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中国满族风俗叙录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民俗 > 图像中国满族风俗叙录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8
ISBN:9787807137085
作者:富育光 主编
页数:212页

后记

家居东北和家庭中的满族渊源,使我早就有一个为这个古老民族做点什么的愿望。2004年初夏,吉林新闻出版局组织参观伊通满族博物馆。馆藏十分丰富,涉及古肃慎、勿吉、棘鞨、女真等满族先祖遗存的大量实物、史料以及图像,引起了我强烈的兴趣,其中有些藏品还是孤品,独一无一。这使我蒙生了以伊通满族博物馆的藏品为基础,搞一部图像版的《中国满族风俗》的想法。因为长久以来,我就关注着满族民族民俗方面的研究与出版状况,也熟悉这个领域的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设计过少数民族方面的选题。但还没有发现过一种集图像、文字于一体,以图说“俗”,集学术性、可读性、观赏性、收藏性于一体,生动活泼且耐读的满族风俗书。我当即找到陪同参观的张文彬馆长说明了当时的一些想法,并很快熟识起来,接着又同民族宗教局局长郭中海先生晤面,叙述设想并取得共识,完善设计,沟通思路。在中海先生的大力支持下,决计合力办好这件有意义的事情。由谁担纲主编,无疑决定着本书的质量——学术水平、知识水平和生动活泼的风格。我们都立刻不约而同地想起了在这一领域有开创性贡献的专家、时任伊通满族博物馆顾问的富育光先生。先生是满族人,长期致力于满族民族民俗文化和萨满学的调查研究,著有《富育光民俗文化论集》、《满族风俗志》(与王宏刚合作)、《萨满论》等多部专著,是满族研究志专家中功力扎实、有影响、成就斐然的大家。我在阅读他的《满族风俗志》,听他以满族文化解读《红楼梦》的时候,都有这种“功力扎实,思路清新”印象。当我们向先生提及以《满族风俗志》为底本,佐以新的研究成果和馆藏图像等出版一部新书的时候,先生欣然应允并称赞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三年多来,先生在编写《满族说部》的同时,树框立架,撰写前言,修订纲目,确定图像,鉴别真伪,往来于寓所、研究所、博物馆之间,甚至一些细微的事情也要亲自认真地做。可以说,本书的出版,是先生和各位编撰人员长期潜心研究的集体成就,每一页都渗透着大家辛勤的劳动。本书的一大特色是它的图像。收入本书的三百多幅精美绝伦、散发着浓郁满族文化气息的图像,一部分为伊通满族博物馆的馆藏,一部分则为伪满皇宫博物院夏晓东先生的藏品,是从两千多幅图片和大量实物中采撷的。从选图、摄影、翻拍、制作和确定藏品的拍照到去兄弟单位寻找帮助,每张图片的背后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每张图片都渗透着晓东和编撰人员的心血。这三百多张影像图片,记录了晓东先生的见识、毅力和智想。同样,作为本书的副主编,赵硕曼先生在书稿撰写的润色上付出了辛勤、创造性的劳动,也显示了他在传统文化和满族研究方面的深厚功力。本书由富育光、郭俊峰定稿。感谢中共伊通满族自治县县委书记杨枫,县长徐远征,县委常委、副县长计殿钧诸位领导同志,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中关心关注着本书的编写和出版,并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和鼓舞。感谢吉林省红楼梦学会副会长、作家陈景何先生和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部主任刘奉文先生对本书提供的宝贵支持。感谢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对本书出版给予的多方帮助。感谢山东画报出版社尹奎友总编辑为本书的出版所作的努力,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四年磨一书。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揭开深厚的、尘封有年的满族风俗的神秘面纱,图示精妙的满族文明,为博大精深的中华各民族的文化宝库镶嵌一颗新的、闪亮的珍珠。

作者简介

《图像中国满族风俗叙录》所精选之三百余幅满族民俗实物图片,其中不少图像尚属首次面世。在《图像中国满族风俗叙录》的构思和编撰过程中,我们力求践行集学术性、趣味性、鉴赏性、收藏性于一炉的原则,一改某些民俗书籍喜用陈述笔法、以章节形式沉闷阐释的惯例,通篇采取了读者喜闻乐见的图说故事形式,以图叙史,以图谈俗,图文并茂,新颖活泼,使读者在快慰展卷之中,既获得深邃迷人的民俗知识,又能通过那一幅幅情趣盎然的图片接受艺术的陶冶,并加强对古昔北疆生活的理解。

