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瓢纽约

出版日期:2015-4
ISBN:9787208124426
作者:张北海
页数:450页

作者简介

本书是张北海的散文精选,并配有百幅彩图。这不光是一个讲美国讲纽约的文化读本,这里虽有旧物但丝毫不老,更是能体现出一个妥帖平易恬淡的人,一个写“无用之物”、视角独到、让人着迷的老嬉皮。

书籍目录

我的叔叔(张艾嘉)
作者序
24 块美金的传奇—一张“出生证”和一笔遗产
“哈德逊”的梦想——尝试错误?无心插柳?悲剧英雄?
美国国债
流动的诗
大中央
世界交叉口
回到未来——如果北京是棵树,历史是它的根
独特天空线
当非艺术人士面对新作品的时候
跪式公车
物换星移
舞台纽约
街头表演
苏荷世代 苏荷现象—一个旁观者的回顾
良心基金——天真?(是的)内疚?(肯定)可爱?(哈!)
吸烟者的悲歌
好莱坞之梦
迪士尼的乐园
迪士尼的魔幻
摇滚与革命
胡士托国
70 年代的美国
太平洋乐园
酒戒
讣闻
一个美国现象
又一个美国现象
西装与便装
自然的呼唤,生理的要求——别以为在纽约解决这个身体需要是那么方便
夸族酋长的礼宴
纽约情杀(昨天和今天)——就情杀来说,浪漫时代过去了
歌后,妖姬,门徒
帆布球鞋——从昨日之古到今日之酷
牛仔裤
乌鸦炸酱面
啊!火鸡
从北京到台北美国学校
东非事件
金门与我
台北城市学——以纽约为例
高架:化梦为实——老建筑到人民公园
我脑海中的50 年代台湾
五台山上,五台山下
蓝山和咖啡
吃这本书——回味宣一写做菜
“月舞”餐车
保龄草地——也算是美国独立革命圣地,但是人们今天只看到那头牛
纽约生蚝
曼哈顿的树-—人才济济,树木稀稀
古巴中国吃—哈瓦那和纽约
宽条窄条,无所不在-—新概念及其他
苏格兰往事-—“天使的份额”引起的回忆
附录:闻北海先生笑拒谈酒事有赠(郑愁予)
出版后记

内容概要

张北海,本名张文艺,祖籍山西五台,1936年生于北京,长在台北,工读洛杉矶,任职联合国,退隐纽约,著作随缘。
陈丹青称他为纽约蛀虫,他上世纪70年代到达纽约定居至今。
在台湾,他名气很大。这当然不是因为叶嘉莹是他的中文老师、张艾嘉是他侄女,也不是因为他在美国华人圈中的“江湖地位”,而是因为其为人为文的风度,也因此阿城说,我迷张北海文字的根本原因,在于迷其风度。


 一瓢纽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在华语文坛里,张北海算得上是写“大苹果”最长情的作家。上世纪70年代,他从“开车的洛杉矶”来到“坐地铁的纽约”,自此就拿起笔来写这个城市。2007年,由张北海所著、讲述上世纪30年代北平故事的长篇小说《侠隐》在内地出版。接下来的两年间,他的《人在纽约》、《天空线下》、《美国:八个故事》相继与国内书迷见面。待到姜文要将《侠隐》搬上银幕的消息传出,这些勾勒纽约生活的文字,集结成了《一瓢纽约》,劈头盖脸地浇了下来。  1989年,关锦鹏拍《人在纽约》。电影里,张艾嘉、张曼玉、斯琴高娃,三个从台湾、香港、大陆漂洋过海到来的女子,像是三面镜子,折射了华人在纽约的三种境遇。张北海作为张艾嘉的叔叔、一个“老纽约”,在拍摄时当过热络的东道主。他的客厅是电影场景之一,他本人也差点在电影中客串一个酒客。后来陈升到纽约录专辑,搞不定录音棚,也是听朋友的话找到张北海。日后陈升写过一首歌《老嬉皮》,歌里“百老汇街不懂游子心情”的异乡客,众口一词指向张北海。  然而在张北海的文字里,传奇性的往事无从寻觅,关锦鹏的电影那样具有象征性的叙述不见踪迹,类似陈升歌里的怅然乡愁也不着痕迹。