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化博览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世界文化 > 英美文化博览

出版社:上海世图
出版日期:2000-1
ISBN:9787506244480
作者:李常磊
页数:370页

作者简介

《英美文化博览》目录简介:一、英国文化;二、美国文化;三、英美综合文化。

书籍目录

1 英国文化1.1英国文化背景1.1.1 英国的名称1.1.2 英国概况1.1.3 英国地势1.1.4 英国气候1.1.5 英国人口1.1.6 英格兰1.1.7 苏格兰1.1.8 威尔士1.1.9 北爱尔兰1.2 英国政体1.2.1 英国国歌1.2.2 英国国歌溯源1.2.3 英国国徽1.2.4 英国国旗1.2.5 英国宪法1.2.6 英国议会1.2.7 英国议会大选1.2.8 英国政府1.2.9 英国政党1.2.10 首相与内阁1.2.11 战时内阁和影子内阁1.2.12 英国军队1.2.13 英国警察1.2.14 英联邦国家1.2.15 英国历史上的女王1.2.16 伊丽莎白二世1.2.17 英国的勋位1.3英国人文景观1.3.1 伦敦1.3.2 伯明翰1.3.3 爱丁堡1.3.4 格林尼治1.3.5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1.3.6 圣保罗大教堂1.3.7大英博物馆1.3.8 英国的图书馆1.3.9伦敦的美术馆1.3.10 英国女王的宫殿1.3.11 伦敦的剧院1.3.12 伦敦的公园1.3.13 伦敦塔1.3.14 大本钟1.3.15 英国特殊街道1.3.16 特拉法尔加广场1.3.17皮卡迪利广场1.3.18 英国皇家士兵换岗1.3.19 英国史前巨石柱群1.3.20斯特拉福德……

前言

  前言  一般来说,文化(culture)分为两类。一类是在英语中以大写“C”头的Culture,我们称之为“正式文化”,包括文学艺术、哲学等社会科学以及各种自然科学的成果,集中反映了人类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另一类是在英语中以小写“C”的culture,我们称之为“普通文化”,即人类生活中一系列不同的特征,如风俗习惯、礼仪、禁忌、婚丧、庆典、节日等。但两种文化在人们的交际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一个国家的正式文化对每个人固然有影响,但最有影响的还是普通文化。普通文化不仅影响着跨文化交际中的信息传递、交流和沟通,而且对人们能否迅捷、有效地学习语言,提高外语能力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对许多英语学习者来说,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出现对英美等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观念和衣食住行诸多方面知之甚少,或缺乏切实地了解,甚至出现空缺,这显然不能同日益发展的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相一致。在我国,虽然涉及到英美文化的书籍琳琅满目、汗牛充栋,但大多数的书籍多侧重于研究和概述,或过于深奥,或过于笼统或简单。本书撰写的初衷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从另一种新的视角展现英美文化的魅力,为人们学习英语、培养交际能力提供一种方法。  本书容纳了英美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新闻媒体、语言文学、人文风俗、历史景观以及与英美社会密切相关的世界文化,克服了传统形式上介绍英美文化的弊端,采用英汉两种语言穿插介绍,在重要的词语、句子后加注汉语或英语,使读者在了解英美文化的同时,又极大地扩展了英语语言知识,集知识性、趣味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于一体。全书分三篇,完整、系统地介绍了英美文化中的重要部分。该书使用范围广,不仅适用大中专学生、出国人员及英语爱好者,更是英语教师的必备之物。  美国专家Michael Williams”和Robert Wellington(魏罗碧)两位先生通览了书中的全部英文部分,并提出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参考建议;李风堂、潘福燕、于桂勃、郑新宁、胡磊等同志积极为本书收集材料,提供了无私的帮助;李友军、徐清臻两位同志不辞辛劳,为本书能按时出版担负起大部分繁重的文字输入任务;刘爱君先生、郭风华女士和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的张明先生牺牲了许多宝贵的时间,为本书的联系、校对、出版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在此,我们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书的两位副主编谭玉萍、王秀梅二位女士勤勤恳恳,力求本书的完美,做了大量的工作。  虽然我们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尽心尽力,力求材料准确、完整,但由于我们才疏学浅,再加上材料的局限性,错误和遗漏之处恳祈读者不吝指正。  李常磊  1999年8月

