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孺子牛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风雨孺子牛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6
ISBN:9787502945299
作者:李德善
页数:180页

作者简介

《风雨孺子牛:记模范气象工作者崔广》以报告文学体裁,较为全面地讲述了模范气象工作者崔广同志为气象事业努力奋斗的事迹,他那为工作浑然忘我、勇于创新的精神是模范气象工作者最生动的诠释,成为对全国广大气象工作者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

书籍目录

宣传先进典型  弘扬气象人精神(代序)第一章  阜新气象赋第二章  云迷雾障苦牛祈雨迷雾听雨第三章  雨泽露润入门自学学海助教第四章  驰雷驱雹癫雹驱雹制度效益第五章  春华秋实忧患发现宣传试验丰收第六章  大地深情心旦准实广主动第七章  山风浩荡试验室调查本分金秋第八章  豪雨如注洪水矛盾忧患黑云压城抉择眼务第九章  腾龙致雨密云不雨枕戈待旦腾龙致雨众志成城民心第十章  大风长歌魔风宝风山风第十一章  风起云涌风力山路建言决策大风歌第十二章  叱咤旱魃备耕春雨伏旱秋吊转机第十三章  雪落有声冬雪暴雪用雪第十四章  大象无形汇报根本深化管理第十五章  心追白云宣言清风官儿第十六章  至爱无情成家妻子儿子老子亲情“二老”第十七章  师牛说告别崔广说牛师牛说后记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风雨孺子牛:记模范气象工作者崔广》语言清新,情节生动,抒情味浓,成功地塑造了崔广这一新世纪模范气象工作者的形象,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先进事迹和高尚精神,写得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在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涌现出一个又一个催人奋进的先进典型,成为弘扬正气、激发斗志、引领方向的标志性人物。2007年9月,中国气象局授予辽宁省阜新市气象局局长崔广同志“模范气象工作者”称号。

前言

  宣传先进典型弘扬气象人精神  在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涌现出一个又一个催人奋进的先进典型,成为弘扬正气、激发斗志、引领方向的标志性人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气象局先后表彰了金龙浩(1981)、雷雨顺(1983)、覃国振(1986)、陈素华(1991)、陈金水(1996)、董立清(2002)。2007年9月,中国气象局授予辽宁省阜新市气象局局长崔广同志“模范气象工作者”称号,并隆重召开了表彰和先进事迹报告会,郑国光局长发表了重要讲话。之后,全国气象部门广泛开展了学习崔广、当好人民公仆活动。  气象事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在全国气象部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今天,深入开展向崔广同志学习活动,形成学习先进、崇尚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氛围,弘扬崔广同志那种甘当公仆、无私奉献、好学不倦、勇于创新,求真务实、扎实苦干、勤政廉政、克己奉公的优良作风和高尚精神,对于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对于用新时期气象人精神激励职工,用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职工,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造一支理想坚定、业务精湛、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廉洁高效的气象队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用文化作品宣传先进典型,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责任。作好这项工作,首先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把宣传先进典型作为自己的职责,全身心投入,追求不止。要以基层为重点,大力选树各种先进典型,认真总结典型经验,宣传先进典型事迹,弘扬先进典型精神,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鼓舞和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干劲。二要充满激情。宣传先进典型,自己先要被感动。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是胸怀理想、充满激情的。要对基层倾注自己的感情,要有强烈的冲动和愿望,不断给自己提出新的追求目标。感情所系,就能够发现典型,发现经验。三要追求个性。“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语言要有文采,文章要有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风格。要采用独特而形象的语言,将主人公的先进事迹、精神面貌、人格魅力、人生境界给以全面地反映。要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形成自己的风格,使作品独树一帜,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德善同志近年来在宣传先进典型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在宣传崔广同志过程中,他六赴辽宁,三赴阜新,带着深厚的感情采访,深入挖掘崔广同志的动人故事和感人细节,先后采访30余人,三易其稿,写成了这部长篇报告文学《风雨孺子牛》。本书语言清新,情节生动,抒情味浓,成功地塑造了崔广这一新世纪模范气象工作者的形象,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先进事迹和高尚精神,写得可亲可敬,可信可学。  我向大家推介此书,意在把学习崔广活动不断引向深入,动员广大干部职工弘扬当代气象人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立足本职,建功立业,为气象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是为序。  许小峰  2008年2月27日

