家分享~
        
        
        《极品榴莲凶师奶》
        
        那天,上朋友的办公室,见明显的分为两派,彼此划清界限。
        一派脸上带着痛苦、难受、作呕的表情,躲得远远的。
        一派则围在一堆 ,大快朵颐。
        ----原来在“享受”榴莲。
        
        世上除了左右、正邪、鹰鸽、牛熊、黑白、善恶。。。。。。之外,就数这两派最壁垒分明。
        
        我不大吃这种物体 ,虽未至退避三舍,但肯定不会爱上它。
        
        在台北华西街附近的小吃摊档,有一家“阿利”,专卖独创炸榴莲,分有原味、杏仁、芋丝三种。 一大盆榴莲肉,分成一小块一小块在油锅中炸香。我挑了捆着芋丝的炸榴莲,勉强还可接受。若用手抓着鲜吃?太臭了--爱吃的人笑我:“错失了人间美味 。”
        
        它是“果王”,当然有性格。
        
        刚开壳时,其实不太惹嫌。榴莲的恶臭,因为搁久了,才渐渐“滋长”,尤其是天气热,空气不流通,又暴露了好一阵,它不但熟,还烂熟。 人说臭的像猫屎,不----简直是腐尸。
        
        Y掩鼻走过,加以批评:
        “榴莲就是“凶恶“。
        ”不止凶恶,我说 ,是 “霸道 ”!
        
        凶恶单对单,或一个对几个 。但霸道,却发挥对 “群众” 的影响力。我敢保证,榴莲的恶臭经过中央空调,一整幢商厦都被迫忍受,无路可逃。不信待会儿可以问问管理处或看更。
        
        C对那些沉醉在异香中的食客皱眉,状甚无奈。我笑:”喂,人家喜欢吃榴莲是没有罪的。“
        
        人各有志。
        
        你不想吃,又有不吃的自由,多好 !最可怕是被迫吞下”一小撮精英“----凭他们心水检出来的”极品“,这个时候,你不知道应该恨榴莲,抑或恨那些捡榴莲的小圈子。 你们爱它,回家用之入怀热吻狂嘴吧,为什么逼我们食死猫?还不作呕?
        
        说到底,吃榴莲的过程有点恶俗。假如章子怡喂成龙吃的不是玲珑细核的提子,而是淋漓烂熟核大如拳的榴莲,又有何浪漫而言?
        吃榴莲不应该在大庭广众,也不要在心仪的异性面前----除非你有自毁倾向。或与肥师奶看齐。
        
        。。。。。。。。
      
  •     饮食档案
  •     内容是很好的;但这版编辑不咋地
  •     不错在实用开眼/因地制宜
  •       浮躁的很,越来越难读下几百页的小说。像去年寒假看《人生》一类,现在是可望而不可及了。
      反而是读这类杂文愈加频繁,多是游记或食记。
      港人为食本就精致的很,更何况是这类“无业游民”兼“空中非人”,日本台湾小食也是信手拈来。
      再者文字全是粤语习惯码来,不加修改,虽然有些小不懂,但味道十足。
      前些时间看过黄伟文的《俗》,封面大朵牡丹,俗透顶。
      但读来比这本更是有趣。
      暑假在香港实习时对快节奏的生活深有体会,但恰恰是最中意这样24小时运转不停歇的城市。快清晨写完报告下楼,还可以吃到点心,是何等开心。
      香港人忙碌奔波,却总是写出这种闲书。不是偷得浮生半日闲么?
  •     我很好。谢谢 :)
    昨天考虑买一个来吃,怕上火
  •     拖了一年还是两年,终于看完记完。看完是很容易的,走马观花,记完就需要时日了,所以慢
  •     看饿了。大下午的。。。
  •     吃食和爱情,生活的主旋律吧嘿嘿~~主妇都是用着深情经营这两样的~~
  •       这本新世界的集子里大多数文章和花城版的水云散发重叠了。
      反正给我的感觉是大多数看过。
      内容是在乏善可陈。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