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游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中国游记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
ISBN:9787530208243
作者:(日)芥川龙之介
页数:202页

作者简介

《中国游记》是他三个月旅游中国的游记,全书夹叙夹议、情景交融、文采斐然,且颇具幽默感。作为游记,不仅有知识性,而且有趣味性,让人能一气读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类历史就是不同文明交融的过程。“洋经典”系列为读者推荐了一批小巧玲珑的外国文化好书。小巧的篇幅容纳了文明的博大,精致的文字表达出了智慧的深沉。《中国游记》为丛书之一。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杰出的作家,被文学界称为“鬼才”。

书籍目录

自序上海游记江南游记长江游记北京日记抄杂信一束

内容概要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小说家。别号柳川隆之介、江堂主人等。东京帝国大学毕业。自幼浸淫于中、日古典文学,后又受19世纪末法国象征派影响。1915年发表短篇小说《罗生门》,后接连发表《鼻子》、《手绢》等,成为新思潮派的代表人物。时期作品多取历史题材,重艺术构思、审美意趣,显示一定的唯美主义倾向。后转向写实,如短篇小说《橘子》、《秋》等。1927年自杀。著有小说一百四十八篇,小品、随笔评论、游记多种。作品文笔雅丽,立意精当,形式多样。1935年日本设立了“芥川文学将”。

媒体关注与评论

  芥川的这部《中国游记》自出版以来,与横光利一的长篇小说《上海》  等著作一起,一直是日本人了解旧中国的必读书籍。特别是对于那些从事中  日比较研究的人来说,几乎成了一本必读的经典。  ——陈生保

章节摘录

  就在即将从东京出发的那天,长野草风来访。他说,他打算半个来月之后也去中国旅行。那时,长野曾关切地建议我,随身带上防止晕船的灵丹妙药。可我想,从门司上船之后,只要两天两夜就到上海了。充其量不过两天两夜的海上旅行,还劝我带什么晕船药。长野的胆小如鼠,可见一斑。三月二十一日下午,在我攀上筑后丸的舷梯时,看见在风雨中波浪起伏的港湾,再一次对我们这位长野草风画伯的怯海情结深表同情。  可是正如俗话所说,不听故人言,吃亏在眼前。当船一进入玄海,转瞬之间,大海变得波涛汹涌起来。我和分在同一船室的马杉君一起,坐在船头甲板的藤椅里,只见海浪拍打着船舷,澎湃作响,不时地有水沫飘落到我们的头顶。海面上不用说已是白浪滔天,犹如一锅开水似的上下翻滚,轰然作响。远处有一个模糊不清的岛影进入眼帘,那该是九州的本岛吧。即便如此,坐惯了海船的马杉君却还是嘴里衔着香烟,吞云吐雾,悠然自得,全无窘迫之状。我竖起外套的领子,把两手插在口袋里,时不时地送一颗仁丹到嘴里含着。总而言之,直到这时,我才深深佩服长野草风上船之前准备晕船药的英明之举。  这期间,原来坐在我边上的马杉君突然不见了踪影。也不知是去了酒吧还是别的什么地方。我依然悠然自得地坐在藤椅里。可是,尽管眼神里摆出一副悠然的模样,心里却有点慌张。因为只要稍一挪动身体,便会头晕目眩。而且,总觉得胃里有点儿不稳。一名水手在我面前不断走来走去(后来发现,这名水手其实也是一个可怜的晕船患者)。水手令人眼花缭乱地走动,格外叫我不快。接着又在前面的浪涛中发现了一艘冒着细烟的拖网渔船,船舷紧擦着海面航行,船体几乎全部没于水中。真不知有何必要,冒这等风险在大风大浪中行进?这艘渔船也使当时的我生了一肚子闲气。

图书封面


 中国游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8条)

