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欧洲(修订译本)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中国之欧洲(修订译本)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8
ISBN:9787563374694
作者:艾田蒲
页数:662页

后记

以往译毕一部作品,总有一种轻松的释然的感觉。这次却不同,译稿虽已完成,但心头还是那么沉重,似乎仍然负载着十字架。确实,在《中国之欧洲》的整个译介过程中,我们始终处在一种难以言述的巨大压力之下:这部凝聚着艾田蒲老先生一生心血和追求的辉煌巨著太丰厚了,凭我们的精神境界、哲学视野和文化素养,要译好这样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比较杰作,实在有些力不从心,唯恐理解不深、传译有误,背叛了原著的精神,有愧于作者的重托。翻译理论界有种普遍的看法,文学翻译是最复杂、最微妙、最难以把握的翻译活动,因此难度也就最大。

作者简介

《中国之欧洲》是饮誉世界的汉学家、比较文学大师艾田蒲教授几十年致力于中国学研究的一部比较文化力作。作者以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开阔的东方意识,从翔实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出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哲学思想对西方世界的影响,对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的历史作了十分精当的描述和独到的研究,并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批驳了“欧洲中心论”,有力地论证了中国思想、文化在整个人类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西方学术史和比较文学发展史来考虑, 《中国之欧洲》是20世纪比较文学和西方汉学牵手、搭桥的先驱之作,艾田蒲顺应近代西方学术潮流,为国际比较文学界贡献了这部跨文化、多学科联姻和对话的典型范本。如今,这部大着已经走进中国大学课堂,是无数专攻比较文学和中外文化关系的年轻学子必读的经典著作。
上卷目录摘要
追忆艾田蒲(代修订译本序)
中文版序
法文版序
前言
第一部
契丹寻踪
第一章
契丹寻踪
第二章
耶稣会传教团之前在中国的犹太教和基督教
第三章
阿拉伯世界发现中国(1)
第四章
阿拉伯世界发现中国(2)
第五章
从阿拉伯人的游记到马可•波罗纪行
第六章
马可•波罗(1)
第七章
马可•波罗(2)
第八章
马可•波罗(3)
第九章
中国艺术与锡耶纳复兴
第十章
中国和佛教对魔鬼和地狱表现的影响
第十一章
佛教的重新发现(1)
第十二章
佛教的重新发现(2)
……
下卷目录摘要
前言
第一部 罗马教廷否认耶稣会士眼中的中国之欧洲
第一章
图尔侬事件结局不妙
第二章
梅扎巴尔巴在中国与伏尔泰的缄默
第三章
孟德斯鸠的中国
第四章
欧洲仍在中国化
第五章
为欧洲“爱术”所利用的中国(1)
第六章
为欧洲“爱术”所利用的中国(2)
第二部 17和18世纪欧洲戏剧中的几个中国侧面
第七章
伊丽莎白戏剧
第八章
司马迁的《中国孤儿》
第九章
纪君祥的《中国孤儿》
第十章
从纪君祥到伏尔泰
第十一章
伏尔泰的《中国孤儿》
第十二章
《中国孤儿》在英国、德国和意大利
……
译后记
人地名中外文对照表
书刊名中外文对照表

