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评述 >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4
ISBN:9787802562950
作者:[英] 阿伦·布洛克
页数:226页

作者简介

【了解西方的传统,思考中国的问题】《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本一个周末读完的西方思想史。
本书是一部篇幅适中、深入浅出的西方思想史读本。作者以“人文主义”概念为核心,对文艺复兴以降的西方思想源流进行了一番高屋建瓴的梳理。全书分为绪论、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和新世纪展望六个部分,所涉及的内容跨越了哲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和艺术史等诸多领域,具有集“博”与“精”于一身的特点。无论是精于一域的专家学者,还是爱好人文的普通读者,都能够从中得到自己的收获。

书籍目录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导读 / 001
序言 / 001
绪论 / 001
第一章 文艺复兴时期 / 005
第二章 启蒙运动时期 / 049
第三章 十九世纪:众说纷纭,各持己见 / 093
第四章 二十世纪:走向新的人文主义 / 133
第五章 人文主义有前途吗? / 183
人名译名对照表 / 218

编辑推荐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了解西方的传统,思考中国的问题。《西方人文主义传统》是大家写给大家的西方思想史,了解普适价值的最佳读物。作者以“人文主义”概念为核心,对文艺复兴以降的西方思想源流进行了一番高屋建瓴的梳理。

内容概要

阿伦·布洛克(Alan Bullock, 1914-2004),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牛津大学原副校长。曾以《希特勒:暴政研究》一书享誉史学界,以针对教育与民主问题的“布洛克报告”闻名英国政坛。因其在学术与政治领域的杰出成就,他于1976年被英国皇室册封为终身贵族。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这是一个头绪繁多却又不容回避的问题,因为它触发了一场针对“人文主义”一词的最早,也是最为持久的论争。虽然布克哈特在其影响深远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中确立了“文艺复兴”同“人文主义”之间的联系——这一观点在后来的相关论著中又得到了反复的确认与加强,然而这种联系在二十世纪却受到了许多专攻这一时期的历史学家的强烈质疑,这其中的原因究竟何在? 在这场论争当中,布克哈特的反对者们认为将“文艺复兴”同“人文主义”相联系纯属无稽之谈,甚至恨不得将这两个概念从历史研究中驱逐出去。不过近些年来,学界已经不再倾向于对文艺复兴进行笼统的讨论,而是转向对既有的材料进行重新审视,并且扩展到对过去未被充分重视的文献进行深人研究,从而希望产生令人振奋的新见解。在这场论争偃旗息鼓之后,出现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其中的两个结论恰好为我对人文主义传统第一阶段的考察提供了有效的路径: 第一,“文艺复兴”一词已经被用来指称从1350年至1600年的欧洲现代史初期这样一个广阔而多样化的历史时期,因而我们不能简单地以“人文主义”来对其特征加以概括。在这250年间,欧洲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浩如烟海,把它们全都记在“人文主义”的名下是不符合事实的。这其中的一类事例包括宗教改革、反宗教改革和宗教战争;还有一种情况是,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传统和对亚里士多德的研究不但在这一时期得以维持,远未被人文主义所取代,反而还在当时的大学中得到了繁荣与发展,并且对始于哥白尼与伽利略的自然科学革命做出了相当的贡献——有人甚至认为比人文主义对其所做的贡献还要大。 然而承认这一点却并不意味着否认“新学”的出现以及重新发现古代世界这些人文主义核心内容的重要性——这次运动被命名为“文艺复兴”,以及它在后来被用来指称欧洲现代史的整个早期阶段这些事实就是明证。