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心理学

出版日期:2015-5
ISBN:9787544276872
作者:[日]河合隼雄
页数:224页

作者简介

童话诞生自每个人心中,隐藏着心灵最深处的愿望。亨塞尔与格莱特、玫瑰公主、金鸟、画眉嘴国王……这些熟悉的童话背后,隐藏着这个世界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村上春树最推崇的心理学家河合隼雄,从全新视角出发,通过解读童话中耳熟能详的人物与故事,探讨人类内心深处的“集体无意识”。
当我 说到“故事”的时候,能全盘接受我的概念的人只有河合隼雄先生。恐怕今后也一直是这样。能与河合先生相识,对我是莫大的鼓励。——村上春树
童话和现代人的精神世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对于任何问题,都一定准备好了某个令人信服的答案等着你。——河合隼雄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童话与心灵的构造
第二章 《特露德太太》:何谓“大母神”
第三章 《亨塞尔与格莱特》:远离母亲的心理独立
第四章 《三个懒虫》:惰性与创造力
第五章 《两兄弟》:影子的觉醒
第六章 《玫瑰公主》:青春期
第七章 《忠诚的约翰》:谋术师的作用
第八章 《金鸟》:父性原理
第九章 《谜语》:男性心中的女性
第十章 《画眉嘴国王》:女性心中的男性
第十一章 《三片羽毛》:实现自性的过程
后 记

内容概要

河合隼雄(1928-2007)
著名心理学家,日本第一位荣格学派心理分析师,对日本及世界民间故事有大量深入考察与研究。1992年获日本临床心理学会奖,1995年获由日本政府颁发、专门授予学术贡献卓越者的紫绶褒章。


 童话心理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黄晓丹一、作为生命象征的童话《小王子》不是我的菜,不知道老了以后我还会不会这么说。但在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我最爱的童话是《爱丽丝漫游奇境》。精神分析重视病人报告的初始梦,认为其中带有关键的无意识内容。但在我的分析中不断回归的,却是我报告的第一个童话《爱丽丝漫游奇境》。咨询师皱着眉头听我说完,带着劫后余生的庆幸和疲惫说:“爱丽丝一个人被扔进了完全无序的世界,她要搞清楚发生了什么,并且保护自己好难哪”。于是我就愣住了,这个解释穿越到我开始阅读爱丽丝的七八岁年纪,我忽然重新体会到一个儿童应付扑面而来的现实内容时的惊慌失措和难以言说。后来我很多次重看《爱丽丝漫游奇境》,猜测它的象征:在故事的开头,不够充分的抱持导致儿童的跌落,跌落进世界崩毁的黑洞。儿童独自体验无序的世界时,家人迟钝地沉睡着。这个世界异彩纷呈而充满风险,但因为没有守护者的目光予以支持,所以探险之旅从未充分展开。荒谬变形的门洞、出尔反尔的皇后、还来不及开始就结束了的疯狂下午茶……借助重新读它,我得以寻回那些已经流散在记忆中的童年感受,并意识到这种感受如何限定着我当下的生活。时至今日,我依然像爱丽丝一样,面对世界既战战兢兢、又兴致勃勃。而那种不能充分表达、不能充分投入、不能充分探索的感觉也依然如影随形。我是爱丽丝、我的朋友杨庆说她是单腿站立的坚定的锡兵、阿啃则是被只有一根刺的玫瑰花驯服了的小王子。我们都认为这样的表达是准确的,它描绘出我们各自的人生主题,远远超过任何条分缕析。二、童话是如何产生的童话带有一种古老的力量。从文类起源的角度来说,童话、神话、传说有着类似的形成过程。