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体验的要素》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编程 > 网页制作 > 用户体验的要素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年10月
ISBN:9787111223108
作者:Jesse James Garrett
页数:167页

关于《用户体验到要素》理解

刚刚看完这本书,到豆瓣上浏览一些相关评论,想进一步充实自己的理解。却发现很多人对书的题目有异议,认为书的内容和题目不相符。就我个人的理解,这正是作者对用户体验要素的理解深刻之所在。目前提到用户体验的时候,很多人都会理解为产品的色彩、交互等方面,是用户和产品之间的界面的质量问题(这也是个人猜测,没有实际数据支持,只是我在之前是这么理解用户体验的)。但很显然作者对用户体验的理解要更加广博、更加深刻:一个战略模糊、定位不清晰的产品,将在基础层面决定,其不能为用户带来良好的体验,原因很简单:没有针对性,没有策略性,无法在目标用户群体上,将产品特性发挥到极致,所以,战略范畴一定是决定用户体验到基础要素;一个产品涵盖功能特性过宽或过窄,功能特性群的重要性的分布情况将是影响用户体验的另一个要素。这一要素是紧密围绕战略要素展开的,庞杂的功能特性,或者简陋的,都将无法很好的支持战略,也就无法满足用户的核心需求,用户将如何获得良好的体验呢?上两个要素还都是针对系统的本身而言,而结构要素就是一个和用户互动的要素了,他是一个关联性质的要素。也就是说,这个要素是需要和用户自身的情况配合起来,才能产生效果。一个系统,尤其是自辅导系统(互联网的产品多是如此,需要用户自己学习,自己使用),需要一个很清晰的概念模型来面对用户,才能很好的为用户接受和理解。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类在接受一个新事物的时候,是先需要将事物概念化,然后以概念的方式来认识和理解这个事物的。因此,定义一个什么样的概念,给出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模型,这不仅关乎产品,更关乎用户群体的文化、教育等等。你能想象一个不能很好的阐述自身产品的概念模型,或者不能被用户认知的概念模型,在给用户将产品故事的时候,用户会是什么反应?他的体验会是怎样?剩下的两个要素,谈论的人非常多,不敢妄言了。以上仅仅是谈谈自己的一些理解。

框架可以,但是阐述冗长无趣

所谓Ajax之父的作品,其实就是一本将软件开发的项目过程应用到UCD中而已,于是产生了所谓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的五层开发模型,然后根据网页分为软件,超文本的双重性质给出不同的细分。全书很像一篇论文,极力描述这个模型,而模型的描述上只是点到而已,并不能借鉴到很好的东西。譬如框架层,很泛泛的点到界面设计,导航栏应该怎样,信息设计,都很空洞。对那些没有软件工程概念的UCD开发人员来说,还是可以有一个大的框架可以去遵循,就像开发软件一样。

我的层次

对比起来,如果要描述架构,我更喜欢精度 about face 3.0。按我自己的理解:战略层 ------目标范围层 ------列表结构层-------流程框架层-------原型视觉层-------最后实现

以《用户体验要素》整理互联网产品经理书单

互联网产品经理的书单很多,方方面面的,我也搜集了不少,阅读了不少。久而久之,我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书籍带给我的知识是“散沙化”的,没有“脊柱”,更制定不了中近景阅读目标。所以当我读通了《用户体验要素》后,我的眼睛不由得一亮,这是一本纲领性的书籍,将一个开发流程分为了五类: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每一层都有自己的针对性。我想我可以试着把那些书单里的书籍也归到这五层来,方便让自己的阅读更有的放矢。战略层1、《赢在用户-Web人物角色创建和应用实践指南》 P48收集用户数据,建立用户模型或档案2、《统计学原理》、《统计数字会撒谎》收集整理用户数据3、《excel图表之道》统计数据的工具使用范围层1、《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本书里的内容绝大多数都是范围层上的事儿2、《项目管理最佳实践办法》3、《2小时品牌素养》结构层1、《交互设计精髓》什么是交互设计2、《web信息架构:设计大型网站》信息架构,理论3、《锦绣蓝图:怎样规划令人流连忘返的网站》信息架构,实例框架层1、《瞬间之美:web界面设计如何让用户心动》界面设计2、《dont make me think》界面设计表现层1、《情感化设计》2、《设计心理学》3、《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

不懂设计的PD不是好开发

作为公司的一个开发人员,我们都明白开发任何产品,都要在“技术”、“商业”与”用户“三个大饼之间权衡,寻找到中间的重合区域,那通常是最合适的方案。 所以,我们关注前后端性能、关注代码可读性、关注程序扩展性;我们可能也关注产品商业需求分析,关注上线后的PV/UV/转化率。可是,我们普遍缺少了对”用户“ 领域的了解与敬畏。看完这本书,思考一下,也许就会明白,为什么公司有的产品,天时地利人和,却最终没有得到用户的认可。至少,通过这本书,你会知道看似神秘的UED团队,每天在做什么?这本书是Ajax之父的作品。书本身的设计就是用户体验的阐释:纸张、章节标题、页码、流程的文字。推荐公司的Web开发人员工作之余阅读。

我怎么就那么不习惯“必看”

如果说某某书你要做某某“必看”,那我的兴趣首先熄灭一半。比如那本胡言乱语的“人体使用手册”。这个噱头做一两个月就拉倒吧。别整了。这本书比较散。形散神更散。翻译的又是国内流行套路。基本无语。

粗看薄,细看厚,慢慢品味!

这本书初步看起来,只是对产品和用户体验流程化,规范化,的操作标准用书。可是细细阅读,你会发现,这并不只是简单的工作手册,而是提供一种思路,让你从用户的角度,从新审视产品结构,保持一种整体的产品战略,带着这种思路,会让你拓展出很多东西。所以我觉得越看越想看

用户体验思考和实践的框架

原文地址:http://www.uegeek.com/ue/note_the_elements_of_user_experience1.用户体验为什么如此重要用户体验不但关注产品将被用来做什么,而且关注产品如何工作。【换一种说法是否更好:我们不但要了解产品被用来做什么,也要了解它如何工作,才能知道它是如何影响用户体验的】用户体验指“产品如何与外界发生联系并发挥作用”,也就是人们如何“接触”和“使用”它。【这种定义是否过于具象化,主要关注交互和行为的过程,而不包含感受、情绪、情感?】拥有更多的“产品特性”,只能保持短时间的竞争优势。随着功能不断膨胀,网站越来越复杂、笨重、难用,最后就失去了吸引力。仅有功能是不够的,必需用一种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好的体验是协调一致、直观明了、愉快的体验。成功的用户体验就是能事先知道用户的期望。2.用户体验包含哪些要素要考虑用户有可能采取的每一个行动的每一种可能性,并且去理解在这个过程的每一个步骤中用户的期望值。表现层–surface 由图片、文字等组成的视觉呈现。视觉设计(Visual Design)框架层–skeleton 内容的设计布局。信息设计(Information Design),促进理解的信息表达方式;软件–界面设计(Interface Design),安排好用户与系统功能产生互动的界面元素;信息空间–导航设计(Navigation Design),允许用户在信息架构中穿行。结构层–structure 系统结构和导航,功能的组合方式。软件–交互设计,定义系统如何响应用户的请求;信息空间–信息架构,内容元素的分布。范围层–scope 特性和功能。软件–创建功能规格(Functional Specification),对产品功能组合的详细描述;信息空间–内容需求(Content Requirement),对内容元素要求的详细描述。战略层–strategy 经营者对网站的期望目标(Site Objective);用户想从网站得到什么(User Need),他们想达到的目标将怎样满足他们所期待的其他目标。【每一层都是根据它下面那个层面来决定的。目标→功能/特性→架构/导航→交互→视觉。如此划分用户体验的要素,是站在供给方即网站和设计者的角度出发的。】3.战略层:网站目标和用户需求战略应该是设计用户体验流程中的起点。回答“我们为什么要建这个网站?”网站失败最常见的原因,是没有人试图回答两个非常基本的问题:我们要从这个网站得到什么? (Site Objective)用户要从这个网站得到什么? (User Need)如果想要用户喜欢并使用我们的产品,必须要了解“他们是谁”以及“他们的需求是什么”。如何确定用户需求?用户细分(User Segmentation)可用性和用户研究4.范围层:功能规格和内容需求我们的现状:不停地增加产品的功能特性。有固定的工作流程,但是没有日程安排,没有里程碑,项目看不到尽头。因为根本就没有人知道这个项目的范围,又怎么能知道它应该在什么时候结束呢?范围蠕变(scope creep)像滚雪球,每一个额外的要求看上去并没有增加太多的工作量,但当它们汇集到一起的时候,整个项目就会失去控制的膨胀,结束时间遥遥无期。功能和内容软件开发中,范围层确定的是功能需求或功能规格(functional specification)文档。功能需求是项目初期阶段的需求,描述系统应该做什么;功能规格是在末期的规格说明,描述系统真正完成了什么。内容需求的更新频率介于用户期望值和有效资源之间的一个合理的中间值。5.结构层:交互设计与信息架构结构层定义交互设计,关注于描述“可能的用户行为”,关注将影响用户执行和完成任务的选项,同时定义“系统如何配合与响应”这些用户行为,为用户设计结构化体验;信息架构,关注如何将信息表达给用户的选项,涉及多学科,包括组织管理、分类、顺序排列,内容呈现相关的学科。两者都强调一个重点:确定各个将要呈现给用户的选项的模式和顺序。理解用户、用户的工作方式和思考方式。信息架构信息架构把一个结构应用到设定好的“内容需求清单”,着重于设计组织分类和导航的结构,让用户可以高效率、有效地浏览。作用是指引、教育、通知、说服用户。结构方法信息架构的基本单位是节点(node)。常见的结构类型:层级结构(hierarchical structure)/树状结构/中心辐射结构(hub-and-spoke structure):父级/子级关系矩阵结构(matrix structure):允许用户在节点之间沿着两个或更多的“维度”移动。能帮助需求不同的用户。自然结构(organic structures):对探索一些列关系不明确或一直在演变的主题很适合。线性结构(sequential structures):顺序是关键。6.框架层:界面设计、导航设计和信息设计结构层定义了网站用什么方式来运行,是一个较大的架构和交互的设计;框架层定义了用什么样的功能形式来实现,关注点几乎都在不同的页面和页面组件上。界面设计(interface design)——框架和界面控件的设计,可交互元素的布局。【让用户真正接触具体功能,可以do sth】导航设计(navigation design)——用于呈现信息的界面形式,引导用户移动的元素的安排。【让用户可感知网站的结构,可以go to somewhere】信息设计(information design)——呈现有效的信息沟通,考虑传达给用户的信息要素的排布。【传达想法给用户,用户可以know sth】线框图线框图是整合在结构层的全部三种要素的方法:通过安排和选择界面元素来整合界面设计;通过识别和定义核心导航系统来整合导航设计;通过放置和排列信息组成部分的优先级来整合信息设计。7.表现层:视觉设计评估视觉设计简单方法:视线首先落在什么地方?那个设计要素第一时间吸引了注意力?它们对于战略目标是很重要的吗?用户第一时间注意到的与他们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吗?表现层需要考虑对比和一致性,配色方案和排版(color palette,typography),设计和成品和风格指南。8.要素的应用改善用户体验其实就是大量收集亟待解决的非常细微的问题,思考清楚这些问题到底属于哪个层次,它的改变对其上层、下层会有哪些连锁反应。创建任何一种用户体验的挑战是“比用户自己更准确的理解他们的需求”。[End of note by 00]Jesse James Garrett提出用户体验要素已有10年之久了,这个模型逻辑清晰,简单易理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在用户体验概念与产品设计的实践之间架起了桥梁。

菜鸟从这本书去看京东和新蛋

今天匆匆读完了《用户体验的要素》,对其中讲到的5个要素,由于没有实践经验,仍然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暂时可能都没有机会去亲自参与到一个网站的设计中,只能从人家设计好的网站上做做比较的功课。刚好最近各在京东和新蛋上买过一次东西,今天又仔细看了下这两个网站。俺就从用户体验的5个要素上对他俩评头论足一把。战略层 - 京东:京东的slogan 中国最大的电脑,手机,数码,家电,日用百货网上商城,从 它的slogan上看,1)电脑,手机,数码,家电都和用电有关系,我对这个行业也不是特别了解,但感觉似乎有更简洁的词来形容。2)日用百货和前面几类商品关系似乎远了点,开始以为是日用的小家电,手电筒之类,后来发现它连服装也卖,顿时觉得它的战略模糊起来。- 新蛋:slogan 很清楚 ,新蛋中国 - 全球最大的IT、数码网上购物商城- 后面balabala的又具体的解释了一下,其实他也卖些百货,像望远镜什么的。但基本上还属于标准化程度较高的产品,种类也不多,所以新蛋的战略还是比较集中的,就是卖IT,数码为主的。- 比较:京东要比新蛋的战略更广,新蛋则更集中一些。对这个战略的好坏,不做评论。咱只看他们上面的范围层范围层: 对于B2C网上商城来说,从功能来说,它们的基本功能都是一样的,即 使用户能够在网上实现,查看商品,选择商品,购买商品,填写送货资料等功能。从内容来说,由于京东的战略比新蛋要广,它的内容肯定要比新蛋要多。从对于每件商品的描述深度上看,两者也基本一样。都有商品基本情况,包括价格,库存等,商品描述,包括一般性描述,详细规格(主要是一些技术参数)以及包装清单等。还有就是对此商品的评论,和对此商品的咨询。但是这两位对每件商品描述的组织形式大不一样,这个我们放到框架层再说。(更多请看http://qiqiemily.blogbus.com/)

