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士的画像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9-1
ISBN:9787806472842
作者:亨利・詹姆斯
页数:704页

书籍目录

主要人物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


 一位女士的画像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这本书 是在我上大学时一个学姐送我的 花了一个多月才看完 以我看小说的速度 这本书 应该是厚的了小说讲述了以伊莎贝尔的感情为主线展开 涉及很多有关生活的话题 你永远不知道 你面对的人 戴着怎样的面具 我想结局是好的吧 她总算是明白了 什么是幸福 平平淡淡才是真~

精彩短评 (总计45条)

  •     So waht do u think is the common happiness?
  •     2011-11-28 11:55:16 bluemoon
      能告诉我 你怎么看的下那么多名著 还都能记得住 写评论的?
      羡慕~~
    ---------
    有兴趣你就会有读下去的欲望,记得住,大概是读得时候印象深刻,作者写得好。
  •     Lord W自始至终都未对Isabella断情吧?虽然情因何而生也不太清楚。而他后来的求婚不是出于对Pansy的爱, 而是为接近Isabella,意图之猥琐,与先前的光辉形象不符。。
  •     几天前刚在Matthews, Roy编的文选上看见了lz的头像。。。
  •       治愈啊啊啊啊啊!!!!!!!!!!!!!!!!
  •     原版实在是看的我想死……但是我没阅览证还没办,没法借原版的看
  •     书评写的真不错啊~
  •        已经把书还了,但是所有情节都在我脑海里恣意伸展。第一次发现,用心去读一本心理描写丰富的外国小说是如此惬意如此涤荡心灵的历程。亨利詹姆斯爱用大段的景物烘托,爱花大量笔墨去勾勒人物内心活动,爱置身事外评论他笔下的人物……这些都是从前见了外国作品就绕道而行的原因,可如今,却是驱使我用心看完三厘米厚的《画像》的动力,不可思议却也让我感动万分。
       我热爱詹姆斯的文字,行云流水清新睿智。不像一些深刻见长的外国大家更喜爱或华丽或客观的语言,我觉得詹姆斯在描绘景色事物时更似中国传统风格。寥寥数笔,淡彩相宜。而在他形容某个人物怎样时又变得那么睿智犀利一语中的,忍不住想要把看到的每一句都抄下来化为己用。
       而他塑造的每一个形象又都那么形象,即使没有遇到过的性格经他一描写就可以感知他会是怎样的形象。比如杜歇夫人,我猜中国社会是孕育不出这样一类人的,但是通过文字我可以感知到她是个怎样古板却又正直的女人。我们一生中不可能阅尽所有性格的人,就是在书中汲取这些营养才能增强多这个世界的理解。而我相信这本书就是最好的导师之一。我看到梅尔夫人这个形象的第一反应是她将会影响伊莎贝尔的生活但不知是何种性质的影响,而到最后我可以肯定这一类过于完美的人反而是最不完美的人,甚至可以某种程度上印证生活中碰到的某些人。再一方面,如果是一个心思细腻的人,善于思考的人,看到其中大段的心理描写,不论是怎样一个人物的,都可能会有恍然大悟,心灵交汇的瞬间。我可以从伊莎贝尔身上看到我想要追求的正直性格,我也可以从亨利艾塔身上找到我自己具有的冲动性格。人物是鲜活的,这样的好书就是给了我能够接触更多性格更加了解自己的机会。伊莎贝尔的选择可以告诉我过分耽于幻想有害于人生的选择,拉夫尔告诉我喜欢一个人就助他做他想做的事……我沉于这些人物正直高尚的性格,我亦告诫自己切勿犯他们那样的错误。
       结局处我并没看懂,我不相信作者隐喻的说出伊莎贝尔回到罗马回到那个黑暗的奥斯蒙德身边就是最后的结局。但似乎这又是传承着欧洲悲剧传统的最好解释,我要对我的命运我的选择负责。而我们惯性中的思维应该是认定伊莎贝尔应该是离开奥斯蒙德投入真诚的新生活才对。可是这样,也许才更像伊莎贝尔会做出的选择。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永不停歇,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各种磨难不是理所应当而应是心甘情愿的。没有磨难她,我,我们将永远是天真的,脆弱的,卑微的。我看到她变成奥斯蒙德夫人后的犹疑性格,我不难过,我知道岁月必然已在她心上刻出痕迹,而这痕迹就是不再鲁莽。其实最后,即使伊莎贝尔离开奥斯蒙德,那她选择拉伯顿还是戈德伍德都不一定是幸福的,因为高尚、纯真、自由如伊莎贝尔的人,是在谁身边都会受到束缚的,即使是最能理解她的拉尔夫。结婚,这两个字就可以限制掉他们的激情磨去她的理想。而她能够跟一个不爱的可以说是有怨念的人在一起反而更能保持内心的高贵与独立,因为不爱,所以思想可以不受钳制。伊莎贝尔,是不可追求的。
       而亨利艾塔最后的结局,我猜想会是幸福的,因为她比伊莎贝尔更脚踏实地,也更直来直去。或者,年少时我们可以肆无忌惮的做梦,梦中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鸣婉转猿啼清远世无纷争美好如画,梦中畅游世界交融思想为己之所乐处己之所爱。但是梦终有醒的那一天,太美好的梦反而更加易碎更加劳心伤神。只愿我们的梦能稍微长久一点,而醒后心中仍能有一方空间留给梦中的那个灵魂。
  •     我觉得Henry James应该是没有在歌颂这种American Innocent 吧
  •     主角对自身形象的大量思考和实际表现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冲突,人物性格的把握已有些复杂,又加上许多特征简直是被作者强行添描上,而没有从人物本身生发出来,实在难以叫人信服。
    有例子么~
  •       人总应该有点不可理喻之处。----------王尔德
      
       如果一个姑娘,她的前半生过于顺遂:衣食无忧、内心富足、生活由内而外的过于平稳、完美的话,那么,她很可能会在后半生里,拿自己的婚姻,说事、练手。用一场失败的婚姻或者若干畸形的恋爱,来体会生活本该就有的跌宕起伏和痛感。
      就像如今的天涯论坛上,各种被富养的闺女,最终都会遇到并且嫁给一个凤凰男那样。受尽生活的嘲讽。
      这本书,就是一本讲富养妞PK凤凰男的欧洲版本。
      
      总之,如果完全顺应王尔德这句话的逻辑继续推导的话,那么,我们就能很快同意他的下一句话----------心是用来碎的。
      
      为人父母者,如果你无法对自己的女儿,严加管束,并懂得在适当的时机制造出适度的体罚,或者精神伤害,使其懂得甜蜜生活背后应有的苦涩的话,那么,很可能,她会人为故意地、不受意识控制地、充满潜意识、及宿命感地走向她能遇到的任意一个凤凰男。把自己那颗饱受恩慈与珍爱、完整纯洁如公主的心,摔碎成八瓣。
      
