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俗通史:清代卷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民俗 > 中国风俗通史:清代卷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1
ISBN:9787532122660
作者:林永匡 ,袁立泽
页数:584页

作者简介

风俗的内涵极其广泛,涉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诸多层面,历来有关研究著作论述的范围颇有出入,我们经过多次讨论,在认真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力求有所突破。接其内容和形式,将其分为饮食、服饰、居住、交通、婚姻、丧葬、寿诞、卫生保健、交际、经济生产、娱乐、宗教信仰等大项,并努力探讨各个时代风俗的基本特征及演变规律。
本书按时代划分,共分为原始社会、夏商、两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民事十二卷,力图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中国风俗发展的历史轨迹,至于各卷的章目设置。本着“求朋同,存小异”的原则,力求反映各个时代的风俗特点。

书籍目录

序导言  第一节 风俗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二节 风俗政策和风俗观念第一章 饮食风俗  第一节 饮食结构与方式  第二节 社会各阶层的饮食生活  第三节 饮酒与饮茶风俗  第四节 饮食思想与养生观念第二章 穿着风俗   第一节 服制的形式与穿着方法  第二节 服饰风俗  第三节 发式风俗 第三章 居住与建筑风俗  第一节 卜居风俗  第二节 住居的建筑  第三节 住宅的装饰与起居用具  第四节 园林建筑第四章 行旅交通风俗   第一节 出行的礼仪  第二节 行旅方式  第三节 旅食与旅宿  第四节 行旅风尚第五章 生育风俗   第一节 求子风俗   第二节 孕妇保健  第三节 诞生风俗   第四节 育儿风俗   第五节 成年礼俗第六章 婚姻风俗   第一节 婚姻观念  第二节 婚姻形式  第三节 婚姻程序  第四节 离婚与再嫁第七章 卫生保健与养老风俗   第一节 卫生保健风俗   第二节 疾病医疗风俗   第三节 敬老风俗   第四节 寿诞风俗第八章 丧葬风俗  第一节 丧葬观念  第二节 丧葬礼仪  第三节 葬法与葬式  第四节 墓室与棺椁  ……第九章 生产风俗 第十章 信仰风俗 第十一章 岁时节日风俗 第十二章 游艺风俗 第十三章 交际风俗第十四章 社会组织风俗 第十五章 风俗文范第十六章 中外风俗交流结语后记

编辑推荐

清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这一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空前繁荣,民族融合加强,对外交流频繁,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下,清代的社会风俗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与发展。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历经数载之艰苦努力,集众多专家学者的智慧与成就,这部《中国风俗通史》终于编纂完成了。在此之际,我们作为本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深感欣慰。    风俗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历代统治者和儒家士大夫往往将其提到安邦治国的高度。如西汉时的贾山,在《至言》中指出:"风行俗成,万世之基定。"(《汉书·贾山传》)应劭在《风俗通义》序中也说:"为政之要,辩风正俗。最其上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提倡移风易俗,强调教化和示范的作用。《荀子·乐论》日:"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说苑·政理》日:"圣人之举事也,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以施于百姓。"《孝经》日:"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因此,研究中国风俗的历史,总结中国风俗的演变规律和经验教训,不仅有助于人们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促进中国历史学、民俗学的建设,而且对于推进当前的两个文明建设,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风俗的含义,古人多有解释,如东汉班固《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云:"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新论·风俗篇》亦日:"风者气也,俗者习也。土地水泉,气有缓急,声有高下,谓之风焉;人居此地,习已成性,谓之俗焉。"从这些古人的论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风"就是指因水土、气候、物产等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风尚,而"俗"则是由社会生活条件不同而形成的社会行为习惯。两者相加,就是风俗,即:风俗是一个地区和民族长期形成的社会风尚和民众习惯的合称。它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而又非常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像一面镜子,生动而具体地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具有地缘性、民族性、传承性、社会性和自发性的特征。    风俗的内涵极其广泛,涉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诸多层面。历来有关研究著作论述的范围颇有出入。我们经过多次讨论,在认真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之上,力求有所突破。按其内容和形式,将其分为饮食、服饰、居住、交通、婚姻、丧葬、寿诞、卫生保健、交际、经济生产、娱乐、宗教信仰等大项,并努力探讨各个时代风俗的基本特征及其演变规律。    从创意到全部书稿交付出版,历时数年。在此期间,虽然我们反复就全书编纂中的有关问题进行学术商讨,但因整套书的作者较多,编写的时间又比较仓促。故对全书框架的磨合及各卷的衔接以及其他一些具体问题的把握上仍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敬请方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按时代划分,共分为原始社会、夏商、两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明、清、民国十二卷,力图全面系统地反映中国风俗发展的历史轨迹。至于各卷的章日设置,本着"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力求反映各个时代的风俗特点。    本书的编纂和出版,得到了上海文艺出版社领导和有关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谨表谢忱。又,本书的编写除运用我们长期积累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外,还参考和引用了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特在此一并向所有给本书提供借鉴的学人致以衷心的感谢!                                                              陈高华  徐吉军                                                                       2001.6

