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

出版日期:2015-11
ISBN:9787222137025
作者:朱自清
页数:232页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
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让古文对读者来说更为亲近、熟悉,从而启发读者的兴趣,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不二之选。
【编辑推荐】:
有效的阅读才不浪费生命,阅读经典才能扎知识体系的根基。
朱自清以通俗流畅的文字,按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了从仓颉造字到《周易》《春秋》、四书五经、诗、文、赋的经典内容,是读者通览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指南。
【名人推荐】
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鲁迅
因为这本书的引导,去接触古书,就像预先看熟了地图跟地理志,虽然到的是个新地方,却能头头是道。 ——叶圣陶
他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 ——杨振声

书籍目录


《说文解字》第一
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
《周易》第二
八卦是圣物,辟邪还只是它的小神通;它的大神通在能够因往知来,预言吉凶。
《尚书》第三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尚”,“上”也,《尚书》据说就是“上古帝王的书”。
《诗经》第四
诗的源头是歌谣。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
三礼第五
儒家有拿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他们认礼为治乱的根本,这种思想可以叫做礼治主义。
春秋三传第六
“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
四书第七
规定这四种书,自然因为这些书本身重要,有人人必读的价值;规定朱注,也因为朱注发明书义比旧注好些,切用些。
《战国策》第八
“哪有游说人主不能得金玉锦绣,不能取卿相之尊的道理!”这正是战国策士的心思。
《史记》《汉书》第九
《史》《汉》二书所采者博,所择者精,组织的弘大,描写的曲达,同工异曲。二书并称良史,决不是偶然的。
诸子第十
一些才智之士,对于当前的情势,有种种的看法,有种种的主张;他们都想收拾那动乱的局面,让它稳定下来。
辞赋第十一
赋似乎是我国特有的体制。虽然有韵,而就它全部的发展看,却与文近些,不算是诗。
诗第十二
诗原是应试的玩意儿,诗又是供给乐工歌妓唱了去伺候宫廷及贵人的玩意儿。天下事物穷则变,变则通,诗也是如此。
文第十三
中国一切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语言的现代化也是自然的趋势,并不足怪的。
附录
《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

内容概要

朱自清(1898—1948),学者、现代散文家、诗人。1920年他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 1925年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抗日战争结束后,他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代表作
《经典常谈》《诗言志辨》《新诗杂谈》《语文拾零》《背影》


