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之子

出版日期:2015-9
ISBN:978754023752X
作者:[英] 萨曼·鲁西迪
页数:580页

作者简介

很久很久以前,在古阿拉伯的萨桑王国,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每天夜里给国王山努亚讲故事,故事一个接着一个,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在这“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流传了差不多一千零一年后(也许实际年头比一千零一长很多),一个印度穆斯林家庭出身的年轻人,在身体一天一天干裂、生命即将告终的境况下,开始讲述一个漫长的故事,一个和“一千零一”有关的故事。他说:“有这么多的故事要讲,太多了,这么多的生命、事件、奇迹、地方、谣传交织在一起,一些稀奇古怪的事件和尘世间常见的东西紧密地混杂在一起!”不过他必须加紧工作,要比山鲁佐德快。
故事的开头是这样的:富家少年阿达姆阿齐兹,有个硕大的鼻子,他的朋友说:“你简直可以把你这个鼻子架在水上过河了。”这个长着大鼻子的医生,不是故事的主人公,却伴随着故事的始终。他的与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外孙也有一个大鼻子;这个也有大鼻子的外孙子就是这个讲故事的人。
他的故事,是关于一千零一个孩子的故事。这一千零一个孩子出生在1947年8月15日——印度独立日——的午夜前后。这一千零一个孩子或多或少具有某种魔力,有的相貌平平却能让人不顾一切爱上自己,有的天生就具有泰戈尔一样的诗才,有的漂亮得真能亮瞎别人的眼,有的能在水中随意变性,有的能够从地球上任何可以反射的表面自如进出,有的能随意使身体变大或者缩小,有的说话能对别人造成肉体的伤害,有的能吃金属……这些午夜出生的孩子,由大鼻子娃娃萨里姆组织,在他的大脑里进行过一次次的午夜聚会……这些带着魔力的午夜之子,“是这个时代的孩子”,“是历史播下的种子”,伴随着新生的国家,他们经历了种种磨难,最终走向了毁灭。
诞生在午夜整点、魔力最强大的大鼻子萨里姆见证了这一悲剧。故事的结尾,身体面临分崩离析的大鼻子萨里姆,幽幽说道:“是的,他们会把我踩在脚底下,人群走过去,一个两个三个,一起有四亿五百零六个人,把我踩成了无声无息的尘埃,就像时候一到,他们也会踩在我的儿子(其实不是我生的)、以及我儿子的儿子(其实不是他生的)、还有我孙子的儿子(其实也不是他生的)身上,直到第一千零一代,直到一千零一个午夜给予他们可怕的本事,一千零一个孩子死去,因为午夜之子既要成为他们的时代的主人又要成为其牺牲品,他们要摈弃隐私,被成千上万个群众的消灭一切的旋涡所吸收,他们既不能安宁地活着也不能平静地死去,这一切正是午夜之子的特权以及对他们的诅咒。”

书籍目录

目录
译序 / 001
第一部
中间开洞的床单 / 003
红药水 / 023
吐痰入盂 / 040
在地毯下面 / 058
当众宣布 / 075
多头妖怪 / 093
梅斯沃德 / 111
嘀嗒嘀嗒 / 131
第二部
渔夫手指远方 / 151
蛇梯棋 / 172
洗衣箱中的事件 / 189
全印广播电台 / 210
孟买之恋 / 228
我的十岁生日 / 245
在先锋咖啡馆 / 263
阿尔法和欧米加 / 282
科里诺小孩 / 300
萨巴尔马提司令的指挥棒 / 318
真相大白 / 337
胡椒瓶演练的行动 / 356
引流和荒漠 / 371
歌手贾米拉 / 387
萨里姆如何得到了净化 / 412
第三部
“佛陀” / 435
在桑德班斯 / 454
萨姆和泰格 / 471
清真寺的影子 / 483
婚礼 / 508
午夜 / 529
阿巴卡达巴 / 555

内容概要

萨曼•鲁西迪(1947— ),英国著名作家。生于印度孟买一个穆斯林家庭,在英国接受教育。一九七五年他的第一部小说出版,第二部小说《午夜之子》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之后他的一系列作品深入探讨了历史和哲学问题,被称为“后殖民文学教父”。
鲁西迪目前共出版长篇小说十部、短篇小说集三部,另有两部儿童作品、一部回忆录及十余部非小说作品。代表作《午夜之子》《羞耻》《摩尔人的最后叹息》《小丑萨利玛》《她脚下的土地》《佛罗伦萨的女巫》等。