然而如果我们按照“文艺复兴”的本来含义——恢复对古代世界的兴趣——来对其加以讨论,那么就有必要对所涉及的时间与地点作出具体说明。比如我们需要了解到在这一问题上,意大利比其他欧洲国家在时间上要早一个世纪;以及在意大利的人文主义、北欧伊拉斯谟的基督教人文主义,以及法国的拉伯雷与蒙田的人文主义三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图书封面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此书这一版是我的朋友生米熟饭斋主人所编,他还为此书写了一篇导读,并且书中不少地方加上“编者按”,这些足见其用心与功力(他对译文也有所修订)。因此,此书读起来别有一番亲切之感。三年前读过一遍,当时在书的最后写了这么一段感言:“从古到今(距当时又数十年过去了),以一条人文主义的线串起;西方的,而对我们亦有启发意义;历史,遥远的变得亲近,而切近的亦可对之保持距离感……既有宏观的历史视野,而思想又能深入且一贯,时有精辟之论,诚为佳作。2012年7月17日下午读毕”这两天偶然翻读此书一遍,又有一些收获,也有一些额外的感想。“内容简介”已经写得很好,大概也是我的朋友的手笔:(此处略去)——此书特点之一,以“人文主义”概念为核心,对文艺复兴以降的西方思想源流进行了一番高屋建瓴的梳理,因此,书中涉及很多西方思想史、文学史、艺术史、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对于我们这些对西方学问还未入门而又“爱好人文的普通读者”而言,此书为我们近距离认识这些如雷贯耳的人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作者似乎是借用“人文主义”这一概念,梳理了他所理解的西方思想史,回顾了他所掌握的对那一个个重要思想家、艺术家、文学家的认识与理解。对相关人物的评述,虽所给篇幅或数页或半页或几行,总给人以精当恰切之感,并时而引发阅读其所论及之人的作品的兴趣。——此书特点之二,所涉及的内容跨越了哲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和艺术史等诸多领域,而作者又能有自己的融会贯通的见解(这与作者历史学家的身份及其宽阔视野与理解之同情或许有关),这一点在道术将为天下裂的时代显得尤其珍贵。我相信,此书虽以“人文主义”为主题,但所论及的问题,都是思想史、文化史、文学史等领域的重要问题,与对人及与人的存在相关的内容关系极为密切,特别是最后两章,论及刚刚过去的一些历史和对西方的及人类的未来的展望,具有开拓万古之心胸,对读者有更大的震撼与启发。人文主义,其关注点或关键之处是“人”,及与人有关的思想、文化等内容,实际所涉范围极广。关于西方人文主义,原书具在,这里不拟也无法多作评价。我想收缩回归到作为一个浅薄而真实的读者本身,来谈谈个人的零碎或旁逸的回忆与感想,这或许与读者理论之重视读者本身的体验乃至创造性的原理不甚相远吧。第一,人的天性是向伟大的、美好的东西看齐,点燃生命的热情与希望。大概是在中学时,通过一些偶然的机缘,我(们)逐渐完成了零散的却并非不重要的自我启蒙。现在追忆,只能抓住一些看得见的东西,如某段文字了。此书第45页引用莎士比亚为哈姆雷特写的一段台词,“人类是个多么美妙的杰作……”,就曾出现在初中历史教材中(译文似有所不同,大概是另一版本),那时颇引发了我的美好的感受。科学也是一种值得探索追求的东西,在小时候偶然看到的有关科学发明的动画片,及上大学之前在家看的《语文读本》中有关科学方面的文章中,体会到一种对科学发生兴趣的心境,尽管此后完全废弃了。又如此书第88页提到的《独立宣言》,是人类历史上最可宝贵的内容,曾经能够激动人心。那么问题来了,这些曾经激动人心的是否还会再次激动人心?即人在世俗生活中,能否避免平庸?生命的火种点燃后,是否有熄灭的危险?书中第48页说,“人文主义所表达的思想,以及它对人的经验的首要价值这一人类尊严的坚守,蕴含着无限的能量。这个火种一经点燃,便永远没有熄灭之日”,读之使人警惕,也使人欣慰。第二,伟大的、美好的东西,常常是平凡而又神奇的,遥远而又亲近的,在异域他邦而又更引人追慕的。从生活之流中偶然接触到的西方影视作品、西方文学作品,——如初中时在图书室里看到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一两页,当即被其吸引——发现了一个西方精神世界,这些充实了我对人生和对生命的理解,成为回忆中感到温馨和富于魅力的内容。