所有流传下来的故事,都通过口口相传的检验,滤去了个人化的表达,而呈现集体共有的经验,尤其是潜意识水平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无法提炼为规训的,因而也更具活力、更为丰富。它们通过象征来保存,哪怕永远有聪明的教师愿意提炼中心思想,但故事依然以它自己的生命力,在“中心思想”的笼罩之外,生机勃勃地流传着。但童话又比神话、传说更独特。从产生的历史来说,现代意义上的童话十七世纪才从民间故事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文体。现代以前的人们并不觉得“儿童期”是一个需要被区别对待的特殊时期,所以既没有儿科学,也没有童装设计,更不要说专门为儿童写作的文学了。“童年的发现”之后,大量莫名其妙的古老故事借着“取悦儿童”的名头得以保留,而又因“不要教坏小朋友”的禁忌遭到删改。童话自产生之初,就是一个又疯狂又正经的纠结文体,于是,天真无邪版的《小红帽》、亲妈变后妈版的《白雪公主》就产生了。其次,从文类的特征来说,在神话传说中,“哪个时代”、“哪里”、“叫什么名字”这些限定性的因素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它偏向于表达不同文化、不同族群中差异性的主题,而童话表达超越了文化之上的更具普遍性的人类经验,所以其中的时间、地点、名字模糊到了恨不得画个圈圈代表的程度。一个正常的童话的开头会说:“很久很久以前,一座山下住着三兄弟”,而一个正常的传说开头会说:“刘晨、阮肇。入天台采药”。一个正常的童话结尾会说:“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一个正常的传说结尾会说:“事出《神仙传》”。天台山在哪?“肇”字怎么读?《神仙传》可以吃吗?不但弄不懂复杂文化背景的小朋友偏爱童话。连被各种东海西海、南学北学搞得头昏脑胀的成年人也愿意偷偷捡起童话书,读一章醒醒脑子。阅读童话虽然不能解决什么大国崛起的问题,但在面临生老病死、爱恨情仇这些人生中的基本问题时,却能给我们安慰和启发。荣格派的分析师认为,这是因为童话中蕴含着原型,并且是最古老、最稳定、离具体的时代和社会最远的那类原型。因此,童话跨越高山大海,受到人类全体的欢迎。三、童话、原型与生命模型什么是原型?理解它有两种最简便的办法,一种是使用百度百科,第二种是阅读河合隼雄的《童话心理学》。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解决方案。用第一种方法,虽然每个字都认识,但你读完之后依然不知道原型是什么。用第二种方法,虽然你既不知道原型是什么,也不很清楚童话是什么,但河合隼雄先生一会儿说说童话,一会儿说说原型,看完这本书后,两件事情就都明白了一点点。童话是不可浓缩、不可提炼、不可总结的。这正如弗朗茨所说:“无论怎样解释童话、寓言故事,都无法超过它们本身”。弗朗茨说得很抽象,但它的意思基本就等于在说维生素片不能替代法国大餐、《爱情心理学》不能代替花前月下,因此,“《丑小鸭》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也就不能代替阅读者的一惊一乍、长吁短叹。这是童话的珍贵之处,也是童话的费劲之处。对于用来说明道理的法学、经济学案例故事,我们一旦懂得道理,就不会再去注意,但童话故事却吸引我们千遍万遍地阅读,就好像我们在每一个春天将脚踏进溪水,就能快乐地唱起歌来,每天回家摸摸沙发上的大懒猫,心就变成了融化的冰激凌。它像一个秘密花园的入口,每次开启,都能带给我们深刻的情感体验。河合隼雄说:“在经历原型体验时,人力图更直接地将这种体验传达给别人,便产生了故事。这就是童话、寓言故事的起源。这种原型体验符合人的普遍心理,因此被很多人接受,并跨越时代一直流传下来”。这个解释有点神秘,但从文类功能分化的角度来说就很好理解了。