 午夜之子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3条)

  •     与《百年孤独》相比更容易使读者接受,《午夜之子》我能把它读下来,但《百年孤独》就只读了开始部分,说明《午夜之子》可读性较强。书名“午夜之子”是拉什迪虚构的一个概念。它是指1947年8月15日午夜,印度宣布独立的时刻,在零时至一时之间,印度全境共出生了1001个孩子,其中活下来的有581人,这些与新国家同时诞生的孩子们就叫“午夜之子”。由于他们均出生在一个非同寻常的时刻,因此都获得了神奇的法力:有的能穿越时空,有的能变换性别,有的能出入镜面,有的能自由飞翔,有的能知人内心。而出生时间距零时越近的孩子,法力也就越大。这其中法力最大的是在孟买出生的两个孩子:萨里姆和湿婆。书中预言、征兆、特异功能等离奇内容为小说蒙上了印度传统文化中常见的神秘色彩,带有强烈的政治讽刺意味。书中人物繁多,历史事件穿插其中,现实与虚构结合得天衣无缝。
  •     1、《午夜之子》简介萨尔曼·鲁西迪爵士,印度裔英国作家,本人从小不信仰宗教,被其父视为伊斯兰教的“逆子”。《午夜之子》是鲁西迪的第二部小说。书名“午夜之子”是鲁西迪虚构的一个概念。它是指1947年8月15日午夜,印度宣布独立的时刻,在零时至一时之间,印度全境共出生了1001个孩子,其中活下来的有581人,这些与新国家同时诞生的孩子们就叫“午夜之子”。由于他们均出生在一个非同寻常的时刻,因此都获得了神奇的法力:有的能穿越时空,有的能变换性别,有的能出入镜面,有的能自由飞翔,有的能知人内心。而出生时间距零时越近的孩子,法力也就越大。这其中法力最大的是在孟买出生的两个孩子:萨里姆和湿婆。因为助产士玛丽的有意为之,萨里姆和湿婆在出生时被互换了名牌,从而使萨里姆成为穆斯林富家的儿子过着优渥的生活,而湿婆却成为了卖艺手风琴艺人的儿子,生活贫苦。故事以主角萨里姆因为感到自己死期将至,而开始把一生的经历和记忆叙述给一个酱菜坊的女工博多为开端,讲述了长达62年的萨里姆的家族史。它以印度次大陆为背景,覆盖地域包括克什米尔、德里、孟买、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地。从朴连瓦拉园大屠杀到印巴分治前后的政局动荡,从中印边界冲突到印巴战争,从克什米尔战乱到巴基斯坦内战,从尼赫鲁总理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甘地夫人政府的紧急状态法,从最后一任英国总督路易斯•门巴顿爵士的时钟到阿尤布•汗将军的军事政变,印度“后殖民主义”社会的历史都在萨里姆的叙述中被展开与揭露。本书题材独特,场面恢弘。作者的想象力丰富,将现实虚构、小说和历史糅合在一起,在现实的社会政治讽刺中,加入了奇特的幻想,把神话、寓言、通俗文化、社会现实和历史事件结合在一起。2、内容分析(1)善与恶的对立“所有的游戏中都包含着深刻的寓意,蛇梯棋中包含了其他活动根本无法具有的永恒真理。那就是你爬上每一格梯子时,都有一条蛇在角落里等着你;而每当你遇到了蛇,梯子又会对你做出补偿。但还不仅如此,这并不仅仅是胡萝卜加大棒的问题。因为这种游戏中隐含着事物的两面性,如上与下、善与恶这一永恒的对立。”(第二部 蛇梯棋)在《午夜之子》中,萨里姆用蛇梯棋解释了他对于这种与善与恶类似对立的解释:事物并不能被简单归类,对立并不代表单一,而是具有两面性。这似乎是对印度传统文化的一种反思与反抗:在印度的文化中,多达三亿余种神灵各司其职,不断细化的职业与功能似乎解释了印度人所向往的纯粹。但在这种看似简单粗暴的分类法中,隐藏的是积压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成见和类型化的描述。在每个生命出生之际,他身上所带的种姓便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能享受到的社会资源,从而决定了命运,而传统文化对印度人民的统治直到今天也仍占据其极为强大的地位。宗教信仰与政治结合的结果就是让人更加惧怕这种命运的规则,种姓的跨越变得极其艰难,人们都试图以极度的虔诚来换取神的宽恕,从而使统治者杜绝了底层人民试图改变命运的想法。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蛇,一种危险性极强的动物,自然会被宗教的信奉者们奉为邪恶的化身。但作为午夜之子中继承了极大智慧的萨里姆来说,他极其敏锐的发现了这一简单的“善与恶”的对立分类法则中的不足。