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0705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评述 > 读库0705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1
ISBN:9787802253841
作者:张立宪
页数:317页

作者简介

Mook《读库》为“京城著名文化名人”(圈内语)张立宪主编的综合性人文社科读物,取“大型阅读仓库”之意,一般每两月推出一期。丛书侧重对当今社会影响很大的文化事件、人物做深入报道,回忆和挖掘文化热点,对文艺类图书、影视剧作品、流行音乐等进行趣味性分析和探究,为读者提供珍贵罕见的文字标本和趣味盎然的阅读快感,从内容、装帧方面,被业界称为当下“Mook出版潮流”中最具含金量的一本杂志书。
“摆事实不讲道理”是《读库》的编辑方针。其收入的作品从篇幅而言属于五千至五万字之间的中篇读本;内容而言,《读库》强调非学术,非虚构,追求趣味和品味的结合,探究人与事、细节与谈资,不探讨学术问题,不发表文学作品,所选书评影评等文体则强调趣味性,通过真实的表象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思想深度。此书在编撰时奉行“三有三不”原则:有趣、有料、有种和不惜成本、不计篇幅、不留遗憾。
老六手记 ↓
◆1949年,北平、天津、上海、广州、重庆相继解放,民众迎来一个欢欣鼓舞的年代,一个不苟言笑的年代,一个光明和迷惘并存的年代。田晓青先生试图“绕到那些标准而笼统的叙述和正统的回忆录后面,直接看一看实际发生的事情”。他翻阅当年各大城市的报纸,通过见诸报章的通讯、言论、通信、广告、问答,辑录了本辑专题《城市记忆•解放》。所谓解放,是一个庞杂混乱、众声喧哗的社会被格式化、被整合、被融入统一的宏大主题的过程;所谓解放,是由千千万万的个人命运和方方面面的生活细节的改变组成。
◆谢英俊是一个台湾建筑师,“9•21”大地震后,他的建筑工作室致力为世界上人数最少的民族建房。然后,他来到大陆,在河北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用茅草、树枝、旧木头,和一群没有建筑经验的志愿者盖起了生态厕所与几栋生态楼房。这些欧式房屋看上去都很气派,全没有老辈子人记忆里“泥巴房子”的土气样子。村民们进去看一看,确实不错,绝对不会影响给儿子说媳妇。
2006年3月18日,在河南省兰考县葡萄架乡贺村,来自全国各地的三十一个农民与学生志愿者,以及贺村合作社生态建筑队的十四名队员,一同参加兰考春季生态建筑工作营培训。谢英俊声称,中国八亿农民都可以靠自己的力量,通过合作建房,住上漂亮的欧式小楼。
寇延丁女士的两篇来自建房第一线的文章,让我们看到,这些房子是怎么盖起来的。
◆四百多名中国工人来到德国多特蒙德,要将一座称为“帝座”的焦碳厂整体拆迁,运往中国。他们的工作热情让德国人感到震撼:他们每天工作十二小时,一周工作七天,每个月挣四百欧元,却干着德国工人给四千欧元也不愿干的工作;德国人以为需要三年才能完成的工作,他们一年半就完成了……纪录片《赢家输家》走进由中国工人在鲁尔工业区构起的独立王国,记录两种文化的冲突,谁是赢家,谁是输家?导演吕肯说:“这必须由观众自己决定。站在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德国和中国工人都是失败者:中国工人拼命的工作,却看不到一点美好的前途;德国工人失去了自己的工作,关闭了祖辈相传的矿井,心灵的苦闷难以表述。至于更多的内涵,需要观众自己去体会。”
德国文化电台的报道说:一部伟大的电影,尽管获得很多的大奖,但是很可惜目前只能在德国的电影院看到这部片子。《“帝座”迁移》一文则详细描摹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在导演人性化的镜头下擦出的火花。
◆关于日本童谣诗人金子美铃,越来越受到追捧,乃至网上有了“绝色金子美铃”的主题网站。本辑《读库》中的金子美铃专题,由金子美铃诗集《向着明亮那方》的策划人金莹小姐编撰,追思这位宁静而传奇的诗人二十六岁的生命,并收录了《向着明亮那方》一书没有收入的金子美铃生平照片和相关书影。
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一片叶子
也要向着日光洒下的方向。
灌木丛中的小草啊。
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烧焦了翅膀
也要飞向灯火闪烁的方向。
夜里的飞虫啊。
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只是分寸的宽敞
也要向着阳光照射的方向。
住在都会的孩子们啊。
◆杨浪先生的《在人生的另一端》刊发于《读库0701》,激起许多读者对墓园文化的感喟。张小强先生献出他珍藏的一册《一部宁静的文化史》,里面是安葬在莫斯科“新处女公墓”的部分俄罗斯艺术家的墓碑图。当年高莽先生编撰《俄罗斯墓园》一书时,他都没舍得奉献出来。感谢中华版权代理公司协助解决版权,本辑《读库》彩印了其中二十座墓碑,让我们得以目睹那些大师的长眠之地。
◆从本辑《读库》开始,除了传统的中国连环画专题之外,我们又开辟了一个新的系列,回顾对生于七、八十年代人造成极大影响的卡通和动画作品,《动漫年华》一文是其楔子。燃烧吧,小宇宙。
本辑藏书票由冷冰川先生设计。

书籍目录

城市记忆·解放
田晓青(辑录)
遥远的市声扑面而来
田晓青
谢英俊:安得广厦千万间
寇延丁
协力建房在兰考
寇延丁
“帝座”迁移
李苋
关于金子美铃的想像
金莹
附:下关一夜-追忆逝去的金子美铃
西条八十
金子美铃草木状
连城
缘分把历史延伸-“杜高档案”收藏散记
李辉
安息之地
张小强
杜高档案文本的新发现
丽江
《远山》拍摄散记
胡杰
再看你一眼
冯敬兰
动漫年华
花之静
留下一些动听的名目
沈胜衣
卡拉瓦乔的欲望
李树波
金庸识小录(上)
严晓星
科学生活指南
姬十三

