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度量

出版日期:2014-5
ISBN:9787508644948
作者:[美] 伊恩·莫里斯
页数:288页

作者简介

《文明的度量》是《西方将主宰多久》的续篇。就其书中提到的“社会发展指数”,作者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说明,并使用突破性的社会发展研究数据进一步对比了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社会发展状况。
这次,作者对东西方发展状况的研究跨度1.5万年。深入总结西方什么时候主导了世界、为什么主导世界,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思考21世纪。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我们如何度量文明
为何西方主宰了世界
社会发展:定义
进化、分化、能量:怎么理解社会发展
批评与缺点:谁犯了错
我们需要解释什么
第二章 跨越时空的度量:社会发展指数
定量、东西方、时间:什么支撑着社会发展指数
社会发展是可以计算的
250分还是0.01分
反对者的声音
通吃:展示历史的轮廓
第三章 能量获取交替上升
出发点:库克框架
度量的单位
证据的本质
中断与增长:西方能量获取
后来者居上:东方能量获取
无法突破的“硬天花板”
.
第四章 社会组织:上限未定
办法、假设和来源
从穆赖拜特到纽约
从姜寨到东京
多少人才够
第五章 战争能力工业变革带来的巨大差距
量化战争能力
西方是军事霸主吗
难以评估的东方
工业革命改造枪炮
第六章 信息技术:它影响了社会
读写和计算
信息技术计分牌
西方识字率
东方识字率
信息技术的反馈回路
第七章 让历史成为指南:度量文明的意义
误差和讹误
指数的直观显示
物质与文化的角力
直线发展和多线发展的进化
社会进化的方向

内容概要

[美]伊恩·莫里斯(Ian Morris),全球著名历史学家,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和古典文学教授。


 文明的度量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4条)

  •     作为史学论者,大概是最便宜不过的事情了,因为总有太多到过于充裕的论据,足以供其拼凑出对自己论点有利的滔滔论述——而且,是翔实可信,足够充分的。所以今下的我们才能够看到书店里琳琅满目的那些从各个不同角度剖析历史,引经据典的来支持自己观点的历史书。此书与同系列中的那本《西方将主宰多久》是姐妹篇,但是一本截然不同的书。后者中作者讲述的是自人类出现在大地上的文明发展进程,而在这本书中,作者介绍了他所使用的那个“社会发展指数”,其对历史的评估和测算方法及论据。要说明的是,该指数并非是为了回答某个具体问题而设立的。和云计算一样,这也是一种模糊的估算方式。不是我说,看看书里那些隔三差五蹦出来的图表,如果是数学不大好,甚至是对于数学犯怵的人,也别难为自己看这本书了。不知道的还以为自己是再看一本关于股指的书呢,那些个定量分析什么的,足以让你头晕脑胀。而且,那本《西方将主宰多久》单买还无所谓,但是这本《文明的度量》却是必须和那本书相互对照着来看的。更让人反感的则是作者对“中国威胁论”的支持立场,如果你仔细看过这两本书,就能很明显的看出,作者对中国的未来,中国的世纪,或者说得更明白一点,是对非西方的未来,非西方的世纪,持有的悲观态度。虽然,表面上作者对中国是如此推崇备至,不知道的还以为作者是个“中国迷”,可实质上这位先生不过是在鼓吹“中国威胁论”那老一套。不能理解,这类明显是写给外国人看的东西,这种讨好外国读者的书,为什么出版社还非要引进?总不成就只是为了让国人能够更真切的体会到外国人对于我们国家的看法吧O__O"…
  •     本书系《西方将主宰多久》的续篇。莫里斯在本书中回答了一些他在《西方将主宰多久》中没能详加释疑的问题。因此对于没能读过这本书的读者们来说,我们不妨在此先对《西方将主宰多久》的主题来做一个简要的回顾。近两百年来西方世界一直占据着世界的顶点。这导致了自十八世纪下半页之后几乎所有的西方史学家都秉承着某种充斥着微妙优越感的“西方崛起”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一定有某种决定性的因素(人种、地理、气候、文化、制度等等)使得西方的崛起自古希腊诸贤聚首之时就成为了一种必然,而近两百年西方的崛起只是这种必然的外在体现。但自二十世纪下半页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的强势崛起之后,同时西方世界的糟糕表现令部分历史学家开始反思“西方崛起”理论。正如反对者所言,这种理论与其说是在解释历史,倒不如说是暴发户向自己脸上贴金——我们知道,暴发户在向别人讲述自己发家史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掺杂一些看似命中注定的巧合,而为了凸显自己的能力,他一定会竭尽全力找出那些令他发家致富成为必然的因素而将这些巧合归结为天命。