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国学用国学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读国学用国学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2
ISBN:9787510401725
作者:祝和军
页数:385页

作者简介

《读国学用国学(超值金版)》是一部向源头回归的书。全书旨在拨开历史的迷雾,斩断迷茫。《读国学用国学》共分四卷,共二十六讲,主要内容包括一阴一阳谓之道——透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以德配天的阴阳五行说——中国人为什么如此看重“运数”;人生不过俯仰进退——“阴阳”思维与中国人的人生法则;黎明前的黑暗——那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和合为美的“中庸之道”——有容乃大、海纳百川的气魄和胸襟;道家文化的“恋母情结”——从“生殖崇拜”到“母性崇拜”;孤独而深刻的叛逆者——道家何以偏激地反文明;逍遥背后的阴谋——“无为而无不为”的君人南面之术;成也法家,败也法家——法家思想和一个短命的王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政治与思想的一场交易等。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卷 《易经》与中国人的“阴阳”思维 卷首语 第1讲 观乎人文,以化天下——揭开《周易》的神秘面纱  《周易》就是用来算卦的吗?  无字天书和有字天书——从《易经》说到《易传》  六十四卦中的奥秘  海洋文明VS黄色文明  谁是神奇的造物主? 第2讲 一阴一阳谓之道——透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   看不见的,才是最重要的  平行线会不会相交?——“阴阳”思维VS线形思维(之一)  智慧哪里有固定的模式——“阴阳”思维VS线形思维(之二)  没有谁是天下第一”  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永远都走不出的圆圈  务“实”不如务“时” 第3讲 以德配天的阴阳五行说——中国人为什么如此看重“运数”  循环往复的“五行”  “五行”中的系统论和整体观  邹衍及其“五德终始”的历史哲学  “阴阳”和“五行”的会通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为何如此封闭 第4讲 表里双解,攻补兼施——从中医看自然领域的“阴阳”思维  思维模式的“霸权”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不知易者不知中医  显微镜下的肉体器官——西医眼中的“肉体”  看不见的经络脉象——中医眼中的“身体”  中医算不算科学——取消中医的背后 第5讲 阴阳不测谓之神——从谋略、兵法看社会领域内的“阴阳”观念  医术和战术——孪生兄弟的不同命运  《孙子兵法》的冷酷面孔(之一)  《孙子兵法》的冷酷面孔(之二)  诡道大全之《三十六计》  潜谋于无形的《鬼谷子》  朝秦暮楚的“无道之术” 第6讲 中国人为什么不需要上帝——“阴阳”思维与中国人的信仰  西方人为什么信上帝  敬鬼神而远之  乘物以游心  从“天人感应”到“天人合一” 第7讲 人生不过俯仰进退——“阴阳”思维与中国人的人生法则  人生如何不是科学的  “阴阳”思维与太极人生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人生进退的辩证法  中国人的“相时顺势” 第8讲 迂回与进入——“阴阳”思维与中国人的处世之道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极高明而道中庸  不平衡中的平衡术  上善若水,贵柔守雌  两点间最短的不是直线  承担不起的“内耗”第二卷 儒家的内圣外王之路 卷首语 第9讲 中国人的图腾——中国人为什么如此重视血缘亲情  远古人类的“图腾崇拜”  从“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  天命神学的坍塌  天命靡常,惟德是辅  血缘和权力的联姻 第10讲 黎明前的黑暗——那个“礼崩乐坏的”年代  惟名与器,不可假于人  个个都是假面孔  巫婆是中国第一批思想家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第11讲 儒家的内圣外王之路——从血缘情感到社会秩序  孔子的选择  儒家的崛起  “仁”和“礼”的互动  从礼仪规范到国家秩序  名不正则言不顺 第12讲 儒家与《周易》的结缘——《易经》、《易象》和《易传》  孔子和《易》的不解之缘  孔子在《周易》里发现了什么?  《周易》是不是还有一个版本?  孔子的“演德”之路  《易传》是否出自圣人手笔?  《易传》眼中的《易经》 ……第三卷 道家与中国的阴柔文化第四卷 浪沙淘尽的诸子百家

