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粉世家(上下)》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 金粉世家(上下)

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1-1
ISBN:9787537820233
作者:张恨水
页数:1072页

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还是原著是写尽人性,电视剧虽然经典,但是内涵不及原著的百分之一,只是把原著中男女关系抽出来,简化美化而已。原著中清秋一开始就没有抵挡住物质的诱惑,后来奉子成婚,婚后又不能尽到妻子劝诫的责任,对燕西的行为基本上不敢有任何意见,燕西在外面捧戏子也好,大手大脚花天酒地几天不回家也好,清秋只是一味消极冷淡地对待,后来被燕西当面羞辱这才避无可避,却有不够坚定,开个小阁楼依然住在金家,跟金家其他女性相比,偏于软弱。   原著中还有一些社会现象的刻画也非常深刻,譬如刘宝善和金家四兄弟的关系,非常值得玩味,绝不只是酒肉朋友,他的戏可以单列一支线。   譬如金家老三在太太危机之际,却依然花着她的钱带戏子去天津醉生梦死,老二和多名社交名媛关系暧昧,钱包里存着曾美云的浴后小照,金家大儿媳偷偷存着私房钱放债,却放给了自己丈夫,夫妻之间毫无信任,之所以没沦落到清秋的地步,只是因为娘家有势力,完全是赤裸裸的现实力量左右着婚姻。燕西就更不用说了,对白秀珠也算是始乱终弃了,在清秋之前,他自己对于跟白秀珠成婚基本上也是肯定的,结果碰到一道清粥小菜,和白数年的感情两件小事就消弭殆尽,只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后面包着两个戏子,清秋病到快死都冷漠的如同路人   还有对民国期间女权运动和一些具有现代独立女性意识的女性形象描写,像二少奶奶,社会活动能手,大少奶奶的妹妹,敢于打破世俗羁绊,追求平等自由的婚姻,像小莲,虽然只是个丫鬟,却对自己的命运认得清楚,绝不由着大少奶奶随意指定,也不受大少爷的诱惑,虽然读的书本远不能和清秋相提并论,但是勇敢和坚定却是清秋这个看似清高,骨子里却挡不住虚荣诱惑的女子比不上的 。原著里在写到金府过新年一段,四小姐的一句话: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恰如预言,只是金家的气运远不达五世,金铨死后便呼喇喇大厦将倾,飞鸟各投林,乱世中一世家转眼风流云散。

伊人何在,总在寒冷清秋。

初读《金粉世家》 是在几年前了,当时并未曾有多少深刻体会。久而久之,也就遗落在淡淡风尘中。不久之前,再次捧起细细读过,那种感受仍是安宁的,如同清水般淡然,偶尔为情节蹙眉心酸也是不存在。可是它冰冷如同哺育我的土地,在缝隙里生出浓密如织的藤蔓,爬进心田。我缘何去想,这淡淡的风景,世俗的路,走的走,散的散,竟都是凄惨。书中以上个世纪飘摇的二十年代为时代背景,以主人公金燕西冷清秋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一个豪门弃妇从恋爱,结婚到婚变,出走的悲剧过程。豪门家族的内部矛盾冲突,北洋军阀的勾心斗角。在“金”和“粉”的奢华背后却是杀气腾腾的尔虞我诈。温情脉脉的亲情微笑,慈祥的天伦之乐,也充满可怕的虚伪。一切都在动荡不安中。 女主人公冷清秋出身寒门,与寡母相依为命。学识功底厚实,外柔内刚。在面对婚变的时候一个人搬进小竹楼,成为一个孤苦伶仃卖字的妇人。当丈夫要与另一个女子远赴他国时,毅然与之决裂,奔向民主主义革命的发源地。记忆里,冷清秋是柔美传统,素静雅致的女子,不管是做少女时的矜持灵动,还是她身为人母后的那份素静贤惠,都带着一种特有的温婉。她获得过最华丽的爱情,也承受了最绝望的背叛。可幸的是,她不懦弱,一直坚强。男主人公金燕西出身豪门,作为国务总理最小的儿子,从小养尊处优,加之自身存在的性格缺点,最终迷失了爱的方向,失去了自己的最爱。世间男人追求所爱女子所费心者也不过金燕西那般了。知她喜欢诗文,拼命学习作诗,又费劲心思做了她的国文老师,为了见到她,在她隔壁租下房子与她做起了邻居,为了她不惜与别的女子决裂。他太懂得女人的心思,又太不懂女人的心思。因为厌倦了婚后平淡的生活放弃了自己曾经那么苦心追求的妻子。甚至忘记了当初的来之不易和海誓山盟,头也不回地选择了自己曾经拒绝过的女人。尽管最终他意识到了,她才是自己最该深爱的那个人,但失去的已然失去。或许他该用一生的时间去寻找这份真爱的回来。结局处,他默默的说,他心里从来没有爱过除清秋以外的任何女人。相信看过《金粉世家》的人都还记得主人公躺在那一片向日葵花田中,耳边响彻<暗香>的唯美幸福,那是圣洁爱情的梦想,盛开在纯净的时空里。比起影视剧,书中描摹出了人物更本质,更真实的内心。在金燕西决定追求贫寒的清秋时,写到他的内心想法,不仅因为清秋素雅清秀对他的吸引,也因为她已习惯贫寒的生活没有抱怨,不需要处处讨其开心,也就会有更多遇见其他女子的自由。而娶了白秀珠则不同。这样想过之后才决意要娶她。 至于冷清秋,在面对那一段婚姻绝望之时说,其实自己也就是败给了金钱。书中写起初她对那么一个日日拿着手绢梳着油亮发型的男子并没有多少好感,但因为他是金少爷,因为金粉世家,她没想过拒绝,她没有选择。甚至是清秋的母亲,那个在电视剧里坚韧慈爱,知书达理,绝不为金钱而折腰的绝世好妈妈,在书中亦是会因为金燕西送去的一袭华丽的锻袍而窃喜。再到金总理,他学贯中西,精于官场,表明上开明大度,骨子里却虚伪造作,最后被自己的门生赶下台,活活被气死。书中像这样对人性的描写和影视剧是不同的。一部优秀的作品总是要反映现实生活的,虽然做好了这样的思想准备,但读的过程还是心感微凉。几次都想放下书,不忍再度,因为实在无法想象清秋那样的女子沾上铜臭之气是一种什么感觉。但读完之后却是淡然的平静,我们完全可以去理解一个平凡的生命,只要他的心是向善的,对于那些超越凡尘之外的信仰,实在不必太苛刻。人都是想要最好的,歌舞升平的年代,舒适幽雅的环境,以及最美丽的风景,甚至虚幻的地老天荒。可知活着本身就是一项追寻幸福的体验, 因为心中有一首诗,可以不在乎路程,不在乎终点,就算只为了那一块原本陌生的土地与独一无二的生命,辛苦与否,我们都该用微笑去面对。合上书,虽带着清秋不清的微凉,但只要想到无路可退之时,她那么坚强走下去,便没有遗憾。对我来说,最大的责任是我该怎么持续地成长,以及,怎么做一个更好的人。蓦回首,望江山如墨。繁华淡泊,见岁月如歌。半轮凉月映人瘦,乱红几度落满楼。百里斜阳,掩埋花间竹楼,吹满几多愁。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柔美的音乐伴我左右,一曲<紫色的花海>和<睡莲> 很快带自己远离尘世的喧嚣。 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人们其实很难和自己的心境对话。我知道许多最初的梦想都在远去。我已习惯给自己一段时间去享受独处的时光,比如写写文字,听听音乐,踏上一段陌生的旅程。至少这时我是快乐的,我为之感动,它唤起心底对生活打开一扇门的希望,无论自己或他人。 清冷的秋天过去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然而此时此刻,将目光投到更远,在黛青色的天际,翻卷的云朵边,清秋的笑容依然灿若春天。

繁华一时

把《金粉世家》看完了。因为是一部世俗小说,所以极尽人间百态,美丑妍媸。《金粉世家》接近生活,以世人之心,见世人之形。俗话说:富不过三代。金家亦不过如此,正如书中所谓:“西郊芳草年年绿,多少游人似去年?”看小说,最重要的是看人、看事,其实看事的目的无非又是看人,因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才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看过小说之后,对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特征感受颇深。当然对整部小说也是很有想法的,一句话总结小说内容:树倒猢狲散。下面是我对小说中人物的一些浅淡看法: 燕西:典型的纨绔子弟。她的爱情观其实很矛盾。若说他的爱是一时之兴,可追求清秋时却也忙得焦头烂额,绞尽脑汁,使追求的情节环环相扣,直至水到渠成将“猎物”擒获,不能说其心计颇深,可也是为了爱情欺上瞒下,狠狠的爱了一回。若说他的爱不是一时之兴,却是处处拈花惹草。婚前是人生自由,没必要避嫌,但婚后行为依然不检点,即使是新婚燕尔期间,依然和白莲花打情骂俏,和乌二小姐等大大调情,整个人无所事事。总之,这个人有行为艺术,却不为仁人志士所齿。只能说这是一个喜好无常的人,碌碌无为的结果应该为之所属。 清秋:一个值得怜悯的人。她深陷火海选择离开的决定是对的。她是受过诗书熏陶的人,但她又不欣然接受三纲五常。这是个秉有骨气的人,可又缺少决绝性和刚毅性。她的爱情是被强加的,她婚前只是被燕西牵着鼻子走,乱打乱撞的就被迷失自我了,实则她嫁给的不是爱情,而是虚荣心。婚后渐渐意识到了,却早已成了瓮中之鳖,亡羊补牢,也为时已晚了。她应该再冷血点,纵然自己活的不甚如意,别人也休想见缝插针予己不利。 秀珠:小姐脾气太重。看来她对“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句话不甚参透。鸡毛蒜皮的事都要喋喋不休的与人争执。为爱生忌不是不可以,可把持的太重,终究把手到擒来的燕西间接的赠与别人,自己还傻傻的蒙在鼓里。这也是执着着自己执着的而尝到的苦果。 金铨:不拘小节的过头。在外有威望的名声,一人之言,百人和之。在内是顶梁之柱,威严里也不失通情达理。只是过于不拘小节,对儿女之事虽有过问,却草草了事,虽有介之,却不能“鞭辟入里,入木三分”。这未尝不是造成“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后果的原因之一。 金太太:识大局,却娇纵儿女。金太太一生相夫教子,是很好的贤妻良母。可能是为人之母的本能,多少有些庇护儿女之嫌。一个主内的人,与她而言已经是顾全了大局,也把家维系的井井有条。可她又经不住儿女三言两语的妙言软语,结果还是被“和谐”了。她对儿女多是只治皮毛,不治根基。 二姨太:随遇而安的人。一切听组织安排,懂纪律,无异议,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翠姨:见风始舵,活生生的妾室形象。“得之我幸,失之我命”。金家冠冕堂皇之时,自己亦是百般风光,风姿绰约。虽无花前月下,却用有了金钱与地位。金家败落后,她又自觅安生立命之所,道义、人情全都抛之脑后,与现实社会中的势利眼匹配相当。 凤举: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因为金家是由金铨一手撑着的,凤举只是关心自己的私生活,虽为长子,却没有接班意识。金铨的猝死,使得这位少爷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佩芳:随声附和,三人成虎。她显然爱听别人一面之词,人云亦云,特别在王玉芬的怂恿之下。这个人无异于井底之蛙,不晓得大气候。可幸得是小说中没人与她争锋相对,视她为仇,否则。。。。。。 鹤孙:有贼心,无贼胆。他迷恋外面情人,又能协调夫妻情感,实为聪明绝顶。把事情办得天衣无缝,也算是人中豪杰了。 慧厂: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个人性情坦率,胸襟坦荡,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矫揉造作,是个实务家。身正不怕影子歪,是应该被提倡的性格。可俗话又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样的无所顾忌,在现在恐怕是会被操戈的。 鹏振:圆滑的十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擅长与人周旋,你有困难,他会救济你,但让他倾囊箧,两肋插刀似乎是不太可能。他是个曲意逢迎的人才。 玉芬:小人得志。这个人好不简单。狠毒阴鸷,敌我分明,机关算尽太聪明,却没算了戚戚小命。这是个绝顶好命的人,四面威风,八面玲珑,见机行事。她比较难对付,还颇有胆量。花钱买份子,很有做大做强的阵势,只是小说中没让她事事都得意,亦没让她独当一面。对于别人无心之过,更是反唇相讥,有过之而无不及,特别是在针对清秋时。我自认为她逞强好胜,是小说中最坏又最可恶的人了,可结局她比谁都过得滋润,由此看来,社会中的不公平也可以大致理解。 道之:针砭时弊,胸怀大略。说她针砭时弊是无可厚非,说她胸怀大略,看似牵强附会,但深入其人,其一举一动都很有想法,善恶分明,仗义执言。若不是因为女儿之身,势必会干出一番大事业。眼界宽,见识广,有《红楼梦》中探春的影子。与玉芬的口舌之战,看得出她并非等闲之辈,也不自甘受辱;对清秋的同情、安抚,以及对丈夫纳妾的包容,看得出她大义凛然,海纳百川。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真真佩服。 敏之:爱岗敬业。作为五家姐,对长辈有儿女之孝,对兄长有兄妹之礼,很正派。 润之:好人做到底。人心地纯正是应该被褒扬的,她其实和敏之差不多,只是比敏之好说话,正颜厉色的时候比较少。她也是尽到了兄弟姐妹之情。 梅丽:童心未泯,直言快语。她敢讲真话,多少带些孩子气,天真烂漫。她知道亲疏冷热,但似乎不像道之那样明显。对清秋好,却捍卫的不够彻底。或许是没有遇上很好的捍卫机会,这就不甚知晓了。 综上是我对该书人物的浅薄看法,纯属自我意识。