很多人都写纽约,或作为游客,写一个浮光掠影,或作为观察者,写得跌宕起伏。张北海的写法,以上两个路数都不沾。他从一个邮筒、一杯咖啡、一双球鞋、一句印在地铁里的诗开始写起,写的都是生活中的琐事、街景。  传说在写《侠隐》时,为了描写上世纪30年代的北平,人在美国的张北海花了大时间、大精力四处搜集资料。这些陈年的养料在张北海腹中烂熟,到后来他和人谈论起这个几十年未谋面的城市,可以信手画下一张鸟瞰图。张北海写纽约,也带入了这种严谨和认真。《一瓢纽约》开篇,就是纽约的历史、往事。然而当身处其中的城市融入笔墨,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他在小说里千里之外挥斥方遒的侠气,剩下的只有不疾不徐的娓娓道来。他的视角和笔触像是慢工出细活的刺绣,写了几十年,拎到读者面前,仍像是将一席华服东一角的玫瑰、西一角的花纹挨个儿展示。而这席袍子的全貌,一直隐秘于文字背后。  张艾嘉曾形容自己的叔叔是“中国最后一个嬉皮”。但是不论是面对媒体,还是执笔写字,张北海实在离人们想象里的“嬉皮”相距甚远,倒是离人们熟悉的老派文人很近。他写几十年异乡生活的图景,活生生是另一个时间、另一个空间的《雅舍小品》,心急的人吃不得的慢点心。书中很多文字写作于十年前甚至是二十年前,城市的生老总是快速,放在如今资讯发达的互联网时代,更是早已失去了猎奇甚至指南的意义。450页的大部头放在眼前,像是没有筋骨的珍珠,懒懒散成一盘,自然也算不得了解纽约的合适入门读物。但翻开书页,看着年轻时代的张北海穿一双白色Converse,信步在纽约的广场上,也让人不禁有点恍惚。倘若有闲,翻开书页,从碎片似的文字里瞥一眼这个人、这座城成长的岁月,不失为一件神奇而浪漫的事。(刊载于2015.6.20 《新京报》书评周刊)
  •     作家许知远在他的音频节目“单读”其中一期专门介绍了作家张北海的《一瓢纽约》。起因源自一个心情十分沮丧的下午,他随手抄起摆在店门口的《一瓢纽约》拿回家阅读。没想到,这本书“非常有那种抚慰人心的力量”,吸引他读下去。封面那个看似吊儿郎当的青年,站在一辆不知名牌子的汽车前很可爱。而他在书中对台湾五十年代的描述,对于纽约的变化,都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淘气劲。---------大家好,我是许致远,在这节目中,我希望与各位一起来阅读这个时代。本期要分享的一本书,《一瓢纽约》,是客居在纽约的华人作家张北海的一本散文集,他实际上是一个自由自在的心灵,对于各种生活的体验,现在就从我们都很爱的白光开始听起。来自白光的“如果没有你”,她那颓废的萎靡的声音,好像一直让我特别捉迷,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她在30年代被称作“一代妖姬”,后来49年之后,易名到了香港,演的片名也特别好,叫《荡妇心》。然后我一个朋友作家陈冠中,他说他小时候住在香港的时候,那个小巷的对门是住着白光,他在唱片里也听过她的歌,然后我就问陈冠中,陈冠中,你印象中的白光是什么印象。当时,冠中还是一个小朋友,他说对面的女人好吓人啊,怕怕的,总是阴惨惨的。今天介绍的这本书叫《一瓢纽约》,是一个非常可爱有趣的散文集,作者叫张北海。他是1936年出生在北京,然后49年之后随着家人,算逃难吧,随着国民党政府一直迁到了台北,到60年代,又去美国留学,最后留在了美国洛杉矶,住了一些年,纽约又住了一些年,然后如今他被海外的各种海外的华人报纸杂志,写他在美国的各种段想,随笔,非常的生动。他可能也是最早向华人世界介绍美国文化的作家之一了。