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人与机器共同进化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20
ISBN:9787121220371
作者:李婷 主编
页数:272页

作者简介

《1024》:国内第一本专注于科技文化的mook。
本期创刊号将目光定焦在“人与机器”这个超热点领域。
如果把机器获得思维能力看作是一种进化,
那人类具备不朽之躯同样也是一种进化。
这是一个野心勃勃但又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
在我们一厢情愿地猜测机器将在不远的将来赶超自己而惶惶不可终日时,人类其实还有一个机会——变得更像机器。这并非科幻小说,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人类创造机器的初衷难道不就是为了弥补自身的不足?如果把机器获得思维能力看作是一种进化,那人类具备不坏之躯同样也是一种进化。这是一个野心勃勃但又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八篇专题文章将解析在共同进化的漫长道路上,人与机器如何成为对方的投射,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永恒话题——伦理与道德的困境。
专栏文章中,“工具”独具匠心。它分为三个小部分:阐述人与工具的联系、具体工具的展示,以及使用工具制作,旨在凸显科技时代人和工具的新关系。“未来”则是由恒金基金会独家授权的SALT演讲,来自历史学家与未来学家的一次机锋。“遗产”将讲述《全球概览》近半个世纪前不可思议的出版故事,重现一次反主流文化之旅。
本期的收尾之作献给不久前去世的恩格尔巴特。感谢他留下的不朽遗产。愿他安息。
《1024》官网:http://1024.dongxi.net

书籍目录

❦ 专题:人与机器共同进化
1.混合现实(作者:帕拉格·卡纳夫妇)
2.最有人味的人(作者:布莱恩·克里斯汀)
3.未完成的赛博格(作者:大卫·西格尔)
4.弗诺·文奇:什么是技术奇点(作者:弗诺·文奇)
5.我想成为后人类(作者:尼克·博斯特罗姆)
6.致大自然母亲的一封信(作者:麦克斯·摩尔)
7.比尔·乔伊:为什么未来不需要我们(作者:比尔·乔伊)
8.只有理性是不够的(作者:雷·库兹韦尔、迈克尔·德图佐斯)

❦ 遗产
1.《全球概览》:嬉皮士生存指南(作者:弗雷德·特纳)
2.“全球”效应 六人谈(作者:斯图尔特·布兰德、凯文·凯利 等)
3.如何制作《全球概览》(作者:斯图尔特·布兰德)

❦ 前沿
比特与原子:制造你想要的一切(作者:尼尔·格申菲尔德)

❦未来
人类的进步:一场历史学家与未来学家的辩论(作者:尼尔·弗格森、彼得·施瓦茨)

❦工具
1.iPhone和布列松的手巾(作者:Masa)
2.可穿戴式设备:数字人的进击
3.如何制作一款字体(图文提供:方正字库)

❦ 写作
荣耀之石(作者:大卫·布林)

❦ 缓读
1.观鸟记(作者:克里斯·布林)
2.当你的生活中只能保留100件物品(作者:吴涛)
3.恩格尔巴特的左手( 作者:陈朝(量子熊猫))

内容概要

帕拉格•卡纳:伦敦经济学院博士,政治经济学家。卡纳被《君子》(Esquire)杂志评为“21世纪最具影响力的75人”之一。他同时也是TED演讲人。
雷•库兹韦尔:发明家、企业家、未来学家。2012年底,他加入Google担任工程总监。
比尔•乔伊:计算机科学家。太阳微系统公司联合创始人。乔伊被《财富》杂志誉为“网络时代的爱迪生”。
尼克•博斯特罗姆:瑞典哲学家,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院主任。他被《外交政策》评为“全球100位思想家”之一。他同时也是TED演讲人。
迈克尔•德图佐斯: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实验室的主任。他领导下的麻省理工计算机实验室产生了许多使令世人震惊的创新,例如电子表格、加密技术、 X Window 系统等。
大卫•西格尔:《纽约时报》资深科技和商业记者。2013年,《纽约时报》凭借对苹果等公司的十篇系列报道获得普利策深度报道奖,西格尔是获奖团队中的一员。
弗诺•文奇: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数学教授,计算机科学家。科幻小说大师,五捧雨果奖。文奇同时也是近年科技界著名理论“技术奇点”的提出者。
斯图尔特•布兰德:《全球概览》创始人、出版人,同时创立和联合发起了一系列组织,包括全球商业网络(Global Business Network)和恒今基金会(Long Now Foundation)。。
尼尔•格申菲尔德: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比特与原子实验室主任。他在2004年被《科学美国人》评为“美国50位最优秀的科学家”。
大卫•布林:美国科学家、硬科幻大师,NASA顾问。揽获科幻小说最高荣誉——星云、雨果、轨迹三奖。