书籍目录

前言一.服饰 1.衣着 2.发式 3.靴鞋 4.帽子 5.佩饰二.饮食 1.风味独特的饮食 2.饮食习俗礼仪三.居住 1.满族先民的住宅 2.满族的住宅 3.建房、居住习俗四.生产 1.狩猎 2.捕捞与海猎 3.农耕五.交通、运输、通讯 1.交通 2.运输 3.通讯六.交易 1.满族先人的贸易 2.满族的贸易七.社会生活 1.礼俗 2.续谱八.萨满教信仰 1.萨满教 2.萨满祭礼九.人生礼仪 1.生子习俗 2.婚俗 3.葬俗十.传统艺术 1.音乐 2.舞蹈 3.曲艺主要参考书目后记

前言

满族,有着三千多年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祖先可追溯到肃慎人,亦称“息慎”、“稷慎”,是我国东北地区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古老民族。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日不咸,有肃慎氏之国。”《晋书•四夷传》载:“肃慎氏,一名挹娄,在不咸山北。”不咸山即今长白山。远在传说时代,肃慎便同中原地区有了联系。《竹书纪年•五帝纪》载:“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息慎氏来朝,贡弓矢。”其后,肃慎与中原夏商周诸朝往来从未间断。《国语•鲁语》载:“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于是肃慎氏贡楮矢石磐,其长尺有咫。”《逸周书•王会篇》载:肃慎曾向西周朝贡献一种珍贵的野兽大麂。《左传•昭公九年》载:周景王时人们认为,“肃慎、燕、毫,吾北土也”。汉晋时期,中原王朝称肃慎为挹娄。《后汉书•东夷列传》载:“挹娄,古肃慎之国也。在夫余东北千余里,东滨大海,南与北沃沮接,不知其北所极。”南北朝时期,挹娄后裔称勿吉。《魏书•勿吉传》载:“勿吉国,在高旬丽北,旧肃慎国也。”隋唐时期称棘羯。唐圣历元年(698),粟末部首领大祚荣建震国,仍称棘鞨。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此后,废棘鞨名而称渤海。渤海国历史上誉为“海东盛国”,962年被契丹所灭。宋元明时期女真名称仍是肃慎的转音。《三朝北盟会编》称:“女真,古肃慎国也。本名朱理真,番语讹为女真。”12世纪初,女真完颜部崛起反辽,1115年建立金国。13世纪初,蒙古勃兴,灭金建立元朝。元亡明兴,分布在牡丹江、绥芬河及长白山一带的建州女真人崛起,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形成稳定的民族共同体,1616年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其子皇太极继汗位后,于1635年废女真、诸申旧称,改称满洲。次年皇太极冠皇帝尊号,改国号为大清。清亡后,满族同全国人民命运一样,沦落和遭受民国期间苦难深重的历史沧桑磨难。中华人民共和成立后,确定将“满洲”改称满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同全国56个兄弟民族和睦相亲,同享温馨幸福的社会主义新生活。满族现拥有1268万人口(据2000年国家统计局提供数据),在全国少数民族中名列第三。1985年后,全国相继成立了辽宁省凤城、新宾、岫岩、清原、北镇、本溪、桓仁、宽甸,河北省青龙、丰宁、围场、宽城,吉林省伊通等13个满族自治县和近400个满族乡。满族在漫长的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不断创造积累、传承下来的辉煌而灿烂的民族文化,谱写出一幕幕叱咤风云、激昂慷慨的历史画卷和英雄诗章,世代传诵。正如前述,白山黑水广袤沃壤,自古就是满族子孙世世代代生息繁衍的故乡,精骑射,善捕捉,向以渔猎为生。据史料记载,辽金之际,满族先世女真人有部分氏族,在强大的汉文化熏染下开始跨入奴隶制门槛,而绝大多数女真先民们,仍长期徜徉于“民只知有母而不知有父”的朦胧愚昧的原始氏族时代。恰如史籍所云:“无文墨,以言语为约。”(《晋书•四夷传》)“无君长,其邑落各有大人。处于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常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好养豕,食其肉,衣其皮。”(《后汉书•东夷列传》)“俗皆编发。将嫁娶,男以毛羽插女头,女和则持归,然后致礼聘之。妇贞而女淫,贵壮而贱老。死者其日即葬于郊野,交木作小椁,杀猪积其上,以为死者之粮……有石磐、皮骨之甲。国东北有山出石,其利入铁,将取之,必先祈神。”(《通典》卷一百八十六)我们在东北满族聚居地区所进行的多年社会历史调查,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满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善良、好学的民族,淳朴乐观,坚忍不拔,几经历史沧桑,众多丰富多彩的民谭俚俗,栩栩如生地铭刻在耆老和萨满记忆里,具有极顽强的因袭性与稳定性。考其因,盖源于满族世代虔诚信仰以自然崇拜、动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为核心观念的原始宗教萨满教,遵循并维系着民族生存秩序中各种约定俗成的法规、禁忌和特有的习俗形态,奉若神明,不敢违谬,并且如数家珍般地传继着。这种原始朴素的氏族集群法则,倍加提升和凝聚了全族的向心力、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惧任何风云跌宕的历史砥砺,团结一致,所向披靡。