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俗语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地域文化 > 上海俗语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5
ISBN:9787807404453
作者:钱乃荣
页数:314页

作者简介

《上海俗语》讲述了:我国是一个多个民族的人口大国,因而是一个有多种语言和多种方言的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积极意义与作用已深入人心,目前能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人口比例已达53,06%。沟通和谐社会的语言生活,要处理好推广普通话与使用方言的关系,让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所处地域的特点,选择使用方言或其他语言。

书籍目录

脚碰脚飞机浪吊大闸蟹——悬空八只脚门槛精活络上台面拼死吃河豚勿识相要吃辣货酱各人头浪一爿天螺蛳壳里做道场小八腊子小乐惠轧闹猛十三点退招势有腔调拗造型做人家做小手脚好人勿生肚皮眼天晓得吃空心汤团小儿科下只角嘧唏嘧唏炒咸菜老克拉老法师嗲妹妹作垃圾股牵丝扳藤牛皮糖适意派头花露水戆打朋摇到外婆桥司到扑拿摩温花花绿绿挨腔挨调(五颜六色九腔十八调一只鼎行情行市老套头露马脚万宝全书缺只角马赛克稀奇勿煞,卖样勿煞饭碗头耳朵打八折好户头讲斤头搭架子夹忙头里膀牵筋帮帮忙根号3淘浆糊通路子隑牌头溚溚渧人来疯一抹色吃豆腐吃价吃酸吃瘪霉头触到哈尔滨煞根服帖粢饭糕洋泾浜戳壁脚揩油跟屁虫瞎猫碰着死老虫好记性勿如烂笔头心要热,头要冷天有好生之德,人有互助之情嗲(代跋)

内容概要

  钱乃荣,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先后任中文系主任和上海大学语言研究中心主任。现任上海语文学会副主任,上海民俗学会理事,上海诗词学会理事。语言学方面的学术成果载于中国语言学会编写的《中国现代语言学家传略》。专著有《当代吴语研究》、《上海话语法》、《沪语盘点:上海话文化》、《北部吴语研究》、《上海语言发展史》、《现代汉语研究论稿》、《上海方言》、《上海话大词典》、《海派文化的十大经典流变》等,主编有《现代汉语》、《汉语语言学》、《中国语言文学导论》等,共23部,主持制成《上海话输入法》,在《中国语文》、《方言》、《中国语言学报》、《上海文学》等杂志发表论文120余篇。

媒体关注与评论

  钱乃荣教授是极有成就的吴语研究专家,近年来大力推动吴方言以及相关上海文化风俗的研究,成果斐然。在这本《上海俗语》里,钱教授融入上海市民生活场景,用通俗的方式解读,做到了科学性与创意形式相统一,语言知识与生活知识相融汇,让读者,看到了上海近一个世纪的生活变迁。  ——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教授    钱乃荣先生是资深语言学教授,精研上海方言和上海文化,在国内外有很大影Ⅱ向。《上海俗语》全书严谨、科学,行文流畅风趣,每篇都是极有特色的散文短章,是一部雅俗共赏、普及上海语言文化知识的优秀读本。  ——上海大学学报主编董乃斌教授