解读《金粉世家》的暗线

张恨水先生是我们安徽著名的高产作家,比之《八十一梦》的诙谐、《啼笑因缘》的颠倒、《北燕南飞》的悲情,《金粉世家》更多地表达了时代变革中的无奈与警醒,而这一点也是我国当代社会可以借鉴的。阳光明媚的春天,繁花似锦的皇城,跑马的浊世翩翩佳公子与游园的香风袅袅女学生在途中不期而遇,正如王菲的歌词“只因为在人海中多看了你一眼”,燕西迷恋上了清秋,而一段缠绵于泪水交错的爱情故事就此展开——如果只读出来这些,那么恭喜张恨水老爷子,你煞费苦心瞒天过海的手段奏效了。肤浅如我,也只能略略谈一谈那文字背后一点点的心得,前提是你读的真的是《金粉世家》这套书,而不是看的央视糟改的那套电视剧。爱情是突然的,但追寻爱情的路途却是必然的。燕西看上了清秋,这没什么——他可以看上任何一个他愿意看上的人——但追求清秋的过程却耐人寻味。安排下人在北京大大小小的胡同乱窜,终于得到线索,之后再亲自出马,乃至于做出勘察地形的举动,看上去的确是个痴情种子。借着起诗社的名义,租赁了隔壁的屋子,在内墙开了洞修了门,倒也不用“逾墙而搂处子”了。注意到时代背景,那是五四之后与抗日之前,旧礼教与新思潮并行。具体到追女孩子,其方法也是新旧交参。旧法子是借着搬家送了点心酒水拉拢冷太太,借着写诗起社接近了清秋的舅舅,有几个目标的亲人站在自己这边,那么成功率自然高了不少。此外如生日上的祝寿尺牍,四骈六俪也很像那么回事,对精通国学的清秋来说自然是留了个好印象。新法子则更多了,送礼物送的可谓煞费苦心:要送鞋子,先买了写票,还巴巴的注上坤鞋让舅老爷转手送上;打听到生日花了大价钱买那珍珠项链;送衣服不如送成匹的缎子,挑颜色挑得可谓赏心悦目……燕西追求清秋的手段令人眼花缭乱,乍读之下让人感动,但一对照前后文,只好说一句“性使然也”。对之前的小怜,之后的白莲花,前后皆有的白秀珠,燕西的追求手段如出一辙。不能说燕西对清秋的感情是虚伪的,但至少是不长久的。反过来,清秋的爱情是少女的懵懂,对燕西的金钱攻势她没有如其母冷太太那样隐隐觉得不妥。燕西送来的礼物往往都是清秋喜欢和需要的时候,如参加同学婚礼的衣服与鞋子,生日时华丽的项链,都送的恰到好处。一次次收下,一次次回礼,一来二去便也情根深种了,这才有了留宿西山等事,至此,清秋的命运也就注定了。燕西送的礼物多是衣服首饰,清秋回的却是抄经刺绣,一个花的是钱,一个用的是心。钱与心的交换,结果可想而知。书中给读者留了几个对比,其中一个就是小怜,小怜出身更低,是个丫鬟,而且是个被大公子凤举垂涎的丫鬟。小怜在陪主人看戏时巧遇春江,于是迅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成为下人中的偶像。这就不得不说同名电视剧中的败笔,小怜作为清秋的对照,其婚姻生活是美满的,并不存在所谓的悲惨结局。其他的如:八小姐梅丽与傧相谢玉树,富家女吴蔼芳与学生卫璧安等等,都是贫富差距较大而走到一起的例子。这些姻缘在书中没有做最后交待,却留下了足够读者遐想的空间。婚姻未必是爱情的坟墓,但至少是爱情的考验。几乎所有的读者都认为燕西与清秋的结合太快,长的太快的草大多是空心且一年生的,它们抵御不了秋天的萧杀就此枯萎。与时下年轻人中经常出现的闪婚相比,书中的婚姻还是温和了许多。显然,燕西自己还是一个孩子,并没有谋生的手段,而清秋更是一个孩子。两个没有独立经济基础的年轻人匆匆结合,面临的问题自然多多,最显著的一个就是当无老可啃的时候,其结合必然动荡乃至崩溃。燕西在婚后和婚前没有变化,变化来自怀孕生子的清秋。当清秋需要一个稳定的小家庭时,燕西继续扮演他的七少爷,不同理念的冲击必然葬送了他们的婚姻。是以燕西可以在婚变后追求白秀珠,清秋只能黯然携子出走。作为对比而存在的是金老爷子一家,无论是金铨与金太太,还是燕西的三个兄长的家庭,都在书中经历了争吵与波动。凤举作为老大被浓描重墨,其包养外宅的举动一如现在的某些富人。在书中极为平淡的鹤荪夫妻,也服从于作者的这一暗线而发生了争吵。但和燕西的家庭不同,其兄长都有自立的能力,而其妻子亦都出于富家。书开头的楔子中,暗暗点出了老三一家的继续存在,也就是说,在大家族分崩离析之后,大部分小家庭存活了。回顾时代背景,正是五四思潮的推动,加速了大家族的覆灭,同时西式的小家庭观念被社会逐渐接受并推广开来。另一个对比来自于燕西的三个姐姐,其中可能更有深意。我们注意到,四姐道之留学和居住日本,五姐六姐显然一体代表了欧洲思潮。自清末变法维新,学习的途径无非东洋与西洋,张恨水先生在这里的态度并不清楚,但反映在文中则显然是东西都没有明确选择。东与西,似乎都是可以去学习的。大家庭的人际关系是复杂的,三个姐姐与三个媳妇明确的对立了起来。西山与推倒重来的那一把火。在全书中西山反复出现,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景点,更多是西山这个名字背后的寓意。燕西与清秋的定情在一上西山,他们的婚事则是在二上西山埋下伏笔,文末金太太在西山修行,燕西三上西山辞母西方游。燕西去了欧洲,回国之后却做了演员,我恳请大家注意时代背景,20世纪20年代,新旧思潮并行,电影演员并不是今天的巨星。恰恰相反,在多数人包括张恨水先生这样的旧文人眼中,电影演员属于戏子,贱业的一种。这个结果说的是西方没有现成的经书可念,从清末到改革开放,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真经并不存在。一个国家只有走自己的路才能真正获得成功,近三十我国的成绩已经完美的为这个困扰了国人近百年的问题划上了句号,遗憾的是很多如张恨水先生这样的困惑者没有看到这一天。不得不说张恨水先生依旧是一个旧文人,章回体的目录与文中出现的格律诗以及骈文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除此之外,五行之说也若隐若现的在小说中漏出面目。燕西姓的是金,金在五行中取萧杀之意,注定了其家族的败亡。而金所处的方位在西,也就是西山与西方的反复出现最好之理由。清秋姓的是冷,冷莫过于冰。按照中国传统的五行之说,金能生水,于是清秋一家因为金家而地位上升,清秋的舅舅谋得了好差,和总理成为了亲家带来许多好处。同时火能克金,于是文末点了一把大火烧了金家。清秋最悲惨的就是那卧病时静听雨声,而燕西则是在那场火灾中。这些是不是张恨水先生的恶趣味,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了。不过那把火大家都会觉得眼熟,《金》之前有《红楼梦》最后的一把火烧尽了贾府,于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金》之后有《家春秋》最后的一把火烧尽了高家。不能说曹雪芹、张恨水、巴金三者是否存在模仿,我更相信那是时代的呼唤,与之印证的是叶挺将军的《囚歌》:“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关于囚歌的不同版本,在此不赘述)”总是到了社会思变的时候,那些有前瞻力的人在苦闷的现实中四处碰壁后,他们渴望一把火烧掉陈腐,再塑新世界。今天的我们自然知道,六十年前这把火已经烧得干净了;可是今天的我们也要知道,如果不能以史为鉴吸取教训,自然会有新的火出现。谨以杜牧的《阿房宫赋》的警句来结束此文:“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最真实的灰姑娘——冷清秋

每个女孩都有一个要破灭的幻想,我想灰姑娘的故事一定是其中一个。被各种偶像剧轰炸的今天,看了很多贫家女孩遇上富二代的故事,舞会,奢靡,由寒酸一下越变为公主,是多少少女年少时都做过的幻梦。冷清秋是最真实的灰姑娘,其实冷清秋可以作很多类型的不凡的女子。可以作民国最新潮的独立女子,正如她所想,出国,深造,读成女博士,也可以作最美的那枝白玫瑰,也可以作一支小家碧玉,她的清丽和才情肯定会被爱人永远捧在手心里。可是,冷清秋却作了灰姑娘,孤庭冷落

我追忆的逝水流年--金粉世家.

有很多东西,在她盛极一时的时候,我没有观赏;而当之成为历史的时候,我却喜欢翻开她尘封的故事。比如29年前的许文强与冯程程的上海滩,再比如6年前燕西与清秋的金粉世家.也许这些故事当初所留给观众的印象早已在多年的岁月下淡化,甚至遗忘;曾经风华绝代的那些身影,而今早已红颜不在,而我却仍旧在追忆着似水年华;也许我的心本就不属于时下这个季节,应该纳入历史的尘埃。滚滚红尘,绚烂绽放过的斑斓虽然已是遥远的经典与绝响,但当我们重新倾听那些往事的时候,那些动情的言语与身影依然不绝如缕,进而像飞刀一样穿透我们的灵魂。金燕西为冷清秋写了首诗:你走了,走的很远;我在秋的身后,珍重的拾起一掌半红的枫叶;把它贴在夕阳照到的墙上;并排挂着的是你的小影,微笑 在林间.诗的主题是一张只有背影的照片,是董洁的,也是冷清秋的,突然间就想起来,曾经有个女孩子经意与不经意间跟我提起过好多次董洁。张恨水在小说里写出了太多太多关于爱情的美好愿望,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可是生命中却总有些不如人意的遗憾;或许,多情自古便是伤透的离别,又何怜冷落清秋节。印象最深的是燕西看清秋题字的扇面的的那一幕,那种把信小心翼翼的捧在怀中的感觉,紧张,高兴,却又不安;燕西那一刻的神情,我一下子就想起了了当年收到那个女孩子给我的回信的时候,白天一直不舍得看,晚上躺在被窝里一个标点一个字的读完时的那种喜悦。张爱玲说,当女人爱上一个男人的时候,遇见这个男人她便会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泥土里,但心却是欢喜的,欢喜的开出一朵花来。 张爱玲不懂男人,其实男人也是这样,也是如此。于是在某种情感境界中我与金燕西也有了一些共鸣,虽然在身份上一个是总理家的少爷,一个是连小资阶级都算不上的我。但爱情是无私的。而今听雨屋檐下,秋叶已凋零,悲欢离合总无情,伊人何处,总在寒冷清秋!

齐大非偶 竟是谁过

这本书被类比红楼梦说实话我是抗拒的 金燕西和贾宝玉 似有相同之处 但差距还是很大的啊结局就像一个笑话 金燕西到最后回国还在怀疑 当初那把火 烧尽缘分的那场火 是冷清秋有意为之 恨水叔叔并没有交代清楚 谁知道呢但是话说回来当年冷清秋明知齐大非偶 却还是未婚先孕 真的出自爱情一词吗实属可笑在这一场戏里 没有谁是不带小心思的安然度日吧其实作为一个女子 只愿嫁得如意郎君 本不是坏事 千古如此但何以竟所托非人?不过仍有金钱勾当吧到结局 冷清秋的出走 也是如此不坦荡 敢爱敢恨敢合敢散 而不是 不辞而别真不似她会做的事 她一走 倒落的我叫好 苦海无涯 回头即岸金燕西一直是一副玩世不恭纨绔子弟一样 未来能有多好 能变多好?结局用八妹和谢玉树这一对 也是隐喻极好 千古荒诞 前赴后继 未有断手 乐在其中 但求无悔也罢就像岳父说 世间所有悲剧都是错爱 但至少在烟花唯一那瞬 你在场 我绽放乌衣巷和落花胡同那一场醉生梦死 惟愿你无悔于此 未世自持这一句金粉世家 上人倒下 悲剧就像蒲公英刹那 遍地开花

凉薄乃天性

张恨水写冷清秋,金燕西,应该都是寄语了他自身的人格。冷清秋继承他身上属于读书人的超逸的一面,而金燕西继承他身为男子颇有花花心思的内心。可贵的是,张恨水完全没有意愿掩饰他们身上的缺点,清秋脱俗,而终有小女人气的一面,燕西纯真,也落于自我。一个男性作家,写清秋的心理活动,写燕西与清秋的几番争吵,写小姑对清秋的背后看法知道婚前有孕,说原来婚前颇下了功夫,竟都能深入细微,也是让人称赞。其中有片段说金母听到清秋评价燕西大有不以为然的意思,内心想这也你太清高不尊重燕西了,难怪相处不好。清秋自己以为自己看清了燕西纨绔子弟的本性,殊不知这样的她在别人眼中也是一清二楚。泛泛谈起来,结合在一起的人如果一个比较有深度而另一个相较粗庸的,多半没有什么好结果。放在金燕西和冷清秋身上,就是金燕西理解不了冷清秋的内心,达不到深层次的共鸣,就算起了诗社用别人的诗歌讨好,终究只能装一时。金燕西感兴趣的是热闹,好玩的事物,不是清秋这个端庄女孩子想的小家庭,个人奋斗之类的事物。相较来说,清秋的气性到比燕西这个男子要大了。放在古代来说,才子而不配懂诗书的闺秀,配个粗庸一门逼人求共鸣利禄的伴侣,也是一生的痛苦。不过古代才子找到了解决方法,就是教妻子文才,既可为师,又可心意相同,日子也颇为有趣,泰戈尔便是如此。近代的大师总爱休家里婚配的封建女性而配新人,除了父母之言得来太易,不跟自由恋爱好比,也是希望能有理解自己的人。而不是内心世界只有三从四德的女性,没有换得呢,也自我安慰,因地位不平等而得到照顾周到也是美事。总之金燕西和冷清秋,追求不一样,当爱情的热意褪去后,两人互相看不顺眼,悲剧就成必然之事了。燕西固然凉薄,婚后依旧与白莲花,秀珠等女子共同交游,而清秋也不是什么痴情女子,并没有委屈求全呆在燕西身边,而是看清了纨绔子弟,大户人家生活的本质后,就果决的离开了。清秋的气性固然是太大了点,但是也因为清秋是那个读过书的清秋,有着不能做寄生虫的新女性思想,才跟家里另外的封建观念的嫂子不大一样。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离开的干净利落,让我想到张爱玲母亲,那个离开鸦片瘾丈夫,裹过的小脚能在外国滑雪的奇女子。于清秋来说,我觉得到底是年轻了,并不能想到很多事,所以之后有被张恨水不厌其烦的重复的齐大非偶的懊悔,清秋年轻时以为有仆人不缺衣食的生活让人 向往,得到才知如此艰涩,而哪个妙龄女子被这样追求又能不动心呢。这时想到我生活中倒还真有见到这样的女孩子。外表及其柔弱,而极有主见。女孩子对着死缠烂打,真正要沉着。