后来到八九十年代,大量的中国艺术家、作家到纽约生活之后,他们也关系非常好。比如像陈丹青,阿城啊,他们都是很好的朋友。张北海,还有一个特别有名的侄女,张艾嘉,很迷人的一位女性。其中书中的几篇文章,我特别喜欢,一篇是跟一开始放的歌有关系——白光——唱“如果没有你”的白光。张北海的文章(《歌后,妖姬,门徒》),写到他在纽约的一个叫“翠贝卡”的中心,有酒吧,有餐厅。有这样的一个夜店“针织工厂”,遇到一个叫白瑞克的白人乐手,还有一位吉他手Gary Lucas和一个来自奥地利的女歌手Gisburg,他们一起改编、演奏和演唱白光的歌。除了唱白光,还唱过周旋,总之是老上海的那些歌曲。当然这个吉他手和作曲家,他们很可爱。Gary Lucas毕业于耶鲁英国文学系,进入音乐界之后弹吉他,跟他合作过的都是那些特别大牌的,例如Lou Reed,Patti Smith等等,然后他后来去台湾生活一段时间,那么在台湾知道的关于白光关于周旋的音乐,然后把这些带回到纽约来演出。我们肯定也很奇怪,中国的歌手都是在好几十年里翻唱英文的歌曲,但是这么几位白人的音乐家,他们唱中国的歌,我觉得肯定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那一次是在,纽约过去是一个纺织中心,很多针织工厂,后来就被废弃了,后来就被改成了娱乐场所,在那么样一个充满工业化体系的曼哈顿,那样的房子里面,传出两个白人所唱的那样萎靡的颓废的白光的声音,那是什么样的一个场景呢。我非常好奇他们的发音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就此,张北海就引出了他和白光的千丝万缕的关联。多年前,张北海本来要给白光写专辑,但是白光要求他绝对不能谈,后来白光在东京开什么夜总会,这段历史她特别不希望被提及。我觉得一种文化在另一个地区,另一个场景空间突然间出现,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之让人着迷的事情。我想对于在七八十年代的纽约,如果你突然听到这样的声音,那么这书里面充满这样的偶遇,张北海住在纽约,然后中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各种各样的元素,在他的周围。我知道张北海很久了。他有一本小说叫《侠隐》,我都看过,但是印象不是特别深。那一周之前,有一天下午,我特别沮丧,然后我就回家的时候,随手就把书店门口摆的这本最显著的这本,因为封面很可爱,张北海穿着牛仔裤,红色的,坐在不知什么牌子的汽车上面,吊儿郎当的,很可爱。我就抄起来这本书带回家看,这本书好像非常有那种抚慰人心的那种力量,是什么呢?我觉得可能是他在里面很多章节对台湾五十年代的描述,因为那是一个社会刚刚开始,渡过最紧张的时期,开始有一点解放和松动的时候。他对台湾五十年代的描述,对于纽约的变化,那种非常强烈的淘气劲,接下来,我会为大家带来一些坐小太保的那种感觉。我很喜欢他的一种人生态度,一种除了吊儿郎当以外,他跟前人之间好像没有那种太强的紧张关系。他的书名叫《一瓢纽约》,纽约可能是三千多水,但是我只取其中的一瓢饮,他是一个巨大景观的一个安静的旁观者。他也不想征服它,也不想拥有它。他就是想去品位它,据说这是一个很多人说他是一个非常好的酒鬼,非常擅饮。能喝各种各样的酒,而且不醉,他听各种音乐,读各种书,跟各种各样的朋友交往,我觉得他更像一种复杂生活的一个体察者,饕餮者,当然饕餮不仅是食物了,是人的各种各样的情感,情绪,有趣的想法,他非常有那种,喜欢什么东西,不求甚解,那种自在的感觉,这是张北海很吸引我的地方。