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谈翻译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 > 英语专项训练 > 余光中谈翻译

出版社: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2-1
ISBN:9787500107491
作者:余光中
页数:203页

作者简介

书中选收余光中译论散文二十余篇,既谈翻译,也谈现代中文。作者认为:翻译须用纯净的中文。以散文形式写译论,熔知性和感性于一炉。见解精辟独到,文笔优美清丽,各篇论文本身就是好文章,足以示范。

书籍目录


翻译与批评
中国古典诗的句法
中西文学之比较
几块试金石
——如何识别假洋学者
翻译和创作
外文系这一行
用现代中文报道现代生活
变通的艺术
——思果著《翻译研究》读后
庐山面目纵横看
——评丛树版英译《中国文学选集》
哀中文之式微
论中文之西化
早期作家笔下的西化中文
从西而不化到西而化之
与王尔德拔河记
——《不可儿戏》译后
白而不化的白话文
——从早期的青涩到近期的繁琐
横行的洋文
翻译乃大道
译者独憔悴
中文的常态与变态
作者,学者,译者
——“外国文学中译国际研讨会”主题演说
论的的不休
翻译之教育与反教育

编辑推荐

  著名诗人、散文家、翻译家余光中先生译论散文二十余篇,既谈翻译,也谈现代中文。作者认为:翻译须用纯净的中文。以散文形式写译论,熔知性和感性于一炉。见解精辟独到,文笔优美清丽,各篇论文本身就是好文章,足以示范。

内容概要

余光中,1928年生。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衣阿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我所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图书封面


 余光中谈翻译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5条)