书籍目录

中国之欧洲:上卷 追忆艾田蒲 译序 中文版序 法文版序 前言  欧洲中心论招摇撞骗的杰作:谷登堡为印刷术发明家 第一部 契丹寻踪   第一章 契丹寻踪   第二章 耶稣会传教团之前在中国的犹太教和基督教   第三章 阿拉伯世界发现中国(1)   第四章 阿拉伯世界发现中国(2)   第五章 从阿拉伯人的游记到马可·波罗纪行   第六章 马可·波罗(1)   第七章 马可·波罗(2)   第八章 马可·波罗(3)   第九章 中国艺术与锡耶纳复兴   第十章 中国和佛教对魔鬼和地狱表现的影响   第十一章 佛教的重新发现(1)   第十二章 佛教的重新发现(2) 第二部 欧洲对由传教会从中国传来的消息之最初反应   第十三章 传教士不懂汉语的某些后果或公然传播的谬误   第十四章 游记与“哲学”思想   第十五章 买卖就是宗教   第十六章 传教士与官员   第十七章 从利玛窦到拉莫特·勒瓦耶(1)   第十八章 从利玛窦到拉莫特·勒瓦耶(2)   第十九章 中国礼仪事件(1)   第二十章 中国礼仪事件(2)   第二十一章 中国礼仪事件与培尔的思想   第二十二章 费尔隆与中国   第二十三章 马勒伯朗士的“上帝”概念与朱熹的“理”的概念(1)   第二十四章 马勒伯朗士的“上帝”概念与朱熹的“理”的概念(2)   第二十五章 马勒伯朗士的“上帝”概念与朱熹的“理”的概念(3)   第二十六章 莱布尼兹与中国(1)——宏图大略   第二十七章 莱布尼兹与中国(2)——世界性的中国语言   第二十八章 莱布尼兹与中国(3)——二进制算术与《易经》八卦   第二十九章 莱布尼兹与中国(4)——莱布尼兹与中国思想   第三十章 莱布尼兹与中国(5)——莱布尼兹与中国礼仪事件  上卷结语中国之欧洲:下卷 前言         第一部 罗马教廷否认耶稣会士眼中的中国之欧洲           第一章 图尔侬翠结局不妙           第二章 梅扎巴尔巴在中国与伏尔泰的缄默           第三章 孟德斯鸠的中国           第四章 欧洲仍在中国化           第五章 为欧洲“爱术”所利用的中国1          第六章 为欧洲“爱术”所利用的中国2 第二部 17和18世纪欧洲戏剧中的几个中国侧面           第七章 伊丽莎白戏剧           第八章 司马迁的《中国孤儿》           第九章 纪君祥的《中国孤儿》           第十章 从纪君祥到伏尔泰           第十一章 伏尔泰的《中国孤儿》           第十二章 《中国孤儿》在英国、德国和意大利         第三部 仰慕中国的伏尔泰           第十三章 伏尔泰及其消息来源           第十四章 伏尔泰与中国纪年表(1)——问题是如何提出的           第十五章 伏尔泰与中国纪年表(2)——伏尔泰的答案           第十六章 伏尔泰与孔夫子           第十七章 伏尔泰·中国政治与风俗(1)           第十八章 伏尔泰·中国政治与风俗(2)           第十九章 将无耻之徒击垮在中国之下         第四部 仰慕中国者与排斥中国者           第二十章 德·阿尔让斯侯爵的《中国人信札》           第二十一章 重农主义者与中国           第二十二章 仰慕中国者与排斥中国者           第二十三章 18世纪的一部教材和一部词曲中介绍的中国           第二十四章 这部《词曲》是否完备?         结论 从对中国的仰慕到排斥         译后记         人地名中外文对照表         书刊名中外文对照表

前言

冬夜,北京大学孟华教授打来电话,说艾田蒲离开了。灯光,有如冰冷戳人的棱角,漂白了我四周的书城。书橱中,十余本书却以睿智的目光默默地注视着我,带着艾老生前的温暖。这些书是艾老一生的心血,也是他十余年来对我的馈赠。这些书里,甚至有他所珍藏的孤本。他在每本书上都编了号,写了赠言。作为饮誉世界的大学者,他的“人逢知己者、书赠爱书人”之言,曾是我昔日的骄傲,也成为我今日的哀思。2002年1月7日。我黯然于一位长者的溘然辞世,中国叹息于一位忠实友人的悄然离去,法国哀悼着“法兰西最自由的精神”,国际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界失去了一位享誉世界的大师。艾田蒲(Rent Etiemble,1909—2002)的一生贡献卓著,发表各类著作近七十部。被称为不朽者殿堂的法兰西学院曾几次向他打开大门,但奉行独立精神的艾老却一再拒绝进入这个他认为没有生机的殿堂。他是法国当代知名作家、哲学家、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大师。他曾在美国、墨西哥、埃及等国的著名学府任教,后在巴黎索邦大学任讲座教授和名誉教授。艾老博学多才、涉猎广泛。作为小说家,他发表过《唱诗班的孩子》(1947)、《文身》(1961)等作品。