于是另一派史学家开始着力强调西方的崛起不过是漫长岁月中的一个巧合,好运气令欧洲先于东方开始了工业革命,并将这种优势保持到了现在。然而莫里斯并不赞同这两种观点,在他看来,前者牵强附会,疑点丛丛;后者视野狭隘,未能从更宏观的视角上去东西方的历史进行衡量。而他则决心从长期的时空跨度上来衡量东西方的差异,于是在《西方将主宰多久》这本书中,他比较了从公元前约10000年至今的东西方历史,并试图从历史的发展来揣测未来。不得不说莫里斯的视角颇具挑战性,因为当我们用这种超长期的尺度去衡量历史的发展时,许多在我们平日里被认为是极其重要的东西——制度、政体、文化等等忽然变得无足轻重了。从这种视角上来衡量东西方人类的发展的话,两者尽管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沿着不同的路径却始终向着相似的目标前进,于是“东西方发生的事情不仅相似,而且发生的先后顺序也差不多”。在近万年的历史中,西方在公元前漫长的岁月中的确曾占据了优势,但公元后的两千年中,东放却在大部分时间中成功逆转,拥有着对西方的优势,只是近三百年西方又一次逆转成功,才使得“西方崛起”理论有机会兴起。但这一结论却仍显得有些说服力不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莫里斯没能够引入量化的评估体系。虽说一般情况下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各有所长,但是在历史研究领域中的定性研究无疑会将学者们拖入冗长而无聊的口水战。于是在《文明的度量》一书中,莫里斯提出了一个更加具有说服力的方式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他提出了一个被称作“社会发展指数”的量化指标,取材于坚定的人类进化主义支持者,人类学家莱斯利*怀特的著名文明指数:文明C(Culture)=能量E(Energy)X技术T(Technology)。莫里斯将社会发展指数定义为由能量获取、社会组织、战争能力以及信息技术死个方面组成的一组数据,通过分别对东西方自公元前10000年至今不同时期的考据来对东西方社会分别打分,再进行比较。莫里斯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说明东西方社会发展的差异正如其在《西方将主宰多久》一文中所阐述的那样,是阶段性交替取得优势而非天然注定的。为了让自己的社会发展指数更具有说服力,莫里斯不厌其烦的将可能出现的反对观点一一列举,并逐条加以反驳。莫里斯指出,通过这样的方式对社会发展情况进行衡量的确有失偏颇,但“本书中的指数并非试图解释一切,只专著一个问题:为什么欧亚大陆西端的社会在19世纪主宰了世界,而其在北美的殖民地,又在20世纪取代了他们”。整本书几乎可以看作莫里斯对他发明的社会发展指数及其应用所做的详尽说明。在本书的前两章中,作者对自己为何要发明这一指数,这一指数应该如何使用以及其他学者可能提出的质疑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莫里斯特别注意到了在“西方主宰论”学者中存在的不良倾向,即在涉及特定时间段东西方对比时,许多学者都会将西欧部分发达地区同整个东方的平均值进行比较,从而得出西方远较东方更为发达的结论。莫里斯认为,在定量研究的过程中,应将东西方最发达的地区分别进行比较,而忽略平均值。这一做法看似有着巨大的破绽,但仔细想想,在近万年的超长期历史中,我们几乎是无法得到东西方社会发展及能量获取的平均值得。所以选取东西方最发达地区来加以比较实际上具备了双重优势,一方面这些地区的历史记载更加详细,考古发现也会更加充实,有利于我们更精确的估计出当时的准确水平;而另一方面,学者们对这些地区的能量获取水平、社会组织水平、战争能力以及信息交流技术的发展水平都已经有了许多专项的研究成果,可以极大的减少作者单一研究所可能造成的偏差。本书的第三章到第六章中,作者对东西方能量获取、社会组织、战争能力以及信息技术这四个方面的发展水平一一进行了衡量,并在第七章中用一个较为直观的表格对这些信息进行了汇总,从而支持了自己在《西方将主宰多久》一文中的结论。正如作者所言,他的估测难免有些偏差,但从近两千年来的东西方世界的实际发展结果来看,数据却是能与现实拟合的。如果他的数据有20%左右偏差的话,那么我们就不得不从数据中得到公元前44年的西方要比康乾盛世时的东方更加发达、或是1800年间已经开展工业革命的西方却要比宋朝更加落后的奇怪结论。历史是否可以度量?显而易见,历史是可以度量的,文明亦然。虽然法国人不会愿意将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卢浮宫中蒙娜丽莎的微笑化作某个评价体系上的0.1分,恰如我们无法想象故宫中收藏的诸多文物有一天会被转化成一个生硬的数字一样。但有时候,为了更加清晰的表述我们的观点,我们却不得不将这些辉煌的文明拆碎打烂,变成纸面上的一个个数字。莫里斯的方法为我们分析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趋势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方式,尽管这这种方式还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的确无法解决现存的许多问题,但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指数暗示接下来的50年将是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段时期……社会发展指数当然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中的任何一个,但它可能是确定其中一些问题的宝贵工具”。感谢莫里斯,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件工具。
