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败背后的中国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成败背后的中国文化

出版社:山西经济
出版日期:2009-8
ISBN:9787807671084
作者:宝贡敏
页数:287页

作者简介

《成败前后的中国文化》既是一本理论著作,又是一本实用的大众读物,是人们认识文化,处理好人与人之间与文化相关的关系,实现和谐发展的书。《成败前后的中国文化》既可以作为研究工作者开展理论研究的基础性书籍,也可作为人们了解文化的一般性读本。作为一本阐述理论、面向大众的书,《成败前后的中国文化》一方面力求在理论上介绍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展示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让理论成为体系;另一方面,尽量简化理论推演与计算过程,使读者在掌握理论基本内容的过程中不受或少受专业、数学背景等的限制。每个读者感兴趣的问题不尽相同,对于特别注重实际问题分析的读者,可跳过理论性特别强的第一章和第十二章,直接阅读相关章节。《成败前后的中国文化》在整体上成体系,同时各章又相互独立,单独阅读一章或几章是可行的,也是有用的。当然。对于理论研究者,对于希望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的读者,完整阅读是必要的。

书籍目录

引言导读1.文化理论:人的行为与选择的透视  1.1  文化的含义  1.2  管理文化(行为文化、经济文化)  1.3  文化产生的原因  1.4  文化的特点  1.5  文化的基本构成  1.6  动态文化理论  1.7  文化的作用  1.8  小结2.中国文化:一个鸟瞰 2.1  中国文化的含义 2.2  中国文化的基本宏观结构 2.3  中国社会中存在的几个基本文化现象 2.4  中国文化中几个主要文化现象之间的关系 2.5  小结3.“内战”与“外战”:收敛型发展与发散型发展 3.1  人类基本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模式:集约型与粗放型 3.2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选择 3.3  “内战”主导与“外战”主导 3.4  中国的文化:归根与收敛 3.5  英国的文化:开放与发散 3.6  中英文化的评述与人类未来之发展 3.7  小结4.过程论与结果论:哪个才是创新之母  4.1  过程论:办好事与办事好  4.2  结果论:拿到果子是能人  4.3  结果论与过程论对人们创新行为的影响  4.4  创新的过程论与结果论之悖论  4.5  过程论、结果论对创新影响的概念框架  4.6  我国主流文化的社会评价特点  4.7  小结5.道与术:为什么诸葛亮屡败屡战仍为神  5.1  道、术是对知识、规律、技能的分类  5.2  国人眼里的道  5.3  道与术的含义  5.4  道与术的关系  5.5  国人道的境界  5.6  关于道与术的几点猜想 5.7  小结6.中国人:不同眼中,不同秩序  6.1  基于等级观念的秩序——国人的传统教化经典  6.2  高贵——等级上一层——国人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表现:语言与用词  6.3  一切秩序:以官为准 6.4  等级与秩序:“授命于天” 6.5  基于等级秩序的适用范围 6.6  传统秩序文化向先进秩序文化演化 6.7  小结7.面子:形象与尊严、行为与艺术 7.1  面子现象 7.2  面子的含义与结构 7.3  面子产生的根源 7.4  影响面子的因素 7.5  面子的作用 7.6  面子策略或哲学 7.7  有关面子管理的进一步思考:面子理论拓展 7.8  小结8.复杂的共同利益实现形式:集体主义及其驱动力 8.1  集体主义的概念 8.2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理论的构建:基础理论 8.3  国人的分类模式及其特殊集体主义 8.4  中国、德国、日本典型集体主义行为比较 8.5  集体主义的作用 8.6  小结9.关系:全面看人还是蜘蛛结网 9.1  国人的关系现象 9.2  关系的概念 9.3  关系的作用 9.4  关系发生作用的机理 9.5  关系产生的理论基础 9.6  关系的构建  9.7  关系的结构  9.8  关系的使用  9.9  关系的发展与演变  9.10  关系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9.11  小结10.心照不宣:中国人的沟通艺术 10.1  沟通的含义与种类 10.2  国人的沟通文化与艺术 10.3  国人沟通的理论思考 10.4  小结11.权力文化:做鸡头还是做凤尾 11.1  权力在社会中的角色 11  2  权力的含义与特点 11.3  公权力神授、民授与权力等级 11.4  平天下:公权力管万物,是治人、治天下之道 11.5  集权倾向 11.6  强强联手难:一山不容两虎 11.7  礼仪中心 11.8  权威导向 11.9  国人的理想领导与部下结构 11.10  小结12.信任:看似简单,实则奥妙 12.1  诚信、信任的概念 12.2  信任的种类及其特征 12.3  两两博弈的信任关系分析 12.4  一般社会诚信规律与诚信的根本意义 12.5  诚信社会建设:普遍信任、宏观与社会视角的分析  12.6  诚信社会建设:特殊信任、企业视角的分析  12.7  诚信社会建设:特殊信任、个人视角的分析  12.8  小结13.特殊信任:明知阿斗扶不起,但还要为不可为之事 13.1  国人信任的基本理论 13.2  熟人与生人 13.3  权威认知信任 13.4  血缘认同信任 13.5  缘认同信任 13.6  对外人的不信任 13.7  信任的个人依赖性 13.8  小结14.和谐:是境界,是目标  14.1  和谐的机理  14.2  和谐的文化含义  14.3  君子之和,和而不同  14.4  君子之和,是艺术,是美德,是中庸,是度的把握  14.5  现实之和谐  14.6  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  14.7  物物之和  14.8  小结15.凡事豫则立:成功之道,存乎一心 15.1  凡事豫则立的含义 15.2  远虑15.3  见微知著 15.4  防患于未然 15.5  居安思危 15.6  防人之心不可无 15.7  发展利器 15.8  小心翼翼,谨慎行事 15.9  韬光养晦 15.10  准备周密 15.11  关于凡事豫则立的进一步思考 15.12  小结16.情、理、法:凡人为事必由之  16.1  情、理、法的含义  16.2  情、理、法的关系  16.3  国人关于情、理、法的文化  16.4  小结17.文化国际比较:国际视角看自己 17.1  国别文化的测量 17.2  郝夫史台德的研究结论的分析与认识 17.3  我国文化特点的进一步分析 17.4  美国文化与美国企业管理模式的配合 17.5  日本文化与日本企业管理模式的配合 17.6  德国文化与德国企业管理模式的配合 17.7  适合我国文化的中国式管理模式及其战略管理意义 17.8  小结18.望远世界:跨文化的理解与合作  18.1  理解与误解  18.2  理解:真的万岁  18.3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合作与冲突理论  18.4  小结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不了解中国文化就很难在中国文化环境中生存,也就很难取得成功。文化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相对公认的代代相传的被群体接受的程序、习惯、定势,文化变化周期很长,对一个国家、民族、个人,常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作用。理解中国文化,是实现中国式成功的前提。我们要在中国文化下成功,就必须理解中国文化,理解了要把事办坏很难,不理解要把事办好更难。