章节摘录

书摘(五)中外互通婚姻风气渐开    清末中外互通婚姻的现象,不仅逐渐增多,而且风气有渐开之势。恰因如此,清王朝灭亡的前一年(即宣统二年,1910年),清政府学部奏请禁止留学生与外国人结婚,可见有不可遏止的势头。    值得注意的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外通婚之风初起时。男方多为华人,而女方则多为欧美人与日本人,而鲜有华人女子嫁给外国男子者。其典型的通婚事例有:公元1898年前后.挪威女传教七某君,在霍州传教时,嫁给华人教士成秀琪为妻.且改华名为“成玉英”.婚后育有一女。1900年,清政府驻德国使馆随员张文(译音),不仅娶一德国女子为妻,且采用西式婚礼行聘。1906年,四川一位留学日本的学生陈新知,在留学期间娶一日本女子山口智慧为妻,且留学期满,携妻回国,在中国教习东语(日语)为业①。书摘1    “董小宛罢酒嗜茶”,是清初江南才子冒襄与名妓董小宛二人通过饮茶品茗而引出的动人的爱情故事。而清初顺治时,江苏丹徒张则之,名孝思,亦为江南文士。他一生嗜茶,且有“茶癖”。清人则记述他嗜茶,“出入陆氏之经,酌古准今,定其不刊之宜,神明变化,得乎口而运乎心矣”。而且他烹茶品茗时,最擅长“别水性”,若外出他往,“必以己品定之水自随”,故“能入其室而尝其茶者,必佳士也”。    清人大量的记述还表明,清代文人雅士,不仅烹茶品茗方式各异,且所饮之茶,亦各有嗜好与偏爱。    若以文人品茗方式而论,则富者与穷书生迥不相同。光绪五年(1879)己卯,“上元顾石公”当时“僦居江宁(南京)东城委巷”,谈小圃时“自吴县任所送其子归试,适与之邻”。当谈闻知顾石公好茗饮时,便出重金购其佳者,日邀过所居之地共品尝之。二人“鞲火瀹泉之暇,辄自述生平行事,纤悉靡所遗”,至为酣畅。然则,清代亦有穷布衣书生,虽良友至访,只得茶肆泼茗共饮。李客山,名果,福建长洲布衣买茶宴客便是一例。他平日“艰苦力学,忍饥诵经,樵苏不继,怡然自得”。所居亦狭小潮湿。“良友至,辄呼小童取一钱,就茶肆泼茗,共啜之”。今之读来,颇有穷书生呼童去茶馆买回“大碗茶”以待客的味道了。    (三)清代民间茶肆与茶食    民间市井细民,或升斗之家,或贩伕走卒,为生计所迫,终岁劳碌,尚有温饱之虞,故不可能像官宦仕家或文人雅士那样有闲,细细品茗,消磨时光。然他们偶有闲暇,则又多聚于茶肆品茶,此习清代以江南地区为盛。此外,民间茗饮时尚有佐以茶食的习惯。各种茶食,品类繁多。茶肆所售茶食,价廉物美,且小吃为多。    茶肆,亦称茶馆。平日,茶肆所售之茶,分为红茶、绿茶两大类。其中,“红者曰乌龙,曰寿眉,曰红梅。绿者曰雨前,曰明前,曰本山””。清代,茶肆售茶与茶客饮啜的方式甚多,“有盛以壶者,有盛以碗者。有坐而饮者,有卧而啜者”。而进入茶肆者,“终日勤苦,偶于暇曰一至茶肆,与二三知己瀹茗深谈者有之;乃竟有日夕流连,乐而忘返,不以废时失业为可惜者”,亦有之。    清代京师(北京)的茶馆,其售茶方式,凡茶馆皆“列长案,茶叶与水之资,须分计之。有提壶以往者,可自备茶叶,出钱买水而已”。至茶馆的光顾者,则以旗人居多,而达官贵人以其身份高贵,权势显赫,故不涉足于此。平日,茶馆中“汉人少涉足,八旗人士虽官至三四品,亦侧身其间,并提鸟笼,曳长裾,就广座,作茗憩,与圉人走卒杂坐谈话,不以为忤也。然亦绝无权要中人之踪迹”。    在江南地区,直至乾隆末叶,“江宁始有茶肆。鸿福园、春和园皆在文星阁东首,各据一河之胜,日色亭午,座客常满。或凭栏而观水,或促膝以品泉。皋兰之水烟,霞漳之旱烟,以次而至。茶叶则白云雾、龙井,下隶珠兰、梅片、毛尖,随客所欲,亦间佐以酱干生瓜子、小果碟、酥烧饼、春卷、水晶糕、花猪肉、烧卖、饺儿、糖油馒首,叟叟浮浮,咄嗟立办。