  •     我本想等结束手头初译稿,再利用检校时间,同步读《余光中谈翻译》一书,但前些日子,不知怎地拿了起来,拿起来就放不下。我自己停停走走好几个月,文气时断时衔,不少当初以为确凿的译法,现在读着一塌糊涂,昨晚挑一个章节出来,果然还得大力删改。余教授提及“的的不休”、“当当不已”、“被动滥用”、“句法僵化”,不时为我敲警钟,通融流畅的中文,自然比死硬忠实原文,求字不求词、谋词不谋篇重要得多。我几乎没接触谈过翻译理论的书,唯一一本,好像是中学时候读《翻译的技巧》(钱歌川著)。那是学英文的海绵阶段,好奇心炽,甘苦如饴,每天搬《牛津字典》与语法书,虽然并非全然“哑巴英语”,师业重心,始终在文法。至于听说,读写,是等到念大学后自己锻炼了。反复文法训练的功效,似乎只限于快速打理词句逻辑,余教授所谓“和文学花园的看门狗搞好关系”罢了,加之我气力足一些后,愈发看重原汁原味、做近距离读者(而我一向认为,哪怕读速不及中文,这也是值得提倡的读书方法),久而久之,后置定状,同位补足,句中插入,的的地地,也默化了我自己的中文,乃至我需要透过翻译,另眼检视,掂估弥补,这实在不算出乎意料。于是余教授这本书,最教诲我的,倒集中在中文读写,或者说,读什么样的中文,怎么写中文,而非仅仅几个译文机巧。他的大多篇幅,皆涉及中文白话史、与之并行的西化而不消化以及如何消化。说到底,就是要保持中文的生态。“措词简洁、语法对称、句式灵活、声调铿锵” ,斩截半吊子西化而至冗肿虚缀,积极汲取中文(包括古文)生态原味。余教授自己的论文演讲,实为良态中文示范,泛览雄辩滔滔,细处肌理严明,论证对仗工整,词章健雅,音声和美,气韵环回。让我不禁想起十几岁时读他的散文时那种惊艳。《莲恋莲》、《听听那冷雨》、《催魂铃》、《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沙田七友记》等等篇目,我十几岁时大概颇读过几遍,至今仍记得某些平仄与整句间动情点,有一次讨论出行,说及丹佛,心上居然首先凛过雪冽的风、稠密思乡;呼啸情绪,完全可以回溯十几年,照应初读余光中时的撼慨。我对他的诗作,倒没有太深印象,这可能是我对白话诗一贯淡漠的缘故吧,那一曲被人憋嗓子挤出来的《乡愁》,第一次的确动衷,隔久了就寒潭鹤影了。我倒总记得他念苏轼、寻李白,这叫跨时空投契,心有灵犀,又或者,文化接力。或毋宁说,中文的接力。我记得曾和鬼子聊汉语特质,我说没有你们的复杂,表达时态,我们用副词、状语就够了,不必借助助动词+分词嵌套,直抒原形即可;部分名词有性别,却不像你们的那么泛滥,名动形无一不变(法德尤甚,德语根据主宾补人称,连修饰成分都不放过,真是精确到了家)。余教授在《谈翻译》里解释得更详尽,他译诗,诗句高度凝练,凸显的对比也更强烈。他指出中文诗歌的主语常常秘而不宣,像“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这种根据平仄而倒装移位的情况笔笔皆是,更勿论罕冠词、以实数泛言多寡,是以人称可以调剂,虚实无妨偷换,气氛敛散自如,招待读者,就有特殊的亲切感,三千年前无邪之歌,如今读起,依然叫人入境生情。转向英文,必得坐实,逐词理清,以致原诣损减,例如《史记》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一连串动作十字而已,明畅的英文典范可能是“...He shot an arrow at the rock and hit it with such force that the tip of the arrow embedded itself in the rock. Later, when he discovered that it was a rock...”,这就约束得多,也不复简脆声腔所携裹的风雷。《庐山面目纵横看》一文里引证了诸多优劣英译,好的尚且受制于两种文法的错位,残次品简直是读都没读通。英译作品,并不因其 “天生严谨”,就百分百恰宜。海明威就曾诟病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英译,我自己读本雅明的英译,也并非没有一点抱怨,指代不明含义混沌的句段--我相信那不是原作精神--还是时隐时现的。