      Isabel就是这样一个傻闺女。傻倒在其次,关键她身上还有所有美国人所特有的那种不羁、自我和自以为是。当然,这些毛病,作为现代人的我们,也都在逐渐具备。所以,最终,她悲催了。
      
      很多人诟病在这部小说中亨利.詹姆斯对女主角的刻画不足,尤其是对待字闺中的女主的精神、智性缺乏生动表达。这种指责本身就缺乏精确性,缺乏对小说主旨,对作者创作动机的准确把握。亨利不过是想讲一个欧洲上流社会富家女遭遇凤凰男的娱乐八卦,他并不是真的想创作出一幅不朽的、充满悲剧色彩的圣母像。如果真用画像来比喻的话,这充其量也只是一幅社会新闻人物像。
      
      不幸的姑娘各有不同,幸福的姑娘都相似--------所以,他让待尚未订婚、身在在幸福中、浸泡在甜蜜里的Isabel这一形象在开始就保持空镜,从不过多着笔,那是因为他就没想过要深入她的内心世界,而且也根本就无此必要。
      
      
      看这本书,完全是冲着亨利.詹姆斯那位显然在中国一直过于低调,在近代哲学史、心理学史上实则牛b非凡的哥-------威廉.詹姆斯。他在心理学及心灵研究会上的不朽功勋,使我无法不对每一个我能遇到的詹姆斯都分外的青眼有加。而对他们那个整天神神叨叨,乱力神怪、身为纨绔子弟的爹则更是敬仰无限:如何培养的出这么一门双杰?
      
      
      
      
  •     I read the novel last summer, and in a mail wrote something that I rummaged out right away:
    "Her notion of the aristocratic life was simply the union of great knowledge with great liberty. The knowledge would give one a sense of duty and the liberty a sense of enjoyment..." that's the portrait of the lady, Isabel, the lonely pure pond lily in the cold wind and dead water, in Henry James' "The Portrait of a Lady " , which I read in the quiet corner in library. While reading, I drifted into meditating, into missing, of my girl, my sister I cannot help doting and relying on. I was comparing her with Isabel, and I found myself in ecstasy that my sister was much sharper and smarter and moreover I was by no means as ill and dying as Ralph, Isabel's cousin. I can protect her all through my life.
  •     Henry James 只是在揭示这种 conflit between two different cultures.
  •     我的很多感受跟楼主一样,James很多性格描写都不能说服我。不过我觉得后半段(Isabel婚后)情况好很多,至少展现人物性格的具体例子增多了。比如前面说Isabel非常聪明,她的追求者都觉得“some special preparation was required for talking with her”,这一点在后半段,比如Isabel带Pansy去参加的舞会上(43章),与Warburton的对话中应该能表现。后者在Isabel一针见血的要求下不得不说:“You're too pointed; I 've always to be defending myself.”
    至于楼主问的,Warburton "too perfect for what",我猜测是因为James想要把Isabel塑造成一个一方面追求independence和liberty,一方面又急于施展自己的价值,甚至有点希望在弱者身上施恩的倾向,所以Warburton这种形象高大,人格完整又什么物质也不缺的人,会让Isabel觉得自己无所施展,恐怕婚后只能作为对方的依附(Dorothea的命运!)。她以为嫁了Osmond算是有用了,哪知道这才真正沦为这个艺术收藏家的一件摆设。
  •       故事由女主人公Isabel被自己的姑妈由美国带到英国开始,她入住Gardencourt庄园后就有表哥的爱慕,有邻居英国贵族的追求,还有不愿放弃从美国追到英国的求婚者。这个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美国女子用环游世界的梦想拒绝了所有的求爱者。然而在佛罗伦萨,Isabel在遇到一位一个看似富有才情的美国画家后,却不顾众人反对出嫁了。这场不明智的婚姻却把她拖向悲剧的深渊。
      
      Henry James (亨利•詹姆斯1843-1916)本人出生在美国,却游历欧洲各国,最后定居英国。这样的经历使得他的故事中总有一些美国女人在欧洲大陆的身影:中篇小说《Daisy Miller(戴西•米勒)》中的Daisy Miller,《The Wings of the Dove(鸽之翼)》的Milly, 而这部小说更是直接以一个美国女子作为主角。
      
      在东方语境中的‘西方’是包括欧洲和美洲的,而事实上所谓的‘西方’被大西洋分割的不仅仅是地理,还有文化。不同于被礼教束缚的世故(英语里也有一个词叫‘sophisticated’)的欧洲女人,美国女人显得更真诚,更活泼。这种印象在现在也没有改变,看英国人拍的诺丁山,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温布尔登,真爱之上,里面对于美国女人的塑造只是与时俱进得多了性感和开放。
      
      回到小说,小说女主人公Isabel是一个集美貌,才情,财富于一身的女子,而HJ却又为什么让这么一个被自己恩赐的女主角轻易得落入了他人的圈套?我想这部小说所要探讨的主题,不是大洋两岸文化的冲突,而是这百年来英语文学一直在讨论的: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破灭,而如果主角是女性,这种破灭又都和婚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殊不知这是偶然还是必然。
      
      的确,怀抱着见识世界的理想的Isabel对陌生环境中人或物都充满着最纯真和美好的想象,以至于忽略了身边存在的虚伪和欺骗。在她身边的人都对Osmond的品格作出怀疑的时候,她依旧坚持自己的观点,甚至用自己的想象在完美Osmond的品格。Isabel的悲剧很容易让人想起和HJ同时代的英国女作家George Eliot(1819-1880)的小说《Middlemarch(米德尔马契)》的女主人公Dorothea的遭遇。
      
      结果,无论是Isabel心目中理想的‘艺术型’的Gilbert Osmond,还是Dorothea心目中理想的‘学者型’的Edward Casaubon,原来都只是存在的表象。如果Jane Austin写的小说是在叙说婚姻之于女人的童话,那么HJ的小说就是同一个主题的现实变奏。HJ让喜欢童话故事的女孩明白,现实生活就是那么沉重,不容易那么就‘Happy After’。
      
      虽然年轻的Isabel看不清人性中的欺骗,可是为什么即便她看得到Lord Warburton的美好的品格,却还是毫不犹豫地拒绝了Lord W的求婚呢?在书中,Isabel对自己拒绝Lord W求婚做过几次解释,无论是她自己的心理描写,还是和表哥的对话中,有一点她一直在强调:Lord W is too Perfect! 于是,我也不禁想问:Perfect for what? For her or else? HJ没有给出解答。
      
      所以我只能猜测:Lord W is too perfect for marrying, so he is not for love. 并不是Lord W太完美Isabel配不上,而是在Isabel眼里Lord W已经成为了一个最理想的结婚对象—good looking, good manner, good fortune and an English peer。因为是最理想的结婚对象,所以就不是谈恋爱的对象。这个因果逻辑一看似乎很有问题,但是对于一个读小说长大的女孩来说却再正常不过了。
      