事物总是成对出现,比如光明与黑暗、秩序与浑沌、好妈妈和坏妈妈、聪明人和懒汉。那些能被理性接受的古老经验浓缩成了箴言,写成《三字经》、《弟子规》那样好带又好背的一大张,贴在教室门上。剩下时时刻刻都冲击着我们,但又不能被理性整理浓缩的经验,就只能费事费力地以童话的形式呈现。“世上只有妈妈好”!才不是,你难道没看过《白雪公主》吗;“勤能补拙”!才不是,你难道不知道勤劳会败家,懒惰能致富吗;“言必信、行必果”!才不是,你难道不知道青蛙王子是被公主扔在墙壁上才变成王子的!世界上有多少条箴言,就有多少个童话作为反例存在,于是气呼呼的人类就把那些明显不符合逻辑的陈述称为“我看你在说童话”,但在荣格派的分析师看来,恰恰是童话表现了更深层次的心灵真实,即无意识水平的真实。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并非完全受到意识控制,在意识的冰山之下,还有潜意识的巨大地基。荣格发展了弗洛伊德的认识,认为在个人的意识和无意识的深处,还有集体无意识。个体无意识主要由“情结”(complex)组成,而集体无意识主要由“原型” (archetype)组成。原型是不可知的,它通过原型意象(Archetypal images)来呈现给意识。这听起来好像是说原型和原型意象的关系类似于你找不到具体的一,但是能找到一颗豆子、一只鸡、一朵小红花。原型意象大约有几千种之多,但荣格最喜欢论述的重要原型包括阴影、阿尼玛、阿尼姆斯、大母神等。荣格认为生命大概是这样一回事:人出生后同时面临成长和限制两个矛盾的主题。人的发展过程分为前后两半,前半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人格面具,使自我强大,后半生的任务是整合自身的阴暗面,实现自性化。这些干巴巴的话,原本是只配写在考卷上哄哄老师的。只有经过了深层心理学分析的人才能感同身受地知道它到底是怎么回事,为此有一本叫做《荣格崇拜》的书,抱怨荣格学派是一种要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完成特殊入会仪式才能进入的现代秘密宗教。但好在有河合隼雄,他用格林童话中的十个故事讲述了这个过程,使我们只要花三十九块钱,就能够借助童话这个媒介,把我们的个人体验和荣格的生命模型联系起来。四、阴影与阿尼玛/阿尼姆斯河合隼雄按照生命发展的节律来安排这十个故事的次序。第一个故事讲著名的大母神原型。大母神是什么,可以去看埃利希·诺依曼的名著。河合隼雄说,《特露德太太》中那个把女孩变成木头扔进火里的巫婆就是既能培育生命,又能吞噬一切的大母神原型。它对应于我们在生命之初同时体会到的母性的善恶双重性。但在第二个故事《亨赛尔与格莱特》中,小兄妹却将巫婆扔进了火炉,战胜了母性原则中消极面的制约,这个经验对应于儿童“远离母亲的心理独立”过程。此后,这个开始独立,但并不完整的个体面临了一系列发展任务。首先他发现,在潜意识中存在着一个与意识自我完全相反的孪生兄弟(阴影)。意识自我有多善良,孪生兄弟就有多邪恶,意识自我有我骄傲,孪生兄弟就有多自卑。如果意识自我决定对此视而不见,孪生兄弟就会接管人生。只有正视阴影,并将阴影的特征整合到自己的人格中去,才能摆脱它的控制。这个惊心动魄的“阴影整合”,不但是格林童话中《两兄弟》的主题,也是《浮士德》和《哈利波特》的主题。荣格心理学的梦理论认为,如果你梦见了与日常表现明显不同的“另一个自己”,那大概就是梦见了自己的阴影;如果你梦见的是个陌生异性,而且将你导向陌生世界,那么有可能就是阿尼玛/阿尼姆斯。童话与梦有着相同的结构,它总是以“两兄弟”来象征阴影原型,而以王子和公主的结合来象征阿尼玛/阿尼姆斯原型。阿尼玛是男性心灵中女性形象的原型,她让男性产生情调,阿尼姆斯是女性心灵中男性形象的原型,他让女性敢于要求。他们是灵魂的象征。