 1024·人与机器共同进化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东西文库出的1024技术文化MOOK到迅速看完,从内容、版式装帧及其他零碎三个方面谈谈。  内容:  1024主张技术是一种文化(technology is culture),作为一个科技史/科技哲学的常识,科技文化的概念早已不新鲜,但是这个口号打出来是很有必要的,一则和东西文库一直以来出过的书籍保持一致,是他们自身的定位;二则突出国内首部技术文化MOOK。  创刊号主题是“人与机器共同进化”,为此拼盘了八篇风格迥异的文章组成专题,专题里水平最高的个人以为是第一篇《混合现实》(这篇应该是东西出过的同名书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4828865/ 的一个节本),如果只把机器理解为机器人,人与机器共同进化即人工智能和人的共同进化最后人与AI结合,这样的观点未免过于狭隘,实际上《混合现实》的小标题“人与技术共同进化”才是本质,但是略可惜,专题的文章除了第一篇后面几篇仍只局限于所谓的后人类或者单独的人工智能。(不过也许人家就是从字面意义上组稿的呢=。=好吧我想多了)  本来看目录我最担心的是几篇国人写的文章会不会拉低水平(我也不知道为啥会有这刻板印象),毕竟木桶效应大家都懂,但是这个专题内的文章水平就参差不齐,像《致大自然母亲的一封信》那种文章可不就是我中学作文写的,观点都差不多。归根到底还有一个风格取向的问题,最初看到介绍的时候,我以为这本书是关于技术哲学的(http://weibo.com/2755950824/AokhBez0c?mod=weibotime ),但的确不是学院派的观点,KK、雷·库兹韦尔、布兰德才是这本书的风格,库恩、海德格尔、侯世达不是。这让我想起两位东西文库编辑对自身的定位:一个是“技术+商业”,一个是“技术+文化”,毫无疑问我是赞同前者的。  《全球概览》虽然我也没有看过,但是看风格应该也是技术加商业,所以有人在知乎提问这本书会是《全球概览》的中国版吗?从内容上说的确有点像,1024除了专题后面的部分是“遗产”(本期即《全球概览》)“前沿”“未来”(本期历史与未来学很有意思)“工具”“写作”(本期大卫布林《荣耀之石》很像命题作文食之无味,其实结合这一期的主题《垂暮之战》之类的小说不能再带感了)“缓读”,虽然不清楚栏目架构是否会一直如此,但是整体组稿的风格和东西文库一直以来的书籍是一致的。但是显然1024的时代和《全球概览》的时代完全不同,要复制成功根本不可能也很没自信好嘛!所以这个问题其实没啥意义,有点像隔壁家孩子,与其做另一个《全球概览》不如做第一个“1024”。  (其实序言写的很好,对自身的定位蛮清晰,长文、时效性、深阅读、多元化,而且专题化很好,讲技术掰细了讲,但是作为创刊号,我不得不说在深阅读上仍有欠缺,专题大多是长文不假,观点也齐全,但是总感觉没有触及深处,仍是很泛泛而谈,倘若读过几本KK或者雷·库兹韦尔的书,好几篇文章根本都不用看;倘若没读过又根本没法从里面得到足够信息。当然缺乏新意是必然的,KK这种流行的技术观点目前也只有这么几种形式,但是你仍会看KK不同的书为什么呢?材料不同、角度不同、深度不同!)  板式装帧  我不懂设计,但是现在很流行把做书的比作产品经理,那么板式设计这一块的确很重要,所以可以从一个普通读者的用户体验谈一谈。专题的文章是隔几篇就换一个颜色(黑底白字、白底黑字这样),后面的栏目好像是每个栏目的颜色都不一样,大概可以缓解阅读疲劳?我觉得会不会有点太过花哨,完全不像一本书,额等等,这本来就是一本MOOK啊,好吧。  我唯一觉得不能忍的是注释,基本上本书的注释像是网页悬浮窗小广告一样放在正文旁边,更奇葩的是,有时候是书页左边一个右边一个,有时候是把两页的注释集中放在左边,这种设计实在很没有阅读体验,想点除掉都动不了鼠标。