读完后就一个感觉:差劲,并且有凑字数嫌疑

这是看过的书里面比较差劲的一本(也许是自己水平有限吧)说真的,我很想说些它的优点,但就是想不出来,所以就列缺点供书友们参考,买书请多谨慎。缺点:1、笼统的定义本来作者自己就想说“把事情定义清晰”是多么重要的一个事情,结果满篇都是笼统而且抽象的概念。2、费解的解释本来对于读者来说书中所定义的五层概念就是新知识(或总结),自然就应该好好解释为什么这样定义,结果整个篇幅东扯一下西扯一下,真的不知道是在解释什么!!3、欠妥的翻译上面的两个问题不知道是不是翻译造成的,不过就具体内容而言,翻译的确有一些错误,而且没有把一些英语原文的长句做拆分翻译,导致中文也有许多长句,很难一下读明白。4、排版有许多地方明明有空白地,但就是不码字,好端端的空着,有故意增加页数的嫌疑,这不应该是机械工业出版社的作风。总的来说,这本书即使对于某些读者有作用,那么性价比也非常之低。买书请三思而后行。

不仅仅是分层也是分工

战略层视觉层明显不是交互设计所控制的范畴,其实视觉层也不仅仅是视觉设计师,包括了前端开发看了那个图,发现缺少很多分工在现有流程中

再读《用户体验的要素》

我终究还是一个有毅力的人,第一次读此书的完败让我很不死心哪。所以在年末——事儿又多又破又急的当口,我依然翻开了此书,带着五分的执着、三分的不甘心、二分的忐忑。然后我喜悦了。恩,是喜悦,看过《遇见陌生的自己》后,我深刻的了解到了高兴与喜悦的差别。前者由外在的条件驱动,且不可持续。只要外在因素改变或消失,高兴这种情绪就荡然无存了。而后者是自发的由内而外的情绪流露,强度不如前者,但却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所谓的兴高采烈VS淡淡的喜悦。建议大家都去看看这本书,改天,我一定得写读后感。啊,我说到哪里来着,啊对了,我喜悦了。不好意思,我的思维总是发散的厉害。因为我居然能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了,我的印证模式又开始正常运转了。啦啦啦,我心中的小鸟在唱歌。首先说说我对五要素的理解。作为互联网B2C网站的前台泡面,我是这么来理解五要素的。最底层也是最重要的战略层——UCD与BCD的争锋。书上是这么描述的,战略层往往讨论的是“用户需求与网站目标”。在我看来这就是公司利益与用户利益的角逐与平衡。最近我在做网站的运费模板调整,这种交锋感特别明显。现在的B2C网站收取的运费很低,免运费的台阶也不高,所以十有十是贴运费的。我们网站也是如此。但是随着网站规模和订单量的飙升,贴的运费已经渐渐成为“不可承受之重”。运费调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公司希望网站少贴甚至不贴运费,用户肯定希望全场免运费,怎么在公司的利益和用户的需求之间做平衡,就成了我伤脑筋的问题。此外,书里还提到了“战略专家”。我昨晚洗漱的时候还在想“sys的破烂该怎么办,得有人专门梳理”(我们的sys作为一个动态的后台系统,随着不停的开发和功能的累加,已经摇摇欲坠了),今天一看,嘿,是的,我们就缺战略专家来着。怎么梳理,如何着手,原来还有战略专家这么一个职位呀。范围层——有好多文档要写。书上是这么描述范围层的,当你把用户需求和网站目标变成网站应该提供给用户什么样的内容和功能时,战略就变成了范围。以前我一直没弄明白范围层和结构层的区别。但是经过这些日子的锤炼,这种模糊感已经荡然无存了。用我的工作流程来阐述范围层的隶属的话,那就是各类的文档和原型。文档的重要性就不必说了。地球人都知道。想说说我的困惑,关于文档的更新和维护。这实在是一件异常沉闷、琐碎和无趣的工作丫。我悲哀地发现,我好多文档已经失去了时效性,成为了“没有人读的功能规格”。怎么办?凉拌是不可能的。我想着,应该有抓住几个时间点必须update一下。①测试阶段:这个时候,泡面比较闲,而且功能也已经大致定稿了,不会有很大的变动了,可以upadte一下。②上线一周后:上线了,一周的时间,老大们要改的也都改了,可以upadte一下。但是别拖过两周。现在都是敏捷开发,迭代的时间很短。超过两周的话,upadte的量会非常的大。③半年内:再upadte一下。这次主要是版本整理和索引建立。铛铛铛铛,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描述诞生了。结构层——交互设计与信息架构天哪,两个我完全不熟悉的领域。隐约记得,第一次看的时候,就是在这里半途而废的。这一次,我依然是硬着头皮撑了下来。能撑下来的唯一原因就是:我隐约知道了它们的重要性。尤其是后者——信息架构,我正在轻轻揭开她神秘的面纱。哈,说的有点矫情了。我的同事里既没有交互设计师,也没有信息架构师,一穷二白。很多时候我这块泡面就是交互设计师,这方面我好歹已经把一只脚跨进了门槛里。至于信息架构师,哪怕是一个月前的我,依然是没有任何概念的。之所以现在有了一点概念,是因为随着我负责的项目越来越多,开始迭代更新和敏捷开发,以前的功能和设计被一层一层的摞了起来。有时候我看着一版又一版的功能需求说明书,有一种“尸体压着尸体,仿如一座千人堆”的感觉。而更悲催的是,我得在这堆尸体里淘出有用的功能和设计。恶......越写我越觉得毛骨悚然。于是在某次刷牙的时候,我意识到了信息架构的存在。恩,是时候,把信息架构纳入我的学习计划了。框架层——原型在这里诞生依然艰涩的一章,我足足看了3遍,只能说有个初步的了解。猛然发现这本书的“干货”多的可怕,都没什么废话。书上是这么描述框架层的:在框架层,我们要更进一步提炼结构,确定很详细的界面外观、导航和信息设计。恩,一如既往的抽象。我的理解是这样子的:在框架层,孕育的是原型。这里特指页面、流程原型。因为一旦出了原型,就必须包含界面外观、导航和信息设计。所以这一章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就是关于信息架构师与视觉设计师对原型主导权的角力。这对我来说,根本不成问题,因为鄙人荣幸而又不幸的既是信息架构师,又是视觉设计师(半个)。这一章里,我不熟悉的是导航设计与信息设计,果然是“信息架构盲”所带来的后遗症哪。这部分的内容,我几乎当天书看来着——只了解字面意思,没有任何心有所得的“印证”。不过也不是一无所得。这一章习惯和比喻的阐述很赞,习惯是人类被后天培养出来的惯性模式。比如从左到右阅读文字,比如电脑键盘的排列。他们不是人类先天拥有的本性,但是已经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除非有更美好、更明确、更有效果的方案,否则这些习惯就是无可替代的。在这里,创新意味着走入死胡同。对比喻的阐述则有点抽象,我严重怀疑是翻译不给力的问题。让我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所谓比喻就是用带有不确定性、有歧义的一样东西去代表另一样东西。比如如果一个页面只有“一张电话的小logo”,别无其他任何辅助性文字描述。如果这个小logo有入口,点击进入会是什么页面呢。从用户的角度看,有可能是拨号打电话的界面,有可能是链接到我的邮箱让我去检查邮件,更甚者是链接到支付宝“水电煤一站通”页面,一切皆有可能。表现层——所有设计决策的权威性文档:风格指南原来它叫“风格指南”,我以前一直管它叫“设计文档”来着。其实就是风格指南,当然我以前额理解稍稍狭义了一点,风格指南=设计文档(配色方案、字体标准、设计网格)+某一个模块or网站功能的具体标准。我漏了后者。让我想想,在这章我觉得亮眼的地方是关于统一性和对比性的描述。这和《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里的描述如出一辙。不过前者更有针对性,仅针对页面。使用哪些设计元素能让对比性更突出呢?①文字加粗、改颜色②改变这个模块的背景③增加图片和动态gif、flash我暂时想到的就这些,肯定不全。这还真需要经验和灵感。时间总是不够!呼呼,到此为止,这本书我看完了。当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是如释重负的,甚至依然带着一丝怀疑——我看完啦?可见第一次阅读的不成功给我带来的打击是近毁灭性的。能够读完此书,写出这么一篇又臭又长的读后感,《小强升职记》里教我的时间管理功不可没。所以敬请期待下一篇读书笔记《我读小强升职记》。

UCD规范有力量

读罢此书,最大的收获就是了解了创造产品的一个规范有条理的流程。如同做任何一件事,设计软件或网站也同样需要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然而最基础的事情也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事情,比如所谓的战略层:人们往往就会直观地开始想将要设计的网站有些什么内容,却不太深究为什么有这些内容,直到发现内容太多又不知道如何取舍的时候才回头返工。类似的,我们直接开始想象网站长什么样子,却忽视了信息架构方面的扎实规划,最后从用户那里得到的反馈也就难免会让我们失望了。固然,在进度、人员等多方面实际情况的作用下,一整套UCD设计流程可能并不那么容易贯彻始终,但是产品经理心中必须知道产品成长过程中需要打好怎样的基础。这本书的价值也正在于此:在开始新的工作之前,我们真的已经做足准备了吗?

一本开启互联网网站建设思维的好书

这本书在互联网书刊的地位类似于管理类罗宾斯的《管理学原理》,是一本高度总结概括的概念性书籍。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对网站建设有一个全面和清晰的了解,帮助我们梳理出一个完整和清晰的框架,是一本很好的,建立起对一个学科的基本思维的一本好书。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也看过一些专业性很强的相关书籍,然而总是觉得思绪很乱,因为互联网产品所涉及的东西纷繁复杂,非常的琐碎和庞大,总是觉得缺乏一种整体性思维来审视网站的建设和用户体验。然而在这本书中给了我答案,它从整体上介绍了网站建设用户体验的框架,把那些分离的细节信息以一种高度整合和概括的方式分成5个层次,即战略层、范围层、架构层、 视觉层,并且提出5个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分别介绍了每个层次所涉及到的问题。通过这样一种分类,可以更好的去理解互联网产品及其中的各种问题。建议入门者先读这本开阔思维的书,然后再去读一些专业书籍,这样效果更好一些。

记《用户体验的要素》

话说业内一直流传着这么有些书,美其名曰“做产品必看书目”。这段时间有幸拜读了Jesse的这本被汉化过的书籍。带着万分抱歉的心情向大家简单阐述一下个人对这本书的看法:用户体验是有一些比较重要的部分,但书中总喜欢把一个概念反过来掉过去的讲,是在强调吗?还是汉化版本不同的缘故呢,使得像我这样的读者读的越发枯燥无味。整本书产生共鸣的地方有如下几块,请看:* 有时候哪些用户不回来是因为你的竞争对手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广告造势,或因为你的公司目前负面新闻缠身。因此,任何断章取义的彼岸准都有可能造成误导,请务必后退一步看看除了网站之外还发生了什么事,以确定你了解到了事情的全貌。* 我们很容易落入这样的陷阱,即以为我们正在为理想用户而设计网站,理想用户就是“某些与我们完全一样的用户”,但我们并不是为自己设计;而是为他人设计的,如果想要其他人喜欢你并使用我们创建的东西,那么就必须要了解他们是谁,以及他们的需求是什么。通过投入时间去研究这些需求,外卖才能抛弃自己立场的局限,真正从用户的角度来重新审视网站。* 作者在书中描述了用户体验的五要素: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 创建并使用人物角色的好处在于可以让产品设计人员脱离“以自己为中心”,更好的“以用户为中心”做设计。在设计的前忠厚都要不停的问你所创建的角色用户满不满意,会不会使用。* 让一个工程师,一个客服人员,一个营销人员坐到一间会议室中谈论同一个网站,这会对大家都有启发意义。听取各方从自己熟悉的角度出发来考虑的,对于网站的观点并给予反馈,可以鼓励人们从不同角度来思考开发中的网站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原文载至:http://shanzei.diandian.com/post/d9296360-c587-11e0-9de8-782bcb3825eb

设计的五大要素

这本书初读觉得很简单,但是还是值得深思的。可能需要时不时翻出来仔细思考,揣摩看似简单的理念中的深意。五个要素,也就是五个层面——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自下而上地建设)。怎么把这五个要素应用起来是重点,也是难点。这本书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意思。这本书不是教你怎么去设计,不是讲设计技巧,而是信息架构与交互设计的理念。这方面的书,我读得太少了。

Notes

《用户体验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读书笔记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人们更多地关注产品将用来做什么。用户体验是经常被忽略的另一个因素——即产品如何工作——而这一因素恰恰是决定产品成败的关键因素。用户体验是指“产品如何与外界发生联系并发挥作用”,也就是人们如何“接触”和“使用”它。对于产品直接面对用户的那些部分,正确的产品形态绝对不是由“功能”所决定的,而是应该由“用户自身的心理感受和行为”来决定的。“功能“和”特性“总是重要的,但是用户体验对于客户的忠诚度有着更大的影响。转化率是一种常用的方式,来衡量用户体验的效果。要素: 表现层 框架层(优化设计布局,以达到这些元素的最大的效果和效率) 结构层(设计用户如何到达某个页面,并且在他们做完事情之后能去什么地方) 范围层(确定网站各种特性和功能最合适的组合方式) 战略层(网站的范围基本上是由网站战略层所决定的)战略层:我们要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产品目标)我们的用户要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用户需求)用户细分将全部的用户划分成较小的、有共同需求的小组,依次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用户的需求。在用户体验设计的过程中,人物角色是从用户研究中提取出的、可成为样例的虚拟人物。范围层:定义项目范围同时在做两件事情:这是一个有价值的过程,同时能产生有价值的产品。对功能型产品而言,范围层要确定的是功能规格;对信息型产品而言,范围层要确定的是内容需求。大部分时候,当人们说到某种需求的时候,他们想的是产品必须拥有的、某种特性的一句简短描述。确定需求优先级。有时一个战略目标将产生多个需求。另一方面,一个需求也可以实现多个战略目标。结构层:交互设计、信息架构交互设计关注于描述“可能的用户行为“,同时定义”系统如何配合与响应“这些用户行为。概念模型框架层:界面设计、导航设计、信息设计表现层:感知设计视觉设计不一定要精确地按照线框图来做——只要它考虑到了相关的重要级别以及线框图中各元素的组合关系。