章节摘录

  迷雾  然而,形势的发展给了崔广一个致命的打击,他的理想似乎很难实现了。  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全市所有的中学都“停课闹革命”。学校瘫痪了,老师不能教,学生没法学。在那些日子里,崔广唯一能坚持的爱好就是学习毛泽东诗词,读鲁迅杂文,从中学习文化知识,感受伟人的胸怀。  “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了全国,席卷了辽西大地,每个人的言行无不与政治联系在一起。当年的同学有的造了反,成了一时的红人;有的因言语不慎而招祸。1968年8月,工宣队、贫宣队开始进驻崔广所在的学校。不久,全市初高中毕业生开始上山下乡。崔广上大学的梦被彻底击碎,带着遗憾回到了家乡。  回到干旱贫穷的家乡,崔广没有等待、观望。他一下子扎进农民堆里,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除了年龄尚小,俨然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和乡亲们一起摸爬滚打。虽然一天只挣几个工分,虽然一个工分只值几分钱,他却干得十分来劲。饿了,啃几口红薯;渴了,舀一瓢井水,一仰脖,咕嘟咕嘟灌进肚里。一抹嘴,再干。困了,爬上宽宽的土炕倒头便睡。  农活虽苦,脑子却不闲着,崔广仍有闲空想自己的心事:世道总不能这样乱吧?再革命的人,也得吃饭呀;都不种地,地里能自己长出粮食来?  崔广有一个信念:“文化大革命”一结束,他还要去上学。可“文化大革命”好像并没有马上结束的迹象,而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浪高于一浪。  好在农民并没有乱。虽然大喇叭里天天广播着“文化大革命”的道理,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但庄稼人仍然耐心细致地侍弄那一片片土地。深奥的道理不顶饭吃,勤勤劳劳、踏踏实实,再逢上风调雨顺,大家就能吃上饱饭。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辛勤的劳动终于换来了好年景。这一年,辽西大地一片丰收。崔广和乡亲们一起在丰收的土地上忙碌着,享受着劳动的喜悦。  秋风吹起了,送来了金灿灿的粮食,也带去了人们对土地的感激之情。傍晚,人们怀着喜悦、拖着劳累陆续回村了。崔广独自站在河堤上,望着那片辽远的、成熟的土地,静听天籟。  他的身后是一片连绵的群山,山脊上有一棵老榆树。老榆树古朴而安详,一付阅尽沧桑的老者神态。群山之后,是幽深湛蓝的天空,空中飘浮着几堆被夕阳染红的晚霞。  天地沉寂,玉米叶子在秋风中索索作响,空气中飘荡着阵阵玉米的清香。一天的劳动,让人疲惫而快乐。那一堆堆的玉米,一堆堆的高粱穗子,正是农民一年的企盼。面朝黄土背朝天,汗珠落地摔八辦,不就是为了这秋后的收获吗?能吃上饭,能吃饱饭,农民们再无他求了。  父亲是村里的干部,公事多,家里的许多杂事落在崔广肩上。他这些年上学,为家里贡献不多,而家里舍弃一切供他上学,原本是希望他有所出息的,谁成想上大学成了难以实现的梦。想到此,他的身上便生发出一股巨大的力量。他只有拼命地干活,希望以此解脱心中的负疚感。  几年的劳动,让崔广的身体强壮起来。他的面庞被阳光晒成了古铜色,臂膀锻炼得结实而有力,腰板像山上的老榆树一样刚健而执著。他的劳动技术似乎并没有特意的学习,也没有固定的师傅教他,就像是祖辈娴熟的本领化作血液在他的身体里流淌遗传。在玉米地里,他一辦辦地掰下那粗大的玉米,将它们堆成堆。土地是公家的,粮食是集体的,劳动是一起干,很热闹。看着最后一辆满载的大车摇摇晃晃地往村里走,望着乡亲们渐去渐远的背影,崔广站在河堤上,发出他人生第一回长啸。  崔广的目光掠过玉米地上方,投向远处的村庄,表情沉毅。他忽然为自己夏天的彷徨、忧虑而惭愧,那种失落感,那种上不扒天下不着地的感觉,一下子全都在这片丰收的土地前消失得无影无踪。  落日的余晖照耀着辽西肥沃的土地,落在崔广的身上,照在他的脸上。秋风带着些许凉意来吹拂他,来唤醒他沉睡的思想。  玉米啊,你从春长到夏,从夏长到秋,历经了春天的干风,夏天的伏旱,躲过了冰雹,终于长得肥肥大大。你费尽艰难使自己长得如此丰满可人,难道就是为了等待人们“咔嚓”一声把你掰下来吗?为了这一声“咔嚓”,人们一年中为你付出了多少心血啊!  想到此,他非常珍惜这与玉米在一起的最后时光。他知道,用不了几天,玉米收了,高粱收了,拉完了黍秸净了坡,这土地就会脱尽自己美丽的衣裳,袒胸露怀地躺在这里,无人过问,无人照料;狂野的寒风就会在她身上恣意地肆虐、施暴,然后又是一个干旱的春天。  