另一篇对50年代台北的描述,我觉得太可爱了。他写那时候的可爱男生怎么打扮:除了牛仔裤以外,特别喜欢穿夏威夷式的花衬衫,像那个什么感觉,然后女生最讲究的不是衣服是发型,当然最流行的是马尾辫,马尾头,要不就是赫本头,那种短发的。还有那种太空装,五十年代的台北街头,都是穿这种太空装的小女生。他描述的一些点滴都很有趣,他介绍的台北最好的中餐馆,叫状元楼,山西餐厅,新陶芳;西餐厅,我们都知道的明星咖啡馆,去台北就会去,我们知道的那些所有的当时在台湾的作家艺术家,都是在明星咖啡馆瞎混的。还有铁路餐厅,起士林。他在台北,算特级阶层,上的是美国学校,他的小学同学,成了一批走在街上瞎混的小流氓之外,还有成为台北第一为摇滚乐队DJ。但是总体而言,五十年代的台北,还是一个除了表面流行以外,还是一个高度压抑的,他说整个五十年代的台北还是“一个窒息的社会,一个君臣扶持式的社会,一个家长式的社会,一样非常不鼓励,反而打击个人自由发展的社会,一个改革前期之前的社会,一个我要逃离的社会。”所以他在1962年,离开台湾之后,在飞机上,他第一个反应就是他再也不要回到台湾了,他果然也完全不回去了。无形中感觉,估计陈丹青他们看到一定同感,他们在八十年代初七十年代末离开的时候,都是不想再回到这个社会了。我觉得这本书其实也是一个散文集,颇有形散,神也散的特点,但是可能正因为这种散漫,张北海身上那种个人魅力反而显得更充分,因为他经历很有趣,从62年去美国之后,他那代人,很多在美国生活,后来因为保钓运动,他们跟台湾的关系很紧张,他们很多人都考了联合国翻译,作为联合国翻译,去往世界各地。张北海也在肯尼亚住过,其实我没见过他本人,我在纽约见过他的朋友,也是这样的背景,也是在联合国做翻译,他们身上有一种挺纯真的理想主义的精神。可能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卷入七十年代的保钓运动里面去,然后多少也有一种未能实现自己报复的轻微的幻灭感,或者那种个人的思想和情感没有得到彻底的伸张,所带来的某种局促感,或者类似这样的东西。今天的视角来自于张北海对于醉酒的观点,有点长,其实有一小段话,因为他写东西真是有一点罗嗦。他说,我想这是因为消酒难,才会有人不醉不归。因为酒在体内消失的过程,反而是你更烦,更闷,于是你就再来一杯,一定要回到慢慢进入高潮过程中那种舒畅感觉。但问题是这个高潮一去不返,永远无法再回到从前,除非你在真的完全清醒之后从头来过,多么麻烦。那么你就再来一杯。是高潮过后,这一杯又一杯最终送你进入醉乡,长远下去还是你的肝硬化。我读到这段话其实特别有感觉,我现在每天下午三点钟在办公室开始喝酒,就是想寻找在那个微循的时刻,特别畅快的感觉,但是,为了那个畅快的一刻,不得不忍受那种酒后的不适应,然后第二天只能期望从头再来一遍。现在要读的是张北海对1950年代台湾的回忆,这个回忆主要青少年时尚和潮流生活为主的,非常可爱,但是听完之后,你会想起《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社会的不安全感开始稳定下来的一个具体表现,是台北市开始有了电影和平剧(胡少安、顾正秋)以外的娱乐。然后是几乎同时出现的太保太妹(和牛仔裤)。这个青少年帮派代名词来自与我同代,但稍微大我一两岁的“十三太保”和“十三太妹”(我真希望这二十六位前辈之中有人写部回忆录)。这些以外省子弟为主的帮派立刻引出无数仍以外省子弟为主,但开始霸占地盘、勒索抢劫、寻仇殴斗(以美军宽皮带、飞轮和车链为武器)的第二代,例如以中山北路为根据地的“十八罗汉”,还有不知其地盘在哪儿的“一百零八将”。50年代末的“竹联”和“四海”应该算是第三代了。