西方如此,即便是身在其中的东方、中国,对其精神世界、人格世界也有一个发现的过程,除了天禀颖悟,也常依靠文艺作品的启发教育,如小时候看的“东方小故事”,就曾引发我对古代中国及当时人的生活、思想、文化的怀想;又如大学时听某历史系老师讲到古代社会的情况,也会发生某种切近的联想……这些回忆,使我觉得人性中对伟大的、美好的东西的感受与追求是“先验地”存在的,它不仅是从外面习得的,更是预先刻印在我们的精神版图上的。一切伟大的文学艺术,莫不是抓住和体现了这一特性。第三,伟大的、美好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或人的存在的最终落脚点在哪里?这一问题在此书中常被提到,如第67页:启蒙运动的哲学家们,认为天启宗教所提供的权威乃是一种幻觉。然而当这种幻觉被抛弃以后,善与恶、公正与不公正之间的区别,以及他们所十分重视的对道德、社会与审美价值的判断还有什么基础呢?难道结论只能是——既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那么他的所作所为就都是“自然的”;因此,所谓的善恶美丑纯粹是一种因人而异的主观判断,毫无客观标准可言?第69页:休谟“最终在人类的感情,而不是知识中,发现了他所要寻找的基础”。第74页:卢梭认为道德的根源,“不在于理性、自利与利他的一致,抑或功利原则;而是在于一种发自内心的呼声,一种人的内心天生的正义感与道德感”。第86页:康德认为人是一个道德上自律的存在。——可以说,宗教、科学、艺术及文化世界中的一切,皆有其地位与作用,然而真正能够给人的存在以立足点,还需回到人本身,通过人的道德理性,而非天启宗教或科学知识或其他什么。人本身或人性论的问题,既有时代性、地域性,也有其普遍性、永恒性,但经常是如在雾中,悬而未决。中国古代思想家,如孟子提出的四端之心,王阳明的“良知说”,涉及并尝试解决人性论中的关键问题,足可参考。由上面所引,可见西方很多哲学家、思想家也提出了具有启发性的见解。那么,东海西海,心同理同,或许诸位贤哲会相视莫逆吧。此外,书里可圈可点的段落或精彩论点(有些是引述他人的)还有很多,可谓披沙拣金,往往见宝。除了每章开头摘出的文字以外,又如:第12页,论及文艺复兴与中世纪看待古代世界的方式;第13页,论“对古代世界的重新发现”;第14页,“西方思想史上存在着三种天人关系模式”;第32页,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的宗教色彩;第35页,教育的意义;第74页,卢梭对教育特别是儿童教育的观点;第80页,浪漫主义本身却并不代表一种统一的艺术风格;第81页,“绕到标签的背后去认识思想家和艺术家”;第92页,“人类的思想解放事业是一场世世代代都要重新开始的战斗”;第131页,有关“实证主义”的地位;第144页,“任何以调查和了解人是如何适应现代工业社会不断变化的新情况为目标的研究,都应当被视为人文主义传统的一部分”;第149页,“在我看来,詹姆斯是一位被低估了的思想家”;第151页,“弗洛伊德本人的家庭生活十分幸福”;第154页,弗洛伊德的思想同文学艺术之间的亲近关系;第159页,现代艺术同过去的决裂并不像我们原先所认为的那样彻底;第168页,积极入世的生活与沉思默想的生活哪一个更值得提倡;第177页,“我认为对于任何一种形式的人文主义理念,只要它能够与相信宇宙中存在着一个比我们伟大,并且可以指望其为我们提供帮助的力量这一信念相结合,那么我们的处境就会比凭借自身的力量在一个冷漠且常常充满敌意的宇宙中维持这些价值要好得多”;第180页,“人的意识不能被简单地还原为同其所依存的生理载体的关系,而是还有一种可以称之为灵魂、精神、心智、思想或者意识流的东西的存在”,“在自然世界以外,还存在着一个人类所参与的第二维度,用广义的人类学术语来说,叫做人类的文化世界”;第182页,“没有比西方文化的分裂走向终结这一趋势更加令人感到兴奋的了”; 第188页,人们“已经无力控制生活,人类在技术的价值天平上已然变得无足轻重”;第193页,“他们的行为往往能够表现出超越其所在环境的惊人力量”;第200页,“我至少也应当承认在西方以外的其他地区同样存在着属于自己的人文主义传统”;第204-5页,年轻人对新的价值理念的探索;第206页,“无论我们对未来作出何种假设,人文与艺术在社会中的作用都会有所加强”;第212页,体制外与体制内;第216页,“是历史与人文学研究使我们保持了关于未来的开放意识”。阅读时发生疑问的地方:第124页,阿诺德某个观点是“在1869年的英国群众性骚动结束后发表的”,约翰•穆勒出力平息了这场骚动,作为结果产生了1867年扩大选举权的改革法案。——此处提及的年代是否有问题?
