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方言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大话方言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7
ISBN:9787807400257
作者:易中天
页数:180页

作者简介

导语
《大话方言》是易中天教授吕评历史细读城市之后又一部别具特色的语言力作。在书中,易中天涉足了自己全新的领域“语言学”,他对中国各地方言文化进行全面考察,并以其一贯风趣诙谐的笔调进行阐释,内容穿古越今、走州过省,追溯方言起源,展现方言特色,读时忍俊不禁,欲罢不能,读后回味无穷,让人眼界大开,其被业内人士评价为是一部很有可读性的学术著作。

内容提要
中国历来就有关于南方和北方的种种说法:南辕北辙、南征北战、南来北往、南下北上等等。这些说法都不能颠倒或互换。比如南辕北辙就不能说成北辕南辙,南征北战就不能说成是南战北征,同样,南腔北调也不能说成南调北腔。 奇怪!为什么南是腔而北是调呢?

书籍目录

总序:话说说话
南腔北调
一 南方与北方
二 南腔与北调
三 方言与官话
四 谁跟谁学
五 多样与统一
六 再说南方
七 再说北方
八 南征北战
朝秦暮楚
一 英雄与美人
二 行尽潇湘到洞庭
三 吴楚东南坼
四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五 一堆石头
六 杂交品种
东拉西扯
一 洋芋与土豆
二 胡番与西洋
三 佛国梵音
四 老母鸡变鸭
五 东边日出西边雨
六 引进与发明
七 外语与方言
死去活来
一 德律风与BBS
二 上海口头禅
三 北京流行语l
四 从头到尾
五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
六 新与旧
张冠李戴
一 隔儿屁着凉大海棠
二 禁忌种种
三 说一不二
四 倒霉的蛋
五 蜜与屉
六 口彩
指桑骂槐
一 麻烦与趣味
二 吃不了兜着走
三 捣糨糊,还是倒江湖
四 活法与说法
五 雅与俗
六 再说雅俗
后记

编辑推荐

  读《大话方言》时忍俊不禁,欲罢不能,读后回味无穷,让人眼界大开,其被业内人士评价为是一部很有可读性的学术著作。

内容概要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长期从事文学、美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央视《百家讲坛》“开坛论道”的学者,其主讲的“汉代人物风云”、“易中天品三国”系列首播即获热评。

媒体关注与评论

  易中天教授品评历史,细读城市之后又一部别具特色的语言力作。  妙笔生花,语言诙谐,穿古越今,走州过省。追溯方言起源,展现方言特色,琢磨说话技巧,品味话中智慧。读时忍俊不禁,欲罢不能;读后回味无穷,眼界大开。

