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我的精神家园

出版社: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0
ISBN:9787545201437
作者:王小波
页数:282页

作者简介

安徒生写过光荣的荆棘路,他说人文的事业就是一片着火的荆棘,智者仁人就在火里走着。当然,他是把尘世的嚣嚣都考虑在内了,我觉得用不着想那么多。用宁静的童心来看,这条路是这样的,它在两条竹篱笆之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蜒。这样说固然有煽情之嫌,但想要说服安徒生,就要用这样的语言。维特根斯坦临终时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这句话给人的感觉就是,他从牵牛花丛中走过来了。虽然我对他的事业一窍不通,但我觉得他和我是一头儿的。

书籍目录

沉默的大多数
思维的乐趣
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古遗风
知识分子的不幸
花刺子模信使问题
积极的结论
跳出手掌心
道德堕落与知识分子
论战与道德
道德保守主义及其他
我看文化热
文化之争
“行货感”与文化相对主义
极端体验
洋鬼子与辜鸿铭
我看国学
智慧与国学
理想国与哲人王
救世情结与白曰梦
百姓·洋人·官
警惕狭隘民族主义的蛊惑宣传
对中国文化的布罗代尔式考证
人性的逆转
弗洛伊德和受虐狂
有关天圆地方
优越感种种
东西方快乐观区别之我见
肚子里的战争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椰子树与平等
思想和害臊
体验生活
皇帝做习题
拒绝恭维
关于崇高
谦卑学习班
荷兰牧场与父老乡亲
京片子与民族自信心
有关“错误的故事”
迷信与邪门书
科学与邪道
科学的美好
生命科学与骗术
我怎样做青年的思想工作
对待知识的态度
有与无
虚伪与毫不利己
诚实与浮嚣
不新的《万历十五年》
《代价论》、乌托邦与圣贤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掩卷:《鱼王》读后
萧伯纳的《巴巴拉少校》
《血统》序
《私人生活》与女性文学
从《赤彤丹朱》想到的
王朔的作品
我是哪一种女权主义者
男人眼中的女性美
有关“伟大一族”
有关“给点气氛”
生活和小说

编辑推荐

  这本《我的精神家园》是大家熟知并喜爱的已故学者、作家王小波的一部杂文自选集。王小波以一种近乎残酷的坦诚与直率,道出了我们身在其中却从未虑及的生活,这就是真实,使我们不再混混噩噩地生活在世俗社会中间。因为他,我们知道这世界还有智慧,还有有趣存在。

内容概要

王小波,1952年出生。一个特立独行的作家。他的作品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坛最美的收获”。自1997年4月11日去世后,他的作品被人们广泛阅读、关注、讨论、并引发了“王小波热”的文化现象。