 经典常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先来说说我很不喜欢的散文家一个吧。想起来我有一天和美食家贪吃朱聊天聊到他,朱评价说:明明没那么有才华,还要矫情。我一边往嘴里塞寿司,一边连忙点头,说是是,就是这样,这么恶心巴拉的东西还要背,恨死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现在又到了哪里呢?”真是好烦好烦。不过话说回来,人家作者清华和西南联大中文系的系主任,只不过在那时代偶尔写了几篇白话散文就变成了超级畅销作家+时代跨不过去的白话美文典范,你也不能怪他不是。哦,对了,这个人是:朱自清。作为一个老师,朱老师突然比散文家朱自清有爱多了。他教语文,就不勉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而是: “第一,教育者先须有“培养”的心,坦白的,正直的,温热的,忠于后一代的心!”(养心!而且是对自己的要求啊,不跟孩子们过不去的语文老师都该获得五星好评!)他的学生汪曾祺虽然和我们一样不喜欢阅(背)读(诵)朱老师的散文,但是对其学术知识水平还是十二万分的认同!汪曾祺谈起自己的老师如是说: “一是通,二是常。” “朱先生把好几百年的纷纭混杂的文学现象绺出了一个头绪,清清楚楚,一目了然。一通百通。朱先生把一部文学史真正读通了。”“把一部文学史真正读通”,谈何容易!而且千百余年的文学脉络仅用家常话表达出来,更是谈何容易!《经典常谈》这本薄书就是这句话的最好注解,了了八万字,就能让读者把中国人该读的经典都梳理通透,四书五经、诗词文赋、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哲学都说得清清楚楚。看完后在聊天的时候可以随意装逼好么,有文化啥的,那都是分分钟的事儿。汪曾祺不止一次在文章说这本书“对爱好国学的读者来说,也应该排在“经典”之列。” 在《经典常谈》面前,当下的很多“国学大师”,恐怕只能充当小学生了吧。汪曾祺评价朱自清先生“中年以后”的作品,“渐归简淡,朴实无华,显示出阅历、学问都已成熟。用口语化的语言写学术文章,并世似无第二人。”这段话的分量,重到难以撼动的程度。我敬重“中年以后”的朱自清,也基于汪曾祺提到的两点,一是文风,二是学识。他在我心里正应了苏东坡的一段话:“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如果《荷塘月色》是“五色绚烂”;那《经典常谈》就可以算作“乃造平淡”了。读了朱老师在治学上的文章,陡然扭转了他曾根植我心的固有形象。确实,看人只看到一面不足以妄下评判,世人尊其为“大师”,其中必有一些道理。要怪,只能怪教科书只给孩子们看他的“柔情”,却不给孩子们看他的才华啊!一个明明可以靠才华吃饭的人,你却偏偏让他和我们“谈!感!情!”所以,即便是语文老师,恐怕也无力回天了。
  •     《经典常谈》:越是大师越直接事物的本质《经典常谈》是果麦文化出品的朱自清的一本著作。朴素的封面,没有一点彩色的喧闹,却让人感到稳健厚实。现在的书,越来越华而不实,封面上印得花里胡哨,里页里插上没有关系的图片,大量的留白,挤压了文字本来应该存在的空间。一本书的目的,其实是应该把文字奉为上宾,置于首要,现实却让一些喧宾夺主的图片,鸠占鹊巢,实在是书籍之悲哀。《经典常谈》的作者是朱自清。深受中学语文教育之害的中国人,除了鲁迅之外,最熟悉的一个民国作家就是朱自清了。但我粗略发现一下,对朱自清反感的人大有人在。但这不奇怪,我在中学时,对鲁迅的文章也是深恶痛绝,认为他的文字晦涩难懂,觉得在中学里,首先是应该培养学生的文理通顺为目的,很多学生模仿鲁迅、朱自清那种半文半白的风格,最后却丧失了对语言的流畅性的功底,教训不可谓不惨痛。我觉得沈从文的晓白富有气韵的文字,对于学生语言的塑造都能起到较好的作用,比鲁迅、朱自清的语言实用多了。但是,到了社会上之后,鲁迅作品日益成了我的案头书,但这并不影响我认为鲁迅并不太适宜学生阅读,只有在掌握了基本的流畅性的语言功底之后,再读鲁迅,才能锻造出力道,打炼出内质,培植出精华。而对朱自清,中学时代的大约四篇散文,让我苦不堪言,望而生畏。这四篇散文,大致是“荷塘月色”,“绿”、“春”、“背影”。特别不喜欢朱自清的句子,那些认为很美的景物描写,当时看来,却觉得不着边际,比如“田田的叶子”,这个形容是啥意思?把明白的事物,用不明白的字句来表达,只会让人坠入五里云雾之中。走上社会,我做的释疑解惑的一件主要事情,就是把“朱自清全集”给找来,看看朱自清究竟有多少美文。拜读之下,大失所望,在朱自清的众多的著作里,除了选入中学课本里的四篇散文之外,朱自清竟然很少有其它的散文作品。从此把朱自清抛的很远。现在,这本《经典常谈》在手,十几万字,却让人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不一样的朱自清来。这里的朱自清,没有散文里使用怪僻词语的生涩,没有用不着边际的形容词描摹风景的虚无,却像一位了然于心的师长,娓娓而谈,侃侃道来,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一本薄薄的小书,却把中国的文化解说得清晰明了,字简意赅。