      当然,并不说嫁给Lord W就能让Isabel幸福,或者说拒绝Lord W和Goodwood是她悲剧的开始。只是Isabel对于婚姻的选择说明了她的年轻的幼稚和经验不足,也就说明了她最后的被欺骗的必然性。
      
      在小说中,造成Isabel婚姻的悲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她轻信了Madame Merle。MM在Isabel继承由她表兄Ralph分给她的七万英镑的遗产后,就开始精心布置了一起骗婚案,其恶毒和狡猾程度让我想起法语小说《Dangerous Liaisons(危险关系)》的Madame Merteuil。但是随着故事的发展到尾声,HJ也渐渐揭开了其中的一个人物关系。如果Madame Merteuil是一种纯粹的报复,MM的行为更多可能是对生活的权衡。当然就结果而言,俩人都毁掉了一个年轻女子的幸福,所以也就无孰恶孰善的了。
      
      MM是HJ在这部小说中的刻画得最饱满的一个人物,尽管是一个反面角色。她有一些像《Vanity Fair(名利场)》里的Becky Sharp,是一个为了自己生存不择手段的机会主义者。她也有些像HJ自己的另一部小说中的《The Wings of the Dove(鸽之翼)》里的Kate,因为她费尽心机让Osmond娶Isabel是想为自己的女儿找一个好的继母。不像HJ对Osmond的刻画让人憎恶,我想HJ对MM还是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总的来说,HJ的这部小说很能吸引读者。他的语言生动,描写细腻,对话诙谐堪比Oscar Wilde,更善于心理分析描写。他开创了英语文学中现实主义小说的先河。 HJ是一个高产量的作家,‘The Portrait’是他的盛名之作,但我个人觉得并不是并不是他最好的作品。
      
      小说全文下来,前一半行文很慢,但是到了中间HJ在书中仅用一个段落分割就让时间跳跃了4年。前一章的结尾Isabel还在结婚之前为Osmond辩护他的品格,然后下一章就是4年后的Isabel成为了一个为大手大脚花钱的丈夫买单的有钱太太这样一个事实。然而,Isabel是怎样在婚姻过程中发现一个真正的Osmond,这个最重要(虽然必定是痛苦不堪)的成长过程HJ却用写作技巧跳过了。是不想写还是不会写?
      
      事实上,‘The Portrait’这部小说最大的不足是HJ对Isabel这个人物的塑造不足。 小说一直在强调Isabel是一个富有奇思妙想的女孩。HJ的原话是Isabel was a girl had lots of ideas。而事实是从读者的角度我们只能看到HJ是这么说的,但没有看到Isabel是怎么表现的。我只在Isabel初到英国的姨妈家的大庄园的第一幕颇有惊艳之感,之后,于Lord W,还是从美国追赶而来的Goodwood,乃至Osmond我都见不到Isabel的光彩可让前二者为她神魂颠倒。
      
      我们当然更喜欢《红楼梦》中的人物刻画,但是如曹雪芹般一生成就一部小说,还是HJ多为精品的高产,我们更喜欢哪一种写作方式,相信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不同的答案。和曹雪芹之于中文文学一样,HJ的作品也影响着他之后一代又一代的英语作家,AS Byatt和Alan Hollinghurst这两位英国当代最优秀的作家就受HJ影响颇深。
      
  •     亨利詹姆斯不是蛮喜欢英国的吗
  •       有时间读一下!我觉得这是一本很好的书。你一读就知道我所说的对。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     楼上的错了,电影最后她跟表哥的对话里,她所说的是“现在都结束了”,表明它要跟过去诀别,至于最终会再投向谁的怀抱,这个固执的又幸运的傻姑娘,估计还要自虐好久,才会走向他表哥安排的那个人,而她只是一个任性喜欢跟世俗对抗的姑娘,从来都没有真正了解过自己,最了解的人其实是她表哥,除了给她安排一大笔钱免去她的衣食之忧之外,连最后适合她的男人都给她安排好了,嗨叮嘱那个痴情男,“你要尽一切努力去帮助她,她会回报你的” ,天下哪里找这么好的表哥去。。。
  •     i like Henry James's sentimentality. His heroines are always seeking for something to save them from the suffocating dullness of life. They never have to worry about money, but ironically, it is money which set up a cage for them, just as in "The Portrait of a Lady " and "the wings of the Dove". They suffer from a kind of "unvoiced grief". Most of them are too clever and sensitive to feel the common happiness in life. It's real pathetic.
  •     o ,有机会一定要看看
  •     ‘情因何而生也不太清楚。’
    确实。虽然很多小说中的男女相遇生情都会让生活在现实中的读者觉得不够真实。但是HJ笔下的Lord W对Isabella却太过无法解释。前一分钟,Lord W还在向Ralph夸口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他看的上的女人,结果下一分钟就对Isabella一见钟情(俩人初次见面的对话还很无聊,不像Isabella和Ralph的对话那么有趣)。在这种前提下的一见钟情实在太过牵强,如果真要牵强附会的话,那只能是Isabella身为美国人身上的exotic气质了。
    ---------------------------
    ‘他后来的求婚不是出于对Pansy的爱, 而是为接近Isabella,意图之猥琐,与先前的光辉形象不符。。’
    :)No, No, No...
    其实书中Pansy告诉过Isabella她知道Lord W对她不是男女之情,而只是社交场合的骑士风度。而Lord W也是在被Isabella盘问是否真爱Pansy的过程中漏了底,也就是说Lord W觉得Pansy很是adorable是真,但是他只有在Isabella赞成他和Pansy结婚的前提下才会向Pansy求婚。
    当然Pansy没有对Lord W会错意,也有可能是因为Pansy已另有所爱。
  •       “是的,我喜欢独立自主。但我一直想知道什么事情是不应该做的。”
      “为的是去干这些事吗?”
      “为了是可以有所选择。”
      
