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随笔 > 非常识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2
ISBN:9787802198104
作者:谢勇
页数:287页

作者简介

评论中国系列谢勇《非常识》:解读常识背后的非常真相,感受思想之中的美学魅力。
常识?非常识?时代潮流冲击下的社会现象,背后蕴含着各种文化和审美寓意,社会文化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有说服力的分析和引导。本书将带领读者一起解读常识背后的非常真相。
这是一本以评论时事现象为主的评论集,用独特的视角剖析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对生活中人们惯常的或者习以为常的观点和误解进行纠正和澄清,从而推动文化观念的变革,推动社会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和进步。颇具文化含量的独特分析和犀利幽默的文笔,时常碰撞出发人深省的观点和思想火花。

书籍目录

CONTENTS 目录
告别革命,告别爱情
001
互联网的肉身状态 /003
纪念小武十周年:第六代,互联网与DV机 /011
书房想象 /017
灾难中,我们认识中国 /021
鲁迅淡出,秋郎凸显 /026
匮乏的记忆 /030
那所消失的大学 /034
改变命运的高考 /038
遗忘常识 /042
消失的味道——关于唐逸先生的《幽谷的风》 /046
这一代的双重面孔 /055
原来香港“被消失” /060
剑桥八百年 /070
被消失的官园,被消失的生活 /073
告别革命,告别爱情 /076
愈堕落,愈膨胀 /083
自杀的逻辑 /086
十年之前 /090
韩寒、庸众与这一代 /097
京城再无王世襄 /102
也说三国:一颗现代的心 /105
中国电影二时代 /108
手机:差一点点经典 /111
非诚勿扰:用女权的方式表达男权 /115
大师远行,映现时代苍白 /118
大学城是个岛 /121
时代是否追上了曹禺的天才? /130
为什么我们都是艺术家
133
后奥运时代的当代艺术:仿像社会的奢侈品? /135
广州三年展:告别后殖民,去寻找有翅膀的中国人 /142
对话栗宪庭 /147
30年电视直播个人记忆 /157
影像启蒙还是奇观社会?——广州2009国际摄影双年展 /168
为什么我们都是艺术家? /181
城市,以及这个城市的文艺 /185
那个还在影响我们的阮义忠 /189
阐释困境——2009连州摄影展 /196
两元女子宿舍:我们共同的梦魇 /202
学术正业
205
对中学生阅读的焦虑及其潜台词 /207
学术的金手指 /210
“中国式拜师”与“中国式申遗” /214
学术正业 /218
“老教授潜规则女学生”带来的双重惊诧 /221
汉字“被整形”民众“不高兴” /224
师道尊严 /227
博雅学院:意义有限的教育实验 /230
中国大学:自娱自乐或者供人娱乐? /233
胡舒立入职中大:新闻共同体进入高校? /236
加缪移葬先贤祠?尊贵不能移 /239
多少老艺术家在遭遇窘境? /242
论文产业映现中国高校魔幻现实 /246
当假唱不再只是传说 /250
闭关十年茅盾文学奖一统江湖 /252
相声进高校,向着体制一路狂奔 /255
在两会中继续的春晚争议 /258
最牛连环抄袭透视出的日常生活之罪 /261
韩寒的全球影响力来自常识 /264
焚书,危险的象征 /267
文化还是娱乐,其实不是问题 /270
人大国学院:当国学遭遇现实,会拥有一份怎样成绩单? /273
新教师标准让老师们德艺皆无? /276
学术界应再启大讨论 /278
李一:避不开原罪 /281
后 记 /286

编辑推荐

  1、重新认识社会。《非常识》是一本以评论时事现象为主的评论集,用独特的视角剖析社会问题,时常有发人深省的观点和思想火花,颇具思想深度。  2、风格犀利幽默。犀利幽默的语言、深入冷静的分析,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和思想性。  3、时评系列丛书。《非常识》是出版方推出的“评论中国”系列图书的第二本,“评论中国”系列不仅拥各个领域知名的作者群体、宣传力度大,后续系列书的出版也将带动这本书的再次销售。  4、强势宣传活动。出版方已安排形式多样的新书宣传与签售活动,对图书的销售极为有利。

内容概要

谢勇,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现为时代周报评论部编辑,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为新京报、21世纪经济报道、新快报、东方早报、新浪网等多家报刊特约评论员。关注国人当下日常经验中的种种困扰,评论涉及文化、艺术、传媒等多个方面。
博客:http://blog.sina.com.cn/sailing99221