编辑推荐

  从本辑《读库》开始,除了传统的中国连环画专题之外,我们又开辟了一个新的系列,回顾对生于七、八十年代人造成极大影响的卡通和动画作品,《动漫年华》一文是其楔子。燃烧吧,小宇宙。  本辑藏书票由冷冰川先生设计。  1949年,北平、天津、上海、广州、重庆相继解放,民众迎来一个欢欣鼓舞的年代,一个不苟言笑的年代,一个光明和迷惘并存的年代。田晓青先生试图“绕到那些标准而笼统的叙述和正统的回忆录后面,直接看一看实际发生的事情”。他翻阅当年各大城市的报纸,通过见诸报章的通讯、言论、通信、广告、问答,辑录了本辑专题《城市记忆?解放》。所谓解放,是一个庞杂混乱、众声喧哗的社会被格式化、被整合、被融入统一的宏大主题的过程;所谓解放,是由千千万万的个人命运和方方面面的生活细节的改变组成。  谢英俊是一个台湾建筑师,“9?21”大地震后,他的建筑工作室致力为世界上人数最少的民族建房。然后,他来到大陆,在河北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用茅草、树枝、旧木头,和一群没有建筑经验的志愿者盖起了生态厕所与几栋生态楼房。这些欧式房屋看上去都很气派,全没有老辈子人记忆里“泥巴房子”的土气样子。村民们进去看一看,确实不错,绝对不会影响给儿子说媳妇。  2006年3月18日,在河南省兰考县葡萄架乡贺村,来自全国各地的三十一个农民与学生志愿者,以及贺村合作社生态建筑队的十四名队员,一同参加兰考春季生态建筑工作营培训。谢英俊声称,中国八亿农民都可以靠自己的力量,通过合作建房,住上漂亮的欧式小楼。  寇延丁女士的两篇来自建房第一线的文章,让我们看到,这些房子是怎么盖起来的。  四百多名中国工人来到德国多特蒙德,要将一座称为“帝座”的焦碳厂整体拆迁,运往中国。他们的工作热情让德国人感到震撼:他们每天工作十二小时,一周工作七天,每个月挣四百欧元,却干着德国工人给四千欧元也不愿干的工作;德国人以为需要三年才能完成的工作,他们一年半就完成了……纪录片《赢家输家》走进由中国工人在鲁尔工业区构起的独立王国,记录两种文化的冲突,谁是赢家,谁是输家?导演吕肯说:“这必须由观众自己决定。站在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德国和中国工人都是失败者:中国工人拼命的工作,却看不到一点美好的前途;德国工人失去了自己的工作,关闭了祖辈相传的矿井,心灵的苦闷难以表述。至于更多的内涵,需要观众自己去体会。”  德国文化电台的报道说:一部伟大的电影,尽管获得很多的大奖,但是很可惜目前只能在德国的电影院看到这部片子。《“帝座”迁移》一文则详细描摹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在导演人性化的镜头下擦出的火花。  关于日本童谣诗人金子美铃,越来越受到追捧,乃至网上有了“绝色金子美铃”的主题网站。本辑《读库》中的金子美铃专题,由金子美铃诗集《向着明亮那方》的策划人金莹小姐编撰,追思这位宁静而传奇的诗人二十六岁的生命,并收录了《向着明亮那方》一书没有收入的金子美铃生平照片和相关书影。  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一片叶子  也要向着日光洒下的方向。  灌木丛中的小草啊。  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烧焦了翅膀  也要飞向灯火闪烁的方向。  夜里的飞虫啊。  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只是分寸的宽敞  也要向着阳光照射的方向。  住在都会的孩子们啊。  杨浪先生的《在人生的另一端》刊发于《读库0701》,激起许多读者对墓园文化的感喟。张小强先生献出他珍藏的一册《一部宁静的文化史》,里面是安葬在莫斯科“新处女公墓”的部分俄罗斯艺术家的墓碑图。当年高莽先生编撰《俄罗斯墓园》一书时,他都没舍得奉献出来。感谢中华版权代理公司协助解决版权,本辑《读库》彩印了其中二十座墓碑,让我们得以目睹那些大师的长眠之地。

内容概要

张立宪,著名出版人,现居北京。曾任现代出版社副总编辑,策划过《大话西游宝典》、《独立精神》等,并出版有个人著作《记忆碎片》。其06年凭一己之力推出的《读库》系列被誉为近年来“MOOK出版潮流中最具含金量的一本杂志书”,成为很多精英知识分子和爱书家们收藏的“私房书”。《读书》、《读库》、《读品》(读书界称为“三读”)已成为人文知识分子阅读的风向和标杆。