      在Henry James的笔下女人为自己的错误所付出的代价是无比的大,远远大过了他笔下犯
      错误的男人。尤其在看《鸽翼》的时候。
      而《画像》同样如此。尼可演过这部电影,看imdb上的评分似乎不怎么第的样子,没看
      过,不过《金碗》确实有点让人失望,同样乏味的还有《黛希米勒》,但是前者的书是极
      端吸引得,而后者,是James笔下众多逆行哥伦布中顶尖讨厌的一个,所以拍成电影大概
      也难讨了好处去。这样看来,《鸽翼》的成功是多么难得。
      大约他的书比较难用电影演绎出来吧,藏在字里行间的微暗的讽刺,不动声色的了然于心
      与悲天悯人。
      有段时间不可抑制地重复看《丛林猛兽》,每看一遍,绝望就多一分。
  •       《一位女士的画像》这本书并不在我的阅读计划中。亨利·詹姆斯虽然鼎鼎大名,但我只是知道他写过《小说的艺术》。(另一个例子是E·M·福斯特,同样鼎鼎大名,写过《小说面面观》。)
      读了序言之后,虽然不觉得怎么样,但还是决定把它读完。厚达700页的书,却清新流畅,可以一口气读完。当然,我没有整块的时间,每天最多读100页。这种感觉,绝对是大手笔才有的,比如《简·爱》、《飘》那样的经典。
      对于故事情节我无意复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伊莎贝尔究竟是不是真爱勋爵和古德沃德?前者应该是有的,后者应该是没有的。总之,她同样拒绝了他们。理由和让她嫁给奥斯蒙德的一样,无非是这是她“出于自己的想法”。无论是周游世界,还是嫁个一个贫穷但高尚的画家,都是出自她本人的思想。我不认为作者写的就是什么女性择偶的困境或女性悲剧的真实写照之类。伊莎贝尔是不幸的,但她的精神则不可能屈服。这也就是我看到她婚后的种种妥协,仍然喜欢她的原因。这是和海明威笔下的“硬汉”比肩而立的淑女。
      一位鲜艳明丽、聪明敏捷的少女固然让我们赞叹造物的奇迹,但一位遭到欺骗却挺身面对的贵妇却让我敬仰。我不赞同她的做法,但每个人都必然带着自己那套荣誉感和道德观念,所以她的做法并非观念陈腐。实际上,她可能是最不会在意别人看法的女子了。这是我们从古德沃德口中再次得知的。
      扯远了点儿。我要说的是,生命中有各种不幸的可能,甚至有人以为我们生来就是为了承担苦难,但面对不幸的态度,却让人高下立判。承受命运,独自忍受,尽可能不向关心自己的人泄漏秘密,这一方面是自尊心,另一方面也是同情心把。何况,她还要去保护那些弱者。虽然伊莎贝尔的形象不那么全面,但是文学里最美的玫瑰之一。我也想站在她的旁边啊。补一句,就像有人提到过的那样,伊莎贝尔婚后光彩照人的形象,却是从一个无关紧要的人眼中写出的。这种巧妙,和《红楼梦》中的刘姥姥进大观园有某种相似。
      至于可怜的拉尔夫,他的幽默,他的默默关注,他的好奇,都让我把他当作最讨人喜欢的角色之一。
      再多说一句吧,项星耀的译笔相当不错,至少合我的口味。
  •     谢谢谢谢~
  •        《贵妇人的画像》,亨利·詹姆斯最著名的代表作,一个关于女人成长的故事,不完美的结局,却依然真实。
      
       我一直怀疑,伊莎贝尔一直真正爱着的是英国贵族沃伯顿勋爵。从他们遇见的那一刻起就爱上了,这种感情一直延续到女主人公结婚,还有延续到故事的终点,尽管伊莎贝尔始终不肯承认。但作为一个女人,自觉告诉我——她是爱着沃伯顿的。
      
       但她为什么拒绝了沃伯顿的求婚?为什么要嫁给了腐朽的奥斯蒙德呢?为什么在认清了她丈夫的真面目后,还是没有接受沃伯顿的真情呢?
      
       有评论家说,那是因为梅尔夫人一手策划的悲剧。诚然,梅尔夫人确实精心策划了一出自导自演的“好戏”。她在伊莎贝尔还没见到奥斯蒙德之前就不断对女主人公描绘一个“完美”的奥斯蒙德,不真实的完美。伊莎贝尔的婚姻就是在梅尔夫人的背后怂恿下造成的。
      
       但除了以上的外因外,我更愿意相信这个悲剧其实是由伊莎贝尔自己那“叛逆”精神这个内因所导致的。让我阐明一下我的观点。
      
       首先,伊莎贝尔是一个爱好文学的女孩子。我一直认为,也很相信,书看得越多,人就越不快乐,就越复杂,很多问题就不能简单地凭自己最单纯真实的情感出发来分析和解决。读书越多的女人是越有思想的,是越向往自由的,这是优点,但也可以是一种悲哀。伊莎贝尔就是这种有思想的女人,向往自由的女人。当她爱上在各个方面都堪称完美的沃伯顿时,她却犹豫不决起来,她开始思考一连串问题——他的样貌,他的身形,他的地位,他的财富,他的人品,他的修养……最后她得出的结论是——他太好了!而她自己也曾经说过“她害怕的是她不够好”。这无疑是伊莎贝尔潜意识中的自卑情结在作祟,这种自卑情结一旦遇上了叛逆情绪,那么伊莎贝尔拒绝一个完美男子的求婚也就变得不那么难以理解了。周围的所有人都在谈论着伊莎贝尔和沃伯顿的结合,他们都在评头论足,都认为是伊莎贝尔太好运气了,能嫁给这么一个有钱有势的勋爵。别人越是这么想,伊莎贝尔就越来越产生一种反抗精神,也许这连女主人公也没有察觉也不愿承认的事实,她不想落入俗套,她不想走一条别人给她预定好的平平整整的路。——她想凭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想法来选择自己未来的路,当然也包括了自己的丈夫。可她却忽略了,或者说忘记了——她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就是爱着沃伯顿,并渴望嫁给他。
      
       可错误还是发生了。伊莎贝尔没有阻止这种错误的发生,还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它的深化。这是悲哀的,女人的悲哀,愚蠢的悲哀。
      
       在这时候,虚伪的梅尔夫人利用伊莎贝尔性格上的缺点来怂恿她嫁给根本不出众的奥斯蒙德,梅尔夫人的情人。这时,女主人公身边的人,她的表兄拉尔夫,她的姨妈拉揭夫人,她的好朋友女记者亨利·斯塔克波尔,都竭力反对这段不相配的婚姻。他们都认为如果说伊莎贝尔拒绝了完美的沃伯顿,她应该找一个比沃伯顿更完美的男人结婚,而不是找像奥斯蒙德这种一事无成,还带着一个女儿的中年男人。可这次,依然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伊莎贝尔再次选择了另一条路——她不顾一切地嫁给了奥斯蒙德。她说她是因为喜欢奥斯蒙德才嫁给她,但我看来,她只是在“反抗”外界无形的压力而做出的愚蠢选择。这不是爱。只是愚蠢的叛逆和任性。
      
       最后,当她一下子看清了梅尔夫人和奥斯蒙德的那可耻的把戏和虚伪的真面目后,她还是选择放弃与沃伯顿的旧情复炽,也毅然从一直无怨无悔深深爱恋着她的美国波士顿企业家戈德伍德的怀中逃走了,她最终还是选择回到她不再爱的奥斯蒙德身边,继续她那不开心的生活。这再次是一条大家都意想不到的路,一条黑暗的路,没有希望的路。但伊莎贝尔还是选择了这样的路,因为这是她自己选择的,她认为,她有义务走下去,不回头。这是愚蠢的固执和倔强。
      