章节摘录

  脚碰脚  “脚碰脚”,不是一个入睡在那儿两只脚搭在一起,而是至少两个人的脚并排碰在一起的意思。比如说“我脱威威两家头常常脚碰脚咽辣一道”,说明阿拉两个人交关投缘邪气要好。只有当两个人关系相当平等的时候,才会脚碰脚地睡一个榻。我们在读高中时一起下乡参加农村抢收抢种,体验过“脚碰脚”的日脚,晚上十几个同窗并排躺在农房厅堂的稻草地铺上,晚上脚碰脚地攀谈交关开心。从“脚碰脚”还可以看出来,彼此之间差不离,要“别苗头”也只好小别别,一般都没有“别”的资本。现在早上弄堂对面的大饼油条摊和鸡蛋面饼摊、生煎馒头摊一个个排着,也是脚碰脚的,今朝伊问我借一桶油,明天我代他买好几斤香菜。  1843年上海开埠后,成为各地移民客居佳地。许多贫民纷纷闯进十六铺码头,开始辰光也是“脚碰脚”,睡个统铺,从头开始,各显神通。上海给他们白手起家的环境,就像上海的地皮一样,平地而起,造出一座美好的城市。大家面对几乎相等的地位和机会,睡着一个破烂的统铺,白手起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谋生。所以川沙乡下来的杜月笙可以从水果摊上的伙计因生梨削得妙而起家,最后成为“大亨”;身无分文的犹太流浪汉哈同来到上海可以从一个小职员变成富豪;一群卖唱的“的笃班”小姑娘脚碰脚地到上海变为拥有千万粉丝的戏曲明星以至人民艺术家。  不过,大多数的人还是在“脚碰脚”中辗转谋生,“脚碰脚”提供给他们平等的起点,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他们在互相帮助和激烈竞争中生存,优胜劣汰。即使是原来资本雄厚一点的人,到了上海也要在全新的环境下重新打开局面,一不小心,也会“折煞老本”。脚碰脚时可以互相给以体温抱成一团,也带来不少乐趣;脚碰脚中也可以在一刹之际踩他一脚,生出芥蒂。一种情形是在患难之时,拉他一把;一种是趁忙乱之中,踢他一脚。这之中,个人的性格品行甚至一闪念间的偶然应对就起了关键作用,竞争中的脚碰来碰去也就司空见惯了。  李先生由他的叔叔介绍到了城厢一家奉帮裁缝成衣店学生意,每天倒夜壶,跟着师傅学做海派西装,与原来已在此店里工作的学徒屠先生睡在一个阁楼上脚碰脚地过日子。小李乖巧勤奋,待人和善,以学做生活的灵巧和招徕生意的诚意,很快得到顾客的青睐,渐渐成为师傅的得力帮手。到了18岁,老板娘有意要招他做上门女婿,却引发了与他脚碰脚的师兄的忌妒,“脚碰脚”从此进化成“脚踢脚”,一直暗暗地“踢”到文化大革命,机会来了,屠先生很快就“革命”了,带了街道红卫兵不但狠狠抄了小老板的家,还去砸了“资产阶级的孝子贤孙”李先生的家,把“暗藏”的西装旗袍统统点火烧了和搬到不知哪儿去了,还把一件有盘香纽头的高级旗袍套到李先生的身上游斗!待到文革结束,总算他还有点良心,带着些许礼物老着面皮走到李先生的家里去赔礼道歉。  张先生与褚先生是15岁到上海来闯世界的,他们在到十六铺上岸的小船的统铺里相识。混了一段时间,小张便进了一家大餐馆做堂倌,小褚由于偶然一次在拉黄包车时归还一只皮包而被一家公司招去做了运货工,两入还是租在一间破房内“脚碰脚”。有一次,小褚拉着一部老虎榻车,上面放着整整一车扎得高高的玻璃器皿和精美瓷器。在一个繁华十字路口,为避让一个老太被一辆车子撞翻,一车器皿大部分打碎,他从货堆里爬出,惊慌着急之余,转念一想:我要把我每月的薪俸积起来赔这车货,每天吃咸菜汤大约两年半可以还清。决心想定也就镇静了,马上打电话报告老板,在电话里,老板居然出其意料之外,只问他身体掼伤了没有,没有受伤就是上上大吉,一车高级器皿都不要他赔了。  小褚从此学会了什么叫做“宽容”。小张却马上掏出准备结婚的全部用钱,借给小褚,说无论如何一定要赔给他的老板,即使缺少许多钱也是应该给的。老板回答说“一?二八”战后物价涨了,你们生活不易,坚持不纳。不久小张也遇意外之灾,儿子染上小儿麻痹症,小褚就帮助他一家家走访,请到了上海滩上最好的中医,花了一大笔钱治好了病,但是小张儿子从此留下一条拐腿。他们两人渐渐都在上海站稳了脚跟。到了50年代,大家一律低工资,张先生儿子的病腿和多子女,常常使得家里矛盾重重,褚先生经常送钱给老朋友贴补家用。