媒体关注与评论

  阅读是件很酷的事情,阅读《读库》当然很酷,特别是"紫禁名媛"老六做的书,焉能不酷?打开《读库》,迎面一股清雅的酷,直奔肺腑。老六的语言世界中,老爱说"讨厌",但老六做的《读酷》绝不讨厌。老六还爱说"贱",但他的《读酷》基本不亮剑,高手从来不亮剑,因为高手的目光就是剑,看你一眼,你就死。  --大仙    在我看来,我喜欢读库的最大的原因在于:在中国,很多真正的能人是很内敛的,他们很少会主动把自己的东西说出来,而在读库这个平台上,我看到了很多这样的人愿意袒露心声,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给其他的人。这绝对是你在其他的地方所无法得到的财富。  我相信这完全是老六的人格的魅力。与其他无关。  --网友thebeatlesguru    五十年后,人们回顾起来,会发现中国有一半的著名作家都曾经在里面写过文章,创造了另外一种格局和审美的中文。  --和菜头    你可以在其中摸索到一根似曾相识但恍若隔世的精神主线,感受到一丝睥睨世俗白眼朝天的边缘气质,体会到一种渴望真诚又怕被现实伤害的紧张情绪--这一切,来自上世纪80年代。  《读库》系列,依旧在延续着这样看似徒劳的挽救。换个说法,黄集伟老师说《读库》系列在为一些文化人的思想和文本寻找后路的说法,可能过于悲观。在我看来,《读库》是在这个只有业余玩家的时代,保留一些"不疯魔,不成活"的超级票友精神--从郭德纲系列到《周星驰龙套家族》和《好莱坞电影俗套》,无不如此;《读库》在只有全民娱乐、大众狂欢的时代,提示我们莫忘精英审美和小众关怀,《香港词人记痕》《名剧的儿女们》和《谁令骑马客京华》,都是这样;《读库》在这绞尽脑汁去计算利害、权衡得失的日常生计中,告诉我们还可以试试有"不计成本、不惜篇幅、不留遗憾"的职业态度,尝尝"有趣、有料、有种"的魏晋风度,据说即将面世的《读库0602》中有一篇《启蒙年代的歌声》,述尽一代大师在他们的童年时代唱过的歌,走过的路,委实让人期待。  这是在为我们恐惧、烦恼、焦躁、郁闷、忙碌的生活状态寻找出路啊,哪里是黄集伟老师所言的退路?作为理性人、现实人,你可以不相信《读库》系列能为"钢筋水泥综合征"找到解药,但是不能不去尊敬这次或许浪漫、或许怀旧、或许动情、或许悲壮的审美抢救和青春打捞---我们理想主义的沉船,其实就在现实混浊、油腻的水面之下。  老六的博客上,记录了《读库》从孕育到分娩的全过程。他说,去年9月的一个大雾的晚上,从石家庄回北京的大巴上,他似乎听到了上帝的声音:做一本符合自己理想的书,一本有阅读价值和保留价值的书。  他做到了。虽然我们还有更高的期待。  --《一次理想主义的打捞》,载于《京华时报》    ◆ 《读库》:三位一体的出版策略    为什么选择做《读库》?  记者看到,《读库》在出版形式上,有点类似于《老照片》、《当代先锋》、《经济学家茶座》等MOOK(Magzine+Book)图书的形式,有较为固定的出版周期,每两个月出版一辑。不过,毕竟还是图书的形态,焕发出来的也是书的质感。这套丛书在内容编辑上,有个"颇为轰动"的选稿口号--"有趣、有料、有种"。目前,该丛书已经像《读书》杂志一样,被称为"一些人的私房书",成为资深读书人喜欢阅读和收藏的佳品,平均每辑发行量已经达到15000册左右。  为什么偏偏选择《读库》作为产品的切入点呢?记者首先搜索了一下张立宪的从业背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先在报社和杂志社工作,后到出版社担任副总编辑,曾经策划过当年畅销一时的《大话西游宝典》。"离开出版社后,我在设想未来的从业方向,突然间有个想法,做一套能够满足自己职业荣誉感、有阅读价值和保留价值的书,有一定品位同时也有一定市场的书。"张立宪向记者追溯着他在2005年秋天的最初想法?"自己有什么样的资源呢?这些年来积累人脉资源、作者资源,还有就是媒体的资源。做一套读书人很喜欢看的书,不是用杂志的形式,而是用图书的方式,设想两个月出一辑,一年出六册。这个想法很有诱惑力。"  "但是,你的这个设想,和《读书》、和《读者文摘》、和贾平凹主编的《美文》有什么区别呢?"记者毫不客气地追问。  "在长期的编辑工作中我发现:现在有一类读书人非常喜欢看的文章,处于三不管的地带,就是所谓的中篇读本。很尴尬的是篇幅在五千字到五万字的好文章,这种篇幅的文章没有太多的发表平台:五千字以下在报刊上能够发表,五万字以上能够单独出书,正好这个篇幅没有出口。  "那么,如果我用连续出版的图书来搭建这个平台,就能够占据"中篇读本"的这个出版空白点。而这么多年的编辑生涯中,我认识了很多非常优秀的作者,他们手头已经积累了很多这样的稿件资源,但是没有发表的平台。我想《读库》能够比较顺利地做下来,可能跟这个平台的独特性有关系。"  "顾名思义,最终取名为《读库》,暗含着阅读仓库的意思,举凡人物、纪实、小说及关于阅读、观影、爱乐等各类文字都可入库。"张立宪对记者解释,"这些文字或许看似互不相关,但有内在的统一标准:摆事实不讲道理。要细节,要故事,要人物;不要观点,不要结论,不要评判。"而对于"有趣、有料、有种",张立宪认为:有趣,就是一定让读者觉得过瘾好玩,所谓"重度发烧";有料,是要求这作者从细节上、冲突上、故事上提供"干货";而所谓有种,是要做一点有个性魅力的东西。张立宪强调:"《读库》是用来闲读的,在睡前、饭后、卫生间里,是给大家带来阅读快感的。不一定有什么教育意义或专业有用。"    "阅读仓库"是怎么建成的?  张立宪"单枪匹马"编辑《读库》丛书,把自己此前积累的资源全部整合起来。对于封面,张立宪的理念是,在图书封面都很抢眼的时刻,《读库》则要显示出不同一般的朴素和宁静。记者看到,"读库"两个字很不显眼地默默地竖列在封面的正上方,整体看起来没有一点装帧的感觉。为了给爱读书的人以不同凡响的增值体验,张立宪在每本《读库》的扉页,都放置了一个"藏书票",第一册《读库》的藏书票是台湾著名画家蔡志忠的一幅漫画,2006年的六辑为港台漫画名家绘制的精美作品;2007年开始,又由张守义、王弘力等内地画坛名宿操刀。而为了让《读库》增加"书卷气感觉",张立宪特地选择了质地柔滑的纯质纸,使得《读库》的纸张开支上涨了将近四分之一。而此后,他又换了三次纸张,虽然纸的规格一样,但不同的蓬松度,使得读者翻阅时的质感稍有不同。虽然张立宪知道读者不一定能感觉到这种变化,但仍然偏执地认为它必须这样在每个细节上做到特立独行。  为了让更多的作者参与到《读库》的供稿、策划中来,张立宪把他策划《读库》的想法、《读库》的编辑出版进度等在他的博客上"全程直播",不断有熟悉的朋友或陌生网友留言"支招",使《读库》从一开始就凝聚了一群人的智慧和力量。"貌似我一个人在编这本书,事实上是在吸纳众多的高智慧头脑来参与这本书的编辑工作,乃至于还发展了一大批未来的订户。"张立宪解释,"实际上,我做得更多的工作是牵头为各个环节配备最合适的人或机构。看似没有组织,其实正好可以随时结合成最好的组织。"    怎样把这套书卖出去?  对于如何才能让更多读者知道《读库》并且购买这套书,张立宪首先深入思索了该书的目标读者群。"现在提起目标读者群,比较专业的说法是:来自什么城市、有什么样的教育背景,每个月多少收入,甚至穿什么牌子的衣服,开什么牌子的车。--对于读书人,我感觉似乎这样划分并不合适,因为读书人可以分布在任何领域、任何地域、任何职业、任何收入、任何阶层,一个收入几万块钱甚至年收入上百万的老总,他可能不一定愿意买一本书。而有很多工资只有一两千块钱的人甚至还有学生,可能会拿出自己收入的一半来买书。"  张立宪对记者说:"和传统图书宣传恰恰相反,《读库》的读者有着自己的判断力和眼光,如果他们觉得这本书好,不需要你的推荐,自己会费尽周折来买这本书;如果不喜欢这本书,用多少个报纸版面来介绍,甚至白送给他,他也不一定会看。所以,我就选择用干扰度最小的私人博客的方式,来对《读库》进行推介。一开始,去我的博客的都是一些我认识的老朋友,后来很多朋友又在他们的博客上对我的《读库》进行宣传,他们博客上的读者大多是我完全不认识的人,这样逐渐就把我的博客变成一个公共空间了。一天有几百个点击量,最好的时候一天有一两千的点击,呈现爆炸式传播之势。借助于网络的推广渠道,因此突破了地域、领域、职业这种限制概念,能够慢慢让散落在祖国大地的读书人、爱书人、买书人得到它。他看到这本书,如果适合他读他会买,如果不适合他就不会要,这样有一个比较缓慢但是有效的筛选过程。这个过程之后,慢慢物以类聚,形成一个读者、作者团体。而且读者在博客的留言,给了我对图书的改进机会。所以说,《读库》绝对不是我一个人做起来的,真是各种力量、各种智慧综合起来的产物。"  记者了解到,《读库》试刊号的诞生过程是全程网上直播,《读库》在"圈内"形成强烈冲击波,而后通过网络迅速蹿红,各大媒体纷纷开始关注张立宪及其《读库》,最终形成张立宪创立的有着浓厚情感色彩的"编读共建"的出版模式。也许没有网络,《读库》的影响不可能扩张得如此迅速。  --《中国图书商报》