       伊莎贝尔做出了选择,她也付出了代价。
      
       伊莎贝尔是愚蠢的。但正如我一开始说的,这不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喜剧,也不是痛彻心扉的悲剧,它一直是平静地流淌,在延伸,在倾诉。于是它带给读者的感觉也是平静的心酸,无奈和叹息。我之所以说这个故事不完美,但却真实,因为我觉得伊莎贝尔代表了大多数的女人,她身上的缺点,她的愚蠢,她的任性,她的叛逆,她的固执,她的倔强,全是女性真实的写照。每个女人都是与众不同的,但她们都是一样的——和伊莎贝尔一样。
      
       和《黛西·米勒》里的女主人公黛西一样,伊莎贝尔的悲剧是她自己一手造成的,是她选择的。亨利·詹姆斯总是擅长描写这类女性,描写她们的心路历程,描写她们的悲剧。评论家们说亨利·詹姆斯是想透过这些女人的悲剧来赞扬美国人的纯朴、善良、热情和向往自由,同时抨击欧洲人的虚伪、圆滑、冷漠和一成不变。但这种单纯和自主精神却总是葬送了他笔下女性的幸福和人生。
      
       如果说亨利·詹姆斯一直乐于歌颂的就是这种愚蠢的精神的话,这不能不让我感到一丝唏嘘。
      
  •        最初勾起我看这本书的欲望,是因为文学史老师对女主人公很高很高的评价,他说同学们一定要看看这本书,在伊莎贝尔的身上体现出的人性的或者说是女性独有的善良、纯真、对生命价值的渴望是值得我们在座的女生好好了解的。
      
       所以在图书馆借回这本厚厚的书,我是抱着很大的期望值。连续两天下午终于看完了这本书,说不出的感觉,至少看到可以说让人意外的结局时我不清楚隔着那么久远的时空距离,我对于女主人公伊莎贝尔的情绪是怎样?同情,怜悯,钦佩,还是叹息。
      
       记得看到中间部分,她一步步陷进别人织好的罗网之中,我不清楚结尾会怎样,但那时作为一个旁观者我是憎恶她的,她的聪明与美丽在我眼中都被忽略了,那是觉得她好愚蠢,表兄姨母朋友的建议她都自认为很高尚的置之不理,她以为那是她一直梦想与渴求的生活,是命运的选择,是她最好的活动世界,可是,生活终于给了这个一直对生活充满了幻想的小女孩致命的一击,是的,生活欺骗了你。
      
       我承认我是带着主观色彩看这本小说的,我就是要看看她到底有多聪明有多纯真有多善良,事实证明,聪明是要付出代价的,就因为她的聪明她的独立思考,其实她一直错了,她不了解自己,她拒绝戈德伍德的求婚她拒绝沃伯顿的求婚,有多少原因是因为她真的不爱他们呢,只是他们过于完好,或者说沃伯顿勋爵过于完美,那不符合她对世界的幻想,她想要有挑战,她想要不平凡,这种不平凡不是生活的高人一等不是名声的远扬,她只是想要拯救谁?她不知道那个谁是谁,她只是冥冥中这样觉得,并用了命运的名义,生活开了她一个大玩笑,可是,到最后,直到结尾,我想我是不讨厌她的吧,她的聪明她对生活不停歇的思考的没有错,错也许就错在她太会思考,生活也许不喜欢一个女人太聪明与善良对不对?生活太残忍,她不相信,她说或者她默默地想过:我不信生活这般残酷与复杂,于是,生活来到她的面前,像她证明了自己,用事实告诉她其实它很可怕,她不该那么善良与纯真,不该那么孤注一掷的爱下去。
      
       不过还好,就像标题一样,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灰心,不要失望,她还是充满着希望的吧,对于未来的生活,在她失去了最了解她的表兄之后,我想我可以理解她选择回去的原因,正是因为她看清了生活看清了摆在她面前的道路,她必须回去,义无反顾,就像她当初决定嫁给那个虚伪的人一样,只有回去,回到她跌倒的地方,她才可以重新开始,她才能够重新开始。
      
       不得不说,这篇小说里,我最喜爱的角色,拉尔夫,他是那样让人着迷的角色,他的睿智,他的玩世不恭,他认真思考的所做的决定,他是一个天使一般的存在。他对伊莎贝尔没有需求的爱,对她默默地注视,即使是黑夜我想也会闪出光芒吧,拥有这样一份爱会怎样呢?我说不出是好是坏,他对她的爱无保留,可就是因为这样的理智,他帮助她,也因为这样的理智,他冷眼旁观看着她或许是对她估量太高,他也终于没有阻止她滑进生活的深渊,但还好,他给予她的远远不止这些,比多更多,伊莎贝尔会了解,我相信,在她选择最后的结局时,她已经真正了解了生活。
      
       生活就是这样,给你一些,不给你一些,然后,再给你一些·······
      
      
       所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灰心,不要失望······
  •       在我看来书名《一位女士的画像》就是对这本书最好的定位,就像一张正经绘制的风景油画,写实、饱满、色彩丰富、面面俱到;细节往往值得人欣赏和品味,鸟瞰全局的时候反而容易迷乱。
      
      细致描写——无论是对于七上八下的人物内心活动还是对于花样繁多的沙龙式场景——是《画像》最大的特色(也可能是最引人入睡之处),冰雪聪明的依莎贝儿同学与物质世界的交互往往只是一段饭后的谈话、一位突如其来或者意料之中的访客、一哩黄昏的散步,但是她(和普通人一样)细密起伏的心理历程却可以绵延出无数分叉。看见××,想起她曾经见过的※※,这个※※和××有这样那样的相同之处,却也有这样那样的不同;诸如此类依莎贝儿同学的脑电波在记忆的节点上来回跳跃,在她缜密的理性和女人特有的感性共同作用之下,一个人一件事都变成“风景画”:草地上静止的阳伞有优美的花纹和质料,但是阳伞的背景更有鲜花盛开,阳伞好看、鲜花争艳;仿佛没有主题,其实无论阳伞还是鲜花,都是主题。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无数次陷入这些细致辗转的零碎情节,有时候突然跳出来回味情节,却不知身在何处了。
      
      所以在我看来这本书用“画像”来做名实在合适不过,这是一个贵妇的养成故事,不同之处在于它不用日记而是用主题各异的油画来表现心路,看惯了日记或者单幅画像的读者可能会觉得不适应。拿我做例子,看完书只记得依莎贝儿同学想过什么,她干了什么却没有印象了。。。。
      
  •       I suddenly found myself sobbing like a baby after reading this novel, as if I myself had confronted that tragic destiny of Isabel. It’s said that a novel is in its broadest sense a personal, a direct impression of life. When we read between the lines, we are actually getting a rough experience of the heroin’s whole life. I can’t make clear whether I like Isabel or not. All I felt for her was just the deeply rooted sympathy. I can find the same part of her in my shadow. That’s why I’m so touched by her love story.
      