“蛇会通往胜利,正像梯子也会下降一样。”在被用稀释过的眼镜王蛇毒素从一场伤寒中解救出来后,萨里姆做出了这样的解说。梯子,理性的象征;蛇,邪恶与神秘的象征。但在某个个体具体化的表现中,这两者也会有其潜在的联系。他发现在每个个体身上,善与恶的界定远比想象中要复杂,这是“蛇”与“梯子”(抑或说理性和命运、文化影响)在每个个体的思维中斗争的结果,善与恶更像是一种表现,一种在对立后向某一方倾斜后的统一,而不是一种性格或是人的特征。正如同萨里姆和湿婆。湿婆所遭受的贫穷让他变成怨恨的化身,而他与生俱来的强大力量又在他心中种下了暴力的种子。在这样外放而决绝的情绪中,恶的认知正在一点点显露出来;而在这样的情况下,继承了智慧、将521个活下来的午夜之子召集在一起的萨里姆用他较为温和的个性和“主角光环”倒向了善的那一边。然而他们却有着极其相似的对于权力的追求,正如同他们相同的出生时间——正如同萨里姆所说,“午夜的奇迹本质上的确具有强烈的等级色彩”,印度文化中个人英雄主义的部分让这两个孩子都在不同程度上为自己的出生时刻而自豪。尽管当时两人不过只有十岁,他们所处的文化已经对这些孩童造成了影响,和他们的超能力一起,让他们提早告别了纯善的童年,开始了解善与恶对立中的联系。不可否认的是,生活在最容易被权威所影响的底层的湿婆受个人英雄主义的影响更多,从而表现出极大的侵略性(他自己在那个年纪已经凭借武力成为了黑帮的首领)。但当萨里姆知道自己本不属于这个优渥的生活环境中时,他对其他午夜之子们都选择了隐瞒——这是一种他不敢承认的对湿婆的内疚,更是对失去自己原有生活的恐惧。这时的萨里姆是自私的,也正是他的隐瞒让午夜之子大会分崩离析。一开始倾向萨里姆的人群如今倾向了湿婆,或是至少不再倾向萨里姆。随着故事的进展,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萨里姆抚养了湿婆与萨里姆的妻子所生的孩子,湿婆走向了政府那一边反对午夜之子的存在。他们渐渐走向完全敌对的两方,但湿婆的存在绝不仅仅是毁灭。当他抚养那么多的孩子,帮助他们生活时,湿婆神的创造与毁灭兼具的属性正如这个名字一样在他身上体现了出来。在塑造、展示善与恶的同时,除了加强两方的对立来增添戏剧效果,作者鲁西迪却似乎有意模糊善与恶的边界,表述其复杂性。当萨巴尔马提司令开枪杀死正在与他妻子偷情的霍米·卡特拉克时,文化的引导与对司令的崇拜竟让印度群众集体为萨巴尔马提司令声援,认为不忠之人理应受到惩罚,而无视了他蓄意杀人的动机。在法律的判决之前,由于文化思想、传统道德观念引起的争议和舆论热潮在当今的印度甚至显得更加荒诞。当前几年的公交车强奸案发生的时候,大多数印度人竟然都认为司机无罪,在晚上九点以后出门的女孩值得这样的对待。在群众的声音前,一个小小的理由竟然能颠倒事件本身的善恶与舆论导向,只因为在大多数人心中,善恶并不是理性的裁决,而是由传承多年的文化与传统决定的。善恶在这样的价值观中变得脆弱,甚至因为长久以来的歧视与偏见而变得不再公正。也许鲁西迪给“萨巴尔马提案件”安排了一个理想的结果:司令仍然被判处有罪。的确,善恶的界定相当复杂,但法律的尺度不应该因为总体表现下的情有可原而动摇。善恶也许是相对的,但罪证却是绝对的。罪与罚的原则问题诉诸于理性而与社会背景无关。当然,善本身也不能因为恶而被一概忽视。在善与恶的对立与重复叙述中,作者在寻找的是其行为背后的逻辑与理性。而理性本身,正是在每个人身上善与恶的连接与相似之处。鼻子与膝盖,膝盖与鼻子,善与恶的区分太过简单,也许用这样的方式来代称萨里姆和湿婆是更好的选择。因为在他们的内心里,其实都有行礼时鼻子触地的谦卑和强壮膝盖的攻击性。“陆地和大海,大海和陆地,永远在斗争着,对吗?”(2)成长的重复“因为,‘铜猴儿’一开口,她原来的外号就从此一去不复返了。”(第二部,胡椒瓶演练的行动)“我们全得成为新人。”(第二部,歌手贾米拉)萨里姆在小说中叙述了他的家族长达六十二年的历史,其中表现的不仅仅是萨里姆一个人的成长;还有他外公、母亲、父亲以及一众家属的成长。在这些人的成长中表现出惊人的共性和重复性,然而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的成长都和原来的自己对立。萨里姆的外公阿达姆放弃了德国学来的西化思想和列宁的《怎么办》,投身进入莫卧儿细密画般的爱情和婚姻。他曾发誓不再崇拜真主安拉,却在晚年丧子的经历中开始怀疑自己对真主的抛弃导致了儿子的不幸。