章节摘录

  1.4.4 英国国民的医疗保健制度  英国国民的医疗保健制度(th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使人民,特别是年轻人、老年人以及贫困的人享受免费或减费医疗、住院以及其它治疗。英国国民医疗保健制度于1948年开始实施,其经费主要靠政府财政收入。  英国国民都可以享受免费医疗。绝大多数事故、突发事件和社区医疗服务(不包括住院)对任何人都是免费的。欧共体国家公民,或与英国有医疗互惠条约国家的公民,甚至外国留学生,只要在英国全日制学校学习6个月以上,都可以享受全英国民医疗保健服务。学习期间,留学生家属患病也可以享受该医疗保健服务(但如果专程赴英国治病,则不在此列,须自费)。在英国居住半年以上的妇女还可以在社区计划生育诊所享受免费避孕咨询。  按规定,享受国民医疗保健制度提供免费医疗的人,须在社区诊所或大学医院登记,选择自己的医生。赴英学习6个月以上的外国留学生及其家属均应照此办理。属于国民医疗保健制度服务的医生名单,当地家庭医生协会(Local rankly Doctors’Organization)、社区健康协会(C0mmunity Health Organization)、公民咨询局(CitizenConsulution BuIcau)、邮局和公共图书馆均有,供公民查询。各大学、学院也有学生保健服务中心(Student Health Service),为学生提供各种免费医疗服务。留学生如果对此不熟悉,可以求助于学生保健服务中心(Studcnts’Health Service Centre)或家庭医生协会(Familv Doct0Q’Organization)。留学生一登记,就会收到从邮局寄来的当地医疗保健机构签发的医疗卡(Medical Card),上面有持证人号码、诊病注意事项等,凭此卡就可以直接去定点医院或诊所找医生看病。  在英国,医院或诊所的诊病时间一般是上午、下午或傍晚,在大学则是上午、中午或下午。看病一般须预约,可以先打电话或去医院与护士当面约定,一般情况下,病人最好自己去医院看病。如果已经卧床不起,可以打电话或托人向医生陈述病情,请医生出诊。病人如果不能按时赴约,事后应向医生解释失约原因。否则下次看病时,可能会被拖延或因失约须向医生付费。医生开出处方后,病人可以去药店免费取药,大学学生保健服务中心也有自己的药房。药品虽然免费,但每次看病,病人须付少量诊费,医院开出一张收据。凡享受残疾军人抚恤金,享受每周辅助津贴,按照法律免于交纳诊费(儿童16岁以下,老人男65岁,女60岁以上);持  有医疗协会发放的免交诊费证明,持诊费预付证明,或]6岁以上成年人付诊费后达不到法律规定的最低生活费者,可以在3个月内持收据和有关证明去邮局(老年人多在邮局领取退休金和养老金)或当地社会安全局报销诊费。  通看各科的医生称做“普通全科医生”(general practitioner,简称G.P.)。如果病人须转科治疗,医生可以推荐,病人也可以自己去牙科、眼科医生处看病治疗。看牙科须付一定费用,但一般说来比私人牙科医生收费要低。享受国民医疗保健服务者,可以去任何牙科医生处治疗。在英国,也有一些人没有接受国民医疗保健服务,自费到诊所看病。这些人大多数参加由互助会主办的某种特别的医疗保险计划(Private.Patients Plan,简称P.P.P.)。他们同样由(私人诊所)医生开处方,去病房配药,全部医药费自付。  外国留学生在英学习即使少于6个月,如果遇上突发事件染上须住院治疗的传染病,也可以享受免费医疗。但突发事件医疗处理后,如还须住院治疗或继续治疗,须自费。所以学习少于6个月的外国留学生最好办理医疗保险,最高期限6个月,保险金第一个月9英镑,以后每月7英镑(1988年)。学习少于6个月的留学生或配偶不享受妊娠检查和分娩保险。  1.4.5 英国的福利和健康服务  作为英国公司的每位雇员或自雇者须定期向国家保险公司和健康服务机构交纳一定数额的现款,一般由雇主或政府替每位雇员交纳这类现款。该计划自1948年起生效实施,其目的在于防止公民在需要接受医疗服务时因贫困而得不到治疗者每周定期收到一定数额的现金得以维持生活,同时也为达到退休年龄的人提供少量退休金。每位公民均跟自己选定的医师注册,如果生病了,他不必为医生的服务付款,当然,要付少量的药费。如果必要的话,医生可将患者送往专家处或送到医院;不管哪种情况,患者不需付任何费用就可得到治疗。