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边在歌唱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地域文化 > 那边在歌唱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1
ISBN:9787511209009
作者:陈思
页数:206页

作者简介

一个留美女孩,背着简单的行李,来到这个美丽的千年侗寨。她用摄像机一边走一边拍,用图像、文字,还有声音为我们讲述了这里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歌声和每一个
故事……这里的男男女女,三五成群,相约在鼓楼里、风雨桥上,唱着情歌,互诉着彼此的思念,在歌声中繁衍生息着……
本书记录了小黄侗族人的文化现象与社会生活,以及在城市化过程中,侗族原生文化及其社会所面临的转折和威胁。
关于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汉人有文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从古至今,叙事、传史、抒情
等都是通过口传心授,侗族大歌成为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书籍目录

CD歌曲目录
01. 久不唱歌可惜歌
02. 青蛙歌
03. 阳雀歌
04. 猫头鹰歌
05. 娃娃筑塘歌
06. 拦路酒歌
07. 二月蝉鸣
08. 踩歌堂
09. 敬酒歌
10. 五月初五蝉歌
11. 魂牵梦绕念郎君(杨月艳)
12. 晚辈要把老人敬(杨昌奇)
13. 日思夜想(吴玉竹)
14. 小黄女生蝉歌
15. 高增河歌

编辑推荐

《那边在歌唱:一个留美学生的田野笔记(附CD光盘1张)》:小黄,一个美丽的侗族村寨,千百年来,并未受到外界太多的影响。而侗族大歌,这一承载着侗族文化、记录着侗族历史,影响着侗族习俗的千年古歌,去始终在这大山深处的侗族村寨传歌。“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汉人有文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从古至今,叙事、传史、抒情等都是通过口传心授,侗族大歌成为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前言

陈思是我的小老乡.在我的印象中,她是一个和她的同龄人很不一样的女孩子。当别的高中生都在为高考而挑灯夜战、埋头苦读.为争取一次次模拟考试取得高分而挣扎的时候.她却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和刻苦训练,夺得了游泳和羽毛球两项体育运动的国家级和省级比赛大奖,并成为国家二级运动员.考试通过业余钢琴10级,发表了两篇研究性论文.并且获得两项国家专利;当许多孩子还在痴迷于各种追星狂热.对林林总总的名牌商品津津乐道,为各色豪华奢侈的消费品相互攀比的时候,她却组织了慈善民间社团“心心社”,去救济和帮助那些贫困的家庭和孩子;正当同学们都争当高考状元,不遗余力地报考各地重点大学、名牌大学的时候,她竟然放弃了中国顶尖大学的保送机会,另辟蹊径选择了申请就读国外大学的艰难历程。

内容概要

陈思,出生在八零后的末班车上。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文化研究系学生,同时流连在现代视觉艺术,中国各个时期的电光幻影,和不一样的文化之间。有大胆的腔调和文艺的思维。热爱在遥远山间里的异域文化中思考人们眼中的人们。
2010年,出版《水书揭秘》一书。
2010年8月,在北京举办侗族文化主题沙龙—“传……”,以纪实照片与现场侗族大歌演唱的形式,引起关于文化传承记载的思考。
2003年,创建民间公益组织“心心社”(One to One Chinese Student Outreach)。在中国和美国两地募集善款,并已在中国西南欠发展地区的30所乡村小学建立图书室。

章节摘录

插图:为了过中秋,我特意提前去县城采购了月饼,邀请迎香她们歌队的小姑娘,唱完歌和我一起赏月吃月饼。人流散去,我和小姑娘们围坐成一个圈,姑娘们把付文叫了过来,大家守着月光吃着月饼,很是开心。十一个孩子开始扯着嗓子聊天,他们说话的嗓音跟他们唱歌时一样脆生。我在一旁几乎插不上话,只听着他们叽叽喳喳的。我听着她们聊天,似乎听出付文和凤梅之间好像有些什么情窦初开的故事。于是,八卦的本能让我忍不住开始关心这个小弟弟和眼前这个聪明灵巧的女孩之间的发展。虽然他们才十二岁,但对于浪漫的小黄人来说,爱情从情窦初开的季节会一直美好地延续到他们闭上双眼的刹那。不,或许还有后人,会一直一直唱着那些已经合上了双眼的爱情。城里的孩子在十二岁的时候,如果有个心仪的小TA,.父母一定着急得不得了,着急忙慌地找老师,找帮手,打散这对原本没有什么的小男小女。在这里,付文的父母和凤梅的父母只是笑笑,也许当年他们也是这样走过来的,所以他们并没有觉得孩子们的举动有多么疯狂。那天晚上,大家玩到很晚才回家。那些八卦的故事,把我带回了自己小学时候的记忆,十多年前的那个自己,在一群孩子和大山之间变得无比鲜活。恍惚间,那个流浪的孩子,流到了山的那边,成了孩子们中的一员,与大山睡在同一片土地上。

