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与肉》书评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1
ISBN:SH10151-551
作者:张贤亮
页数:222页

韧性

周作人在其《人的文学》中提出文学应反映人的的灵肉二元,灵肉本是一物的两面,并非对抗的二元。然而,灵与肉并非是和谐统一的,二者之间存在着冲突矛盾又不断寻求彼此的平衡,这一过程体现在人的生命历程中,也必成为文学探索的主题。中国文学启蒙从知识分子开始,他们的苦闷往往反映着时代的迷惘,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以知识分子许灵均为主人公。这是一个时代的弃儿:被亲人抛弃,被社会遗弃,“资产阶级遗弃了他,只给他留下一个履历表上的‘资产’,后来,人们又遗弃了他,却给他头上戴了顶右派帽子”;他的一生几乎都是不自由的:父母婚姻不自由的产物,被亲人丢下成为孤儿,为了完成指标被划为右派,婚姻由“法律”决定,他感到“屈辱、自怜、孤独”却含泪隐忍,“与牲口为伍”,在牧马的“劳动”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做出了唯一一次选择:拒绝和归来寻子的父亲出国,回到那黄土高原的农场,“被自己感动”。这是一个灵肉并不平等的人,经过漫长的三十年,而“历史上任何三十年都从未容纳过的那么多变故在”,个人遭遇与时代让他无力抉择,被亲人遗弃的屈辱,被时间遗忘的迷惘,特别是在“文革”中被划为右派,加上莫须有的罪名,又在风浪过去的某一天被“平反”,从乡村到城市令他感到不适,而时代的惊心动魄并不让他敏感,反正在多变中变得麻木,学会妥协。他的肉体在牧马,在劳动,而他的精神却处于荒芜之中,他要给自己找一点安慰,在他父亲的眼里,这是“坚定的信念”,而对于他自己来说,则要用“唯其有痛苦,幸福才更显出它的价值”这样的价值观来“激励”自己,“他会感到自己躯体里充满着热腾腾的力量,他不是渺小的和无用的;在和风、和雨、和集结起来的蚊蚋的搏斗中,他逐渐恢复了对自己的信心”,下车时他感到“踏实”,回首半生,他爱自己的生活,包括过去的痛苦,从而找到一点“人生的意义”,最终达到了灵与肉的“平衡”。但是,这并非是一种真正的平衡,政治风波带给个体的屈辱成为深层的创伤,当他获得了“政治新生”,直觉上的幸福感令他哭泣,然而平反的价值在他妻子眼里还不如五百元的钞票,当荒废的年月用金钱来衡量,这一切都显得无比荒诞。所谓对未来的“朦胧的希望”,当他看到多年未见的父亲,当他进入城市,又是完全不同的世界,在长久的隔绝中,他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精神上的困顿使他迷茫,为了证明“他没有白白走过那么艰苦的道路”,为了寻找他“生命的根”,他更愿意回到农场去从事令他自信的工作——牧马或是教书育人,他的一生都在妥协,而一生中唯一的自主选择仍然妥协于那个无奈的时代。 《灵与肉》作为伤痕文学当然是伤感的,在精神的困顿中,苦难带给个体的感性体验成为了安慰,但被遗弃的人终于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这种安慰多少令人遗憾。但它并不只是伤感地回忆创伤,而是更加细致地展示了特殊历史环境中个体复杂的心灵,正是因为阅读了灵与肉的痛苦与妥协,我们透视了那段为人默言的历史,而生命在历史中展现的孤独、矛盾与韧性,最终成为了最能打动读者的元素。

时代的伤痕

张贤亮的作品,知识浅薄的我并不知道这人是谁。扉页的介绍唯一让我能和这本小说联系到一起的就是被打成右派而后22年的劳教生活。一本短篇小说,6个故事,无不围绕着文化大革命给这个时代和人造成的影响来写。我想,作者是把他22年劳教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不同的角度一一去诠释阐述。老汉黄狗的死亡让我感到在这背景下时代的无情与悲哀;那淳朴单纯善良的姑娘让我向往,可最后命运与人性的捉弄让我不禁攥紧双拳又几近潸然泪下;父母的恩怨最后降到孩子身上给其带来的孤独,敏感,内向让我感同身受,而那种没了身份认同又有强烈的身份认同是如此造化弄人;多疑等待人心与时代又创造了无数的误解与悲剧。。。革命,知识分子,右派,农村,劳作,由这带出来一些及其朴实但又让人更加深刻的理解了那个时代。对作者这对人心细致,准确的把握感到敬佩,更加敬佩的,是那22年的沧桑。

个人和环境

一个人如果只是对于环境的抱怨,那是不成熟的。对于父亲的遗弃和自己的起伏,都是人生的磨难对自己心智的考验。一个人映射了一个时代,也映射了人性。只有独立才能让自己快乐和有价值。有什么能比在别人眼里看到自己的价值更宝贵、更幸福呢?----这是小说中的原句。人生的本质就是一种本自具足的一种自我实现,而不是内在亏空的自我埋怨。


 灵与肉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