但若希望疾病得以保密的患者,必须付出医疗费,还得支付国家保险公司和健康机构一定现款。患病期间,患者每周可定期得到少量补助金,以弥补因生病而造成的工资损失。需要注册的眼科医生看眼病或到光学仪器商店配眼镜时,只需按较低价格付钱即可。因为付款较少,也可找牙科医生看病,如果需要镶牙的话,可得到比私人牙科医生处价格便宜得多的假牙。如果失业了,可得到失业补助金,直到再次找到工作为止。已婚者得到的补助金相对多一些。但失业补助金并不多,因为政府不希望人们不干工作而得到数额可观的补助金。  男性公民到了65岁,可申请退休,且有权享受政府津贴。对于妇女来说,退休年龄一般为60岁。妊娠期妇女和儿童可享受诸如免费牛奶、特定食品等特殊福利,这只需付少量费用。为照顾家庭中的每位小孩,政府对年轻的母亲每周发放少量现金。家中有伤亡事故时,也可得到抚恤金,政府认为这就是公民“从摇篮到坟墓”都照顾得很好。对特定人群诸如盲人和残疾人也有特殊福利。实施这些项171所需现金数目是巨大的,大部分来自税收。大多数英国人认为政府保险和健康服务公司中有些地方需要完善和改进。绝大多数人认为这样的社会机构应该存在。  1.4.6 英国人的住房  英国大多数人居住在独门独户的小楼或有凉台的平房里,另有一部分人居住在高层楼房或低层公寓楼房里。  乡间的住宅一般比城市的住宅环境幽静,条件舒适,大都有开阔的院子和花园,房间宽敞,活动余地很大。乡间的贵族住宅更是富丽堂皇,十分豪华。有的人在乡间定居;另有一些人在乡间有自己的别墅,在假日或周末时到乡下来休息或娱乐。  1.4.7 英国人的日常礼节  1.英国人的见面礼节。英国人常见的见面礼节有三种形式:握手、拥抱和亲吻。英国人很少跟别人握手,甚至跟朋友也不握手,但在第一次介绍相识后,或朋友间久别重逢或在远出家门、长途旅行之前告别时,常以握手为礼。英国男子之间握手应有力:如果握起手来有气无力,就会给对方冷冰冰的感觉。英文管这种握手叫WPt handshake。男女之间的握手一般是女方先主动伸出手来,男子不必主动、不能紧握,轻握一下即可;女方若不伸手,可点头致意。拥抱比握手在感情上更进一层,通常是亲属之间或朋友之间的见面礼,异性之间除关系密切外,一般不拥抱。亲吻的方式因人而有所不同:辈份高的人吻辈份低的人,只吻后者的额头;反之则吻后者的下颌;同辈的朋友或兄弟姐妹之间只是脸颊相贴;只有夫妻、情人之间才亲吻。  2.英国人的日常礼节。英国人彼此第一次相识时,一般都要握握手。除了热恋中的男女,步行时一般人都不手拉手。英国人也不像东欧人那样常常拥抱,他们不喜欢别人干扰他们的个人生活,如果你问“你到哪去?”、“吃过饭了吗?”这些问题,他们就会认为你很粗鲁。因为这是他自己的事,不用别人多问。英国人非常不喜欢谈论男人的工资和女人的年龄,甚至连他家里的家俱值多少钱,也是不该问的。如果你问了一位女士的年龄,这是很不适合的,因为她认为这是自己的秘密。当你去访问一位英国人时,你得先在门口敲门,一直等到他说“请进”,才能进去。先生们进屋脱帽,而女士们则不要求在室内脱帽。英国人无论在什么场合,即使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父亲叫儿子递个东西,妻子要丈夫倒杯茶,总是说“请……”事后,紧接着就是“谢谢”。英国人上厕所时不直截了当地说“到厕所”。如果有人需要大小便,就说“请原谅几分钟”(Could you spare me a few minutes)或“我想解手”(1 want to washmv hands)等等。在提醒别人时也是如此,都不直接提到“厕所”(W.C.)二字。  3.英国人的舞会礼节。英国大型舞会一般在夜间10点左右开始,舞会可在私人家中或到饭店举行。主人邀请客人跳舞,在这之前寄送请柬时,注意邀请客人男女数目要大致相等;如不等,可  使男子多于女子。按照习惯,主人请人跳舞,有的同时设晚宴,有的请跳舞而不设晚宴,而有的则请参加舞会的客人中少数人吃晚饭,饭后跳舞;其他人只能参加舞会而不能吃晚饭。所以被邀请的人一定要看清请柬上的字样,以免使主人难堪。舞会上,主人备有夜宵,也可能只备些茶、咖啡和三明治等。参加舞会的客人服装要整齐,跳舞时男宾要轮流请女宾共舞,其中有一次必须与女主人共舞,这是礼节。男子与男子、女子与女子共舞则为笑话。遇到重大喜庆节日,一个人如同时接到两份请柬,那可参加一个舞会提前退场再参加另一个舞会,因为按习惯参加舞会的人可随来随走,不算失礼。