前言

  孙子讲:“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可知知人难,知自己更难。现实生活中,一个人不能升迁,常常认为领导不是伯乐,不识人;自己犯了错误,常常认为环境不好,是近墨者黑;自己在商业竞争中失败了,则认为规则不公平。相反,如果一个人成功了,他对外常常“谦虚”地说是幸运,“讲真话时”则说是自己智慧过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本书分析文化,分析我国主流文化,就是要建立一面镜子——文化的镜子,了解自己,认识别人,进而为孙子讲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奠定文化认知上的框架。  著书的目的清楚了,可给这本书取书名让我很伤脑筋。书名,要用简单的几个字概括书的全部,实属不易。我考虑过的书名包括《中国文化的特点、规律及其对中国发展模式、方向的影响:透视与改变》、《中国文化及其动力:透视与改变》,都觉得词不达意。后来我经过反复考虑,决定以《文化:思维定势,成败归因》为书名,并认为此名最能表达并概括全书的内容。山西经济出版社郝建军先生是我的老朋友,他为人正直,思维缜密。他说,好的书名要概括,要通俗,既要高屋建瓴,要顶天,更要扎根社会,要立地。我起的书名都只重顶天,不重立地。他建议以《成败背后的中国文化》为书名。我们经过激烈而负责的争论,还是我接受了他很有道理的建议,最后决定以《成败背后的中国文化》作为书名。其含义是,文化是伴随人类生产与生活的东西,人类存在,文化就存在,文化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相对公认的代代相传的被群体接受的程序、习惯、定势;文化变化周期很长,对一个国家、民族、个人,常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作用;文化无好坏,理解文化,认识文化,把握文化,发展文化,繁荣文化,是人类发展永恒的课题。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文化是中国式成功的总结,也是中国式成功的基础。理解中国文化,是实现中国式成功的前提,是走向成功之路的前提。我常说,理解了,要把事办坏很难;不理解,要把事办好很难。