但得囊中能有,直亦莫漫愁酤也”。    清代上海之茶馆,则“始于同治初三茅阁桥沿河之丽水台,其屋前临洋泾浜,杰阁三层,楼宇轩敞。南京路有一洞天,与之相若。其后有江海朝宗等数家,益华丽,且可就吸鸦片。福州路之青莲阁,亦数十年矣,初为华众会”。此“青莲阁茶肆,每值日晡,则茶客麇集,座为之满,路为之塞。非品茗也,品雉也。雉为流妓之称,俗呼曰野鸡。四方过客,争至此,以得观野鸡为快”。可见,清末时,上海一带的茶肆,已集茶馆、鸦片烟馆、妓院为一体,实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缩影”。    茶食方面,江南一些地区,民间啜茶时常有“必佐以肴”的习尚。而品茶时所佐之茶食,则又有地区的差别。如清代镇江人在啜茶时,“必佐以肴。肴,即馔也。凡馔,皆可曰肴,而此特假之以为专名。肴以猪豚为之”。再如,清代扬州人品茶时,则有茗饮食干丝之习俗,“干丝者,缕切豆腐干以为丝,煮之,加虾米于中,调以酱油、麻油也。食时,蒸以热水,得不冷”。此外,清代湖南地区长沙人的食茶与茗饮时的茶食亦别具风味。如“湘人于茶,不惟饮其汁,辄并茶叶而咀嚼之。人家有客至,必烹茶,若就壶斟之以奉客,为不敬。客去,启茶碗之盖,中无所有,盖茶叶已人腹矣”。至于长沙茶肆,茶客茗饮时更有食盐姜、莱菔之风尚。“凡饮茶者既入座,茶博士即以小碟置盐姜、莱菔各一二片以饷客,客以茶赀之外,必别有所酬。又有以盐姜、豆子、芝麻置于中者,曰芝麻豆子茶。”所谓莱菔,即萝卜之别名。                             第四节  饮食思想与养生观念    清代的饮食思想与养生观念,是中国古代饮食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最具个性与特色的构成部分之一,它自身的体系严整,内容丰富。同时,清代的饮食思想与养生观念,既是饮食文化生活的产物,亦是这一生活习尚的“指针”,具有一定的导向功能和作用。    一、饮食思想    清代的饮食思想,包括饮食审美思想、饮食伦理思想、饮食科技思想等内容。它们的出现和形成,不仅是清代饮食风俗活动走向成熟迈向繁荣的重要标志,更是清代包括饮食思想在内的整个思想文化体系,在新的历史、社会条件下,进行科学化、社会化、功利化、实用化、艺术化超越的必然结果。    (一)清代的饮食审美思想    清代杰出的戏曲理论家、文学家李渔在《闲情偶寄·饮馔部》中,对饮食审美的论述不少,内容甚丰。他主张人们要通过饮食的求美尚真的途径,来达到审美的目的。具体而论,这些思想是:    其一,李渔在“蔬菜第一”中,提出了饮食的“美”与“真”的标准在于“渐近自然”的审美思想。他指出:“吾为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    其二,饮食“美”、“真”的标准,李渔提出了“务鲜”的审美见解。他在论述蔬食“笋”时指出,“论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洁、曰芳馥、曰松脆而已矣。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忝在一字之鲜”。    其三,对饮食“美”、“真”的审美标准,李渔提出了“务洁”、“务净”的思想。他在谈及“菜”时,论述说:“世人制菜之法,可称百怪千奇。”但“务求至美”的根本之道,在于“摘之务鲜,洗之务净”的“八字诀”。否则,将会以“污秽作调和”,而导致破坏“百和之香”的恶果。……   插图

图书封面


 中国风俗通史:清代卷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9条)