章节摘录

  沉默的大多数  君特·格拉斯在《铁皮鼓》里,写了一个不肯长大的人。小奥斯卡发现周围的世界太过荒诞,就暗下决心要永远做小孩子。在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成全了他的决心,所以他就成了个侏儒。这个故事太过神奇,但很有意思。人要永远做小孩子虽办不到,但想要保持沉默是能办到的。在我周围,像我这种性格的人特多——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则妙语连珠,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起初我以为这是因为经历了严酷的时期(“文革”),后来才发现,这是中国人的通病。龙应台女士就大发感慨,问中国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在国外住了很多年,几乎变成了个心直口快的外国人。她把保持沉默看做怯懦,但这是不对的。沉默是一种生活方式,不但是中国人,外国人中也有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   我就知道这样一个例子:他是前苏联的大作曲家萧斯塔科维奇。有好长一段时间他写自己的音乐,一声也不吭。后来忽然口授了一厚本回忆录,并在每一页上都签了名,然后他就死掉了。据我所知,回忆录的主要内容,就是谈自己在沉默中的感受。阅读那本书时,我得到了很大的乐趣——当然,当时我在沉默中。把这本书借给一个话语圈子里的朋友去看,他却得不到任何的乐趣,还说这本书格调低下,气氛阴暗。那本书里有一段讲到了苏联三十年代,有好多人忽然就不见了,所以大家都很害怕,人们之间都不说话。邻里之间起了争纷都不敢吵架,所以有了另一种表达感情的方式,就是往别人烧水的壶里吐痰。顺便说一句,苏联人盖过一些宿舍式的房子,有公用的卫生间、盥洗室和厨房,这就给吐痰提供了方便。我觉得有趣,是因为像萧斯塔科维奇那样的大音乐家,戴着夹鼻眼镜,留着山羊胡子,吐起痰来一定多有不便。可以想见,他必定要一手抓住眼镜,另一手护住胡子,探着头去吐。假如就这样被人逮到揍上一顿,那就更有趣了。其实萧斯塔科维奇长得什么样,我也不知道。我只是想像他是这个样子,然后就哈哈大笑。我的朋友看了这一段就不笑,他以为这样吐痰动作不美,境界不高,思想也不好。这使我不敢与他争辩——再争辩就要涉入某些话语的范畴,而这些话语,就是阴阳两界的分界线。   看过《铁皮鼓》的人都知道,小奥斯卡后来改变了他的决心,也长大了。我现在已决定了要说话,这样我就不是小奥斯卡,而是大奥斯卡。我现在当然能同意往别人的水壶里吐痰是思想不好,境界不高。不过有些事继续发生在我身边,举个住楼的人都知道的例子:假设有人常把一辆自行车放在你门口的楼道上,挡了你的路,你可以开口去说——打电话给居委会;或者直接找到车主,说道:同志,“五讲四美”,请你注意。此后他会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回答你,我就不敢保证。我估计他最起码要说你“事儿”,假如你是女的,他还会说你“事儿妈”,不管你有多大岁数,够不够做他妈。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沉默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这种行为的厌恶之情:把他车胎里的气放掉。干这件事时,当然要注意别被车主看见。还有一种更损的方式,不值得推荐,那就是在车胎上按上个图钉。有人按了图钉再拔下来,这样车主找不到窟窿在哪儿,补胎时更困难。假如车子可以搬动,把它挪到难找的地方去,让车主找不着它,也是一种选择。这方面就说这么多,因为我不想教坏。这些事使我想到了福柯先生的话:话语即权力。这话应该倒过来说:权力即话语。就以上面的例子来说,你要给人讲“五讲四美”,最好是戴上个红箍。根据我对事实的了解,红箍还不大够用,最好穿上一身警服。“五讲四美”虽然是些好话,讲的时候最好有实力或者说是身份作为保证。话说到这个地步,可以说说当年和朋友讨论萧斯塔科维奇,他一说到思想、境界等等,我为什么就一声不吭——朋友倒是个很好的朋友,但我怕他挑我的毛病。   一般人从七岁开始走进教室,开始接受话语的熏陶。我觉得自己还要早些,因为从我记事时开始,外面总是装着高音喇叭,没黑没夜地乱嚷嚷。从这些话里我知道了土平炉可以炼钢,这种东西和做饭的灶相仿,装了一台小鼓风机,嗡嗡地响着,好像一窝飞行的屎克螂。炼出的东西是一团团火红的粘在一起的锅片子,看起来是牛屎的样子。有一位手持钢钎的叔叔说,这就是钢。