而“写作”的注释是和普通书一样放在页脚,但是居然也出现了两页注释放在一页页脚,这太奇怪了。另外一般的脚注放在当页页脚都是重新标码“1,2,3”,放在文末的才用连续编号,这里又反其道而行之。再有书常有整页的大图,但是采取了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一种是《全球概览》那一种,图在左页标题栏目在右页,很清楚,不会误会图是上一篇文章的,但是135页火人节的照片就很突兀在右页,不知道是跟在左页的文章还是跟在下一页,而且这幅图与文章的关系不像《全球概览》封面一样清楚。  我不是一个很注重外在的人,设计不需要加分中规中矩就好了,但是这样就感觉很奇怪。又比如“遗产”等栏目的字体居然比其他栏目的字体小,虽然我猜是因为图片排版的原因,但是总是很不和谐的样子,不知道这么设计的理念是什么呢?另外每篇文章标题旁边都有小注似乎在标明阅读时间,这又不是学校做英文阅读理解,何必呢,我看完整本书都只花了三个小时不到啊摔。又比如书开头就有作者头像和简介,但是在六人谈里又出现六人头像和简介,感觉很鸡肋。  最后说说藏书票,我没弄明白富勒和这本书有啥关系,我一直以为这本书肯定有讲富勒结果看完了也没有。而且这本来是一枚老邮票的图,也的确做成了邮票的样子,书最后也有贴的地方,不知道是否跟真邮票一样吐点唾沫可以粘上去,但是依旧很好奇藏书票贴最后干嘛?  其他  我这本书送来的时候,我特别注重印纸的手感,手感不错略粗糙容易翻页不黏手,但是不知道是快递的原因,书页有很浓重的恶臭,更别提书香了,感觉很不好。  有人感觉定价略贵,这本书一共20篇文章,反过来算豆瓣阅读电子版一篇文章1元或2元,电子版是实体书定价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那么这本书定价55还算勉强。  说到电子版,东西文库一般是先出电子版再出实体书,是真正搞电子出版,但是这本书却又不这么干了,又有点搞回电子发行了。但是编辑表示电子版会重新排版,带来和实体书不一样的阅读体验,那就还是电子出版的理念。不过我倒是有一个想法,还真就可以把整本书搞成变形金刚的样子,可以购买单篇,也可以买全书。另外就是电子书的进化,当初《失控》就说以后电子版会不断更新,但是其实实体书的错误电子版仍旧在,期望这本书能不断进化,比如书中的“墨菲定律”与“莫菲定律”请统一,P198“鉴证”应为“见证”等等   补:1.总体说来这本书是很不错的,经过和编辑的一些交流看的出他们很用功,对于板式设计那一块基本都是我个人的吐槽,希望不要影响大家的兴趣,毕竟每个人口味都不一样,何况其实那个排版除了上文提到的极小点我不太喜欢,其他地方都很棒。2.恶臭的确是快递的,这里也提醒大家寄书最好不要拆塑封或者用过信封包裹下。3.专题的组稿他们围绕的主题很清晰,藏书票的富勒是是(额 这个我能说吗?我只能说我原文的猜测很2,等第二期出来你们就知道了O(∩_∩)O~)
  •     这本MOOK杂志书摘录了十几位重量级科技精英的论点,就科技与人类进化的关系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书中更是专门单独列出了章节,向社交鼻祖斯图尔特·布兰德致以崇高的敬意。而在我这个IT圈外人看来,这本书更像是维基百科或知乎的纸质版,上述提到的这些名词毫无疑问都是受到布兰德《全球概览》启发的产物。时常在脑袋里装着一个问号,并尝试去寻求答案或接近答案的过程,事实上这就是我所理解的进化。书内录有一段历史学家与未来学家之间精彩的交锋。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呢?对于不可预知的未来,人类会何去何从?