  •     东西方文明的较量——品读《文明的度量》彭忠富世界文明如果粗略比较,可分为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东方即黄河、长江流域地区,后来经过扩张,包括了朝鲜半岛、日本和东南亚的大部分。西方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源头地区,经过扩张,后来包括了今埃及、今伊朗的西部边缘和中亚的一些绿洲,欧洲的全部地区,美洲、大洋洲和非洲海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东、西方文明之间就像两条平行线,各自充分发展而互不干扰。虽然两者之间偶有交流、碰撞,但是彼此影响有限。随着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哥伦布到达了美洲,后来的欧洲人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灭绝印第安人,贩卖黑奴,殖民、掠夺、战争等手段,攫取了天量财富。与此同时,蒸汽机的广泛使用爆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欧洲逐渐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从此一日千里,将东方文明远远抛在了后面。直到今天,以欧美国家为代表的西方文明仍然主宰着世界的财富分配及话语权。中国经过改革开放,逐渐融入了世界,虽然总体经济实力仅次于美国,但是按照人均GDP来排位的话,中国连很多非洲国家都不如。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难道说东方文明天生就弱于西方文明吗?不是这样的,中国的经济总量在历史上曾经长期占据世界第一,中国落后也不过是鸦片战争前后的事。只不过鸦片战争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以后,让中国从统治者到老百姓都看到了那种惨烈的差距。从此,中国开始了向西方长期学习的过程,直到现在,中国都还在当学生。而要学习西方,就要研究西方发展的历史。事实上,西方国家有很多历史学家也在研究东方,因为东方文明曾经高度发达,堪称西方的师范。伊恩•莫里斯是全球著名历史学家,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和古典文学教授,已出版了《西方将主宰世界多久》等12部书。莫里斯在最近出版的《文明的度量》一书中,就西方如何主宰世界进行了精彩的阐述,并对东方寄予厚望,因为他认为世界文明重心即将回归到东方。本书横跨16000年的人类漫长发展史,围绕全球文明重心的迁移,文明如何界定和衡量,文明从哪些方面为其奠定了主导世界的基础?文明将如何决定国家的命运?又将如何决定21世纪的未来,西方何时开始主宰世界等重大问题展开阐述,对决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定量描述,以此追寻经济和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本书中,莫里斯独创了“社会发展指数”,结合考古证据、历史数据、现代社会数据等,从4个特性(能量获取、社会组织、战争能力和信息技术)衡量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进而对上一个冰川世纪结束以来16000年的东西方国家进行全方位扫描,使用突破性的社会发展研究数据对比了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社会发展状况。通过这本书,莫里斯解决了人们对全球发展的几大疑问,而且还提供了分析过去、现在和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的有力工具,总结出我们应该如何思考21世纪,以及为何东方将成为未来的主人。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通过东西方社会发展指数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东西方的文明较量事实上就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对于关心中国文明演进、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读者,莫里斯展示了全新的视角和令人信服的解释,从而让我们对国家和民族未来充满信心。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过于主观的“指标”,最后的预测也太跳跃了吧