  •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是我在新东方俞敏洪老师的微博上发现的,看到俞老师对其赞赏有加,决定买来一读,但是遍寻此书,发现董乐山先生以前在三联书店出过,现在群言出版社有再版的,于是在当当上买来一读,这是工作后比较完整看下来的一本书,书插图优美,文字精彩,品茗读书,人生一大快事!哈哈哈哈哈哈~~~~~~~~~~~~~~~~~~~~~~~~~~~~~~~~~~~~~~~~~~
  •     阿伦·布洛克是著名历史学家,牛津大学原副校长,以《希特勒:暴政研究》(Hitler: A Study in Tyranny)享誉史学界,以“布洛克报告”(针对教育与民主问题)闻名政坛,因其学术与政治领域的杰出成就,于1976年被英国皇室册封为终身贵族。本书是作者1984年年初在纽约的大学俱乐部礼堂讲学时的讲义,分为六个部分,以阿尔伯蒂、蒙田、洛克、伏尔泰、狄德罗、穆勒、托克维尔、威廉·詹姆斯、弗洛伊德、托马斯·曼等等“人文主义者”(humanist)为线索,论述了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至二十世纪的众多人文主义观点,以及这些观点之间的纷争与传承——这正是本书观点开放之处,也正是作者使用的说法“人文主义传统”所具有的开放性:“并不是想有意地处理一种一成不变的信念或实践,而是试图在事后辨认出某些思想与学说之间的血缘关系”。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思想史有一定的基础,这书很快就可以翻完了。被蒙田和洛克震撼了。
  •     传统这个词还是觉得翻译得怪怪的?
  •     同一译者翻译还不同
  •     可做入门或串联西方思想史的书
  •     了解人文主义的必读书
  •     作者以其渊博的知识,开阔的眼界,为广大读者展示了文艺复兴时期,各个领域杰出人物及其作品的魅力,增进了人们对文艺复兴时期历史的了解。
  •     哎,海阔天空李鬼混兄已经把我要说的都说完了,好吧我随便说一点吧:《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作者从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传统一直梳理到当代,到底是牛津的历史学家,博学且很多历史转折点的演变都把握住了同异枢纽。当然,从天文到人文关乎从前苏到苏格拉底的次航,这是文复人的罗马导师西塞罗就明了的事情。但随即柏拉图的理念说就带来了沉思与入世生活或曰儒道入世出世的张力问题,但无论如何吧,人文主义传统其实并不是彻底以人为万物的尺度,而是以人的经验为出发点,在理想和情感的折衷中寻找德性价值,而其基础当然是社会性中个人性的自由与潜能的实现、解放。作者并不将宗教、科学与人文学彻底一分为二,只是时刻警惕以任何名义在场的决定论与还原论,我想这无疑是对柏拉图和马克思主义者的告诫。人文传统是人的尊严
  •     不太感冒
  •     3.20-5.14主要梳理从文艺复兴-18世纪启蒙运动-19世纪物理学革命-20世纪对非理性的关注等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到现在,我们应当关注基于以往的人文主义传统如何在当下重建价值并落实于具体的行动。全文最后一个章节,作者对人类这一物种还是充满了信心,即使人没有完全意义上的自由,也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拥有选择的自由。
  •     内容十分,译者十二分。
  •     好死不死抓阄摸了个最难读的。。。
  •     没想到书这么薄
  •     多年前导师指定的书,一直也没看,以人文主义勾勒出整个思想史,探讨其与理性主义、自由主义以及宗教、科学等的诸多联系,有人文也有反人文思想,涉及二十世纪两大灭绝人性的反人文主义事件。带有典型的人文主义学者著述的特点:渊博,读之常有启发,唯独因是讲稿成书,引证无出处,无从追索文献源头
  •     怎么说呢,和想象的有点差别。不太“深入浅出”。
  •     很不错的书,俞敏洪老师在微博上推荐过的。很适合想了解西方人文的同学,和英语专业的学生。正在读…
  •     如果想要了解今天中国人开始慢慢推崇起来的找寻自我、走自己的路之类的心路历程,看看老外们在解放心灵上都做了多少年的深刻的努力。这些真不是无数篇知音体、刘墉文可能替代的。