  •     芥川龙之芥在上世纪20年代初来中国之游后写的游记,当时及后来,在中国国内都受到了批评,肯定是没有说多少好听话的原因。期望客人的赞美,可以说是人的通病,根本上说来,客人没有这样的义务。看芥川的游记,我却看到了不少真实的情形,有些话放到今天也不过时。抄:P21 现代中国已非我们日本人在中国古代诗文中认识的中国,而是中国古代小说中展现的世界。这是一个猥亵的、残酷的、贪婪的世界。(说西湖,原来西湖是个需要不断疏浚的湖)P84 湖水没有想像的深。从飘着浮萍的水面,看得见刚吐新芽、长着莲荷的水底。我本以为这是因为靠近岸边的缘故,不料划到哪儿都一样。唉!如果让我谈谈西湖的总体印象,与其称之为湖、不如说近似于发过大水之后的一片水田。听说,这西湖者也,如果听其自然的话,不要多久就会干涸。(现在有人议论看电影应该先看再按满意度付钱——当然是不可能的。可是根据芥川所看到的,分明我们有过这样的优良传统)P188 原来在中国看戏,是可以随便进门的,进门后看了几出戏之后,再给来收钱的戏院堂官,按规定付上戏票的钱。这是规矩。依照波多野君的说明,这是根据中国式的思维逻辑:在没有弄清戏演得好看还是不好看之前,怎么能先付钱呢?
  •     翻译的十分流畅 特别是里面诗词都考证过。着实不容易。芥川对中国文化的确是向往而失落,的语言简单生动 如临其境。虽然不够贴近生活停留在在山水的描写记叙,但仍不失参考价值,有当时中国社会的的缩影。济贫济弱 被帝国主义欺凌的旧中国啊,我终于有了具体的印象。希望祖国能更强大。不再在自己的土地上被别人看不起和欺负
  •     先前看了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现在有时间就写了一点点评论,也是自己的感受。出生于90年代的我对于旧上海的事情不用说知之甚少,甚至可以说是一无所知,热播的谍战片里面的上海与真实的上海应该存在很大的差距。在芥川笔下的旧上海,是一大群黄包车夫争抢客人,交通混乱,环境糟糕的社会。在北京也是差不多的状况,当时的中国到处都是百废待兴。环境糟糕可以改变,但是人的心就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我想这正是《中国游记》到今天还有很高价值的地方。正如译者(编者?)所说的芥川是同情中国的,对中国的批评也是一种恨铁不成钢。书中有写到各式各样的人物。当看到有名的戏剧演员“绿牡丹”当众擤鼻涕的时候。我真的感到悲哀,我想当时的芥川肯定更感到悲哀。现在的中国人还有很多当众擤鼻涕的,但是至少公众人物是没有的,这算是进步了。很遗憾的是中国人现在的普遍素质还是有待提高的,所以这本书很值得看一看,里面很有教益。书中除了写到社会环境的脏乱之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就是对“馒头坟”的描写。这种“建筑”是中国的特色传统,当然不能因为芥川不喜欢就说这不好,现在中国很多坟墓还是这样,当然更多的人采用火葬。但是里面对于秋瑾墓的描写也可以看出人们对烈士的一种态度。这是一种悲哀,现在也还是悲哀。看看现在的拆古建筑搞复古建筑,难道中国人从古到今都是这样的吗?古建筑也体现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可是相关部门好像从来没看到这点。很多书都会随着时间的改变,价值会有所降低,特别是描写某个时期社会的书。《中国游记》如此,《丑陋的中国人》也如此。但是这本书除了描写社会状况,也可以从中看到某些我们这个民族的特性,里面还有涉及辜鸿铭等人的记叙,所以也具有史料价值。

精彩短评 (总计97条)