我想说的是,这两位学者说的都没错,但是相对于预判未来的荒诞,企图从过去的历史当中汲取经验以应对将来未知的变化,是同样缺乏依据的。历史无法指导未来,我坚持认为所有的预测都是没有道理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无法在拿出经过检验的事实依据之前,来预判会产生什么结果。从第一个发明取火的智人开始,人类就登上了不断进取并通过合理运用工具来改善生存状态的旅程。科技自此就与人类进化紧密结合,成为一次次为人类造福的最佳拍档。抛开抽象的概念,所谓的科技就是能够改善人类生活的工具。随着工具数量与质量的不断裂变,时至今日终于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工具是否会挣脱使用者(人类)的怀抱,从而具备自身进化功能,终将替代使用者乃至威胁到人类的存亡问题。以往工具在人类面前是脆弱的,我们可以随意的毁灭任何工具。而现在人们发现越来越依赖网络与计算机,这两者已经深度融入了每个人的生活。换言之,人类在面对互联网这个工具时,第一次发现自己是脆弱而无助的(缺乏替代物,且无法随意将其摧毁)。正是这样的恐惧让人们开始担忧——如果有一天这个工具不再听命于自己,甚至准备取而代之的时候,怎么办?在这个问题上,学者们基本分为两个阵营。一派认为机器将会进化出自身的智能,奴役智能低下的人类,乃至最终将人类彻底消灭。另一派则认为应在局面尚未失控之前,提前部署防范措施,甚至取缔某些项目以阻止末日的降临。回望历史,马其顿防线也好,互联网面世的原因也罢,我们会发现预判往往起不到任何作用。同样的,站在金字塔与长城底下,我们发现依然无法做出强有力的合理解释。学者们争论的是所谓奇点何时来临,以及在奇点到来后的后人类时代,人类该如何生存。几乎所有人都深信奇点必将到来,而我却对此持极大的保留意见。或许近年来的人造灾害是形成奇点论的成因。从二战的原子弹实弹爆破,到各类转基因技术突变后导致的传染病,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各类人造威胁日益增多,还有不少潜在威胁可能就呆在实验室里,等待着奇点吹响号角来毁灭地球。由于人造灾害出现的频率日渐提高,某些学者有了人类自作自受、自食苦果的潜意识危机。这里其实有限制欲望与道德审判的内因,至于对未知的恐惧,仿佛是对无力改变现状的精神罪恶的一种寄托。唯有如此才能减轻罪恶感,并等待着奇点这一末日审判的救赎。不管是哪个门类的科学技术,其目的都是为人类发展带来便利,为人类服务的。我们现在反过来担心,工具终有一天会造反,革掉人类的命,不得不说怀着极为复杂的情绪,同时也说明科技的发展在某些方面已经到了濒临失控的边缘。在这种情况下,学者们开始反思是否该放弃某些领域的科研项目,或是致力于人类如何与科技和平共处,如果有可能的话,就算有人会起草与机器和平共处契约也不足为奇。其实阿西莫夫已经这么做了,但是他的三大定律都依然将人类作为主体,站在人类传统立场视机器为工具的前提上的。换言之,机器依旧是人类的奴仆,人类并没有因为机器具备智能而有所担心。说实话,如此美好的假象根本无需让现世这些学者坐立不安。如果当真有奇点来临的那一天,人类似乎会不可逆的成为又一个历史物种。届时,如宗教信仰、哲学、心理学、物理学、信息技术等与人类相关的所有学科,乃至自然法则都失去了意义。果真会这样吗?我深不以为然。即便当真会有这一天,人类也只能竭尽所能去履行应尽的职责,也好过杞人忧天。人类不过是大自然进化的一个物种,如果人类真的毁灭于自身创造的灾难,那也只是自然法则当中的一个标本罢了。