图书封面


 非常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本文删节版以《无趣中的殉道》发表于《出版广角》2011年第5期)给自己的书评老师的书写书评是怎样一种情形呢?谢老师说过,写书评时争取与作者在一种平等的位置上对话。所以我想我现在的情形大概就好比刚出师的剑客和师傅过招:虽然明知几无胜机,但还是得绷紧头皮、卯足了劲上前和师傅抡上一抡。“九类成果”这个词出自我们师生二人的院长之口,他告诉我这本书如果放在学校的科研评价体系里,能算个八九类成果。我需要告诉大家的一个“非常识”是,在这个体系里,最高成果算一类。我并不想就这个评价体系本身说什么,但是我想无论如何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参照标准,看完这本书,我们就知道:要想评职称别写这样的书。“非常识”这个词该作何理解,五岳散人说的再清楚不过。王小波那一代的知识分子的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从神圣的废墟里恢复本能和常识,接下来的这些知识分子的经验中很大一部分可能就是继续发现常识、重申常识。在这两个阶段中间存在着一个落差,小波他们当年就跟文艺复兴那帮人似的,突然从接近神的半空掉到地上,放眼大地无限新奇,很high的那种感觉,忍不住就想告诉大家地上的生活多么美好;而今天这些重申常识的人,没有经过革命的黄金时代,从小生活在地上,没有那种思想蹦极的快感。小波那代人的经历一般人是比不了的,我想他们的文字气质亦必然和这经历有关。现在,常识和重申常识其实是挺无趣的事,仅仅因为这个缺乏常识的环境,常识变得可贵;又因为碰上这么个后现代的语境,重申常识的人简直就像赴汤蹈火的墨家似的获得了一份近乎殉道者的光荣。只是聊以慰藉的是,中国的现实总是那么刺激,不至于调动不起言说的热情。说实话,“非常识”这个书名我并不喜欢,它可以作为这本书进入市场或者说人们视线的一顶帽子,但却难以通向这本书最隐秘的内心(当然是我认为的)。同样一本书,在不同的评价体系里会获得的判断是有差别的,甚至是不相干或者矛盾的。我这个人读书常常要想到作者,是那种吃了鸡蛋觉得不错就一定想知道那只母鸡长什么样的人,甚至看到一只母鸡觉得不错就想吃它下的蛋。这个比喻好像越说越不着调。我以为,一本书,只要是诚实的表达,它的灵魂必然是和作者的经历和处境相关。一本书最核心的价值可能不在于它告诉了读者什么有用的信息、深奥的道理,而在于它传达的作者的困惑、作者基于经验的思考的印迹。对我来说,这本书的作者是我的前辈、朋友,是一个和我“一起面对着中国的现实”的人。我对于这本书的解读离不开这些关系,换句话说,对于这本书,我关心的是一代人的经验、朋友的心路历程以及他个人对周围的观察和思考。我以为解读这本书最隐秘的部分离不开作者这样的经历和处境:从校园到校园却不安心于校园,曾经向往学术现在却在学术体制内承受种种切肤之痛。崔健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那些认为他老了的年轻人没必要装嫩,他说80后90后又怎样,别忘老子和你们面对的是同一个现实,这个现实一直没变。同样,无论体制内体制外、媒体人还是学者,他们具体的经验虽有不同,却都是中国经验的一种,那些困扰着大家的问题是一样的。这类似于作者在《我们都是艺术家》那篇文章里说的核心思想:只要是进入中国现场,我们都得是艺术家,也都成了艺术家。作者之所以在教学之外持续写这些几乎没有“科研价值”的文章,是因为他觉得体制内的学术活动与他面对现实时的所思所想是错位的。我以为这个错位和它带给作者的困惑是解开这本书隐秘部分的钥匙。在《十年之前》这篇文章中,作者回顾了二十出头时初生学术理想的那个年代,其中有一段这样的话:回顾十年前的学术风气,凸显文艺的“审美”价值,似乎已经成为“共识”,而所谓“审美价值”,实际上是与某种具体的审美经验相关,不同的理论家对于“审美经验”各有理解却极少明言。理论只在理论的维度上进行,不少学者对于艺术的理解截止于20世纪前半叶,更糟糕的是,对于中国社会现实的认识,更是缺乏常识和第一手体认。后面这句话,我想作者在很大程度上是说给某个时期的自己的,是对曾经的“学术理想”的反思和质疑。恰恰是在这种困惑和反思中,作者完成了从理论到现实的转变,这个经验是思考的载体也是思考本身,是作者对于现实的“元体验”。理清了作者对于“学术理想”的反思,那么他对现实和当代艺术的评论也就迎刃而解。如果说《十年之前》是在进行思路的清理,那么在《学术的金手指》、《学术正业》等文章里,作者则已经开始寻找操作的方法:“……与公众媒体合作,翻译作品,撰写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文章,放到网络观其慢慢流传,在媒体与学者挑剔的眼光中展示才华获得认可。这简直是为中国当下人文学科青年知识分子开拓出另一种生存与致学的道路。只是这条道路,在中国高校和学术研究领域的评价体系中,很难得到承认。”“走向媒体是一个学者完成其学术价值,实现知识分子使命的必然(当然严格说来,这两者存在差异)。”上面我所理出的这条思路目前的终点就是本书作者现在的行动,当然,这本书的出版本身也属于这种行动。2011.3.11

精彩短评 (总计15条)

  •     在新华书店 看了80%没有买
  •     此勇非彼泳
  •     多数人认同的也许就是“常识”
  •     挺反应现实的
  •     在这个转型时期的社会里,重要的也许并不似那些所谓的高深莫测的理论什么,常识显得那么的重要。
  •     该文集收录的是作者在各媒体上发表的评论,总的来说还行,但感到作者的深度还不够,看完感觉文章还差了一些力度,又况且是几年之前的东西,关注度不高。
  •     杂文评论,嗖嗖吧。
  •     冲着谢勇去的 够劲 但是老师如果能弯下腰来写作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话会更好
  •     其实“非常识”依旧是常识,看这些东西,其实都是在提醒自己,别忘了许多道,其实都只是常识,既是常识就无需因这些道而喜而悲。
  •     有所收获
  •     谢勇的书很有深度
  •     有所偏颇,有所激进,但是不失良心。
  •     认认真真的了解这个社会吧(我总是记得《小武》.......)
  •     文艺范。对于大学高等教育、学术追求的剖析确实让我开了眼。2013年1月12日凌晨,Done。
  •     得瑟的媒体人 现在怎么净是这类牢骚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