  •     书是好书,正版,还有包装,感觉很满意
  •     董乐山的翻译给这本书增添了光彩。难得在繁复的西方思想史中有这么一本简洁的读本,以人文主义传统将数百年上朔千年的思想脉络贯穿起来,清晰而深刻。
  •     对整个从文艺复兴到二十世纪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介绍,解释了什么是人文主义及其发展的问题。整本书适合普通人对西方人文主义进行一个大致的了解。最开头的部分,由于涉及的人物众多,之中的大部分我们又不太了解,可能读起来会有点闷,不过耐心慢慢读完会有不少收获。
  •     不错不错,很适合课外拓展阅读用
  •     名著就是名著,一点不含糊
  •     深入浅出 鞭辟入里
  •     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一直心向往之,这本论文来看,我之前所了解的只是皮毛中之一毛毛尖顶上的一隅。人文主义,深入到西方社会的各个层面,由此书方窥得一斑而已,但学术价值很高。
    也正是因为学术味道太浓,少些可读性,但仍不乏是一本好书。
  •     历程像一个钟摆,从宗教科学哲学中提取与回流,提问而没有答案,面对宗教却有自圣的嫌疑。信念是个好东西。
  •     对于西方人文历史有独到的理解,对于中国人理解西方人文文化有很大的帮助
  •     终于再版了,译笔优美,装帧精美,印刷优质。
  •     还在读,已经可以打6星了;典型的英美学人的学养:做到每一句话都精当、站得住脚;95、96两次引用托克维尔,而且还不是那些普通常见的引用,佩服佩服,献上我的膝盖!;这个布洛克真是个神人,他引用的文本都极其有代表性,但又不是那种常见的话,对每个思想家的概括都极其准确,评价又极其有见地,这种思想敏感性和语言功力真是吓人;完完全全说出了我的心里话,见过透彻精辟的,没见过这么透彻精辟的。
  •     深入浅出,是不错的课外读物,文笔流畅不会有艰涩的感觉。
  •     不同思想价值观的互通,视野的拓展必备
  •     俞老师也推荐过这本书,看了再评论
  •     作為導讀很好。只是留下一堆人名、名詞和書目,日後有的忙了。
  •     非常好的书 感觉需要再读一遍
  •     “如果我扪心自问,我一生所从事的的历史与人文学研究可以让我从中得出什么结论?我只能回答四个字:前途未卜——天知道明天将会发生什么。”“人文主义却不能够保证所有的人都能作出合适的选择、正确地预见结果,抑或躲避灾祸;它所能保证的是:只要我们还有勇气与意志尚存,那么我们的手中就仍然握有选择的机会。”
  •     几篇讲稿结集而成,以人文主义为线索,叙述了它从文艺复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发展史以及遭遇的挫折,最后表达了作者对人文主义的未来的乐观期望。但是,有以所谓humanist tradition来统摄众多不同、甚至相互牴牾的思潮之嫌。
  •     化整为零,很多的思绪被链接上到一个big picture上了,虽然里面有很多的主义和名字比较乱,但是看了晓说之后,我也认同一个观点欧洲复兴是由于大航海时代的来临
  •     需要在读过西方经典后再读 第四章基本没看 第五章的判断我很同意
  •     六颗星推荐~~内容讲的不深,适合普通读者,但是广博,如果乐意想想,或者扩展看看,会收获不少。而且这本书出现的时机很好,基本触及了最近和某位同学提到的但仅仅是点到为止的各种话题。
  •     深入浅出的西方思想史,值得一看
  •     里面细数了西方的人文传统,但是翻译文笔不是太好。
  •     名作者,名译者,值得好好读
  •     人文主义这个概念并不明确,因而本书更像是一部西方近现代文化简史和思想家简史,不过人文主义强调教育,自由,个体理性对教条的反动等特点倒是西方乃至全人类发展的内在精神。
  •     人文主义(humanism)这词翻译的不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人类文化;但翻译成人本主义或人性主义,有好像缺少文化感。总之,这是一个不太容易让人理解的命题。而这本书却给出了非常具象的解释,从历史到人物再到思想,能够使人明白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到底是什么。另外还想问一句,何时才能有一本叫《东方XX主义传统》的书出现呢?