章节摘录

  1.文化理论:人的行为与选择的透视  在企业管理、行政管理实践中,人们常常把文化挂在口头上,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归为文化,指责文化不好,或没有建设好文化,文化成了人们推卸责任的借口;把成功归因于文化,说企业、组织的奠基人或主要领导打造了企业的优良文化。到底什么是文化,文化的作用机理是什么。则众说纷纭。现在,我们就从管理、治理的角度,透视一下文化。  1.1文化的含义(宝贡敏2000)  文化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在生产、生活中相互作用产生的存在特定群体之中的共同意识、意识产品。对于个人来说,文化作为环境,存在于自己之外,同时,也是自己的意识。一个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受文化熏陶,从最初的文化是异己的、外在的,变成文化的遵守者与执行者,变成一定文化环境铸就的与该文化环境相适应的并有该文化特征的人。文化是人类的基本特征,是人类在生产与生活中产生的,并随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特征。文化的内涵、外延十分丰富。  “文化”一词在汉语中,含有多种意思。其使用可追溯到汉代,其含义是“文治和教化”。在现代哲学层次上,“文化”一词是指人类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特指精神财富。文化有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之分,广义文化是指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狭义文化是指社会意识产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活动。在社会生活中,文化常常给人以神秘印象,并常常特指代代相传的习惯、礼仪、服饰、饮食、歌舞、故事。人们也常常把文化当成知识、学问、艺术的代名词,如说一个人有文化,是指他有知识;讲业余文化生活,是特指业余艺术、体育活动。文化,对国人来讲,既具有素雅的高不可攀的气质,又有一定的神秘色彩。  根据名和太郎(1987,41)的考证,英国人类学家泰勒(1893—1917) 的“文化”定义可能在欧洲是最早的。泰勒认为“文化”是一种复合体,其含义“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获得的所有能力和习惯”。马林诺夫斯基(1987,2)认为, “文化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并言明, “社会组织除非视作文化的一部分,实是无法了解的”。同时,他确认了物质、精神、语言和社会组织四方面的文化向量。  文化是一个含义宽泛的词汇,不进行精确定义,很容易引起误解。综合来看,文化主要有四种含义:一为知识的意思,如说一个人有没有文化,就是有没有知识的意思。二为文明的意思,即把文化等同于文明,如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就是指河姆渡文明、良渚文明。文明的基本含义是进步,包括物质化的进步与知识化的进步。知识化的进步,如果没有物化为物质,人们常称之为精神。精神之词,主要是对人的思想与意识状态的捕述,用之概括知识进步,其用法是人们的一种习惯。三为文学与艺术的总称,如文化馆,就是指文学与艺术活动馆。四为人们判断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如何的规则,主要是潜规则。如长幼有序,领导要比部下聪明,如此等等。  1.2 管理文化(行为文化、经济文化) (宝贡敏2000)  文化内涵丰富,但是,文化的核心则是影响人类、社会、组织、个人发展道路选择,成功与失败的决定人们判断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如何的规则,是人们对事物进行判断与反应的深刻、稳定的惯性。人们的工作目标选择,工作方式决定,创新与守旧行为,都深受人们的这类文化影响。人们的其他文化成果,都深受作为规则的文化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定为规则性文化的结果。这类文化可以称之为行为文化、经济文化。在这里,笔者以管理为基本视角,故称之为管理文化。思金(Schein 1992)认为,社会有三个层次的文化,即可见、可区别认定的结构性文化(visible and identifiable structure),表现出的得到支持的文化(espoused values,不能译为婚姻文化)和潜在基本假设(basic underlyingassumption)。潜在基本假设的思想是: (管理)文化似一个过滤器,它决定特定文化环境中的人们判断事物的标准、习惯了的方式,决定什么是可以接受的,而什么是不能接受的(Dunbar and Bresser 1994)。潜在基本假设理论对现实的经济行为、管理行为、企业行为有着很强的解释力,在理论界的支持者很多,并得到了经验验证的支持,可谓对管理文化的最具可接受性的定义或认定。  文化作为规则由两个部分组成:潜规则和明规则。潜规则是人们不明讲,但遵守并执行的共享、默认规则。这种规则有渗透性、有自强化机制,对不遵守规则的人进行无声的惩罚,并基此保证规则的有效性、实用性。明规则也称显规则,明规则是人们公开表达的规则。明规则是多种多样的,有道德化的规则、公约化的规则、法制化的规则。