满族先世曾几度崛起——棘鞨时期创建渤海帝国,完颜部打败桀骜一世的辽国建立大金王朝,明建州部创建后金和大清帝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千年来根深蒂固的萨满观念意识,就是满族古老文化和民俗遗存形态的重要载体。萨满教无畏的感召力和生命力,世世代代在相濡以沫地充实着氏族人们的传统习俗,铸就着满族及其先世斑斓多彩的民族文化财富。大宗濒临消失的满族脍炙人口的创世神话、古歌、口碑文学,特别是那些已被遗忘、鲜为人知的北方蛮荒古俗等风情掌故,就是从众多受萨满观念濡染的满族遗老或萨满那里征集而来的。值得指出的是,满族民俗博大精深的历史积淀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我国北方其他民族民俗文化宝库中,都具有非常独特而无与伦比的典型意义。首先,从史学角度透视满俗。由于满族先民悠远的历史沧桑和社会历程,多方位、多层次的民俗在历史碰撞中相互交糅,使满族民俗别具一格,文化演进史与传承史内涵宏富,源远流长。第二,从地域角度透视满俗。满族先民诸部落亘古生存的地域广袤无垠,北涉现属俄罗斯境地的外兴安岭,东临日本海(鲸海),南踞东北腹地的松辽沃野。故此,满族自古构成了特色迥异的库页、黑水、东海、松阿里、乌苏里、白山、辽东诸民俗文化区。诸处生民渔猎耕牧各扬其长,所尚风习形态,亦纷繁百异。其三,从文化角度透视满俗。满族民俗遗产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多元性。众所周知,满族先世素有吸纳各方文化之长为己所用之传统,在历史上的几度兴衰与融合中,不断吸纳周边多民族优秀民俗成分糅人满族固有的自身民俗中来,丰富并形成了历史上满洲民族共同体所独备的文化现象和民俗形态。故史有“高丽别种”、“金因辽俗”、“清沿明风”之说。其中,清中期后,满汉文化交融尤为鲜明,民俗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几难辨识。因其具有最大的兼容特性,满族民风民习堪称中国北方民俗文化交融整合体,真可谓中国北方民族民俗历史文化百宝囊、资料库。这在我国多民族的民俗传承中是很罕见的现象。近些年,读到国内出版的一些满族民俗风情方面的书籍,严格说来,所述满族民俗时限多为清中叶乃至近世民国以来满汉交融的民俗内容形态,尚缺乏历史观和全面性,读后令读者茫然,不利于对诸种民俗现象的清晰理解。民俗就是一定民族在长期生存中所完成的文化综合。相邻民族间民俗交融是社会发展中常会出现的自然现象。这些年来我们深切体会到,研究清晰民俗形态的传承规律,的确是一项很细腻复杂的科学梳理工作。民族学者就应不怕烦苦,自觉探索和研究这种民俗学的内在规律,弄清源流与来龙去脉,以利于我国民族民俗学的建设与发展。民俗是一定社会人群在长期社会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特定的生存模式,这种生存模式相沿不变,传袭成俗。远在我国周朝,便有“求诗问俗”之制。《论语》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礼记》更记载古人倡导“教训正俗”之风,意在体察民瘼,以正民俗。历史施政者都倍加关注民俗,视为准确把握民风盛衰的最可靠途径。所以说,民俗向来都是学习和熟悉社会之师,是洞测民情冷暖的寒暑表。今天,我们积极挖掘抢救濒临消失的民俗文化遗产,是为了熟悉民族历史,古为今用,回眸往昔,旨在激励奋进,开拓明天。大力开发民俗文化,不仅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加速小康社会建设,对于更好地充实我国史学研究,撰写各民族文化发展史,也是大有裨益的。特别是随着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精神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上出现了一股浓烈的学习民俗热,期盼读到更多的优秀民俗读物,从而增强知识,开阔视野,不断激发爱祖国、爱民族、爱家乡的赤子情怀,确是令人欣慰的可喜现象。《图像中国满族风俗叙录》一书的编撰与出版,系资深出版人、我的挚友郭俊峰先生一大倡举,此书是他颇有气派的宏大构思中之一册。我是长期从事中国满族等北方诸民族文化研究的工作者,同国内友好曾出版一些民俗书籍,然以普及书居多。我们也憧憬和企望过能将长期社会调查所摄民族民俗图照,结合翔实生动有趣的故事诠释,编造一部品味高、可读性与鉴赏性兼容并蓄的中国民族民俗书籍。这是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好事,是我们为丰富我们中华民族民俗宝库而应该作出的贡献。故而,我甚是赞赏郭俊峰先生这项富有深远意义的创见,借此也可圆我们的未竟之梦。本书能如愿以飨读者,更应突出提及的是,吉林省伊通满族博物馆,是我国唯一一所专门展示满族历史文化的大型民族博物馆,建筑壮观,在国内外有突出影响。该馆自1987年建馆以来,锲而不舍地广泛征集国内各地大量满族民俗文化遗物,馆藏展品通古今,成就佼佼然。本书所精选之三百余幅满族民俗实物图片,其中不少图像尚属首次面世。在本书的构思和编撰过程中,我们力求践行集学术性、趣味性、鉴赏性、收藏性于一炉的原则,一改某些民俗书籍喜用陈述笔法、以章节形式沉闷阐释的惯例,通篇采取了读者喜闻乐见的图说故事形式,以图叙史,以图谈俗,图文并茂,新颖活泼,深入浅出,使读者在快慰展卷之中,既获得深邃迷人的民俗知识,又能通过那一幅幅情趣盎然的图片接受艺术的陶冶,并加强对古昔北疆生活的理解。全书可算是近些年来北方民族民俗考察的丰硕成果,也是满族民俗实物摄影选粹的最新展示,坚信必会赢得您的青睐!