  •     第五章值得多多阅读。
  •     老师推荐的,写论文需要的,应该挺好的O(∩_∩)O哈哈~!
  •     外国文学老师推荐的书~
  •     新版在三联97版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修订,感觉译文更加准确、流畅,页边的小贴士也很有用!
  •     俞敏洪推荐
  •     是作者上世纪80年代在纽约的几次讲演的整理稿,非常系统地梳理了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西方语境下的“人文主义”与相应的反制因素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起伏消长,覆盖了文化和思想领域的各个方面,整体感很强。作者在讲演末尾回应那些长期质疑人文主义并试图将其请出历史舞台的言论,认为即便人文主义是不能保证消除人类社会一切矛盾和痛苦,只要勇气和意志尚存,人们仍然可能在人文主义精神的指引下,为走向人性更加健全、作为总体的人类更加幸福的未来社会而做出顺应人类根本利益发展趋势的选择。作者的乐观态度与其说是严谨的结论所致,倒毋宁说只代表了一个“人文主义者”对坚定信念的阐发,收尾处着实会让人心动,可我更愿意冷眼旁观。最后赞一下董乐山先生的翻译,真不愧为大家手笔,译文极漂亮。
  •     粗浅了解现代文明进程
  •     本书不仅是一份极其精要(但又不流于肤浅)的16-20世纪西方思想史和文化史,同时也是作者(牛津大学副校长,古典学教授)对何为博雅之士为我们上的一课。的为神作。仅举在20世纪部分讨论的人物为例:尼采、易卜生、斯特林堡、涂尔干、韦伯、詹姆斯、弗洛伊德、荣格、葛罗皮乌斯、柯布西耶、斯特拉文斯基、布列松、爱森斯坦、卡夫卡、普鲁斯特、巴特、史怀哲、曼德尔施塔姆。(文青顶配)
  •     理论书籍很好
  •     经人推荐买了这本书,果然很好,能够从人文主义的角度解读西方文化。
  •     很棒的一本书,值得把做过的笔记再读一遍。
  •     了解西方,思考中国
  •     学到了很多但真的很难读下去。。自己能力太低了吧
  •     选本和译者都靠谱,值得收。
  •     好书,值得一看,翻译精准,文字优美。打算作为父亲节礼物送给爸爸的,我自己看了也很喜欢。
  •     很不错的一本书,系统阐述西方人文主义,语言平实。
  •     不错把 长款适合 已经很不错了
  •     假装自己读完并读懂的样子
  •     客观公正地说呢,这本书的完成度是很高的,从文艺复兴说起,直至当代,将人文主义的传承与发展详细而又客观地梳理了一遍,最后对当代人文主义的前途与命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谓是深入浅出。但是呢,囿于学识的限制,我对于这本书的吸收度并不高,主要是里面所涉及的西方历史、文学家、美学家、艺术家、哲学家等等并不是很熟悉,所以对于作者提到的那些前因后果与种种联系就是一知半解了,不过相信知识面稍微丰富一点的读者一定会从中发现阅读的乐趣。
  •     买过三联版的这本书,这回主要是凑单。
  •     西方的价值观学以借用
  •     如题,怎么办?难道看不了了
  •     男朋友喜欢看
  •     喜欢欧洲文艺复兴的同学可以看看这本书,值得一看。
  •     超级喜欢这个排版和装帧!