图书封面


 读库0705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这本读库大概有一半内容属于自己还能读的,感兴趣的是那篇谢英俊的合作建房,老家还有两块宅基地,因为在深圳一直蜗居,所以一直梦想回老家住大房子,所以老家那旧房子的翻修计划我一直在想,版本也有N个,但是这篇文章为我提供了第N加1个方案,这种反市场的行为真的很适合老家,但是这个市场真的不太允许它推广,但房子结构我很感兴趣,有机会吧,希望能回去试试。再一篇杜高档案,希望那历史不再重演。
  •     我读书的习惯是喜欢同时看很多部,性格如我,一般情况下都不能从一而终。还经常跳跃性地看着言情、武打、哲学、理论、音乐、侦探什么乱七八糟的,单位一堆家里书桌上一堆,床头一堆,电视桌旁边一堆。真正耐心看到最后,全部完成的,并不太多。今年全部看完的,不过就是全部的《读库》、大部分的《读书》,还有若干三联和生活周刊,若干时尚杂志......《读书》是多年后重又拾起的一部陪我走过很长年少时光的杂志。《读书》是三联非常小众的一本杂志,至今已经有28年的历史,依然,在风雨中飘摇,吉凶难卜。甚至连从84年念初中就开始细细品读的我,都在90年代末期由于种种因素放弃了追逐。我不知道,她该不该存在,该向那个方向发展。我曾真心喜欢过,很多本旧的,十几年历史的破旧杂志,一直都舍不得丢掉,这些破烂书,曾经有四个人看过分享过,分别是念书时候的密友,老公和飞仙小朋友,尤其是飞仙小友,是在多年后重读,让我很是欣慰。一本书能够让四个人翻看,也算不枉她来世界上一遭了。实际最近还有件让我心里不舒服的事情。三联后期又挣扎着出了《爱乐》杂志,初期是印量每期5000册,到了后期,就根本不再标注了,还好老公一直坚持着买,昂贵的很,薄薄一册,动辄要30多,印刷插图当然没得说,可价格,在芸芸众杂志当中,算是顶贵的了。今年订阅打折,三年要打到7折。我有一搭没一搭问老公,干脆定三年算了,他老人家有一搭无一搭的嘟囔,她们能不能坚持到明年都说不好,还三年之约那。我信心十足,《读书》都坚持了快30年了,《爱乐》坚持三年都坚持不了吗?其实打内心里还真就不大放心她们的坚持。 离题万里,根本不是今天想说的。打住。还是继续说《读书》和《读库》。《读库》是06年张立宪也就是著名的老六,曾经写过《记忆碎片》(好好像也不怎么出名),强烈推荐《查令十字街86号》那本书的老六主编的杂志(真啰嗦)。印成一部书的样子,文字考究,插图精美,大开本,20个印张,卖到30块,也真是贵。当初第一次买他就是因为贵,想看看到底有什么胆量敢把文字类杂志卖成这个价钱。不想,一发不可收拾。我是真心喜欢,朴素的文字、大胆的选材、精美的黑白插图,美术设计、构思等等环节真的做的无懈可击,难得的是,每到年终岁尾,总有非常精美的赠品,今年的,是美丽的笔记本,让人一见钟情,至少我是。他们的共同点是,小众,不会有太多的读者不会有太大的发行量,但是,内容十分的丰富耐读,很多文字,多年后,重又回想起来,仍然觉得微微的感动,另外,他们都是,艰难的挣扎成长的。不同是,读库更加贴近时代,插图和印刷质量非常好,创意也美,服务也超群。昨天下单子定了一年,回信中很温情的叫出我们的名字,点滴见真诚,是一部做的非常用心的杂志。还有自己的博客,自己的交流平台,自己的网络传递方式,在这样一个浮华的年代,搞一部这么样的又没有背景的东西,实在是不简单也吧容易的。原本在当当买,为了支持一下,定了全年,我不大喜欢这样的方式,但也算是对他的一份敬意吧。我非常敬佩他们的坚持。其实《读书》更是一部非常温情的杂志,160多页,那么大的信息量,坚持着不涨价,只卖到6块钱,即使有广告,有赞助,有支持,我想,也是杯水车薪的吧。那么他们靠的是什么那?当然会有一部分的经费支持,会有一部分的广告收入,但看着逐渐萎缩的发行量,她也会叹息吧。这浮华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淡漠,网络阅读的拓展,真正看书、买书的,都不大多了,更何况一本品论的杂志。我有时甚至再想,他们为什么会继续?赚钱是根本不用考虑的事情,为了个人的理想?为了人生的追求?又有些牵强。后来渐渐的有了点醒悟,也许,他们是为了一份爱书的心吧,在荒漠当中,至少,该保存唯一的水源;在逆境之上,至少该留有最后的火种吧?当然《读书》和《读库》也各有各的毛病。《读书》八股劲也是挺足的,时常会拽出些看不懂的东东,如何能让市场真正接受那?《读库》所选有时又过于脱离主流社会,二三线的作者,一起写着二三流的事情,有时基调又过于哀怨,看着心里有时也会添堵。我很希望二者的结合,或许会有一线新的生机。要么,他们的明天,真的不知是否会继续。把我曾经非常喜爱的《明天还是要继续》粘在这里,真心希望,他们的未来。未来岁月虽然不可期待,但哀愁之余请千万别忘记,明天,还是要继续。对于成串的往昔我有太多的眷恋但我从来不叹息我不反对你哭泣为你曾经失去的但我却毫不迟疑我不想去浪费生命就让我豁然的心像个纯真的孩子爱我生活里值得去收集的回忆未来岁月不可期哀愁之馀别忘记明天还是要继续
  •     引言“流水行云”原是我几年前出差时给爱人小牛所寄明信片的总称,不过是自嘲“流水账似的边走边说”,是汇报,也是自白。2008年7月整理访书翻书日志时,想着这题目挺适合的,便拿来一用。现在挑出有关《读库》的文字,按各辑出版时间重新排序(原来是随翻随写),写作时间附于其后。诚如网友所言,“现代信息繁多,不可能每个人擅长每件事,书籍不再是‘我宣扬你接受’的单方模式,网络提供更方便快捷的交流可能,大家共同进步便是!”我将有关《读库》的文字整理发布于此,便是意在与同好互动。今后若有新篇,将陆续增加。《读库0705》(张立宪主编,新星出版社2007年11月版)由寇延丁二文得知谢英俊其人其事,是我阅读《读库0705》的最大收获。谢英俊是行动者,借造屋参与改造社会,其意义远大于设计城市地标建筑。李苋的《“帝座”迁移》,为读者打开观察世界的一扇窗,和寇延丁的文章异曲同工。此辑中最逗的文字当属花之静的《动漫年华》,其行文幽默,盖过了所述漫画带来的陌生感。与之相比,作者此后的同系列文字,就事论事,对我来说味同嚼蜡。此外,田晓青对老报纸所载历史“迹象”的读解、李辉对旧书摊传播历史的感叹,都颇得我心。本辑有两处值得商榷。P220既点明“下起了大雪”,何来“半个月后就要回家夏收”?P223说:“1909年,大清银行发行了印有摄政王载沣头像的纸币,这是中国首次推出纸币”——那宋代发行的“交子”呢?【080731】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金子美铃
  •     金子美铃和谢英俊这2篇不错
  •     是那种看起来很过瘾的“杂志”
  •     已经流行一段时间的金庸热告诉我们另外一个道理:文雅,是否文,是否雅,主要在人。一个物件,俗人谈论之则俗、恶人谈论之则恶。若是本身便是文雅之人,便如武林高手:飞花落叶皆利器。流行音乐、漫画书、电子游戏,在《读库》里,能记载历史、印证时代、感悟人生!
  •     我是从2010年开始接触读库的,感觉这书很有些看头,就陆陆续续买了以前的来看。越早的越值得看
  •     经典,要一直支持下去
  •     看了「动漫年华」,终于搞清楚圣斗士的来龙去脉
  •        这一期,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文章。
       《城市记忆》看了几篇,自以为适合有兴趣时,翻几篇。
       两篇纪录片的介绍,更喜欢《“帝座”迁移》,篇幅长些也有关系吧,感觉《“远山”拍摄散记》说自己的多了些。
       《安息之地》里的墓碑都很有特色,也许了解下安息之人,对这些墓碑会更了解吧。
       《缘分把历史延伸》似有卖弄之嫌,也许是小人之心了吧。
       《关于金子美铃的想像》感觉是画蛇添足,鸡蛋好吃,母鸡下蛋未必好看(十分不恰当的比喻,水平很有限)。
       《留下一些动听的名目》,十分想看下那些点录盒套。
  •     主要讲了谢英俊〔生态建筑师〕金子美铃童谣诗人,杜高档案,帝坐焦炭厂四个故事。以及解放紫禁城时一些报纸的时事报道
  •     城市记忆·解放,金庸识小录,动漫年华,都很棒!
  •     城市记忆 解放 让我明白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老六的书,本本精品