我知道了自己长久以来究竟做的是什么了

做了三年的产品经理,对web产品开发至运营推广的工作流程已经熟悉的不能再熟了。但是最近一系列新公司面试都倒在了“理论知识”的血泊之中。这才发觉,再过去那养尊处优的环境中,已经习惯了靠直觉、经验去工作,一切都是摸索过来的,根本没想过要系统的去学习,也根本不知道用户体验及交互到底是什么回事。知道了自己的能力已经没法大幅上升,也知道了当前环境如此安逸,已经不允许我继续“舒服”下去了。因此选择了辞职,选择了挑战更高的专业环境。走到了高处才发现,该学的东西,该懂的东西是一样不能少的;超大型企业是不会允许一个产品经理靠“感觉”及所谓“相对成熟”的经验去工作的。一个月前在同行的推荐下,开始泡UCDChina,学习了很多东西,也从中知道了很多的书是专业内非常有帮助的。所以一一买来学习。读到《产品需求整理》时已经看的一头雾水,随后读到的《点石成金》让我恍然大悟,接踵而至的《火花集》读的我浑身激动,仿佛自己就是ucdchina的成员一样,毕竟我与各位大侠独立摸索的经历太相似了,也许更是同龄人的缘故,他们桀骜不驯、严谨真诚,典型的70年代末及80年代初一代的性格。最近花费了两天去慢慢读Angela老师翻的这本《用户体验的要素》,第一眼看出来原来这本书就是在反复针对一个流程图做出的解释。而这个流程是自己在过去几年中反复经历过的步骤,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发觉作者的认真分析把现实生活中交互设计师身边最常见的那些问题一字一句的写了出来,并对比着一张张图表。实在是太受用了,如果我能早点读这本书,就不会在面试官面前因为理论知识匮乏而失去优越的工作机会了……具体的内容不描述了,建议每一位PM/PD/UE/UI/甚至IT老总都买来读读(也许你不像我这么孤陋寡闻并早已读过,呵呵)我也会再今后几天再读一遍、两遍甚至几遍。多发生的感慨到时候再一一补充进来。

一张图足矣

看过这本书的原版,在读之前,就知道那幅出自这本书的,著名的 Elements of User Experience 的图,而读后发现,整本书就是对那幅图片的描述。
这本书是一个提纲性的东西,它列出了作者对用户体验要素的理解和总结,如果你希望在这个领域有所发展,那么可以参考这些要素来进行更深入的学习。比较推荐的是 About Face 3、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for WWW 和 Designing Interface,三本书分别从交互、信息架构和界面方面进行很深入、很权威的阐述。
但是,要说的是,这本书的价值就是那幅图,也仅有那幅图。所以,与其花时间去阅读这本书,不如好好看看那幅图,然后开始分别对各领域开始进行学习。

读书笔记加吐槽

本书主要从5个方面阐述用户体验战略层:用户需求和网站目标范围层:功能是否能成为网站的功能之一,内容应该为哪些?结构层:信息架构,交互设计。关注用户怎样操作,怎样到达一个页面,然后又要去哪里?框架层:各个元素怎样布局,界面设计,信息设计,导航设计。表现层:视觉设计,视觉呈现书中的那张图说明了一切,我还有好多欠缺,五个方面缺啥补啥吧,深入学习。清楚了这样的流程分析。工业设计和web设计真的是一脉相承啊!我是学工设的。我们只是更多的关注实物方面。但是我们老师真是不知道怎么想的,还是在一味的强调功能主义啊,不怎么去关注用户体验。人机呢?也只从生理方面考虑。战略层:需要用户调研,和市场分析。坑爹的是我这学校从我们这一届开始把用户调研这门课砍掉了,算了,自己自己去实战调研吧。范围层:通过用户需求分析,确定需要该产品有什么功能。结构层:我们关注的实物的交互,人与物的关系。框架层:怎样去布局这些元素,给用户使用。视觉层:最后成型,细节设计。五个层面,我们工设专业关注的有多少?就拿我学校来说,老师教授的更多关注其功能,怎样建模?对用户体验关注的很少。唉,教育真是失败啊!现在我这个学用户界面,老师教了些什么呢?就让我们用ps,和那个皮肤工具画个界面就OK。哎,我真想对老师说啊,用户界面不止这些啊。以后呢?学一个DW,flash就算完事。用户体验就拉倒吧。想想挺伤心的,吐了那么多了,就这样吧。我自己找准方向,好好努力吧。

《用户体验的要素》书摘: 一些有用的概念和方法

除了大名鼎鼎的五层次图,还有一些概念和方法,自我感觉比较新颖,记录一下。1. 转化率(conversion rate) 书P9最常用的投资收益的度量指标,即通过跟踪有百分之多少的用户被转化到了下一个步骤,就能衡量你的网站在达到“商业目的”方面的效率有多高。对UED来说,这个与成功率一样是通过量化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工作成果的重要指标。对于管理层来说,没有比数字更有力的东西。而且它的好处在于可以将某一个连续的流程分为单个环节,逐个关注。2. 控制性词典(controlled vocabulary) 书P97通俗的说,产品使用的表述方式应该“使用用户的语言”并且“保持一致性”,以便用户理解。通过与用户谈话,了解其沟通方式,建立一套反映用户语言的词典,遵守它以防止专业术语的侵入,这点非常重要。虽然这一点,目前看还没可能去做,特别对互联网领域。但,通过了解用户的用语习惯来调整网页文字内容,是值得注意的角度。P.S.:这个词本身包含了更为广阔的含义,比如:图书馆中的索引卡片,分类学,类词词典等。3. 找出主要设计元素 书P138眼动仪有点奢侈,当想要看看页面视觉设计效果的时候,可以一下询问人们。另一种找出主要设计元素的方式,就是眯着眼睛或者斜着去看这个页面,或者走到房间的一头去看,直到你不能认出任何细节。这是个有趣的方法,可以尝试这用这个方法剔除内容的影响,来看看设计是否能够引导用户完成任务,同时避免过多元素吸引注意。

只是术语解释,含金量不够

推荐作为用户设计的术语解释方面的书籍,总结的经验比较浅,不太适合过来人推荐作为用户设计的术语解释方面的书籍,总结的经验比较浅,不太适合过来人推荐作为用户设计的术语解释方面的书籍,总结的经验比较浅,不太适合过来人

lead me to UE

【the five elements】from button to top:the strategy plane-->product objectives + user needs;the scope plane-->functional specifications + content requirements;the structure plane-->interaction design +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the skeleton plane-->interface design + navigation design + information design;the surface plane-->sensory design。

用户体验的要素 读书笔记

初拿到书的时候我以为里面会讲一些用户体验的内容。但是全篇看完之后只在最开始:讲的是一个用户在经历了一系列十分糟糕的产品之后的狼狈,如果这一切他所经历的产品的设计师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到用户的心里,就不会发生之后一连串的事件。还有最后的章节,统概的描述了整本书与用户体验的结合。其他讲的似乎是网站构建的步骤和要素。暂且不管书的题目,我从这本书里比较全面的了解到一个网站构建所需要经历的步骤还有其中一些要注意的地方。一个网站的创建几乎是这五个步骤组成的:表现层 :户所能看见的一切,字体的大小,导航的颜色,整体给人的感觉。  框架层 :是决定某个板块或按钮等交互元素应该放在页面的什么地方。  结构层 :用来设计用户如何到达某个页面,并且在他们做完事情之后能去什么地方。范围层 :结构层确定网站各种特性和功能的。战略层 :网站的范围基本上是由网站的战略层所决定的。这五个层,从战略层到表现层,是从抽象到具体的一个过程,每个层并不是固定的,比如:虽然表现层是根据架构层来设计的,但同样,在表现层的展现下就有可能发现架构层的问题。首要因素——目标。目标是需要结合用户所需还有网站背后所赋予的商业目的(或其他目的,如:展示企业形象,公益性质)。这个目标必须是明确而且是实用的,它一定是以简洁的语言组织的文档形式呈现。让每个参与到项目的人都很清楚自己所做的工作在为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服务。在目标确立的情况下,什么需要,什么必须要砍掉就很明显了。这就是战略层影响范围层的一个过程。战略目标定位错误就有可能使得网站的功能越来越多但几乎没有是用户需要的。在具体功能确定后,如何让这些功能展现,功能和功能之间的该如何链接跳转,这就是结构层所决定的。比如一个网站是娱乐资讯的网站,它的目的是为用户提供最新的娱乐信息,目标明确,功能也适合,但如果用户点击某个港台女星加入豪门的消息,结果出来的,是所有港台明星的消息,这就很不爽。也许网站是为了提供更多的信息,但用户只想看到这条信息的详细内容,也许更多的信息可以在这条信息页面的其他位置出现。结构层确定后,每个页面的布局就是框架层所决定的了。重要的信息却在一些不重要的位置,或者版面过小,就是框架层出了问题。有些有时候搜索某城市的气象信息,在这个网站的首页,该城市当日的气象信息确实在正中间的位置,但是仅用3行文字出现。找遍整个网站,似乎只有这个地方被我忽略了,因为在我的印象中,这怎么都应该非常显眼。最新的msn9.0版本 的聊天窗口 有没有 发送按钮这个似乎也是框架层决定的。表现层是在框架层之上更具体的网站表现。这个不光可以决定网站整体颜色,字体,图标等,一些重要的部分在框架层中不能以很明显的表示,但是在表现层中对比的方法可以很明确的告诉用户那些是他们在这个版面中应该着重关注。(例子是我自己所经历的,如果有概念性偏差的,请纠正。)整本书概念性的内容比较多,方法相对较少,可能在实际操作中概念的内容会是有指导的作用。书的本身也比较注意用户体验,没有用完全白的纸,看起来对比度没这么大。段落区分,重点提示也是比较明确的。但是有些翻译的真的比较让人纠结。

让我知道了交互设计,不是“设计”,是假设计算。

这书,我刚看完,知道了很多的用户体验设计流程比如分了5个层,实际上就是5个步骤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这样循序渐进的策略制定。当然关于其他的设计,比如样式统一,模仿前人的设计,都是可行的。交互设计师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被上司左右。书全是字,比较不好读,很多新概念词汇,要慢慢读,理解就好了。

产品设计的五个层次

这本书里说的东西,很适合互联网产品设计,它把用户体验的要素分为五层,我觉得也是产品设计的五个层次,围绕一张业内著名了好几年的图。原文在 http://iamsujie.com/2000/2002/,欢迎大家来探讨相关话题战略层:明确商业目标和用户目标,重点是解决两者之间的冲突,找到平衡点。例如,通常的商业目标是赚钱,而用户是要省钱,这种最底层的冲突没法通过产品设计解决,而要靠商业上找准价值的切入点。作为PD,通常早些年接触不到战略制定的过程,但仍然要深刻理解公司战略并尽可能的去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范围层:做好需求采集工作,确定功能范围和需求优先级。这时候先要尽可能多的收集,通过各种市场研究、用户研究的方法收集,不要遗漏;再尽可能多的放弃,因为我们的资源有限,只能做最有价值的。先做的收集不是为了放弃,而是为了不漏掉任何“最有价值的”。结构层:完成信息架构与交互设计。上一步相当于把菜都选好了,现在开始考虑具体是蒸是煮是炒是炸了,这一步可以产出产品的功能结构关系,网站地图等。一般来说,技术部门在这个层面开始全面介入。框架层:界面设计、导航设计、信息设计,到了这一步,才出现用户真正能看到的东西。常见错误是从以为这里才开始算设计,忽略了上面的几层,这样在大前提不正确的情况下做出来的产品必然会成为一个悲剧。表现层:包含了视觉设计和内容优化。这部分是最有意思的,但设计师一定要理解好商业和用户的目标才能做出正确的设计,毕竟我们不是艺术家,这里的表现是最终产品气质的体现。五层整体是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时间上是顺序的,但每步的界限模糊,彼此交叉,而且必须反复迭代的,又有一点从商业到产品到技术的感觉。套用咨询思维的经典结束(意译):事情来了不要扑上去做,也不是先订计划,而是先想清楚意义、目的、目标等等。

读了三遍了,还会继续看~

1. 第三遍读这本书才来写书评。第一遍是刚买来很快的翻完了,第二遍是因为有些问题不明白,拿出来参考了一下,本次第三遍是因为系统性的做一件事时想整体了解一下,不得不说,第三遍是感触最深和思考最多的,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再去想书中的分析收获就是不同。2 .还有,那张图是代表不了书里的内容的,图是抽象的框架,而有些方法和思考才是重点,当然如果段位够高也不需要充实这些方法。3.整本书的思路和每一章的思路都很舒服,作者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好书就是这样,在合适的位置解决最直接的问题,赞。 4.是不是适合移动体验设计? 适合,毕竟现在做移动的产品设计机会多于web设计,但是读完这本,能从关键步骤和做法上给予很大的建议。5.翻译的很挫,时间充足建议读原版6.不一样的人有不一样的读书角度和诉求,实操我就不看了,抽象的东西更需要琢磨。