  •     近年来,不了解一些科技知识,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设计师,尤其是交互设计师。在此以设计师的视角说一些看法,不知编者能否看见,也算为贵刊越办越好尽一份微薄之力。内容上当初买这本书是抱着这个主题,希望从略专业和统一的角度了解当前科技与人的新动向(而非去看科幻小说。。)作为一个非专业人才,专题前的几篇硬文有点生涩,啃完之后还是觉得没有太懂,我觉得原因有:注解不是很全面,很多专业性词汇对于之前没怎么接触过这个领域的人来说有点陌生。这个有可能是个人问题有待加强。热门评论中有一些感觉我赞成,有些感觉泛泛而谈,而之前没读过类似系列书籍的又没法从中get到足够的信息。书籍装桢发现书籍设计是由杨林青老师设计的,整体品质感和专业感很足。看到有书评说感觉装桢有点花哨,比如说颜色使用上。对于不同文章的换色使用我觉得没有他所说的那么严重,反而给人清晰的节奏感和结构感。但所使用的形式确实有一些过多和繁琐,例如最后几章节还有渐变绿被设计在页面边缘。这些其实感觉可以省去,但是也无伤大雅。对于注解的形式确实有点confused,可能设计者也考虑到整体页面的美观,但是看着这一页去另一页找注解确实有点跨度太大。期待下一本书。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对混合现实和技术奇点的内容涵盖非常好,建议在文章组织上将正反观点排列得更有条理。
  •     希望能坚持做下去。
  •     心满意足看完,喜欢的篇章依次减低,直到最后。最好玩的还是人与机器的关系,说得很多很透,拿出来的也是曾经读过甚至百年之前的科幻小说作品。如今却真的成为现实,太可怕,太迅速。依赖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捷,谁都知道有一天机器人会造反,所以才有这么多热门的电影,真的成为现实了,我们能抵抗住这N次的战争吗?
  •     在野心勃勃但又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世界,人若不能跟上进化的步伐,很有可能成为濒危种类。
  •     如果你好奇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如果你思考过人和机器会变成什么关系;如果你想知道数字生活是什么;如果你想知道技术是什么……这本书你不可错过。
  •     1024!1024!万岁!
  •     读得快又不算快餐文,排版是我的菜。
  •     期待第二期吧
  •     读了有好几个月时间了,一直忘了标注。未来到底是什么样子,书里的长文给我们描述出了多种可能。
  •     自技术层面的人文关怀。专题部分更像是科幻题材——对人机关系的未来的预测,共存还是被取代,更完美还是更糟糕;人工智能的前景、后人类的能力……。好奇选材的时候没有想过找一篇把这些东西都结合起来、考虑的因素更多涉及面更广的文章么……
  •     有时候我们会忘了自己有多精彩,机器提醒了我们。
  •     装帧很酷的GEEK类,很酷的人机智能入门长文集。关于奇点,后人类,图灵测试与赛博格的论述都辩证而有理有据,尤其可以看到所收录文章互相引用的联系。不足是填充的短文内容相关性、可读性都相对逊色,另外未标注收录文章的发表时间与出处。
  •     记忆里是很好的阅读历程。
  •     感觉有不少硬货,这大概是源于选稿的作者的高大上~排版简直想让某家好好来学学啊
  •     当你的生活中只能保留100件物品。http://dajia.qq.com/blog/365612017390895
  •     令人绝望的排版。
  •     侥幸第一批读者,14年初也意外收到3d打印的模型。从此喜欢东西文库
  •     进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面对的困惑与恐惧。就此话题做深入探讨,是非常有意义也很有必要的。