图书封面


 那边在歌唱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她是一个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文化研究系的在读学生,带着用美国慈善机构One to One Chinese Student Outreach募捐购买的书籍,来到了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小黄村,在大山深处做了一名青年志愿者,一呆就是一年。吸引她的,是侗族世代传唱着的歌声。“小黄就是那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在遥远的山那边的世外。没有乌泱乌泱的人群,没有排成停车场般的马路,没有msn上那些聒噪而干涩的对话。”没有高大的楼房电梯空调马桶电脑互联网微博,当现代文明褪去后,剩下的不是单调与死寂,剩下的是原始,是纯粹。小黄村,一个位于湖南、广西和贵州交接处的小村落,有侗寨的鼓楼,鼓楼前的篝火,篝火旁的对唱,有河上古旧古旧的风雨桥,有守着陪了自己一辈子的织布机的80岁老妇,有出嫁姑娘的那清澈眸子,有孩童们脆生的嗓音,有少女们满身银饰的叮铃声,有老去却愈发神秘的传说,有大妈制作藏蓝色布料时一声声的木槌声,有浇上生猪血的红生肉,有抓在手里香软的糯米饭,有侗家人自己酿造的醉倒汉子的米酒,参差不齐的吊脚小楼,那些大摇大摆地走在路上的鸡鸭鹅,还有那些在孩童牙牙学语时已经被教会的世代传唱的歌谣,那些记住了很多歌脸上却已经刻满皱纹的歌师。书里提到了很多侗寨的美丽传说。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歌,演唱者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的声音。关于这种唱法的起源,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一群侗族男女青年上山劳动,休息时大家坐在大树下说说笑笑。他们的笑声逗乐了山上的百鸟百虫,顿时山上百鸟齐鸣,声音有高有低,有起有落,后生们被这优美的声音所吸引,大家侧耳倾听,都陶醉在鸟鸣虫唱之中。他们模仿着各种鸣叫的声音来歌唱,于是“噶伦朗”(蝉虫歌)、“噶吉约”(知了歌)、“嘎夜”(青蛙之歌)等多声部的大歌就诞生了。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计划生育的政策实施后,50年来,侗寨的人口增长率为零。小小的村寨里也流传了各种各样关于人口的传说。寨里人说,外地人是不能随便在寨里乱转的,传说会遇上占里的老变婆,她们聚在山洼里。如果山里面人多了,她们就要出来吃人。年复一年,占里每家每户都只要两个小孩。书中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作者参加了某一次侗寨的庆典。在鼓楼前,一位尚重的姑娘在月光下弹着琵琶,唱着一首叙事歌。整首曲子没有跌宕的高潮起伏,只有女歌师幽幽的哼唱,旁边坐着的老乡却听得两眼发红,有人止不住会用手抹去眼角的泪花。歌词讲述的是寨子里的一位老人的故事。老人年轻的时候和一个姑娘相爱,后来打仗参军远走他乡,等他回来后,发现深爱的姑娘并没有等他,而是嫁了给别人。老人从此隐居山中,终生未娶。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从歌师的口中叙述出来,却让在场的老乡深深触动,甚至掉泪。这本身也是一个让人动容的故事吧。侗族人没有自己的文字,从古至今,他们叙事、传史、抒情等都是通歌声来传承。在小黄,孩子们能说一句完整的话时,就能唱一首完整的侗歌。长辈们喜欢唱着歌逗孩子玩,所以小孩还不会说一句完整的话时,就已经能咿咿呜呜地唱出一首儿歌的调调。孩子生下来后,父母会在同一个鼓楼下找到年龄差不多的孩子组成一支十来个人的歌队,此时孩子们就会在歌声的相伴中成长,他们一起唱歌、上学、生活,歌队让孩子们找到了一生中最亲近的朋友。