老张十分愧疚,褚先生却对他说:“阿拉房子搬是搬得远了,但是原旧是脚碰脚的兄弟!”60年代中期,那老板住的洋房被没收,叫他住进洋房大门边的汽车间,让他天天看着住进来的12家人走进走出,褚先生也一度被作为“狗腿子”关进隔离牛棚。在漫长的一段岁月里,褚先生和张先生却经常去老板家,说说笑笑给予人情的安慰。后来由于老资格的张先生厨房技艺越来越精,成为扬帮菜的名师,70年代就被区里请去做了顾问,外宾来了还要他来亲自掌勺,他的地位高了,就常常请褚先生和他尚未落实政策的老板去品尝他的菜艺,白吃后只要提上几点意见跑路。80年代后期褚先生的工艺品行当重新走红,一对难兄难弟重新抬起头来,他们一起无奈挥泪送走了90岁的老板,又享受着人生最后一段晚晴的余晖。  从脚碰脚开始,打出一个新世界!  飞机浪吊大闸蟹——悬空八只脚  这是一个有上海城市特色的歇后语。上海人因为最早看见在上海地面上升起的飞机(1911年驾机表演者环龙不幸殒命),所以在20世纪20年代,就可以将抬头向往的乘飞机和低头向往尝鲜味的大闸蟹一起捆绑进上海的歇后语了。这个歇后语比喻的是人事,凡人都只生两只脚,“脚碰脚”也只有四只脚,哪能再翻个倍来形容人呢?原来,上海人的海派文化养成了一种新鲜活跃、奇思遐想的习惯,比如说上海人喜欢吃滋味“鲜”的东西,这个“鲜”字原来也发祥且活跃于美食家江南民众的口中。上海人吃得最“鲜”最扎劲的佳肴便是大闸蟹,因此也要调侃调侃“大闸蟹”了。比如说造个成语,叫“死蟹一只”,也很生动,因为吃到一只死蟹,则鲜味全无,雅兴顿挫!于是将它形容人疲惫不堪,不能动弹,甚至失去自由,甚为传神。“今朝搬场理物事,搬得我腰伤复发,理得我走投无路,跌到床上,死蟹一只了!”“爷娘出门加班,将儿子反锁在家里,掼下几本‘教辅’,又把电脑一锁,操机操不成,窗口又跳不出,乃末死蟹一只了!”后来进而发挥,把事情办糟办僵,不可挽回,以至一切无指望,都算到一只死蟹头上去,如“我考硕士生,政治一考坏(砸),乃死蟹一只!”由此可见,遗憾之极,都如吃到一只死蟹。  至于飞机上吊着大闸蟹,上海人像生了千里眼看得见一样,八只蟹脚一根也没折,虽则完好,但却悬在半空中,看得清清楚楚直的八只脚,还是一只死蟹!  记得有段弹词叫《祝枝山说大话》,严雪亭是这样唱的:“苏州人连名搭姓叫我祝枝山,人人称我活玄坛。阿晓得我家中有多少屋?一共房廊有千万间。前门勒浪上海滩,后门无锡惠泉山。走完苏州城还勿曾出我一个大门槛。东书房要到西书房里去,日短天光难转弯,当中横里要住客栈。……水晶桥面锃锃亮,珠粉当俚稻柴灰。龙肝像肉家常便,老山人参只当萝卜干。倘使家中有宾客到,无非仙果与牡丹。东方朔和我去偷桃子,我昆仑山去过两三回。吕洞宾常常与我敲棋子,汉钟离无事搭我来瞎谈谈。韩湘子搭我倒痰盂罐,何仙姑搭我厨房间里烧小菜。男女下人无其数,拿仔一张点名单,点仔三年还勿曾点出来!”这不是资格尚浅的“茄山河”,也不是“侃”,而是“牛皮吹来悬空八只脚”!  不过牛皮吹得“野豁豁”、事体做得“野豁豁”的真事也是有的。记得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读到过一首所谓“新民歌”:“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汽车头儿翘,头儿翘,好像一尊高射炮!”牛皮吹起来就是这样节节高、步步高,越吹越大,越吹越有劲的。“苦战三天,我们的土高炉炼出钢来了!”一个晚上,全班学生都通过了优秀射击手!这儿喜讯亩产水稻五千斤,那儿又冒出亩产超过一万斤了!这儿在讲不要十五年也能超过英国,那儿又爆出一天等于二十年,咱们公社奋战五年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了!听得多了,耳朵里也生了老茧,听疲脱了。  牛皮吹起来多么轻松!不过也有人真的相信了,要亩产一万斤来兑现,要多征多少万斤粮时,那老百姓就只好挨饿了。待到醒过来才恍然大悟是受了“悬空八只脚”的骗,这个“药”也“吃”得非同小可!所以“悬空八只脚”的话千万不能说,害处无穷。人只有两只脚,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现在想想,前不久那华南虎的照片,也不都是这类“八只脚”的勾当吗?亏得发现得早,我们有了前车之鉴,这类“卖野人头”的事情就被制止较快,不得蔓延。……