清秋的燕西

“当一切开始的时候身边有你不知道甚么时候失去了你当时我明明是紧紧的靠着你忽然只剩下我自己是否我走得太快还是你走得太晚”但凡世间悲剧,都已含在这样的一种语法之中——无疾而终、无能为力、看的到走不到……看过电视剧,找了书来看。果然差别是蛮大的。一、异同书里没有欧阳这个人,没有燕西去清秋的学校教书的事,没有大条幅“I LOVE YOU”从教学楼顶挂下来一脸盆水浇下来的事,没有白秀珠穿婚纱自杀的事,没有白雄起的政治逼围。金铨是自己喝酒中风死掉的。清秋并不特爱百合花,并不爱说“我们是不一样的人”。清秋和她母亲,都对财富有一种欲拒还迎的态度。清秋和燕西确然是奉子成婚。清秋并没有董洁演的那么清新有趣,甚至有些迂腐之处,比如洞房夜还要考燕西作诗。同时清秋又还是只个小女孩子,并没有到外面去教书自立。电视剧改编幅度挺大。朝着“青春偶像剧”的路子去改,必然是有点形式主义,有点琼瑶片。简处更简、繁处更繁,在原著基础上营造了白雄起兄妹携政治野心与爱情复仇一并而来的紧密情节。对于电视剧来说,做到这样清新美丽已经很不错了。二、悲剧一是清秋和她母亲,都似飞蛾扑火般欣欣然奔向了这钟鸣鼎食之家。她们不是沈凤喜那样浅见之人。但人性的弱点就是这样,谁都想往富贵。即便自尊,还是舍不得把珠宝还给人家。 “齐大非偶”是后来才觉悟到的。在起了离婚的念头时,才对自己承认道“在落花胡同租下房子,那一番铺张扬厉……只觉得他待人殷勤,终于是让他买了这颗心了。”二是在燕西那边,他对于婚姻一直有种恐惧,很害怕别人管他。电视剧中的他老是感慨金钱买不来爱情;原著中的他常常感慨的则是“结婚若失去了自由,还有什么意思?”燕西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人,落花随流水一般。热恋期过去,佳偶终究变了怨偶。他们原是两个世界的人,彼此了解的并不够多,他们的生活理想太不同了。两个人如何能一起奔向不同的愿景呢?三、情怀虽然张恨水的小说已经是颇西式的了。但在人物的描写上,总还是和我们的旧式小说一样,隔着一层。老是描写外在的“落泪”、“叹气”。要表达人物的内心,还是像戏曲般,要用动作言语的暗示、用吟唱来表达。清秋最后的信里写道:“秋此次不辞而别,他人必均骇然,而先生又必独欣然。”可见其内心的痛!“行矣!燕西。生生世世,吾侪不必再晤。”“行矣!燕西。君子绝交,不出恶声。”——这些话,又多令人落泪呀。《尾声》里,似乎燕西还在执着于探讨彼此的怨情。作者亦在追问“千古情场得失,究竟是男子之过呢,还是女子之过呢?”不要再追问了吧!无论如何——她走过/唯独她走过/让你停下了脚步……

醒悟了的清秋

小的时候爸爸不允许我看电视,那么我就看书,这样他就不反对了。时间长了,我觉得一部电视剧它再好——其中的演员把各个角色演得淋漓尽致,但他却把各个人物定格了。读书就不一样了,你可以驰骋在想象的,可以使很主观的草原上,做着自己的梦。一开始并不是很喜欢这部作品,原先接触作者是在小的时候,这部作品是他的成名作,所以我特别好奇(对于每位文学大家的成名作我都同样有拜读欲)虽然我不能参测出恨水先生的真正意图,但是它给了我不一样的思考:冷金之间的爱情和一些是是非非,以及当时文化背景和社会发展的认知。从他们的身上我仿佛看见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影子:爱情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即使什么都有了,但总会还却一样,不是说拥有幸福了就永远幸福。想那时冷身披婚纱的时候,她大概觉得她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或许这是很多走入婚姻殿堂女性回忆中最美妙的事。我看的时候就觉得太仓促了,这或许是后来他们匆匆结束的原因之一吧。所以一开始冷就很肤浅的了解着金了,他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而冷的性格和他是有些抵触的。女生有时候是很傻很拗的,傻傻的,还等着傻傻的被欺骗,一次又一次傻傻的认为那一次和其它的事不一样的,直到遍体鳞伤还是懵懵懂懂的认为确实是伤了。所以一开始就应抉择好,用理性战胜感性!

冷落清秋节

张恨水作《金粉世家》,用了六年。开篇时,他的大女儿正牙牙学语,而写至尾声,他的小女儿夭折,不久大女儿也随妹妹而去。他的心境,也越发凄凉。如同金家从繁华到冷清落幕,张恨水此时更感悟到人生如梦的幻灭感:“嗟夫!人生宇宙间,岂非一玄妙不可捉摸之悲剧乎?”我的年纪虽与书中冷清秋相仿,但心境却与她相去甚远。人生对我而言,依然是朝气蓬勃充满希望。我在此也就不故作成熟去用那看破红尘的语气,只说一说,我眼里的书中人。【冷清秋】冷,清,秋。清秋这个名字,跟她的气质实是很贴切。清淡,恬静,又有些隐隐的伤感。而她的姓,“冷”,就使她的名字由清淡变为清冷了,其中的凄凉之感不言而明。道之也曾说,这名字太冷,“实在不是年轻人应当有的”,甚至想帮她改一改。她的名字终究是没有改,而她名字里浓浓的悲剧意味,似乎也预示着她的命运。想到清秋,自然会想起电视剧里董洁塑造的那个形象。电视剧找了清净优雅的百合花来作清秋的象征,这也属改编原著的一个亮点。新植入的百合花,是金冷爱情的开始,并贯穿始终,成为这段感情、也是清秋命运的见证。而清秋低头嗅百合,双目微闭,嘴角轻扬的侧影,也成为无数人心中定格的经典画面。百合花确是贴切了清秋的气质与性格,但电视剧在将这种花作为清秋象征时,却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地遮盖了清秋性格中的另一面,而她性格里这一不易被察觉到的一面,才是她爱上与自己的性格、价值观、人生观格格不入的燕西的原因,甚至是她爱情悲剧的根源。清秋出身北京城一个普通家庭,虽不是大富大贵,基本生活也不用去操心。清秋的父亲在故事开始前的很多年便去世了,但从文本却可以大致勾勒出他的形象:深受旧学熏陶,清高自守,对独女既管教严格又疼爱有加。清秋父亲自是希望女儿继承遗志,读书修身,做标准的旧派女文人。清秋大体上沿着父亲设想的轨迹在成长,可是她又不可能完全遵照父亲的心愿。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的中国,正是新旧思潮激烈交锋的时候,以五四思潮为代表的新思想正如洪水猛兽般冲击着旧学的根基。而北京城,正是新旧两派思想斗争的核心地。清秋在这样的时代、这样的城市生活,想心无杂念地坚守旧学,几乎是不可能。这让我想起宝钗,宝钗虽然“藏愚”“守拙”,是封建礼教的卫道者,但她也偷看《西厢记》,也不顾矜持去扑彩蝶,显出她个性里的叛逆和只属于青春少女的天真烂漫。生于封建社会的宝钗尚且如此,何况是生于新旧交替时期的清秋。清秋性格中与旧学不相容的部分,便是前文中说到的不易察觉的另一面。举几个例子。清秋和燕西留宿西山的晚上,清秋打电话回家谎称和女同学看电影之后,对燕西说了一番话:“我在母亲面前,向来是有一句说一句的。为了你,撒一次谎,又撒一次谎,我总算对得住你吧?”在与燕西恋爱之前,清秋是传统意义上的乖女儿,听从母亲的意见,在母亲面前从不说假话。燕西的出现打破了她坚持了十几年的准则。她一再撒谎,实际上是在和过去的自己、父母希望自己成为的样子一点点分离,让本来被旧学和家教压抑在心底的青春叛逆因子慢慢生长。燕西追求清秋时,送礼物是重要手段。从点心到衣料到首饰,燕西的礼物一件比一件贵重。清秋起初还觉得收重礼不好,但少女心中的虚荣心逐渐占了上风。对于燕西送的礼物,嘴上虽说太重(到最后已经不再说什么),心里却是很想要。这在燕西送珍珠项链时表现得最为明显。一千五六百的珍珠项链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了清秋,清秋自是爱不忍释。韩妈在旁说了一句:“这挂珠子真好,恐怕比梅小姐的那一挂,还要好些”。冷太太也明白女儿的心思,因此也不说什么,最后还是收下了这份重礼。恋爱中要获得对方好感的方法很多,归结起来不外乎“投其所好”四字。这四个字似乎有些贬义,用在这里并不十分合适。但在恰当的时刻给予对方最需要的东西,在对方得到满足与快乐时,好感自会增多。清秋与燕西感情破裂之后,清秋独自追想自己是如何到了今日的境地,有这样一段话:“我当时还只知齐大非偶,怕人家瞧不起。其实自己实为金钱虚荣引诱了,让一个纨绔子弟去施展他的手腕,已经是自己瞧不起自己了。……结果是卖了自己的身子,来受人家的奚落。”由以上两个例子可见,清秋并非是完全高洁脱俗、不染尘俗、甚至有些仙气的女子,她也有叛逆因子,也有虚荣之心。她只是一个凡人,一个青春期的少女,一个生活在北京城这个“乌烟瘴气的黑影子”里的姑娘。《金粉世家》被不少人称作是民国时期的《红楼梦》,我受《红楼梦》影响很大,免不了拿着读红楼的心情去读这本书,有时甚至无意间将红楼中的人物与这本书里的人物一一对上号。清秋,自然是和黛玉对上号。二人都满腹文才,容貌姣好,并且对人世都或多或少地抱着悲观的态度,都有着清高的秉性。然而,黛玉是仙,而清秋是人。在《红楼梦》全书中,各人的服饰描写可谓是让人眼花缭乱,唯有黛玉的衣饰只为了交代季节带了一笔。这样的处理更显出黛玉与众人相比的非凡之处,她是仙,衣饰这些俗物,是与她不相干的。清秋却不然。我不知道张恨水塑造的这个形象的确切原型是如何,但清秋,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很多投射。她是一个被作者诗意化、清高化、传奇化了的平凡女孩,这样的女孩的影子,在那个时代的北京城,在那个时代的中国,并不会少。张恨水先生写金家一年多的事情用了六年,这六年间,他的心境慢慢变化,投射到书中,清秋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心境的变化,就是极剧烈的了。在豆瓣的一篇书评里看到这样一句话:“从素雅校裙到华贵旗袍,最终走向黑纱轻衣,冷清秋独自坚强的走过,在心底,用时间埋葬了所有情感。”小时候看电视剧版的《金粉世家》,对清秋装束的变化印象很是深刻。服饰的变化揭示了人物生活环境的变化,也体现着人物心境的变化。燕西初见清秋,是在春光灿烂的西山,那天清秋头上盘着鹅黄绒绳,身上穿着青色衣裙,项脖上披着西湖水色的蒙头纱,被风吹得翩翩飞舞。这样素净的装束,让生长在金粉丛中的燕西顿觉眼前一阵清爽。春风的吹拂下,少年心中就产生了那种他认为是爱情的东西。燕西接近清秋后,送衣料是重要一笔。藕色、天青色、藏青、轻灰、绛色、葱绿……我跟着金七爷,都认了不少颜色。自此,清秋就逐渐告别了过去的朴素服饰,要说素净,也只是外露的颜色而已。燕西最后一次见清秋,也是在西山,清秋骑着驴,“穿了蓝竹布长衣,撑了一柄黑布伞,斜搁在肩上”。此时的清秋,已是繁华褪尽,和老汉一样骑着驴,穿着再朴素不过的衣服,慢慢让心平静如水。张恨水先生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真可谓高手,每个人的复杂个性都饱含张力地展现出来,人物的每个行动都符合作者给予他们的个性。清秋做了两件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第一件是与燕西恋爱、结婚,这其中的性格原因在前文已经叙述;第二件便是抱着幼子火场遁逃,与金家决裂,隐姓埋名开始新生活。柔弱温婉的清秋,偏是在这两个最重要的关头,做出了与她平日个性迥然不同的选择。这两个选择,前者是“华堂成大礼美眷如仙”,却在短暂的爱情幻梦消失后带来无尽的痛苦,看似美好,却是悲剧的开始;后者是“决绝一书旧家成隔世”,清秋以一个近乎悲壮的举动结束了爱情的悲剧。对于清秋的出走,燕西似乎满不在意,只是说“以她的个性”,出走是绝对做得出来的。燕西所认为的“她的个性”,与其他金家人无异,无不就是认为清秋自恃有学问而过于清高。然而,清秋的这一举动,在我看来,绝不只是文人的清高,这是一种女性个体意识的觉醒。她的出走,是简·爱式的出走。我过去读《简·爱》时,最让我感动的并不是简在花园里对罗切斯特那段“我们是平等的”的表白,而是她在得知罗切斯特已经有妻子后的毅然出走。我依然记得我看到简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却决绝地离开爱人时,心里很酸很酸,像有什么东西堵着出不来;但矛盾的是,我有一种痛快,虽然这种痛快建立在痛苦的基础上,但我的内心在为简摇旗呐喊:“就是要这样!就是要这样!离开他!离开他!”第九十回写清秋独自在房里的所想:“……我完全可以自立,为什么受人家这种藐视?人家不高兴,看你是个讨厌虫;高兴呢,也不过是一个玩物罢了。无论感情好不好,一个女子做了纨绔子弟的妻妾,便是人格丧尽。”“她一层想着逼近一层,不觉热血沸腾起来。心里好像在大声疾呼地告诉她,离婚,离婚!”读到这里,我也热血沸腾起来。这时的冷清秋,哪里是一个弱不禁风的旧派女子,分明是一个有着独立人格的新时代女性!我在这里,看到了曾经让我久久意难平的简·爱的影子。这段自白之后,写的是清秋“怀诗忽解脱对月长嗟”,书中这样写:“清秋本是个受旧书束缚的人,今天忽然醒悟,恰是在旧书本子里找着了出路。”我却认为,清秋真正的醒悟,是在前面那一段热血沸腾的自白,古时几句女子怨夫的诗,怎能让清秋做出如此勇敢的举动?从这方面来说,金家虽表面上接受了更多的“新事物”,用西方的器物,穿洋装,到国外留学,在交际场上和各种乌二小姐之类的“新派人物”打交道,甚至家里还有个鼓吹女性独立的二少奶奶,但骨子里却依然是旧人。他们把各种新思想挂在嘴边,内心却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与自由。而清秋,在旁人眼里看来满肚子旧学、受旧书束缚的她,却是一个骨子里的“新派人物”,她聪慧的悟性、敏感而细腻的情感和还没有被尘俗污浊的心灵让她获得周围那些“金粉丛中”的少爷小姐们得不到的体悟,而她毅然与燕西决裂所展现出来的独立、担当和勇气,哪里是那些终日享乐当着寄生虫的人能比的?清秋的出走,是她苦痛的涅槃,是一个女子不依靠任何外力完成的自我救赎。说到自我救赎,我不能不想起小怜了。小怜是清秋在丫环中的映射,就如《红楼梦》中,晴雯是黛玉在丫环中的映射一样。单看二人名字,“冷”和“怜”,右半边相同,只是“冷”左边两点水,“怜”在两点之间有多了一竖的支撑。多的这一竖,也许就是柳春江执着的感情。当然,这样的解释未免牵强。清秋和燕西的结合,小怜和春江的结合,都是女方“高攀”,最后清秋和燕西是应了“齐大非偶”的古训,小怜和春江却是幸福而归。清秋和小怜,都出身低微,但二人是书中描绘的“乌烟瘴气”的金府、北京城里难得的两个“清爽”之人,聪颖、单纯而善良。她们如两块美玉陷于泥淖之中,必须想办法完成自我的救赎。而二人救赎自己的方法都是相同的——从金家出走。清秋的出走让她终于离开了那个身着华服却呼吸都不自由的地方,离开了惨淡的婚姻,独立开始新的生活;小怜的出走,则是她和柳春江爱情里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笔。她虽只是个下人,却毫不逊于那些少爷小姐,她也许是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理想的化身,能够抛弃一切成见、一切身份地位上的差别,勇敢而执着地追求爱和自由。小怜出现在一头一尾,作者用她的眼光来突出金府昔盛今衰的强烈对比。当她再回金府时,清秋已经在楼上独居,小怜便因此没有见到清秋。看到这里,我暗自松了一口气。这两个人,因为是映射,所以最好是平行而无交集的。我实在不敢想象这两个人相见会是怎样的情况。写了这么多,我也不知道我最初究竟是想写什么了,越写越凌乱没有头绪。这本书太长太丰富,三言两语实在说不清,我的感想也是零零碎碎的,难以串成一篇文章来。今天断断续续写了好几个小时,终于写完了清秋这一部分。原计划给书中每个人,包括很少出现的阿囡、秋香们都写一小篇,现在看来也不是一日之功。我越写越佩服张恨水先生,每个有名有姓的人物都写得那么鲜活,每个人都可以深入挖掘,再写出一部、几部小说来。这部《金粉世家》,我是绝对还会再读的,我也期待着全新的感悟。2014年8月1日 01:27 完