  •     一颗给金子美铃,一颗给动漫史,一颗给矿工,一颗给十三,一颗给民国那些人们。什么?五颗了?那不给民国了。
  •     拿到书以后发现品相很差。
  •     读库是我一直钟爱的刊物,纸张的质量,内容的质量都没得说,用脱俗来形容应该比较恰当,品味确实不俗,张立宪,你要坚持下去,永远出淤泥而不染!
  •     对于喉舌的表现,在方式或许是激情与进步,在很多年后再次回顾,确实是感慨与讽刺。《城市记忆》…金子美玲
  •     真是一本好书~~没想到当当竟然能买到绝对好绝对好
  •     田晓青辑录的《城市记忆•解放》使用了一种比较独特的创作形式,将1949后1月24日至1950年初刊载于《北平日报》、北平《新民报》、上海《大公报》、重庆《新民报》天津和《进步日报》等报刊上的若干关于解放的报道摘录编辑,以描述解放前后中国人的民生百态,用一种别样的真实来回忆过去的城市。从《谢英俊:安得广厦千万间》一文得知台湾有一位立志于实现八亿农民合作建房理想的建筑师,他建的房子成本低,使用原生材料,基本没有污染。四百名中国工人于2003年至2004年间在德国将整整一座焦炭厂拆运回国,《“帝座”迁移》一文确实让孤陋寡闻的我长了见识,也慨叹我们工人有力量。
  •     解放时的报纸选读,在图书馆看到的唯一一本读库。
  •     让我觉得受益匪浅!!!!
  •     读库的07系列里,05算是好的了。报纸摘抄的“解放”读起来很有历史感,对金子美玲的介绍也不错,因此而进了金子美玲的《向着明亮那方》。即便是广告,做的也不差。
  •     怀旧的气息
  •     RT有信息量有深度沉静内敛
  •     远山
  •     本期读库中的好文章很多,城市记忆,遥远的市声铺面而来,都很打动人。
  •     这一期中有关谢英俊在中国搞的协力造屋运动值得向大众推荐。
  •     这本比较平淡。
  •     本期中介绍金子美玲的那片文章尤其喜欢,所以又定了《向着明亮那方》这本书,非常喜欢。
  •     相当不错的一本杂志,我几乎每期必收。
  •     打开书,浓浓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
  •     支持所有的《读库》
  •     勤劳的蓝色小蚂蚁
  •     有趣,好看
  •     开篇城市记忆写得好,笑中带泪。嘲笑谁呢,不过是自己。说了点漫画,还有几张彩页的墓地,漂亮极了,都是些名人,名字老长老长特牛逼,反正不认识。最后姬十三骂得真好,真痛快。什么狗屁爱情七年之痒,全神经病信的。自己感情不坚定还非弄出个理论以为真是颠不破的真理。
  •     就《动漫年华》这篇还有点兴趣。唉这书貌似不是我喜欢的风格。虽然是真情实感,但没文采,连真情实感都变得无聊了。
  •     喜欢金子美玲的诗。
  •     好书
  •     非常棒!喜欢这种装帧,拿着看着都十分舒心!
  •     很好,心静来读
  •     认真的人做的好书,非常支持
  •     当代中国人的心灵史
  •     对金子美玲那篇文章很喜欢~ 尤其是她的童谣~ 觉得这个书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吧~ 了解了很多自己不曾涉咧的部分。
  •     上班看书
  •     单本的没有贴膜,运输过程中有的书角破损了。
  •     这本书比较一般。
  •     自上次无意中买到后,一直想买全,今天算是如愿了.
  •     内容丰富而不杂乱,作者文笔老练精妙。这是一个了解多种文化的好途径。我喜欢这种带有浓厚历史文化内涵的文集。而且金子美铃的介绍是我希望已久的。装帧设计很朴实,印刷非常不错。
  •     豆瓣书店打五折,老板说书是出版社的积压品。
  •     城市记忆·解放,关于金子美铃的想像~
  •     《卡拉瓦乔的欲望》
  •     《读库0705》读了让人感慨良多啊。一是开篇的《城市记忆·解放》《遥远的市声扑面而来》两组文章,让我很是困惑了一阵子。当时解放初期反对的、取缔了的很多东西,现在都已经是社会上习以为常的了。不知如果当时进城的解放军战士活到今天,看到现在的社会,再回想当日的情景,会有些什么想法?二是由寇延丁女士二文得知谢英俊其人其事。谢英俊是行动者,借造屋参与改造社会,其意义远大于设计城市地标建筑。他所推广的生态房屋让我很生向往啊,可惜不能亲临现场去看一看。希望他们这项事业能在中国推广开来,让更多的人受益。不过,我自己是有些悲观的。好事情未必得到推行,这在中国是很常见的了。三是《帝座迁移》一文中,德中两国工人、管理层的处事方式、思维理念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引人深思啊。最让人震撼的是关于金子美铃的三篇文章。读金子美铃的《向着明亮那方》,知道她是位英年早逝的作家,但内心一直以为是因为疾病才夺去了她的生命。没想到,她竟然有如此波折的人生,竟然是因为不忠的丈夫而感染了当时是不治之症的梅毒。又是因为不能忍受离婚的丈夫夺走女儿而自杀的!由金子美铃诗集《向着明亮那方》的策划人金莹小姐编撰的这组文章,追思了这位宁静而传奇的诗人二十六岁的生命,并收录了《向着明亮那方》一书没有收入的金子美铃生平照片和相关书影。
  •     酷读《读库》
    《读库》不是风卷残云的快餐,也不是腻人的满汉全席,它适合私自浅斟细酌。“有趣、有料、有种”,这是他的精神主张。这是一种需要慢速阅读的书,它所对抗的除了聒噪的浮华噪音外,还有飞逝的时间。生命当然不会就此延长,但生命在我们理智、刻意、对抗性的减速过程中将有可能呼吸到久违的纯氧,并因此改变我们日渐浑浊的血,肮脏的心和黑糊糊的肺。  
      在今日的出版圈,这种极简主义的风格、擦亮历史的动机使得它和之前所有的mook读物并不相同。喧嚣尘世,每天几十亿吨的文字**诞生,猪油一样糊满我们求知、求智的双眼。幸有《读库》,因为制造者的冷静、认真、胸怀远大,成了**时代的一个另类。读,不可以独,《读库》是一块可以分享的心灵园地。希望《读库》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私房书。
  •     向着日光洒下的方向
  •     读库系列确实是好书,精美的藏书票和插图提高了书的档次,5折的价钱买得值!
  •     其实做的挺好了,就是这期的文不太感兴趣
  •     独特的选材、新颖的角度。很适合作为私人读物,但很难流行。毕竟里面的题材过于宽泛,不可能网罗太多的支持者。
  •     从南方人物周刊上得到该书信息,是一本“特别”的书,值得看和收藏
  •     读库里面的文章具有一种别样的魅力与感觉,虽然没有名篇大作,文章整体搭配比较合理,照顾了各个欣赏品味的人阅读,不错!
  •     这期的内容不适合我看,下次要看准了再买
  •     这么认真这么用心的编者已是奢侈。
  •     印象最深的还是人的故事,比如推广协力造屋的谢英俊,不能再悲催命的金子美玲,远山里的矿工们。
  •       哈哈
      又是图书馆借的,再喊一句赚到了!
      这就是本杂书,杂的不能在杂。但是很喜欢。
      0705中,有解放初期一些主流思想的揭示,现在看颇有些好笑,但是确实当时的主流思想,看到一个浓妆艳抹的女人就心生厌恶,素颜的女兵就不由自主的觉得亲切,每每解答一些问题的时候,定要上升到革命主义精神,那种极其明亮,毫无瑕疵不容任何人质疑的态度。
      有关生态房的介绍,谢英俊在乡村推广生态房,平均成本2-3万,如是城市有了类似的房子,是不是根本不会有人因为买不到房子叫苦连天了,不过,城市的用地似乎没有那么好申请
      金美玲子的童谣,俄国文人的墓地,日本漫画的解析,金庸小说部分情节的解析,还有油画介绍……
      审判裘千仞里面,洪七公的大义凛然,自信满满。
      篮球飞人中湘北10号的樱木花道,和那首著名的现在听起来还激情澎湃的动画片片头曲。
      金美玲子颇有些悲剧的人生和她给后人留下的诗歌,活在一个并不那么如愿的环境中,支持着走下去的应该是心中强大的信念,西条八十评价见到的金美玲子,身上因为生活布满了烟火气,但是,还是一双清澈的眼睛。
      