内容概要

艾田蒲(Réne Etiemble,1909—2002),法国当代知名作家、比较文学大师、巴黎索邦大学名誉教授,法国四级荣誉勋位。著述宏富,除文学创作外,主要的文学评论有《兰波之神话》《文学的卫生》《真正的邪恶》等,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方面的著述有《比较不是理由》《世界文学论文集》《中国之欧洲》等。

章节摘录

第二章梅扎巴尔巴在中国与伏尔泰的缄默前不久,在我重温《罗马、那布勒斯和佛罗伦萨》一书时,下面两行文字引起了我的一番思索:“我不惜花费很多时间,阅读派驻外国宫廷的威尼斯大使和教廷大使们所写的游记。”这段文字使我想到了《路易十四时代》的第三十九章,令我不禁再次思忖,像伏尔泰这样一个酷爱直接获取的、而且尽可能不留情面的材料的人,在撰写他极为看重的一章时,为何毫不提及与中国礼仪之争有关的最后一个使团:亚历山大主教、赴华教廷特使梅扎巴尔巴使团。我们知道,特使只向罗马教廷汇报机密,其内容自然不可能为无耻之徒的仇敌伏尔泰所知,可是,为什么伏尔泰在该书的这一章只字不提特使的忏悔神甫、圣玛丽亚修会修士维阿尼神甫留给我们的游记呢?为什么伏尔泰从德·图尔武侬枢机主教的出使到康熙之死(1722年)这段时间里,没有任何东西要对我们说呢?原来,从德?图尔侬被流放澳门到康熙之死这段时间内,有一个外交事件加剧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并激怒了皇帝:这一事件就是梅扎巴尔巴的觐见(1720—1721年)。一位研究中国礼仪之事的史学家,曾正确地高度重视那部著作,1751年之后又发表了该著作的几个校订和增补本,就算他是出于一种难以置信的不幸或疏忽,在1740年没有读到这次出使的记述,可他怎么会在1753年或1768年重版时还不知道它呢?大家很清楚我用的是归谬法来进行推理。伏尔泰了解维阿尼神甫的游记,当时关注中国问题的人们谁也不会认为此书毫无价值。德·布洛斯院长曾就中国礼仪之争为我们写下了许多优秀的篇章,而且在这件事上也没有看错,我在上文25页已讲过这一点。既然伏尔泰的一贯作风表明,他热心于颂扬康熙的政治主张和宽容,那么他怎么会忽略一份表现了上述特点的材料呢?德?布洛斯不失时机地引用了这些材料,以达到颂扬的目的:“我认为,从梅扎巴尔巴使团的摘记中可以看出,当康熙皇帝不辞辛劳,想要调停特使与耶稣会士的关系的时候,当他努力想结束中国礼仪之争,使所有这些在外国无法相互容忍的宗教团体一一在外国,他们由于互相诋毁,给自己造成的伤害比受国民的伤害更多——一起和平地生活的时候,他(指康熙)尤其具有一种可爱的仁慈。”是不是因为维阿尼神甫的游记可用于赞扬康熙,可当人们想以赞许的口气介绍中国化的耶稣会士们一一我不想说这是策略——之时,这部书就没有多少用处或完全没有用处了呢?