如果不能解除对其的压抑,就会感到生命深处的干涸,如果被其过度吸引,则会导致在现实世界中的毁灭。阿尼玛/阿尼姆斯带来的冲击力,在现实人生中常常是通过婚姻关系里反复的冲突表现的,而在童话之中,则更具象性地以一对男女关系中“相遇——吸引——结合——冲突——分离——重新结合”的螺旋形上升来表达。很多现代学者从社会角色变迁的角度批评童话中充斥着太多王子公主结婚的主题,强化了女性仅仅隶属于家庭的刻板印象,这从意识领域来说当然是正确的。但是从深层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童话中王子与公主的结婚,并不是指现实层面两个人之间的“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而是指所有男女个人心灵深处都必须完成的整合阿尼玛/阿尼姆斯的任务。《谜语》的主角是王子,《画眉嘴国王》的主角是公主,却都受到了迷人而危险的异性的吸引。他们必须冒着生命危险去迎接挑战,在真正的结合到来之时,诱惑者的邪恶和危险就会得到转化,化为无比的美与纯洁。我们被这样的结局打动,一定是因为它不仅表现了社会层面的相配或成功,更让我们体验到心灵层面的活力和完满。对这些童话的分析,《童话心理学》里都写得很详细,我就不用一一进行文献综述了。五 转化的发生真正的童话,常常含有小朋友们很喜欢,老师们却很头大的成分。用整个身心灵一起去拥抱童话的小朋友们,获得的是对某个童话的整体性印象。哪怕故事中有一些表面看起来有违道德理智之处,但小朋友们仍能感受到整体气氛的善意。老师们并不是不具备整体性地接受一个作品的能力,但当他们走进教室、戴上教师的人格面具时,非此即彼的分析理性就占据了统治地位,于是童话中一些其实自己内心可以接受的部分,在要去当课本讲时就没法被接受了。比如说,《打火匣》里士兵怎么可以不劳而获呢?《金鸟》中的小王子怎么能忘恩负义地砍下小狐狸的头呢?这些桥段实在是太坏了,赶快要把他们删掉!“童话和寓言故事中有很多看似不合常理的情节。总想从童话、寓言故事中汲取惩恶扬善教训的人,时常为这些不近情理的情节感到疑惑”。河合隼雄注意到,在童话中,这些不合常理的情节并不仅仅依据“既然意识世界里有A,潜意识世界里就有-A”的原则随随便便地分布着,而且它们常常是一个故事中最关键的因素,或者叫做“转化性因素”。自古以来,人们就观察到,虽然人类积累了很多正确的经验,但正确与正确的无限制叠加,虽然可以逼近目标,却不能使成功必然发生。在那个最关键的时候,反倒需要一些相反的事物参与进来,转化才能完成。这种事物的相反相成性,被称为综合逻辑,与构成现代理性主义基础的分析逻辑相对。《庄子》即是综合逻辑的集中体现,而它也是通过极具象征性的故事写成的,并被河合隼雄当成东方童话的代表来论述。文明表彰勤劳、智慧、美丽,庄子却鼓吹懒惰、愚蠢、丑陋。也有很多童话是写因为极度懒惰而获得成功,这样的作品真是能让小朋友们百看不厌,但河合隼雄说,那不是因为小朋友们人性不完善、而是因为在“懒虫成功”的故事中有着“无用之用”的真实性。我们现代人说“慢慢走啊,欣赏”,“慢慢走”就是最小规模的懒惰。在漫漫人生路上,如果只是埋头狂走,有时会离终点越来越远,而慢下来,却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写作也是如此,如果我时时想着要写得比小猪好,比涂涂好,也许能写得很快很花哨,但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了。这时候停下笔来,顺着这个沮丧才能发现,虽然写了这么多字,而且看起来也很有文化,却不是我心里真实的声音呀。于是只能把前面的稿子删掉一大半,才能找到舒服的写法。在童话的世界里,所有经验的展开都以一个错误、迟疑、懒惰、遗忘为契机。