      书 读得越多,人会变得越谦逊,不是因为性格变了,而是自惭形秽,因为你发现,你所知道的,学习的,了解的,真的太少太少……那些人那些事,可能你记得的只是些支离破碎的细节,但是,你的视野会越来越宽……
  •     读库可以记录我们这个时代以及过去的那个时代。
  •     《读库》的内容挺不错的,书的纸张和封面摸着也格外舒服,值得收藏的好书
  •     当历史学家将目光聚焦于人类史上的重大人物重大事件时,还有人沉默地去关注“百年以来、50个人名”以外的人和事情,这本身就需要勇气。宏大的历史难免被权力或者=资本左右着曲解,而这些被宏大历史掩盖的小人物事件才是人类历史上真正的底色。因为是百年内的、读之犹如为自己的父祖辈、以及当下留下典藏。因为张立宪所倡导的只叙述不评论,因此很容易在当下人人强加人以观点的时代脱颖而出。这是一个老实人编的老实书,是可以老老实实留存下去的。
  •     读库好书
  •     谢英俊
  •     老六的读库从0601就开始买了,很不错的珍藏。百度不到的文字,历史的记忆,各方面都有涉及,值得细细品味阅读。
  •     每期都好。
  •       在这一本旧的《读库》上看到姬十三写的《科学生活指南》,引言很有意思——
      “对于这个世界,我们的认识不是太多,而是太少。用科学来指南生活,得注意火候。”
      
      具体是怎么一回事呢?网站上有一些“打着科学的旗号”的帖子,告诉公众某某新闻报道了经过某某专家的某某科学研究而得出的某某结论,比如“荷尔蒙决定爱情最多只能维持两年”、“户外使用手机易遭雷击”、“手机通话实验能把鸡蛋煮熟”、“办公桌上的平均细菌数目是厕所马桶盖上的四百倍”等,貌似理论完备、出处严谨,大家也觉得很科学、很靠谱,因而口口相传,甚至造成饭桌、办公桌小圈子交谈中的一度恐慌。
      
      大部分人因此盲从了“科学”。而小部分人呢,也许有一点点疑惑,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未去查证。不过幸好,作者帮助我们做了这项工作,追本溯源,弄明白某某专家到底是何种水准的专家,某某科学研究到底采集了多少样本,某某实验到底是否符合逻辑,某某结论首次出现于期刊论文中时到底是如何表述的,等等。
      
      读完这10页的篇章,你会发现,传播的力量是多么强大,而被传播的事情是如何从一开始的这个样子渐渐变成了后来的那个样子;你还会发现,“科学”是个多么受人景仰的名词,大众对有这个名词作reference的信息是多么趋之若鹜……
      
      当然你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更多,然后我们可以一起讨论失真,讨论眼界不高、理论不深的人的张狂(或许可以用上“半罐水响叮当”一类的说法,恨铁不成钢一番),讨论阅读的益处(扩展视野,听取关于某种说法的N种意见,云云),以及讨论批判性思维——毕竟,养成怀疑的品质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使我们在浩瀚的、真假并存的信息海洋中,更接近万事万物的真相。
      
      当然,在提炼出如上所述的众意义的同时,我们不要忘记所谓“阅读(悦读)”带来的最根本的愉悦感——试想在某个周末的中午,阳光灿烂,我们打开书本,在好几百字的关于“办公桌上的平均细菌数目是厕所马桶盖上的四百倍”的分析及清洁液巨头高乐氏(Clorox)公司赞助相关研究的目的猜测之后,我们看到了下面这段话:
      
      “最后,我惊喜地发现了另一项接踵而至的好消息,有研究称,经常使用消毒液,能杀死桌面细菌的百分之二十五。如果我没计算错的话,那的确能显著地降低我的桌面细菌含量,使之达到厕所的三百倍。”
      