萨里姆的父亲在生意失败后抛弃了德里人的身份,成为了把金钱放在首位的孟买穆斯林;又在财产冻结之后一蹶不振,开始以他曾鄙夷的酗酒度日。萨里姆的妹妹得益于美妙的嗓音在巴基斯坦成为了最成功的歌手,抛弃了她幼时“铜猴儿”般叛逆的性情,变成了温顺的“信仰的夜莺”;而萨里姆在鼻腔手术后失去了他与其他午夜之子沟通的读心术的能力,却也不再重视午夜之子大会,对自己新增的极其敏锐的嗅觉十分满意。童年、青年的个性在成长过程中似乎全部被生存环境的要求所取代,只留存在了过去。但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有东西没有被取代,一直存在,甚至在血脉中继承。“他永远给卡在那个中间地带,他无法崇拜真主,但又无法完全不相信他的存在。始终处在一种彷徨犹豫的状态中,这就是个窟窿。”这是萨里姆对他外公的评价,而这个“窟窿”极其精准的描述了许多人物的命运和他们矛盾中的选择,因为这个窟窿就是一直存在的东西。这是特定时代下,人们由于各种原因,或多或少都会遭遇的迷茫。这种迷茫没有出路又深不见底,便成了可以被无视、却一直存在着的体内的“窟窿”。这种“中间地带”的尴尬贯穿了整个家族:阿达姆的信仰迷茫;萨里姆的母亲在想爱上自己丈夫和对于前任的迷恋中的徘徊;萨里姆的妹妹在自己完美的“信仰的夜莺”形象背后对爱情的抗拒以及对吃发酵面包这一基督教行为的任性,还有萨里姆拥有能听见所有人心声的能力却无法召集、吸引、说服人的悲哀。当然,来自于克什米尔的一家人在奔波、搬家中所失去的地域的认同感(“我的家庭既同印度又同巴基斯坦分离开来”)也在总体上表现了这种尴尬的选择。当然,还有在全文中被提及多次、伴随着整个家族成长的那条带洞的床单。它让年轻的医生阿达姆透过窟窿看见他未来妻子身体的一个个部分,以医生对病人的角度,并将她的身体一部分一部分爱上。这样的想法传给了他的女儿,在经历了失败的婚姻后,萨里姆的母亲试图一部分一部分爱上萨里姆的父亲,却发现最后剩下一个她无法爱上的部分(或是“窟窿”);最后,萨里姆的妹妹贾米拉在这样全身裹满一条带洞的床单后只露出嘴唇的歌声打动了全巴基斯坦人。这条带洞的床单中流传的是一种概念,一种不完美的缺憾,却也同样的保护了三个少女,隐藏起她们的秘密。类似概念的反复出现还有多处。作为不是父母亲生的萨里姆同样抚养了和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或是萨里姆舅舅电影剧本中的酱菜厂在多年后真的被萨里姆的奶妈玛丽开了出来。而这些在时间发展中被重复或是被证实的概念,似乎在引向一个结论:对于个体的成长来说,政局、国家的大变化可能并没有起太大的作用。受到文化的影响不同可能导致不同的信仰,但性格中潜藏的元素更多的则是由周围的人所带来,而幼年家人的影响让这种性格成为一种可以被流传下去的东西。就像刚出生便被调换的萨里姆和湿婆两人,他们的成长过程与血缘毫无关系,而仅仅与环境相关。就像就算知道了真相后的萨里姆父母也不可能去认湿婆做儿子一样,在这样等级森严的社会中,决定合法继承权的不是血缘,而是信念与环境。进入一个独立的国家,萨里姆家族中的人却还是带着那个被殖民时期的窟窿,因为那和政体无关,这只是一种在环境中无法被政体改变而简单解决的问题。在迥异的环境中成长的午夜之子,即使他们有着使命的联系,却还是存在着极多的矛盾。“无论小孩子天生具有多大的法力,他们总没法不受到父母的影响,成人的偏见和世界观逐渐主宰了他们的心灵。我发现马哈拉施特拉邦来的孩子讨厌古吉拉特邦的孩子,来自北方的白皮肤辱骂南方达罗毗荼人是‘黑鬼’。还有宗教上的对立,阶级出身也进入我们会议之中,婆罗门种姓的就连思想接触到不可接触的贱民的孩子的想法都感到不安。而在出身于社会下层的孩子当中,贫困和共产主义的压力变得显而易见……”成人的偏见就这样,用其无法被日常感受到、甚至连成人都不自知的强大力量渗透进下一代的思想当中。这样的成见不是仅仅靠一代午夜之子就能消除的,因为午夜之子只不过是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一种与这个国家一同崭新出现的不曾存在过的能力。这种可能本身,甚至,已经被拥有能力的个体所处的环境变得不再那么纯粹。但我们总是试图将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因为这种偏见正在以极缓慢的速度被消除与瓦解。我们希望着自己身上好的那一部分能被继承,从而在时间的轮回中,让新的可能,让所有人企盼多年的乌托邦成为现实。不论好坏,希望与信念本身,才是每个人在成长中摆脱他人影响与所谓继承的宿命的可能成功的唯一途径。