  •     翻看芥川的百科词条。就算没读过书的话,芥川奖和《罗生门》大概还是知道的(其实电影的罗生门跟小说不一样啦)。日语教材最后也有摘选芥川的《蜘蛛丝》。芥川的中国之行给他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不知不觉想起另一位大概同时期的日本人正冈子规。
  •     民国不那么美好;好书,改天可重读
  •     大学时老师推荐的,近日才看完~回想当时老师所言,国民的劣根性呀。现在不也是脏乱差么? 写到苏杭沪等地,对比而言,似乎很想看看那时的苏杭沪。
  •     很好的一本书!“大家”与“小书”搭配,短小精悍,精彩份呈。虽然内容有些让国人接受不了,但只要是真实的,我们就应坦然承认,改了就是同志嘛!这清末时期的作品,也可以留给我们当过去的史料,也是一面镜子。
  •     虽然里面有些中国的描写让中国人有些不堪,但确实捉到了中国人的劣根性,非常犀利
  •     尽管看了译者写的前文,稍作些心理准备,也在从前学过的历史课程中知道了一些旧中国的面貌,但还是觉得羞愧和难过。有时会把情绪迁怒到作者身上去,我想大多人都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慨。只希望过去的永远不会再回来。
  •     一个世纪过去了,可是我们本质上还是没变
  •     有人说心中有佛看到的都是佛,心中只有牛屎看到的便都是牛屎。
  •     只能说,在芥川笔下,我看到了一个应该是现实的、准确的旧中国,可惜很少有电视或电影来直面披露那个时代的肮脏和低沉,那真是一阵讲无数的呐喊憋在骨子里的日子
  •     结尾的廖笔生动有趣。
  •     比新世界版本多了详细的导读(序),更用心。芥川真是个吐槽家,怪不得招致巴金冯乃超等人的不待见。也是,永井老头对东京的种种看不惯,有理有据,难听的话背后是痛心,可芥川好像不过是自恃高傲,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好想看看中国文人反击的那些文章,以后的课题。读完了又觉得,芥川对中国,是实话夹着偏见,幽默掺着辛辣。不好听的不一定全放在心上,偶尔冒出的一句,也许才是真心。老先生的译笔到底是好,就是把中国文人设宴款待芥川,席间叫来几个说话的女人称为“艺伎”,似乎诡异。熟悉的虹口一带,阅读时历历在目。
  •     终于将这套书集齐了
  •     用了一个多月陆续读完了这本书。
  •     对社会层面的描写不多,剖析也不够深,太多关于山水风光,风花雪月……不过作者对于中国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读起来心中有些感慨~
  •     作者在解放前来过中国,来过我的家乡,芜湖。书中也记录了他在芜湖的时光。很喜欢。虽然大部分写的都是旧中国不好的一面,但那也是事实。也许每个人都有爱国主义,觉得自己的国家最好,作者也是这样。也许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他仅仅几个月在中国,也只能说他看到的是片面的。对于我们了解过去非常有帮助!
  •     #5初中读过的日本文学 有趣
  •     终于看完了这本鼎鼎大名的争议之书了
    罗生门的作者自然不会对世间有爱有温馨神马的,
    开头的那些虚无感到后来成了厌倦感
    到了《长江游记》里,几乎成了厌恶感了
    “顺便也让庐山在炸药的火光里消失为好”
    看的连我这个自称人类无爱的的人都忍不住想皱眉了。。。
    他的精神状态真的出了很大问题
    然后,3年后,他自杀了。。。。
  •     之前在学校的图书馆里阅读了这本书,十分喜爱,便自己买了一本。