豪门弃妇的故事

的确和电视剧感觉相差挺大。没那么浪漫,现实的很多。看看燕西父亲和哥哥们的样子,就不要奢求燕西是个钟情的男子了。身边的男人们都是那个样子,他要不是那个样子,倒是奇了怪了。也别说燕西从没有爱过清秋。那时候他们都还不到20岁,相恋相伴的岁月短短不到两年时间。这两年对他也刻骨到要演三部电影,那不是没有爱过。只不过在他的逻辑里,他做的都是好的,都是对的。清秋呢,开始的时候是被燕西用钱所表达的真心所动,对燕西并不了解,对燕西家里的男人们也不了解。不知道她开始是怎样期待燕西的。这样就为他怀了孩子,喜忧参半的嫁给他。后来倒是清高的不得了,非要出去独立不可。看看佩芳,大着肚子男人在外面找妓女做小老婆,日子也过来了,最后凤举查帐查到了她,倒是没给个结果出来。清秋并不适合过这种所谓的贵妇生活。很好奇,捧戏子这件事情是不是就是书里写的这样简单。对燕西而言,花那么多钱捧两个女戏子,得到了什么呢?图了个什么?就是抱着跳跳舞这么简单吗?还有金老太太为了大家庭的解散,悲伤的不得了。她要是今天翻起身来看一眼,还不得后悔自己流了那么多眼泪。今天怕是没有人愿意过那样大家庭的生活了吧?唉,爱情这件事情,发生过后,幸福与不幸福,真是难说啊。

《金粉世家》——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

副标题化用自柳永的《雨霖铃》,只为祭奠我们的可怜女子冷清秋死去的爱情。本来是想用“一部民国的《红楼梦》”为副标题的,但就像《红楼梦》最吸引人的还是宝黛之恋一样,《金粉世家》给我感慨更多的还是燕西与清秋的恋爱与婚变。张恨水确实将《金粉世家》当做《红楼梦》来写,小说中也多次提到了《红楼梦》,张恨水最爱的书也就是《红楼梦》。燕西与清秋可以看作是翻版的宝玉与黛玉:燕西一样的玩世不恭,一样的不学无术,一样的游走在脂粉堆中;清秋一样的家庭衰败,一样的才思过人,一样的敏感脆弱……我没有贬低宝玉的意思,但燕西无疑将宝玉身上的缺点都放大了,而远远没有宝玉对于爱情的忠贞,尤其是燕西直接造成的与清秋的婚变,让人所不齿。小说上半部我们称羡于燕西为清秋付出的痴心与努力,甚至迫切地希望清秋赶紧爱上燕西,然后步入婚姻殿堂,好成就一桩美事。当两人结婚后,我们还天真地以为清秋完成了一个灰姑娘的故事。然而事实证明我们都错了。分水岭是燕西父亲,也就是民国总理金铨的过世。家中的顶梁柱一倒,金家便开始走向衰败与破灭,四个儿子都只有挥霍家产的本事,而燕西更是连工作都没有。本来燕西与清秋婚后还是很恩爱的,可不久燕西就暴露出其纨绔子弟的劣根性来,在外与以前相好的女友厮混起来,甚至彻夜不归,引得清秋在深夜暗自抽泣。可笑的是燕西相好的女友不止一个,父亲死了,他却很快忘记伤痛,与几个女友玩乐,家中已出现困境,他却大手笔的送女友奢侈礼物,讲排场。可怜的清秋这时为燕西产下一子,本想能得到燕西的照顾,可燕西想的却是有更多的时间可以陪女友了,更是几日不回一次家,只是在没钱花时,蹑手蹑脚地回家拿钱……可笑之极。就这样两人再也不说话,情感日益冷漠。后来一场大火将金宅烧毁后,金家儿女分家,曾经声名显赫的金家顿时四分五裂,不复存在。清秋在大火中带着儿子逃离了金家,隐姓埋名,重新过起了清贫的生活……“一把辛酸一把泪”,这是《红楼梦》的评语,用在这里也再贴切不过。清秋,一位奇女子,却成为军阀官僚家族的陪葬品。其实金家并没有看不起清秋贫寒的出身,待她也很友善,过错还是主要处在燕西身上。燕西完完全全是军阀官僚主义的产品,他很聪慧,本该有番作为,可错就错在他生在了官僚大家庭,造成了他的骄奢淫逸,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对他的阿谀奉承更是毁灭他的助推剂,还有父母对于他的放纵,更是使他成为军阀官僚主义的牺牲品,从这点看,他和清秋倒是同病相怜,可惜的是燕西至死也不会明白这一点。金家分家后燕西出国了,回国后当了电影明星,几部作品都含沙射影地讽刺清秋对其的冷漠,可怜的男人,都沦落为低薪的艺人了,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还一昧地埋怨别人。可怜的清秋省下钱带着儿子去看曾经爱过的人演过的电影,看到的却是不曾改变的人,为自己和儿子感叹之余,不禁潸然泪下,落寞地走出电影院……有时我一直天真地以为燕西与清秋的爱还有补救,只要燕西多关心一下清秋,而清秋多放纵一下燕西,他们还是可以白头到老的,毕竟燕西最爱的还是清秋。可是我又感觉不太现实,因为金家已经不复存在,燕西却还仍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他们的爱无法再维持下去了。清秋与燕西,也许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个悲剧,而这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清秋还是被冷落了!有很多人说张恨水是鸳鸯蝴蝶派作家,甚至百度里也这么说,其实并不是这样,反问一下,难道曹雪芹也是鸳鸯蝴蝶派吗?《金粉世家》比《红楼梦》所展现的社会背景更为辽阔,披露的社会黑暗更加透彻,而且更加贴近现代生活,更加贴近大众,其社会意义非比寻常。《红楼梦》在批判封建大家族时给我们留下了宝黛恋,金粉世家则给我们留下了清秋与燕西可叹的爱,感谢《红楼梦》,感谢《金粉世家》,感谢张恨水!

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三看金粉世家,依旧唏嘘,钟鸣鼎食之家,终不过,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厚重的金粉掩不住五世而斩的君子之泽,齐大非偶正应了“冷清秋”三个字,寂寞梧桐,深院里,对月长嗟,明了“弄潮儿”!各飘零!读罢,为之不忍,为之愤恨,为之惋惜,却笑了自己,小说而已,不必如此!唉!古人云,士之耽兮,犹可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脱也。可见男子薄幸寡情,自古有之。也不可说女子无错,矛盾自双方起,不过女子多为情困。人心狭小,一男一女,便再无宁日!人世广大,众男众女,便烦恼永不可绝!民国红楼梦,大家之中,又多肮脏龃龉事儿,纸醉金迷,小家之中,又多琐碎事儿,然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小说不过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昔日繁华,比之今日苍凉,方见其悲!可昔日之时,亦早有欲坠之势,无怪!自是长恨水长东。嗟夫!人生宇宙间,岂非一玄妙不可捉摸之悲剧乎?

曲罢一声长叹

向来我是不赞成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一个平民家的女儿,一个官富家的纨绔子弟,无论从观念,学识亦或者生长环境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就走到了一起,我想冷清秋如果在结婚前看清楚金燕西这个人,或者是比较有见识,也不会嫁给这个也还算是真诚,敢于挣脱家族的压力的不学无术的青年。也不会发生后续的故事,故事整体来说还是个悲剧。如果男主有自己生存的技能,也不至于在金家老爷突然过世之后就变得那么穷苦了,所以有时候想想真的有句话“女孩富养,男孩穷养”是真的非常有道理的

落花胡同的爱情

几年未曾谋面的老友住在北京。我时常提醒他,以前答应过带我去看老北京的胡同。然而即便这诺言有朝一日能够兑现,我依旧无法寻得那样一个落花胡同,和双修阁主人枣花帘下的诗情。北方叫做胡同,南方喜称巷弄。由是在《金粉世家》中读到“乌衣巷”这地名,我便会不知不觉在巷口不远处勾勒出十里秦淮,顷刻间时空移转,不知今夕何夕。南京住过四年,但对于这座城市,我所熟悉的不过是南大南园方圆几里的地脚。在那些网罗交织的小巷里,偶然会看见“渊声巷”这样让人心地一颤却又不得要领的名字。仿佛清明微雨里的杏花村,被牧童随手一指,便兀自在诗文里浪漫千年。没有人会说起“渊声巷”里是否飘满炸臭豆腐的油烟,也没有人探询“杏花村”是否也有过晚上亮起粉红灯光的理发店。落花胡同的爱情也是如此。唯有爱,使一切变得虚幻而浪漫。绿杨烟柳,碧水青天。春天里清秋和燕西的初相见被恨水先生描绘得如梵高的画,有一种清新而眩目的美。彼时清秋穿得寒酸,燕西见了但觉素雅,甚至不惜租下清秋隔壁的房子,只为常见伊人面。如每一个平凡少女,清秋也贪恋世间美好与痴情温柔。你来我往,情愫暗生。爱情犹如童话,容不得一星半点的不完美。只是,落花胡同里的美好爱情,终究不能带来乌衣巷内的幸福婚姻。乌衣巷的深深庭院里,清秋新婚的脂粉余香未消,燕西便恢复了旧日习性。他如一只蝴蝶,而清秋是一朵水墨画里的远山奇葩。她放任他的浪荡,也放任自己的悲伤。直至一个深锁重楼,一个迷醉欢场。或许人年少时,总会经过某个落花胡同,遭遇最初的爱情。可以不顾一切,甚至不计生命地为爱而爱,那是十六七岁的少男少女的冲动与豪情。那一场爱,没有世俗观点,没有责任义务,它纯粹而完美,脆弱而蒙胧。而后,我们开始学会作茧。年纪愈长,顾虑重重的茧便愈厚而坚硬,以至自己被自己窒息。落花胡同的爱情,成了可待追忆的青春梦想。朋友的朋友,在自己博客上方镌刻般留下这样一行字:“若我离开,后会无期”。暗旧颜色的背景里,那张电脑设计的精致脸孔宛如清末的后宫女人,未到腮边的泪痕里浸透沧桑与悲凉。女人总有那么一段时间如此,和那人在一起,那人就胜过自家性命,若结局不能完满,则百般自虐地折磨自己。很多年后,我承认,若我离开,我会更爱自己。绝非因恨而自爱,只是实在无需再用别人的甜蜜度量自己的痛苦。因为除却落花胡同,城中仍有缤纷风景,足够我们精彩一生。然而那落花胡同会在记忆的某个角落等你,你不再提起,却从未忘记。它令你在杏花春雨里念起那一年开过的丁香。清秋选择离开。无人顾及她暗地里的悔恨以及清高与虚荣给她的折磨。只是恨水先生未免有失斟酌,任何一个男人,纵然对妻子已经毫无留恋之心,对骨肉或许仍会尚有余情。当初令燕西急急迎娶清秋的原因,不外就是西味楼里清秋写下的那行“流水落花春去也,浔阳江上不通潮”,燕西并不是对自己的骨肉全无怜爱。他在余生之中是否也曾悄然悔悟,我们无从可知。经过一场突如其来的火,曾经相爱的两个人,最后剩下的只是不原谅,亦不相忘。早些年香港无线电视台把《金粉世家》改做《京华春梦》拍成电视剧。《京华春梦》这名字让我着迷了好多年。直到我远离一切来到巴黎,百无聊赖的某个晚上在电脑里发现了《金粉世家》的电子版。那夜儿时的记忆苏醒,仿佛真的又看见电视剧里那青色衣裙的妇人,手牵着幼儿随着片尾曲的旋律迈开脚步。不同的是,我不再是那个只喜欢看美丽衣裙的小女孩,而已经开始懂得了用戏里的爱情排遣几个小时的寂寞时光。秋天的巴黎多阴雨。第一次在十三区的图书馆借书,我选择了法译版的《麦田守望者》。边读边叹息着自己的青春一去不返。小女生时代,很多同学都有过躲在被子里读琼瑶小说的经历。此时的我已经到了可以光明正大读任何书的年龄,却没有了她们彼时的欢欣或哭泣。只是我非常清楚自己,我从未期盼过时间可以倒流。因为我害怕重新经历众多的辛苦。二十五岁开始,我遗忘了太多的往事。我不能肯定是青春在背离我,抑或是我在舍弃青春。朋友曾经调侃说,“这过去的路啊,只能回头看,不能回头走”。我期盼着前方有一种幸福可以让我永远不必回头。人生就如一条通幽的小径,你需饶有兴致地走下去,自会寻得某个落花胡同,或许也有爱。只是这份感情往往会给彼此刻骨铭心的伤。是以落花胡同的爱情最难原谅。