  •     清代毕竟离我们太近了,相关史料太多了,因而显得这一系列的书中这本相对地无价值一些。
  •     内容很喜欢,但开头的插画部分书页粘连很厉害,拆不开
  •     中国的末代王朝,风俗,是一大文化补充!
  •     鄙人从事当代油画艺术创作,是从艺术与精神的高度来看任何一本书,不论它是自然、科学、历史、地理、哲学、社会、文学、艺术,均是如此。《中国风俗通史——清代卷》一书购得后,感觉如下:从艺术的角度感觉不像一件可供收藏艺术品,从精神的角度感觉不够畅快愉悦,正应了那句老话——像只鸡肋。事出有因。一方面,在中国目前体制下,出此类典籍除非应付公差,社会科学上中国当代学人很少敢说话,这也是当今优秀社科文史著作大都出自海外华人、海外学人之手的原因;另一方面,大陆即使有个别具有研究力的作者,在当前庸众充斥、多元论调的社会背景下也不会力拨千斤,而是混入泥淖被中性化,而仅仅通过网上几段摘要介绍和低像素图片则如同隔雾观花,难于透视内中真实情况,这对于有阅读力的读者无疑是一种蒙骗和戕害,你增加了鉴别的成本么。文辞乏力、拼凑感强,设计印刷均廉价,售价不菲!图例应再清晰些,装帧设计应讲究,拿一张图在一页上重复,泱泱中国缺图吗?应做到学术著作的基本规范。如果你是一个浪漫的读者,试图从此书窥见传统文化,那么此书气质不够,不能骇人,建议不如去读你所在县市的地方志来得有趣;如果你是一个追求深度的读者,作为史籍阅读后收藏,则细节不够全面缜实,建议不如去购买盗版二十五史、四库全书之类。题外话——书生买书如同找小姐,买那些海外作者的书就如同傍了一个洋妞、靓妹,如白谦慎、雷德侯之类,能让你醒眼提神!提高精气神;读此等劣书就如同无味妇人,损伤精气神!哪怕它也管点用。此书最后去处:卖废纸太亏本,可惜钱啊,放书架上感觉影响精、气、神,看看那一天写论文能不能引用一下,到时再仍给我小孩写作文参考吧,反正现在的小孩身边全是垃圾,包括小学的一些教师,多一本无味的著作不算毛病。(我儿子上学老师教方格汉字,“二”字底下一横要写到十字虚线的横线上,这样字的重心就偏上了,而不是居中,她不管!数字“7”的拐折本来是斜的,老师教写“7”要用十字格的左边或右边一半,要把拐折描成90度,多么机械啊!都二十一世纪了。我记得我上学老师并没有让你一定要怎么样,凭你自己的认识和眼力就行,效果反倒比现在还好,春节回老家我儿子看到我小时候写的一个本子,直叹弗如。记得年前在《参考消息》看到一文,说人种并不是总在进化,现在好像已经到了临界点了,意为又该到退了,令我无语。)网上买书如淘宝,都有失手的时候。鄙人今次不慎买到这种冒牌典籍,感觉走眼了!不吐不快,以上言论不针对作者,而是借当当一角与书友交换意见,以期引起读书界共同关注研究力和阅读力,提高著述和阅读品质,营造更加怡人的阅读空间!
  •     书的内容涉及得非常全面和广泛,推荐。
  •     收到,准备今后看,作为资料先保存
  •     这一套书都挺不错的,从衣食住行等等方面还原了古代人的生活。还能看出风俗的变化。
  •     收到的时候很开心,因为看目录觉得不错,可是下午看的时候才发现,虽然貌似很详尽,但是很多东西都只是提了提,并没有太多细节描写,而且写得很枯燥,第一章饮食风俗中大多用了《清稗类钞》中的内容,如果这样的话我为什么不去看那一本呢?有点失望,不过初学者看看还可以,以后再找书看吧。
  •     读之,可了解很多古代的民风习俗,能让人思考自身当地的一些文化现象
  •     看着厚厚一本书内容挺多但是比较泛就是各个方面都有提及但每个方面都不详细有的地方写的也比较空(不知道是不是学生攒出来的= =)简单读读还行具体的问题还是去查专门的论著比较好
  •     有很多平时少见的资料陈述。虽然某些部分不如专著中写的详细,但系统性非他书可以比拟。以后要把这套书的其他几本也都买回来^_^
  •     对于我这样的门外汉,这本书简直就是太齐全了……齐全到我写小说都不用去百度了==、除了诗词
  •     非常经典的中国风俗通史,一套12册,建议全部购买收藏学习。
  •     非常不错的书!!值得一买◎
  •     小时候看还珠格格,就超喜欢清史,但是本人又是个考究派,所以对真实历史比较感兴趣,这本书就遂了愿了
  •     通过《中国风俗通史》这套书,可以很好的了解一下中国古代各朝代非常有意思的风俗观。
  •     可能是太潮积压太久,前面的彩页都粘到一起了
  •     了解风俗的一本“葵花宝典”
  •     精品不作评论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