编辑推荐

《读国学用国学(超值金版)》:这不是一本推陈出新的书,而是一部向源头回归的书。我们旨在拨开历史的迷雾,斩断迷茫。《易经》与中国人的阴阳思维儒家的内圣外王之路道家与中国的阴柔文化浪沙淘尽的诸子百家

前言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抽象的人,只有具体的人。而每一个具体的人,又都是文化的存在。正因如此,人才成了一个大写的人。萨特说“人的存在先于本质”,就是说,人不像动物那样通过“遗传基因”而延续物种,而是通过文化传承文明。“观乎人文,以化天下”,文化对人的熏陶和滋养,就像春风化雨一样,所到之处,春意盎然,绿色一片。没有任何人能够客观地去打量自己的文化,因为他已经在自己的文化之中了。文化对于人来说是“日用而不知”的,如何能够抽身而出呢?爱因斯坦说得好:“鱼对于它终生都在其中游泳的水又知道些什么呢?”人和文化的关系,也许就是“鱼儿”和“水”的关系,“鱼儿”对“水”一无所知,正如人对自己的文化一所无知。但正是在这种“日用而不知”中,文化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着你,或者说支配着你。它对你的支配是无形的,而且你也愿意让它支配,否则你可能就会觉得羞耻、不堪。正如泰勒所说:“文化可以使一个人因为某些食物被文化打上不洁净的烙印而饿死,尽管该食物的营养对一个人是有效的。文化可以使一个人为了扫除污点而剖腹或枪杀自己。文化的力量大于生死。”从这个意义上说,捍卫文化无异于捍卫生命。让人加速度地脱离野蛮状态的是文化,而让人感到桎梏和压抑的,估计也是文化。文化就好比黑暗里的一丝光亮,它在照亮了某些地方的同时,也遮蔽了其他部分。“知其白,守其黑”的警告和呐喊在无情的历史面前总是显得如此地苍白和无力。难怪马克思大声疾呼:“我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孔子更是慨叹:“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于是,文化开始有了精华和糟粕之分,有了优势和劣势之别。

内容概要

祝和军,毕业于山东大学和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供职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曾翻译《心灵的自救——重获内心安宁与自由的生活法则》(与人合译)、《明哲言行录》(与人合译)。以“缘中源”为笔名出版《听哲学家讲故事》、《智者的顿悟——哲学经典名言的智慧》等一系列著作。

章节摘录

插图:和道家却做了截然不同的发挥。道家崇尚“自然”,强调阴阳之间的对立和转化;而孔子却是关注阴阳之间的平衡和稳定。所谓“中”,在孔子看来是“当为矢着正也”,就是箭射中靶心,达到正确的结果。庸者,用也、常也。中庸之道者,用中为常道,以走极端为非也。所以也有人称之为“中正之道”。《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意思是说,中庸之道,把一切都说完了。大到宇宙演化,小到人伦处世,最精妙的境界就是中庸。如果深刻地领会了其中的精髓,就能做到左右逢源,无往而不利。在孔子眼里,“中庸”为天下之大道,既可修身,也能治国,更能处世。处世中的“中庸之道”,就是不走极端,在人际关系中保持好平衡,做到“执中”、“用中”,使矛盾的双方维持在一种稳定状态,以免剧烈的质变所带来的灾难和失衡。“中庸”并不是主观地排除或消除事物的矛盾,因为矛盾着的“两端”始终是客观存在的,是消除不了、逃避不掉的。而所谓的“中”也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时间和外界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才提出了“时中”的概念。《中庸》中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宋代朱熹在注释“时中”说:“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中庸章句集注》)即是说,“中庸”,是因“时”而“中”,因“地”而“中”,而非简单、僵化的“中间地带”。也正因为此,“中庸”才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一种高明的“处世之道”。正如《尚书》中所说的:“君子尊德性而道学问,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图书封面