而阅读的一部分时间花在究文法劈词句,要不然就是我英文太差,又或者它本来阻滞。欧系语文,互为渗透良久,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欲窥探一些我不了解的语言文学,比如意大利西班牙,很自然的捷径,即是找它们的紧邻,比如法语,而北欧、德国,在英语里沉积厚重。我无妨预设,那种起承转合的措辞难度不会非常大。在此基础上,依然误漏不断,可以推想,中西匀手时可能的难度。余教授分析的中文特点,五四时期被拿来做话柄反证,推助白话文,而今天回看,这些其实也恰是中文的弹性、优势。干净简洁,音韵和环,抑扬铿锵,见字如画,如果不是这样的文字传承,真的很难想象中国何以占据高势能文化那么久,何以自诩为“中”。反向由英至中,余教授颇引了几位新文化健将译例文例,证明当时幼弱白话文尊奉西文后,病案重重。而彼时精英,实际上中文底蕴极深,所以再怎么试验,他们留下的作品也不乏锦绣文章。延及今日,后学文言成分锐减,读书人没有学习中文原貌的习惯(我是很少见谁去读中文诗章的,倒颇不乏把翻译书籍奉为圭臬的)和环境,一任中文顺承西语生态,日渐繁复拗口。余教授给了不少赘句冗词,正像董桥在《浏览这样的中英文》里抓虫,余先生成文大多在70年代,董桥的晚一些,可见此风长盛不灭。就译事而言,余教授赞同鲁迅所说“白话不足,则济之以文言”,换言之,并非复辟文言,也非推崇它,而是因时就势或文或白,检修和丰富中文的句法。不幸的是,不少人“文言文读得太少,中文底子脆薄,写起白话文来,逢到笔下周转不灵、山穷水尽之际,胸中哪有文言的词汇和句法可以乞援?倒是英文读过几年,翻译看过多本,于是西化的词汇和句法,或以‘折合’,或以‘现金’的姿态,一齐奔赴腕底来了。” 这样非中非西、弃简复烦、句式老套的夹生译文,每个读译作的读者都或有遭遇。说到底,翻译的问题,实为中文的问题。余教授教翻译数十载,改裁学生卷宗时,往往也不是英文讹读,而在中文欠佳。试看梁实秋、鲁迅、胡适、徐志摩、或是余教授赞誉的钱钟书,又或者董桥,哪位译者不同样堪称中文大家?摊开一本钱钟书,迎面拂来英法德意,可你看他的中文,是何等老辣娴圆?中西固然天堑,中国的译者也固然不乏精通西文之人,倘若匀一刻功夫,多读几句汉语,可能译文质量也会更上层楼吧。余教授对文学批评的标杆立得更高。他指出,一个够资格的批评家,必须“精通(至少一种)外文”,惟其如此,他方才获取直接知识。“如果一个批评家要从中译去认识莎士比亚,或从日文论述去研究里尔克,那将是徒劳”。其次,“他必须精通该国的文学史,学有所专”。最后,“他必须是个相当出色的散文家”,“散文应别具一种风格,而不得仅为表达思想之工具”。这又提到中文格局了,且为重中之重。读者无法以此横准每位批评家,但劝勉也罢,自励也好,引介西文,诉诸汉语的人都应当权衡中西砝码,注重中文营养。当然我也并不认为余教授的所有观点都毫无瑕渍。比如他对比中西诗歌,谈及法文,说“因为语言本身的重音并不明显,所注重的却是每行要有一定数量的音节,例如古法文诗的“亚历山大体”......事实上法文重音不像英文一样以前飘号标注,在不做重读标识的情况下,不是没重音,而是缺省在尾音上,这是为什么法语听起来特别婉转清扬了。我不懂诗歌体例,但读法上,古今总有联系吧。再一点,是这本书的装帧,我都不晓得明明很晓白谈文艺,主题之下,为什么注了两行“法律文本翻译的原则、策略和方法/操作性很强的法律文本类型模式和翻译模式”,简直离题万里,也绝配得上“西而不化”的中文了。我每次合上书,总不免发一回怔,不晓得封面设计的人想什么。读这本论文小集,我觉得求证之余,更有中文欣赏之得。余教授在《外文系这一行》写道,“一位成功的讲师应该是一个巫师,念念有词,在神人之间沟通两个世界,春秋佳日,寂寂无风的上午,面对台下那些年轻的脸庞,娓娓施术,召来济慈羞怯低回的灵魂,附在自己的也是他们的身上。” 这所有篇目,正仿佛穿梭时间,撷摘文曲,展露中文姿态,召回人们心中流失的元神。没有什么文化纽带比文字更为苍弱,也更为磅礴了,一个诗人、学者、翻译家一生颠沛,却握紧了文字纽带,坐变古今,一身眷眷绵绵的爱。所谓“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我可以肯定,在西文或汉语教育中,余教授一定反复重申过西为中用,中文生态的意义,我也能感受到这份语重心长背后的使命感。无须立法,也不必鼓吹什么防卫、洁化,翻译也罢,不译也罢,作为中国人,读好中文,写好中文,这是最基本的。http://ciyunw.blogbus.com/logs/63359634.html