说实话,这份材料措辞太激烈,抨击耶稣会士的那些最尖刻的小册子中有一部就是从上述材料中找到了不少证据:《经商、放高利贷和篡权的耶稣会士以及他们在新旧大陆的恶行——续犯有亵渎君王罪的耶稣会士们一书》①。该书的笔调是这样的:“在1714年中,他(克莱芒十一世)发表了一道关于中国礼仪的教谕。他认为必须另派一个特使赴华保证教谕的执行。梅扎巴尔巴先生获选担当此任。教廷授予他亚历山大主教的称号②。他于1720年底抵达中国。耶稣会士们自以为轻易就能制服这位在激情、学识及坚定性方面远不及德?图尔侬枢机主教的教皇特使。他们先是客客气气对他表示欢迎,然后便试图用威胁来恐吓他。“这些神甫坚决要求中止教谕的执行,但由于他们感觉到要在这位高级教士那里达到这个目的困难重重,于是耶稣会士们便使出了种种手段。他们把矛头指向特使本人及其奉命传达的教谕,以污辱的语言肆意凌辱特使。这些神甫大言不惭,说这道教谕是一道亵渎宗教的手谕,教皇是一个老罪人。(颇为特别的是,这些耶稣会士说起这道最符合天主教教义的谕旨时如此不敬,可却死缠着法国教会,以使克莱芒通谕能在法国被当作通行的教规。)“他们很快由污辱发展到粗暴的行为。受耶稣会士们指使的一位官员抓住特使的脖子①,威胁要杀死他;特使的侍从遭受毒打,挨耳光,胡子被揪。耶稣会士们的仆人受到主子们思想的煽动,为这些卑鄙行为拍手叫好。特使遭严密监禁之后,官员们及其仆人就在特使的卧房中吃饭。他被剥夺了最基本的生活条件。耶稣会士们甚至拒不提供食物,三天不给吃喝。大家已经清楚,这些神甫们为了消除妨碍他们勃勃野心的障碍,能够做出怎样惨无人道的事来。(2)下面讲述的是被耶稣会士仇视的两位传教士佩德利尼(Pedrini)和利巴(Ripa)是如何在特使家中被捕,“戴上镣铐,押往公共监狱”(3)的。“耶稣会的这一切暴行旨在使特使产生厌倦,产生返回欧洲的愿望。耶稣会士们企图使特使成为他们走人歧途的同谋,要不就让他变成他们暴行的受害者。丢魂落魄的特使几乎刚到中国,就决定马上离去,他为匆匆离去寻找借口,推托要回去同教皇磋商。他临时发表了一个类似声明的东西,宣布推迟(原文如此)执行反对中国迷信活动的教谕,并允许举行耶稣会士们准许的仪式。这些许可后遭到历任教皇的否认和谴责,最后为本尼狄克十四世彻底禁止。“特使在中国的时间前后不过几个月,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他经受了耶稣会士的百般刁难,而未能像他本该做到的那样,做到不辱使命④。”《经商、放高利贷和篡权的耶稣会士》一书或许是一部抨击性的小册子,措辞激烈,它紧随维阿尼神甫的著作,在序言中高度称赞神甫的“诚实和他的学说……由此我们可以将他看作最正直的人之一”⑤。作者在下文又提到了梅扎巴尔巴的一位亲信写的一封信,根据这封信的说法,这位高级教士“回欧洲后,始终未疏远他们的关系,逢人便讲神甫的好话,赞扬他在任何领域都富有学识,知识渊博而不炫耀,忠于职责而无私心。是一个从未泄露任何机密的人”⑥。