  •     认识西方人文主义的导游图。
  •     俞敏洪老师推荐的书,先买了
  •     观点明确,阐述清晰!适合知识普及!
  •     人文主义是西方近代文明的基础
  •     不晓得哪来的优越感。到了八十年代还在诋毁共产主义,光是将殖民地的反抗说成“不发达国家的叛乱”就可以把它定为三流书。
  •     可以了解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大致走向。人物及事件高度概括、简要分析;译文畅快易懂。第四章结尾和第五章看得热泪盈眶…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没有写明观点出处。
  •     人文主义并不能保证所有的人都能作出合适的选择,正确的预见结果,抑或躲避灾祸;它能够保证的是:只要我们还有勇气与意志尚存,那么我们的手中就仍然握有选择的机会。
  •     老师推荐的书 应该不错
  •     深入浅出的西方思想史
  •     广义的人文主义定义 感叹自己经典读的还是太少 很多点get不到
  •     首先我承认最后一个标签是一看到就吓哭了……其次,这本书是去年这时候买到手的,当时给辅导员大人先看了于是得了五星……现在看来真的是越来越觉有味道,让我对某些英国学者评价颇为改观……
  •     虽然看了确实有点不耐烦 有点催眠,但书还是很不错的! 了解西方人文主义必读书目啊!
  •     布洛克梳理了自文艺复兴出现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其他思想流派中的人文主义倾向。这本书既是对人文主义本身很好的概括,也让我从中了解到某几个人在那个时代的重要性,比如狄德罗和柯勒律治,这是以前完全不知道的。
  •     就是牛!2016-4-29
  •     写莎士比亚论文时拜读过,其对于人文主义双重性的判断对我启发很大。
  •     启蒙我,读完心情愉快,豁然开朗
  •     人文主义不是一个褒义词那么简单。
  •     非常好
  •     和老版的比起来差了太多,一无注释参考文献,二是藏头掐尾的,前面的序言后面的附录全都没有了!!这一版成了通俗读物了。而且这家出版社的编者也说了他们就是要将此书做成通俗读物,所以才掐头去尾的。
  •     人文社科学生必读书目!!!!
  •     内容很丰富的思想史。一句题外话:这本跟三联书店1997年出的那本都是董乐山翻译,但文字组织出入很大。如果这一本是另有人在三联译本的基础上paraphrase而来的,那也忒没节操了呵。
  •     能够让人坚定信心的一部作品。将人文主义的定义宽泛了,变得可以讨论了。
  •     只觉得翻译得很好,原版一定也不错。
  •     作者思路非常清晰,从文艺复兴到当代社会,不紧不慢,娓娓道来。一本可读易读的好书
  •     此书深入浅出,值得一看。
  •     人文主义是可敬畏的追求,特别是式微之时。
  •     终于看完了,身为英语专业学生还读的这么吃力表示惭愧,谁让它像一本人文主义教科书
  •     这是一本应该打五星的书,但是董先生的翻译被这套书的编者强奸了,只要看一下三联的原版,就知道了。
  •     董老先生的翻译很棒,对人文主义的脉络介绍之外有作者自己的反思,很喜欢这种娓娓道来的风格
  •     严守理性同时不乏情怀,无论作者还是译者。看完能确认自己是此辈中人并非错觉,很开心。
  •     但有些资料很珍贵,比如乔治·艾略特在那个信仰迷失的时代,一样走火入魔
  •     作者非常有名,但此书并非其代表作
  •     这个董乐山的译本可以说非董乐山译作。不过是本书编者根据1997年三联书店的董乐山生前译本修改而成的。但译文已不及原译本,很多原书注释和译注信息以及图片也都被删去了。
  •     大约2013年初读过,而今看到,标记下。当时感觉写得十分一般。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