如梦匆匆,终是空

冷清秋,金燕西,相遇,相知,相恋,到相离,不过一年多,如梦一场,梦醒孑然依旧,奈何泪阑珊。一开始只道感情发展太快,月下一谈便互诉衷肠私定终身,仔细想来,又有哪个女子禁得住仪表堂堂又多金的公子哥那般追求。总是要动心的。可惜人心,说动就动,说冷,那也就冷了。婚后好日子屈指可数,冷清秋这个名字在金燕西心里占据的空间便越来越少。不爱之后,一切都是徒然。对面这个人总有千万般好,你也忆不起一处来。一举一动都被厌恶,付出再多也不会感动,一句劝告成了居心叵测,叹息是无病呻吟,落泪是矫情做作。没有其他原因。不爱了而已。一点都不爱了。一点都不。薄情是没有限度的,好歹相爱一场夫妻一场,听到清秋的死讯,金燕西也几乎没有半点伤心。绝情至此,何必再言。两个人本就属于不同世界,贫富纵然可以不成问题,但二人迥异的兴趣和生活方式却是无法逾越的鸿沟。冷清秋不可能沉迷于奢华的世界,金燕西更不可能抛弃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一个喜静,一个喜闹。一个从简,一个求奢。不同的性格,又不能互补,注定婚姻破裂,分道扬镳。如果那天清秋没有上西山,如果那天燕西没有多看一眼,或许前者就嫁个普通人家,平平淡淡活过一辈子,后者继续和白秀珠的好姻缘,也像他的大哥二哥三哥那样,复制一个极尽享受之能士的人生。他们不会有交集,不会有关系,各距一方天地,谁也不认识谁。然而没有如果,不能重来,那一眼,就是误了一生。结局倒是没有变,他们虽然不是两条平行线,但相遇分开后也就再没交点,渐行渐远。依旧是二人各据一方,谁也都和谁没有关系。只是,我生命里有过你。

读之有感(N年前)

又一出好戏,忧伤落幕...看<金粉世家>没有用我多少天,大概只是用了一个星期就把4本看完了.但是这个故事...唉...金燕西,不折不扣的纨绔子弟;冷清秋,不折不扣的旧女子.两个人是自由恋爱结合,却离婚收场.唉,其实,说燕西没有用真感情对待清秋,也不对,但是说他真的很爱清秋,为什么就落不下一点面子来哄清秋呢?清秋也是的,为什么就一味那么消极呢,一开始就没有想过挽回.这段感情,其实开始就注定要失败.唉...看完这套书.我也不知道作什么感想好.燕西和清秋的爱情悲剧,到底是因为两人因为门不当户不对而收场,还是因为性格不合呢?爱情,真的可以战胜一切么?恋爱时燕西甜言蜜语,结婚后就冷眼相对,天下的男子都这样么?T-T张恨水这么作家我从前真的不怎么了解,不过这套书写得入木三分,我就大胆猜想一下,张恨水可能本来就和这种文明大家庭有渊源,或者写书其实在写自己也未可不是呢...整套书我最讨厌就是那个三少奶奶玉芬了,这女人忒八卦了.整天搬弄是非...其实,写书也是在写人吧.凤举作为大少爷,事事以面子为先;二弟三弟简直就是不务正业,就会捧女戏子和玩;几个姐姐能明哲保身,可是对于大家庭里面的事也是不管的.唉,其实说不管.她们想去管,恐怕也是管不了多少...

齐大非偶

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终于看完了《金粉世家》。在这一个多月里,我会为书中人物感到纠结,也为书中人物感到痛心。可是,有时现实就是这么残忍,我们不得不去面对。这本书通过一个家族的兴衰史给我们讲了一个时代的故事,可是这里我想说说冷清秋和金燕西的爱情。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翩翩俏公子邂逅了清纯美丽的女学生,而后便念念不忘。于是一段美好的爱情开始了。对于金燕西来说,那个时候的冷清秋无疑是美丽而高洁的。她与他身边的女性大不一样,她不是娇纵蛮狠的千金大小姐,也不是通过年轻貌美来获取金钱的交际花或者女戏子,她有着文人的高雅,就如那百合般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于是,金燕西开始对清秋的火热追求。没有女子不喜欢被人捧在手心的感觉,于是清秋被那个“翩翩公子”金燕西折服了。他们尝了爱情的禁果,同时收获了爱情的结晶。这时,他们终于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清秋以为她得到了一直以来所期盼的幸福,她没有预料到这个婚姻会埋葬他们的爱情!本是纨绔子弟的燕西如何能忍受的住花花世界的诱惑,于是他又踏入了以前的那个声色犬马的圈子。清秋如何能够接受这结婚前后爱人的转变?可她终究是原谅燕西的,因为这是她自己选择的夫君,她一次又一次的容忍和原谅。可谁知燕西竟变本加厉,有之前的不闻不问到后面的愤怒相对。看到这里我不禁为清秋留下眼泪,在一次次的伤害之后,她的心也渐渐死去。于是她选择了离去,她的那封“诀别信”又再次让人为她心痛。在这个过程中,金燕西始终都不认为自己有错,直到最后,他都还是认为错的人是清秋。我真的是替清秋感到不值,可是我们又能说什么呢?只能叹一句-----齐大非偶!金燕西和清秋是两个世界的人,在没有结合的时候,他们是被彼此的不同而吸引的,可是婚后他们才发现这并不是他们所期盼的那个人。金燕西只希望找到一个不约束自己的妻子,而清秋则希望找到那个住在“燕子胡同”的金公子,他们可以作诗交流,怎耐这都是表象。虽然很恨燕西的决绝和冷情,但是又怎么能全然责备他一人呢?他是在那样一个家庭长大,从小都是有求必应的,所以他长成了一个纨绔子弟。他追求浪漫,追求享乐。因为年轻,他从来都没有想过婚姻到底意味着什么,想必就连他的那些哥哥们都还没意识到家庭的意义吧!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人,他俩的背景相差如此之大,真的不能不说悲剧的结局是注定了的!我们总是追求轰轰烈烈的爱情,可有时我们会不会忘记了平淡背后的幸福呢?

树倒猢狲散,金粉各飘零

一来因为老师给的书单里有这本书,二来小时候看到过翻拍的电视剧,还记得金燕西是陈坤演的,冷清秋是董洁演的,白秀珠是刘亦菲演的。所以就决定看《金粉世家》了。一开始就知道这是一个悲情故事,看的时候总带着一份叹息。燕西是一个没什么本事,花钱大手大脚的风流公子哥。这种设定我本就不太喜欢。但开始还真被燕西对清秋那份执着的爱情而感动了。拿清秋的话来说“他时怎样一个随随便便的人,对我却肯那样用心,而且牺牲一切来就我,我不嫁他,哪里还找这种知己去?”是啊。想他这么个花花公子却能对一个女子这样痴心,有那么瞬间以为他们会一直这样甜蜜下去。然而燕西究竟是一个多情种,婚后还是流连于跳舞场,什么白莲花、白玉花,和这些戏子们纠缠不清、搞七搞八的。待到家道中落,和清秋的关系更是愈发恶化。又跑去讨好、伺候白秀珠,巴望着她能给自己一条出路。“跟着秀珠去德国”更可以说是导致他和清秋感情彻底破裂的最直接催化剂。到了这里,我对燕西是十分十分的看不起了。呵!简直就是个吃软饭的。最后他留洋回来当了电影明星,又是得到了许多女子的青睐。“然而许多女子迷恋他,他又不难找着出路,走到温柔乡里去,或者再作第二次梦呢。”哼!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啊!秀珠在知道燕西要娶清秋后就说过:“天下的男子,决不肯对一个女子拿出真心来,总是见一个爱一个,爱一个扔一个。”就还就真真实燕西的写照啊!我不喜欢他还有一点,对清秋无情,连对自己的儿子也无情,走了就走了,始终都没见他对自己孩子尽到过做父亲的责任。再说冷清秋,她这人我不太拿捏的准,爱也不是,讨厌也说不上。从书中对她的描写可见,她的相貌绝对是一流的,比秀珠也更胜一筹,而且应该是那种很温婉的,让人感觉很舒服的女子。一开始我见她饱读诗书,怎么会喜欢上燕西呢?当然也可能就是被燕西当初那百般殷勤所感动了。但我感觉他们两个人完全不搭。一个是是富家的花花公子,一个是清贫人家书香门第的文弱女子。以她的涵养应该看得出燕西到底是个什么品性。后来结婚了,还希望她能改变改变燕西。当然她也确实这么尝试了,特别是在家道中落后,处处提醒燕西节俭点儿,然而这对于阔气惯了的少爷来说根本没用。反倒还使二人关系愈来愈差。所以我觉得吧,这门当户对确实是蛮有道理的。像燕西这种人还是应该和白秀珠这样的大小姐在一起,就算金家落魄了,还有白家撑着,金白两家也可以相互扶持。有钱有权,这小两口才可以过日子。当读到第750页,愕然发现连清秋自己也说“那时以为穿好衣服,吃好饮食,住好房屋,以至于坐汽车,多用仆人,就是幸福。”“其实自己实为金钱虚荣引诱了,让一个纨绔子弟去施展他的手腕。”看到这里啊,清秋在我心中的清高形象,或者说极力描写,她之前维持着的那种清高形象是荡然无存了,感觉也一样是个俗女子。而且越到后面越觉得她外表云淡风轻的,其实内心也并不是多么的纯粹。有点装,有点绿茶婊(可能有点重了)。不过进了金家这种豪门,规矩多,人口多,还有玉芬、佩芳这几个不简单的妯娌,也确实不得不处处小心,畏手畏脚的变了最初的性情吧。哎环境造人,可这环境也是她自己的选择。有人说喜欢白秀珠这个人,不敢苟同啊。我觉得秀珠太大小姐脾气了!绝对得罪不得!一点点事儿就发脾气,也难怪燕西不伺候了。有钱时伺候不了了,没钱了耐着性子最后也伺候不了了。可见脾气是真不咋地。最后燕西落魄了,感觉她是带着一种报仇的心态去把燕西从清秋那儿一步步挖过来。“带燕西去德国”更是瞅中了他的窘迫,故意提出来的。最后把人家彻底挖过来了,她当然也就胜利了,爱理不理,反正“像燕西这样的男子,朋友当中未尝找不到第二个。”再用润之的话来评价她,就是“贫而暴富”,“小人得志便癫狂”白秀珠这位大小姐或许真是敢爱敢恨,可在我看来心地到底也没有多善良,甚至蛮有心机的。我总觉得金家的儿女,男子是比不上女子的。凤举、鹤荪、鹏振,这三个不也都是靠着父亲混得一官半职,自己每月的工资不够自己花,哪个不在外边有花头,哪个不闹亏空。金太太自己也说:”四个儿子,就都是生下来的少爷,预备做大老爷的。”或许,人家这些含着金汤匙长大的男子们的生活就是如此的,而外貌这些寻常百姓无法理解吧。就是当下,很多富二代也为人们所诟病,富二代这个词多少也含有贬义。但一想他们的父亲金铨,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可他到底有真才实学,二姨太对梅丽说过:“可是你父亲倒不像你那些糊涂虫哥哥,玩笑虽也是免不了的,正经事也是照样办。”其实上人们对于子女们到底什么样子还是很清楚的。一本书看下来,对金太太倒是挺怜悯的。死了丈夫,只剩一群不争气的子女。“也难怪她最后感叹“人生至于儿女都不可靠,何况其他呢?”反过来对于儿女来说:”人生,惟一靠得住的,无非是父母吧!”可这样的子女,不也是她抚养长大的吗?可能我作为一个师范生,对教育这一点特别关注吧。

此情可待曾追忆

好长时间不看书了,一天两夜,一口气,看完了这本小说,一半是在手机上看完的。虽然结局早已经通过电视预告知道了,最后面对那种悲凉的结局仍是不能自已。一个如此才华性情的女子,落得如此凄惨的解决,最后将用自己半生的时间来追悔自己年轻时候不慎贪念虚荣犯下的错误。恋爱中的人总是不愿意去看清楚另一半的缺点,无限的放大对自己的好,待到日后才想起当初的是有迹象的。正如当日燕西对于清秋的用心,大方,今天的中学生可能看到这样的剧情也该知道这样的公子哥多少对感情有多真诚多投入。她这样一个这样自尊骄傲的女子,回想起自己就这么轻易的被买了心,收买了感情,该是何等的心痛。“感情浓的时候情人无处不美,感情淡的时候美人无处不在”两个人到最后没有感情了,竟连陌生人都不如。彼此怨恨,彼此折磨。直至清秋最后求燕西不要对她一个毫无反抗力的人进行人身攻击。男子变心以后真的很可怕, 涉世不深的我,无法理解纵使不能好和好散,何苦耗费彼此的心力去折磨去恨。出乎我意外的是,多年以后回首昔日感情,燕西竟也未能放下恨,不明白,越想越纠结。对于爱情婚姻一直畏惧加怀疑的我,以后对于此类文学作品一定要加以抵制,如若是在这条道上越走越远,爸爸妈妈该着急了。