图书封面


 上海俗语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0条)

  •     喜欢老上海的一切。此书中有部分“俗语”已经不大讲了,这些现在只留存在书中的语言,看一看,读一读,感觉还是那么的亲切。P.S. 书中有一点点打印错误,不知负责校对的同志是不是睡着了。。。
  •     上海俗语上海俗语上海俗语上海俗语
  •     书很有趣,讲述了上海民俗语言的来历.
    其中有部分沪语,如果没有一定沪语基础,看起来会有点吃力.
    还有少量错别字,让人感觉有点不好.
  •     還是有很多不知道的和不常用的俗語,每個俗語都會提到上海人的一些習慣習俗以及人情世故。
  •     会上海话的人读起来会很有亲切感的
  •     幽默。生动。不但年轻人欢喜读,年纪大点人也觉得很有趣。看起来过去的时光不单单只在过去人的回忆里。
  •     写得还是蛮生动风趣的。
  •     好多话小时候外公一直说,现在身边都不太用了。
  •     还没仔细看,但是觉得应当不错的
  •     很不错的书,书里面对上海的本地语言沪语做了非常好的概括和解读。
  •     现在的小孩都不会说上海话了,真的很悲哀,这本书不但包囊许多上海俗语,并且连同这些俗语的渊源都有介绍,不错
  •     很喜欢这本书,真的不错的
  •     那些平易清新、质朴风趣的闾巷俗语,浸润着上海的市民精神和习俗风采,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文字的记载,更是生活给予我们的全部记忆。这场飨宴,以上海的历史文化为经,市井的起居生活为纬,勾勒出一个个麻辣鲜活的感人场景,那是一幅幅令人神往、令人唏嘘、令人细细回味、会心自得的风情画卷。 钱乃荣教授是极有成就的吴语研究专家,近年来大力推动吴方言以及相关上海文化风俗的研究,成果斐然。在这本《上海俗语》里,钱教授融入上海市民生活场景,用通俗的方式解读,做到了科学性与创意形式相统一,语言知识与生活知识相融汇,让读者看到了上海近一个世纪的生活变迁。好书,值得推荐。
  •     有语言知识,有故事内容,风趣幽默,好看!
  •     这本书不错,就是上海话的内容少了些,我们想了解更多的不为人知的上海话呢!!!!
  •     方言总是诙谐而富于智慧
  •     好宁勿生肚皮眼
  •     这本书挺有用的。写的也实在。
    我居然是第一个评价的。厉害哦!!!
  •     里面有些俗语啊如今已渐渐被淡忘了吧。
  •     这本上海俗语很全面,是了解上海历史的好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