  •      一本以我生日那一天命名的书(●'◡'●)ノ
  •     跟《新知》是一路的。信息量很大,质量很高。
  •     逼格完爆三联的《新知》,就是55元的定价容易买来就砸手里。感觉这本里面最有深度的是那几篇科技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的交锋,其他内容虽然酷但是一些主流科普书上也会有,但长文看来确实是科普的未来。概念先行,我自己也是凑热闹看,下本书如果还是55打死也不买,110可是一套活生生的人类共同财富《追忆似水年华》
  •     很喜欢东西文库在首页写的那句话,“技术作为一种文化”,我一直觉得技术没有灵魂,如何运用,需要更多的尝试、探讨。另,翻译有很多很生硬的地方(=@__@=)~~
  •     少数几篇不错,大部分是渣
  •     这种形式还是好的,其中有几篇很好看,例如未来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辩论的那篇和全球概览。最后那个小说不怎么样,前面也有几篇说的不是很清楚的。能多出几本就好了。
  •     奇点临近的另外一种表现,就是观念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即便是最激进的言论,也很快就会变得平常。
  •     都是不长的文章,原来是原文的删减精华版。
  •     目前还是地铁读物 主要描述了30年之后的人类社会 开阔眼界 面向世界
  •     混合现实、奇点、后人类
  •     好的地方不说了,说点不足的地方。主编找了些人与机器相关的论文,但一是不够新,要知道这个行业5年的差距实际上足够沧海桑田了;其二是选择的文章联系性不足,杂志难免会让人不由自主的兼容并蓄,但有些东西就类似书中的广告一样,对于读者其实完全没有意义。可惜的是最新的国外著作很难很快翻译成中文版,所以还是英文好比较重要,还要有环境能够接触到想看的书。ps:荣耀之石不错。
  •     如果说如今互联网瓦解了传统,那么未来谁又将瓦解互联网?
  •     發現很多事情不是只有看了十遍攻殼機動隊的我在胡思亂想真是太好了#考完西語就像已經放寒假#
  •     脑洞开开开
  •     杂志当书卖啊
  •     2015年3月3日读毕。很受启发,给我活力的一本书。
  •     有诚意。就是贵。做成杂志要好些。
  •     很多很有意思的思考。
  •     对全球概览感兴趣,其他的一般
  •     嘛 好厚一本杂志…唔 人工智能方面仔细看了看后面就随便翻过去了 其实收获也没多少啦
  •     翻译的文章都不错,刷一遍下来线索感很强。但是全球概览部分还是需要点背景才能看下去啊,以及后面的虚构类文章,是凑数的么...?
  •     工具部分文章太水,严重拉低整体水平
  •     @mywiz
  •     期待下一期。
  •     这时喝着都可芒果绿茶
  •     漂亮的版式设计,内容倒是没有太戳到G点
  •     东西文库简直是KK派中国大本营啊,这期内容有点老,信息量不大,期待下期。
  •     这大概算是一种杂志?还不错,看到一些有趣有用的观点,而且很多知识国内根本就没人关注。想必翻译起来也不是很容易。
  •     内容无趣,除了那篇关于worldcatalog的。
  •     价值在于拓宽了对未来的一些新的认识,新的方法,以及人们在这些方向上的各种猜测。
  •     京东买来的书,第一本运输破损,换货,隔天送到。 好重的怪味道。 现今的油墨味都如此难闻了吗?
  •     有的篇目翻译的很一般。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