    然而这本书在日本和中国的评价都不高,甚至引起了中国文坛的极大反感。书中所述的许多负面的记述,让许多中国人难以忍受。但这些记述确是真实的。套用序言的话:
    “自芥川的《中国游记》刊行以来,时间已过去了八十年,芥川当初曾大失所望的中国,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正值‘汉唐以来所未曾有的盛世’的我们中国和中国人,理应有更宽阔的心怀,更大的度量,来倾听一位从小憧憬中国文化,而对当时颓败破落的中国不满的异国作家出自真诚的抱怨。”
    在字里行间,我可以感受到芥川的真实。他说他已经不爱中国了,即使想爱也爱不成了。但是当他在酷暑难当的东京,却怀念着那汪洋恣肆的长江。
    恰恰是这种毫不讳饰的爱与恨,深深地打动了我。它带给我的感动与痛苦,不是别种自欺欺人的美文所能比拟的。
    “我已经不爱中国。我即使想爱她也爱不成了。当目睹中国全国性的腐败之后,仍能爱上中国的人,恐怕要么是颓唐至极沉迷于犬马声色之徒,要么是憧憬中国趣味的浅薄之人。唉,即便是中国人自己,只要还没有心灵昏聩,想必比起我一介游客,怕是更要深感嫌恶的吧。”
    但即使现在,我都会惶恐的怕伤了那些真爱中国的人的心。中国,还是有很多地方需要努力啊。
  •     大学时看的,没什么印象。
  •     读到这儿感觉芥川是不喜欢中国的,甚至字里行间透露着偏见。我欣赏芥川什么呢?况亦是个俗气之人!最终却又以自杀了结,我不欣赏;如二马羊羽,我也不欣赏,难道精神世界的崩塌真非到玉石俱焚?东坡居士何其潇洒!但这本书对旧中国的描述确是一份真实的历史资料。这样倒是喜欢芥川的真是表达。
  •     我在文学方面没有民族仇恨,作者真实的写照,使我更加热爱祖国,我劝那些整天只会看政府黑暗面的人读读此书,你们就会像我一样由衷的热爱***!
  •     求而得其反||出行真是件值得琢磨的事||毫不掩饰的刻薄、文弱、气盛,如果不是翻译隔了一层,也想试着学下这种文笔。
  •     芥川可能因为有约稿的压力,受了编辑室的拜托和资助才得以游历中国,加上身体不适,因此在这种心情下写文字可能不会太舒服,这种感觉从开卷之始就充斥其中,诸种为难的确让芥川有点发窘,这是作为读者的我所不愿看到确又亲身感受到的。芥川之所以写些琐碎(我本想用“破碎”)的文字,在他有点失望的不快之外,不能排除游历之短、身体之弱和催请之迫的“夹攻”,虽然译者和宽容的读者一再强调该作品的史料价值和流露出的精妙之语,但结合他的其他作品相比较,可能就并非是上作了(一家之言,无意争辩)。这本集子是按照他的创作时间排序的,我越看越觉得浮躁,因此觉得惭愧,甚至觉得未读完全书就先发顿牢骚是不负责任的,但这正是我的真实感受,并不想欺瞒其他的阅览者或准读者。
  •     很有趣的休闲读物,好喜欢这个神经质的对当时的中国大失所望的芥川呀
  •     没办法,我们当时的确太不争气了。书前小序写的很理性!值得细读,对指导读此书有很大的意义
  •     书还是不错的。。。。。。。。。。。。。
  •     芥川真是又毒舌又好玩,与朋友吵架一段,笑死了
  •     虽然是游记,但是它的史料价值也不低。很好!“大家”与“小书”搭配,短小精悍,精彩份呈。虽然内容有些让国人接受不了,但只要是真实的,我们就应坦然承认,改了就是同志嘛!这清末时期的作品,也可以留给我们当过去的史料,也是一面镜子。
  •     别有一番滋味,可以读。
  •     身体状况影响情绪,旅行时状态不良,可以理解,可以借鉴
  •     无论当代还是近代,本国作家还是外国作家,在对中国的描写中我们都能看到脏乱、贪便宜、窝里斗之类的国民劣根性。中国要发展,民众素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日本作家的汉学功底果然较深,恐怕是对文学中了解到的中国期望太高,芥川才会如此失望吧。