图书封面


 英美文化博览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转贴以便日后读该书时加以辨别:作者:戴问天来源:人民网网址:http://www.people.com.cn/GB/wenyu/223/2110/2747/20010724/519003.html最近读到李常垒先生《英美文化博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1月出版),觉得它是一本对初学英语者有帮助的书。遗憾的是,未及读完,便发现不少错讹,而且很多都属基本常识。其中一些错讹,在其他书籍和报刊文章里也常常见到。看来,似乎到了该提出来说一说,以免继续以讹传讹的时候了。 1) 英国的名称。中国人习惯上叫做“英国”的这个国家,其实全名叫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简称“the United Kingdom”(联合王国)。书中列举的几个“都可以用来指代英国,然而都不大全面”的术语,其实大多数并非“不大全面”,而是不对。简单说来,这几个术语的关系是:“the British Isles”(不列颠群岛)包括“Great Britain”(大不列颠)和“Ireland”(爱尔兰)两个大岛,以及它们周围的数千个小岛。建立在这个群岛上的国家有两个,除英国外还有爱尔兰共和国。大不列颠岛分为三个部分,北部是“Scotland”(苏格兰,面积近79000平方公里),西部是“Wales”(威尔士,面积近21000平方公里。书上第7页说它“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整整大了10倍),其余部分为“England”(英格兰,面积13万平方公里)。从人口说,英格兰约占全国83%,大不列颠的 86%;从面积说,则占全国的53%,大不列颠的57%。显然,英格兰只是我们所说“英国”的一部分,尽管占的比例很大,但并不是全部。 书中说“Britannia”是“古英国的称呼”,值得商榷。这个名字最先是由罗马人的英雄恺撒使用的,公元前55年秋天,由于发现当地土著居民得到海峡对岸他们凯尔特同胞的支持与帮助,他率兵跨过海峡,去教训那些胆敢对罗马军团表示不敬的野蛮人。恺撒把海峡对岸那片蛮荒之地称为“Britannia”,意即“不列颠人的土地”。“Britannia”这个词曾经长期被罗马人沿用,后来才简化成“Britian”。“不列颠”原为凯尔特语,意思是“彩绘身体的人”,大概他们有这种在未开化民族中并不罕见的习俗。这个岛被叫做“Britannia”之后约四百年,盎格鲁—萨克森人才来到这里,他们反客为主,这片土地才成了“盎格鲁人的土地”,后来演变成“England”。要说是国家,“Britannia”只能算“不列颠国”,不能算“古英国”,何况不列颠人还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 另外要指出的是,在日耳曼人入侵不列颠的时候,一部分土著居民迁移到今天法国最西边的布列塔尼半岛,后者被称为“Britannia Minor”(小不列颠)。有了小也就有大,原来的“Britannia”在英语里变成 “Great Britain”(大不列颠),而“小不列颠”在法语里变成了“Bretagne”(布列塔尼)。所以,虽然现在说Britain常常指的就是Great Britain,但从历史上说,是先有“Britain”,后来才有“Great Britain”的。 2) 英联邦。书中介绍了Britannia、the British Empire等几个“多用于历史或诗歌之中”的术语,但把“英联邦”也列入其中,就不对了。我写这篇书评时,南太平洋上的岛国斐济正好发生了政变,英联邦在6月6日中止了它的成员国资格,这就不是“历史”,也绝非“诗歌”。另外,书中多处说到英联邦,但所附的英文名字(the British Commonwealth of Nations)却错了。英联邦现在的英文名字是 “Commonwealth of Nations”,并无“British”字样。它是代替原来的大英帝国(the British Empire),于1931年12月31日成立的。起初名字里确有“British”,但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已经把它去掉了。英联邦众多成员国里,现在只有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上面提到的斐济,在自己的国旗上还保留了英国国旗图案。 3)英国国旗。书中说“它是由三个民族的保护神组成的,反映了三个王国相继联合组成联合王国的发展过程”。后一句话基本正确但也有毛病,因为实际上“相继联合组成联合王国”的不是三个,而是四个王国;前一句话则不对,应为由三面十字旗组成。