  •     我最早知道余光中先生,是因为初中时读了他的诗歌《乡愁》。现在10年过去了,我初学翻译,幸而又得到他在翻译上的指点,觉得很亲切。余光中先生从事翻译事业,凡40多年,这40年里他不停疾呼,劝告世人保护汉语言的美感,免受西文污染,保持汉语言的精炼,不能拖沓繁冗。然而,看看他在1960年代末所写文章中痛心疾首的那些事情,现在居然都成为人们写作说话和翻译中的标准用法了。 要发展白话文,必须保留一部分文言精华,吸收一部分外文精粹,绝不能从字法到语法乃至句法,各个关节上全面西化。余光中先生教导如斯,我初尝文学翻译,尚且感到脸红。想想这几年来,在应用文领域,我也翻译了几十万字,这种经历,已经大大败坏我的汉语口味。我现在说话,写字,都免不了拖沓和语言西化的毛病,这是翻译腔改不过来的后果。 余光中先生在《论中文之西化》一文中驳斥“英文比中文精确”的观点,他引乔治奥维尔在《政治与英语》一文中所举之例说明,在政党利用和新闻传播两重因素作用之下,现代英语同样出现冗杂现象。 余光中先生十分痛恨一些被滥用的词,第一恨“的”,第二恨“当”,第三恨“关于”,第四恨“作出”,第五恨“被”,第六恨各种伪术语,“XX性”“XX度”等等。 余光中并不欣赏54时期部分作品,认为其西化严重,上至鲁迅杂文,中直朱自清散文,下至何其芳散文,毛病或少或多。余光中推崇三位作家,老师梁实秋,学者钱钟书,学者朱光潜。余光中认为,钱钟书通晓古文和英文,写文章时能达到活用两者的化境。 余光中先生所持翻译观念为,如果直译后的汉语无法让中国人读懂,那么不如意译。翻译之“信”,乃是让读者看懂,割裂读者母语,强求字面上的“信”,那就不是翻译,是翻“字”。我认为他说得很对,我还暗暗下了一个决心,今后不看翻译得不好的书,第一原因是怕译者翻译错了,第二原因是怕坏译笔败坏我的汉语感觉。 本文作于2005-05-26,当时赋闲在家,尝试翻译了一些短篇奇幻和科幻小说。@陈灼
  •     《余光中谈翻译》##摘录* 创作可以凭“才气”,批评却需要大量的学问合灼见。梁实秋先生曾说,我们能有“天才的作家”,但不能有“天才的批评家”。* 魔鬼是西方近代文学中最流行的主角。* 思果先生给译者最中肯的忠告是:翻译是译句,不是译字。* 30年代白话文西化之病,近三十年来在中国大陆愈演愈重,恐已积习难返,不是少数清明雅健的作家学者所能挽回的。##笔记* 西方文学来源于希腊神话和基督教,是神的文学,而中国则是人的文学。虽然中国也有神话,但远不及西方神话成体系,往往没有深意,故事性弱。* 中国文学的冲突往往是人臣、亲人之间,而西方往往是人性中魔鬼与神的斗争,如果二者难分胜负,就成了十足的凡人。* 中国文学最高境界,是人与自然的契合,更常见的是人间的主题。* 应该避免把所有'ly'结尾的副词都翻译成“地”,比如悄悄、突然,都已经是副词。* 新闻报道类的文字,宜少用复杂的文言,避免滥用典故。* 英文用逗点是为了文法,中文用逗点是为了文气。* 傅斯年当年也撰文支持欧化国语,原因是当时环境,当年有中文功底的人,能容易的写出好的白话文。* 鲁迅认为白话文西化是必要的,因为西文比中文精确,而忠实不顺的直译也有助于西化。* 不少名篇为少年所做,但更多的是成年甚至晚年的作品。民国时期的文章多是文人年轻时所做,而到中年往往已不再提笔写作,转作学者,时代变迁,能保命已属不易。年轻人写的,如朱自清,虽被奉为佳作却实有瑕疵,比如西化严重。这些文章盘踞课本或文选数十年,真是怪现象。##翻译欧化病来自《从西而不化到西而化之》一文:* 滥用代名词,如:你这件新衣服真漂亮,我很喜欢(它)。* and连词,不能都用和。如:一年有春、夏、秋和冬四季。译为“春夏秋冬四季”。* 系介词,“作为”可以简化成“做”。如:尽了作为女儿的责任,译为“做女儿的责任”。* do译为作出,应找到更合适的中文词汇。* 用们来表示复数有时多余,如:所有的伞兵(们)都以安全着陆。* 抽象名词不要直译,如:知名度就是有名,可读性就是好看。* 被动语态滥用。* 形容词或名词子句过长,用短句断开翻译。