章节摘录

  外来语大量成为中国人的口头禅,其盛况空前最早大约是在汉唐之际。  汉唐时期几乎有一千年之久,其间所谓“汉唐盛世”更是中国历史上很值得夸耀的辉煌时代。汉武帝好大喜功。在他手上,帝国的疆域竟扩张到两倍以上,广达五百万平方公里。唐太宗雄才大略。他采纳魏徵“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建议,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果然弄得九州臣服,八方来朝。什么突厥啦,吐蕃啦,高丽啦,日本啦,波斯啦,乃至亚美尼亚、东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半岛的大食,都一拨一拨地把使者和留学生派到中国来,心悦诚服地学习中国文化。于是大唐帝国便成了世界文化的中心。  中心总是会名垂史册的。事实上现在我们使用的语言被称作“汉语”,或者被叫作“唐话”,就因为这两个朝代国力最雄厚,文化最繁荣,影响最深远,和世界的交往也最多。结果大家记得住的,便不是汉,就是唐。比如日语中当用汉字的语音有吴音、汉音、唐音三个系统。京都的京读作きょう,是吴音;京畿的京读作けい,是汉音;南京的京读作きん,是唐音。日本人渡海而来,上岸的地方是江南,最先学去的当然是吴音。汉音和唐音就有点名不副实了。所谓汉音,其实是模仿唐代中原语音的,但那时唐的名气还不如汉大,于是便被称作汉音。后来,宋元明清又不如唐,结果模仿宋元明清语音的又被称为唐音。尽管北宋当局一再要求各国改称中国为宋,却可惜收效甚微。这也怪不得人家,汉与唐,实在是“先前阔得多了”。  语言学家萨丕尔(Sapir)有句名言:语言很少是自给自足的。日本人要学中国话,中国人也要从外国人那里借语言。事实上当两种异质文化发生关系时,影响从来就很少是单方面的。就算是打架吧,也会你一拳,我一脚,你在我身上划道口子,我在你身上留个伤疤。汉开拓,唐开放,与外部世界的交通联系自然频繁。张骞通西域,玄奘求佛经,饮食服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之类的东西也会跟着“搭便车”。至少是,西域既通,现成的词汇就不敷使用;佛经既得,外文的翻译就成了问题,因此汉唐两代,也就成了大量借词汇入民族公用语库,华夏民族语言大大丰富的时代。  外来文化进  入中国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那些外国有中国没有的东西,不知道该怎么叫。最便当的办法,自然是人家怎么叫咱们也怎么叫,这就是音译。但那时还没有汉语拼音,便只好找些读音相近的汉字来对付。这种办法,近现代也要用的,比如咖啡(coffee)、可可(cocoa)、坦克(tank)、苏打(soda.)、沙龙(salon)、逻辑(10gis)。苜蓿和葡萄也是。苜蓿和葡萄都来自大宛语,在伊朗语中分别是buksuk和budawa,读起来差不多。  我们老祖宗做事,是相当认真的。虽说不过是音译,也不肯胡乱找些字来凑合,总希望不但听起来像那么回事,看起来也得有那么一点意思才好。比如葡萄原本翻译为蒲桃或蒲陶,后来几经斟酌,还是写成葡萄。因为葡萄既不是蒲(香蒲、昌蒲或蒲柳),也不是桃,更不是陶。写成葡萄,不但不会闹误会,而且还真有一嘟噜一嘟噜的感觉。    这也是中文翻译的一贯精神;信、雅、达。所以,用“可口可乐”译cocacola,用“伟哥”译vigra,便被称为“神译”。其实,雷达(radar)和模特(model)也是译得很传神的。雷达,像雷电一样迅速传达;模特,模样既好,又很独特。  不过古人的困难比我们大,可用之字既少,新鲜事物又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只好摸着石头过河。比如苜蓿就曾翻译为牧宿和目宿,琥珀则曾翻译为虎魄。但苜蓿毕竟不是放牧时睡觉或看得见的宿营地,琥珀也不是老虎的魂魄。译为牧宿、目宿、虎魄,怎么看怎么不对劲,于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发明出新字来表示。除“琥”字古已有之外(琥是古代的一种礼器,即琥璜;或信物,即虎符),珀、苜、蓿,都是专门为此发明的。后来,但凡松柏树脂的化石都叫珀,如腊珀、金珀、明珀、水珀、花珀,只有红的才叫琥珀。  最妙的是“佛”。前面说过,中国原本是没有佛的,所以佛教刚传人中国时,Buddha一词的译法也五花八门。没驮、勃驮、浮屠、浮图、佛图、佛陀,不一而足。最后选定了佛陀,简称为佛。因为没驮、勃驮实在怪异,让人看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浮屠、浮图也容易产生歧义。当然,也可以意译为“觉者”,但总觉得不过瘾。既不崇高,又没有神秘感,想来想去,还是佛陀好。佛的本义是仿佛,即所谓“见不审也”。像释迦牟尼佛祖这样的人,我们自然看不真切,惚兮恍兮,高深莫测。再说,佛这个字也妙不可言,既是人(有单人旁),又不是人(弗人),正好用来表示那悟得了无上正等正觉的非凡的人。何况鬼、神、仙、佛并列,也很整齐。所以,用佛来译Buddha,也是“神译”。  比佛低一等的是菩萨,但这是中国人的说法。在原始佛教中,它本是释迦牟尼修行尚未成佛时的称号,全称是菩提萨■,即梵文Budhisattva的音译。其中,菩提(Budhi)即断绝烦恼成就涅槃的智慧和觉悟,萨堙■(Sattva)即心系众生,不但自己修成正果,还要救万民于水火,所以,一个人,如果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就会被称作“活菩萨”或“菩萨心肠”。菩萨低眉,金刚怒目,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佛家的世界很是丰富。  阎罗也是音译,而且和菩萨一样,都是偷工减料,省掉了两个字,全称则是阎魔罗■(Yamaraja)。菩提萨■简称为菩萨,阎魔罗■简称为阎罗,并不光是为了省事,也是为了更容易为中国人所接受。你看菩萨和菩提萨■相比,阎罗和阎魔罗阁相比,是不是更有中国味儿?至于邬波驮耶(Upadhyaya)译为和尚,比丘尼(Bhiksuni)称作尼姑,就更是中国化。事实上菩萨、阎罗也好,和尚、尼姑也好,不但读音全变,意思也不尽相同,早就变成中国的名词,异国情调已经没有多少了。