  •     看完没啥印象,大概芥川君不是余×雨老师一样的中学生之友(・ω・)ノ
  •     挺有趣的,当时的中国是这个样子(其实也的确是这个样子,现在也有人往景观湖里尿尿啊哈哈。现在对比起来,看看自己的国家真的进步了很多,但是,仍然缺少了芥川在寻找的东西。
  •     芥川的这本1921年中国游记实在是有趣,没有所谓的人文情怀,全是赤裸裸的吐槽。读罢又让我想起了Sri Lanka,现在的锡兰与过去的中国如此相似,古老悠久的历史在懒惰、短视、粗鄙中被慢慢蚕食。
  •     用日本人的眼光,去看看那些自己走过的地方一百年前的样子,也挺有意思。
  •     好不舍的啊 很有意思
  •     我大天朝被黑出翔。。将近100年了,当时的民风到现在为止原来没什么变化;虽然后期有些流水式记录,但是从外国人视角看民风还是很有趣味的
  •     芥川的神经质便是他的才气标识,娓娓而谈的和风格。感叹老大中国的曲折,不忍国民生活的不堪,读毕有股惭愧、奋力与珍惜交织。
  •     书到了蛮久的,但是这几天才腾出时间看看。书很小本,页数也不多,但是我还是用了两天才看得完。芥川龙之介的笔触很细腻,对于民国时期的中国也有自己的见解,但是这或多或少是有点主观的意愿。他在书中描写的是中国的肮脏、落后、无知,虽说他是一个中国通,当是对当时的中国并不通。当时之所以落后的大背景似乎作者忽略了。不过总体上这还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至少让我们队那个纷乱的年代有个影像。虽说本书大体上是对中国负面的描写,我在这之前到是看了几本描写的更加辛辣的书,对于这本里面的话倒是没有什么痛苦的感觉。
  •     娘儿们气(非贬义)
  •     按照当时的中日对比,芥川很难不带着一种炫耀性的口吻去叙述中国
  •     民国十年,排日背景,芥川身体虚弱(几年后自杀),老是掉书袋和说俏皮话,最喜欢的是“苏州城内(下)”的怀古叹今。
  •     怎么说呢、表达方式很厉害?奇怪?不同寻常?
  •     要等考完试先睇
  •     作者明显有些看不起中国人。为什么我们还把他的书选进来,这书好在哪里?
    我看不出来,难道是编者们为了国际友谊而作的吗?
  •     装祯和印刷都不错,书本大小适于携带。游记体现了当时中国的现状,虽时有歧视之意,但是大多还算客观。笔触相当细腻。但不免有点太细节,时常有点婆婆妈妈。如果作者当时身体状况好一点(芥川在旅途中一直生病),或许有更多激动人心的场景。关于“民族情绪受伤”问题即使是日本作家写的,也不觉得特别受伤。其他国家作家对当时中国状况的描述更加不客气。而且,芥川毕竟是东方人,反倒更加理解中国、同情中国。不像西方人,站在高处指手画脚,而且说不到点上。总之,偶尔让人生气,更也觉得无奈。
  •     书很不错!翻译的很到位~而且书前的序言写的非常的客观,有褒有贬~使人能够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更快的进入阅读状态~
  •     芥川意识形态中很讨厌中国啊
  •     有种……不一样的看中国游记的感觉
  •     别名:《论与中国的亲密接触如何让日本人不得不嫌弃中国》系列名人指南之鬼才芥川龙之介篇
  •     很早就看完了,没有写评论,只因自己水平有限。看后,了解了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但本书也带有作者的主观局限。可做为了解那时中国状况的补充读物。