用户研究建议的划分

我想,无论是用户调研、业务体验还是数据分析挖掘,一份完整的报告都是需要建议的输出的。根据调研的结果、体验的情况以及数据的分析结果,整理出一份有针对性的建议,给产品及业务做出指导。就我个人而言,输出的建议可以大体上分为两种:一种是可采纳实现的,一种是不能采纳实现的。当然,针对可采纳实现的可进一步分为实现后有效果的和无效果(或者效果不明显),针对不能采纳实现的就不用再进一步的细分了。站在一个用户研究工作人员的角度上看,提出的建议最好是可采纳实现并且能够有效果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所提出的建议肯定是五花八门的,很难去控制。一方面我们缺少对于产品及业务总体上的认识,所以在看待问题的时侯相对来说比较偏面。虽然每个公司每个人都在提以用户为中心,但是真正的做到完全以用户为中心的又有几个?更重要的,用户、老板和赚钱的问题,你到底如何去平衡呢?另一方面我们缺少对技术侧的了解和掌控,对于一些建议未免有些天马行空了。这个建议确实很好,实现后也必然会受到非常多的用户的好评,但如果技术上无法实现,再好的建议都无济于事。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为提建议而提建议。做的久了,你会渐渐的发现提建议已经变成了一种工作,而非真正的站在用户实际的操作场景上真实的去体验了。我觉得在提建议时,不能无的放矢,而是要还原用户的真实场景。当然,你也不能真的去找几十个用户来观测一份,你完全可以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体验和操作。当你在进行到这一步的时侯,你是否疑惑了、卡住了、郁闷了、愤怒了、想马上走人了?如果你有,你完全可以提出来;如果你自己都没有,那么我建议你打死也不要提出来。

一本可以做产品大纲的书

很多人都说这本书其实一张图足矣,倒也不见得是错,因为整书的内容都是围绕着那一张经典的分层图来展开的。可以说,全书是在一开始就已经很直接的点题,把基本的思想阐述清晰了,后面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这个概念进行证明。这一点很像是一篇加长版的论文。不过,从我个人来说,自下而上的网站架构思想,倒真的很令人感概,这是和职场经历相关的。网站产品设计的思想虽然由来已久,但是真正开始贯彻还是近期三四年的事情,而且直到当下国内还有相当多的网站还处于拍脑袋建设的阶段,和这样的网站接触,我也是一步步的走过来的。虽说整个产业思想上已经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离形成行业氛围还有较长一段距离。而这些网站建设中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能自下而上的进行产品规划,很多网站建设者都出自一个很细微的点子开始着手,然后四面八方的卷出藤蔓,以为这样才是网站的生存之道,实际上由于底层问题都没有解决好,使得藤蔓永远只是藤蔓,无法成长成一棵大树。虽说互联网行业,天才网站总是几年才出现一个,也并非都是这样用分层思想来建设出来的。但是如果一个产品人员在建设网站的时候,能够多利用这种思想来考量的话,也能较好的避免网站建设上的人力物力的浪费,这些不可预估的损失在互联网公司往往是致命的。而且在网站运营的过程中,保持住以用户为中心的web设计的思想,也是较佳的“守成”之道。最后,为什么说这是一本可以做产品大纲的书,因为作者在阐述每个章节的时候,都会提纲携领的描述一些较经典的理论,这些理论都可以帮自己指引到其他一些经典书籍,例如《赢在用户》、《不要让我思考》等。所以说,这是一本可以放在产品经理案头的、常翻常新的、可以做产品大纲的书。

制造并控制用户的期望

昨天看了一个分享,其中有一条是关于用户期望的,在分享中说到“其实期望也是一种价值。”针对这个我倒不反对,在这里只是想再说一说关于自己对于用户期望方面的一些认识和想法。制造期望在这之前,还请大家先跟随着我回想几个电视电影经常能够看得到的情景。男主角握着女主角的手,说:“我会回来娶你的”;女主角将男主角推开,男主角回过头,很痛苦的看着女主角:“放心吧,我会回来救你的”;一男人拿着一叠钱,回头对另外一男人说:“放心吧,等我赚大钱后肯定会加倍还你的”;当然,以上只是部分情景,实际上还有数之不尽的情景,你闲着没事可以自个儿多整理些出来。通过上面三个情景我们可以看到剧中人所制造出的三个期望:1、娶你;2、救你;3、加倍还你。这三个期望有什么作用呢?第一个所制造出来的作用就是让女主角等男主角,重要的是不是让你白等,而是等我回来娶你;第二个呢,也挺明确的,就是说我先逃走了,但是我自己逃走似乎有些无耻,所以我在逃走的同时向你许下我的承诺,那就是我会来救你,一方面是减轻自己的罪恶感,另一方面是也不让你白等、我这去去就来、救你,所以你就耐心的等待吧;第三个似乎就更明显了,作用是啥呢?就是说服你把钱借给我,而且你这可不是白借,而是会双倍返还的,你说这事儿好不好?上面所说到的是电视电影中制造期望的情景,在我们平时上网生活的过程中,你也同样会遇到类似于此的很多情景。比如分享中所提到的某某活动即将开始、比如卓越现在所做的限量换购,比如在商场里你远远看去的33块,当然还有更多。不管线上线下,制造期望的作用都是一样,希望你能够继续开通我们的业务、希望你能够在我们这儿消费。控制期望当制造期望完成后,接下来的便是完成对用户曾经制造的期望了。在这里,我更愿意称之为控制期望。在此,我们不妨再接着研究一下上面电视电影之中的情景,当男主角握着女主角的手,说:“我会回来娶你的”,之后呢?或许男主角再也没有回来过,或许男主角就真的回来把女主角给娶了;女主角将男主角推开,男主角回过头,很痛苦的看着女主角:“放心吧,我会回来救你的”,之后呢?或许男主角一跑了之、再也没有回来过,或者男主角真的回来将女主角救走了;一男人拿着一叠钱,回头对另外一男人说:“放心吧,等我赚大钱后肯定会加倍还你的”,之后呢?或许这个男人真的赚大钱回来并给了他双倍更多,或许这个男人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制造期望本身的美好,或许并不总是会一直美好下去的。因为在对方获得期望之后,总是会有一个渴望这个期望实现的需求的。当这种期望到最后不能实现,那么又会怎样呢?第一个中的女主角会记恨这个男主角一辈子,或者为此报仇终生(参考一下李莫愁);第二个中的女主角可能也不会有什么报仇的机会了,因为有很大的可能是她已经死了,如果还没有死的话,估计也差不多压寨夫人了;第三个男人说不定早把对方的妻子和儿子绑架了事。制造出的期望不是空头支票,而是需要兑现的。不过有时侯兑现是兑现的,但你会发现这种兑现是明显带有欺骗性的。先让我们看下卓越最近做的活动,我不知道你第一眼看的时侯,是怎样理解的?但我第一眼看的时侯,是19元购买cross休闲鞋,我的这种理解也就是我的期望。但事实上是怎么回事儿呢?我迅速的点开网页,发现原来是购满卡尼尔123元、再增加19元可换购cross休闲鞋一双。当然,你可以说我没有看清楚,但问题是你网站本身明明就在误导我。我可以点开一次被你骗,当若下一次再出现的时侯,我还会不会再点呢?除此之外,我不得不再次提一下我上次去海雅百货时遇到的事情。我走进商场,远远的看到一个大大的33块,真他妈的相当的便宜。于是乎我假思索的走了过去,可走近了再发现,是全场满300返33元。我不知道你遇到这样的事情时会怎么想,我当时在心里暗骂*******上面的就是我想表达的关于控制期望的问题。其实我想说的很简单,就是不要给用户太高的期望,如果你根本上没有办法实现的话;当然如果你可以实现甚至超出用户期望的话,你完全可以给用户高不可测的期望。最后,引用一句王小波大人《沉默的大多数》里面的一句话:“与其大呼小叫说要去解放他们,让人家苦等,倒不如一声不吭,忽然有一天把他们解放,给他们一个意外惊喜。”

五星!差点被翻译出版商毁掉的外国好书

看了一个多月,终于看完了;不愧是腾讯高级产品经理在腾讯大讲堂推荐的产品经理学习必看书籍,确实够硬够狠!虽然没有介绍怎么用工具做交互设计,做用户体验;但是作者从一个全局的角度分享如何做好产品体验设计,如何研究用户行为习惯……软件工具很容易学,但要学会如何做好交互设计难!这本书绝对赞!如果不是该书对产品经理入门到深入有很大的帮助,我只给三分,其中一分被翻译扣,一分被出版社扣。简直是丢中国人的份,错字漏字语句不通顺看的是超费力。我发现中国翻译有一个通病:要么完全靠自己的理解翻译要么就完全照原著翻译,根本就没有站在读者特别是菜鸟级入门者角度去提炼,在尊重原作者意思的前提下以读者更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我看这本书有一大半时间用于根据自己的理解再整理消化。个人给新人看这本书一点建议:首先千万别买机械出版社出版,范晓燕翻译的版本;第二认真用心看懂每一句话,别自以为是;虚心是学习最起码的态度;第三千万别以为小册子,没啥内容。我负责任的讲对于产品经理,交互设计师而言全是非常实用的东东;第四学习螺旋定律,看两天新内容停下温故而知新;最后千万别买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范晓燕译的书籍

了解产品体系的第一本书

这一本我认为是在做互联网产品时对产品理解的第一本书。全面的了解用户体验的要素就是系统的学习互联网产品流程,这本书非常清晰的勾勒出一个互联网产品的设计流程,无论是对于设计师,还是产品经理,还是其他的互联网团队成员都可以在这本书中了解到产品,找到团队中正确的位置,以及该做的事。这一本书是一本综合的书,从这本书的各个章节中可以再派生出各种专业的书籍。侧重讲了产品,但是之后的运营没有讲。下面做一些摘录下面具体来说: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战略层:主要考虑两个问题:用户需求:用户会从网站得到什么?和网站目标:我们要从这个网站得到什么?用户需求的发现和理解首先要分用户组,可以从多个特征来进行用户分组:统计学或者心理学,另外要注意的两个问题是:用户对技术以及网页本身的了解上网时间计算机在他们生活中的地位喜欢跟技术打交道吗……用户对网页内容的了解用户需求要考虑的另一方面就是:可用性及用户研究:从三方面入手:1)为了探求用户对网站的观点我们需要:收集用户普遍观点,可以采用市场调研方法:问卷调查、用户访谈、焦点小组2)理解用户行为及网站交互,从三方面入手:现场调查,任务分析和用户测试。3)输出人物角色卡。另一个问题是 网站目标:最基本的是网站标识。而把网站做成功的标准有很多,可以直接获取的如访问量,注册量,回访率等等,但是这些数据有时候也不会准确,因为影响这些数据的因素有很多,如公司本身的负面消息,竞争对手的广告等;可以间接获取的如客服接待人数,通常注册用户量不是成功的标准。最后是战略文档,要删繁就简,切中要点,战略文档的产生要综合战略专家以及一线员工的意见,同时战略方向可能会更改,但是是很要命的,尽量先想好。这一阶段输出物是由产品经理或者更高层级的人员制定的BRD。范围层:范围层定义:收集需求,确定需求优先级,用文档记录下来在收集需求的时候要注意需求有三种类型:人们讲述的需求,现象后本质的需求和人们不知道的需求,另外在收集需求的的时候尽量让工程师,客服,和营销人员共同参与,这样才能将需求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功能需求文档撰写原则:乐观,具体,避免主观语气,需求可验证。内容需求:内容要素规格,如文字的大小,图像像素的大小,下载文字,类似PDF独立内容元素;内容日常维护:依据用户期望和有限资源来平衡更新频率。这一阶段输出物是由产品需求人员产出的功能需求文档,PRD。结构层:交互设计和信息架构:交互设计解决了哪些功能应该在哪些页面上,为了使用户能够以较小的学习成本使用产品,有必要在交互设计时使用传统概念模型,但也不要过分追求真实世界的模型,如果要引入新的概念模型,请给出理由;错误处理:将用户可能犯的错误尽可能使错误难以发生,或者设计成不可能犯错。信息架构:信息空间的内容元素排布,可以从两方面入手来解决信息架构问题:1)从上到下,即从用户需求到内容来进行构架,但是这里的问题就是关注用户需求但内容重要细节被忽略;2)从下到上,从内容特性出发构架信息架构,这样的缺点就是不能容纳未来内容变动。最好的方法就是容纳成长和适应变动的构架方法。结构方法:层级结构,矩阵结构,自然结构和线性结构,这些信息结构的方法根据用户需求来选定。组织原则:两方面:从战略角度来确定的最高层级使用的原则(主要是根据战略层的文档)和从用户需求与内容来确定的较低层级的使用原则(主要从范围层的产品需求文档)。从战略角度就是在做网站之前定的战略,有什么特性,就必须用相应的方法构架信息框架。这一阶段的输出物是由交互设计师或信息架构师设计的信息构架图。框架层:界面设计、导航设计和信息设计:界面设计主要就是解决功能如何实现,为用户想完成的任务选择正确的界面元素。成功界面设计的要点被用户一眼看见最重要的东西设计好用户不需要看见的东西只考虑大多数用户的需求(和程序员不同,程序员需要考虑边缘情况)组织好用户最常用的行为并易于发现和使用技巧选项默认值自动记住用户最后一次的选项界面元素:html单选框,复选框,文本框,下拉菜单,多选菜单,按钮Flash导航设计:允许用户在信息间穿梭导航分类:全局导航、局部导航、辅助导航、上下文导航、友好导航、远程导航(这几个导航没有认识清楚,等待再认识)信息设计:分组和整理,指导原则和线框图。指导原则就是反应用户的思路,支持他们的任务和目标。这一阶段的输出物就是设计师的线框图。通常也可能让产品经理来设计线框图。视觉层:视觉层的出现是为了弥补网站的框架逻辑,让网站的意图更为用户所理解。有几个方面要考虑:忠于眼睛,对比和一致性,配色方案与排版。此阶段的输出是视觉设计师的风格指南文档。要素的应用:这一章讲了些要素应用的问题,首先创建用户体验其实并不难,因为有一些设计已经被确定或者可以确定,不需要重新设计,如由现状决定的设计,模仿决定的设计,由领导决定的设计。又通过一个搜索引擎的实例来串了下几个要素。最后说明了提出正确问题的重要性,作者认为要围绕着用户体验的要素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本书没有讲的是关于内容和技术的用户体验的要素。关于产品构架体系产品经理一叶千鸟对于《Web信息架构(第3版)》的评论http://book.douban.com/review/1542697/里有写到:  曾经接受了个观点,互联网运营的架构体系有三套:业务架构、信息架构、技术架构。   以我的粗浅理解,尝试进一步解释。业务架构以赚钱为中心,信息架构以用户为中心,技术架构以稳定为中心。架构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坚实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体系。过度强调哪一方,都会不同程度的对整体造成影响。   在业务模式上大谈以用户为中心的唬头都是假话,时间问题而已。技术架构在软件工程学科中已发展很成熟,但在工程师主导开发的网站中容易出现不顾用户感受的“工程”模式,信息架构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诞生的。 虽然说的是信息架构,但是也从中能看出产品架构体系。把这三个理论体系映射到实际的产品设计中,就对应着从市场角度,用户角度和技术实现角度。根据不同的项目,侧重点不同。在结构层的交互设计和信息构架,这两个方面的关系通常有三种情况:1)信息架构为主,交互设计为辅:适合大量网站项目,项目重点放在信息的呈现与组织;2)交互为主,信息为辅:适合大量的桌面程序,在局部会涉及到信息的组织;3)两者同等重要:适用于一些电子商务网站。(wes的评论)最后对于产品经理应该处在哪一个环节呢?标准的产品经理应该处在各个环节,但是最主要的要做好PRD。也就是范围层内。另外对于产品经理的理解见:http://site.douban.com/189688/widget/notes/11231888/note/245836618/