图书封面


 中国之欧洲(修订译本)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恐怕很少人知道:导致当下美国金融动荡的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核心逻辑,追根溯源起来竟出自中国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两百多年前,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将“无为”这个道家哲学概念加以理论化,用以阐明他的经济学思想。被称为“近代第一个经济学家”的魁奈,一生都身体力行地狂热推崇中国文化。他这么做当然并非偶然,在他所处的时代,不用说整个巴黎、整个法国,甚至整个西欧,都曾长期陷入对中国文化的迷恋之中,其声势之大、持续时间之长,远超过现在《功夫熊猫》上映引发的热潮。所谓“中国之欧洲”,就是指下迄18世纪末的两千年间,西欧对中国文化的追寻、输入和消化,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热潮和争论。当然这种文化交流本身取决于一系列政治因素和技术条件,因此直到蒙古人几乎征服整个内陆亚洲之后,西欧人才得以近距离地了解中国。在此之前,西欧和中国分处于亚欧大陆的两端,遥遥相对,彼此只不过依靠一些传说和想象来间接地了解对方,即使偶尔有联系,也不过是时断时续、若有若无的。就像中国古代经常将“西方”设想为一个极乐世界一样,欧洲也长期把远东的中国想象成一个富裕、和平的黄金国,但它依然是遥远如另一个星球的。因此1301年《马可波罗游记》写成后才会引发那么大的反响的狂热:竟然有一个欧洲人真的去了传说中的中国,而且,它竟然比传说中的还要完美!自此在几百年内,这本不无夸大的游记就成了欧洲人了解中国的主要、往往也是唯一的史料来源,也为无数人提供了前往中国找寻黄金的动力——其中包括哥伦布,他坚信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中国,结果发现了新大陆,不过他至死仍坚持自己发现的其实是中国。“中国”一词上所笼罩的传说色彩,直到明末西方传教士逐渐深入中国后才逐渐得以改变。虽然他们的目击报告在今天看来仍包含不少误解和偏见,但它已足以引发轰动和震动。当时连教皇都承认,当世人谈起中国时,“吾人辄信此为寓言”,谁能想到大海、高山、荒漠、险道阻隔的另一端,竟有一个迥异于欧洲,而发达程度却不下于欧洲的文明,“是为别一世界”。的确,中国是另一个世界。传教士进入中国,原本当然肩负着宗教使命,但令他们始料未及的是:他们发回的关于中国的报告,在新兴的印刷技术下得到广泛传播,反过来动摇了基督教在西欧社会的权威性和合法性。西欧倡导理性的启蒙主义知识分子对这一发现如获至宝,因为中国独特的文明模式,为他们提供了整整一个向教会发动猛攻的武器库。如本书中指出的,不论佛陀还是孔子,都向基督教欧洲提出了一个尖锐问题:难道在不了解罗马教廷的情况下也能非常神圣地生活吗?当时的传教士白晋也已清楚地看出:把中国称为“无神论”社会又无法否定其强盛,实际上就等于承认了当时反对教会的无神论知识分子的理论。因为一个无神论社会不但有可能,而且已存在,运作得还相当不错——那就是中国。中国另一个一贯的传统:允许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获得救赎的宗教宽容主义,同样与一神教的欧洲背道而驰。不仅如此,在中国发现的一系列例证都猛烈动摇了教会的普遍主义统治基础。例如中国的历史记载之翔实可信世无其匹,但其中却并非《圣经》说的上帝创造世界,甚至看起来上帝尚未创造世界,中国人就已经存在了。因此1740年时,关于“中国纪年”的发现再次给了教会致命一击,使它很难自圆其说地宣称:整个世界都不过是距今几千年前上帝亲手创造的了,其整个理论体系就出现了一个难以弥补的缺口,因而开始崩塌。也正因此,教廷和正统派是当时欧洲最不希望出现一个“中国化的欧洲”的人士。在这个过程中,控辩双方实际上都在建构自己的“中国”来为自己的理论辩护,因此那个中国无关真实。以伏尔泰为例,他一生都推崇中国以反对教会、质疑《圣经》,滔滔不绝地谈论中国文化和孔夫子的理性主义,把中国说成是一个和平富裕到简直完美的国度,但他本人对儒家思想的了解很不透彻,对宋明理学更是一无所知,也不认识一个汉字。一定程度上受法国“中国热”的影响,当时英国学者亚当•弗格森(他被认为是英美社会学的鼻祖)竟也在他1767年出版的《文明社会史论》中感叹“中国的政策是普通政府改良所希望达到的部署的最完美榜样。”那时距离清朝在鸦片战争中惨败于英国只有70年。我们现在可以很轻易地指责双方都对中国存在大量夸大不实的误解和偏见,但除了要考虑当时的交流条件(想想即使全球化的今天,了解异文化也照样存在偏见),也要看到:他们无非是将中国作为加强自己说服力的一个例证。伏尔泰并不是真的喜欢中国,他其实只是反对教会。因此,关键在于:中国为当时的欧洲人提供了另一个世界,另一种可能。当时走在时代最前端的学者如莱布尼茨等已经意识到:在发现中国之后,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思考问题和治国了。因为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原来不按照教会和国王说的那一套,也能过得很好,甚至更好。冷战结束后弗朗西斯•福山曾像先知一样宣布“历史的终结”,认为西方制度模式已被证明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但近年来却有不少发展中国家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因为中国遵循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模式(所谓“北京共识”),居然也大获成功,这就大大降低了美国模式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我们也不能忘记:两百多年前当欧洲援引中国思想加以自我革新时,中国社会却对此一无所知,对传教士输入的西方文明,如果说不是无动于衷的话,至少也没能引发全社会的讨论和波澜。说到底,一种文化的输入的发明,只有当那个社会已经准备好支持它的社会推动力时才有价值。因此中国人毕升发明活字印刷虽然早于德国人谷腾堡400年,可这项发明只有在欧洲才引发了一场迅猛的变革,而中国在七八百年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雕版印刷。因此谈论一项革新、发明、或新思想的引进,决定它命运以及最令我们时刻深思的是:这个社会已准备好了吗?
  •     在上册第25页前言中:钱学森-----应当翻译成“钱存训”尼达姆-----应当翻译成“李约瑟”
  •     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耿昇译。至今未在豆瓣见到对比这两个译本的文字。应该说这个题目选得很好,很可以做出大文章来。周宁在这个领域做了近20年吧,成果卓著。最近又 翻译出版了《欧洲形成中的亚洲》。可以很好看看了。