  •     订的书今天到了,先翻了一下芥川的游记,怎么就觉得语言那么有爱呢,不知是原作如此还是译者添花,反正就是很有趣。撇开成书时的政治、阶级、历史等背景不谈,芥川的语言着实美妙,有着洗净铅华的雅丽,想着当时的他拖着病体写就这么轻快俏皮的小品文,实在难能可贵,明明他应该是悲观主义者的说。
    他对章太炎和其住处的描写很独到,和章太炎谈话时却处处显出弱势,但他也毫不避讳地写出来,似乎还甘之如饴……把这些对日本不利的话,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应该是源于他对中国的爱吧,虽然他还不承认的说。写杭州的那段很符合我心目中民国时期的杭州形象,而且他竟然从西湖边三只路人甲YY到了《水浒传》,我真是佩服他的YY能力啊,查了他的生日是1892年3月1日,原来是双鱼座的,果然啊……写秦桧的那段有人说是美化袁世凯,我觉得这么说的人也挺能YY(非褒义)的,其实芥川就是这么个性格,喜欢别出机杼,看过他的《侏儒的话》的人都知道,而且他的这点好像也被章太炎大大给批了|||至于旁征博引的目的或许是想向日本民众炫耀他读了多少中国书也不一定,并非费尽心机为秦桧漂白,芥川估计是没有强烈的是非观的吧,只是不喜欢绝对化罢了。一直觉得他的思想远远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而且他小说的深度也不是川端康成的美学可以达到的(其实我也很喜欢川端的),读了这本游记我对他的爱更是……
  •     与罗素不同,介川是位中国黑。因此他笔下的中国真实到令人不舒服。向他致敬。
  •     这是一本非常不错的小书。语言流畅,纸张精美,画面古朴。
  •     那套土的还缓慢地补充新货,这套洋的后来干脆不出了-----
  •     以不同的视角看中国
  •     换个角度看自己,不错不过他的语气也是很个人的但并不偏激如果是愤青,还是别看的好
  •     从一个日本人的观点来看民国时期的中国,而非某些所谓“正派”学者的一言堂。我们有权也需要全面地正视过去那段屈辱的历史,审视自己的不足,而非一味抱怨,盲目斥外。
  •     看到先辈这样生活,男男女女、形形色色、在芥川笔下,丑陋、肮脏、灰头土脸的过着日子。想起鲁迅先生对时代的失望,似乎可以相互佐证。再看看,同时代其他外国人在国内游记的图片,真是:“宁做盛世犬不做乱世人”,我感谢现在这个时代,也希望我的后代不要在别人的游记里感慨、同情他的先人。
  •     一本很适合拿来了解旧中国的小书,书中作者所写的旧中国那些破败的景象让人看得触目惊心。但是作者有一些对中国的评价有失中肯。
  •     『噢,这就是断桥啊。』此书也告诉了我们,打卡式的旅游要不得啊~
  •     在中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时,这个家伙为了生计,拖着病躯来中国闲逛,对中国指手画脚,恶言相加。纯属一个没文化没水平没深度的应付之作~~~没有可取之处~~
  •     看了就明白当年为何中国被列强侵略!~
  •     完全是因芥川而买的,同时也想看看民国十年的中国是怎样看过之后,知道现在的中国还是没有多大的改观
  •     蛮值得推荐的,要静下心细细品味
  •     看这书可以了解早些年中国的情况,问题是似乎时间隔的有点远,且有走马观花之嫌.
  •     奇怪了,在芥川笔下,中国人的行事方式也完全和日本人一样了。参观雍和宫就如同在看参观金阁寺一样,有意思呀。
  •     虽然纸张质量很一般,但芥川龙之介的犀利笔法与敏锐观察让人看后着实爽快,虽没深度剖析中国的深层政治潜在,但凭三个月的游记来看此作仍为上乘。
  •     虽然有些地方作为中国人读起来会不大舒服,但还是要说这是本挺有意思的书,值得一读。