不管是爱丽丝还是小王子、白雪公主还是丑小鸭,功夫熊猫还是悬崖上的金鱼姬,如果它们的人生按照原先设定的目标按部就班地完成,故事就无法开始。童话为读者们埋下了一个狡黠的诅咒——愿你们事与愿违、愿你们南辕北辙、愿你们在失控中成长。河合隼雄说,放弃决定权,是童话中常见的主题。如果认为意识有着至高无上的优越性,而忽视了心灵整体受到的吸引、萌发的冲动,必然会产生危害。因此,童话总是在讲述那些不在自我决定范围之内的事。在很多童话中,危机莫名其妙地开始了,又莫名其妙地结束了,主人公好像也没有做出什么关键性的决定,只是坚持等到某个时候,转机就悄悄发生了。这种“等风来”的谦虚和被动,大概是现代家长和教师最缺乏的品质。在很多时候,家长和教师越努力,小朋友的症状就越严重。所以,还是把培优补差的钱省下来,多读读童话吧。六 河合隼雄是谁河合隼雄是个好老头。不但我喜欢河合隼雄,连村上春树都喜欢河合隼雄,所以居然有一本书的名字就叫做《村上春树去见河合隼雄》。他是坐新干线去的,聊了两个晚上就把录音整理出一本书,大概是他写得最快的一本书了。这本书的中文版非常轻巧,而且河合隼雄说话,有种特别的深入浅出的风味,从来不喜欢写逻辑复杂、绕来绕去的话,所以特别适合带在火车上看。读河合隼雄的书,我老是会产生一种错觉,觉得他大概是一个质朴而智慧的老头,就像叶芝《凯尔特的薄暮》里总是一不小心说出了真理的农夫。后来看到他的照片,发现他果然是那样的相貌。事实上,河合隼雄是亚洲的第一个荣格派分析师。他有另一本轻巧而好看的书,叫做《给未来的记忆——河合隼雄回忆录》。他出生于较早接受西方生活方式的日本家庭。在少年时代,他经历了日本的战败、战后的学生运动,但发现自己并不能完全地融进群体性的宏大叙事。他最初学习数学,费劲全力也不能学得很好。就在乱冲乱撞中,河合隼雄遇见了心理学,并顺着“心理统计学——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罗夏墨迹测试——富尔布莱特奖学金——UCLA——瑞士荣格学院”这样奇怪的路线,把自己弄成了荣格派分析师。如果没有日本的战败,就没有富尔布莱特奖学金;如果没有数学专业上的不胜任,就没有向心理学的转向;如果不是因为按照美式训练搞不定日本病人,也不会发现“日本人的心灵”。河合隼雄的一生中也充满了偶然和对偶然的接受,及随后带来的挑战和转机。荣格说:“我的一生是无意识自我实现的一生”。河合隼雄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但是他毫不掩饰自己常常处于“大吃一惊”和“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的状态,其中的开放性、幽默感及对无意识的谦逊态度,恰好与童话分析中强调的观念一致。七八十年代,河合隼雄成为了日本最重要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和文化研究者,并于2002年出任日本文化厅长官。在实践上,他将现代的心理学和教育学观念带入日本学校和家庭的日常运作之中,在理论上,他是第一个从深层心理学层面论述东西方不同的学者。就像荣格从欧洲哲学、传说和炼金术中提炼出一个以西方人为主体的人类心灵模型,河合隼雄的《日本人的传说与心灵》也提出了一个日本式的东方心灵模型。河合隼雄甚至发展出了一套特殊的学术语言,同时混用故事、案例、感受、象征、疑问和少量的论述制造一个易于产生顿悟的混沌空间来传达他的智慧。也正是因此,河合隼雄的书易读而难解,易感而难言,是所有普通读者的好友,却是评论家的头号敌人。79岁时,河合隼雄为自己的人生童话重写了一个开头,那就是《爱哭鬼小隼》——那个比所有人都要多愁善感的小男孩注定要将一生投入到对心灵的探索之上。也许要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我们才能记起童年最初的事实,并搞清楚天生的人格特质中的哪些因素决定了我们后天在遭遇无数偶然时不同的易感性。这就像在所有的童话中,不到故事的结尾,我们不能懂得出发的意义。而当我们终于懂得时,所有的敏感、脆弱、事与愿违都已转化成了命运的恩赐。