 读国学用国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我想,我实在是不能接受这本书给出版商整出个这么恶俗的名字,幸亏我读过,不然就会错过这么好的一本书!!不夸张地说,这是一本相当有影响力的书,启发性地思维,一定会流传下去的!只可惜当时在手机上看了没写下感触,现在很多内容都淡忘了,但是我记得很多次我看着看着浑身上下都为之激动,脑袋里不停地有新想法,那真是读书的一种快感啊!不要错过这么一本好书,即使它的名字是那么的恶俗!嗯,我要买一本然后再读然后收藏起来!
  •     时至今日,在讲述“文化”、“国学”的人中间,我们并不缺少方家大德。但是,他们虽然在各自的领域已经骋心游物,但其作品却是让人高山仰止,望洋兴叹;我们也不缺少心比天高,身隔万仞者,他们开坛设讲,以一派站上道德高点的模样,睥睨凡尘,不肯放下身段来说话,且不论是否“观物不切”,至少是“体物不亲”,文章自然味... 时至今日,在讲述“文化”、“国学”的人中间,我们并不缺少方家大德。但是,他们虽然在各自的领域已经骋心游物,但其作品却是让人高山仰止,望洋兴叹;我们也不缺少心比天高,身隔万仞者,他们开坛设讲,以一派站上道德高点的模样,睥睨凡尘,不肯放下身段来说话,且不论是否“观物不切”,至少是“体物不亲”,文章自然味同嚼蜡,曲高和寡;至于真能拉下架子的,却多有敷脂抹粉,惺惺作态者,正所谓“亲而不切”。虽然就大众文化来说,喜闻郭德纲、乐见小沈阳都是平常事;但真要导引文化大众,多少有不可戏言之处。相较之下,本书的讲述就有了一种难得的质感,恣肆不失节制,英锐而无戾气,有一种我话我相知的从容。既不投机取巧,又不强人所难,一面砥砺思想,一面游戏文字,抒血性、见弹性、显灵性。近来,学者喜谈“文化自觉”。通览全书,不难发现本书最大的优点正是作者的“自觉”:自觉地将国学与西学加以区隔比照;自觉地将合宜与不合宜的文化因子加以甄别;自觉地站在了普罗大众的身边。更进一步说,作者有很清楚的关切:“道不远人”,这部书是面向大众的“俗讲”。它可以说是当前国学研究中最通俗的作品,但却又是面向群众的出版物中最学术的一部。不过它的确是我们普罗大众最需要的一类书籍。因为,自梁任公以降,国人不再以“老大”自居,而争做“新人”或“少年”,在摆掉历史包袱轻装上阵,跨越鸿沟的同时,也分明在身后留下了一道文化记忆的深壑。“五四”之后,救亡压倒启蒙是不争的事实。百年梦醒时,“新知”与“国故”,人们或一知半解,或遗忘殆尽。可以说,时至今日,启蒙的任务依旧没有完成。而当前许多“知识分子”,出于种种个人的,或托言体制性的由头,不暇或不屑顾念于此。和军贵以思想的跋涉者自居,自谓“游弋在体制之外,彷徨于思考之中”,他不提精英话语,不做草根小识,更不讲山寨大话,只带了一段段渐行渐远的历史,重又站回普罗大众的身边,并为了那远古思想的集结,一次次肃然致以“国字号”的敬礼。所以我更戏言他是一位“平民思想者”,说了好些人懒得说,或说不出,或说不清的话,真是功莫大焉。当年,陈寅恪先生曾为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做《审查报告》,而今,依笔者的心力与学力,无能为作者洋洋40万言做类似的审读,只好打打外围,敲敲边鼓了。但它确乎是一部配得上用心细读的书。钱钟书先生有句话讲,“惟其书是这样的好,评者愈觉得为难,要赞呢,应赞个不休,要评呢,又不愿意糟蹋这本好书”,颇能代表我写作这篇文字时的心情。如果一定要说出这部书还有什么确凿的遗憾的话,我只好讲,作为一部以《读国学用国学》为题的专作,话题截止于先秦,教人舍筏登岸,未免为时尚早。这不是一声我们“永远都走不出的先秦时代”(见第380页)的感叹就可以带过的。如前文所述,现在我们还没有走出五四呢。历史的年轮到底是文化思维的导图,还是道道枷锁?掩卷后,细细想来:向来文化精神,初时都是教人如何活下来,不想日久之后,渐渐让人“死于句下”。所以终于有一天,人们要说它“吃人”了。其实,还有多少我们迂回于中的理想,是我们进思的门径与陷阱。似乎我们每一番思索,终归都要成为我们的困局。以和军青年才俊,手捷思敏,我们有理由相信,作者最好的文字是还没有写出的文字,最好的思想是还没有产生的思想。希望他能将这不尽的话题继续下去,不断带人走出迷思,“斩断迷茫”。当然,副标题中已经说了,这本书是“到中国文化的源头去寻找智慧”,是一次“寻根”。而我盼着它能再出个二三四系列,除却把国学的根,更把它的芽枝花叶也透透地品一番,才够酣畅淋漓。