那一年我只有六岁,以后有好长一段时间,一听到钢铁这个词,我就会想到牛屎。从那些话里我还知道了一亩地可以产三十万斤粮,然后我们就饿得要死。总而言之,从小我对讲出来的话就不大相信,越是声色俱厉,嗓门高亢,我越是不信。这种怀疑态度起源于我饥饿的肚肠。和任何话语相比,饥饿都是更大的真理。除了怀疑话语,我还有一个恶习,就是吃铅笔。上小学时,在课桌后面一坐定就开始吃。那种铅笔一毛三一枝,后面有橡皮头。我从后面吃起,先吃掉柔软可口的橡皮,再吃掉柔韧爽口的铁皮,吃到木头笔杆以后,软糟糟的没什么味道,但有一点香料味,诱使我接着吃。终于把整支铅笔吃得只剩了一支铅芯,用橡皮膏缠上接着使。除了铅笔之外,课本、练习本,甚至课桌都可以吃。我说到的这些东西,有些被吃掉了,有些被啃得十分狼藉。这也是一个真理,但没有用话语来表达过:饥饿可以把小孩子变成白蚁。   这个世界上有个很大的误会,那就是以为人的种种想法都是由话语教出来的。假设如此,话语就是思维的样板。我说它是个误会,是因为世界还有阴的一面。除此之外,同样的话语也可能教出些很不同的想法。从我懂事的年龄起,就常听人们说:我们这一代,生于一个神圣的时代,多么幸福,而且肩负着解放天下三分之二受苦人的神圣使命,等等。同年龄的人听了都很振奋,很爱听,但我总有点疑问,这么多美事怎么都叫我赶上了。除此之外,我以为这种说法不够含蓄,而含蓄是我们的家教。在三年困难时期,有一天开饭时,每人碗里有一小片腊肉。我弟弟见了以后,按捺不住心中的狂喜,冲上阳台,朝全世界放声高呼:我们家吃大鱼大肉了!结果是被我爸爸拖回来臭揍了一顿。经过这样的教育,我一直比较深沉。所以听到别人说我们多么幸福,多么神圣,别人在受苦,我们没有受等等,心里老在想着:假如我们真遇上了这么多美事,不把它说出来会不会更好。当然,这不是说,我不想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对于天下三分之二的受苦人,我是这么想的:与其大呼小叫说要去解放他们,让人家苦等,倒不如一声不吭,忽然有一天把他们解放,给他们一个意外惊喜。总而言之,我总是从实际的方面去考虑,而且考虑得很周到。幼年的经历、家教和天性谨慎,是我变得沉默的起因。   在我小时候,话语好像是一池冷水,它使我一身一身起鸡皮疙瘩。但不管怎么说吧,人来到世间,仿佛是来游泳的,迟早要跳进去。我可没有想到自己会保持沉默直到四十岁,假如想到了,未必有继续生活的勇气。不管怎么说吧,我听到的话也不总是那么疯,是一阵疯,一阵不疯。所以在十四岁之前,我并没有终身沉默的决心。   小的时候,我们只有听人说话的份儿。当我的同龄人开始说话时,给我一种极恶劣的印象。有位朋友写了一本书,写的是自己在“文革”中的遭遇,书名为《血统》。可以想见,她出身不好。她要我给她的书写个序。这件事使我想起来自己在那些年的所见所闻。“文革”开始时,我十四岁,正上初中一年级。有一天,忽然发生了惊人的变化,班上的一部分同学忽然变成了红五类,另一部分则成了黑五类。我自己的情况特殊,还说不清是哪一类。当然,这红和黑的说法并不是我们发明出来,这个变化也不是由我们发起的。在这方面我们毫无责任。只是我们中间的一些人,该负一点欺负同学的责任。   照我看来,红的同学忽然得到了很大的好处,这是值得祝贺的。黑的同学忽然遇上了很大的不幸,也值得同情。不等我对他们一一表示祝贺和同情,一些红的同学就把脑袋刮光,束上了大皮带,站在校门口,问每一个想进来的人:你什么出身?他们对同班同学问得格外仔细,一听到他们报出不好的出身,就从牙缝里迸出三个字:“狗崽子!”当然,我能理解他们突然变成了红五类的狂喜,但为此非要使自己的同学在大庭广众下变成狗崽子,未免也太过分。当年我就这么想,现在我也这么想:话语教给我们很多,但善恶还是可以自明。话语想要教给我们,人与人生来就不平等。在人间,尊卑有序是永恒的真理,但你也可以不听。   我上小学六年级时,暑期布置的读书作业是《南方来信》。那是一本记述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斗争的读物,其中充满了处决、拷打和虐杀。看完以后,心里充满了怪怪的想法。那时正在青春期的前沿,差一点要变成个性变态了。总而言之,假如对我的那种教育完全成功,换言之,假如那些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我的期望得以实现,我就想象不出现在我怎能不嗜杀成性、怎能不残忍,或者说,在我身上,怎么还会保留了一些人性。好在人不光是在书本上学习,还会在沉默中学习。这是我人性尚存的主因。至于话语,它教给我的是:要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把“文化革命”进行到底。