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判的形成

当前位置:首页 > 体育运动 > 体育理论与教学 > 裁判的形成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2
ISBN:9787503679513
页数:276页

作者简介

《法官断案的心理机制》试图表达的学术旨趣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研究法官裁判活动这一法律问题。法官裁判是人的现象。凡是人的现象,都有一定心理活动规律,都可以成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每一种法律制度、司法政策和每一个法律活动的研究都应建立在对人的本质的看法和对决定人的行为的方式的理解的基础上,法官的裁判活动也不例外。《法官断案的心理机制》试图对这种信念进行检验,关注法官裁判活动的原理和规律。
《法官断案的心理机制》的目的在于,让读者从法学与心理学结合的角度去理解“裁判的形成的内在过程”,明白法官工作中的感性、知性、理性因素,准确的把握职业特征,在裁判的过程中通过与当事人、律师、社会等等的心理互动,完成自信、他信与公信,实现司法公正。

书籍目录

总序主编按语引论  第一节  司法中的困惑:法治理想与现实的反差    第二节  法学新动向:关注司法中人的因素    第三节  从裁判的心理机制切入第一章 案件事实的建构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事实的感知和注意  第三节  事实的形成  第四节  事实建构的偏离与成因第二章 裁判规范的发现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法条认知  第三节  裁判规范的发现  第四节  发现偏离与法感培养第三章 事实与规范的匹配  第一节  事实与规范的关系模式  第二节  模式背后的机制  第三节  事实与规范在互动中匹配  第四节  匹配的完成第四章 裁判的趋同与分歧  第一节 裁判形成中的稳定性因素  第二节  裁判形成中的变动’性因素  第三节  裁判趋同与分歧的关系  第四节  裁判中人的因素的凸显第五章 裁判中的法官  第一节  裁判中人的因素  第二节  人的因素的形成  第三节  法官的理想心理素质  第四节  法官的人格和背景对裁判形成的影响第六章 裁判的评价标准  第一节  研究裁判标准的必要性  第二节  裁判的几种标准  第三节  心理标准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特殊意义  第四节  兼顾法律标准和心理标准参考文献后记

编辑推荐

《法官断案的心理机制》由法律出版社出版。

内容概要

陈增宝,浙江三门县人,法学硕士,现为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法官。在《人民司法》、《法律适用》、《中国刑事法杂志》、《人民检察》、《浙江工商大学学报》、《人民法院报》、《检察日报》、《刑事法判解研究》、《经济犯罪审判指导与参考》等刊物发表法学专业论文三十余篇。
李安,浙江台州人,心理学硕士、法学博士,现为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曾出版著作2本、译著(合译)2本,主编、参编教材3本,在《心理科学》、《法律科学》、《犯罪与改造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案件事实的建构根据法理学的通说,案件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构成了任何性质的审理裁判活动的两大基本内容。但是,与法律适用问题相比,目前法学界和司法实践部门对事实认定问题进行专门、系统、深入的研究明显偏少,尤其对案件事实究竟如何形成这一问题缺乏必要的关注。本章以事实问题为主题,拟对事实形成的内在心理机制作理论探索,以揭示“案件事实如何形成”的一般理论图景,而在接下去的后两章巾则就法律规范的发现、事实与规范的匹配等问题进行探究。本章将分四节展开研究。第一节“概述”,对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的界分、事实问题的研究成果与缺憾、事实的划分、事实的建构性等内容进行概括性的总的论述,从而为下文的具体展开奠定基础。第二节“事实的感知和注意”,从“感知是事实建构的基础”这一心理规律出发,探究法官对证据的感知和感知中的注意等心理现象,以及揭示影响法官感知和注意的相关心理因素,特别是对影响“事实建构”的消极因素进行揭示,从而为法官在日常审判实践中的自我监控提供科学根据,指明努力方向。第三节“事实的形成”,全面论述案件事实形成中的整个认知和建构历程,重点阐述其中“法官内心的事实”和“案件事实”这两大类事实,使读者对案件事实的建构可以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第四节“事实建构的偏离与成因”,从不同视角分析了事实建构中的反面现象,即分析事实建构中的偏离现象,揭示了偏离现象的成因,包括知觉的选择性与取样误差、合理化解释等,从而为司法实践中经常遇见的“裁判分歧”现象在事实环节提供心理学解释,为提高事实建构的质量、促进裁判的客观和统一指明方向。

图书封面


 裁判的形成下载



发布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