有一个问题

《用户体验要素》第67页第二行关于撰写需求时“乐观”有一段“如果用户想买一个没有线的风筝的话,这个系统应该引导用户到风筝线页面”不知道文字翻译有问题还是我理解有问题,感觉这个例子不能明白其表达的意思?

越看越有价值

第一次看时,并不觉得很好,只是讲解了产品设计的几个阶段:战略---范围-------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开始大致看了一下,了解了用户体验的几个步骤最后又仔细看了一遍,觉得5个层次分析的很透彻,无论站在用户的角度还是网站的角度,商业目标还是用户目标,都在其中得到解决的办法!

用户体验前期的目标非常重要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Ajax之父所写的,目的是为了阐释他的那张有名的“The Elements of User Experience”分层图的。中文版全文168页,售价25元,刚拿到手上,随意翻看一下,熟悉的内容,稀疏的文字,大家都感到不值得再看了。为了更清楚的理解Ga rrett所提出的要素,我就耐着性子读了起来,结果,在翻阅的过程中发现,文中很多地方都提到了用户为中心设计过程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如果说《可用性工程》是可用 性领域的第一本书,那么我推荐这本书作为第二本必读。 从书名来看,以为会对用户体验的构成要素进行阐释,比如情感化,愉悦性,品牌,易用性什么的,但是,此书是 从一个用户体验项目来阐释的,通过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的五层分解,说明了用户体验工作由粗到细的过程。 在文中,作者不断强调战略层的意义,即必须明确产品的用户体验目标和价值,并且对交互设计和信息架构给出了 清晰的解释。同时提到了很多在用户体验设计过程中所可能遇到的问题,比如时间不足,用户不易寻找,测试成本过高的情况下如何开展工作,虽然有很多困难和问题,但是,作者一 句话说的很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最不应该犯的错误就是以节省项目时间和金钱为接口,对用户体验工作敷衍了事。”

纵向的分析

与大部分关于用户体验的书主要关注与界面不同。这本书是纵向的,从业务的分析到页面的布局这一条线都有说明,大致有分五层,然后每层一章内容。书还是很不错哒,推荐大家读读。。。哇靠,豆瓣居然说我的评论太短了,现在凑字ing...

一本很好的理论入门书,就可惜少了案例

在看之前已经先看了一部分的书评,“深入浅出”、“简单易懂”等等评论已经让我略有准备这是一本入门级的书了,经过3个晚上的斟茶夜读,发现这本书还是一本偏理论型的书籍,而且这些理论基本上是做网站建设的人平常都会接触到的,只是没有像作者这样把它们总结出来,或许这就是作者作为Ajax之父的优胜之处吧。另外,大家一直都喜欢的边理解理论,边看案例说明的写书模式,在这本书是没有的,书中绝大部分篇幅都是阐述garret自己的那5层架构理论,文字是挺平实,但是就是缺少案例的分析,难免读起来会有点沉闷。或许第一步接触理论比较符合中国人一贯的教育形式,先学好理论,别管现在是否可以用到,反正以后接触到了就融会贯通了。大家如果需要应用书里面的理论的话,可能需要自己搭一个台子了。另外也说一下翻译质量。我感觉翻译还是做得挺不错的,书里面很多的专业术语和语句都可以让人比较轻松的理解到,看得出译者是花了很大精力去研究的。是一本好书,我尤其喜欢书中的第5章叫结构层的,讲述的很清晰。

原来是出自这里~

总在互联网上看到这张图,对图中所阐述的内容很懵懂,今天总算看到出处了,相见恨晚。有了些新的认识,结合工作,总结如下:用户体验:提高效率,减少出错率。产品又可分为:功能型产品-以任务为导向信息型产品-以内容为导向表现层:你看到的视觉效果框架层:元素的摆放结构层:各元素间的跳转范围层:提供什么样的功能或服务战略层:产品做什么为谁而服务战略层:这个阶段我们需要明确几个问题:1.这个产品是做什么的?2.为谁而服务?3.我们通过这个产品能得到什么?4.用户通过这个产品能得到什么?5.我们为什么要开发这个产品?6.判定产品成功的标准是什么?需要完成:通过领域调研,竞品分析等前期准备工作,确定产品定位通过用户分析,建立典型人物角色,确定目标用户通过用户研究确定用户需求用户研究的方法:问题越详细,公式化,得到的结论越正确问卷调查焦点小组用户访谈现场调查任务分析用户测试(卡片排序)范围层:这个阶段我们需要明确的问题:1.我们开发的是什么?2.提供哪些功能(内容)?需要完成:功能规格和内容需求需求的优先级通过文档的方式定义产品需求,可以帮助我们掌握:1.知道我们正在做什么?2.知道你不需要做什么?3.当前难以搞定的需求可以成为启动下一个版本的基础,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循环的开发过程。结构层:这个阶段我们需要明确的问题:我们产品将用什么方式来运作?需要完成:交互设计(功能型产品)-元素间的跳转信息架构(信息型产品)-路线好的架构因该是:适应性强,可拓展。在这个阶段可以产出功能结构和交互设计(丰富交互组件,理清组件间的结构关系)框架层:这个阶段我们需要明确的问题:确定用什么样的功能和形式来实现?需要完成:界面设计导航设计信息设计在这个阶段可以完成产品的原型设计,对交互设计添加详细的说明,补全各个状态。表现层:这个阶段我们需要明确的问题:是否符合产品的调性?需要完成:对比性一致性基于删格设计文档

一本关于用户体验的逻辑很清晰的书

这本书是在09年底读的,是关于用户体验方面读的第一本书,感触最深的是书中很清晰的将用户体验分成了五个层次,每个层次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思维清晰,重点突出,是一本比较好的用户体验的指导书。

菜鸟级产品经理必读

作为产品设计新手,看过这本书,让我对产品设计有了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在设计产品时,也促使我以清晰的逻辑去思考产品的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和表现层。本书教会我的不是设计技巧和实战经验,更多的是作为产品经理应有的思维和逻辑。给32个赞。

这本书翻译的很一般

感觉这本书翻译的很一般,有些地方我一定要联系上下文,揣测出来其中某些地方的含义。真心说,翻译的不好。最后,我是做了各章的笔记,把大致的结构梳理了一下,然后记录下来。这本书就算读过了。培根说不是每本书都需要精读,我相信这句话是对的。

web产品设计的一般流程

听说此书中文版上架了,到书城去找。这本书的边上放着一本《电子商务网站设计》,拿起来翻了翻,从HTML到PS全有,苦笑着放下,带着《要素》结了账。书不厚,两三个小时看完,感觉和《电子商务网站设计》部分类似----书名冠以“用户体验...”,内容讲的是互联网产品设计,从用户需求到视觉设计一应俱全,虽是经验之谈,怎奈点到而已。全书围绕“用户体验的五层结构”(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展开,描述了网站构建过程中各阶段的一些原则及方法,多是宝贵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有一定参考价值。个人认为,书名叫作“网站产品设计要素”似乎更贴切一些,虽然我理解作者的观念是“用户体验贯穿网站产品设计的始终”,但既然书中提到了从商业战略、网站定位、需求采集、产品范围(一般称作“版本基线”),到功能规划、结构设计、交互设计、界面设计,甚至还涉及到了品牌策略、用户细分(一般称作市场细分)、需求规格,从这些内容上看,俨然是一本web产品设计的一般性教材,而很难把它当作是“用户体验”的专门著作,至少作者想表达的“用户体验可以/应该在产品设计的整个过程中给予重视/控制”的观点,隐藏得太深了。除了书中提到的原则方法有指导意义,值得借鉴外,作者区分了网页作为软件的界面和作为内容的载体两个属性,并指出了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对二者的处理方式,很有认知层面上的启发。我们在做产品设计的时候,不可避免要面对网页的双重属性,但多数情况下是杂糅在一起考虑的。本书写作的时间是2002年,从那时到现在,我们对互联网产品的认识也在与时俱进,书中的观点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均有运用(只是未必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去理解罢了。这个概念在国内的流行,也不过是这两年的事)。译者Angela说:“真正能看懂这幅图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人几乎是零”,有失偏颇了。我还注意到有意思的一点:书中几乎没有一句引用。至于封面上写的“体现web2.0思想精髓”,则纯粹是营销口号罢了。

适合于产品入门级以及想对产品设计有了解的同学看

这本书主要从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出发点来说产品设计的几个方面。其他产品设计也大同小异,这本书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很清晰的给你一个思路,说一个产品应该具备哪些要素,同时这样要素在什么阶段应该是什么样的。在产品设计里面应该是属于最底层的基础教程,虽然简单但是很有用。

体系化的思考方法

在读这本书之前,“用户体验”这个词语的含义似乎非常抽象——你无法用一个特定的指标去衡量它。人们也许会说,这个网站的用户体验好,那个网站的用户体验差,从定性上来说,人们更多的是在描述自己在使用这个产品/服务时的预约程度,或是产品的简易程度。美图秀秀一键美化,人们会说它的用户体验非常好,对比之Photoshop专业版密密麻麻令人眼花缭乱的控制面板,高昂的学习成本在第一时间让初学者泄气。人们于是说,PS的用户体验好烂。我们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某个政府/学校办公网站,非得用IE打开,界面丑的如同10年前大家刚接触互联网的时候,简单的任务需要的步骤令人抓狂。亦或是信息纷繁不知所措,恍如走进一座巨大的(广告或垃圾信息的)陈列馆。尽管人们乐于用“用户体验差”这样的语言去吐槽一个产品,但是人们却很难具体的告诉你为什么这么说。就好像不懂艺术的人在评价一个艺术作品时也只能用“好”、“我很喜欢”、“不好看”这样的词汇。用户体验成了一个人人都在谈论,却很少有人知道自己在谈论的名词。《用户体验要素》这本书以一种专业的设计视角,从用户体验的5个层次上来描述什么是用户体验。虽然简短,但其理论体系完备,用从最高层级的战略层(产品战略设计)到最底层(产品的设计表现)层层递进的分析方法,对于做产品、 做设计的同学都很有帮助。用户体验的五个要素1. 战略层**你的用户想要什么****你想要获得什么**2. 范围层**你的产品应该包含哪些功能/信息,它们的优先级是怎样的**3. 结构层**你的产品的逻辑层级是什么样的**4. 框架层**你的页面应该有哪些元素,该怎么布局**5. 表现层**你的字体、配色这些细节是否看起来很舒服**这五个层次层层递进,自上而下实现,下一级以上一级作为指导。

良好的设计,能帮助用户避免很多麻烦

用户体验可谓无处不在,只要人们接触了某种产品。就如作者在开篇的日常生活的遭遇中所分析的,产品设计的时候,如果能多为用户想想,将能帮助用户避免多少不便啊。不过,这本书主要讨论的是关于网站设计的用户体验。作者深入浅出的语言,让我们把许多看似复杂的概念,都能清晰地理解下来。我觉得全书的精华就在于作者规划的用户体验的五要素。

感觉内容很乱。。。

书中有很多段落貌似可以一口气能读下来,但是回过头细细品味的时候,却发现什么道理都没有说,或者给人一种无中生有的感觉。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怎滴,另外整本书的排版让人匪夷所思,偶尔不得要领。例如,第六章《框架层》的各个小标题没有任何关联性,或者偶尔关联性特别少。依次为:框架层定义、习惯和比喻、界面设计、导航设计、指示标示、线框图。作者是想告诉我,框架层中,这几点是要点呢还是组成要素,抑或其他。。。说句实话,我读的很慢,168页读了接近4个小时。但是,感觉内容条理性很差,读得很头疼。ps:真不明白这么多产品经理推荐这本书。哎,我再读一遍好了。或许,我真得不得要领吧。