本省较老的帮派如“大桥帮”,则很少越界前往西门町或东门町。就十几二十来岁的人来说,这是相当刺激的时代。西门町首先出现了弹子房,后来台大附近罗斯福路上更是打弹子的集中地(啊!金祖霖!)。光是追记分小姐,已经够骑着高垫飞利浦的大小太保产生摩擦的了。另外一个麻烦场所是在北一女举办的周末电影欣赏会,因为太保太妹闹事,办了几年就停止了。然后接着是将已经存在的茶室略微变质,使它更为色情。当时因为好莱坞的几部影片,如《飞瀑怒潮》《大江东去》,而使玛丽莲•梦露成为台湾第一个头号性感明星(连《上帝创造女人》的那个女人,碧姬•巴铎,都比不过)。所以,西门町一条巷子里一个星期之内出现两个新茶室,一个叫“玛丽莲”,一个叫“梦露”。可是这类茶室本质上与,比如说,“新南阳歌厅”不一样,后者是较长一辈的消遣所在,比较老派,泡杯茶、嗑嗑瓜子、听听歌等等,但是连这样的所在后来也变成观、听众只要看女歌星“跳!”,以便乘机瞄一下内裤。然后有人干脆推出百分之百的大腿舞,像“黑猫歌舞团”。而前者无论是“玛丽莲”,还是“梦露”,则主要是年轻人偷情的所在。能偷多少,视少年男女的胆量和欲望而定,也视茶室内亮度明暗而定。*许知远的音频节目《单读》,可以通过喜马拉雅app或苹果播客软件订阅收听。
  •     本书是张北海的散文精选,并配有百幅彩图。这不光是一个讲美国讲纽约的文化读本,这里虽有旧物但丝毫不老,更是能体现出一个妥帖平易恬淡的人,一个写“无用之物”、视角独到、让人着迷的老嬉皮。我看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没用去过纽约,不知道纽约什么样,作者一段一段的介绍纽约的方方面面,当时年代背景下,人、政治、建筑、自然的种种变化,对于我来说,还算是新鲜。后面的就略略的读,基本上觉得一般吧。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后面口吻一点也不像80多岁的人,还能吐槽~萌萌哒
  •     我的美帝梦,资本主义桥头堡,想想怎么做才能去美帝圆梦呢……
  •     前年冬天上课读的,到出发时脑子里只记得楼顶上的水塔了。
  •     从小上美国学校中文也可以很好,如果你也有有叶嘉莹当家教的话……张北海这养尊处优的一辈子哟
  •     最大的收获可能是张北海家教是叶嘉莹。。。
  •     觉得纽约这座城市太有意思了 前半段有点脱离可能因为时间太久远 后半段越来越有意思
  •     城市学小书。提供观察城市的视角。
  •     断肠人在天涯
  •     五台访乡、五十年代台北记忆、哈瓦那、肯尼亚几篇还行,纽约部分太差
  •     跟预期有差,一开始写国债政务这些有点无聊,多看几篇就是台纽文化差异之见解,后半本比前半本有意思很多,宣传里作者的名气之大在文字里丝毫没有感受到,这应该是件好事。
  •     在图书馆无意间碰到,也算是作者说的书缘。读完了解了许多关于纽约的趣事,对这个即将生活的城市又多了几分亲近。想到作者那一辈那么多文人雅士都聚居纽约,很是觉得幸运,自己也可以成为一员鉴证时代与历史。
  •     总结:有钱人家的孩子成熟早。青少年如此,国家也是如此。
  •     张北海,老一辈的文化人,北平、台北、纽约三地漫游,也是张艾嘉的叔叔,写过武侠长篇《侠隐》,这本纽约随笔也好看,陆智昌的设计
  •     一般般。
  •     流光溢彩的,自由的,慷慨而包容的
  •     完全是被古巴那一篇和封面所吸引
  •     从张北海的客厅了解纽约
  •     一个中国人在纽约的生活笔记吧,作为一个异乡人和漫游者有些着眼点挺有趣,好像是报刊供稿合集,不薄的一本,零散着也翻看完了。