当时话语正站在人性的反面上。假如完全相信它,就不会有人性。   现在我来说明自己为什么人性尚存。“文化革命”刚开始时,我住在一所大学里。有一天,我从校外回来,遇上一大伙人,正在向校门口行进。走在前面的是一伙大学生,彼此争论不休,而且嗓门很大;当然是在用时髦话语争吵,除了毛主席的教导,还经常提到“十六条”。所谓十六条,是中央颁布的展开“文化革命”的十六条规定,其中有一条叫做“要文斗,不要武斗”,制定出来就是供大家违反之用。在那些争论的人之中,有一个人居于中心地位。但他双唇紧闭,一声不吭,唇边似有血迹。在场的大学生有一半在追问他,要他开口说话,另一半则在维护他,不让他说话。“文化革命”里到处都有两派之争,这是个具体的例子。至于队伍的后半部分,是一帮像我这么大的男孩子,一个个也是双唇紧闭,一声不吭,但唇边没有血迹,阴魂不散地跟在后面。有几个大学生想把他们拦住,但是不成功,你把正面拦住,他们就从侧面绕过去,但保持着一声不吭的态度。这件事相当古怪,因为我们院里的孩子相当的厉害,不但敢吵敢骂,而且动起手来,大学生还未必是个儿,那天真是令人意外的老实。我立刻投身其中,问他们出了什么事,怪的是这些孩子都不理我,继续双唇紧闭,两眼发直,显出一种坚忍的态度,继续向前行进——这情形好像他们发了一种集体性的癔症。   有关癔症,我们知道,有一种一声不吭,只顾扬尘舞蹈;另一种喋喋不休,就不大扬尘舞蹈。不管哪一种,心里想的和表现出来的完全不是一回事。我在北方插队时,村里有几个妇女有癔症,其中有一位,假如你信她的说法,她其实是个死去多年的狐狸,成天和丈夫(假定此说成立,这位丈夫就是个兽奸犯)吵吵闹闹,以狐狸的名义要求吃肉。但肉割来以后,她要求把肉煮熟,并以大蒜佐餐。很显然,这不合乎狐狸的饮食习惯。所以,实际上是她,而不是它要吃肉。至于“文化革命”,有几分像场集体性的癔症,大家闹的和心里想的也不是一回事。当然,这要把世界阴的一面考虑在内。只考虑阳的一面,结论就只能是:当年大家胡打乱闹,确实是为了保卫毛主席,保卫党中央。   但是我说的那些大学里的男孩子其实没有犯癔症。后来,我揪住了一个和我很熟的孩子,问出了这件事的始末:原来,在大学生宿舍的盥洗室里,有两个学生在洗脸时相遇,为各自不同的观点争辩起来。争着争着,就打了起来。其中一位受了伤,已被送到医院。另一位没受伤,理所当然地成了打人凶手,就是走在队伍前列的那一位。这一大伙人在理论上是前往某个机构(叫做校革委还是筹委会,我已经不记得了)讲理,实际上是在校园里做无目标的布朗运动。这个故事还有另一个线索:被打伤的学生血肉模糊,有一只耳朵(是左耳还是右耳已经记不得,但我肯定是两者之一)的一部分不见了,在现场也没有找到。根据一种阿加莎·克里斯蒂式的推理,这块耳朵不会在别的地方,只能在打人的学生嘴里,假如他还没把它吃下去的话;因为此君不但脾气暴躁,急了的时候还会咬人,而且咬了不止一次了。我急于交待这件事的要点,忽略了一些细节,比方说,受伤的学生曾经惨叫了一声,别人就闻声而来,使打人者没有机会把耳朵吐出来藏起来,等等。总之,此君现在只有两个选择,或是在大庭广众之中把耳朵吐出来,证明自己的品行恶劣,或者把它吞下去。我听到这些话,马上就加入了尾随的行列,双唇紧闭,牙关紧咬,并且感觉到自己嘴里仿佛含了一块咸咸的东西。   现在我必须承认,我没有看到那件事的结局:因为天晚了,回家太晚会有麻烦。但我的确关心着这件事的进展,几乎失眠。这件事的结局是别人告诉我的:最后,那个咬人的学生把耳朵吐了出来,并且被人逮住了。不知你会怎么看,反正当时我觉得如释重负:不管怎么说,人性尚存。同类不会相食,也不会把别人的一部分吞下去。当然,这件事可能会说明一些别的东西:比方说,咬掉的耳朵块太大,咬人的学生嗓子眼太细,但这些可能性我都不愿意考虑。我说到这件事,是想说明我自己曾在沉默中学到了一点东西。你可以说,这些东西还不够,但这些东西是好的,虽然学到它的方式不值得推广。   我把一个咬人的大学生称为人性的教师,肯定要把一些人气得发狂。但我有自己的道理:一个脾气暴躁、动辄使用牙齿的人,尚且不肯吞下别人的肉体,这一课看起来更有力量。再说,在“文化革命”的那一阶段里,人也不可能学到更好的东西了。   有一段时间常听到年长的人说我们这一代人不好,是“文革”中的红卫兵,品格低劣。考虑到红卫兵也不是孤儿院里的孩子,他们都是学校教育出来的,对于这种低劣品行,学校和家庭教育应该负一定的责任。除此之外,对我们的品行,大家也过虑了。这是因为,世界不光有阳的一面,还有阴的一面。后来我们这些人就去插队。在插队时,同学们之间表现得相当友爱,最起码这是可圈可点的。我的亲身经历就可证明:有一次农忙时期我生了重病,闹得实在熬不过去了,当时没人来管我,只有一个同样在生病的同学,半搀半拖,送我涉过了南宛河,到了医院。