用户体验的要-读后感

本人是一个产品小白,最近正在尝试写竞品分析报告。用户体验要素这本书给了我良好方向指导,让我对竞品分析有了比较深层次的理解。全书分五个层面对产品进行构建和分析,高度概括,文字精炼。1.战略层思考两个问题:自己通过产品要达到什么目的?用户能够通过产品得到什么?2.范围层产品的功能覆盖范围,产品内容覆盖范围。3.结构层功能的具体操作流程,即产品的交互设计;信息的架构方式,即如何组织产品产生的信息4.框架层页面的设计、导航的设计、信息的设计5.表现层产品在用户心中的形象,具体表现形式:嗅觉、听觉、视觉,互联网产品主要视觉,即通过各种方法捕捉用户的视线,提升用户的注意力。

如何进行用户体验至上的Web设计

一本很薄的小册子,可以在一两个小时内翻完。但薄并不意味着浅,相反,浓缩就是精华。作者言简易骇,将“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想通过清晰的文字和生动的图片展现出来。本书主要介绍的是方法与思想,而不是具体实现,致力于给读者一个关于设计以用户为中心界面的总体概念。

以《用户体验要素》整理互联网产品经理工作

才看了开头,仅仅有些想法,既然已经有了《以~整理互联网产品经理书单》,那么我就来整理一下各层次工作的主要交付物吧。【战略层】产品目标-BRD用户需求-MRD   【范围层】 PRD   【结构层】流程图【框架层】线框图/低保真原型   【表现层】高保真原型demo

还是有点小遗憾

内容主要讲述了用户体验、用户体验各个要素的概念以及它们各自涉及的范围,没有太多的实例。一直以来被用户体验这个名词迷惑着,Jesse认为用户体验是指“产品如何与外界发生联系并发挥作用”,也就是人们如何“接触”和“使用”产品。这个概念诠释的范围很大,也就是说是一个相当抽象的概念。我这样认为,用户体验是用户在使用产品的整个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行为产生的主观性感受。以用户为中心是开发产品过程中是一个总的指导方针,我们始终应该以用户使用产品的主观感受为依据开发自己的产品。国内业界存在很多不同说法,翻译也是各种各样,还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定义,很遗憾。有人说:“可用性是指标,用户体验是目标,UCD是思想和信仰”。又有人整天说:“其实应用什么方法不重要,而重要的是你在设计中是否始终以用户为中心”。那究竟怎样才是以用户为中心啊?最终落实的还是方法啊,有了方法才能理论联系实际呀。还是自己研究去~~~

PM入门级书籍

好多人跟我说这是一本入门级的书籍,如果我想要入这一行的话就看看。所以来卓越一下,买到这本书。说是话,有一些没有看懂的地方,但是大多数的还是领会精神的了。(可能是由于中外文化差异,在翻译的时候出现的一些问题,或者是文化背景不同导致的逻辑方式不同。)但是全书用五个层次的解读,来简单化的详细阐述了一个产品设计的过程是如何从抽象到具体,从粗略到详细的。对于我这个零基础的菜鸟同学,在边读这本书边看豆瓣的书评的情况下,对于这个行业有了一个初级的思路。

用户体验的要素,必读!

昨天刚读完Jesse James Garrett的入门级的经典著作《用户体验的要素》,对于我这样的一个新手,还是有很多的认识和思考的。全书用清晰的说明和生动的图形分析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UCD) 来进行网站设计的复杂内涵,并关注于思路而不是工具或技术,从而使你的网站具备高质量体验的流程。全书影响最深刻也是最核心的东西也就是一幅用户体验框架图,从下至上包含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各个层次都有对应的需要关注的与用户体验相关的要素。其中,战略层关注用户需求和公司需求,范围层关注功能规格,结构层关注交互设计和信息架构设计,框架层关注导航设计、信息设计和界面设计,表现层关注视觉设计,这就是用户体验一个比较完整的框架。了解了这样的框架结构和相应的要素之后,在以后的网站设计和用户体验研究中,就能够知道从哪些地方去设计、思考和研究,从而得到更好的决解方案。一方面既满足了公司的战略规划和目标,也给用户带来好的体验。

用户体验是分层次的、统一的、具有凝聚力的系统

本书讲述了用户体验的重要性,并且将用户体验系统的分为了五个层面: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这五层用户体验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紧密,互相影响,由浅入深,共同构成了互联网产品用户体验的整体结构。互联网产品的形态不仅仅是由功能决定,而是应该由“用户自身的心理感受和行为”来决定的,所有在用户体验上做出的努力都是为了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率,尽可能减少用户的使用障碍。五个层面如上图,这五个层面如建筑一般,下面是建筑的根基,上层的要素依赖于下层要素,因此由下至上产生决策时,一旦某一层决策有误,就会产生“连锁效应”,并且这种效应是双向的(上层的失误反过来也会影响到下层决策的有效实施)。后文将产品类型分为功能型和信息型(内容型),不过目前纯内容型的互联网产品较少,新闻客户端或者媒体性质的产品现在也不仅仅是内容了,产品内部都有比较复杂的系统,因此可以将两种产品融合起来看待。一、战略层战略层战略层是用户体验要素中最基础的一个环节,对之后几层体验要素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一款产品问世必须要有其独特的产品目标,而所有目标最终的都会指向“钱”,也就是商业目标,没有明确商业目标或者是盈利模式的产品是经不住市场的考验的。其次是建立品牌识别,有目的性的设计品牌,产品的定位是设计出来的。最后,要对产品目标设计一些可以追踪的目标,量化产品目标实现程度,这些指标与用户行为需要绑定在一起,进行有效的追踪反馈。产品是给用户用的,因此需要明确用户的需求,才能设计出符合用户需求的体验。首先需要明确目标用户类型(是谁),可以通过人口统计学信息、消费心态档案、用户对技术的熟悉、适应程度等指标将用户细分,也可通过用户研究方法(问卷、访谈、焦点小组、可用性测试等)来细分用户群体。之后将产品功能分解成任务,制定功能路径再进行可用性测试(注意测试的是产品而不是用户)。最后将战略层阶段形成的文档,在团队内部进行广泛流传,使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清楚的明白产品的战略目标是什么(与实际对应的是MRD和BRD级别的文档)。战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演变和改变,贯穿于整个过程,是灵感的持续源泉。二、范围层范围层明确了用户需求和产品目标之后,由战略层向上建设体验要素就到了范围层。这一层就是确定产品要做什么,不做什么,哪些东西需要立马做,哪些东西可以放在以后做,其实就是圈定产品功能、内容的边界,并且进行一个初步的版本规划。作者将范围层分为功能规格和内容需求两方面,分别代表功能型产品和信息型产品,而如今大多数产品都是两种形式产品的融合,因此这两方面都需要考虑。首先范围的圈定是来源于用户需求,因此需要一个定义需求的过程。内容需求相当于CMS(内容管理系统),是产品内容的集合,当然也包含大量功能需求,这两者是互相支撑的。来自于用户的需求需要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需求的合理性、优先级以及需求开发成为产品所可能遇到的问题,从“人物角色”中提炼出简短的故事,将其放在一个特定的业务场景中思考,从而场景化的分析需求。当然需求也可能来源于竞品,不过不一定是直接竞争对手,可能是不相关产品的一个特色功能,就能带来的启示和价值。需求分析之后就是要将需求文档化的过程了,这个部分包含功能规格说明和内容需求说明,两部分都为最后形成最终的PRD搭下框架,为产品战略目标与功能特性之间搭起桥梁。三、结构层结构层确定了产品的范围边界或者说需求边界之后,就该到怎么做的环节了。结构层将输出的是产品要展现给用户元素的“模式”和“顺序”,通俗说就是,你面前已经拥有要展现给用户的功能或内容了,但是需要以什么形式、什么样的交互来展现,是这一层体验需要考虑的。作者同样分功能型产品和信息型产品来讲结构层的要素,对应的是“交互设计”和“信息架构”,通常的产品这两个方面的工作需要同时进行的。交互设计当然是由交互设计师完成,当然有些时候就是产品经理直接来完成,作者提出了“概念模型”的概念,意思就是结合产品的目标与用户需求,设计一套概念以及形式类似的交互方式,在整个产品内部保持使用方式的一致性,从而可以复用,而且这个模型最好与现实世界中的交互相似(但也不需要特别相近)。此外还需要设计出错误处理机制,预防用户的误操作,给予提示并改正,引导用户正确的使用产品。“信息架构”就是将产品内容结构化,尽可能清晰的展现给用户,可以用从上到下(总分)或从下到上(分总)的结果,将信息架构设计成一个高效的结构,随着系统的成长而容纳各种不同的内容,适应系统的成长和变换。以产品任意的信息片段为基本节点,可以有不同的组织方式,文中介绍了如:层级结构(树结构)、矩阵结构、自然结构、线性节结构等,这些片段的组织原则依旧是将“网站目标”和”用户需求“紧密的结合起来。而产品的语言方面,作者建议建立一个统一的受控词典或类词词典,规范产品的用语,达到一致性的目标。这一层的输出与产品设计文档或规范类似,在一定的业务逻辑框架之下,产品交互细节和信息架构是用户对产品深层次的体验要素,一个完善的结构体系(好的交互和信息结构)可以使产品更清晰的在用户面前表达(功能与信息),也可以让产品自身形成一个自适应的系统,随着版本的迭代,由单一、简单的产品发展成为平台级别的大产品。四、框架层框架层设计好产品的结构之后,就要对结构中的每一块填充内容,框架层就是要从每一个页面入手进行界面设计、导航设计和信息设计。作者推荐我们设计产品界面时,可以考虑我们与世界的交互形式,运用比喻的手法将这些交互方式移植到产品中,利用惯性来降低用户对产品功能的理解成本,并且强调需要有效运用而不是生硬的照搬,界面中的每一个元素都要考虑到用户的使用习惯和使用场景,同时分布“重要”与“不重要”的内容也是需要提前考虑清楚的。导航设计则要遵循文中提到的三条原则,准确给用户清晰的传达位置,与物理空间的导航有相似也有不同的地方,“我们在哪儿”和“我们能去哪儿”是必须清晰传达的,但产品的导航更加需要一个大局观,一个给用户清晰整体结构的感觉,而不是像地图导航中规定的路线。产品也需要根据自身产品的特性和需求来选择不同类型的导航,介绍的主要也是web设计中的导航栏形式,而在目前app 当中,其实也与web有一套类似的导航体系,各个导航有利有弊,需要与产品自身情况相结合再选择其一或者进行组合。这一阶段需要输出线框图,在团队产品开发中,线框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结构层的信息架构,下启视觉设计师设计产品的“皮”(给出设计方向),在中间承担一个桥梁的作用,让整个产品有一个统一、有内凝力的架构。五、表现层(感知设计)表现层到了用户体验要素的最顶层,就是产品最终实实在在展现在用户眼前的形态,这一层设计也就是产品开发中的UI设计,是在前四层体验要素的基础之上,最终体现在外观上、视觉上(也有声音或者触觉)的一种表现形式。表现层的意义在于,是否能给予之前层面确定的目标以支持效果,打个比方,若前四层体验要素设计的非常好,但最后的表现层设计一了一套难看的配色和ICON,那么整个产品体验就会功亏一篑,但若UI能充分理解前四层体验要素的意义和联系,那么就能设计出符合产品要求、符合用户需求的界面和配色。作者建议设计师们巧用对比,发挥突出的作用,来传达产品的价值概念,并且在设计时注意一致性,比如位置、大小等,有时候需要用栅格线来辅助设计,而一致性包括内部一致性(产品内)和外部一致性(企业内部),将设计元素从产品中剥离,形成一个系统且具有凝聚力的整体。开始设计工作前,作者也建议团队有一套统一的配色、排版方案和产品的风格指南,并且记录设计工作中的决策,形成文档,为今后的设计工作输出一个流程。不管采用什么手段,表现层的目标都是统一的,给予前四层确定的目标以支持,完善视觉方面的体验,并且形成产品自身的一套风格。总结:五个层面要素由浅入深,上层基于下层,上层又反过来影响下层,展现了用户体验设计工作的各个层级,我们在产品设计工作中运用的关键还在于要来了解自身的产品问题所在,需要怎么解决,并且要明确解决问题的成本和收益,怎样考核解决方案实施的效果。产品开发如马拉松,在不同阶段要采用不同的节奏,需要不断监控产品自身的表现,在这五个层面适时调整。欢迎关注我的简书 http://www.jianshu.com/users/8c2fdbc41512/latest_articles流朋KOP,关注产品经理、交互设计、用户研究相关领域知识,欢迎交流撕逼

很差,不知所云

读完之后,几乎不敢相信这是号称AJAX之父的作品。我们都知道,一个设计的确来源于战略、目标,也的确涉及到范围,结构,框架和视觉等层次,但问题是:把一个web系统划分成几个层次的想法,与用户体验绑定起来,未免太过牵强。这使得本书看起来更像是一本有关流程或系统分析的书,而不像是一本研究体验和交互的书。个人反而觉得,他下属编写的《应需而变——设计的力量》比他这本靠谱多了。另外,中文版的翻译的确不敢恭维:本书第51页居然把"vision document"翻译成"可视化文档",让人不禁哑然失笑:这让我想起了某本书把"state-of-the-art"翻译成了"艺术的状态"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写了一封邮件给译者,没有收到任何回应。然后我在想:这样的水准,加上这样的态度,去翻译这样的书,会是什么样的一个结果呢?