  •     今天,关于传统文化的书写,好像走向了两个极端:要么过于通俗,要么过于玄虚。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国学的弘扬,需要摆脱掉这两个极端,走一条中间道路,做到深入浅出、微言大义。对于这一点,《读国学 用国学》的作者有着充分自觉,在引言中说:“无论是玄虚,还是媚俗,都是不可取的。”  科学虽然在今天成为了一种时尚,但以自由为灵魂、崇尚独立思考、坚信真理高于一切的科学精神却在中国很难扎根。对待自身的文化也是如此。虽然“文化热”、“儒学热”、“国学热”的浪潮此起彼伏,但真正将自己的文化看做安身立命之本的人却是少之又少。大家对待文化、对待国学,仍然没有走出经世致用、急功近利的目的预设。为什么要学国学?因为国学对我有用;为什么要读国学?因为里面有智慧、有技巧、有升官发财的门路。于是,我们堂堂5000年文化,在今天的我们眼里,已经蜕变成了赤裸裸的经世致用之术,成了彻头彻尾的“用经”!  仅求其“用”,不见其“体”,将是最大的无用。仅求其“术”,而对中国文化的“道统”视而不见,将是中国文化最大的悲哀。正如作者所说的:“我们的文化从源头开始,就是仁与智的纠缠,体和用的不分,道和术的难辨。如果仅仅把智、术、用从中单独抽取出来,而忽略了其中道、体和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根本没有抓住中国文化的宏旨。”  正因为此,作者说:“这不是一本推陈出新的书,而是一本向源头回归的书。”但在我看来,这本书中所体现的回归,并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要和我们的传统文化展开创造性的对话。《尚书》中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但是“周邦”所谓的“新命”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而是要靠人不断地去探幽发微、阐发新意。冯友兰先生说,中国的哲学要“接着讲”,不能“照着讲”。而“接着讲”,并不是空发臆想、随意揣摩,而是要以“照着讲”的方式和姿态去“接着讲”,不如此,就无法做到“阐旧邦以辅新命”。  从多重视野对中国传统的源头文化进行观照是此书最大的特色。作者不仅站在现代的角度阐述古代文化的现代价值,而且还在中西方文化比较中凸现中国文化的自身魅力,指出我们的文化优势是什么,劣势又在哪里。比如,在阐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的时候,作者将中国人的“阴阳思维”与西方人的“直线思维”进行了对比。西方人在“直线思维”的影响下拥有科学,而中国人在“阴阳思维”下拥有智慧和谋略。科学不能替代智慧,智慧也不能替代科学。两种文化根本不能放在一个平台上来分辨优劣,只能说各有千秋。正如作者说的,文化本是“无待”的,没有对待,何谈优劣?  文化立国,首先是信仰立国。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着深刻的两面性。所谓的精华和糟粕往往是纠结在一起的。所以,目前所迫切的,仍然是平心静气地去了解我们的文化。这本《读国学 用国学》,无疑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新样本。(蒋茂凝)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精彩短评 (总计27条)