更与何人说

“世事就是这样,一场戏紧跟了一场戏来,哪里一口气看得完呢?正是:西郊芳草年年绿,多少游人似去年?”看完这一句后,习惯性的点击“下一页”,一闪竟是到末了。就结束了?这样?是在白鹿书院在线看的〈今粉世家〉,断断续续,其间还外出写生半月未碰电脑,有时只读了几行便有事情找上门来,有时逮住了闲一口气就是七八章下来。许久不看,今日因了感冒休息,无聊便开了网,见还剩着十来章,放着埙曲,窗外阳光依然,初冬的凉和人情的冷依然,富贵如浮云,不如小楼一夜听秋雨。和大多人一样,先看过了电视剧,很浪漫,色调,剪辑,配乐都做的精致,是国内不多的好作品之一,想着这这样好的故事,我竟一直未闻耳,终于是找来看了前半部,仍是金家的“盛世”,不得不佩服编剧的厉害,把这样一故事改编的更为堂皇,人物如清秋者言行也改的更为符合当代人对于那时女子的想象,电视版的金燕西是太过夸大“好”了,书里才是真正的清秋那一句评价“纨绔子弟”,更是发挥了小怜与柳春江的“红楼式”爱情——那时的小说,受红楼的影响简直难以想象。后半部,这书才真吸引了我,大约张先生经历了数年的写作人事,自身也有了成长,笔触更为冷静客观,对大小事件的操控安排更为自然,娴熟。所以我读着也是愈往后,欲罢不能。金燕西和冷清秋,我很是怀疑他们之间是否有过爱情。对于金,一方便是在那时对白秀珠厌烦了,而清秋是他未曾接触过的世界——只新鲜二字,常常就决定了人间多少事。清秋是“好”的,富贵人家,对于好的东西,往往有着偏激的自信和占有欲,而究其缘由,便是凤举这号人们的一生追寻——面子。夸耀,虚荣。清秋也是虚荣的。那个年代,新旧文明交替,又因为政局的动荡而对文化无法“顾及”,相对来说是非常自由解放的时辰,一些新思想放在今天——2007年,还是远远超出的。然而做为女子,破落家族的孤零女儿,清秋的处境着实令人感叹。女子纵然接受了高等教育,有了平等思想如二少奶奶惠厂,金太太评论她:说起自由解放来比谁都积极,一出门还不照样穿上禁锢妇人的高跟鞋。(大意如此,未记清楚,见谅)有学问,有才有貌如清秋者,最好的结局又是什么?嫁人是无可避免的。就算在今天——应该说这个问题在今天是更严重了。而嫁什么人,平庸人家盛不下她的才华,富贵人家也是可遇不可求——她到底遇上了金燕西——她潜意识里相信进一个富贵人家是更能发挥自己的才识,也更配的上自己的才学——想起现今的韩国女子,学历不管再高,结婚后依然是“圈养在家”——问既然孰好孰坏同样是在家的结果为何还要受教育呢,一博士女子答:如果没有这样高的学位,我能嫁得像现在这样好么?冷家,只一清秋一女子,也暗示着后续无人的凋零下场。她在后来是渐渐想明白了,所谓齐大非偶是一面,自己当初却也是被这些荣华富贵侵蚀了底线——人生在世,追寻真理着只几人,剩下来的,究竟是为了什么活着呢?即使有那一肚子的才华一身的品貌又如何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呀?编剧是善良而识时务的,把小说里关于社会关于政治的隐喻和思考都压到了最低,把爱情无限夸大来赚取今天依然在生活里埋没的人们的眼泪和笑——然后交换来利益继续生存下去。活着,无论什么时候,都是一个触摸不到答案的痛苦问题,大多人就都“自我保护”的忽略掉它,来一心找工作,来赚钱,来买房,来结婚,来生子,让孩子们重复自己的一切。听着别人的故事唏嘘,想着自己的故事又是如何辛酸“世事就是这样,一场戏紧跟了一场戏来,哪里一口气看得完呢?正是:西郊芳草年年绿,多少游人似去年?”不过都要拼命努力的活下去,罢了2007年11月28日星期三 清画儿湄

金粉各飘零,落花自摇曳——分析《金粉世家》

《金粉世家》一书,只听名字,便知定是个悲剧。金粉。再绚烂夺目的金,不过是粉而已。夜来风起,满屋纵有再多金粉,却也逃不过随风飘零的命运。繁华极尽,到头来却又是曲终人散,猝不及防。乌衣巷。这是金家别墅的地址。刘禹锡有诗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语便道破金家命运。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早已蕴藏在诗句当中了。落花胡同。这是冷宅的地址。落花再美,终究是破败残枝,早已没有生命在蓬勃萌动。杜丽娘道姹紫嫣红开遍都付与断井颓垣,然纵使满目繁华极尽,若都是落英,又有谁怜香惜玉呢?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冷清秋。她本性清冷孤傲,注定是无法在金家这样的大家庭生活下去的。齐大非偶的道理她亦是知晓的,然爱情面前,再孤芳自赏的女孩,也要不顾一切地去追索。清秋错在太过清高,高处不胜寒,身处金家却仍想保持独立不移洁身自好,难度可想而知。若退出局外,这样一场戏,清秋定能看得明白而透彻,然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繁华落尽,她却也只能道一声“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了罢。来说一个小细节。很多人都会想:“金铨要是没死,那金家最后就不至于陷入那么颓唐的境地,也许清秋和燕西点感情也还能挽回点。”其实不然。仔细想想,金家就算撑过了那时,后来的国民大革命、抗日战争、文化大革命,金家和秀珠一家,真的能幸免吗?我看未必。如此看来,金家的落败,金冷二人的感情悲剧,便是不可避免了。

情不知其所止,吸取教训

花了半个月的时间把《金粉世家》看完了,因为小时候看过电视剧,所以总以为可以找回一些关于电视剧的记忆,看完之后也发现电视剧和小说差别太大,难怪有人说电视剧毁了小说。这大概也是说那些不曾看过原著仅看过电视剧的以前的我这类人吧。看到冷清秋决绝地搬到楼上住的时候,突然感慨如果清秋是富养的女孩子的话,是不是就不会那么容易受到金燕西礼物的诱惑,那么后面的故事会不会就不一样。比起收礼物这一点而言,白秀珠显然就不一样的表现,当然这是一个很不合适的比较。清秋很市侩地收下项链、布料、鞋子的时候,显然和我印象中的如百合一般的女子发生了冲突(也许这样的印象很奇怪,大概是觉得这样出尘的人不应该会为了这样物质的东西心动,抑或是表现出很想要的样子,这样的女子不应该是为真心所打动才符合逻辑吗?思考脸)还有婚后的被清秋反复提起的“齐大非偶”,殊不知结婚之前怎么没想到这个,我也不能明白究竟金燕西说了什么能够让两个人发生了婚前性行为导致后面的种种。按理说清秋对很多事情都是看的十分通透,那又是什么让她在明知金燕西身上那些纨绔子弟习性之后还相信自己能改变他而嫁给他呢?难道真是那句话恋爱中的女人智商都为零?那齐大非偶在刚结婚的时候也不应该想起啊,明显是热恋中的人。金太太对清秋的评价有一部分还是比较中肯的,太过缄默。我是不能相信结婚久了的夫妻之间还有爱情,多半就是亲情了。婚姻里的双方也不是一方一味让步,一方无休止的索取,婚后的清秋大部分时候都是看书,既然两个人性格太不相同,更多的是应该发展一些两人的共同乐趣。说到底两个人太过年轻,我不清楚他们是否真正懂得爱自己,这样的人怎么能够爱好别人。所以还是我每次看到人物悲惨的时候就想说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特别是从小生活方式如此不相同的两个人,坚定了我对婚姻应该门当户多的看法,毕竟这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家人的事。金铨死后大家哭得很伤心的时候,金燕西尤为伤心,失去了父亲这棵大树,自己又不像三位哥哥各自有各自的差事,往后的日子会很难。这让我想起我一位闺蜜的前男友,俩人在正式交往之前,男孩儿对女孩儿说自己很想要努力让自己的生活更加有意义,很多有意义的计划。女孩儿觉得男孩儿很有上进心,俩人在一起可以互相帮助支持,大概也是不错的,两个人交往了。结果女孩儿发现在她每天为学业忙得团团转的时候,男孩儿每天在宿舍无所事事,玩游戏看电视剧都玩遍还对女孩儿的行为表示不理解,让女孩儿更愤慨的事还是男孩儿告诉她他未来的打算,在机关事业单位做一份能够喝茶看报纸的工作。虽然这不是两人分手的主要原因,但是也是很大的原因。扯远了,我想张恨水先生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女孩儿择偶的反面教材,恩,虽然在我看来金燕西是个十足的渣男,但是对于追女孩子这点上,喜欢谁就十足地对谁好。当然这样只是不停送东西的行为也不是所有人都欢喜的吧。再说说白秀珠,我至今都无法确定她是不是真的喜欢金燕西。在金燕西结婚之前,两个人关系很好,金家人谁见到都会打趣她,金燕西在这种时候从来都没有否认过。金燕西这样的男孩子,家世好脸蛋好,又懂女孩子的喜好,献殷勤又让女孩儿欢喜,这样的男孩子即使没有那么喜欢至少好感是会有的吧。加上玉芬和她哥哥嫂嫂的支持,让她一早就有了注定是七少奶奶的自信,对金燕西发大小姐脾气,干涉很多。从金燕西后面对冷清秋的态度来说,他渴望的是绝对的自由,不论在外面如何花天酒地彩旗飘飘,家里这位是不能过问和评价的。这样的金燕西怎么能容忍白秀珠三番两次的冷嘲热讽?金燕西婚后两个人恢复交往以来,白秀珠可能在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想过要将金燕西抢回来再扔掉这样的事,大概是在知道金燕西对清秋的态度之后才萌发了这样的想法吧。至于后面把金燕西叫到白家又让他等了许久,几天不联系他之后内心怕玩脱的想法,我不愿想的太复杂,我想至少也是有一分真心的吧,想要和他一起去德国这件事。最后的最后,金燕西搭火车去欧洲,这让我想起电视剧最后的镜头就是在火车站,当时金燕西和冷清秋两个人就错过了,小时候期待happy ending的我很是难过。现在一想两个人不能相濡以沫,就相忘于江湖吧,但是清秋还是忘不了他吧,带着儿子专门花了两块钱去看他演的电影,那些泪水想必也是不能释怀的多。而他出演的那些电影,究竟有没有对过去,对清秋的想念呢,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况且作者也在书中说了,金燕西那样的人又有那么多的女子围着,谁知道呢?最后的一段感触,额,借用一下仓央嘉措的诗。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想思。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第十自豪不想与,如此便可不相聚。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是最脆弱的一种婚姻

我们都看过灰姑娘和王子的爱情故事,尤其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小时候,很难说没有梦想过有一天能够嫁给一个白马王子,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改变自己的命运。那么当某一天,灰姑娘真的嫁给王子以后,她真的就能从此一帆风顺,过上幸福的生活了吗?童话没有告诉我们,因为在童话里面,灰姑娘经历一番波折后与王子成婚便是结局了。金粉世家某种程度上说便是为王子和灰姑娘的故事做了续集,冷清秋,典型的才女,同时还是那种林黛玉似的才貌双绝的灰姑娘,严格意义上来说,灰姑娘一般都得是绝世佳人,只是生长在寒门里,不然也不会吸引王子。金燕西,当朝总理的公子,还是小儿子,也是典型的风流子弟的典型,豪门里的小儿子,受到全家人的恩宠,同时这个人还得有一点贾宝玉似的叛逆,不务正业,不求上进,唾弃名利的情根种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张恨水大师的言情小说,根子上还是难以完全摆脱红楼的窠臼,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全书最大的一个反差,不是金府由盛转衰的过程,应该说这不是最大的反差,最大的反差应该是清秋和燕西的前后感情的变化过程,燕西从为了清秋可以挖空心思去慢慢接近认识她,为了与清秋结合可以与家庭决裂的程度,着也是一般爱情小说的套路,然而到了小说的结局,燕西面对清秋可能葬身火海的第一反应不是为了心爱的人悲痛欲绝,而是担心冷清秋死了怎么给冷家人一个交代,这不仅不是对待心爱的妻子的态度,便连普通的朋友也不是了,可距离他们疯狂热烈的相爱不过才一年多的时光,令人唏嘘。为什么这一场跨越贫富与门第的偏见的爱情,冲破重重阻挠的爱情,在修成正果之后,仅仅经过了一年的时间便土崩瓦解了,不仅如此,爱情的双方还成了敌人?其实她们爱情与婚姻失败的种子在一开始便种下了,冷清秋是穷人家的女儿,燕西是富人家的少爷,并且不是一般的富人家,而是那种绵延世泽的豪门,金燕西们确实可以利用金钱做后盾,用巨大的实力俘虏冷清秋们的心,这是千古以来的事实,虽然变幻无穷,却总是管用。这便导致冷清秋们不会冷静,尽管爱情本来是不冷静的,可是燕西的愿望,即使是婚后也不愿让妻子管着自己,不愿和众多女朋友们脱离联系。燕西们相比于其他的婚后男子,便有着此种优势。金粉世家书评第二更可能有人会疑惑,是否当初燕西不是真的爱着清秋,只是爱她美丽的容颜和清新脱俗的气质,清秋也不是真的爱着燕西,只是爱她显赫的家世和挥金如土带来的安全感。可是作者可不是这么想,燕西和清秋之间确实是有爱情的,不然也不会在银幕两隔之后还念念不忘。只是他们的爱情太脆弱,或许不如说,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是最一种最脆弱的婚姻,爱情讲求的是两情相悦,你侬我侬就行了;可婚姻是个什么东西,婚姻是一种契约,是写在心里的权利责任义务,没有责任的承担便没有婚姻。当然婚姻要有感情基础,没有感情基础或者无法产生感情,双方也无法共同生活。但是爱情也只是婚姻的基础之一,甚至很难说是最重要的基础。婚姻还需要什么?经济基础,必须的,然而更重要的是双方对于婚姻中应尽义务的承诺。当我为你带上戒指的时候,我就无形之中承诺了,我只爱你一个,尽管婚后会遇到很多比你更漂亮的女人,我也只能爱你一个,至少对于妻子同等的爱只能为我所有,这便是最纯粹的爱情与婚姻,也是理想化的。然而红尘中的痴男怨女,即使套住了婚姻的枷锁,也很难一生只爱一个人。此中真意,不外乎诱惑太多、人心不足。尤其是对于富贵中的男人金燕西来说,婚姻还没开始,他便没有打算一生只爱你冷清秋一个,你对他唯一爱情的奢求便成了奢望了。若你冷清秋是俗世女子如周佩芳之流,也便罢了,说不定还能糊里糊涂白头到老,偏你不是。你只是一昧以唯一的爱情爱着他金燕西,婚前他倒是受之不尽的,婚后却成了他的负担。你以爱他之心,望他上进,望他一般的爱你,你将整个身心都献给了他,这便是大错特错了。俗世中的男女又是如何维护婚姻关系呢?不过是一个策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不管你心里爱多少人,只要你还承担婚姻的义务,我便忍了,我爱你,却也爱我自己。不是像冷清秋一样,她爱燕西,爱得没有了自己,她付出了全部的真心,自然是一点也不能忍,眼里容不得第二个人,太多的爱反成了大错,结局只有是爱人成了仇人。燕西,行矣!清秋之悲剧,俗世女子尤其是才女子美女子当深戒之!