精彩短评 (总计51条)

  •     与其说是一本翻译指导,倒不如说是一本从翻译见文化的散文集。的的不休写得美极了,见解深刻
  •     中文的常态与变态,作家学者译者这两篇,全书菁华之所在。推荐给各位从事翻译工作的友邻~
  •     说得真好。——校车优质读物!文字工作者必读之作!我现在受不了的,余老先生几十年前就指出了,只是非但没解决,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     可能因为收录文章年代久远,白话文已在西化路上渐行渐远,书中许多反例我觉得顺溜得不得了。不过话说回来,吸收外来影响,不断演变,本就是语言发展的自然规律,一味抵抗也是不可能的。作为译者严于律己自是必然,对书中有关白话文纯净度的诸多示例还是辩证看待的好。
  •     很純淨的語言,深刻地比較,中文保衛戰。
  •     20170223
  •     比中文解毒好读,平和幽默,犀利而充满关怀。的的不休、被被不绝真是太经典了。
  •     余先生的一本评论文章集子,讨论的话题与其说是翻译,更多的是对新文化运动以来直到七八十年代的白话文发展趋势和问题的评说,涉及到的翻译论述多是今天看来一些基础的理论,所举译例多为诗歌,但对异形汉语的批判选用的都是日常语料,选材和思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可作为窥探现代两岸文化发展变化的有益材料。最突出的特点是作者的中文功底着实令人赞叹,可作为所有译者和文化人精进母语的参考范本。
  •     内容丰富,比如翻译或写作里常见的问题,如何用词,组织句子结构,中英文的异同,白话文翻译写作的历史,具体的翻译感想,还有写作,翻译,文学评论的特点等等。以后要更加注意选择译本,也要提升下中文了。之后可以再读一遍
  •     可以跳出常见翻译理论的条条款款,从另一个角度去了解翻译,很有趣,很有启发。
  •     说得挺确切。干净的汉语不简单
  •     其实精髓都在《论中文的常态与变态》一文。
  •     读过才知,翻译之妙,翻译之难。踏进这门,又庆幸又踌躇。进了这门,便有好多书要看,有好多东西要学。可是它真的很有趣。
  •     和《翻译乃大道》的内容完全一样 翻了翻 论文集 年代久远 对中文西化痛心疾首的吐槽集 然而对于想要学习翻译帮助不大 只是中枪之后知道怎样不好 却不知该怎样 还是去读另一本思果的《翻译研究》吧
  •     必读好书。
  •     我的翻译理论启蒙书。认识到中文水平的重要性。
  •     中西文化那部分不错
  •     两个下午就看完了,深感翻译乃精妙的学问。之前在工科领域完成过几篇翻译,还没有完全体会到余先生指出的这些问题。当然读罢也有不少困惑,比如所谓欧化的中文,如今早已深入我们的语言当中。余先生不喜欢“某某难度很高”的说法,一定要说“某某很难”,然而前者却是我们推崇的“精确的书面语”的体现,这可算是一组矛盾。另外,还是有很多“不可翻译”的词汇,往往原文的精妙之处是无法用一个中文词体现的(这也常常让我感到在社会学人懂得德法等外语的重要性)。余先生的才华是不容置疑的,仅在这本书中出现的几个例子就让我拍案叫绝。我这个高中开始就几乎脱离了中文阅读的人,还是有很长的距离要追赶。
  •     翻译一事,见仁见智。翻好了,归功于原作者的真知灼见。翻不好,就是译者遭骂。而标准却是青菜萝卜各有所好,大部分的“不好”无非晦涩难读,白话文西化。这主要也是在说文学翻译。
  •     只有中英文功底俱佳,才能做到译文简洁、流畅、自然。翻译也是一种创作。
  •     西化的中文我笔下也有。
  •     没有想象得好
  •     常读常新。
  •     大家箴言 但可惜许多传统中文表达都被今天的深受西语影响的汉语淹没了
  •     pdf