  •     骗钱书。
  •     不能再多了……模型简陋,推测拍大腿,文笔渣。
  •     强行编一套能套入东西方历史的公式,然后,就可以写书啦,最好在哗众取宠一点哟
  •     15书57。仿HDI,提4个特性能量获取、社会组织、战争能力、信息技术。问题:1、东西方以何为界?地理或文化?2、指标量化历史及文明有何意义?3、证据及数据的完备及真实性?感觉:1、东西方从来没有分开过。2、历史大多偶然,文明没有必然。3、盲人摸象、管中窥豹。
  •     就是不知道数据推断的对不对
  •     将东西方社会历史发展进行量化分析并非“明智之举”,但可以提供一种新的历史观察视角。
  •     度量文明,确实够肚量,也足够诱惑。可是,费劲巴拉造了个大炮,只能装屈指可数的炮弹,仅能打一个目标,这性价比也太低了。度量科技成就,也许不是一个明智的借鉴。
  •     通俗易懂。就这优点。
  •     可以吐槽的地方不少,但还是颇值一读。
  •      战争能力换算成当量,在热兵器时代固然不错,然而在冷兵器时代又该如何换算呢? 作者估计罗马帝国的战争能力稍强于差不多同时代的汉帝国,如果说是海上那很有可能,但是陆上却大有疑问。且不说汉帝国横扫大漠对匈奴的远征与靖边之功远非罗马帝国可比(看罗马军团在日耳曼部落面前的举步维艰和屡屡受挫以及由此埋下的祸患便知端倪),就是拿秦汉以前的战国时代来跟罗马帝国相比,东西方战争规模的巨大差距也能说明问题(比罗马稍早的号称举世无匹的薛西斯的大军也就十万之众,而罗马军团在一次战争中的人数达到十万则是无法想象的);另外我们知道匈奴是被汉帝国驱赶到西方去的,虽然匈奴未能跟鼎盛时期的罗马帝国交手,但是在欧洲如入无人之境的匈奴人在西方人眼里是个什么凶煞模样,我们还是能够大致想象得到的。
  •     一半
  •     因为有这么多图表,所以一个早班车就翻完了
  •     围绕过去上万年全球文明重心的迁移,以及东西方轮流主宰这个世界等重大问题展开讨论,对决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的诸因素进行了定量描述,以此掌握文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演进,获得了一些令人吃惊的结论。作者雄心勃勃地试图平息世界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如莫里斯断言,自从上次冰河时代结束至今的90%的时间,这个世界最发达的地区其实一直位于欧亚大陆的西端。这显然与许多历史学家普遍接受的发展脉络相左。因为后者认为,在大约1200年的时间里,即从公元550年至1750年,东亚地区一直是这个地球上最发达的区域。仅仅在18世纪后期,当欧洲西北部的人开始使用化石燃料之后,西方才一跃而起,成为文明的领头羊,继而开始统治这个世界的。从方法上看,莫里斯的灵感其实源于联合国的人文发展指数(HDI),只是做了些调整。
  •     量化的太牵强了,不过还挺好玩的
  •     方向是对的,方法、结果两说。
  •     量化是一门学问。简约并不简单。“社会发展”这一恢弘概念得以清晰呈现。
  •     思路可鉴,不过论证过程和笊篱似的,所以结论大家直接可以呵呵。还是看思路,而不要看结论。
  •     用图表砸死我
  •     good。算是系统地了解一下历史计量研究的方法。也证明目前关键问题还是那个。嘿嘿
  •     因为工作而读。作者本人亲切极了,书写得也平易近人,我这种对历史不感兴趣的人居然也爱看!
  •     了解作者的想法。通过比较东西方在能量获取,社会组织,军事力量,信息技术几个方面的评分,来评定谁更优越。作者的东西划分有新意。整本书没有提到印度文明。东西方的pk更像是中国这个麦霸,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阿卡德巴比伦和 亚述,北非的埃及文明,罗马帝国, 哈布斯堡王朝, 奥斯曼帝国,近代 西方列强英法德意荷,以及 美国组成的西方阵营的较量。中国在唐宋元以及明中期,是毫无疑问领先西方的。不过怎么看作者的数据,都不是那么令人信服。
  •     给不同时代的社会发展水平打分,这个思路还蛮有启发的。农业社会发展有天花板,无论发展到什么水平,只要技术上不能突破,迟早会衰落。互联网之后的世界,是否存在技术的天花板呢?如果真的有“质子”锁定地球科技的情况,恐怕即使没有三体人入侵,地球文明也会衰落。
  •     深夜读完这本书让我很难入睡。过去16000年人类和整个地球都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中国会在公元1800年后开始衰退?为何西方到现在还掌控着这个星球的话语权?何时东方才能超越西方?这本书很是深刻的剖析了这些问题。
  •     说明书
  •     用量化的四个指标:能量获取,社会组织,战争能力和信息技术来衡量社会发展……似是而非不全面的感觉吧。
  •     其实就是能量信息两个就够了。。西方被高估!罗马能比宋朝?!
