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书评

出版日期:2015-11
ISBN:9787222137025
作者:朱自清
页数:232页

从不喜欢到佩服

先来说说我很不喜欢的散文家一个吧。想起来我有一天和美食家贪吃朱聊天聊到他,朱评价说:明明没那么有才华,还要矫情。我一边往嘴里塞寿司,一边连忙点头,说是是,就是这样,这么恶心巴拉的东西还要背,恨死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现在又到了哪里呢?”真是好烦好烦。不过话说回来,人家作者清华和西南联大中文系的系主任,只不过在那时代偶尔写了几篇白话散文就变成了超级畅销作家+时代跨不过去的白话美文典范,你也不能怪他不是。哦,对了,这个人是:朱自清。作为一个老师,朱老师突然比散文家朱自清有爱多了。他教语文,就不勉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而是: “第一,教育者先须有“培养”的心,坦白的,正直的,温热的,忠于后一代的心!”(养心!而且是对自己的要求啊,不跟孩子们过不去的语文老师都该获得五星好评!)他的学生汪曾祺虽然和我们一样不喜欢阅(背)读(诵)朱老师的散文,但是对其学术知识水平还是十二万分的认同!汪曾祺谈起自己的老师如是说: “一是通,二是常。” “朱先生把好几百年的纷纭混杂的文学现象绺出了一个头绪,清清楚楚,一目了然。一通百通。朱先生把一部文学史真正读通了。”“把一部文学史真正读通”,谈何容易!而且千百余年的文学脉络仅用家常话表达出来,更是谈何容易!《经典常谈》这本薄书就是这句话的最好注解,了了八万字,就能让读者把中国人该读的经典都梳理通透,四书五经、诗词文赋、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哲学都说得清清楚楚。看完后在聊天的时候可以随意装逼好么,有文化啥的,那都是分分钟的事儿。汪曾祺不止一次在文章说这本书“对爱好国学的读者来说,也应该排在“经典”之列。” 在《经典常谈》面前,当下的很多“国学大师”,恐怕只能充当小学生了吧。汪曾祺评价朱自清先生“中年以后”的作品,“渐归简淡,朴实无华,显示出阅历、学问都已成熟。用口语化的语言写学术文章,并世似无第二人。”这段话的分量,重到难以撼动的程度。我敬重“中年以后”的朱自清,也基于汪曾祺提到的两点,一是文风,二是学识。他在我心里正应了苏东坡的一段话:“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如果《荷塘月色》是“五色绚烂”;那《经典常谈》就可以算作“乃造平淡”了。读了朱老师在治学上的文章,陡然扭转了他曾根植我心的固有形象。确实,看人只看到一面不足以妄下评判,世人尊其为“大师”,其中必有一些道理。要怪,只能怪教科书只给孩子们看他的“柔情”,却不给孩子们看他的才华啊!一个明明可以靠才华吃饭的人,你却偏偏让他和我们“谈!感!情!”所以,即便是语文老师,恐怕也无力回天了。