我觉得《经典常谈》最大的好处,就是作者能够抓住中国文化的脉络走向,点出阶段特征,看起来一句很平常的判断,却可能熔铸了作者的深厚的修为历练,所以书的文字并不是很多,但却透着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深度把握。这不由使我们想到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同样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但里面的每句话,却成为中国古典文学评论要言妙道的重要出处,屡屡引用。比如朱自清在第十二章“诗”的段落中,从诗的来源说起,顺流而下,逐一介绍诗的演变,对每一个阶段诗的流变过程,都作了点到为止、恰到好处的定位,把诗的历史的阶段性特征都标注出来,徜徉在中国诗的丛林里,我们一直以来可能乱走乱摸的浑浑沌沌,在作者标牌式的标志指引下,可能一清二楚地看清脉络与走向。作者的识力,还表现在他敢于进行不同思想、学术、风格之间的比较,而这种比较,几乎用的是一种语录体式的简单判断。比如在第十章“诸子”中,作者对春秋战国时的各种学派,都用精到的语言,点明它们的差异所在,在比较中,看出他们思想的差异,从而找准它们的思维内核。比如在比较孟子与荀子的区别时,写道:“孟子反对功利,荀子却注重它……孟子注重圣王的道德,他却注重圣王的威权”(P111),“儒家和墨家其实都是守旧的,不过一个守原来上层社会的旧,一个守原来下层社会的旧罢了。”(P112)这样的泾渭分明的比较,可以说是作者烂熟了中国文化的最本质的东西,然后才能吐出来的精髓。这本书写于1942年。但从书的内容来看,它已经体现了至今尚未过时的新文化的思想质地。比如在论述孔子的本质思想的时候,直指他“是旧文化、旧制度的辩护人”(P109),“他是给封建制度找了一个理论的根据”(P110),“他所谓‘述而不作’,其实是以述为作,就是理论化旧文化、旧制度,要将那些维持下去。他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便在这里。”(P110)在这一体现出新文化精神的点评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学术对于中国大一统稳定的独特作用。正是书中透出来的一种新文化的思想本质,所以这本书中的观点,在当下的中国也能完全接受,这体现出这一本书具备了穿越历史局限性而能达到的一种深刻性与真理性的价值所在。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作者著作这本书之后的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由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建国后简书帛书的发掘出土,给实证中国古典文化带来了新的巨大影响。比如,在朱自清书中采纳了当时学术界的通行的观点,认为《孔子家语》是伪作,实际上,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出土的竹简帛书中,已经证实《孔子家语》并不是伪书,它的重要性在学术界越来越得到彰显。所以,国学虽然谈的是传统的学问,但始终与现实研究息息相关,并不是说越古老的研究,越代表国学的本质与精髓,反而是后世在占有更多的原始资料与新发掘出的考古学资料基础上的研究,能站在更高的角度,理清历史的脉络,把握传统文化的真正本义。从这一点上看,这也是这本书的局限性所在。如果能在书中加入一些新注,交待出学术界对此研究的最新成果,或许能够让这本书具有更广的普适性。
  •     文_亚红喜欢朱自清的散文,看到果麦文化出的这本经典常谈,清新淡雅,不由拿起来看起来。看书的时间都是在地铁上。每天往返1个小时,开始读不进去,过了两天,居然爱上了,以后再跟别人讲古典文学,逼格瞬间提高。这是一本全面介绍古典文学的通俗读本,全面、易懂、脉络清晰。曾经认为古典经史子集,太烦乱,不知从何读起,再加上古文,基本没有欲望去读。就像站在一个金库外面,因为进金库的路线太繁琐,一直不肯进去拿金子。这本经典常谈,就是个藏宝图。接下来,我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来看了。通过朱自清的介绍,我知道古代大家编书的初衷、编书者的故事、演绎者的需求,古典原本的样子。春秋战国的人为了表达政治意思,会谈时会点歌,只要一句对心思就行,完全不顾全诗是做什么的。诗以言志,孔子又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把诗拿来解释自己的体系。为了让自己的思想体系正统起来,诸子百家开始找祖宗,一个比一个厉害。只有法家没有祖宗,建立法制,更适应复杂社会的分工治理。各个体系争起来,谁都想成为正统,儒家说服了统治者,用高官厚禄推广,占领了思想领域,百家争鸣就消失了。古代史书《史记》、《汉书》是朱自清评价最高的,当然也是历代学者文人的共识。《说文解字》可以算是古文词典。《战国策》讲大家的口才,很是很有吸引力的。纵横家们的职业素养很高,却没有什么信仰。