图书封面


 我的精神家园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一遍惊叹。我只有这样形容正在看这书时的我和看完这书的我。我总在想,这些年看了这些书这些电影,从来没有写下过自己的感受。一些粗糙,看后不留痕迹,些许精细,确是堵在心里五味杂陈。只有这一次,我觉得畅快淋漓,因为字里行间书写的不是缠绵悱恻的爱情,不是感人至深的英雄演绎,也不是关于人性道德的探讨沉思。因为字里行间的是自由。是我20年来从未感受过的自由。就像一种力量,就像一种光,就像一扇门,引领我进入了我从未想象过得世界,照亮了我心里所有存在疑惑的角落。想了许久不知道怎么写。也许世人羡慕憧憬或是惊叹这样的思辨,这样自由的心灵,可是我们都未必可以感受这自由的真谛,我们未必宽容如此,我们未必善良如此,我们未必执着如此,我们也未必聪慧如此。这本书我只是读了一遍而已。你现在叫我说出哪章哪节我都不一定清楚了。可以说,相比于刻板的文字,这本书的精神带给我更多的启示。自由是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权利,是我们最基本的,却是最不能被侵犯的权利。而思想上的自由则是我们进步最重要的推动力。我思故我在。我们要用自己的思考证明自己的存在。
  •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想得到内心的宁静不容易,恰恰读书可以帮我们做到,有人说精神富有的人,特别不容易征服!很喜欢王晓波的书,很喜欢他表述观点的方式,黑色幽默,讲了真话,也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     高中时期到我叔叔家里,看到那堆王小波全集,谦虚好学的我请求借阅,他却一脸难堪的予以婉拒。以致我不由萌生了真正的兴趣,然而充其量只看了一两部杂文集,然而想说的废话已经很多了……这位学者型作家(也不知是哪个学科领域的学者,还百度不到),在那个精神生活无比贫瘠的年代,能够积极向上的思考身边事,而侥幸未被当局枪毙。如果他生长在当代,或许还会套用时髦的社会学心理学理论,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装饰性的评论一下工作,环境,个人尊严之类的散文杂文永恒的话题。据说,陈清扬是一位思想超前的女性。她要做爱,这就是走在了时代前列……我大惊失色。原来陈清扬是和据说是“领先时代50年”的斯坦利库布里克一样重量级人物。王小波的高明之处在于,一般的作家,自己玩自己也就算了,他偏不然,还要拉别人和他一起玩,玩够了还硬逼着别人承认说自己是认真严肃的。所以,不管他是不是在玩,我们这些后人硬是要当了真,然后把他推崇为高人。玩文学的同志们,玩到这种程度也可谓超凡入圣。我一次次的被他那些启迪新思维的知识分子趣味的评论震慑住。他说,写作是登顶的过程,是熵增条件下反熵的过程。这是一个综合了各学科领域融会贯通的知识分子。因而,他得以跳过文体塑造的环节,没有用工巧的辞藻雕琢自己的作品,就一眼看透了文学艺术的本质。他又说,文革是一场集体癔症。在那样一个贫穷落后的转型期中国,这无疑是极富天才的论断。他说,科学是把一件事做对,艺术是把一件事做好,这成了我准备GRE作文“科学是为了安抚,艺术是为了颠覆”的素材。他又说,现在写古文是发疯,用查良铮的语言写作才应景。暂且不论趣味高下之别,其实这话非常实在,非常在理。他还说,男女主人公表白,男主人公对着山谷吼“我爱祖国!”离题太远。其他,所有那些关于自由的论述,看他写的散文已经够了。在孙甘露,苏童,贾平凹,虹影还没出现之前,中国就出了一个王小波,这是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不平衡的产物吗?或许,这只是天才的电光石火昙花一现。然而,在他酣畅淋漓的写性小说里,我们很难看到个体意志“反熵”的努力。不仅语言粗陋,让人起鸡皮疙瘩,而且精美的情节也全然尽失,审丑效应卓著。wxb消化了托尔斯泰卡尔维诺,吐出了一大堆性描写。吃进去的是奶,挤出来的是草。我不是保守,我是不忍心看到文艺这样精致高贵的东西被他个人的生理需求消耗掉,然后借着自由主义的美名,成了许多心智蒙昧的人民群众枕边偷偷搁放的一本色情读物。或许可惜的是,他出现的太早了,以致人民群众普遍无法接受。另外,他似乎毫无愧色的谈论自己作品里的格调问题。是重礼轻色还是重色轻礼。这一句话道破政治,外交与艺术的关系,令我近乎开悟。然后开始计算礼与色的权重,转换成格调公式,非常先进非常有创意。然而,说了半天,敢情他是把文字的直白浅露当成反抗封建文化,反对当局约束的操作性工具了。就连他也会发自内心的认同,写作不是技术工作,写作是为全人类服务的事业,哎,这人真是死脑筋啊。照片里的那张顽童般的脸,在人人都红装素裹,人们一举一动都刚正有力的七十年代,洋溢着二十一世纪的美国人特有的笑容,那种高消费重享乐,松松垮垮的笑意。我又设想,换了是在当代,wxb这只特立独行的猪,会不会反其道而行之,秉持一副目光坚定,面容精瘦的理想主义者的姿态,为国为民,救国救民呢?