书中说英格兰“圣·乔治十字旗”(St George's cross)是“白底垂直和水平的两个红十字为代表”,要是按这个说法,读者在英国国旗上是找不到它的,因为旗上只有一个正红十字。实际上它很简单,就是“白底红十字旗”,只不过和另两面旗组合在一起以后,白底收缩,变成了红十字周围的“边框”。书中说苏格兰的“圣·安德鲁十字旗”(St Andrew's cross)是“斜的兰质的白十字为代表”,实际上它是 “two diagonal stripes crossing on a blue background”,即蓝底对角线白十字旗。书中又说爱尔兰的 “圣·帕特里克十字旗”是“斜的白质红十字”,实际上它是 “two diagonal red stripes crossing on a white background”,即白底对角线红十字旗。叠加在一起,“圣安德鲁十字旗”的白十字正好做了它的“白底”。 书中把三位“圣徒”(St为Saint之简)称为“圣人”,那是中国儒家的传统叫法,不是基督徒的叫法。另外,在“圣”和后面的名字之间用点号隔开,也是不对的,因为一般是在全称一个人的姓与名时,才用这个表示办法,例如 “乔治·布什”。另外,“兰质的白十字”,“兰”为“蓝”之误。 英国国旗的正式称呼是“the Union Flag”,但又常常称为“the Union Jack”。书中对后一名字来源的解释,明显有漏洞。从詹姆斯一世17世纪初统一英格兰和苏格兰,到19世纪初爱尔兰并入联合王国,间隔了近两百年;他签名时,还没有这由三面十字旗组合而成的国旗,怎么可能“从那以后,英国国旗又约定俗成地被称为Union Jack”呢? 李常垒先生在主要参考文献中列有Adrian Room著,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An A to Z of British Life》,不知为何没有注意到同一作者、同一出版社出的《Dictionary of Britain》,对此该书有清楚的说明: “Union for the union of England and Scotland in 1606,jack as flown on the jack staff (a small flagstaff)of ships to show their nationality”。 4)英国国歌。英国国歌的歌名,是随君主的变更而变更的,“God Save the Queen”(上帝保佑女王)只是女王统治时期国歌的名字。实际上英国大部分时间由国王统治,相应地,大部分时间里国歌叫做“God Save the King”(上帝保佑国王)。 很多人大概不知道,英语里虽然女王与王后都被称作“Queen”,实际上二者还是有区别的。女王是“Queen Regnant”,王后则是“Queen Consort”。 5) 威尔士亲王。本书第8页说:“早在1301年,爱德华一世国王(King Edward Ⅰ)征服威尔士时把其长子称为威尔士之子 (Prince of Wales)。”这里显然应为“封为威尔士亲王”之误。第25页又说现在女王的长子查尔斯王子“亦称威尔士亲王”,实际上,从爱德华一世以来,历代英国王储都被封为“威尔士亲王”,“威尔士亲王”与“英国王储”已经成了同义语,不知“查尔斯王子亦称威尔士亲王”是什么意思。书中与此类似的汉语表达不清的地方还不少。 6)宗教。书里多处涉及宗教,错讹多多,看来李常垒先生对基督教尚缺乏最基本的知识。第5页说:“英国居民大多信奉基督教,基督教是英国的国教;在苏格兰也有不少的居民信奉苏格兰教(the Church of Scotland)。”基督教是英国国教的说法不确切,更没有一种叫“苏格兰教”的宗教。实际上英国大多数基督徒信奉的是所谓“Anglican”(中国叫“圣公会”),它是新教的一个教派:在联合王国,它有“Church of England”和“Church of Scotland”两个“established”教会,在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则没有类似的教会。这里“established”的意思是Protected by the state,but not “official”,即受国家保护、但并非“官方”的教会。有趣的是,“Church of England”虽非官方教会,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英国也早已政教分离,它名义上的“头头”(head)却仍然是英国君主(现在便是英国女王)。 众所周知,基督教发生过两次“大分裂”,第一次分裂为东西两大教派,第二次又在西教派中分裂出所谓“新教”来。这样,除信徒较少的一些“异端”派别外,基督教有三大教派,即东正教 (Orthodox)、罗马天主教(Roman Catholic)和新教(Protestant)。