      Henry James bestowed a large part of his own personality and experience on the heroin. She is quite independent and knowledgeable, so different from those who do nothing but wait for a husband to bring a destiny at that time. Sentimental as she is, Isabel indulges herself in literature, caring very little about the worldly life. She just wants to see the different world with her own eyes, and find something special to live for. As she says, just begin afresh, leaving all the past behind her. With this desire in mind, she refuses two of her suitors, since she believes they are “too perfect” for her, actually too different from her imaginary lover. It’s not that they are not good enough, but that she can’t take the active part in their relationship. If she accepts either of them, she may feel not so independent as she prefers to be, and she can’t find her marriage special enough to meet her own imagination. At last, disguised by her own theories, she marries Osmond, a poor, self-centered and care-for-nothing man. She strongly believes that she loves this man, because his life is quite natural and different from what common people dream of. Since she gets part of money from her uncle, she does not have to marry for money’s sake, she can do whatever she likes. However, it turns out that this man is absolutely not her style. He marries her just for her money. Isabel suddenly feels at loss, when she finds she has actually been cheated by her own imagination. The shocking experience turns her whole life into a terrible mental suffering. But she is too proud to let her friends know her sadness, too proud to accept her own failure. Instead, she would rather suffer in silence from the dark, dumb and suffocating life. Sometimes she feels a passionate need to cry out and accuse herself, to let her sorrow possess her, but she still can’t leave her husband. The novel ends with an open ending. It’s not clear whether she will leave her husband some years later. It’s only certain that she is suffering from the cost of her own pride, imagination, and all those not so admirable elements in her nature.
      
      I always believe that every woman’s love story is unexceptionally touching. At least we can feel some part of ourselves in it. From girlhood to marriage, it’s quite a long journey for girls. We have to experience the life cycle of puberty, menstruation, sexual initiation, pregnancy, childbirth and menopause. It’s said that women grow old gradually, while men grow old suddenly. Perhaps it makes some sense, but the life cycle itself is a kind of suffer, a bitter-sweet experience. So, to get someone really loves you and willing to accompany you through the whole life is quite a bliss for every girl. Love is such a complex feeling full of risks, devotion, imagination and inevitable pain. It’s so difficult to know clearly what you really dream of. Everybody is drifting in this small-large world, trying to find something to make their soul calm and complete, but how many of us are really content with what we get? Oscar Wilde once said there are two kinds of tragedy, one is that you can’t get the thing you longing for, the other is that you finally get what you desire of. Life sometimes looks like a drama, you have to struggle through all the trifles and sorrows, in order to catch the limited happiness and love. Maybe that’s the very essence of life, to struggle, to dream, to get and to lose. This endless cycle makes life a wonderful symphony.
      
      I like this novel, because for me, it’s a process of psychological communication with a lady who experiences the bitterness of life. Each of us actually is drawing a portrait for ourselves throughout the whole life path. Whether attractive or not, it totally depends on our own choice, our dream, ambition, nature, and willingness to accept whatever circumstances in life.
      
  •       讀的第一本亨利詹姆斯,他以前是我的小說盲點,慚愧。這本在看到書之前老早有真人形象在腦中了……都怪我們電視臺動不動就播一遍簡康萍導的電影版,這些年來瞄到過四五遍不止,雖然每次都是缺頭少尾、看到哪裡是哪裡的。結果有一次總算看到了女主角的美國追求者,咦,像Viggo,但他有這麼好看嗎?結果還真是,滿頭捲髮的關係,像變了個人,總之那之後我總算把整片給弄來看過,繼而借閱,書拿到櫃上才發現有700多頁……
      
      詹姆斯自己說很欣賞以弱女子為主角的喬治愛略特小說,佔據本書絕對中心位置(中心到圍繞著她的男性們都是爲了塑造她的心路與人格登場的程度)的伊莎貝爾,其擇偶的遭遇與不同平凡小女子的心氣也同《米德爾馬契》的女主人公有相似之處。但和愛略特的小說相比,這一部是在19世紀與20世紀之間過渡的文學,寫得嚴肅細緻、以心理蛻變的描寫為主,但又不至於神經質。伊莎貝爾生長於美國而成熟於歐洲,當時英美上流社會子女有所謂grand tour即遊歷歐洲一兩年增長見識的習慣,女主人公更是不止於遊歷一番,而在少女時代就把開闊眼界、認識人生視為人生理想,拉爾夫表哥一家、奧斯蒙德先生、梅爾夫人等諸多主角也是常年留在歐洲的美國人,像作者本人一樣的“世界公民”。
      
      印象最深的有三。其一,全書開篇:表哥一家和勳爵朋友在英國莊園草地上的下午茶。作家描述到,這樣晴天的下午是一天中最美好的時間,因為夜晚尚遠,一切的愉快仿佛才正要開始并還有幾小時之久。原文當然比這種概括要優美多了。總之我覺得這是我讀到過的最棒的長篇小說開頭之一。
      
      其二,書中三位愛護她的男人:表哥、英國勳爵、一生只鍾情於她而始終得不到回應的波士頓實業家Mr.Goodwood(就是VM演的角色,書中有一幕被女主閨蜜稱為“從沒想到一個醜陋的男人可以這樣好看”)都刻畫得令人印象深刻,情節或許以後會忘,但這幾個人的形象大約不會忘的,作者有多愛護女主人公啊才賦予她如此三位守護天使。唯一堪稱soulmate的拉爾夫表哥太令人心酸,給她一雙翅膀只願看她高飛,唉唉。Mr.Goodwood始終是單方面的女方從來沒擦出火花而只覺得這份情感沉重難當,確實難成眷屬,這可以理解(問題是換成電影版這麼美的Viggo就不是一回事兒了XD)。作為英國紳士典範的Lord因為各方面都無可挑剔趣,所以同他的婚姻一望而知會是何種美滿,伊莎貝爾就像剛進賭場就押中百萬大獎,但這才剛剛開始不是嗎怎願意第一注就收手?怎可以在人生第一次求婚就進坑呢,差不都類似這樣的感覺。妙處在於此後幾年勳爵不斷登場后兩人之間心緒的描寫,以及勳爵確實是一個品格高尚、對病弱友人拉爾夫也非常體貼的好人。這本小說結構很精,三位落在伊莎貝爾生活後面的男士在幾年內的不同時點和地點輪番再登場,每次相遇都進一步塑造了她。
      
      其三,我尤其欣賞作者將伊莎貝爾決定結婚的關鍵時刻隱沒在幕後不做正面描述,而帶出訂婚消息的手法之意外啊,我就不透了。而後,作者又刷的將時點拉到結婚兩年后,由第三者眼中率先呈現出一幅同那位言行直爽的天然少女迥然不同的社交界貴婦肖像、一對各方面都沒有共同點的夫妻,恰恰同交往期間心靈投契之景形成令人心寒的落差。而後,作者在繼續推進故事中才慢慢地由伊莎貝爾反思起這兩年。很巧妙。
      