内容概要

富育光,满族。1933年5月生,黑龙江省爱辉县人,1958年毕业于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吉林省分院文学研究所,投身于民间口碑文学挖掘、搜集与研究工作。1984年9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其搜集整理的满族传说故事选《七彩神火》。这是建国以来,我国最早一本满族传说故事选,受到国内外好评。1986年2月,由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合作整理的《康熙的传说》。1989年2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合作整理的满族传说《风流罕王秘传》。
富育光曾任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副理事长。现为吉林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萨满文学研究中心顾问、长春师范学院萨满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吉林省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社会科学有突出贡献政府特殊津贴。曾承担和主持国家“八五”、“九五”萨满教研究课题,参与国家“十五”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满族史诗研究》。独立或合作出版萨满文化研究专著及论文集六部、民族文化研究编著二十余部、论文七十余篇。

章节摘录

插图:一.服饰花卉翎毛绣服间,扈送春水与秋山。顶珠腰玉今犹昔,女真衣冠制未删。清代诗人沈兆禔的这一首满族服饰的民俗诗,仅仅四句,不但深刻而形象地描绘了满族服饰的渔猎特征,而且又指明了满族服饰的渊源。文献载,满族先民肃慎人、挹娄人“好养豕,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豕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夏则裸袒,以尺布蔽其前后”(《后汉书•东夷列传》),“将嫁娶,男以毛羽插女头”(《晋书•四夷传》),勿吉人“头插虎豹尾”(《魏书•勿吉传》)。渤海时期,其服装因季而异,有了男女之别,以毛麻织布为裙,以皮制裘,以雉尾、兽骨等为饰。辽金时代,女真人的服装多为短襟、紧身、窄袖,皆左衽,崇尚白色。清代,承继了金代女真人喜尚皮毛、适用射猎的习俗,可谓“女真衣冠制未删”。20世纪以前,满族的服饰不仅在本民族中盛行,而且遍及汉、蒙等兄弟民族。实际上,是有清一代的“国服”。满族的服饰新颖多样,尤其袍、褂、鞋帽、发式等,更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满族的衣着在清代不但深刻地影响着整个中华各民族的服饰,而且为中国衣着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如现代生活中流行的“中山装”是由马褂改进而来,坎肩(马甲)仍是当今中国社会流行的服装。特别是旗袍备受青睐,时至今日已风靡国内外,在世界服饰界享有盛名。1.衣着清代小说《红楼梦》第二回对贾宝玉会见林黛玉时的衣着是这样描述的:贾宝玉“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青石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曹雪芹笔下的寥寥几笔,就活灵活现地勾勒出一个英俊的满族贵族小阿哥的装束打扮。而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有心无心地向人们直观地展示了满族服装的特点是内穿袍、外着褂——长袍马褂的特征。时值今日,一提到长袍马褂,人们将会异口同声:“那就是满族的服装。”满族衣着“三剑客”——旗袍、马褂、坎肩这是一幅清代衣着的老照片,包括旗袍、马褂和马甲。往昔,袍、褂、坎肩这三种衣式,因满族人经常一起穿而相得益彰。有人说,这是满族衣着的“三剑客”,体现了满族衣着的固有特征,可谓“别具一格”。

图书封面


 图像中国满族风俗叙录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5条)