本书第214页讲到美国的宗教时,说:“主要派别有新教(Pro testants)、 浸礼会(Baptists)、卫理工会(Methodists)、耶稣教(Christians)、罗马天主教 (Roman Catholics)……”这里面,浸礼会(Baptist)、卫理工会(Methodist,应为卫斯理派)都是新教的教派,耶稣教 (Christians,应为Society of Jesus)则是罗马天主教的一个教派,它们之间显然不是并列关系。此外,书中所附的英语注释都是各教派“教徒”的名字,作为教派名字,词尾是没有“-s”的。 本书第30页有专门一段讲“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Westminster Abbey)”,其实讲的是威斯敏斯特修道院。它是英格兰教会最重要的宗教场所,自1066年圣诞节“征服者威廉”在这里加冕以来,历代英国君主都在这里加冕登基。值得注意的是,在伦敦这个也叫做威斯敏斯特的区内,另外还有一座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Westminster Cathedral),而它是罗马天主教在英国的主要教堂,和威斯敏斯特修道院不属于同一教派。 威斯敏斯特修道院内有无名战士墓(全名Tomb of the Unknown Warrior),并非无名烈士墓。烈士 (martyr)这个词,在英语里显然不像在汉语里这样常用。 7) 大伦敦。书中多次提到“大伦敦”,但所附的英文“the Great London”不对,应该是“Greater London”。这是1963年建立,用来取代以前“伦敦郡”(London county)的行政区划单位,包括了从前‘中萨克森郡” (Middlesex)的大部分,还有相临其他几个郡的一部分,面积为1579平方公里。英语“大”用了比较级,是与原来较小的伦敦郡相比而言,大概有“扩大了的伦敦”的意思吧。 前些年曾有人以“大不列颠”、“大伦敦”为例,认为英国人喜欢用“大”字,以此来说明英国人的自尊心与自豪感(见《语言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0年,第244页),但也把“Greater London”错成了“Great London”。其实英国人未必就那么自“大”,“大伦敦”不过是说它比原来的伦敦大,“大不列颠”则与“小不列颠”相对,就像我们在长江三峡旁边发现并命名一处“小三峡”以后,有些人便改原来的三峡为“大三峡”一样。 上面举出的错讹,都属于基本常识性质,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学术”,实在是不应该错的。书中还有另外一些错误,是只要作者、编辑、校对三者中有一个稍微认真一点,就可以避免的。例如,第3页“其主峰尼维斯维(Ben Nevis),海拔6343米”,显系“本内维斯”之误 ,其海拔只有1344米。而且它绝对不可能达到六千多米,因为欧洲最高峰(法国境内阿尔卑斯山的勃朗峰)也才4807米。第4页“英国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绝大多数人口集中在苏格兰和威尔士”,显然不对,而且与下一页上所说英格兰“人口4600万,占英国总人口的4/5”相矛盾。第7页把 “Normans”(诺曼人)误为“日耳曼人”。第73页“英美人姓名的含义”一段,实际上只讲了“名”(相当于英语forenames),并没讲“姓” (surnames)。而且把Eve、Rose、Victoria等女性名字列到“男性常用名”里面去了,Richard出现了两次。第67页英语中常用的祝酒词里,有一些是从其他语言里“照搬”的,应该作点说明,如“Bon appetit!”是法语“好胃口”;“Prosit!”是德语常用祝酒词,不过没有什么具体意思。 作者在“前言”里说明,书中全部英文部分都经两位美国专家“通览”。近年来出版的外语类书籍,像这样注明经外国专家审校过的不少,但仍然错讹多多。这实在值得我们深思。这样的说明无疑会让读者对书籍更加深信不疑,因而也就更容易让他们把错误的东西当成正确的东西来接受。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还成,学到了点东西
  •     让我更详细的了解英美文化,对我的教学工作帮助很大!
  •     本书以汉语为主,介绍英美文化历史,内容包罗万象,有很大的阅读和参考价值
  •     实用,但是旧了
  •     内容泛泛而谈,更新不及时。但是适合作为兴趣书了解下英美基本常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个层面
  •     内容挺枯燥的,只适合专业英语的人看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