    当时的上海,绝对的华洋杂处的大都会。
    三教九流行于世

    旗袍美人啊革命家啊大烟馆啊白俄娼妓啊游行学生啊大商行啊等等这些元素,在外国人眼中颇具那么种颓废的浪漫风情


    病态也好疯颠也罢总归谁也抵不住那股魔劲儿。

    藏污纳垢偏又透着珠光宝气。

    不大舒服的地方是芥川的主观感太强,毕竟是日本人,不可能那么顺利接受异国的一切。

    虽然当时中国的情况确实好不到哪里去。
    但是带着主观色彩的批评实在让人喜欢不起来(多数游记都有这样的问题,不过一个例外就是妹尾河童先生)

    有意思的时芥川在上海很是惊讶中国的sex服务业如此发达(磨镜堂什么的令他觉得极为变态和难以理解……)。如今,应该反过来了吧。笑。
  •     除了失望,我剩下的就是厌恶
  •     看完后蛮难过。1920s的中国,民不聊生一片混乱,芥川龙之介先生还要在文章中一次次的嫌弃和吐槽。记忆最深的当然是船里有人在江中大便,绿头苍蝇乱飞,名旦唱完戏在后场用手把鼻涕甩在地上,那条得了梅毒而无毛的疯狗,“排日”一词用了多次,和友人争吵,在南京生病是会活不成的这种言论,以及奉天(沈阳)火车站门口来往匆匆的五十多个日本人。先生见到了辜鸿铭,章太炎和郑孝胥。在见完辜鸿铭后,他感叹自己不仅年轻还有为。呵呵,谁知道6年后(1927)就去世了。要知道人家郑孝胥可是活到37年才被暗杀的。游记令你贴近作者,但也导致幻灭。先生在我眼中不再是那个才华横溢的完美主义者了,挑剔孱弱的形象直接映入眼中。哎,落后真是令人瞧不起啊。
  •     苏门答腊的忘却草,鸦片梦中的白孔雀。这是芥川龙之介心中神秘莫测的幸福感。
  •     那个时间点,有点难过。
  •     作为一个中国人,读这本书很难感到心情愉快,但是如果平心静气下来想,就当考虑到年代和跨文化的立场,芥川是一个热爱中国古典文化的日本人,因此在写下这些游记时是以日本人的思维模式来思考的。换句话说,读这些游记的最大收获恰恰是透过游记了解那个年代日本作家的中国观,而不是单单通过游记来了解那个时代的中国。当然,书中一些对中国的看法的确是流于表面,比较肤浅的。不过抛开那些,芥川对于湖光山色的描写,还有充溢其中的奇特的幽默感都是很值得一读的。
  •     芥川龙之介的书,不错,可以了解当时的中国~~~
  •     对中国传统的自卑 对当时中国的傲慢 撕裂了
  •     如果那时候有微博,芥川龙之介一定是个大V。
  •     1笔调太匆匆,3个月的行程才写了10万字.2日本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毕竟有限,即使作者是对中国文化较熟悉的文人.而且本书是给日本人看的,举例都是举日本的例子,如风景象.....地方.因为文化语言的隔阂,对戏剧等的理解也很表面化,3旅游过程中身体不好当然会影响兴致与用心,以至影响旅记风格与内容的详略.4小说家毕竟不是散文家,写文章当然可以一看,但收获......所以本书可以一读,但希望不可太高.
  •     译者翻得很到位!
  •     当历史看看,芥川对中国颇多恶感,可以理解。
  •     芥川龙之介真是个可爱的人……到底后来发生了什么到了自杀的程度啊,读这本游记觉得他蛮热爱生活的嘛……
  •     此书应为《支那游记》,题目翻译失当!至于内容,不知道处于何种居心,竟然不惜心力,全TMD把“支那”改成了“中国”。俗。译者败笔。
  •     「不知为什么直觉似乎告诉我,如果就这么一直躺着,我会怀抱旷世之志突然死去的。」
  •     1921年的中国,政治、学问、经济、艺术、不是全在堕落吗?——芥川龙之介
  •     作者应是个抑郁症,后来自杀了。有人抱怨他总是看到中国丑陋的一面,可那时的中国有值得夸耀的一面吗?
  •     everything is possible nothing is free...in prison: everything is free, nothing is possible.#everything#nothing
  •     基本对芥川掉粉了。百年中国尚未长进,芥川来中国也是破了古中国的梦。然而这是近代向现代世界的割裂,而并非只有中国。所有人都在唉叹今不如昔。
  •     对游记没兴趣,但这本一口气翻完了
  •     有助于了解当时的中国人的生活
  •     很喜欢这两位的翻译,之前看了他们译的丰臣家族觉得很好,顺藤摸瓜找到了这本。果然没有失望啊。
  •     这本书最有趣的地方就是作者告诉你:不要对中国抱有幻想,这个地方到了也多觉得没意思,脏得很极品,古迹都被破坏殆尽,重新新建的尽尽是俗不可耐,所谓名人坟墓就是土馒头而已。对照内山完造的《活中国人的姿态》别有一番风味。
  •     那个年代,有清朝遗留重臣,有着神秘美丽的上海妓女,有着大文豪辜鸿铭,有着赤色青年领队李人杰,这样一个神秘的民国二十年,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最神秘最熠彩多端的一个阶段,在当时历史的漩涡中,没有人知道这个民族的走向如何,但是梦回一觉,我却想回到那样一个最混乱也是最神秘辉煌的年代。
  •     当年的中国到现在的中国~进步有、但还不够
  •     这样黑 不如不来 何必惹你不快。
  •     对现在中国人仍有启示吧.
  •     无甚感觉
  •     开头和结尾是看得比较入神的,读了隐隐觉得恶心和愤怒。文中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在溯长江而上的时候,其实一直怀念着日本。但是,今天我身在日本,在酷暑难耐的东京,却怀念着那汪洋恣肆的长江。 我有过同感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