情窦初开时,少年少女通过对唱情歌,找到了自己的另外一半结成家庭。结了婚,有了小孩,小两口一起教小孩唱歌说话。歌声,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了。如果生命是一个轮回,那么小黄的轴心就是侗歌。让侗寨变得更可爱的还有侗寨里的小孩。有时会遇见一群跑来跑去打闹着的小孩,他们会好奇地而打量着从山外面来的人。于是作者把随身的糖果拿出来分给他们,小孩很高兴,作者会问,“你们会唱歌吗?”他们也不会羞涩,说“我们会唱好多的歌”。作者接着问“你们能不能唱一首给我们听听?”男孩子们张开嘴拉开嗓子就开唱。看着他们那么投入,无所顾忌地唱,作者把带来的水果糖全部分发给他们。拿着糖,这帮孩子唱得更来劲了。但是由于还要赶路,只能与小孩们依依惜别了。有时走在山村的小路上,作者会随意地拦下一群正在玩泥巴的小孩,对他们说,“多噶,三月初三”。孩子们毫不怯场,放下手里的活,拉着脖子就开始接着唱。尽管吐字不清,但总能唱出几首完整的儿歌。有时,遇上从城里成长,回来侗寨探亲的小朋友,作者也会拿着相机冲向前去试探,你会唱歌吗?小姑娘扭来扭去酝酿了一会儿,一张口就给作者唱了一首流行曲。童真无忌,让侗寨里的歌愈发的美。在书的最后,离别在即,作者却发出了一番感慨:“发现寨里的年轻人极度渴望走出大山,极度渴望在各种未知的压力下过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在我的母体文化里有高楼有电梯有空调有马桶有电脑有互联网,这在他们看来似乎代表着文明和现代。这边的我和山那边的他们都渴望离开自己的母体,奔向遥远的山那边。我所追逐的是他们想要割舍的,他们渴望的是我想要离开的。”渴望离开的我,看到了这么一段话。离开,是大家都渴望的,但是,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回来。这却是我深信的。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我不能说作者的文笔有多好,也不能赞作者的照片拍的多好,我只感谢她用她的亲身经历,让我对这个美丽的民族有了一些了解,导致我读完之后,去搜刮了侗族大歌的视频来欣赏。小黄、占里,这些不起眼的小地方,却有着这样值得注意的事情,而整日匆忙的我们,注意到过这个城市里的异样么?热情与冷漠,不只是人与人的关系,还是对人生的态度。
  •     回来几日,一直沉浸在小黄的歌声里。也一口气读完了陈思的《那边在歌唱》。她写的真实简单,即便我只是在小黄鼓楼前度过了半个午后,也能体悟她语言中所描述的一切。这个勇敢的女生,在原生态面前被打动,留在小黄生活了一年,和那些唱歌的人们打成一片。纵然她经历过各种丰盛的生活,这一段也将成为最美好的回忆。昨天把书里附带的CD导入电脑,转成MP3,反反复复地听。听觉入了迷,精神也入了迷。第一首《久不唱歌可惜歌》,凄凄淡淡的,穿过灵魂的感觉。让我想起了怀民先生,想起了云门舞集,想起了“流浪者之歌”。我把这首歌传给了RITA,因为想着会对她胃口;我也把这张专辑打包发给了云门舞集,希望能被先生听到,印度能给人精神的释解,民族文化也同样可以。坦白说,我是非常希望林怀民先生能听到这些似从历史远处传来的歌声。其实刚拿到书的时候,我对她用了铜版纸而感到略微失望。觉之与书的气息和内容不符,但心心念念地读下来,竟也接受了内页的柔软,铜版纸泛着亮光,光滑的表面也让笔可以流畅地划出标注。这本书是记录,陈思的所见所闻,作为异乡人在侗族之乡所感受到的一切——陈思很真实,她的文字也真实。即便没有去过小黄,即便没有听到大歌,这本书也值得收藏。因为你收藏的是一段生活、一段记载。我真想认识这位姑娘。 左轮北
  •     虽然没有读过,但是很想读,第一是讲文化的,第二是我高中同学写的,多多支持!
  •     给我女朋友买的,她说还不错!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