无论社会背景中强大对立着的是什么,希望与信念总是相似的。“我们都是独立的孩子,不顾一切地太快地向我们的未来冲过去。他(阿达姆)是在‘紧急状态’下出生的,他将会而且已经谨慎得多,耐心地等待时机。但等到他采取行动时,他是不可抗拒的。他已经比我更加厉害、更加强硬、更加坚决,在他睡觉时,他眼皮底下的眼球一动也不动。阿达姆•西奈,这个膝盖和鼻子的孩子,不会(就我所能看出来的)屈服于幻梦。”(3)个人与集体“我是在我之前发生的所有一切事件的总和,是我所见所为的一切总和,是别人对我所做的一切的总和。我是所有一切影响我也受到我影响的人和事。正因为世上有我这个人。有些事情在我身后才会发生,我便是这些事情。在这些事上我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每一个‘我’,如今六亿多人口中每一个人,都具有这种多重性。我最后再说一遍,要理解我,你必须吞下整个世界。”鲁西迪在描写萨里姆时,似乎有一种将整个印度的近代历史都融入萨里姆本身的野心,从而在萨里姆的叙述中经常出现近代印度历史中真实的事件不过是他个人情感作用的结果之类的描述。为了更好地阐释这种意图,鲁西迪在萨里姆的叙述中安排了博多——萨里姆的爱人,因为一无所知而不断提问,也正是在这种提问中鲁西迪试图提前回答读者可能产生的疑虑。就连萨里姆的能力——读心术也与这一种“个人即集体”的参与感息息相关。在他只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他便可以在全国所有人的心灵中遨游,感受那些与他年龄完全不相符的成人世界。就这样,萨里姆促成了一些事件的发生,也让他动笔,将这些事件记录下来。但萨里姆的记录存在着一个问题——它们存在记忆上的误差和不准确。每个个人与整个世界之间的互相影响自然是不可否认的,但个人的表现终究只是集体事件的一方面而已。正是这一方面把个人与集体的对立联系在一起,因为在一个集体事件的复杂当中,每个人都选择相信自己的那一部分。“因为记忆具有其独特的性质。它会进行选择、消除、改变、夸大、缩小、美化,也会进行丑化。但最后它创造出它自己的真实来,它对各种事件的记述形形色色,但前后一致。”他相信自己叙述的真实而忽视一切客观的事实。因为任何事件、任何集体,只有在当他们被一个个人所相信的时候才会有意义。每个人的记忆都是集体的一方面,而我们看到的,便是这个承载了午夜之子最高智慧的萨里姆的一方面。这些事件对于一个非印度人在阅读的初期可以说是相当意外的:当我们对印度的第一印象停留在圣雄甘地身上时,萨里姆在描述中却只是轻轻带过了圣雄,而是更加注重于圣雄个人光辉下统一后这个印度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同政党、不同宗教、不同语言斗争的摸爬滚打。圣雄留下的只是一个极其理想的乌托邦构思,而真正感受印度的人民、印度这个集体的呼吸,还需要走进历史的、非好莱坞的真实方面。在解决人民的基础问题之前,所谓自由、信仰和目标不过是文人的单纯幻梦一场。在印度统一的初期,其极其多样化的宗教信仰与语言带来的是无尽的争端、冲突和游行:每种语言地区都试图独立,每种宗教都互相鄙夷,号召不分裂的政治家所获得的民心完全比不上贿选的个人英雄主义者。每个个体、每种信仰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挑战国家的权威,因为在看不到统一带来的任何好处时,他们自然的诉求向英雄的出现。当萨里姆坚决的站在每种独立、独裁的反面时,他的出现本可以带给印度一个新的希望。但萨里姆只是一个个人,他尽管拥有倾听他人思考的强大能力,却无法获得集体和人民的支持。他反对按语言地区自治,反对巴基斯坦的一神论,反对英吉拉·甘地的独裁统治并称她为“寡妇”,但讽刺的是,他缺少了反抗这一切的人民的力量,而这又是恰好他反对的那些人所或多或少拥有的。萨里姆所经历的失败也正是午夜之子的失败。他们是历史的结果,使新的可能降临,但他们在没有人民支持的情况下,既不能安宁地活着,也不能平静地死去。他们的能力使他们成为时代的主人,但他们的命运便是毁灭。在毁灭时,在化成尘土时,播种下更多的种子,化成人民的声音,而不是时代的英雄。当一个个午夜之子在英吉拉·甘地的统治和湿婆的监督下接受节育手术时,其象征意义则是印度近代发展历程中本可能出现的种种发展在强权的统治下被彻底扼杀。但留下来的种子仍将发芽,而在通过节育抹杀掉一种可能与记忆的时候,其对立的另一种可能与记忆将带着反思崛起。站在强权的另一边时,便注定了这些种子不再是个人的英雄,而将团结成一个集体。