  •     好多图片很有意思的,不过记得最深的还是沙琪玛是满族的食品,糕点是多啊
  •     对想了解满族民俗文化的朋友而言,是个不错的选择。
  •     最近要好好研究下满族文化,希望受益
  •     内容比较全面,是一本不错的满族风俗知识普及书
  •     汉化的辫子戏看多了,看书才慢慢找到点满族的“少数民族”特性。
  •     这书内容还不错,介绍的也比较全面,图很多...
    但是没能找到我关注的部分,就是满族人亲人互相之间的称呼...
  •     一个小时就能看完的书~
  •     很好,图片很多,内容很真实,还原历史。
  •     介绍的还算详细了吧,当做普及知识的普通读物差不多
  •     概概而论,泛泛而谈,每样都说到了,但是每样都是说一两句,看得不过瘾,但是作为一本通俗休闲的读物还是可以的,多图清晰,文字显浅,内容全面。
  •     不错的,彩色插图。不足是,图有些是现代照的,缺乏历史性。总体来说比较好。
  •     好书,特别适合新手。
  •     对满族民情风俗的图文并兼式介绍,直观浅显,独有价值。
  •     这本书图文并茂,行文很流畅,除了引用资料还有一些缺欠,其余的都非常喜欢。推荐给那些想要了解满族历史文化的人阅读。
  •     内容丰富详尽
  •     图片多且清晰,文字材料丰富详实,是很好的满族风俗图书!
  •     比较学术,比较全面,比较好读,比较推荐。
  •     快递很给力,书里资料很不错
  •     刚拿到书,觉得书确实不错,对了解满族传统文化很有帮助!!
  •     与清朝“大辫子”影视剧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不同,时下关于创立清朝的满族本身的历史和风俗的知识大多还仅仅停留在学术领域,缺少以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叙述满族民俗的图书。《图像中国满族风俗叙录》恰恰是一部通俗的满族民俗史,它以图叙史,以图谈“俗”,为普通读者揭开了满族民俗这种原始文化神秘的面纱。从服饰、饮食、住宅、劳作,到交流、贸易、信仰,再到礼仪风俗、日常习俗及极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均形象地体现了满族民俗的非同寻常之处。提及满族的民俗,不能不看看它的历史和渊源。其直系为明代女真(亦称女直),往上可追溯到隋唐靺鞨、北朝勿吉、汉代挹娄与周代肃慎。女真的名称出现于唐末五代,当时契丹人称黑水靺鞨为女真。12世纪初,以完颜部为核心的女真人,在首领阿骨打领导下,起兵反抗辽朝的奴役,并建立了金国政权,不久灭辽与北宋,成为与南宋对峙的王朝。金代大量女真人进入中原地区后,接受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绝大多数已融入汉族当中。到元代,这些进入中原和散居辽东一带的女真人,与华北地区的汉族和契丹人一同被视为“汉人”。仍留住在今黑龙江省依兰一带的桃温、胡里改、斡朵怜、脱斡怜、孛苦江五个军民万户府的女真人,和分布于松花江两岸、黑龙江中下游以及乌苏里江流域、东达海岸的女真各部逐渐演化。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努尔哈赤以建州、海西两部女真人为主体,把这些分散于东北地区的女真人统一而成为共同体。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政权,国号金,史称后金,年号天命,称金国汗。天命三年(1618)以“七恨”誓师,起兵攻明。努尔哈赤进入辽、沈地区后,下令实行“计丁授田”及稍后“分屯别居”等措施,在汉族封建经济、文化的影响下,满族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后金太宗天聪九年(1635)正式改女真为满洲。