      ——不免乐哉。
  •       我读书的习惯是喜欢同时看很多部,性格如我,一般情况下都不能从一而终。还经常跳跃性地看着言情、武打、哲学、理论、音乐、侦探什么乱七八糟的,单位一堆家里书桌上一堆,床头一堆,电视桌旁边一堆。真正耐心看到最后,全部完成的,并不太多。
      今年全部看完的,不过就是全部的《读库》、大部分的《读书》,还有若干三联和生活周刊,若干时尚杂志......
      《读书》是多年后重又拾起的一部陪我走过很长年少时光的杂志。
      《读书》是三联非常小众的一本杂志,至今已经有28年的历史,依然,在风雨中飘摇,吉凶难卜。甚至连从84年念初中就开始细细品读的我,都在90年代末期由于种种因素放弃了追逐。我不知道,她该不该存在,该向那个方向发展。
      我曾真心喜欢过,很多本旧的,十几年历史的破旧杂志,一直都舍不得丢掉,这些破烂书,曾经有四个人看过分享过,分别是念书时候的密友,老公和飞仙小朋友,尤其是飞仙小友,是在多年后重读,让我很是欣慰。一本书能够让四个人翻看,也算不枉她来世界上一遭了。
      实际最近还有件让我心里不舒服的事情。三联后期又挣扎着出了《爱乐》杂志,初期是印量每期5000册,到了后期,就根本不再标注了,还好老公一直坚持着买,昂贵的很,薄薄一册,动辄要30多,印刷插图当然没得说,可价格,在芸芸众杂志当中,算是顶贵的了。今年订阅打折,三年要打到7折。我有一搭没一搭问老公,干脆定三年算了,他老人家有一搭无一搭的嘟囔,她们能不能坚持到明年都说不好,还三年之约那。我信心十足,《读书》都坚持了快30年了,《爱乐》坚持三年都坚持不了吗?其实打内心里还真就不大放心她们的坚持。 离题万里,根本不是今天想说的。打住。
      
      还是继续说《读书》和《读库》。
      《读库》是06年张立宪也就是著名的老六,曾经写过《记忆碎片》(好好像也不怎么出名),强烈推荐《查令十字街86号》那本书的老六主编的杂志(真啰嗦)。印成一部书的样子,文字考究,插图精美,大开本,20个印张,卖到30块,也真是贵。当初第一次买他就是因为贵,想看看到底有什么胆量敢把文字类杂志卖成这个价钱。不想,一发不可收拾。我是真心喜欢,朴素的文字、大胆的选材、精美的黑白插图,美术设计、构思等等环节真的做的无懈可击,难得的是,每到年终岁尾,总有非常精美的赠品,今年的,是美丽的笔记本,让人一见钟情,至少我是。
      他们的共同点是,小众,不会有太多的读者不会有太大的发行量,但是,内容十分的丰富耐读,很多文字,多年后,重又回想起来,仍然觉得微微的感动,另外,他们都是,艰难的挣扎成长的。
      不同是,读库更加贴近时代,插图和印刷质量非常好,创意也美,服务也超群。昨天下单子定了一年,回信中很温情的叫出我们的名字,点滴见真诚,是一部做的非常用心的杂志。还有自己的博客,自己的交流平台,自己的网络传递方式,在这样一个浮华的年代,搞一部这么样的又没有背景的东西,实在是不简单也吧容易的。原本在当当买,为了支持一下,定了全年,我不大喜欢这样的方式,但也算是对他的一份敬意吧。我非常敬佩他们的坚持。
      其实《读书》更是一部非常温情的杂志,160多页,那么大的信息量,坚持着不涨价,只卖到6块钱,即使有广告,有赞助,有支持,我想,也是杯水车薪的吧。那么他们靠的是什么那?当然会有一部分的经费支持,会有一部分的广告收入,但看着逐渐萎缩的发行量,她也会叹息吧。这浮华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淡漠,网络阅读的拓展,真正看书、买书的,都不大多了,更何况一本品论的杂志。我有时甚至再想,他们为什么会继续?赚钱是根本不用考虑的事情,为了个人的理想?为了人生的追求?又有些牵强。后来渐渐的有了点醒悟,也许,他们是为了一份爱书的心吧,在荒漠当中,至少,该保存唯一的水源;在逆境之上,至少该留有最后的火种吧?
      当然《读书》和《读库》也各有各的毛病。《读书》八股劲也是挺足的,时常会拽出些看不懂的东东,如何能让市场真正接受那?
      《读库》所选有时又过于脱离主流社会,二三线的作者,一起写着二三流的事情,有时基调又过于哀怨,看着心里有时也会添堵。
      我很希望二者的结合,或许会有一线新的生机。要么,他们的明天,真的不知是否会继续。
      把我曾经非常喜爱的《明天还是要继续》粘在这里,真心希望,他们的未来。未来岁月虽然不可期待,但哀愁之余请千万别忘记,明天,还是要继续。
      对于成串的往昔
      我有太多的眷恋
      但我从来不叹息
      我不反对你哭泣
      为你曾经失去的
      但我却毫不迟疑
      
      我不想去浪费生命
      就让我豁然的心
      像个纯真的孩子
      爱我生活里
      值得去收集的回忆
      未来岁月不可期
      哀愁之馀别忘记
      明天还是要继续
      
      
      