“午夜有许多的孩子,独立的子嗣并不完全是人。还有暴力、腐化、贫穷、将军、混乱、贪婪和胡椒瓶子……我得在流放出国之后才得以知道午夜之子的种类要比我(甚至是我)所梦见的要多得多。”午夜之子的超能力随着个体消逝的时候,午夜之子真正的能量才真正开始蔓延。为了复仇与改变而觉醒的思想来源,在这土地上艰难生存的每个个体的觉醒,都可以是午夜之子。个体的英雄在每个故事里都必不可少,但真正创造、成就英雄的,则是他身后那无尽的统一意志。3.结论在强大的文化根源面前,想要建立起全新的现代化文明是极其不容易的。宗教之间的互相对立,传统与现代化的对立,党派之间的冲突……这些都是印度近代史上互相强势对立着的方方面面。但这些对立的相似之处,都在于他们是由无数个个体所承载的。而当我们摒弃了最简单的分类望向一个个个体的时候,也许个体的价值也就超越了集体对立的价值。当我们将现代文明的意义诉诸于平等时,我们真正要深入探究的是除去表象的概括后对每个个体的理解和尊重。每处对立在每个个体身上都有迹可循,而真正能化解、消除不必要的对立的,也只有个体。萨里姆在最后留出了一个空的酱菜瓶预示未来,因为未来本就应该这样,不带有任何因为过去而产生的成见,而是专注于当下的正在发生。就像鲁西迪在回忆录里说的:但有时候,挣扎过了,好日子就会到来。
  •     它是南亚次大陆的《百年孤独》。萨曼·鲁西迪是与马尔克斯、君特·格拉斯齐名的魔幻写实主义大师,但更让他出名的,是他被穆斯林世界封杀,一个真正被“封杀”的小说家。他因写作《撒旦诗篇》被伊朗判决死刑,伊朗精神领袖霍梅尼颁布对他的追杀令,其人头悬赏150万,时至今日,即使蜚声文坛,也只能过着受到特种保护的“地下生活”。言论自由的边界总是在具体发生中模糊不定,但伟大的经典会在历史的冲洗下更加璀璨。马尔克斯用“孤独”串联起马孔多一个家族与拉美的命运,鲁西迪用午夜之子萨里姆·西奈的一生照映六十二年南亚次大陆的历史巨变。同《百年孤独》一样,《午夜之子》也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写作,丰富的细节描写铺排、肆意的想象幻想呓语,浓稠灵动自由的语言,精巧的布局勾连,迷人的叙事与一幕幕生动的故事,加入小说家的政治观点与现实关怀。书中鲁西迪用一个试图将整个世界都画进画里的画家,回应了他自己的这种野心与无奈。小说叙事者萨里姆·西奈是与印度这个国家同时诞生的午夜之子,他的命运也同印度的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在他三十多年生命历程中,创造改变影响着印度这个国家的历史。小说从萨里姆·西奈的外祖父阿达姆·阿齐兹的故事讲起,一个克什米尔青年,德国留学回到克什米尔,成为一名青年医生。克什米尔的故事是整部五十多万字小说最迷人的部分,异域风情的克什米尔湛蓝的天空、寂静的湖面、深邃的山谷,小说家以《摩诃婆罗多》史诗叙事传统,将现代印度中连接回悠久的古代文明。阿达姆·阿齐兹长着印度教神祇象头神一样的长鼻子,也拥有智慧神相同的灵异功能,他的长鼻子能预知吉凶,而这项本领也遗传给了并非其亲外孙的萨里姆,成为家族延续的标志。在克什米尔神奇的故事中,小说家融进了英国殖民历史,学习西方现代医学的阿达姆·阿齐兹,遭遇的是后发国家人民都曾遭遇的困境,无论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奥匈帝国,还是古印度文明、中华文明,在文明转型中,都处在东西交汇的路口,如何认识伟大的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关系,是小说家在不断追问的问题。在小说家自由的想象、灵动的叙事与深沉的思考中,慢慢揭开古文明与现代国家的印度混合体的面纱,面纱后是身着纱丽的自由歌舞少女,曼妙年轻的躯体舞蹈的是几千年的积淀,自由、深沉、丰富。V.S.奈保尔在《印度:受伤的文明》说到:“印度诞生于多次征服,征服的现实决定了印度的多种面向”,他痛惜“没有任何文明对外在世界那么缺乏抵御能力,没有一个多家会那么轻易地被侵袭和劫掠”,从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腊人、突厥人、蒙古人最后到英国人,印度人恭逊的性格接纳了所有征服者的铁蹄。征服造就的南亚次大陆让人眼花缭乱的文化,印度教、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耆那教,印地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一千多种民族语言,即使今天的印度也是十多种官方语言。