  •     之前写书评参考,对了解莫里斯的体系很有帮助,但也仅此而已
  •     倚重社会科学的方法论,计量历史,对继定事实的再梳理,但这是否有效分析东西方发展?先预定标准,之后再确证,这种研究方法是否会有意“遗漏”其他?及格分。
  •     果然文科写计量的东西总是经常让人有点尴尬…开篇以为是一把硬锤,但有种堆积之嫌,数据来源也觉得不太清晰呢…解释到战争能力和科技的时候莫老自己都有点糊了,在处理能量获取和军事能力的分数可能的偏差的时候,莫老居然是在"一位学生的建议下"做了指数化,我是不太信这个统计方法靠谱了…
  •     Good demonstration of how to apply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social science. But for general reader, why do you want to read other's thesis? Only if your read authors' other book.
  •     很枯燥 而且这样量化文明感觉也不太靠谱
  •     就是把历史发展长河中的几个社会因素量化后写了篇论文的感觉……印象最深的就是战争能力方面东方落后西方一个量级……
  •     花了个把小时走马观花看了一遍,作者选择通过能量获取,社会组织,军事能力,信息技术四个子维度来定量衡量西方和东方的文明发展,符合西方人严谨的量化研究精神,只不过数据研究的方法个人感觉研究近现代比较合适,远古和古代,数据的准确性就大打折扣了,看看就行了。
  •     此书提出了力图让文明的度量,能够数量化,为此提出了四种度量标准。总体来说有说服力,但是如何如何度量,其中的主观性很大。 实际上,这也是很多西方社会学科的一个问题,都想提出一种范式来解释过往没有边界的解释,但是这注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至少现在看来,还难以有效替代现有理论。
  •     书的设计很用心!内容上更像是一次非常令人享受的逻辑分析,解一道有前提的数学题,而不是研究现实问题。
  •     严重的以西方为中心的失败的量化历史研究。
  •     完全一篇长的学术论文嘛。研究方法蛮有趣的。还是作者的另一本更好。
  •     试图给文化或文明设置量化指数的研究尝试,通常从一开始都注定会失败。 大问题用学术讲,根本讲不通。学术又不是万能的 看到后面,仍然还是西方式的傲慢。 哈佛的又怎么样。 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原来的味道
  •     文科里的数据挖掘——非常多的“我认为”;唯有装帧值得一提;分析毫无新意,因而结论差强人意。
  •     一直觉得,量化社科不靠谱,算个尝试吧,不过可读性一般般
  •     这其实是《西方将主宰多久》的数据分析篇:通过社会发展指数来比较--能量获取、社会组织、战争能力、信息技术
  •     三章弃,像看学生论文一样各种引用数据,以及满篇的“我估计”,根本就是建立在结论成立的基础上写的嘛
  •     这本书用客观的维度来衡量世界文明的发展程度,算是对于文明的描述加上了一个客观的标准,思路非常的有创新性,但是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在衡量文明发展的时候,忽略了经济模式不同所带来的放大效应,比如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模式和农牧经济模式之间的巨大差距,或者这是一个可改进的研究方向。
  •     量化的历史理论,假设太多。。。
  •     指数的编制是非常困难的,难在用哪些成分,用多少权重。本书的“社会发展指数”编制略简陋,说服力一般。
  •     - 提出了衡量文明的4个因素; - 为什么选择这四个因素,是由作者先设定的一套选择标准。又对可信度做了分析。这样的研究方法真是厉害。 - 在古代,西方核心地带的文明程度稍稍领先;在中古和现代早期、西方工业革命爆发之前,东方核心地带的文明程度稍稍领先。总的来说,东方农业生产力(无论是劳动力人均还是每单位土地)似乎一直比当时的西方要低得多。 - 近代史中东方受制于西方,不是因为东方衰落了,而是因为西方发展的更快。
  •     一两天读完,囫囵吞枣,只接受了中心思想,但是不觉得人类可以度量文明,至少现在不能,不过作者的视角很独特:C=E×T,关于能量获取的角度让人称奇,而信息技术启示更加促进了能量获取,剥夺了另一部分人的能量获取,文明的差异也就显现出了。
  •     所以说老大帝国之类的美梦也该醒了,从古到今就是跟在西方屁股后面的,能不掉队就不错了
  •     简单粗暴的量化史学,此处@《帝国时代2》科技树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