  •     本就是一瓢而已,已经足够精彩,留到侠隐再去想象吧~【201702】
  •     挑了几章感兴趣的看了
  •     作者91年说要取消兵役制,不知道经历了飞弹骑脸的台海危机和人走地留的小粉红出征之后,他老人家的想法会不会变。
  •     介绍了一些冷门的风土
  •     拿到书才发现,这本是在《人在纽约》和《天空线下》基础上精选的,有不少重复。同样收录在“华语文学系列”中,这误导了我。不过张北海的文字还是很好看,另外多了很多图片。
  •     开篇的纽约与荷兰的关系史用一次展览引出,很有趣也很深刻。但有些偏只是淡淡谈生活、公共服务(比如公交车设施、纽约火车站、纽约文物保护),听过太多了,反而是写自己在纽约大嚼生蚝以及四处找厕所的经历更为生动,生活的细节体现出了真实的纽约体验。
  •     写吃面的,还有回五台山的,和纽约的关系是啥?
  •     对纽约比较熟悉的人可能会觉得更好看吧。但是排版配图都蛮舒服的。封面年轻时候真帅哇。
  •     NYC
  •     比我想象的要差一些,感觉略失望。
  •     虽然很大一部分过时了,但是读起来反而更有意思
  •     世界那么大,真想去看看。
  •     2016.1.23- 有一种out of date的感觉。
  •     要去纽约的话,随身带的就是这本了。
  •     关于纽约的点滴都可以入文,加上些人生阅历便可以是蛮可读的文。那么我生活的这座城市——上海,可以吗?还可以吗?
  •     之前大学时读过他的《侠隐》 觉得好惊艳 这次看散文杂文也觉得不错 他是张艾嘉的叔叔又把我给惊了一下
  •     讀太早了
  •     一本非常装逼的书
  •     豐富的經歷,但是不太有吸引力的文筆
  •     很多都是八几年就几年的文章 那个时候的纽约
  •     喜欢几乎每一篇的结尾,令人羡慕的说话表达风度。怀念一个理想的过去,追求一个理想的未来,生生世世的片片断断。
  •     评论多
  •     如果你不住纽约根本没必要读的一本。我当成工具书硬啃下来,原因在于他中文真的有点差。。。没有任何文采可言。唯《酒戒》一篇可mark一下,原因在于一个真酒鬼对于另外一个真酒鬼看法的肯定。
  •     这本不对味 改天再看看他的人在纽约
  •     一个有风度的老头儿写的零零碎碎的老纽约。
  •     侠
  •     少了《侠隐》的那份激越
  •     算是看过的随笔集里比较畅快的一本了,虽然没去过美国,但从一个华裔作家但眼里看到很多细节都能身临其境,相比作者幼年在北京生活过而写出的《侠隐》,这本书里但纽约更真实
  •     本书内容广博,视野宽阔纵深,伴随作者行路半生而出的大历史感汹涌澎湃。只有超脱功利以后,才会流淌出如此干净、纯粹的文字。paper主要集中在哥谭市原型的大纽约,主题光怪陆离,多是有趣的petit history,展现诞生于荷兰宽容文化的大苹果另类复合层面。不足之处在于,选文排序因为特定主题,所以由年代而定较优,不然稍有错乱之感。LBNL,我和作者是老乡。
  •     三星半。老头子太酷啦。最喜欢聊匡威all star的那篇,帆布鞋死忠!那篇五台山归乡见闻也很有意思。
  •     本来想打三星,因为觉散、有敷衍了事之处。看到《东非事件》一篇觉得我个人得多给一星,因为对我警醒很大。
  •     NYC的点点滴滴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