      順便說,擔任觀察貴婦伊莎貝爾的第三者角色的,就是電影版里Christian Bale演的追求繼女的小青年,小說里是個帶著單片眼鏡、愛好洛可可風格的淺薄溫順小男人,作者寫來帶著幾分滑稽,電影里要數這個角色最最不像,不過有一點很滑稽,小說里伊莎貝爾幼時曾對當時也是小孩的這青年一見鍾情,心想他簡直是世界上頂好看的男孩子,但這種細節電影應該沒空來扯起的,哈哈。Martin Donovan演的表哥固然也很令人心碎但比小說里描繪的病弱怪胎要俊多了,而Kidman只能演婚後的伊莎貝爾。我覺得最像的是奧斯蒙德,馬爾科維奇這種歐式的美國人乃是天賜配役,勳爵雖然缺了鬍子感覺也很接近。
      
      那之後,我又借了一本Henry James的中短篇集……被其中兩篇擊沉,一舉變成他的熱烈愛好者了!
  •     楼主评价很中肯。Portrait一书最大的缺陷就是Isabel这个主人公的塑造。而完美的Lord Warburton会有意向Pansy求婚也令人费解。Austen也不是没写过类似困境,《理智与情感》中才貌俱佳的Marianne,就一度被taste极好的翩翩公子Willoughby迷住,后来发现此人人品很差,最终回过神来理智地选择了Colonel Brandon. 很难说Willoughby和Osmond的艺术天分或者Casaubon的学者素质是表象还是内在,但在择偶时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东西。
  •       Isabel is too perfect for anyone.She's charming, witty,innocent.She's a handsome fortune .She's independent,she has the whole world in front of her.But also,she is proud too proud to accept the offer which can change her miserable fate at last,which is caused by her own mistake.The more I read the book,the more upset and depressed I become.It's like the only way out of the maze is just at hand but you simply would not go out .Instead you go deeper into the maze,which is full of uncertainty and misery because you are too proud to admit that you were wrong. 感觉很压抑 很痛苦,读到最后,看到这本小说以Isabel 的回到Rome结尾 真的很纠结 很痛苦~~~~~~
  •     好翻译果然效果不同,看原版快无力了。最初是因为他是意识流的鼻祖而看这本书的,开始看之后还惊艳于作者的幽默并从中看到一些奥斯汀的气质,但对这个作者的写作特点实在是言语冗长,人物性格塑造方面Isabel过于单薄。提前知道整个剧情后考虑放弃
  •     看了那么多的评论,这篇最得我心。
  •       这本书 是在我上大学时一个学姐送我的
      花了一个多月才看完 以我看小说的速度 这本书 应该是厚的了
      小说讲述了以伊莎贝尔的感情为主线展开 涉及很多有关生活的话题 你永远不知道 你面对的人 戴着怎样的面具 我想结局是好的吧 她总算是明白了 什么是幸福 平平淡淡才是真~
  •       本身对这样一个标题的书就不想去翻了,但是还是翻了。
      超级不喜欢这本书的内容。
      
      1.为什么作者要动不动的就在情爱的对话里头勉强的加入什么革命,保守派,激进派的词语?这让我觉得像是在看国产电影,里头却有不断得植入广告的感觉,真让我反感。
      
      2.里面的所有情爱,都是基于没有任何沉淀,太虚假了,所有人都是一见面就爱上对方了,把观众当小孩哄。
      
      3.讨厌里面的女主角,作者有必要把她这么突出的说她有多么聪明,美貌,而且全世界的人都是围绕她转,自命不凡。她的性格我超级讨厌。看到她就使我想到另一部作品(The Great expectation)里的女主角,也是这么自命不凡的。
      
      唯独喜欢这本书的一点那么就是:结局 令人出乎意料的结局是好结局。
      
      下一次,再是看到这样的书,是绝对不要再看下去了,管它是不是名著。
  •     I'm not sure Isabel is in love with Warburton. Warburton is an ideal, but Isabel wants her own life, and she never "felt" the love. She only feels a pride that the great Lord Warburton is devoted to her. And I'm not sure the ending means Isabel is going back to Osmond. She's just going back to Rome. Maybe she needs time to make the decision, maybe she's keeping her promise to visit Pansy, there is just no ending in the book.
  •     在女猪的塑造上,詹姆斯比哈代逊色很多,后者的塑造是立体的,通过人物的话语、行动以及投射到其他角色身上的反映勾勒出来;前者是平面的描写,给女猪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却没能通过行为反应出来,所以阅读中,对伊莎贝尔有很强的疏离感
  •      What is the common happiness? perhaps it's only a kind of feeling, a state of mind which can not be named. When you live as an outcast of the society, always seeking for your self-identity, and the so-called meaning of life, you must be unhappy. When you are too sentitive, indulging yourself in the human loneliness, and trying to dig for the very truth of life under the hypocritical surface, you can never be happy. Sometimes i have to doubt about the influence of reading, because it shows to us too much "real reality" of life which others even can not imagine. when your mind is enlightened, you can no longer be satisfied with the material life. instead, you want to seek for your dream, your value, your own ideas, and your own ethereal spiritual world. Just like H J's heroines, they are sensitive enough to be aware of the human sufferings, to feel the pent-up feelings and caged life of human beings.They are definitely unhappy.
         What is the common happiness for me? I've been tired of my spiritual journey. For me, right now happiness means to share the endlessly repeating life with the one i love, to enjoy everyday and make my simple life better and better even though it is by no means perfect. The soul of Chinese philosophy teaches us to broaden your inner-self instead of seeking from outside. That's what i am trying to do.
  •       伊莎贝拉有着完美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倾向。爱上奥斯蒙德完全就是自己的幻影在起作用。在表面上,伊莎贝拉是一位渴望自由与独立的女性,厌恶金钱与世俗的虚伪,但是在真正的现实生活中,却为了证明自己对世俗的厌恶,而最终却被一位特别虚伪的一事无成的半吊子而虏获,这是伊莎贝拉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为了表现自己的“清高”却被金钱和其他人所利用,同情伊莎贝拉。作品的结尾是开放式的,我更愿意把它想象成伊莎贝拉最终会回到罗马和奥斯蒙德离婚,而过上自由的生活,但在这个充满着太多虚伪,自私,陷阱的社会,她要怎样才能真正的自由。
  •       读这本书前几章时,乃至整部小说的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几乎以为自己打开的是简·奥斯汀的第七本小说(类似她的女同胞J·K·罗琳,最厚的一本)。的确,这位在他72岁时终于加入英国国籍的美国人,在小说开篇时以优雅闲适的语言——这语言常被认为是不可翻译的,但博尔赫斯说:“莎士比亚压倒了一切译者(如果我的记忆和阿根廷老头的视力一样不可靠,那么就是演员)”——描绘的英国乡间下午茶的景象,与英国小妇人的“二寸牙雕”,简直没有两样。
      