图书封面


 大话方言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昨天,翻完了易中天的《大话方言》。俺读过易中天的书不下10本,在俺以往的博客文章中可见一二。易中天属于能侃会讲的一类人,他的书也不是藏之名山一类的。易中天的书闲时翻翻无妨,但要以此做学术文章恐怕不行。不过,人文学者也没必要高高在上,看看《论语》,就会发现孔子讲的话也很平易近人。一本书曲高和寡有什么必要?一个人皓首穷经有什么价值?不说西方,就看中国古代的典籍,1万头汗牛恐怕都背不完,一猛子扎到故纸堆里,保准100年都游不出来。所以,现代人读读易中天的书还不错,文字比较浅显,内容比较有趣,用心读仔细一点,或许也能读出点思想。如此,何乐而不读?
  •     北方人就不能把面粉做成的条状食物简称为“面”,得叫“面条”,以区别于面糊、面皮、面包,以及其他用“面”(面粉)做成的东西。同样,南方人也不把粉状的东西称为“面”,得叫“粉”,比如胡椒粉、花椒粉、辣椒粉。--------------错南方人的常用词汇,“面粉”就叫“灰面”,南到广东,小麦淀粉叫“澄面”
  •     全书的序的部分写的就不怎么样,故作幽默,却使人笑不起来。“叫”和“说话”之间的关系写的也很牵强。逻辑混乱,东扯一句,西扯一句。再往下看,主观臆断的东西太多。比如“北方打架喜欢用腿,南方喜欢用拳”“北方一马平川,所以打架用腿,南方街头巷尾,地方狭小,腿脚施展不开,所以用手”,因此有“南拳北腿”,真的是奇谈!还有就是说北方人吃的都是面食,我不知道易中天同志知道不知道东三省,还有内蒙古的一部分是米的。再有,比如易中天同志说南方的精华都在菜上面,北方做菜就不怎么样,而是体现在面板上面。我不知道易中天同志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莫非在他的脑海中,北方两个字出来,就是单调的饮食文化?或者说即使是面食为主,菜的功夫也就不精湛。如果这不是主观臆断,还有什么是主观臆断呢?也难怪,人家是湖南长沙人。也难怪接下来,人家会帮着南方人吹嘘一下那点陈词滥调:“湖广熟,天下足,江南鱼米之乡,历来是繁荣发达之地,富甲一方。文化上也不好讲。自古江南多才子,两湖也不含糊,唯楚多才。为中国文化作出了突出贡献的,南方人不比北方人少,二十世纪就更是如此。政治上不用说,毛泽东、邓小平、孙中山,都是南方人。文学这边,鲁(鲁迅)、郭(郭沫若)、茅(茅盾),巴(巴金)、老(老舍)、曹(曹禺),北方也就贡献了个老舍。”我之前还很欣慰终于有人承认“南方和北方不一样,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因为有人敢说出这样的话来毕竟是好事,有些话说出来会遭人骂,所以没几个人敢说。但之后许多没有根据的主观臆断---比如我在前面列举的那些---却让我不禁心寒。文化不是您这样研究的,也不是您这样胡扯的。您还是回CCTV老老实实品您的三国去吧。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易老师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O(∩_∩)O哈哈~
  •     相当幽默、风趣,非常值得一读的书,之前一直在纠结西红柿为何叫番茄,马铃薯为何土豆等等,解除我很多好奇心,现在很多人喜欢说崇洋媚外,其实从语言、文字的东拉西扯的整合,可以看的出这是全球化的过程,不看都忘记老妈常常讲的“的确凉”
  •     风趣幽默还是一贯特点,对方言区的分布和缘起变化有了大致的了解。
  •     一直很喜欢易中天教授的书,一直读。
  •     书名是关于方言的,但也讲到了不少历史,总之是本不错的书,叫人就想一口气读完,但我觉得没有必要搞那些插图,内容不错,没有必要用什么插图来装点,何况插图远比不得文字精美。
  •     书很好,只是送货太慢了。
  •     风趣诙谐展现方言特色,有意思的书。
  •     写得不错 有趣
  •     易老师越来越没节操了,此书已现端倪,到中华史已经不堪入目。易老师就该好好研究文学,没事别去没研究过的领域瞎凑热闹。
  •     挺有意思
  •     前半本说的不错。后版本太零散,可读性不佳
  •     喜欢易中天的写作风格,这本书也是一贯了老易的风格,让你在一笑之间了解了很多大道理!支持老易,支持他的作品!
  •     通俗易懂有点意思
  •     蛮好的书啊,物有所值,
  •     大话方言,方言大话,说得洒脱,喻得贴切。一言以蔽之:《大话方言》,率性而精辟!