精彩短评 (总计51条)

  •     我这一生绝不会向虚无投降。我会一直战斗到死!
  •     连续看十几本王小波根本吃不消,写文章都是很王小波的风格
  •     其中好多文章都读过多遍,以前有按目录顺读,有选喜欢的读,这次是从两头往中间读,发觉有些篇目里的不少例子能重复看到,被他经常使用,这就有点失望。不过,想想他说来说去道理不外乎那几点,倒也是至今人所或缺,所以他反复提及,不怪。或许他生命长久些,能有更多有趣、智慧的文字示人。
  •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王小波对李银河说,棒棒的。我觉得现在小青年都应该好好背诵王小波写的情书。棒棒的!
  •     我的精神家园,看着封面就有种静静的美好。波哥控!
  •     高中的手边书 忘记有没有读完了 (一个读书总是半途而废的人
  •     最喜欢的一版
  •     不要脸就是 不管你怎么想怎么看 老子就是这么想的还要这么做你能把我怎么着
  •     韩寒的书只看过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当时觉得挺荒诞挺幽默,看过王小波的作品才知道珠玉在前啊。
  •       这本书呢 要是早几年读 肯定会大加崇拜 五体投地 但是现在看呢 顶多只是佩服 或者感叹 哪个年代都一样 你的精神家园确实不错 你去过世界上那么多的地方 你用了你所以有的方式去改变这个世界 去改变那些麻木的人们 不过范式理论以及拉卡托斯的那一套已经完全的把我掌控 你的文学作品只能伤及保护带 抵达不了核心 所以你的作品只能把自己麻醉 把一小部分人麻醉 大部分人还是照样的生活着 没有任何改变 当然希望那一小部分人中能够焕发出觉悟着 杀 很久没有写这么多东西了
      