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感受。早在一个月前,他就看见,几位村上的老者,都是他的爷爷辈了,一个个步履蹒跚,提着马扎子,在这田地上慢慢地走,细细地看。他们都是一辈子在这块土地上刨食吃的人,眼见得已是风烛残年,却一次又一次地来看望这块养育了他们的土地。这块土地,寄托了他们一辈子的希望,承载着他们的痛苦和快乐,也耗尽了他们一生的心血。  土地是一条河,流淌着农人的生命。  而自己呢?也和他们一样,在这块土地上劳碌一生吗?那么,自己该为这土地做点儿什么?  听雨  这年晚秋,趁着农闲,崔广搭一辆供销社的大卡车,从福兴地咆到了县城。在市里的中学读书时,他就听说过气象站,只是没有来过。站长见到他,忙问他有什么事?他说,他就是想来看看,看旨气象站什么样,气象站怎样工作。站长就让一位观测员带他在见测场里看看。  观测员笑了,带着他走进了那神秘的气象王国。于是,一幅神奇的影像出现在崔广面前:  高高矗立的测风仪,洁白如雪的百叶箱,圆圆的雨量筒,斜躺在地里的地温表,还有雨量计、气压表。站里静静的,看不到其他工作人员。室内很简陋,工作人员都在埋头工作,厚厚的记录簿,密密麻麻的阿拉伯数字。好几年了,崔广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规整的阿拉伯数字,甚至在学校里,老师们也写不了这么标准,这么漂亮!  通过他们的工作,就能知道未来的天气,这工作太重要了!这里需要深奥的学问,需要细致的工作。农民们何时播种,何时收获,都得听从他们的号令。了不起,真了不起!一股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观测员问了问他的情况,叹了口气,说:“可惜,大学都不办了。要不,你可以去考气象学院,毕业后回来搞气象。”  然而,那时候,上大学只能是青年人遥不可及的梦想。在那个横云断岭、迷雾锁溪的年代,“红色”的潮流把崔广送进了国防施工的行列。  施工地址在阜蒙县他本扎兰公社,离福兴地40多公里,离县城10多公里。施工队伍是四个团,除一个工兵团是正规部队外,还有三个民兵团,崔广就在其中的一个民兵团中。  从1969年8月到1971年4月,崔广在那里干了一年零八个月。先在连部当文书,后调到营部当书记,又到团部当组织干事兼宣传干事。这是个笔头子活,天天写。他了解工程进度,采访好人好事,宣传当时的形势和最高最新指示。稿子写好后,通过大喇叭进行广播宣传,鼓舞士气。  那是一个林木密集的山区。下雨了,不能干活。工友们都聚在一起说笑。有的人掏出小扑克来,开始玩扑克。崔广没有兴趣,就躲在一边,静静地躺着,听雨。  听雨是古人很崇尚的雅事之一。唐代司空图在《诗品》中说:“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荫,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郭绍虞先生说:“赏雨茅屋,幽居自得,见其雅”。中国文人有喜雨的雅好,这是情感表现的需要,也是一种雅致人生意境的追求。  但崔广与古人不同。他知道,这雨对于家乡人民来说是多么宝贵!在农民眼里,春雨就是喜雨,尤其是在干旱少雨的阜新。由于雨对于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巨大作用,直接关系社会的安定与人民的生产,不知博得了多少诗人的赞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让人仿佛看到了诗人杜甫当年为那滋润万物的春雨而欢欣鼓舞的样子。  慢慢地听雨,慢慢地思想,他的脑海里出现了一些美丽的句子:“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有了这雨,有了这些诗,心境就大不相同了,所有的疲劳都随雨而去,心境也为之明朗。  雨,下得飘飘扬扬,缠缠绵绵。从山洞里望出去,只觉得山谷飞珠,林树生烟,极美,极妙。雨声淅淅沥沥,哗哗啦啦。时紧时松,时急时缓,时如笙笛争响,时如锣鼓齐鸣。崔广躺在山洞中,枕石听雨,心随雨飞。  雨小了。他爬起来,看雨似停未停,青山染翠;听空谷传声,连那鸟儿的叫声都仿佛唱歌一般。雨后的山间云雾缭绕,仿佛整个世界都处在虚无缥缈之中,极富韵致。

图书封面


 风雨孺子牛下载



发布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