  •     前半本,还有点新鲜感。后半本有点腻歪。有点碎。
  •     我生活在吴语方言区,所以对吴语对普通话的区别之大很有感触,这本书确实值得一看
  •     各地方言说来有趣,要从理论角度去研究,得出的成果往往晦涩艰深。易中天先生的这本小书难得能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去纵论方言,着实不易。值得一读。
  •     闲翻。
  •     每次 看了易老师的书,总会回味无穷,诙谐的话语,通俗的观点,难得珍藏的好书
  •     语言生动有趣诙谐幽默 视野开阔
  •     很早以前看的,学了几句,说的很浅
  •     有益有趣,平易近人。不过要是能写得更加丰富就好咯,感觉明白一些,问题又多了一些。感觉语言就像大浪淘沙阿,恩这么比喻也不准确,不知我们今天的话,未来能留存多久呢?
  •     因为作者不是语言学家,所以本书不是很学术深奥。通读下来,对每个地区的方言会有少许了解,进而明白其背后的文化、社会成因。但由于对上海话、四川话等方言非常陌生,读到这些总是直接跳过。
  •     初次在网上看到这本书就有一种想买的冲动,看过之后更是喜不自胜,写得真是太好了,语言之精美让我们在看的同时还享受了一次开心的旅程,.谢谢易中天老师!
  •     这本书让人了解到中国语言的发展与变革,很不错,喜欢。
  •     看完《中国的那些男人和那些女人》之后意犹未尽找来看的,开头还是很有意思的,说到闽语也很感同身受,也明白了为什么闽语会有这么多看似古怪的地方~但是到后面就觉得有些疲软了
  •     在易中天的书中,算是本好书。
  •     易中天是个怪才。
  •     很有学者的逻辑严谨和幽默风趣、平民近人的特点,很喜欢。
  •     大二时买的一本小书,主题是中国各地的方言。语言优美工整,学术性不强,闲时翻翻可以。
  •     权当解闷
  •     最早在工大借的一本书
  •     现在来读十几年前写的网络语言那一段简直鸡皮疙瘩掉了一地 语言的生命力和更新能力真是厉害 现代人对流行语的喜新厌旧程度也是登峰造极~
  •     好玩
  •     有趣,长知识
  •     近期都喜欢看比较有情结的小说 所以看得有点心不在焉 不过还是觉得这18块钱很值啊 那么复杂的方言要分门别类 还要追根溯源 简直要拍手叫好 后面半本看得很敷衍 感觉没前半本可读性大 也可能是我自己的缘故
  •     一口气看完这本书,读时忍俊不住,读完心情愉悦,易先生书总是那么诙谐幽默,很有意思!
  •     这些书我非常喜欢看
  •     易中天的课总是令人感兴趣
  •     此书属于文人半认真半戏笔之作,走马观花的浏览一遍也就是了
  •     轻松小读物。更多的是文献综述,配合易先生自身说话讲故事的侃劲儿能博人一乐。给我的一 点启发就是,语言的变化能反应的东西实在太多,尤其在人口变迁方面,深究下去想必会非常有趣。不妨照着后记中的参考书目继续读下去。
  •     哈
  •     还可以,正在看,反正觉得易中天的作品都不错
  •     没有想象中那么生动,不过还是值得学习一下
  •     书,风趣幽默的风格,常常让人惊觉原来如此!
  •     作者观察力很强,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亦然,文字诙谐,脉络清晰,读起来轻松愉快
  •     武汉话“不服周”原来是指楚国不服周天子统治传下来的!不错不错
  •     南腔北调,雅俗共赏
  •     2009-137
  •     我这样说不是贬低易老师长的难看,而是看书比他在《百家讲坛》讲,有意思多了
  •     喜欢易中天的书,是因为易中天把事情都说的很透彻,而且很容易理解。本书是作者对一些地方方言的总结,包括风土人情等。
  •     有点意思,但毕竟术业有专攻,只是作者随便写写,完全和语言学研究本身没太大关系。他知道的方言挺多的,虽然分门别类,但是还是觉得有点散。
  •     喜欢易中天写的书,让自己对中国历史文化教育产生浓厚兴趣
  •     语言非常诙谐,读后回味无穷
  •     易老师的书没的说
  •     内容非常有意思,生动的介绍了各地文化的差异
  •     个人认为,易中天的这部书不如解读中国人系列的那四本,也可能是因为内容的原因吧。反正诙谐是一如既往的。不过想想,写这么一部书,也是相当不容易的。
  •     收藏,以后看