  •     读着童话故事长大的我,小时候从来没有怀疑过公主最后是要嫁给王子的,恶继母和毒巫婆的下场一定是悲惨的,世界上相爱的人们最后都是要过上幸福生活的。这个梦想有那么一点点幻灭,是在青春期春心初萌时,发现全班女生都爱的校草居然连看都不看我这个灰姑娘一眼;这个梦想继续幻灭,是光良那首《童话》红遍大街小巷时,“你哭着对我说,童话里都是骗人的,我不可能是你的王子……”是啊,校草当然不是我的王子,因为我不是灰姑娘,只是肤色有点黑的姑娘;这个梦想彻底幻灭,则是在一位好心的男士勉为其难替祖国分忧、咬着牙槽领走了我这个老大难剩女,而我又恰好读过河合隼雄的《童话心理学》之后——真是泪流满面,醍醐灌顶,童话骗人竟是如此彻底!河合隼雄何许人也?列几个title来表明他的段位吧:日本著名心理学家,亚洲第一位荣格派学者,曾任日本文化厅厅长、京都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长……这位不捏指占卜、不塔罗算命、不推演星盘、靠心理学读懂人心的老爷子潜心研究世界各国的童话、神话、寓言故事多年,写成这本《童话心理学》。他说:“童话诞生自每个人心中,隐藏着我们心灵最深处的愿望。童话和现代人的精神世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对于任何问题,都一定准备好了某个令人信服的答案等着你。” 既然它准备的答案令人信服,又为什么说它是骗人的呢?且听我缓缓道来。首先,你从小听的那些童话,未必是真实流传的版本,很有可能是被心怀好意的大人们一代又一代,重度PS过的!以《格林童话》中的《亨塞尔和格莱特》为例,樵夫、妻子、一双儿女,这个看似完整幸福的家庭生活在一起。直到有一天,饥荒来袭,食不果腹,饿得辗转难眠的樵夫满脸愁苦地问妻子怎么办,妻子的答案特别快准狠,非常断舍离:把俩孩子都给扔了!假如你也是个纯良的读者,一定对妻子的话惊讶万分,毕竟是你孩子啊。紧接着,故事第二段做了交代:“两个孩子听见了继母对父亲说的话……”这个不经意中传达的“母亲是继母”的信息,是不是让你长吁了一口气,安下心来接受故事的任何走向?然而,河合老爷子无情揭露:在这个故事最初的版本里,母亲就是亲生的!不止如此,白雪公主那个恶名远扬的母亲、想毒死最美的女儿成为“天下第一美”的王后,原本也是生母。心理分析认为,我们在考量“母亲”这个问题时,总是存在着正负双重性。然而人们却只肯承认母亲的正面性是母性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文化和社会,它的负面性潜藏在人的无意识中,隐隐威胁着我们——口口相传的童话故事,泄露出这些无意识的担忧。好心的人觉得,亲生母亲扔孩子甚至杀孩子,这多不人性啊!出于一片善意,把生母默默改成了继母,讲给孩子听……继母这个黑锅啊,一背就是千百年。和她一样脸谱化的负面形象,自然还包括童话中反复出现的森林里丑陋的老巫婆、披着羊皮的大灰狼以及伪装成糟老头子的恶魔等,他们各自映射着微妙的心理学动因。小时候,我们总觉得童话故事中的坏人都没有好结局,勤劳的人会获得意外的奖赏,善良的姑娘哪怕遇到癞蛤蟆也会秒摔一下,变身王子。长大后再看这些故事,哼,那时的思维真是太傻太天真,童话才没这么单纯呢!《格林童话》中有一则《三个懒虫》,临终前老国王把仨儿子叫到床榻前,宣布要把王位传给……最懒的人。三位王子开始绞尽脑汁编排,大儿子说他睡觉时,宁可水滴到眼里睡不着,也懒得闭上眼睛;二儿子说他烤火时,宁可让火烧脚后跟,也懒得往回缩一下;三儿子说他快被绞死时,有人往他手里塞了把刀子,他宁可去死也懒得举起手去割绞绳。