这本书怎么翻译得这么烂!!

书不错!讲的很多东西还是比较务实的,设计和策划如果没有一定的战略意识在头脑里也是做不好的。另外:这本书翻译得真叫一个烂! 很多地方根本不清楚作者本意,还有些地方读都读不通顺!!!

诚邀北京用户参加冰箱体验有奖问卷调查活动

本公司为专业的咨询公司,目前应项目需求,正在招募众多高端冰箱使用者做访谈活动。主要是希望通过您的试用给我们提供最真实的意见和建议。您的意见和建议将对我们有很大帮助,活动时间为本周末开始,持续两周。时长大概在一个半小时左右,地址在朝阳区望京13号线地铁站旁边。结束后我们将支付每位用户200元现金作为答谢。用户条件如下:已有冰箱用户条件:1、近两年内,家里购买了并且正在使用三门、对开门或者多门冰箱的用户。2、三门冰箱购买价格在4500以上,对开门或者多门冰箱购买价格在10000元以上3、需要用户提供购买发票或者冰箱摆放环境照片。潜在购买冰箱用户条件:1、最近一年内打算购买冰箱,并且有明确的购买动机的用户(新婚/新居/换购)。2、用户有明确的购买意向,例如购买三门、多门或者对开门冰箱。3、三门冰箱潜在用户家庭月收入在1.5万元以上,多门或者对开门冰箱潜在用户家庭月收入在3万元以上。报名方式:联系人:杜小姐联系电话:010-82781290QQ:770719585

产品经理必备:适合面向市场的创新类产品开发管理

两方面的价值我们可以去学习:1、如何分析产品需求:将需求分成了各个层次,跳出了SWOT等常见分析方法,同时结合4P、4C等营销管理常见的分析方法,从战略需求逐渐分析到表现层,逻辑很清晰;2、管理产品开发项目:每一个阶段知道做什么、怎么做,是一般的《软件工程》的进化版,《软件工程》类适合已经工业化、标准化的产品开发,而面向市场的创新类产品用《用户体验要素》则让我们做每一步工作都去找为什么,并不断的回答为什么。

结构清晰的讲述了产品的制作

不愧是Ajax之父写的书,精髓写的就是到位,非常适合设计人员与项目经理等WEB行业的人去看,绝对收益非浅。

用户体验是什么。大家真的清楚么?

越来越多的人在嘴巴上说要做用户体验,但是大家真的清楚么?之前看了这本书,说实话,理论还是很系统,从可读性上是很好的。但是我在怀疑,用户体验和里面讲的几个层次和设计工作之间的关系能否用“ *设计是用户体验的元素”来表达。里面讲的几个元素不就是网页设计中的几个步骤吗?用户体验到底是什么?我最近看的国外的两个人的文章:Peter Morville ( semantic studios ) http://semanticstudios.comPeter Merholz ( adaptive path) http://www.peterme.com/archives/000467.html表示深刻的认同。用户体验的元素应该是著名的honey comb。总之这本书的书名有问题。叫网站建设指导手册还差不多。

深入浅出经验之谈

最初拿到书的时候感觉,字大篇幅少,内容不多,附图图形简单,似乎吸引力不大。内容都是在上下班路上看的,大体翻阅差不多2个小时左右。当读进去之后才发现里面有很多可以解惑的文章,而且并不深涩难懂,基本上所有在网站开发流程中所能遇到问题都有涉及,并且层次清晰举例得当。应该成为在建立网站中成为带有指导性理论基础必读之书。

牛B的建模

此书建立了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产品设计模型,并基于该模型阐述了设计活动的流程和其中涉及的概念。给我最大的启发是这个模型所体现出的层次结构与维度划分:层次结构: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既表现了不同的抽象层次,又符合产品设计与开发流程,基于这一层次模型的帮助考虑用户体验,容易做到完备和有条理。很多笔记和书评都有总结了,不敷述。维度划分:基于功能的“软件”维度,和基于内容的“信息”维度,这一点比较少人讲。如果说上面的层次划分对一般意义的产品设计都有参考价值,那么这一维度划分则是互联网的产品设计所特有的。互联网本身的性质决定了这一维度划分,互联网诞生伊始,只有文字、图片和超链接这些简单元素,并以静态页面的方式编辑呈现,只能支持内容展示和浏览——互联网的客户端被叫做“浏览器”真的是名副其实,这是其信息维度。随着互联网前后端各种技术的发展,能够在浏览器中完成的功能越来越多(可以替代很多轻客户端软件),体验也越来越向软件靠拢,这便使得互联网产品逐渐拥有了软件属性。视觉设计、界面设计、交互设计、导航设计、信息设计、信息架构、功能定义、内容需求、网站目标、用户需求……,本来难以准确理解且容易混淆的一组互联网产品设计概念,在这一层次结构+维度划分的模型中各得其所。这一分析和阐述的模式胜过了对概念本身的逐个言说,不但说明了这些概念间的关系,更使得每一个概念本身的定义都更加清晰准确。

还不错!

昨日读完了第一本《用户体验的要素》,这本最薄,是最开始吸引我的。总的来讲,还不错!下文是读书笔记,有图的请看:http://www.douban.com/note/124015208/主要是提出了新的概念:把网站或web产品分为了五个层:表现层、框架层、结构层、范围层、战略层。本书的前三章是精华部分。后面几章是详细讲述了每一部分,其实可以更精简。这本作者说一两个小时就可以读完的小书,我断断续续读了一周。感受到作者的风格,有自己独到的观点,又很聪明,常常前一段文章在讲自己致力的倾向,后一段文章又从相反观点去补充,总是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辩证的看问题。译者有些翻译的不太明白,话拗口,看不懂意思。我的理解:表现层:即常讲的视觉设计框架层:即我们常讲的原型设计,网页的布局和元素排列草稿结构层:相当于网站地图范围层:延伸的可用功能,比如当当网站可记忆你的多次送货地址....战略层:网站的定位和目标这些层的顺利是自下向上,自抽象到具体,每一层是由它上面的层次决定的。即战略层决定范围层决定结构层决定框架层决定表现层。每个层面都受上层所确定的议题内容的约束。书上说当做出的决定上下层面没有一致的时候,项目会偏离正常轨道,完成日期延期,当开发团队试图把各个不匹配的要素勉强拼凑在一直时,费用开始飞速上涨。这段话没有问题,是正确的,也描述的是常见的现象。看完这段,我几乎以为正确的工作方法应该是完成下一层的工作后,再进行上一层的工作。但是,翻篇,您看到的补充完全相反:这里面最重要的话是:在每一个层面,我们都根据竞争对手所做的事情、业界最佳实践成果来做决定。1 战略层决定范围层决定结构层决定框架层决定表现层// 这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是从无到有的过程。2 在每一个层面,我们都根据竞争对手所做的事情、业界最佳实践成果来做决定。///这是一个实践反作用于理论,是从有到更好的过程。产品、网站、软件,世上独一无二的没有,facebook/团购网成功了,就有千万个去模仿它,做sns社区,如果您不是世上第一个,肯定要了解竞争对手的长项和弱项,来帮助自己做决定。不能自己企业内部决定了,这件事就完成了。即而,作者画了这张图表明自己的态度,指出更好的方法是:“让每一个层面的工作在下一个层面可以结束之前完成。”这话翻译的好拗口,很难理解啊。我看了十遍,觉得她的意思是:“各个层面随时根据相应的决定层调整,直到最终决策层可以确定结束,然后陆续是范围层结束,接着是结构层可以结束,框架层可以结束,最后表现层定稿。”有张图画的不太妥,上文中一直是上下层来表达,这图是从左到右的关系,不容易和右边说明相关联上。1在战略层,明确目标和需求,品牌识别,制定成功标准---可追踪的指标,商业利润、访问时间、页面浏览量、交易量。了解用户需求,要细分用户,因为不同的用户群有不同的需求。进行可用性和用户研究,并介绍了几种方法,(想想史玉柱,3000个深入的访谈),写战略文档,扼要地写,并用其它方法补充如开会...让参与者直截了当地理解这些战略,领导层的目标和意图。2在范围层,软件方面,我们考虑的是功能规格,了解客户需求后,一般开始写功能规格文档,要乐观,描述这个系统该做什么,而不是描述这个系统不该做什么。要具体,尽可能详细说清楚而不要泛泛。要客观,使明确而不含歧义。3在结构层,信息架构与信息检素密切相关,目的是让用户高效率,容易的找到目标信息。要求按立分类及导航。交互设计,以舞步来比喻人机的配合,响应。成功的舞蹈需要每个参与者能够预测对方的移动。例:任务流的建立。4框架层 这是的界面设计指的是原型的设计。成功的界面设计,是让用户一眼就看到“最重要的东西”,信息的分层次传达,重点突出。5表现层,指视觉设计,用户最终看到的界面。对美感,每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你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它们的“动作是否良好”。对于之前层面确定的目标,视觉设计给它们的支持如何?清晰各结构了吗?传达了品牌形象么?要忠于眼睛,你的视线落在什么地方?哪个设计要素在第一时间吸引了用户的注意。眼晴在页面上移动的轨迹应流畅,为用户提供有选择的“引导”。用对比和一致性。写出视觉风格指南。以上,是我认为书中最精华的部分。

《用户体验的要素》摘记

一个最常用的投资收益的度量标准是转化率(conversion rate),转化率是一种常用的方式,来衡量用户体验的效果,通过跟踪有百分之多少的用户被“转化”到了下一个步骤,就能衡量你的网站在达到“商业目的”方面的效率有多高。一次优质的用户体验是将这些“偶然浏览者”转化成“实际购买人”的关键因素。科技产品没有按照人们期望的那样工作,这让他们觉得自己很笨——即使他们最终完成了自己想做的事情。记住你的用户。创建吸引人的、高效的用户体验的方法被称为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user-centered design)。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想非常简单:在开发产品的每一个步骤中,都要把用户列入考虑范围。考虑用户的体验、把它分解成各个组成要素、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它——通过这些才能确保你控制了决策所造成的全部结果。用户体验的整个开发流程,要考虑到用户有可能采取姝每一个行动的每一种可能性,并且去理解在这个过程的每一个步骤中用户的期望值。我们可以把设计用户体验的工作分解成各个 组成要素,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整个问题。网站失败的最常见原因不是技术,也不是用户体验。网站失败的最常见原因,是在开始写第一行程序、描第一个像素,或配置第一个服务器之前,没有人试图回答下面两个非常基本的问题:1.我们要从这个网站得到什么? 2.我们的用户要从这个网站得到什么?一个没有对比的设计,会被看成一个灰色的、平凡的东西,导致用户的视线四处游离,而无法解决任何特别的事情.明白用户需要什么,我们首先必须知道他们是谁。评估一个页面的视觉设计的简单方法之一,是提出这样的问题:你的视线首先落在什么地方?哪个设计要素在第一时间吸引了用户的注意力?转自:http://www.arbou.cn/blog/2009/08/11/user-centered-design-for-the-web/

自下而上的设计方法并不是全能的

之前有人谈到理解了《用户体验的要素》里面那张图,也就是那张自下而上的网站设计的阶段性设计理念的图就可以了,这点我百分百赞同,但是问题也就出在这里,自下而上的设计思想绝对不是全能的,也不是百用百验的。作为一种常规的产品设计的方法,《用户体验的要素》中强调的这种自下而上的设计思想是没有问题的,项目流程或者团队配合应该就着这样的方法来做;但是如果你希望产品能有所创新,能够形成与竞争对手的区别优势,得到比竞争对手更好的用户体验设计,那在自下而上启动之前,首先应该做的就是自上而下的需求分析和用户使用习惯分析。简而言之,再有足够条件的情况下,web项目的进行应该先自上而下的开始整体需求和用户调研,真正了解了用户习惯和用户访问需求以及潜在需求之后,系统设计才应该遵照自下而上的设计思想;最后的阶段依然应该自上而下的去获取反馈信息,自下而上的调整。哎哟,绕死了!