  •     看书名大话两字就能知道是很轻松的一本书,但仍不失严谨,读起来非常有趣。
  •     啥都能出书啊。。。
  •     大师真是博学
  •     系统的讲述全国各地的方言,有些调侃的内容,值得一看,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认识中国。
  •     总体来说这本书颇具易先生的本色,但是多处看出这本书似乎并非他本人完成。比如在多处用字出现了比较露骨的**字眼,语言特色并不与易先生的风格相同。但是整体来看,书中的历史性事实和推测都比较严谨和客观。属于推测的,自然会说“比较靠得住”,是被大家基本认同和接受的,也会用把握比较大的字眼。质量不错!价格公道!只是可惜,目前易先生的作品成套的不多,而且各种版本共存,希望当当能奉献一套比较统一、不错的系列版本。谢谢
  •     老易的书诙谐,有趣,赞一个
  •     货到的挺快,书也很新。就是送货时间选得不大好,送到单位的时候已经是12点了,我已经下班回家了,望送货时间人性化些。
  •     提供的信息实在有限,只当休闲娱乐看看还行
  •     我非常喜欢易中天的写作风格。风趣幽默又深度。这本书也是一样,有时看的我忍俊不禁。在笑声中,了解了非常非常多的知识。我也记住了不少。这本书好有趣!看完这一页还想看下一页!!买的值!!易中天的其他书,我也会买的。。
  •     因方言太多,有时难以理解。
  •     本来就对方言很感兴趣。反映了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其实深究的话,也反映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是湖广填四川,还是江西老表.
  •     很好玩的一本书~~~
  •     对于了解中国的方言概况,具有一定的作用。
  •     全书篇幅不大,主要分两大部分,前一半讲历史沿革等理论(其实这部分更好看,理论讲得也不枯燥),后一半讲各地现在的方言。后半部分除了自己家乡话之外感触不大,毕竟别的方言不懂,只是感叹于易中天老师知道那么多地方的土语和相关的掌故,还是挺佩服的。
  •     非要分类的话,应该算是休闲读物吧。语言方面感兴趣的可以看看,感觉不是特别严谨,但可以从方言的发展了解下中国政治文化的变迁
  •     看见方言特有的价值
  •     这本书不但讲到了方言的形成,还了解到了南北差异。语言诙谐幽默,通俗易懂,顶!
  •     看的都忘记了
  •     哈哈,小时候看的。
  •     了解中国文化可以看看。
  •     挺有意思的,无聊的时候翻翻。
  •     趣味性有了,看看还行
  •     一个地方的语言代表着这个地方文化的传承,从语言读城市,读人。在诙谐的语言中了解城市,易教授功不可没
  •     了解了解。“坐在床头看娇妻越看越美丽”。
  •     在火车上看了一半,回来以后又看了另外一半,总体还不错,是对以前了解到梳理吧!
  •     关于方言的通俗读本,可以看看,长点见识!
  •     这本书写得确实不错,很深入生活....我是武汉本地人,但有些土话,如果不是看了这本书,都被我遗忘了...
  •     易中天老师的文章总是从大的角度入手,让人可以宏观看待中国文化~所举事例也很丰富~口语性强,不枯燥
  •     有趣
  •     一开始读觉得挺有趣的,某些观点也还算长见识,但是越到后头总越是感觉有些雷同有些仓促,乃是有些苍白~
  •     帝国主义思维状态下的胡诌
  •     好书,这得是好书。读来受益匪浅。可是美中不足,内容太少了。如果作者是熟悉方言的,至少要讲述穷尽其中一个地区的方言才好。
  •     不错~对各地方言南北之差有了很多的了解!~
  •     帮我这种文盲扫盲打基础的好书。
  •     方言语感好的人有什么特质?事出皆有因。
  •     看看更健康。
  •     为了写通识课作业去图书馆借过很多次
  •     印象深刻,书不厚,很快就可以翻完,但是里面讲的内容真心有趣,以前没有接触过。时隔几年都记忆犹新。
  •     喜欢他写的东西
  •     里面一些参考材料可能有些旧,有些在现在看来不够准确,但是作为普及读本还是非常好的一本书,也增长了不少知识。
  •     好看着过瘾长知识
  •     小话胡诌。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