燕去挂角,鱼红罄秋。金门重,齐非耦。

虎尾春冰,重足惕惊……上人钩墨,太阿失柄。霜雪质弱,金贼絮英。燕去挂角,鱼红罄秋。金门重,齐非耦。唉的确不很喜欢冷清秋但是她着实是有些可怜的。最开始的即人不离,收人礼物是有些些反感,但是果然还是套路太深,正好的少女哪有不怀春不向往不试探。如此想来,作为不满廿岁的少女,她的举动也是无可厚非的。放在我(当然我不好看啦也没文采……)十几岁上,大概我早就理智零然后被玩腻迅速抛弃了吧……看颜值庇佑hhh少女以为遇到了命运,把身子也情愿地给了,给了也罢,也不能就此认为不是德女子呀。作为有点保守的现代女学生冷有才有文有小想法……怕是有孕,侯门入。要是她当真不懂也罢,懂却无力也加痛惜呀……良人纨绔本性一出,自己又没话语权不是日常事务之主……开始崩坏。决绝大概做得不错,但是更希望她再去尝试下呀。少女初开一定是刻骨铭心的吧,情窦和身子,特别是孩子他爸这一层。最后的电影大概也是为虚幻的爱而哭,少些恨吧。唉……齐大非偶遇人不淑……唉唉唉有点希望渣男后半生坎坷坎坷坎坷啊啊啊啊!尽管很幼稚没用我懂……

一份华丽的凄美

直至婚姻破裂,清秋带着孩子逃离了金家,我仍然可以感受到,清秋心里还有残存的爱,而燕西,不过剩下一点点留恋和愧疚。可见几千年前古人说的就很对,女之耽兮,不可脱也。一段感情,不能跳脱的,是女子。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当金燕西成为知名影星,拥有众多女粉丝,和多才多艺的新太太,他对于清秋的那一点愧疚,还剩下多少呢?而清秋,却暗自携带着和燕西的孩子,花钱到影院来看昔日的爱人出演的电影,看着银幕里似曾相识的情节,默默流泪。我知道,那一道情劫,这一辈子,她也跨不过去了。

她若是过门来,名字得改改

兩年前看得書,偏偏武漢今天頗冷清,蝸居看電影,終於聊聊想起這部書來,想起燕西家人的一句話:“她這名字太冷了,若是過門來,得改改”(大意如此,具體的記不得了)心底裏忽而淒涼起來。階層,幾千年的階層換得了皮還不了骨頭。我想,我是信仰共產主義的,假使這是個萬年的夢想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的吧。

只为这一段经典台词,感人肺腑。

站住。如果是我给你添了太多的麻烦,我说一句:“对不起。”并且我向你保证:从今天这一刻开始,我会在你的生活里消失,永远不要和你见面。但是今天晚上你哪儿也不能去,马上回家。 我知道,在你眼里我只是个纨绔子弟,或者说是个花花公子。但是我告诉你,你错了。看看这儿的小街和路灯吧。它对于你来说也许没有什么特别的,但对于我,却是一生也不能忘记的地方。在这里,也是这样一个夜晚,我第一次遇见了你。从那时起,我告诉自己,这是上天的缘分,你就是我要找的爱人。为了我们再次相遇,我找遍了整个北京城。终于,找到你了。为了让你爱我,我搬到你的隔壁做你的邻居;为了让你爱我,我到你的学校做你的老师;为了让你爱我,我可以做一切能让你高兴的事。因为在我眼里,你就是那束百合花,我一定要让你在温暖中开放,不让你受到任何的风雨打击。原本以为,你会像我爱你那样来爱我。但是我错了。不过,我明白一个道理:爱是不能勉强的。因为无论我做什么你都不会爱我。只因为我不是你要找的爱人。

好吧我是怀疑论者 从不相信男人

初中时热播的电视剧 现时重温 看到一半找来小说小小的失望电视剧里三位主角金白冷的性格比小说更饱满在书中 冷清秋一直欲拒还迎 而电视里 冷母收下了礼物还怕被女儿说 可以想见冷清秋一直的自尊 电视中 金燕西偶遇冷清秋三次 这使得他们的爱情更有缘分天注定的浪漫色彩 而不是书中只见了一面 便派人打听电视里的金燕西对比书中 投入的情感和努力 要多很多还有白秀珠 书中和电视里一样的骄傲 但是电视剧里明显痴情的多想来只是我要求太苛刻 张先生写的是现实的人和事 现实的人没有那么自尊(何况她只是闺中小女 高中还未毕业 能想那么多吗) 没有那么多情(普通男人也不过如此 何况纨绔子弟) 没有那么痴情(美女+有势女 也不笨)让我想起了一部电影 好像叫 爱的教育 不记得了 讲的是高中生美女+才女遇到中年有钱帅男 不顾老师和家长劝解 放弃学业 和他及他的时髦朋友厮混 后来发现 原来帅男早有妻室 实际也没钱 靠诈骗为生 后来女主及时醒悟 走上正轨刚看完这部片子很郁闷 觉得很无聊 真的有那么笨的女主吗 不过看看女主的家庭 也理解了 父母虚荣 逼孩子学习 帅男来了后被礼物打动 这样的父母 哼!再看清秋 高中未毕业 一直和寡母 舅舅独居 在那样信息闭塞的时代 还只是一个有少女情怀的懵懂的女孩而已 再加上没有一技之长 真的是很弱小 弱小的她没有慎重地分析这段感情 导致自己被领入歧途如果以上的两个美女再强大一点 可以很轻易地看透这两个男人 就算清秋还是陷入情感 但是 只要她有避孕知识 只要她有一技之长 不放弃自身追求 不会这么被伤心 她可以不那么被动最近也看到一部小说的简介 叫德伯家的苔丝 苔丝因家贫做女工被主人诱奸 导致一连串悲剧 如果苔丝不家贫 如果苔丝提高警惕 拒绝任何可疑独处机会 如果苔丝被诱奸后没有怀孕 如果她选择堕胎 选择永远遗忘永远缄默 她不会这么悲剧 不警惕不沉默 太傻这个世界上有好男人 但是姑娘们 在确认你遇到的是好男人之前 请先把他们假想成别有用心的WSN 设身处地地想想他接近你的目的 他的需求 如水的女儿身 不能玷污

清秋

在读何兆武的上学记的时候就在学术意义上寻找他老人家口述中的那种女生 我想答案很悲哀 因为要么是小说虚构的人物 要么就是只是属于那个年代的时间 进而 清秋在那样的环境里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 那么何老口中的女生于是就更加悲哀了 于她 于我 于所有人

《金粉世家》有感——伊人仅在回眸处

似“兴”,似“亡”,不过一“世”。若爱,若怨,不过一载。深知“齐大非偶”的书香女子,终难脱“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的命运。倒不能说纨绔子弟不曾有真情,可惜短暂到无法以年计。西直门外燕西的一回眸,恰瞥见她的风华绝代,惊艳至极,恋恋不忘,殊不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而她憎恶自己最初被物质“收买”,然心之所好则必形于外也。打动清秋的,不全是物质,最主要的是她眼中物质之上的燕西的“真心”。纵然她巧笑嫣然、博古通今,也只能让他那不安分的心停留片刻。本就径不同,何苦强相守。当初的珠联璧合,终难破镜重圆。“行矣!燕西。生生世世,吾侪不必再晤。”用情至深而意冷心灰,方才决绝至此。而不被看好的婢女“私奔”,却换来了举案齐眉。事与愿违。容貌的好坏,可观之;物质的富贫,亦可观之;真心的多少,又岂好衡量。故而,富帅易寻,而有心人难觅。于燕西而言,伊人仅在回眸处——一生相依太久,一面惊艳恰好。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一个是意气风发养尊处优的豪门公子,一个是恬静雅致的寒门小家碧玉女。他们之间的邂逅,成全的不过是一场浮华过后的凄凉,相爱容易相守难。美的令人生痛的开端,注定了后来悲凉冷落的结局。只因人潮中的惊鸿一瞥,他苦苦追寻,造就了他们的相知相许,以及后来的相厌相弃。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可他们不过是凡夫俗子,哪里知晓这场相遇的代价。如果本没有相遇该有多好,他做他矜贵的金府少爷,纸醉金迷,灯红酒绿,娶了本就和他般配的白家小姐秀珠,从此浮华一生。而她当她的寒门学生,读书养花,嫁一个门当户对惜她怜她的好儿郎,相夫教子,白头偕老。可他偏看腻了身边的莺莺燕燕,为她百合一样纯净的容颜所倾倒,因而展开了一系列浪漫热烈的攻势。而她清冷的心也被他的热情所捕获,弥足深陷于这红尘之中。金燕西和冷清秋的结合,最初也是情深意浓的。但这场婚恋的悲剧,并不会因为两颗相爱的心而改变,性格上的差异,家世上的悬殊,带来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当然他们婚姻的破裂,还有一些其他的缘由,大宅门里的口舌是非、利害关系,甚至是一些可笑的误会,让本就心性孤高的清秋不堪重负,也令他们的婚姻多了一份隔阂。那个年代,对于女子的苛刻和男人风流的包容,也是他们悲剧的重要原因。直至后来的分开,清秋带着孩子逃离金家,我还是能感到她对金燕西残余的爱意。可是男人如金燕西,朝秦暮楚三心二意,对清秋还能残存着多少爱?恐怕仅剩下一丁点留恋和愧疚了吧。以前读诗经的时候,看过这样一句话“士之耽兮,犹可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脱也”,道出了多少旧式女子的可悲和可笑,连千百年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冷清秋都跳脱不了这样的命运。最后,清秋暗自带着孩子来看金燕西的电影,面对着银幕上一段段似曾相识的情节,她的心到底会有多痛。时间无法抚平她的伤痕,因为她这一辈子都无法逃脱那个叫做金燕西的男子带给她的情伤。这样说来,千古情场得失,究竟是男子之过呢?还是女子之过呢?这是张恨水先生在文章末的感慨,看上去不免有那么一丝嘲讽之意。但到底是谁的错?金燕西自然是要付主要责任,始乱终弃,抛妻弃子。可是冷清秋多少也有错,涉世未深的她被金燕西的光鲜的皮囊和钱财所打动,轻易就托付真心,山盟海誓。或许当初的承诺是真心的,可真心即负心,男人的诺言本就当不得真。你要是轻信了他,那么你最好做好被一并辜负的打算。还有一点,就是社会地位相差太大的人不适合走到一起,各自的成长环境不同致使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差异很大,也导致了婚姻生活的不合拍,进而龃龉,发生争执。起初还有爱情维系,彼此可以互相迁就,互相忍让。可后来连爱意也被消磨殆尽,剩下的只有矛盾怨恨,相恐相厌又相弃。最后得到的结局不是同床异梦就是形同陌路。

强极而辱的冷清秋

看《金粉世家》,我完全被书中的冷清秋给迷住了。他们的爱情悲剧,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的,她自己也看得透,“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如果真将他们的悲剧推到金燕西以及他们家族身上,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站得住脚的,然而今天我只想谈谈冷清秋自己的问题。冷清秋在诀别信中写道“西楼一火,劳燕遂分”,这里面不正镶嵌着金燕西的名字吗?也许从一开始作者就基本将这封信写好了。冷清秋不是一个软弱的人,从始至终都不是,只不过因为她非常之爱金燕西,才让她在很大程度就迁就着燕西,即使她在那个纸醉金粉的家族里,她依然有着最清醒的认识。齐大非偶,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作者爱情观,总之在以前我是不太赞成这种观点的,但是至少在现在我是不反对的的。只是主张自我独立,主张自食其力,不过这一切在那种寄生虫的家庭里注定不会实现。除了读者,在作品里,所有的优势都不向着清秋,即使四姐和八妹和她关系都特别好。也许只能说如果冷清秋没有读过那么多书,没有那么明白道理,抑或是不和燕西冷对抗,事情不或许不会太坏,但是她放不下她的才华,她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这也是我最佩服的地方,但是这也恰好是她悲剧的来源。强极则辱,这是金庸的话,其实在读《孔雀东南飞》的时候我就想过,兰芝的悲剧也源于此。唉,这种事除了长叹,却也实在不赞成女子无才便是德。实在没有必要批判金燕西那种废柴,不值得。

春婆梦。

断断续续持续了半月才看完金粉世家。我恍若做了个梦,却突然想起上次读完我似也有了此般感慨。通篇读来其实连他的一字半句都是记不住的,看似无甚特别也没大的感动只如潭清水不起波澜却全是经典。借了文章最后张恨水先生的友人所说他与书中人产生了感情,哪怕是婢女亦忍不住想要知晓她们结局。初读时我仍在中学,那时着实恨极了燕西恨他的不懂珍惜三心二意,但此番看来却觉虽然他有过错但不致罪大恶极。他公子脾性太过厉害,看他交的那些个女伴还有捧的白莲花玉花两个女伶便可知晓。但反观清秋性子太倔亦待人冷淡,自该想到这结局只是她见着燕西的强烈攻势便抵挡不住哪来什么她学的新女性思想。及至金家,身为总理金栓只顾着忙理国家大事却不知先要平家才可平定天下。那些少爷也是如燕西般的秉性个个花钱若流水且爱好面子骄奢淫逸,养小妾的捧名角的挪用家中钱财的比比皆是。还有那些个姨太太们原先亦全是大家闺秀以致竟是些挑事儿不安份的,如此金家在金栓猝死后又怎有不散场的?跳出剧情我虽未看过啼笑因缘不知有多好但在我心里便觉金粉世家是张恨水先生最好的小说。书里把大北京民国时的繁华与最后金老太太眼里的衰败以白描的手法描绘的极其成功。真当是若用了现代文的手法它可匹敌巴金的家而如今却也可以媲美红楼梦少略。以致发了这大篇感慨仍觉不够也只得写上这些了。最后借着书中末尾张景华的片名,便也称这为春婆梦罢了。