  •     虽然我觉得徐光中的诗没什么灵气,但他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好学者,好老师。有老一辈学者的诚恳和脚踏实地,看事眼光又犀利。底气足,所以不怕指出问题。文中提到了年轻人过多受外国文学影响,用英文的逻辑使用中文从而生硬不堪。中文的优势本应是其抽象和简洁地表达,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实在是可笑又可惜。但退一步说,中文在逻辑表达上的确不如屈折语。也许这样的“退步”实是一种螺旋式上升?
  •     不仅谈翻译 也谈文学 也谈文字 也谈文化 更谈做人 实译者之楷模 话中透露着一位文人的胸怀与担当 余老晚三十年要是把这些随笔放博客上 应该就没韩寒什么事了
  •     超棒!很多评论一针见血,还有实例分析,妙哉!
  •     “一国语言之健康与否,可以反映并影响社会之治乱,文化之盛衰,而专治之政权,必须使语言的意义混乱,事物的名实相淆,才能浑水摸鱼,以巩固政权。”——本是为了提高翻译技巧来的,没想到居然还顺带学了语言学、比较文学、政治、历史。确实只有当一个人学贯中西,内力深厚,才能做好翻译。在此之前,好好修炼自己的汉语功力吧。(PS:英文文献翻译技术感觉进步了一大截!)
  •     余老吐槽集。
  •     真是大家之作!
  •     翻译不易
  •     白话文发展初期的那些作家被余光中啪啪打脸,已经哭晕在厕所。
  •     读的第一本写作书,书里面讲了很多英式中文的弊病
  •     这本书改名后,“精装”重新出版了!新的书名为《翻译乃大道》。另外,这本书一大部份的内容,并不是示范写句子写得多美、多理想,而是示范如何写得“通顺”而好懂,很实用。大家想想,读书时若不时看到不顺的句子,每句都推敲老半天。谁有那么多的美国时间,来读这样的“洋汉语”?
  •     翻译更是再创作
  •     不遗余力捍卫最正宗的中文,反西化腔。教翻译课,一周三小时,一篇练习文字用五周,在师生之间往返两个来回才过,我也想上这样的翻译课╮(╯﹏╰)╭《与王尔德拔河记》讲《不可儿戏》的翻译,大有趣。笔记待补
  •     这大概是我看过的最好的谈翻译的集子。得以识别假洋学者!
  •     主要关注论中文西化章节,讲得很透彻。评论早期白话文作家青涩的散文,也甚为中肯。可以从中提炼出许多语病示例,写作时对照检查,尽量避免。推荐阅读。
  •     请受我一拜。文文学学,外面的世界越钻越小。自己的内心却愈发愈大。 一本书,一杆笔,一杯茶,一个壁炉,一只猫,足矣。足矣至死。
  •     老先生好趣味
  •     超棒 一点不乏味 又可以列书单了
  •     去温哥华的飞机上读的。棒棒的。
  •     作者最怕江郎才尽,译者却是与岁愈醇;措辞简洁、语法对称、句式灵活、声调铿锵;投入进去,积累经验,跳的出来,说出道理。道理说得完备,自成系统,便成理论。
  •     今晚不用睡了,我的读书报告……/觉得余先生所言甚是。
  •     翻译是件累人不讨好的活
  •     啊好看,有几篇简直想打印下来甩到一些人的面前!如果此书人手一本,朋友圈的中文表达水平可能会上升几个层级。
  •     跟思果先生的思想有不少重合,不能光读,一定要先想自己会怎么翻、怎么改,再去看作者写的。不然难免会觉得作者太咬文嚼字。有对比,才能保持虚心。
  •     相见恨晚!余光中指出现当代中文作品中的西化问题,鞭辟入里。又吐槽何其芳、朱自清、沈从文的作品,哈哈,牛人开撕真好看!
  •     文学翻译必读,其中提到了西而不化和白而不化的两大问题,足可为译者鉴。
  •     翻译要避免过度西化,列举了一些常见的错误。有几篇内容稍显重复,但能看出译者应有的态度,翻译乃大道。20151112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