【书评人俱乐部】《经典常谈》:越是大师越直接事物的本质

《经典常谈》:越是大师越直接事物的本质《经典常谈》是果麦文化出品的朱自清的一本著作。朴素的封面,没有一点彩色的喧闹,却让人感到稳健厚实。现在的书,越来越华而不实,封面上印得花里胡哨,里页里插上没有关系的图片,大量的留白,挤压了文字本来应该存在的空间。一本书的目的,其实是应该把文字奉为上宾,置于首要,现实却让一些喧宾夺主的图片,鸠占鹊巢,实在是书籍之悲哀。《经典常谈》的作者是朱自清。深受中学语文教育之害的中国人,除了鲁迅之外,最熟悉的一个民国作家就是朱自清了。但我粗略发现一下,对朱自清反感的人大有人在。但这不奇怪,我在中学时,对鲁迅的文章也是深恶痛绝,认为他的文字晦涩难懂,觉得在中学里,首先是应该培养学生的文理通顺为目的,很多学生模仿鲁迅、朱自清那种半文半白的风格,最后却丧失了对语言的流畅性的功底,教训不可谓不惨痛。我觉得沈从文的晓白富有气韵的文字,对于学生语言的塑造都能起到较好的作用,比鲁迅、朱自清的语言实用多了。但是,到了社会上之后,鲁迅作品日益成了我的案头书,但这并不影响我认为鲁迅并不太适宜学生阅读,只有在掌握了基本的流畅性的语言功底之后,再读鲁迅,才能锻造出力道,打炼出内质,培植出精华。而对朱自清,中学时代的大约四篇散文,让我苦不堪言,望而生畏。这四篇散文,大致是“荷塘月色”,“绿”、“春”、“背影”。特别不喜欢朱自清的句子,那些认为很美的景物描写,当时看来,却觉得不着边际,比如“田田的叶子”,这个形容是啥意思?把明白的事物,用不明白的字句来表达,只会让人坠入五里云雾之中。走上社会,我做的释疑解惑的一件主要事情,就是把“朱自清全集”给找来,看看朱自清究竟有多少美文。拜读之下,大失所望,在朱自清的众多的著作里,除了选入中学课本里的四篇散文之外,朱自清竟然很少有其它的散文作品。从此把朱自清抛的很远。现在,这本《经典常谈》在手,十几万字,却让人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不一样的朱自清来。这里的朱自清,没有散文里使用怪僻词语的生涩,没有用不着边际的形容词描摹风景的虚无,却像一位了然于心的师长,娓娓而谈,侃侃道来,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一本薄薄的小书,却把中国的文化解说得清晰明了,字简意赅。我觉得《经典常谈》最大的好处,就是作者能够抓住中国文化的脉络走向,点出阶段特征,看起来一句很平常的判断,却可能熔铸了作者的深厚的修为历练,所以书的文字并不是很多,但却透着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深度把握。这不由使我们想到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同样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但里面的每句话,却成为中国古典文学评论要言妙道的重要出处,屡屡引用。比如朱自清在第十二章“诗”的段落中,从诗的来源说起,顺流而下,逐一介绍诗的演变,对每一个阶段诗的流变过程,都作了点到为止、恰到好处的定位,把诗的历史的阶段性特征都标注出来,徜徉在中国诗的丛林里,我们一直以来可能乱走乱摸的浑浑沌沌,在作者标牌式的标志指引下,可能一清二楚地看清脉络与走向。作者的识力,还表现在他敢于进行不同思想、学术、风格之间的比较,而这种比较,几乎用的是一种语录体式的简单判断。比如在第十章“诸子”中,作者对春秋战国时的各种学派,都用精到的语言,点明它们的差异所在,在比较中,看出他们思想的差异,从而找准它们的思维内核。比如在比较孟子与荀子的区别时,写道:“孟子反对功利,荀子却注重它……孟子注重圣王的道德,他却注重圣王的威权”(P111),“儒家和墨家其实都是守旧的,不过一个守原来上层社会的旧,一个守原来下层社会的旧罢了。”(P112)这样的泾渭分明的比较,可以说是作者烂熟了中国文化的最本质的东西,然后才能吐出来的精髓。这本书写于1942年。但从书的内容来看,它已经体现了至今尚未过时的新文化的思想质地。比如在论述孔子的本质思想的时候,直指他“是旧文化、旧制度的辩护人”(P109),“他是给封建制度找了一个理论的根据”(P110),“他所谓‘述而不作’,其实是以述为作,就是理论化旧文化、旧制度,要将那些维持下去。他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便在这里。”(P110)在这一体现出新文化精神的点评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学术对于中国大一统稳定的独特作用。正是书中透出来的一种新文化的思想本质,所以这本书中的观点,在当下的中国也能完全接受,这体现出这一本书具备了穿越历史局限性而能达到的一种深刻性与真理性的价值所在。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作者著作这本书之后的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由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建国后简书帛书的发掘出土,给实证中国古典文化带来了新的巨大影响。比如,在朱自清书中采纳了当时学术界的通行的观点,认为《孔子家语》是伪作,实际上,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出土的竹简帛书中,已经证实《孔子家语》并不是伪书,它的重要性在学术界越来越得到彰显。所以,国学虽然谈的是传统的学问,但始终与现实研究息息相关,并不是说越古老的研究,越代表国学的本质与精髓,反而是后世在占有更多的原始资料与新发掘出的考古学资料基础上的研究,能站在更高的角度,理清历史的脉络,把握传统文化的真正本义。从这一点上看,这也是这本书的局限性所在。如果能在书中加入一些新注,交待出学术界对此研究的最新成果,或许能够让这本书具有更广的普适性。