婚后悲情的“放大镜”和“显微镜”

连续几晚上床后黑灯瞎火的和那个金家泡在一起两个多小时,只是为了在电视剧各种过度和虚假的阐释以外,寻找一个解答。我只不过是凭着一股连做记者时也没有的寻求真相的热情,想撇开别人所有客观的影响和定义,自己来给燕西和清秋结婚后不到一年的种种悲剧找一个主观解答。
书比电视剧好就好在,还不至于绝望得如此彻底。小怜和柳春江还终究是给跨越阶级身份和金钱的爱情提供了一个最佳案例的,或许燕西和清秋两人,还不至于差得如此之悬殊。然而,清秋婚后一直提到的“齐大非偶“四个字,或许也仅仅是她自我安慰这桩婚姻,又或是来麻痹掩饰自己虽身为高傲的女读书人,却依旧抵挡不了以金钱打底而铺陈开去的华丽浪漫之殷勤。
书比电视剧还好在,不用形同虚设欧阳这样一家子,有才又志坚的儿子暗恋女学生清秋,母亲又与总理有着一些当年的风月之情,似乎还嫌这个大家庭不够混乱,硬是得将其人物关系搅成一锅粥了才甘心,此外,又是所有此类电视剧的通病,清新动人的女主角就算落到被丈夫冷遇的下场,也总得有另一个不离不弃的男子在远方默默注视和守护。只被一人所爱,那样的女主角似乎也太没魅力了罢~
现在回想起初中时偷偷开电视追看《金粉世家》时,唯一记住的那几个浪漫和心酸极致的情节,不能不说编剧还是很给力,以及相当结合新世纪年轻人谈恋爱的心理的。当然,燕西经典的那句“我说的话,什么时候变过”,自然也是如出一辙的。当初的自己如此相信爱情,还硬要以这句话作为凭证,觉得不是燕西变心了,只是时局和家境的变迁,让他不得已从白秀珠那里另谋出路,那一种迷乱的心智和祈求自我认同的渴望,让我便十分十分地愿意去谅解他,即使他对清秋万般冷漠无情甚至讽刺挑衅,还是觉得,他心里没变过,仍是爱,就够了。
也许时隔七年,自己看待爱情,解读爱情的眼光早已不同了,以为有爱情就能攻克万难的年纪早已化骨入土。的确,砸下重金的风花雪月太能“乱花渐欲迷人眼”了,以为生活不愁,清秋可以自看自的书,燕西可以自取自的乐,彼此维持一份不算太热切的感情,应该不是什么太困难的事情。然而两个志趣大异的人,吃喝不愁的境况下,也许还能和和气气地保持一份夫妻情,总理一死,境遇大变,燕西又没有那份下个台阶,好好过日子的心,自然是悲剧一个。
其实觉得,婚姻生活闹到不堪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境地,一半是时代境遇所致,另一半是两人性格所致。而最要不得的则是那种“放大镜”和“显微镜”效应,新婚燕尔不过是碍着面子不想让那帮狐朋狗友以为他怕老婆,而慢慢慢慢口头禅就是“我怎么能让你干涉我的事”,而渐渐渐渐清秋的话句句听来是讽刺。一个林黛玉似的动不动就病着躺着看书的妻子放在家里,看着连房间里的一个摆设都不如,都不顺眼。
就当是“奉子成婚”这一步,把清秋的急躁和矛盾全都逼着爆发出来了,而书里则是把更多的笔墨用在大家庭妯娌的挑拨离间和勾心斗角上。悲剧已是天注定,只是连带梅丽也带着哭腔说,“你们是自由恋爱结合的,也闹成这般下场,我也不能够相信爱情了。”
我也找不到答案,也并非得找到我自认的答案。豪门究竟是要败落的,小说的命运自由人来定,清秋也自知爱慕虚荣了一点,经不起纨绔子弟的那点诱惑,然而人性的弱点也是人性的真实可贵之处。
喜欢清秋,是喜欢她爱得起也恨得起穷得起的一份骨气,讨厌秀珠,也是讨厌她那一份故作姿态,爱非装作不爱,恨非装作不恨的意气用事。谁和燕西更为合适呢?可男人,无非是两个都要罢了,有何况是那样子生长大的一位少爷,清秋的小清新口味特别如自己世界里的天外飞仙,秀珠的小资情调又契合自己环境里的朝生暮死,如不能两全,只有悲剧一场。

金粉世家书评

每次看完这样的长篇总要怅然若失一阵子的。张恨水的作品再一次向人们证实,经典超越时空而存在。文学的永恒魅力在于鲜活的人物、真挚的情感以及对人性真诚而执着的探索……不知道为什么,只要看到描写冷清秋的句子,我就不自觉想到董洁的形象。就像看《半生缘》只要提到曼桢我就会想到林心如的音容笑貌一样。我偏爱冷清秋的纯洁,善良,才气,温柔和坚强。为她的美丽和才华而打动,为她的爱情高兴和悲伤。不管怎样,今天终于看完《金粉世家》,这也是值得纪念的一件事哩。

只有死亡能把他们分开,即使那并不是爱。

想起来初二的时候在学校小破阅览室里借了两本封皮都没有的《金粉世家》,那差不多是我第一次接触的类似言情的小说…读完以后深受触动。金燕西和冷清秋的命运缠绕成永远解不开的线团,到底冷清秋有没有爱过金燕西,两个人最后没能在一起,都不重要。只有死亡能把他们分开,即使那并不是爱,而是一种又酸又苦,比任何已知的感情都要冰凉刺骨沉重疼痛的东西。然后,看完不到一个月,电视剧版播出了。彼时我还是一个原作党至上的萝莉,那部剧所有演员连带主题歌都非常厌恶,甚至不愿意提起原著,因为身边都是电视党。而到了这把心平气和的年纪,再回头看看,董洁和陈坤确实无人能够代替,但仍然不能带给我当时看完原著后的那份沉重与感动。

金色的浪漫

整部小说读起来有种强烈的自由浪漫的气息。尤为刚开始的金燕西和冷清秋初识到后来结婚的这部分,给我的印象就是,一对青年男女走在美妙的西山小道上,远望是金色的夕阳和满山遍野的红得发亮的古树,近在咫尺的是自己可以相依为命的另一半。仿佛空气变成了金色,凝滞在这一段曼妙的时刻,就这样手挽着手,心连着心,畅游在美妙的二人世界里,多么希望脚下这条路没有尽头,他们可以相依偎着走到白头。他们的心是如此的近,他们都感受到那种强烈的青春和爱情的气息。他们相识在西山,快乐在西山,成长在西山。巍峨的西山是他们爱情的见证!我对金燕西的那种风流倜傥的少爷作风很不以为然。人这一辈子不能只想着享受,特别是依靠自己父母的权势,这样的生活只能练就自己好吃懒做的坏习惯。更可怖的是这样的生活总有一天会随着父母的离去而结束。没想到金老爷的不在会这么的快,他们的生活也就一去而不再了,那种金色的浪漫就这样葬送在金燕西少爷习性上了!

就这一句

现在阔老们喜欢把谈佛学当时髦事 其实不会学佛的人 不是学迂了 就是学病了剩下的一般般般般般般般般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至亲至疏

看完《金粉世家》有几个月了,很想写点什么,今天就胡乱说说吧。和很多人一样,最早看的就是电视剧,为剧中人快乐、为剧中人遗憾。从去年暑假开始,断断续续地读原著。电视剧和原著前面部分情节也差不多,结局改动非常大,基本上改变了原著的主题。原著里冷清秋未婚先孕,嫁到金家处处小心,最后还是让人家拿了话把儿。另外她离家出走后,给金燕西写了封绝交信,哀婉决绝,这里才是全书最经典之处,结果被电视剧华丽丽的无视了。说白了,导演还是没明白《金粉世家》写的是什么,只是朝青春偶像剧的路子去改,最终就成了小儿女过家家。我挺喜欢电视剧里的冷清秋,清新可爱、温柔淡雅,一个端庄的半新不旧小女子。书里的清秋就没那么可爱了,有点迂腐、有点矫情,她只是个小女孩子。书里的金燕西从始至终都是个不负责任的纨绔子弟。我从未觉得燕西对清秋有着什么刻骨铭心的爱,他只是厌倦了白秀珠那样的骄傲小姐,见了清秋觉得新鲜有趣罢了。冷清秋表面上温柔顺从,骨子里却最是亮烈难犯。其实这样的女子有很多,崔莺莺、霍小玉还有敫桂英,一般的男人还是不要招惹的好。燕西对婚姻一直都没有什么明确的认识,如果不是清秋怀孕,恐怕他也不会娶她,新鲜劲一过,只能是疏远。清秋呢,只是喜欢他待人殷勤,而这殷勤的背后就是金家的富贵。一个小女孩子,一时被金钱迷了心窍。她要是能睁眼好好看看,便会明白,金燕西待她和待其他女子,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所以说,一场婚姻从开始就是两厢蒙蔽,谁也没看清谁。我不觉得他们的婚姻悲剧是因为齐大非偶。不是因为金燕西富贵、冷清秋贫贱所以夫妻才不欢而散。书里另有两对爱人和他们作对比,一是柳春江与小怜,二是吴霭芳与卫璧安。一个是男贵女贱,一个是女富男贫,可都和和美美幸福在一起了。身份之间的差距不是真正的差距,爱情是可以穿透一切外在虚华的。金燕西和冷清秋,就是没有爱情呀,所以他们的感情一遇到现实,就迅速地土崩瓦解了,连“人间佳偶翻成怨”都算不上。可是话又说回来,世上能有多少婚姻是纯粹因为爱情而缔结的。我看书的时候很难过,无论怎么说他们毕竟是夫妻啊,也有过那么多快乐的日子,最后竟落了个如此的下场。彼此折磨、彼此怨恨、彼此纠结、彼此死心。冷清秋的那封信多叫人落泪、多叫人心痛。“秋此次不辞而别,他人必均骇然,而先生又必独欣然”、“赵孟所贵,赵孟能贱之”、“行矣!燕西。生生世世,吾侪不必再晤”。所谓“至亲至疏夫妻”,不过如此吧。一旦纠缠起来,彼此的伤害也最深。十几年后,金燕西与邱惜珍结婚成了电影演员,冷清秋卖字画为生抚养孩子。金燕西把他和冷清秋的事拍成了电影,清秋和儿子去看电影,中间离席。哎,许多年过去,他们还是没有原谅对方啊。张恨水这书,多有警醒后人之意。婚姻是一生大事,应当慎之又慎。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伴侣再缔结良缘。不合适的人在一起,只能是误人又误己。尤其是年轻的女子,千万不要为一时的物欲所蒙蔽,最后悔恨终身。

张恨水的北京

朋友在msn上说,今天的北京天气晴好,大家争相压马路。隔着千山万水的我,想起这个城市,脑子里竟异怪地浮起了一个不相干的画面:秋日的下午,水将干未干的荷塘里,破落的几梗疏疏荷叶。塘边是些桌椅,散乱的坐着些面目不清的人,从大碗里啜着已兑过几遍水的茶。那茶,当然是茉莉花茶。秋风一阵阵凉,日头又白又黄,仿佛地老天荒。今天的北京当然早已找不出这样的地方了。这只是张恨水小说的一个场景在我头脑中留下的意象。是《金粉世家》里结尾不远处,燕西八妹等几个人去陶然亭还是北海茶座里闲坐,唿喇喇大厦已倾、飞鸟各投林前最后一点暖意。此时繁华气象已尽,与小说开头燕西肥马轻裘奔出熙和园的场景暗应,意味深藏。要论写北京的小说,第一把交椅当然是老舍。土著北京人,京味文学的代表人物。可是相形之下,张恨水给我的影响更深。或者是读张的年龄比较早,再或者终是不喜老舍文字里那股北京话的贫味。张以通俗文学的笔法娓娓道来的众生相,比老舍浸透酸辛的《月牙儿》《骆驼祥子》更让我难忘。(我不是在比较他们文学成就的高低,只是论其对我的影响之异。)中学课本里曾选过一段《骆驼祥子》。记得极其清楚,课文开头第一句是,“太阳一出来,地上就像下了火。”祥子被无情的日头及命运煎熬的人生,对孩子来说,太沉重,太苦涩。相形之下,张恨水的小说尽管也是悲剧主调,却轻松许多。张的小说全是报上连载。他很了解读者心理,一边风花雪月你侬我侬,一边详尽描写衣食住行。其代表作品《啼笑因缘》以及向红楼致敬之作《金粉世家》,当时一纸风行,轻易赚尽女性读者的眼泪。张恨水的北京不像曹雪芹的金陵,虚晃一枪带过。他对许多地理场景有详尽的描写,地理成为重要的符号。地点带来的对照意味在小说中处处可见。《啼笑因缘》里,北京饭店是主人公樊家树同富家小姐何丽娜跳舞的地方,而天桥是他结识唱京韵大鼓的沈凤喜、卖艺女关秀姑结识的地方。就第一女主角沈凤喜而言,天桥是她贫穷但自由恋爱之地,西山别墅则是她以卖身的代价进入温柔富贵乡的象征。而公园则是浪漫爱情的发生地。金燕西与冷清秋初遇在公园。樊家树与沈凤喜在公园约会。次要人物,如小冷与柳春江,八妹与燕西同学(名字不记得了),也都是在公园初见。民初的北京,公园是一种浪漫的象征。至少,在张恨水笔下。张恨水不同老舍。他以一个外来谋生者的身份进入北京,没有老舍那样牵动本源的切肤之痛,他只是冷眼旁观。他写小说更像金庸,对好看、吸引读者的关注远远超过其他更高的文学追求。但与此同时,他无意中刻划出一副众生相的长卷。他的北京不仅是他自己的,也是樊家树金燕西冷清秋们的,是军阀、阔太太和天桥杂耍把式们的。这个回响着京韵大鼓余音的北京于是永远停驻在文本中,成为民国初年的夕阳残照。


 金粉世家(上下)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