精彩短评 (总计27条)

  •     国学入门
  •     最佳版本
  •     发现学生时代的语文白学了,全是被选择性填鸭;庆幸没有生活在明清两代,文至八股,意义全无。
  •     呜呜呜我没读完…我没文化我有缀
  •     深入浅出很易懂~不应该因为课文对朱自清先生有那么多抵触情绪的。
  •     暑假随手拿来翻,感觉自己离文化人又近了一点点...
  •     适合中学生
  •     一直想读这一本关于经典国学作品。
  •     装帧精美
  •     这是一本有意思的读经典的书,翻开时以为会论据结论十足地陈述,实则将那些虽没有生命的文学形式,与生机蓬勃的各代人物有趣地融合在一起,让我读出一种“某种文学形式历经世代沧桑、命途多舛”的感觉。对于整体系统地了解中国古典文学发展与历史脉络,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     非常经典的好书,果麦的版本也很棒。推荐!
  •     国学启蒙读物。
  •     有点像大学的讲义,浅显易懂
  •     对国学经典多了一点认识,勾起读原著的兴味。小抄: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84238264/
  •     一本对中国古典文学通览的书,文章清新质朴。真希望早些年前能够读到。
  •     说了很多,普及性的。
  •     不愧是经典
  •     对古代文学的介绍,大概了解一下还可以,读起来挺容易的,有一些高中课本都涵盖了
  •     读完了想读史记
  •     里面的书只看过唐是三百首。。。算是朱自清写的一本帮助大家入门国学的书,可是表示还是不懂,看完只学会了如何算五行相克相生哈哈哈
  •     读的有些着急了,没记住太多
  •     买这本书真是意外的收获,前一段时间沉迷于散文中,于是便想找下先生的散文来看,然后偶然看到这本书,出于猎奇的心理买了。当时完全是出于好奇心,没想来真的是意外的收获。书到时大概翻了下,是讲国学的,而且先生用简单的文字描述,让人不会觉得晦涩,于是便认认真真地看下来,真的长了不少知识,而且写得也很有趣,不需要太多的文化底蕴也是可以看得下去的。是一本值得二读的好书,就是生字有点多,必竟是国学难免有些生僻字,当然也有可能是我字词量太少-.-|||
  •     对于现阶段的我来说有点高不成低不就,朱先生所说的我差不多都知道,但他也说了某些我不知道的更深层的东西,却未详细展开。总之,这本书更适合给刚进中文系的学生读,从字里行间看,好像朱先生也正是这个意思。
  •     儒家的一些经典著作之渊源。朱自清文笔不错,看来不觉乏味。增加常识,现在半吊子的国学爱好者很多,避免被忽悠。比如你可以在需要的场合抛出“《尚书》某个版本是怎么来的”之类问题甄别一下对方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从而判断其发言可靠度。
  •     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娓娓道来……真的很崇拜这些近现代的学者,阅卷无数,评论独到,知识和精神都很丰富的学者们。
  •     一本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的通览,居然在工作了几年之后才读到,不过庆幸,终究是没有错过。培养自己一些中国文化的积淀,从这本书开始,可以免去一些弯路。
  •     很好的启蒙书,让人们亲近经典。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