过于理论化

一年前看过这部书,总体感觉太过理论化了,大体上是从整个web的架构上谈用户体验到。但是,在运营工作过程中,也会有更多看似细小的东西,需要注重用户体验。当然,大体的架构,不能说不重视,但是用户可能感觉不到这种为了更好体验而设计的架构,或许用户更关注的是使用过程中的细节体验。正如我在博客中写的一些工作日志:http://hi.baidu.com/lixingmei4179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并欢迎和我沟通

结构层怎么理解

1. 战略层讲在寻找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如何同时满足公司的目标;2. 范围层将我们需要哪些功能,筛选功能满足战略层的要求。3. 结构层?结构层理解的不是很透彻:我的理解是对范围曾选定的功能进行有机的组合。有几个疑问:a.结构层的产物是什么?b.是作者提到的“架构图”吗?大家一般通过什么工具来绘制?c. 信息构架是什么意思?具体做什么?没有太理解这部分内容。4. 框架层的理解就是UE原型的设计;5. 展现层的理解就是UI的设计。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请大家指出,3的问题希望大家不吝赐教····

理论不错,但是如何实践是个问题。

书中的那张图很清楚地说明了网站/软件的设计层次,但是如何实践里面提到思想是个问题。还有,里面有些地方讲得不够深入,比如信息设计,框架层和结构层的区别不是很清楚。

用户体验的系统性思考框架

用户体验是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充满抽象与偏见,无法客观描述与衡量的东西?在互联网上总会有人吐槽产品的好坏——这里操作太繁琐啦,那里颜色太闪了,说起用户体验是似乎每个人都能头头是道。然而,当我们在谈论用户体验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这本书对于产品小白的意义就在于,它以一个系统化的框架(5个层次)来构建用户体验的金字塔。每一个层级都决定了下面的层级——你的战略决定了你需要有什么功能,你的功能优先级决定了它们的逻辑顺序,进而决定了它们呈现在用户面前的位置与时机。西方的学术理论总是以一种系统化、框架化的模型来引导思考,如商业模式画布、4P模型等。而中国人在意识到思维方式的重要性与科学性这个问题上慢了西方100年也不止了。直到今天我们仍然以零碎的、朴素的角度来评价、思考一个东西,显然是落后、低效的。特别是今天仍有中国人依靠老庄之道、易经八卦来剖析当今的问题,仍然沉浸在自我博大精深的原始哲学中,又如何去看到未来的路?推荐所有的创业者、产品人、程序员都能看一看这本书,体会一下你们天天挂在嘴边的“用户体验“,是否真如你们所说那样。

用户体验设计的五个层次

花了两天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因为现在已经从事产品设计2年了,在寻找专业知识的书籍,从苏杰老师那得知这本书,所以计划看来着。顺便推荐下苏杰老师的网站(http://iamsujie.com/),新人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小总结:书主要是围绕设计的五个层次展开,比较理论,缺乏实践例子。如果已有经验,看看可以结合下经验来分析,并且总结下自己过去的对和错。从《用户体验的要素》中的摘要和总结:1、用户体验:是指人们如何“接触”和“使用”产品的。2、投资回报率,以及转化率都是产品成功或用户体验成功与否的一个检验标准。3、五个层次(自下而上地建设):战略、范围、结构、框架、表现。每个层面都有叠加,并且一个层次不能马上结束,需要等到第三个层次步入正轨后,第一个层次才可确定。当后面发现前面层次的问题,则需要反思了。4、战略:就是指网站目标、用户需求。网站目标是指我们要从这个网站得到什么。用户需求是指用户要从这个网站得到什么。有时候会有矛盾,或者因为资源有限,需要取舍,这个就需要平衡利弊。另外,用户需求,需要通过用户细分来分析。应该产生商业需求文档,此文档要贯彻整个设计过程。5、范围:有了目标,就要定义做事的范围,有限的资源只能做有限的事情,也只能做有大的回报率的事情。此时需要定义功能规格和内容需求。说白了,就是功能和信息集合,结合让用户高效的达到目的或完成工作。此时应该产生功能列表和内容列表。6、结构:此时是设计人员真正开始设计的时候,前面两层次都是需要领导参与确定。目标确定了,要做的事情也确定了,现在就开始规划怎么呈现给用户。将分散的片段组成一个整体,为网站创建一个概念结构,结构化的体验。此时应该产生网站地图,功能结构图。7、框架:此阶段对结构需要详细设计,界面外观、导航、信息设计。出现框架图,已经有产品的雏形。界面设计、导航设计、信息设计是相辅相成的,界面设计是要素的摆放,形成一个功能页面,导航设计是各个页面间的调整,各自功能间的导航;信息设计是将内容填充到骨架中。8、表现:即是视觉设计,此阶段需要自然的将要素结合,并需要根据最终目标将重点部分通过视觉“差异化”,突出重点。两个原则,要不差异化,要不一致性。视觉设计也需要体现品牌设计。此篇文章让我深刻的句子:1、做每一个决定,都必须要有重复的、明确的理由支撑。------做到专业,就必须有数据或坚定的理由支持你的观点。2、用户体验设计就像马拉松比赛,需要监控自己的表现,注意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并且适时的调整自己的方式。------需要知道哪些自己该放弃哪些需要坚持。工作和生活中也是这样。第一遍是以上体验,如果有机会再读第二遍的时候再补充吧。附图:设计的五个层次http://hiphotos.baidu.com/flyraby/pic/item/f693962d8b049c24359bf76e.jpg

用户体验要素笔记

一.战略层用户需求(用户细分、可用性和用户研究、创建人物角色)产品目标(商业目的、品牌识别、成功标准)二.范围层功能性产品——功能规格信息型产品——内容需求三.结构层:功能性产品——交互设计(关注于将影响用户执行和完成任务的的元素)信息型产品——信息架构(关注如何将信息表达给用户的元素)交互设计——描述“可能的用户行为”。同时定义“系统如何配合于响应”这些用户行为。信息构架——设计组织分类和导航结构概念模型——交互组件将怎样工作(购物车)用户在使用网站时,基本上是凭直觉的,因为这个网站的交互行为与他们隐含的期望值完全相符。四.框架层功能性产品——界面设计、信息设计信息性产品——导航设计、信息设计界面设计:界面元素(复选框、单选框、文本框、下拉菜单、多选菜单)导航设计:全局导航、局部导航、辅助导航、上下文导航、友好导航、网站地图、索引表信息设计:给用户提供能正确使用系统的信息。线框图是整合在结构层的全部三种要素的方法:通过安排和选择界面元素来整合界面设计;通过识别和定义核心导航系统来整合导航设计;通过放置和排列信息组成部分的优先级来整合信息设计。五.表现层——感知设计

产品类别

有一种平台产品,如手机游戏平台,属于运营型的平台类产品。各位大侠谈谈它与功能型产品的区别?特别是如何建立与之适应的团队?对字数太少还不行,??有一种平台产品,如游戏平台,属于运营型的平台类产品。各位大侠谈谈它与功能型产品的区别,特别是建立与之适应的团队

老书了

这是一本很老的书了,没想到有人翻译了。以前借过英文的看,后来一直想买,亚马逊看过有,挺贵。看来要买一本中文的收藏了。

推荐ID、UE、PM学习

阅读时间:2010年6月通过五个层面解读网站的基本架构,其中包含: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每个层面需要体现哪些要素,如何设计,如何填充内容都是PM所必须了解和具备的能力。将复杂的网站建设过程,流程化合理化标准化,找到本质,带领用户树立流程设计管理,是作者最终的想法。

forcode书摘:《用户体验的要素》读书笔记

forcode:《用户体验的要素》绝对应该是产品经理的第一本入门书。前天开始读这本书,顺便做点书摘、写点感想,估计会有三四篇,这是第一篇。http://qixianglu.cn/20080626040559.htmlue.jpg1、"用户体验"并不是指一件产品本身是如何工作的(虽然这有时对用户体验具有很大的影响)。用户体验是指"产品如何与外界发生联系并发挥作用"的,也就是人们如何"接触"和"使用"它。这种交互通常包括各种各样的按钮,他们体现在以上一些案例中的一些技术产品上,比如闹钟、咖啡机和收音机。有时,交互只是体现在一个简单的物理装置上,比如汽车的油箱盖。不管怎么样,人们使用的每一件产品都具有用户体验:报纸、调味罐、活动靠背椅、开襟羊毛衫。(P4)2、无论如何,拥有更多的"产品特性",被证明只能保持短时间的竞争优势。随着功能的不断膨胀,网站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笨重、越来越难以使用,最后就失去了对初次访问者应有的吸引力。同时,企业仍然很少去关心用户真正喜欢什么,很少去发现有价值、或真正可以使用的东西。(P7)forcode:google的解决办法是,随机抽取1%的用户让他们尝试新功能,然后观察他们的行为反馈;另一种解决办法是,网站的功能是可折叠、可扩展的,比如facebook这样的网站、firefox这样的插件式程序最典型,用户可以选择增加所需要的功能。3、转化率是一种常用的方式,来衡量用户体验的效果……通过跟踪有百分之多少的用户被"转化"到了下一个步骤,就能衡量你的网站在达到"商业目的"方面的效率有多高……即使只增加了很少的一点转化率,它也能使你的财务收入得到一次重大的飞跃。(P9)forcode:对于个人博客而言,订阅增加数/访问人数就是一个转化率;对于网站放置的adsense广告来说,点击率也是一个转化率问题,转化率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4、科技产品没有按照人们期望的那样工作,这让他们觉得自己很笨——即使他们最终完成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想把人们从你的网站上赶跑,那就在他们使用网站的时候让人们觉得自己愚蠢吧。(P11)forcode:网站设计应该减少不必要的复杂性。5、创建吸引人的、高效的用户体验的方法被称为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User-centered design)。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想非常简单:在开发产品的每一个步骤中,都要把用户列入考虑范围。用户所体验的每一件事,对你来讲都应该是经过慎重考虑和论证以后的决定。实际上,设计出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费用,你可能不得不在各个方面做出妥协。但是,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流程保证了这些妥协不是随机决定的。考虑用户的体验、把它分解成各个组成要素、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它——通过这些才能确保你控制了决策所造成的全部结果(P13)forcode: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就是把用户体验变成一件可以系统控制和评估的工作,可操作性大大提高。你可以对照着用户体验的要素列表,一项一项地检查每一个关键的设计。6、用户体验的整个开发流程,都是为了确保用户在你的网站上的所有体验不会发生在你"明确的、有意识的意图"之外。这就是说,要考虑到用户有可能采取的每一个行动的每一种可能性,并且去理解在这个过程的每一个步骤中用户的期望值。(P15)forcode:本书在方法论上是一种分析法的思维方式,将一个大问题分解为各个中问题,每个中问题再分解成各个小问题,然后再针对每个小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这种方法要避免的是缺乏整体考虑导致各个局部不协调,尤其是功能上的不协调更加危险。因此,后期的测试检查很重要。7、用户体验的五个层面:表现层在表现层(surface),你看到的是一系列的网页,有图片和文字组成。一些图片是可以点击的,从而执行某种功能,例如把你带到购物车里去。一些图片就只是图片,比如一本书的封面或网站自己的标志。框架层在表现层之下是网站的框架层(skeleton):按钮、表格、照片和文本区域的位置。框架层用于优化设计布局,以达到这些元素的最大效果和效率——使你在需要的时候,能记得标识并找到购物车的按钮。结构层与框架层相比更抽象的是结构层(structure),框架则是结构的具体表达方式。框架层确定了我们的结账页面上交互元素的位置;而结构层则用来设计用户如何到达某个页面,并且在他们做完事情之后能去什么地方。框架层定义了导航条上各项的排列方式,允许用户可以浏览书籍的不同类别;结构层则确定哪些类别应该出现在那里。范围层结构层确定网站各种特性和功能的最合适的组合方式,而这些特性和功能就构成了网站的范围层(scope)。有些卖书的网站提供了一个功能,使用户可以保存之前的邮寄地址,这样他们可以再次使用它。这个功能——或任何一个功能——是否应该成为网站的功能之一,就属于范围层要解决的问题。战略层网站的范围基本上是由网站的战略层(strategy)所决定的。这些战略不仅仅包括了经营者想从网站得到什么,还包括了用户想从网站得到什么。就我们的网上书店的例子而言,一些战略目标是显而易见的:用户想要买书,我们想要卖出它们。另一些目标可能并不是那么容易说清楚的。(P17)forcode:这个分类体系确实很有价值,如果单凭灵感,很难涉及到这么全面的细节,这五个层次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保证在设计用户体验的过程中不遗漏某些重要的事情,可以说,有了这个分析框架,你在用户体验上不至于犯大错误。8、在每一个层面中,我们要处理的那些问题不是抽象的,它们会变得更加具体。在最低的层面,我们完全不用考虑网站最终的外观——我们只关心网站如何满足我们的战略(同时也满足用户的需求)。在最高的层面,我们只关心网站所呈现的最具体的细节。随着层面的上升,我们要做的决策就一点一点地变得具体,并关系到越来越精细的细节。(P18)forcode:将问题分解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在具体讨论某个层面的问题时,可以讨论得更加深入且专注,而不只是泛泛而谈,顾此失彼。从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到表现层,需要考虑的问题越来越具体。9、每一个层面都是根据它下面的那个层面来决定的……这种依赖性意味着在战略层上的决定将具有某种向上的"连锁效应"。反过来讲,也就意味着每个层面中我们可用的选择,都受到其下层面中所确定的议题的约束。(P19)forcode:比如在战略层,通过营销部门的调查,你可以获得目标用户的潜在需求,并且可以分析出潜在的战略选择。你需要作出选择,选择用何种战略来满足用户的何种需求。这将依次连锁决定用户体验的其他四个层次。10、这种连锁效应意味着在"较高层面"中选择一个界限之外的选项将需要重新考虑"较低层面"中所作出的决策。(P20)forcode:所以,越是底层(抽象层)的决策越是要慎重,企业的战略选择一定要小心,要对用户需求有全面理解,否则做到一定程度之后再想改版,牵连非常广泛,像Yahoo这样的网站,已经积重难返了。越是大公司,越是难以掉头,就是这个道理。11、无论如何,这并不是说每一个"较低层面"上的决策都必须在设计"较高层面"之前作出。事物都有两个方面,在"较高层面"中的决定有时会促成堆"较低层面"决策的一次重新评估(或者是第一次评估)。在每一个层面,我们都根据竞争对手所作的事情、业界最佳的实践成果来做决定,这是最简单不过的老常识。这些决策可能产生的连锁效应应该是双方向的。(P20)

分层理解体验要素

在左右间拿到这本《用户体验的要素》之前,已经很熟悉Jesse James Garrett的个人网站,并且也使用他创作的Visvocab完成了很多作品,是早期优秀的Visio图形库。内容主要围绕体验要素三维矩阵图,通过分层把概念梳理一遍。我最关心的是结构层和框架层,自己总结太困难了。老听有人抱怨概念可怕,没有概念就去理解概念,显然不知所云。看开头介绍的书诞生过程,身切感受到现在我的工作状况,有点类似作者1999年到2000年初的那个阶段。迫切的需要了解全面并精确每个点,比如昨天写到结构和交互的关系,与本书观点比较接近了,五年差不多也是同老美的差距。PS. 第108页框架层图示中“交互设计”应该为“界面设计”。原文http://blog.rexsong.com/?p=1028


 用户体验的要素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