  •     前面轉了幾遍49年前後的當時報紙上的通訊稿,比較有意思
  •     前两篇这种五毛东西不知道为什么要登出来,圣斗士背景介绍涨姿势啊,「作为耶稣的洪七公」还有点意识。
  •     漫画书,我们这一代的回忆
  •     喜欢书内附的精美藏书票
  •     读库买的多,评论成累赘了。反正书不错,当然也不是期期都那么精彩,但是2个月1本,20左右,一个月10块钱,当买杂志了
  •     这期的文章并不算是很感兴趣。
  •     新闻、纪录片、诗歌、胡同、动漫、音乐、画作、小说、生活……看似杂乱,无非都是些回忆和历史。因为《城市记忆·解放》而开始看,但最爱《动漫年华》和《再看你一眼》。
  •     就是买不全
  •     读库0705这一期,居然无一篇可读,每一篇都不感兴趣。
  •     这期比较平淡
  •     很耐看
  •     内容无趣的有,文笔滞涩的有,空乏凑字的有- -!
  •     害怕甜蜜变成回忆,害怕失去,是我梦的源头
  •     08年12月份才在图书馆看到07年的读库,这个滞后性啊..全书粗略地读了下,最喜欢“关于金子美铃的想像”这一篇..童谣的魅力无限..
  •       曾经在一个并不知名的网络写手的文章里面看到过这样的话:“我跟自己说过的,当对一些现实束手无策的时候,书本是最好的药剂,它增添新的角度,让我不至沉闷于自个儿造的死局。”看后,心戚戚然。
      那一天,当我满心憔悴的回来后,蒙头睡了一个大觉。被人轻贱的滋味真的是不好受。这一觉,是我半年来睡的最甜的一次。然后,起身,从图书馆拿回了两本书,一本是孔庆东的《生活的勇气》还有一本就是张立宪编的这套《读库》。没有看到今年的,只是去年的一本,但就是这样的两本并不起眼的书,让我走出了自己的困境,依然像往常一样去奋斗,尽管一切的结果都还不能确定。
      《读库》是一个小众的书,发行并不大,如不是长久关注书市的人,自是不能发现这样一本的。因了是小众,所以也就什么都能写,什么都能说,天南海北,畅所欲言。从文学到社会思潮,从历史故纸堆到先锋派文艺。因此看这本书就像实在浏览一个完整的社会,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只慢慢读来,却让人感到了一丝沁入心脾的暖意。虽大部文字都留下了依稀淡淡的哀,但确是“哀而不伤”,总归是能带来美好希望的。
      0705这期里面,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刊登了田晓青对于一些旧报的整理,都是解放前夕和刚刚解放后,《大公报》、《新生晚报》、《北平日报》上面的文字,其认真细致的态度实在是令我这个立志于新闻业的人汗颜,而其所要传递的信息,自也让我感到震撼。时逢大变,社会个个阶层都在努力适应,虽是百般狼藉,但也总归是在往前走。看看那些时日的风土民情,看看那些人在报纸上发表的心灵独白,曾经一个活生生的历史就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正如田晓青自己所说的:“在此期间,我像一个隐身人,出没于那一时期各大城市的街头巷尾。”人都说,今天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这里我们是真正的从新闻中寻找到了那段历史的轨迹,就像一部对比鲜明的黑白电影,娓娓道来的,是那一段先民的生活,快乐而又悲伤、混乱而又明晰。
      然而,此书中最令我感动的,是对于一个日本童谣作家的描述,她死在1930年,只有26岁。她叫金子美玲。写童谣,是需要童心的,涉世越深,越是对这样的文字无法下手。在她26年的生命里,只经历了一场爱情的悲剧,正是这场爱情悲剧,给了她致命的打击,因丈夫的传染,她得了梅毒。在那个得梅毒就等于判死刑的年代里,为了给自己一点尊严,她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最终在1930年的春天,她服下了安眠药,光身而来,光身而去。“晨光里/凋落的花/麻雀也会/伴它飞舞。暖风中/凋落的花/晚钟也会/为它歌唱。夜里凋落的花/谁来陪他/夜里凋落的花/谁来陪它。”
      有时候,生活真的让人束手无策,只有把满腔的情感投入到了这一堆永远不会背叛你的文字里面。生活是险恶的,而文字却是温暖的。
      经过这么些年,走走停停,看身边的人来了有去,只有我,在绕了一个大圈子后,又回到了原点。但生活,总归是要试验着来的,没有确定的结果,也没有现成的路子,摸着石头过河,就算跌倒,也算是感受了一次河水的凛冽。
      在金子美玲的诗句中,有一篇是描写彼岸花的,这种花,在中国叫做石蒜,或许是中国人太功利,太世俗了吧,相对而言,我还是喜欢彼岸花或相思华这两个韵味无穷的名字。在日本,彼岸花大多是长在坟墓旁边的,在中国也有彼岸花摘不得的说法,因此便有了“悲伤记忆”的花语。夏目漱石的一首诗句,我自是万分的喜欢:“秋风门前过,彼岸花开一点红。”记忆是悲伤的,但还是要坚强的生活下去,因为没有你,这个世界可能都会改变。
      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一片叶子
      也要向着日光洒下的方向。
      灌木丛中的小草啊。
      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烧焦了翅膀
      也要飞向灯火闪烁的方向。
      夜里的飞虫啊。
      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只是分寸的宽敞
      也要向着阳光照射的方向。
      住在都会的孩子们啊。
      
  •     读库都比较耐读
  •     有好有坏
  •     休憩67th.占全书三分之一强的49年报刊辑录中呼之欲出的文革体,丑陋中文与主旋律声调令人心惊,当时的人们真的没在这蠢蠢欲动的乌云中嗅到危险的气息,仍旧心甘情愿的在热病般的激情中鼓舞的否定过去的一切,用自己的一切充当祭祀的燔祭吗。另外关于漫画那篇读来真是亲切非常啊
  •     “解放,城市”太冗长,金子美铃也占那么大篇幅,更莫名其妙。
  •     主要是为了了解台湾建筑家谢英俊先生的故事,颇为巧合的是,谢的原生态住房始于台湾地震之后,而我读这书后不久,四川发生地震了。希望谢先生可以把他的宝贵经验传授给更多的大陆人民
  •     当当的编辑咋回事?明明是新书,位置放这么靠后,怕顾客容易发现是吗?0705非夹到06系列里,莫名其妙。
  •     金子美铃~
  •     这期略差,很有BBS的味道。
  •       从老白那里知道了这本书的存在,说明我很大众。
      所以我就以大众的眼光看完了这本书,每日早晨起来,打开床头灯,看书至10点左右,历经三日。
      以纪实为主的宗旨体现得比较透彻,也有很多关于回忆的文字,不过在我这个年龄暂时似乎还不适合太多回忆。不过有些文字真的很美:《金子美玲草木状》中的蒲公英和彼岸花,让人心生怜惜和敬慕。
      至于《再看你一眼》和《动漫年华》读来有些味道,但是无甚同感,我很土鳖,小时候没有看过任何《圣斗士》的漫画和动画,对于北京胡同更是隔得甚远,此次从北京回到校园,我唯一对北京的印象就是:我不喜欢这座城市正如这座城市不喜欢我一般。
      
  •     城市记忆是史料,金子美玲童谣真不错,姬十三也出来了
  •     生态房部分有意思 哈哈,姬十三
  •     这个是本什么书啊,开始看评论得时候大家给得评价还挺高.翻开书后,就有一种不知所谓,莫明其妙之感,上当
  •     读起来没劲,是不是被和谐了
  •       引言
      
      “流水行云”原是我几年前出差时给爱人小牛所寄明信片的总称,不过是自嘲“流水账似的边走边说”,是汇报,也是自白。2008年7月整理访书翻书日志时,想着这题目挺适合的,便拿来一用。现在挑出有关《读库》的文字,按各辑出版时间重新排序(原来是随翻随写),写作时间附于其后。诚如网友所言,“现代信息繁多,不可能每个人擅长每件事,书籍不再是‘我宣扬你接受’的单方模式,网络提供更方便快捷的交流可能,大家共同进步便是!”我将有关《读库》的文字整理发布于此,便是意在与同好互动。今后若有新篇,将陆续增加。
      
      《读库0705》(张立宪主编,新星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由寇延丁二文得知谢英俊其人其事,是我阅读《读库0705》的最大收获。谢英俊是行动者,借造屋参与改造社会,其意义远大于设计城市地标建筑。李苋的《“帝座”迁移》,为读者打开观察世界的一扇窗,和寇延丁的文章异曲同工。此辑中最逗的文字当属花之静的《动漫年华》,其行文幽默,盖过了所述漫画带来的陌生感。与之相比,作者此后的同系列文字,就事论事,对我来说味同嚼蜡。此外,田晓青对老报纸所载历史“迹象”的读解、李辉对旧书摊传播历史的感叹,都颇得我心。
      本辑有两处值得商榷。P220既点明“下起了大雪”,何来“半个月后就要回家夏收”?P223说:“1909年,大清银行发行了印有摄政王载沣头像的纸币,这是中国首次推出纸币”——那宋代发行的“交子”呢?【080731】
      
      
  •     小众读物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