明规则与潜规则的主要区别是:明规则容易观察与理解,明规则的自身强化机制是公开进行的,如对人的惩罚与鼓励,都是公开进行的。潜规则与明规则不是固定不变的,潜规则可明化,明规则也可潜化。如果我们把管理文化定义为影响人们判断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如何的一定群体具有的特殊判别标准——三维结构,则这个标准可能是潜在的,也可能是显在的。潜规则如果不表达化就不会发生作用,所以,规则的表达化,尤其在行为、习惯、制度、法律层次上的表达化,是必然。对于非公开表达的规则,我们称之为潜规则;对公开表达的规则,我们称之为明规则或显规则。现在,我们关心的文化是人们判断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如何的规则,主要是潜规则。显规则,是文化的显化,容易理解与认识;潜规则认识难,对不理解者的惩罚也常常是严重的,所以人们也特别重视。  1.3 文化产生的原因  文化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它与一定群体的人相联系,是人的群体特征。人类的共性是人性,一般人性不能叫文化。如果从宏观上研究动物,并定义每种动物的文化,则人类的人性是人类的文化。所以说,文化本身是一种区别,是不同主体在判断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如何上的区别。那为什么人们不说动物有文化呢?是因为这样的区别没有意义。如果宇宙中存在其他高级生物,它们很高级,可以与人类相比,甚至比人类更智慧时,这种文化区分就有意义,也有必要。现在进行人与地球上其他动物的文化区别,由于智力等方面相差太大,没有必要,所以,人们也不这样进行区分。  个人的特点,也不叫文化,而叫个性。文化是群体的特点,或者称为群体个性。文化在人们的共同生活或工作中产生,是群体特征,是反映群体在认识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如何上差别的概念。  群体之所以在认识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如何上产生区别,关键是存在同化障碍,即人们在认识问题上存在相互影响、认识统一、达成共识的障碍,进而产生认识差别。同化障碍,人们进行知识与思想交流的障碍,是文化产生的根本原因。只要同化障碍存在足够长的时间,这段时间足以使一定群体内的人们的共识或群体问的认识差别在判断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如何上达成,如生死与共的几天,同窗学习的几年,同寝室的几个月,就会产生相应的群体文化,小的如家庭文化、寝室文化、班级文化,大的如国家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经典的同化障碍有物理障碍,如距离、高山、河流、墙壁;语言障碍,如基本语言、专业语言;信仰障碍,如宗教信仰、人生目标。这些同化障碍的存在,使文化在不同条件下产生。  在宏观层面,我们可以把影响人们判断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如何的因素分为五层,即人的个性,非正式组织文化(如自然村落、共同爱好者团体),正式组织文化(如企业、政府、工会),地区(相对独立的地区,如特区、国家、海岛)与语言(日常语言,如官方语言、方言),宗教群体文化(不同宗教信仰者在认识上的差别),人类共性——人性。管理文化是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地区(相对独立的地区)与语言、宗教群体在判断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如何上,区别于其他相应组织或群体上的特点。  1.4 文化的特点  文化作为一种人类的群体现象,有一系列特点。认识这些特点,是我们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掌握文化规律,进而更好地引导文化、应用文化、改造文化的前提。一般来讲,文化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4.1 代代相传  继承性是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文化是在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是对生产与生活经验的有意识或无意识总结,在一定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下,文化有真理性。所以,文化一旦形成,由于其表现出适用性和特定真理性,在特定范围内,人们对文化,只能适应或被淘汰,即“要么投降,要么灭亡”,而适应、生存是人们的主导选择,适应也是文化普及与传承的基本形式。文化普及与传承,使文化代代相传并得以延续。延续性、继承性是文化存在的形式,也是文化演化的路径。继承是第一位的,在继承基础上演化与发展,是文化发展与演化的基本逻辑。

图书封面


 成败背后的中国文化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战略背后的文化结构,是战略制定和战略执行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     书的质量不错,速度挺快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