  •     我水平太低……看着一般般吧,没啥感觉……而且里面H暗示略多,瞎我狗眼
  •     还不错哦,内容包括我国早期的文化点
  •     还行,但对里面描述道家的有些观点不敢苟同
  •     学国学正当时此书值得一看
  •     怂书名下的好读物。 乘物以游心 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     建议向大中学生推荐,尤其是大学生们。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懂国学太说不过去了。这本书写得很好!
  •     其实,国学不一定要上升到运用的层面上,作为炎黄子孙,了解甚至深谙国学,本就是一份自豪。我们不怕停留在了解的阶段,但是恐惧的是别人比自己更了解本国的文化。 2012年5月,通过本作,道家深印脑海。
  •     本来以为会讲国学,看完仔细一想里面其实都是讲哲学的
  •     很不错!学术、专业、实用。能从清纯的源头来讲解中国传统文化,很客观。
  •     有点新意,但是大部分也就是陈词滥调而已。
  •     对于像我这种理工科出身的人,需要这样一本书对自家文化的国(学)普读物,这样在接触外来文化时有比较、有判断,不会盲目接受或盲目反对。赚钱之外,对这些知识/智慧的追求也是人生一大快乐。
  •     在网上看了一遍,买书看看两遍,思想的精华,受益匪浅。但可能书涉猎的范围太广,感觉有点虎头蛇尾,但也可能是我的理解力与耐心的原因吧,但确实是一本被埋没的好书
  •     虽然名字貌似是一本国学热的畅销书类型,不过内容还是不错的,在读国学著作之前可以好好读一下,了解一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其由来。书中内容比较全面,也很通俗,读起来很有意思。
  •     封面不够典雅,内容很充实
  •     书的质量很好,内容讲的也很好!
  •     很好,我喜欢。
  •     非常值得一看的哲学或者国学的书 书里面还对孟子 墨子思想进行了解剖只不过我买的是09年那个版本 不知道2010新版本有什么补充没有
  •     名字起的好像三流国学鸡汤一样,内容很好
  •     整个中国古代文化被作者归结为易经思想的蔓延,因而一部易经便成为古代中国文化的源头,很有见地的看法,值得一读。
  •     祝和军老师的《读国学用国学》,不如《每天读点哲学》简练通俗易懂,感觉本书太臃肿,过于罗嗦,不够直接,过于深刻晦涩,希望再版时压缩文本,深入浅出。
  •     我书橱里最值得买的几本书之一
  •     闲来一个小时,随手一翻此书,讲的其实是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差别,一个观点我觉得很有意思,说奸臣是用来平衡忠臣的防止忠臣变成奸臣,所有的一切都要求平衡,任何一种失衡都会带来麻烦,我在想如果都是清官社会会不会更好。还有枪打出头鸟,做人要低调。
  •     活学活用,国学好学。
  •     我的不是這個封面,09年一版一印,慶倖自己當時在新華書店翻開了這本書沒有放下,現在來看這書名像是東拼西湊的盜版書的書名,但此書真的讓人受益匪淺。
  •     火气大!!!!!这么好的书给整个这么庸俗的名字!!恶心谁呢?万恶的出版商!!!!
  •     非常深刻地剖析了中国文化,特别值得阅读,更值得研读。
  •     书的内容很好就是壳子有点皱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