这本经典常谈,就是个藏宝图

文_亚红喜欢朱自清的散文,看到果麦文化出的这本经典常谈,清新淡雅,不由拿起来看起来。看书的时间都是在地铁上。每天往返1个小时,开始读不进去,过了两天,居然爱上了,以后再跟别人讲古典文学,逼格瞬间提高。这是一本全面介绍古典文学的通俗读本,全面、易懂、脉络清晰。曾经认为古典经史子集,太烦乱,不知从何读起,再加上古文,基本没有欲望去读。就像站在一个金库外面,因为进金库的路线太繁琐,一直不肯进去拿金子。这本经典常谈,就是个藏宝图。接下来,我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来看了。通过朱自清的介绍,我知道古代大家编书的初衷、编书者的故事、演绎者的需求,古典原本的样子。春秋战国的人为了表达政治意思,会谈时会点歌,只要一句对心思就行,完全不顾全诗是做什么的。诗以言志,孔子又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把诗拿来解释自己的体系。为了让自己的思想体系正统起来,诸子百家开始找祖宗,一个比一个厉害。只有法家没有祖宗,建立法制,更适应复杂社会的分工治理。各个体系争起来,谁都想成为正统,儒家说服了统治者,用高官厚禄推广,占领了思想领域,百家争鸣就消失了。古代史书《史记》、《汉书》是朱自清评价最高的,当然也是历代学者文人的共识。《说文解字》可以算是古文词典。《战国策》讲大家的口才,很是很有吸引力的。纵横家们的职业素养很高,却没有什么信仰。

《经典常谈》,写给中学生的国学入门书

记得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会时,我看的是英文电视台转播,当时开场一群弟子手持竹简,在那儿吟诵《论语》时,外国主持人瞬间进入了静音模式,诚然,他们是不懂的。可问题是,我们自家中国人懂吗?都说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可我们真的了解《四书五经》《尚书》《汉书》《史记》《周易》… 吗?恐怕大多数人谈起《诗经》还停留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吧?说起《离骚》脑子里想的是这题目取的好禁忌哦,想的是屈原与楚怀王那剪不清理还乱的情愫吧?《周易》更是可怜,如此深奥的大道,现今已沦落成为了算命先生手上的那本百宝书…真的太可惜了。说的夸张些,我甚至觉得我们语文课把中华传统经典教好了,也就够了。然而我国古代经典,既浩繁,又艰深。怎么挑选出菁华?又怎么去理解这些经典呢?感谢朱自清先生,他写了一本《经典常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四书第七》、《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诸子第十》、《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文第十三》十三篇。之前读朱自清先生的《伦敦杂记》时便觉得这真是个细致入微的人啊。说起公园,便可以将什么海德公园有车门九个,拜伦立像,摄政公园里都有些什么动物,植物园里有什么花木风景都一一描述。如今再读《经典常谈》,更是感觉到了字里行间里作者嚼饭哺人、孜孜不倦的精神。所以这本小册子,是再好不过的学习传统文化的入门书。每个中学生,都应该读一下,不仅能涨一吨的知识,更是教会了做人的道理。幼时读《左传》,里面有个故事郑伯克段于鄢。“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深感古人孝敬父母之境界,此乃百善之首;读《春秋》,像晋国董狐不怕权势,记“赵盾弑其君”,虽杀身不悔。深感德义重于泰山;读乐府诗“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深感生死相许才是爱情真正的模样…读经典,始于读《经典常谈》...