毫无疑问,老三赢了!如果你顺着小时候的直线思维相信懒惰会获得生命的奖赏,那么恭喜你,你完蛋了!为什么这种完全不符合“惩恶扬善”童话路线的懒虫成功学故事偏偏数不胜数?弗洛伊德说过,梦具有满足个人无意识愿望的意义。站在这个视角上来探讨,在普通民众一味将勤奋视为美德、不得不劳作不休的年代,人的无意识中隐藏着多少偷懒的强烈愿望啊!每天纺纱、疲惫不堪的妇女们,听到《三个纺纱女》的童话,畅想一下这个世界上竟然有不爱纺纱的姑娘,靠懒惰这个“无为而为”的技能,告别纺纱机,嫁给高富帅,走向人生巅峰,内心该有多么安慰啊!仔细想想,这哪里是你小时候听过的童话,这简直是中世纪版的超级玛丽苏!至于前面两个故事中反复出现的“三”,在童话世界有着怎样的象征意义呢?首先,能想到以“正反合”的图式为基础的对立统一,它与基督教“三位一体”的象征性联系在一起,强调更高度的精神统一……不知这段不明觉厉的话,你看懂了没?如果没看懂的话,没关系,赶紧去买本《童话心理学》吧。相信我,你将在河合隼雄的指引下,推开一扇通往童话新世界的大门。(专栏约稿,转载请告知)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拜读的第二本
  •     这本与河合隼雄另两本比起来专业一些,也难一些,是用荣格学派的集体无意识和原型分析童话和寓言。由于荣格的东西我懂的不多,部分内容不是太懂。但仍是一本有趣的书,也懂了很多原型的知识。
  •     用心理学去解释童话,文笔简单易懂,很受用~
  •     有些荣格派的分析还是挺有趣,但是荣格加上这个“日本”“男人”,其中女性歧视的问题实在太明显
  •     “无论怎样解释童话、寓言故事,都无法超过它们本身。”作者也说。/没有中心理论的杂志连载集编看起来没甚意思/有趣的终究是精神分析学,而不是用它来解读童话
  •     童话中有许多故事的原型。
  •     适合成年人看的书。喜欢童话和其背后的心理学,不能错过~
  •     满好的理解荣格的理论的一个实例性书籍,可惜内容太少了,如果再多几本就好了。
  •     阅读体验流畅而有启发,缺点是并不怎么成体系,总觉得有点只鳞片爪。对日本童话的分析和反省比较有趣,但总的来说远不如贝特尔海姆大神的The Use of Enchantment。三星。
  •     河合隼雄的书向来深入浅出。借此复习了一遍格林童话,顺便也在复习一遍荣格吧~~
  •     陰與陽,行于中道,做個無為的人,將無意識帶到意識層面,選擇“第三條路”。如莊子說的:心斎,才能聽到天籟之音。也說明了一點,人類的名著什麼,文化什麼,真的只是意淫而已,大家一起做夢。
  •     看来要补格林童话
  •     民间故事和取材于其的童话就像上了锁的文化宝藏,解构其中的意象就像游戏一关关打通一样令人通体舒畅。
  •     这黑暗的毒害童心的东西
  •     河合的书总是很棒!2016-5-12
  •     人格分析无处不在,但是准确或唯一的答案吗?
  •     对于荣格没有研究,同时对于日本神话和童话没有研究的人,比如我,看这个就懵了
  •     喜欢这种跨界的探讨,虽然有些部分写得我三观都毁完了 0。0
  •     童话不是简单的童话,是人类群体无意识的集中反映,尤其是大母神的主题。此外父性母性及其正负性、惰性创造的论述也蛮有意思。正巧最近在看荣格的《金花的秘密》,比照下更好理解了。
  •     简单易读的荣格学派心理学书籍
  •     同类型里很好的一本,有思考,有比较,但有些分析的有点浅
  •     荣格学派的心理学家,不是很对胃口。
  •     更好理解原型的象征意味~理解故事的魅力,故事解构后的深度。若自己是大海,处处都是深不可测的内涵。
  •     影子大概可以理解,但阿尼玛和阿尼玛斯到底是什么鬼啊!!!