《午夜之子》穿插进印巴分治、孟加拉国独立的历史,一生三,宗教与语言。小说著史是一种文学传统,小说家自由采撷历史片段、铺排历史细节,更清楚展露自己的政治观念。同时,小说家通过情节营造氛围,更能让读者亲历当年的时代情绪,推进历史现场的再现。对中国读者来说,印度是个熟悉的陌生人,关于印度每个中国人都或多或少说出几点:佛教、咖喱、歌舞片与印度阿三。印度文明的历史同中华文明一样长,但印度哲学宇宙观是循环往生,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他们没有中国人一样强的时间和历史观念,印度的历史是靠玄奘法师《大唐西域记》建构起来的。一场自卫反击战的胜利,让所有印度人都成了中国人口中的“阿三”,傲慢源自无知,我们对印度太陌生了。通过宝莱坞电影窥探一番现代印度,也总被其中的歌舞片段打乱思绪,印度人民用歌舞理解生活,正如中国电影用武侠塑造一个理想江湖。魔幻太适合印度大陆了,印度教三亿神祇为魔幻写作提供了最丰富的原料,加之小说家天马行空的想象,让《午夜之子》在繁复的细节里形成诗意整体,复杂而流畅,这要靠阅读来体验。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对印度的历史并不了解,里面的人称也是一会儿一变,看起来很费劲。不过,魔幻现实主义运用的很好,语言优美……
  •     梦幻之境,在神神叨叨的叙述中了解了印度
  •     经典
  •     小伙伴出的书
  •     挺好看的,确实可以赶得上百年孤独。
  •     不能把鲁西迪和马尔克斯相提并论,他的文字老道还差点;但是他通过自己的风格让我们十分亲近了印度这个国度。
  •     异常魔性地好看~
  •     历史是永不停止的伤害,叙述是希望渺茫的疗愈。16年阅读最佳。
  •     论文
  •     比《百年孤独》精彩多了
  •     在看着本事的时候特别没状态,结果就导致给自己一种晦涩难明,难以言喻的感觉。但是进入书中第二部分,也就是午夜之子降生开始,多少进入了一点状态,也算是渐入佳境吧,其中的诸多荒谬以及匪夷所思,确实让人不由得联想起《百年孤独》其中的一些场景,各种荒唐的事情充斥着诡秘的氛围,这就是所谓的魔幻现实主义吧。另外有个书签带,入手的书好少有书签带,关键还色系很一致,算是比较惊喜的。不过看起来比较有门槛,什么印巴分治,孟加拉独立,宗教色彩比较重。卷末,可怜的午夜之子,背负着与国家息息相关的命运。
  •     主要是我本身不太了解南亚次大陆的历史
  •     花样繁多,“作”到不行的一部作品,作家的天才掩不住地喷发,标准获奖文学范儿,但真不是我的菜,读得好累……
  •     魔幻现实主义,和百年孤独非常相似
  •     印度的魔幻现实
  •     读久了会烦。
  •     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     像是缓缓展开的印度历史画卷。
  •     轮回不但发生在我国,也发生在印度。相比《百年孤独》,好的地方是内容更加丰满,但不好的地方是太过松散,阅读需要耐心,尤其对印度历史不了解的人来说简直是噩梦。但不啻为一部伟大的作品,更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的一种拷问。
  •     不是特别喜欢,满面乱糟糟的咖喱味~
  •     用一个家族史主人公个人史各种节点楔进整个印度现代史的历史节点,魔幻地讲述出这个神奇次大陆历史和政治方面的现实与荒谬。午夜,既是一天的开始,也是一天最黑暗的时辰。
  •     几乎可以四星半
  •     散乱,粗陋,无聊
  •     《午夜之子》这本书一开篇就一个床单,再加上这本书的书评里用了和百年孤独媲美的赞誉,于是乎,你就会想到蕾梅黛丝抓着床单飘走的一幕。不一样的是这本书 的床单上有个洞,那是飘不起来了。因为这本书里的床单上多出了一个洞就带来了一段姻缘,引发一段长达六十多年的故事。