努尔哈赤去世后,其第八子皇太极继位,于崇德元年(1636)改国号为“大清”。顺治元年(1644)清军进入山海关,定都北京,正式开始了清朝的统治。满族先世素有吸纳各方文化之长为己所用之传统,在历史上的几度兴衰与融合中,不断吸纳周边多民族优秀民俗成分糅入满族固有的自身民俗中来,丰富并形成了历史上满洲民族共同体所独备的文化现象和民俗形态。其中,清中期后,满汉文化交融尤为鲜明,民俗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满族进入辽、沈以前,具有精于骑射的特长。满族的服饰,男子剃去周围头发,束辫和垂于脑后,穿马蹄袖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便于骑射。女子在头顶盘髻,佩戴耳环,穿宽大的直统旗袍,足着高底花鞋。入关以后,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曾有一个时期各地妇女穿旗袍甚为流行。满族的住房,过去一般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罗杆”。住房一般有两间正房,门向南开,外屋有灶,里屋北、西、南三面有炕。满族的饮食,过去喜吃小米、黄米干饭与黄米饽饽(豆包);逢年过节吃饺子,农历除夕必吃手扒肉。满族的“萨其玛”至今仍是人们爱吃的点心。满族重视礼节。过去,平时见长辈行“打干”礼,男子曲右膝,右手沿膝下垂;妇女双手扶膝下蹲。平辈亲友相见,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礼。满族以西为上,室内西炕不得随便坐人和堆放杂物。最主要的禁忌是不打狗、杀狗,不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满族的重要节日与汉族差不多,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中秋节等。满族曾信仰多神教的萨满教,早期分宫廷萨满和民间萨满两种。清代历朝皇帝举行各种祭神祭天典礼,如宫廷萨满设“堂子”祭天,都用满语诵经跳神。直到20世纪40年代,在东北的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和爱珲等地,满族民间仍保有萨满教。民间萨满又分以跳神为职业的萨满和管祭祀的家萨满两种,现已消失。清代以来的300多年间,满、汉长期杂居共处,关内的满族已在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与汉族无差异;居于关外各地的满族人民只是在满族聚居的偏僻乡村中仍有一部分使用满语,保持满族的一些固有习俗。同时,从汉族习俗(包括汉语词汇)中也可找出一些满族习俗的成分。满族是一个既善于学习又善于创造的民族,为发扬中华文化作出了贡献。因其具有的兼容特性,满族民风民习堪称中国北方民俗文化交融整合体,真可谓中国北方民族民俗历史文化百宝囊、资料库。与其他介绍满族风俗图书多集中在清中叶乃至近世民国以来这段时间不同,《图像中国满族风俗叙录》的历史文化视野更加宽广,把叙史年代扩展到三千多年前的肃慎的记录。此视野更符合满族实际历
  •     单一个前言,我就读了一个晚上。很有意思~
  •     书的质量很好,内容值得参考
  •     谈不上是本儿特北京的书,主要是碍于作者虽是满人但却不是北京人,所以尽管书中对满人的生活可谓是讲的面面俱到,但读起来始终还是缺乏点儿亲切感,不过对于研究被满人影响如此之深的北京城来说这真的是本不错的工具书。
  •     这本书比较通俗,适合了解满族风俗
  •     内容一般不是特别满意
    没有期待中的号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