精彩短评 (总计31条)

  •     内容简介本书是《蔬食斋随笔》续集,由大家熟知的蔬菜谈起,如“没上谱的茼蒿”、“蔬菜中的玫瑰”、“蒲儿菜的风韵”、“口蘑的魅力”、“餐菊乱弹”等处处融入作者对生活的感思。
  •     作为研究比较文学的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但是对于一般的读者话,可能较为晦涩了一些,里边涉及文学,历史,宗教,哲学,艺术,社会学等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可能不太能被普通读者接受
  •     。。。学术学术,翻一翻。法国人写的。不是专业的,获益不多。
  •     还没有来得及细看,因为喜欢,所以购买。满意
  •     许钧就是翻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那位,南大外院的教授。我博雅课老师重点推荐的一本书,当时还用它写了比较文学的期中作业,和漂亮的女班长合作
  •     ma**a***n
  •     矫枉过正,过犹不及
  •     在图书大厦站着看了2小时,没忍住还是买回家了。很好看。
  •     从去年看到今年,他说,他在这部书中,向自蓍草或龟甲占卜时代以来也许给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文明表示了我个人以及整个欧洲的感激之情。
  •     还没开始看,翻了一下,感觉不错
  •     以前很早就想买这本《中国之欧洲》,可惜大陆没有出版社做出来,自从08年广西师大出版社做出来后,我买上就买了,纸张不错,字体也恰当,很有份量的一套书。
  •     于是说我果然对于国外汉学无法感冒吗?口胡这本书我究竟读了多久?
  •     “在無比正確的毛澤東思想領導下”都出來了,此書可讀性可想而知了....這本書濃郁的“反歐洲中心論”的調調和“歐洲中心論”本身就是殊途同歸嘛...
  •     作者是真正的汉学家,译者可能对法国的文化和文学不是特别的精通,如果有较高的法语修养,建议读者阅读原作。不过书是一流的,内容和思想都是一流!
  •     比较文学的经典之作。强烈推荐!
  •     这本书从图书馆里直接带出来的 算是学校给的福利吧
  •     喜欢,等有时间慢慢看。
  •     确实是一本好书,尽管字小了一些。经典需要慢慢看。
  •     飞去归来器。你见过把回旋镖翻译的这么哈利波特的严肃著作么?
  •     配送出了问题,第一次送来两本上册,换货时,送来两本下册。我好心留下上下册,退回上下册,库房还奇怪,怎么没送回两本上册。这书一定是少有人看,否则配送这么马虎!
  •     : K207.8/4464
  •     这本书我从三年前就想买了,不过刚刚才买到,很不容易啊!
  •     [PKU/E2-1]K207.8/13.1
  •     绝对是大师之作!
  •     读完全书长叹,只能给一星了
  •     这个老头应该很可爱
  •     刚读完上部,就这感觉。
  •     已經購買
  •     不同的坐标系,看到的事物的角度不同,你有自己看待事情的坐标系么
  •     是一本好书,找了很久,终于在亚马逊找到了。
  •     不错,是需要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