  •     近来贪懒,看书除了专业相关皆选了一些阅读轻松的书。这样一部历史背景弘大,叙述人物和事件线索极多,页数还不少的书倒是让我觉得看的过瘾,并且越接近结尾越有这种过瘾的感觉(除了中间一段对午夜之子能力的描述有点跳戏到Mautants)。比较巧的是最近正好在学古印度法,因此对于书中涉及的宗教神话都有一种亲切感。最有感触的大致在于“人生轮回”,午夜之子和人生和国家的历史变幻纠缠在一起,环环相扣都是因果论,化作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字体现在书中。“大凡我们人生中举足轻重的事件,都发生在我们不在场的时刻。”读完本书对印度当代史的了解也增进不少,挺有意思。
  •     马尔克斯的兄弟
  •     一部过誉的作品。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还是比较合口味的。但是却硬是要夹着意识流的写法,把原本连贯的叙述弄得时断时续,还不停剧透,拼凑出前后呼应的效果,这我实在不太能接受了。家族历史,魔幻和次大陆变迁是被硬生生捆绑到了一起的,可以体会出作者想构建一个宏大故事的愿景,奈何拼凑的比较生硬。
  •     历史对我们的影响比我们以为的更深刻。要认识一个人就要认识与他相关的一切历史,一切组成,一切的明与暗。
  •     是翻译问题还是我理解能力问题?觉得这写作实在太混乱了
  •     六百页的故事讲起的其实不算多,相比马尔克斯的哥伦比亚,鲁西迪的现实魔幻更是随着历史的车轮在转动,一个家族的人事脉络,满含宗教传统的栉比人物,倒是看到的名字都有相似地让人不可轻辨。最喜欢的还是那段丛林,让我想起现代启示录,纯粹自然下的一种迷离。挺长的..
  •     真实和虚幻 历史和想象 又有什么分别 前半部分更好看
  •     在我知道这本书的时候正好赶上燕山出版社的出版,实为读书人的幸事。
  •     语言功底太强,好看,现在豆瓣阿猫阿狗都能上八分。
  •     好看!都说像《百年孤独》,我觉得更神似《铁皮鼓》
  •     对每一条蛇,都有一格梯子。而对每一格梯子,又都有一条蛇。
  •     好魔幻,对于对印度历史及宗教不太了解的人来说,读起来会比较晦涩
  •     读不下去是我的问题?
  •     对印度历史不熟悉……所以只觉得有点喧闹……
  •     太琐碎
  •     2015-78
  •     20161226。魔幻。沉重。是一部一流小说的水准。580页。
  •     国家历史的隐喻比百年露骨,情节有点x战警有点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略乏味没必要写上五十万字,要不是过年期间无聊我才看不完……
  •     讲真,难啃,是真的难啃,前前后后看了有几个月才啃完,里面的印度元素味同嚼蜡,看不进去也就记不住,但奇怪的是,觉得这么磕磕绊绊不顺畅的作品即便隔了好多天再接着看依然能记起之前的情节来,不得不说,鲁西迪写作的功力太强悍,很多地方根本就不遵循所谓的文法,心之所到,到哪写哪。虽说被誉为可媲美《百年孤独》的作品,但跟那个流畅无比浅显易懂中带有深度的作品没甚可比性,噢,也有可能是翻译的问题,但即便是觉得太多地方晦涩无趣,萨里姆午夜之子的短暂又多彩的一生也是值得称道的,其余除开个别角色因为名字也好酱油属性也罢让人迷糊外,大多数角色真是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现在这么一想还能想起铜猴儿贾米拉那潇洒执拗的个性来。整部作品中最喜欢的章节就是主角身为佛陀和同伴迷失在丛林中的那章,身临其境代入感太强烈。
  •     有些语言挺有意思的
  •     不同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马孔多,鲁西迪的魔幻现实主义有一种克制的感觉。叙事方法很取巧
  •     20170210下午15:41-0215上午11:18读。
  •     第一部的前面还是很引人入胜的,抱着想了解印度风土人情的心态,后面五分之四的时间宁愿去读营销管理。
  •     想象力奇诡曼妙,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结合得天衣无缝,交织出一曲亦庄亦谐亦真亦幻的悲欣交集又极耐人寻味的波澜壮阔的交响乐,妙趣连连,引人入胜。
  •     恶补了一段战争史……
  •     在时代的症候面前,午夜之子将一代代跌入尘埃,很难说,在个人的眼中,其实每一个人都能使历时发生转变,历史本身不是具象的存在。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