  •     在图书馆新书架上淘到的,哈哈
  •     几年之后重读王小波,当时多是懵懵懂懂,对我来说主要是启智意义;现在再看多的是认同和思考。其实还是更爱他的小说一些。惭愧的是包括《江村经济》在内的几本书想看一直都还没看。
  •     已阅。
  •     这个世界上好的东西不多,我愿意为之付出生命。不客气的说,对整个文革一代深深不齿。但王小波的存在是个例外
  •     以前总以为有趣作为一个人难得的重要品质必然的是在其他当初看来自然而然的品质上发展出来的,因此有趣曾经几乎是我判定一个人的最高准测。现在才明白,有趣是很宝贵难得,但与其他品质并没有很必然的联系,充其量也不过时概率高点。让王二如此可爱的也并非仅是他的有趣,更是别的,更加难得的需要学习很多剔除很多更要抵挡住诸多侵蚀保留下很多的别的什么东西。当然也并不是所有人都真的需要这些,毕竟叶公那里都有。
  •     现在读这本书确实有个时效性的弊端。有些妙趣横生的黑色幽默,有些玩世不恭的洒脱。总体来说,感觉他的杂文逊色于小说。只能给三星,不能再多了。
  •     王小波王小波。
  •     8月合肥至上海 常读常新
  •     感觉比短篇小说看起来爽一些,几乎每一篇都有令人拍案叫绝的句子出现,现在才开始看王小波还不晚,没错过就不算什么。
  •     有趣。 “凡人都喜欢有趣。这是我一生不可动摇的信条,假如这世界上没有有趣的事我情愿不活。” “我相信,总有些人渴望有趣的事情,讨厌呆板无趣的生活。假如我有什么特殊之处,那就是:这是我对生活主要的要求。” “我总觉得文学的使命就是制止整合社会变得无趣。” “我们的生活有这么多的障碍,真他妈的有意思。” 王小波用他的一生践行了他对生活最主要的要求:有趣。他写的文字也像他一样,活泼生动。有些观点非常前卫,或者说他很有洞察力,在一二十年前便一语道出许多问题,可惜很多问题至今依然存在。
  •     相见恨晚 . 读此书 需备纸巾 . 不是你想的那样 .
  •     因为一本书成为了王小波的走狗
  •     离家前一天早上四点起床开始读,读了不知道第多少遍了,书皮都读掉色了,几年前觉得神乎其神的文字,如今又读,感觉就是个人在发牢骚。
  •     犀利
  •     喜欢喜欢!! 嘿嘿
  •     这套弄得小小的干净真漂亮
  •     王小波真的挺有意思的,但他挺不辩证的,否定传统文化有点太大力了。
  •     涨了很多姿势,王小波真是一个有意思的人呐。
  •     王小波真是个有趣的人,两篇关于国学的杂文写得尤为精彩。他对于孔孟的评价,别说在那个年代,即便现在看来都有点“大逆不道”,可却让人打心底地赞同。
  •     #第34本# 这一生,尤为崇拜和尊重真诚的人,那就是敢说真话,尊崇内心,勇敢的生活,为不平等和荒谬斗争,还能为别人谋到一些真正的福祉。王小波就是这样的人。我在那一点儿幽默里读到了人性的光辉。建议多读,少掉一些可恶的愚蠢。
  •     大四的卖旧书买的,十块钱一小本。很有意思的书。
  •     王氏幽默,可爱的逻辑。能看的懂得都看了...
  •     见识是很好的,也给了我很多启发。但是也不少内容重复,显得有点罗嗦了。
  •     喜欢他的文风
  •     “我这一生决不会向虚无投降。我会一直战斗到死”
  •     散文,深刻不腻,多嚼大益。
  •     2014.4~
  •     也是我的精神家园。
  •     高中时把这本书包起了书皮
  •     初中读王开岭的书,总有些不懂,高中又看王开岭的书,看起来总有些浅薄,看王小波老师的书,觉得很深奥,也有些不懂,喜欢他写文章的那种心态
  •     上初中时买的书,一直带在身边,直到大学。
  •     差不多的内容被编辑成多少种版本啊晕
  •     自由派知识分子有这样的水平还差不多
  •     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     没有预料中那么好看
  •     研教院党支部送的,除了黄金时代,看过的王小波的第二本书
  •     不过时的精神,放在当今依旧玩转。
  •     不羁与真实,鲜见的真性情。
  •     可以一遍一遍看的书
  •     她有一个变成植物人的丈夫,像根木棍一样睡在病床上,托着她,使她不便真正移情别恋。
  •     很自然的,他说着。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