普通人可以读读的经典书

果麦版《经典常谈》书评“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佩弦先生序言开篇所陈明的这个观点,相信多数人都会赞同。然而在这方面,国内的课堂教育却实在无法让人满意。对于像我这样的80后理科生来说,青少年时代由官方体系接受到的文史教育基本是失败的。(被应试压力和政治宣传所裹挟,不失败才是见了鬼。为了防止本文被河蟹,这个话题就不多谈了。)及至年纪稍长,感受到了解国学的必要性,也只能靠自己看书来补上这一课了。于是佩弦先生这本小书就更显得弥足珍贵。相比于其他“国学概论”、“古籍举要”一类的书来说,这本《经典常谈》作为国学入门书籍,至少有三点过人之处:一是内容的详略得当;二是见识的中正通达;三是文笔的深入浅出。佩弦先生在书中依着传统学术的规矩,由“小学”入手,先谈《说文解字》,再按照经、史、子、集的顺序分门别类一路讲下去,可以说涵盖了中国古籍经典的大部,连《三礼》、《公羊》、《榖梁》这类十分专门的典籍都有所介绍,且提纲挈领,要言不烦。系统而全面之外,更难得的是剪裁得当。对于典籍的讲解侧重于思想观点、渊源流变,一些过于深奥甚至有所争议的学术问题,或略过不提,或蜻蜓点水。例如讲《尚书》、《三礼》、《三传》时,对于今古文经学之争只是简单着墨;讲到先秦诸子,也未涉及诸子年世的疏证考辩。这样的内容安排,作为入门读物再合适不过了。这本《经典常谈》虽主要是知识性的讲解,但书中不乏高明且有趣的观点。讲《尚书》时说到该书的思想乃是“鬼治主义”;讲“文”时提到“古文不宜说理”,近代以来世变日亟,事理之繁复已非古文所能表现,而终为白话文所取代。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可谓字字珠玑。当然,佩弦先生自己既非经学家,亦非史学家,义理、训诂、考据之类的功夫非他所长,书中的很多讨论引用了顾颉刚、雷海宗、陈梦家、冯友兰等诸位大家的观点。但也正因为佩弦先生本身并非某一派的专家,作为旁观者反而更能够持论公允,不偏不倚。试想,如果是顾颉刚先生来讲《三传》,恐怕上来就会将《左传》订为刘歆刘向父子所做的伪书吧?(顾先生在《中国史学入门》中就是这么讲的。)内容和见识之外,行文流畅、举重若轻是本书的又一大亮点。虽是讲解枯燥的古书典籍,但佩弦先生叙事清晰、说理通透,文风平实之中偶尔透出风趣,读起来如沐春风。直叫人怀疑《荷塘月色》、《背影》那种读完起鸡皮疙瘩的文字竟是出自同一作者之手!最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果麦这个版本的不寻常。《经典常谈》作为国学普及的“经典”之作,若干出版社都曾印行过,其中不乏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联、译林、上海古籍等专长于文史类读物的大牌出版社。相较之下,果麦的版本装帧设计简洁大方,拿到手里,就让人觉得讲解国学经典的读物就该是这个样子。更难得的是书中配了不少精当的插图,如讲《说文解字》章节中的甲骨文、金石文拓片、讲《四书》章节中的《大学》章句注释影印等等,颇见编辑的用心。讲了这么多这本书的好处,目的当然是希望各位像我一样对国学有兴趣的普通读者都能够来读读这本《经典常谈》,且从中有所收获。就像佩弦先生说的,“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经典需要常谈

只要不写“春天的脚步近了”这种,朱自清的文章格外耐看。书名定为“常谈”的用意大概就是序中所道,避免读者看了“概论”就以为能装比了。我对中国的经典本来就挺感兴趣,但懒癌严重,很多都无幸阅读,朱先生这么一讲,我又有了更大的兴趣和动力。更多的感悟看完再来。


 经典常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