  •     这很直男(微笑脸 对女性的歧视也太明显了吧
  •     还是认为童话故事是一种非日常生活的体验…是对死亡的恐惧、对超自然力的敬畏、是对运气的珍惜、是对平庸繁琐的日常的巧思…
  •     翻译生硬
  •     荣格学派的童话心理解读
  •     我喜欢这种概念性的知识梳理。
  •     inspiring
  •     一本童话的专业书和专业的童话书,薄薄的小册子,花了两个通宵,抄了二十几页纸的笔记,想起自己从懵懂的年纪一路走到如今的成长,童话不变,小孩却长大了。
  •     生动有趣,作者也一定很好玩吧
  •     海南出版社 新经典
  •     对集体无意识知之甚少的白想问如何确定以此为据著书立说不是过度解读。童话让我感兴趣的点是为什么有些故事逻辑很怪,比如公主把青蛙扔到墙上想摔死他,但青蛙一摔变成了王子于是他们结婚了…可作者说他不想讨论这个问题…比较喜欢书中对父权特性的解释,以前在卡夫卡传记里看过类似的分析,重温。
  •     怎么样?这可真是一本有意思的书呢( ˙-˙ )
  •     阅读过程中,回想有关童话故事内容的时间远大于对书中所揭发的一系列补偿机制、隐含意象等无意识心理的关注。好吧,其实我没太看进去。
  •     看到新故事,看到新视角。喜欢作者对感性力量的承认,和与分析解释做到的微妙平衡。还像第一次看荣格一样新鲜和好奇,“瞬间便是神灵”。
  •     蛮有趣,但是个人感觉讲的不够清晰
  •     原型心理理论挺能说明一些问题的
  •     有些难懂。但是读后对童话故事有了不一样的感受。需要多读几遍,慢慢体会。
  •     对“母性的正面负面”“惰性”“青春期”几篇印象颇深。公主要经历百年的睡眠才能被拨开荆棘的王子吻醒,多么像现代阿宅女性,从自我封闭世界到敢于接纳男性的爱需要百年世界让智慧和心灵成长。男人和女人心中有着各自的理想异性“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逐渐通过这本书了解了一些为什么无法恋爱的原因。作者旁征博引,可惜总是列举太多又恕不赘述,让阅读快感降低。总体还是挺有趣的,但对单个故事的剖析不够专一和深刻。
  •     日本的《千面英雄》
  •     观点很有意思,揭开了童话故事里某一部分的必然和象征性,但有些部分仍然显得牵强。看到荣格派,以后了解一下。
  •     用荣格心理学来解释童话。总有点指哪打哪的感觉。书读起来轻松容易,只是我读了很久~
  •     荣格流必读,从此童话不一样,而且可以借鉴学习如何写一个影响心灵的童话
  •     20160814 之前看了很多河合先生的书,对他的文字比较熟悉,看起来就不那么枯燥也容易理解。详细分析了《格林童话》中几个故事,以及它们内在的对人类心理学中的隐藏含义。
  •     从心理学解读童话打开了新的脑洞,对自己的认识也有所加深,但是翻译不是很好。
  •     知道河合隼雄在日本心理学界很有分量,还跟村上春树很合得来,还是第一次看他的书,视角很特别~~~~
  •     荣格学派对于童话故事背后心理因素的解读,很有意思。这是我第一次觉得河合隼雄的书好看(以前还看过《爱哭鬼小隼》和《大人的友情》)。
  •     “意识依存至今的原理变得无法依靠,便在无意识中形成了与之对立的原理...如果能忍受这种退行现象...心理能量重新由无意识流向意识,出现具有创造性的新的生存之道。” 读起来比较累。小时候看着爱丽丝要独自应对无序世界,同时身边没有目光支撑,那种难以言说的隐隐的无措感简直就是恐怖故事,但要是现在问我最喜欢的童话,还是爱丽丝梦游仙境,可能就是这样。 :)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