      虽然作者未做此分割,但显然小说的1-30章描写伊莎贝尔初到欧洲后的游历,人物依序出场,可谓上部;31-55章描写伊莎贝尔婚后的纠葛,可谓下部。我对小说的喜爱,主要因为其上部,多么妙语连珠的文字!亨利·詹姆斯虽然以心理分析小说的创始人著称,但这本早期作品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其典雅流畅的语言,对于人物、对话、场景的描写无不玲珑剔透,其中,我最为喜爱的,让我不禁要摘录的,是那匠心独运的脱俗比喻:
      形容拉尔夫:“仿佛是读一本好书的拙劣译本”
      形容沃尔顿:“如避风处的一盏灯,静谧地燃着”
      形容沃尔顿的妹妹:“就如花坛里点缀在天竺葵之间的那种水一样。”
      形容亨利艾塔:“像未拆过的报纸一样清新可人”
      形容戈德伍德:“纯粹由镶嵌着美丽的金箔的钢片制成”
      形容奥斯蒙德:“他是一枚铸造精良的金币,但不是那种可以广泛流通的普通硬币,而是一块精巧复杂的金牌。”
      形容梅尔夫人:“我经过了巧妙的修补。而且我尽量躺在碗橱里。”
      形容帕茜:“精心培植的白色小花”
      以上摘录的均为关于人物的比喻,实际上,小说中各种比喻多到略有堆砌之嫌,我想指出的是,描写这些人物,作者均使用了“世俗”中的物件来比喻,唯独对女主人公,他是这样比喻的:“如夏季的雨水”“如美好的清晨”。她是全书中唯一用“脱俗”的形象来比喻的人物,流露了作者对伊莎贝尔无比美好的感情,恰与女主人公是以其心爱的表妹为原形的传说不谋而合。
      
      除了语言之外,小说始终围绕伊莎贝尔,以其足迹为主线,每一章有一个主要场景,尤其是上部,读来深感精巧严谨,为了说明这点,我还是列出小说的事件年表。或者说,伊莎贝尔与与之有感情纠葛的几位男士之间所发生重要事件的年表。
      
      1871年7~8月 来到{花园山庄},拒绝{沃尔顿}的求婚。
      1871年9月 来到{伦敦},拒绝{戈德伍德}的求婚。
      1871年12月 来到{巴黎},重逢{罗齐尔}。
      1872年2~5月 来到{佛罗伦萨},结识{奥斯蒙德}。
      
      以上人物随地点切换。
      
      1872年5月末~1873年3月 来到{罗马},重逢{沃尔顿},离开罗马游历。
      1873年4月 回到{罗马},订婚,重逢{戈德伍德}。
      1876年11月 于{罗马}重逢{罗齐尔}。
      
      以上地点罗马,除其丈夫外依次(!)与第一时期的人物重逢。
      
      1876年末 {沃尔顿}偕{拉尔夫}访{罗马}。
      1877年2月 {戈德伍德}偕{拉尔夫}离开{罗马}。
      1877年5月 回到{花园山庄},{拉尔夫}去世,返{罗马}。
      
      场景变换与登场人物竟显示出如此巧夺天工的神奇对应,小说如和谐的音乐般在回旋。不愧是英语文学中简·奥斯汀的继承者。
  •     能告诉我 你怎么看的下那么多名著 还都能记得住 写评论的?
    羡慕~~
  •        Henry James受George Eliot影响非常明显,喜欢借助大量细腻的心理刻画来塑造人物性格,但他失败之处在于缺乏足够的对话和行动支撑,人物形象过于抽象,远远不及George Eliot笔下的人物生动饱满,甚至人物性格的定位也缺乏说服力。尤其主角的portrait,本来就因为视角繁多,且主角对自身形象的大量思考和实际表现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冲突,人物性格的把握已有些复杂,又加上许多特征简直是被作者强行添描上,而没有从人物本身生发出来,实在难以叫人信服。难怪博尔赫斯要说,"Despite the scruples and delicate complexities of James his work suffers from a major defect: the absence of life."
       四十几章之前一直觉得各个角色像飘乎的影子,作者并不急于追求性格塑造上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只零星地描绘人物性格中往往不相关联的各个侧面,无限地撑开缓慢的情节,做着某种胸有成竹的准备。书读一半过去,让人越来越怀疑是否主线要在临近结尾才会爆发出来…… 终于James在Isabel婚后来了个似乎不耐烦的一跳,所有情节突然紧凑起来,对话、神情和动作也明显增多,前半段杂乱的拼贴画才像是有了连贯的补色,在渐近结尾处comes to life。
  •       What Contributes to Isabel's Tragedy?
       For a lady who bestowed upon dazzling beauty by god, and inherited a handsome amount of money from her uncle, wonderful life, like a volume of painting , was supposed to unfold itself before her. But, for Isabel, it's much of the opposite. And I, though cannot bring her self-demolition to a halt, want to explore the reason behind it.
       The first and also the root reason is culturally based. Back then, roughly in the 1860s, United States is a new- born country. With a history of not more than 100 years, it didn't offer a cultural repository rich enough to partake. While Europe, across the pond, after thousands of years' deposition, had seen a blossom in all kinds of aspects----Literature, painting, sculpture and etc. And for Isabel, she is strongly enchanted in these things, to the extent that she herself cannot handle it. That explained her refusal to Warburton's marriage proposal. He is too perfect, as she put it, to get married. Warburton carries all the quality that a country like Britain can offer-----handsome appearance, noble title, wealth, high personal quality and you name it. It overwhelmed Isabel, so herself think. On the contrary, Goodwood, though whose passion for Isabel had never faded for a second, lacked what Isabel expect or, also we can say, what Warburton had. This is why he can never win the heart of Isabel. Differed form both Warburton and Goodwood, Osmond is a great blend of the two mentioned, at least from Isabel's viewpoint. he didn't have as high a temperament as Warburten, but culturally richer than Goodwood. In brief, he standed in the middle, which is why he succeeded in this three suitors' competition and constituted Isabel's doomed marriage,
       The second reason is more personal. Isabel has a very fertile mind. And usually people of this kind will never let others change their course of life, no matter how strong the objectional force are. This make it reasonable why Isabel braved so many person's objection to her marriage and still leapt into it. She is so DAME bullheaded!
       The third reason lies in Madame Merlin, who set a trap for Isabel immediately after she heard of that Isabel inherited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money. Her strong personal charisma deluded Isabel and finally lead her into astray. However, the trap is, in another way, a trap for herself. Because when you stake your life on other person's life, however how favorable it worked in your way, it's still not your life, and you will never get satisfied. Madame Merlin's later life justified it.
       That's all for this tragedy------a tragedy staged by the era, the man, then woman, and also herself.
      
      
      
      
      
  •     ‘而完美的Lord Warburton会有意向Pansy求婚也令人费解。’
    -------------------
    关于这个,我觉得HJ有过暗示,Lord W向Pansy求婚是为了接近Isabella,也就是说Lord W并未向他自己口头上说的对Isabella断情,至少在那个时候还没有。
  •     @crysfish 本书另一篇书评的给了例子http://book.douban.com/review/2195768/,是关于主角很intelligent的评价。当然不止这些,就是Osmond如何吸引了主角,我觉得也没有能从他们的对话中表现。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