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安眠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6
ISBN:9787562468448
作者:(美)库尔特·冯内古特
页数:288页

作者简介

☆冯内古特生前未出版作品系列☆
冯内古特黑色幽默作品集:《看这儿,照相啦!》、《众生安眠》
※库尔特•冯内古特:幽默是一种远离残酷生活,从而保护自己的方法※
◆他是美国几代人的偶像,集黑色幽默、后现代主义、科幻为一体的文学大师
◆他是“没有国家的人”,是“五号屠场”的幸存灵魂,是悲观到骨子里的幽默大师,他以笑声应对灾难、荒诞、绝望。
本书是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未出版的短篇小说集,精选了16篇短篇小说。
《众生安眠》秉承冯内古特一贯的幽默,和他的其他小说一样,每个故事都是一则寓言,在工厂、酒吧等熟悉的场景,刻画了平常人的梦想、恐惧和激情,以及这个冷漠得有时让人啼笑皆非的世界。这些寓言式的故事优美耐读,充分体现了冯尼古特超乎寻常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给众生留下一个珍贵的礼物:关于世界现状和本质的沉痛反思,对理想生活的憧憬。

书籍目录

001 珍妮
025 自杀流行病患者
033 代价一百美元的亲吻
047 人身监护人
061 他的手在油门上
081 女工池
101 露丝
119 众生安眠
143 短蜡烛灭了
159 探戈
177 博马尔
193 没有“森桩”的人
203 Z 先生
221 一年一万美元,容易!
239 钱说了算
259 骗子

内容概要

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1922—2007)
20 世纪美国最重要、最有影响的黑色幽默文学代表作家。代表作有《猫的摇篮》、《五号屠场》、《冠军早餐》、《时震》、《囚鸟》等。他的作品抓住了他处身时代的情绪,并激发了一代人的想象。
冯内古特是出生在美国的犹太人,1940年考取康奈尔大学,主修化学。1944年珍珠港事件爆发,主张反战的他志愿参军,远赴欧洲战场。1945年遭德军俘虏,被囚禁在德累斯顿战俘营。冯内古特的文学创作,不少灵感正是来自于在战俘营的经历。战后冯内古特在芝加哥大学获得人类学硕士学位,后在哈佛大学任教。他从50年代起开始发表短篇小说,60年代起开始出版长篇。晚年的冯内古特在曼哈顿和纽约长岛的田园里颐养天年。2007 年3月在家中楼梯上不慎摔倒,同年4 月11 日,在曼哈顿逝世。


 众生安眠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冯内古特一向被称为“黑色幽默”大师。所谓黑色幽默,黑色是底子,是人生本来的荒诞与不幸,幽默是对这荒诞人生的反击,是用对荒诞的荒诞,来反衬人生的荒凉。懂得黑色幽默的人,一定是现代人,心里空着一个洞,怎么也填不满。这么说,有点玄。关于黑色幽默,另有一个著名的例子:某个被判绞刑的人,在临上绞架前,指着绞刑架询问刽子手:“你肯定这玩意儿结实吗?”这就是黑色幽默,不用多说,你已经领会。能够讲得一手黑色幽默的故事,自然要真正懂得这世界的虚妄与荒诞,对它既失望又怀有希望,虽然写的是喜剧,内里却又大悲哀。冯内古特的一生,即是如此。冯1922年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印第安纳波利斯的德裔家庭。1944年,冯的母亲在母亲节那天自杀。他的妹夫后来死于车祸,妹妹死于癌症。1945年,他在德国坦克大战后被德军俘虏,关押在德累斯顿战俘营。在之后的德累斯顿轰炸中,冯内古特因躲在一个地下屠宰场而成为仅存的7名幸存者之一。这一段经历在23年后被冯内古特写进那本著名的《五号屠场》。2007年3月,冯内古特在家中不慎跌倒,伤及脑部,4月11日病逝。本来,这位老作家的故事就该告一段落,但出版社又陆续出版了几本他生前未发表的短篇小说集,其中有两本已经有了中文版,分别是《看这儿,照相啦!》和《众生安眠》,共收录了短篇小说二三十篇。我刚刚读完《众生安眠》,黑色幽默的部分还不明显,但已然可以看到作为一个小说家的本领和特质,他对情境的营造,对话的流畅,都让人赞叹。在《众生安眠》里,你不会看到仅此一种的文体风格,而是杂花生树。《珍妮》讲了一个颇为其妙的故事,乔治是一家家电公司的员工,而他的老婆珍妮,是一台冰箱。《自杀流行病》如题所述,讲述了一场像流行性感冒一样的流行性自杀疾病。《代价一百美元的亲吻》全篇以对话展开,干净利落。《女工池》的主角则是一位困囿于流水线上的女工,她对一位闯入厂区的窃贼产生了好感,一场爱情由此降临。《短蜡烛灭了》发生在农场,一个失去丈夫的女人爱上了遥远国度的笔友,长日通信,日久生情,终于动身去看他,最终得到的却是一种奥康纳式的结局,整个故事也笼罩着奥康纳特有的阴郁气氛,特别是墓地上的侏儒这一场景。《骗子》的故事发生在一家艺术小镇上,马路对过住着两个艺术家,一个画写实,一个画抽象,一个画卖的好,一个画只得奖,一个有钱,一个穷,他们都有一个老婆,他们的老婆都佩服他们。他们老婆的争吵把他们逼上了梁山,他们被逼着画出对方拿手的那种风格,因为她们的老婆都认为他们无所不能,最后他们在半夜交换了自己的画,后来又换了回去。这是一个精巧到有点老土的故事,但在老冯的笔下,吸引力十足。冯内古特的故事一个接一个的讲下去,没有一点重复,他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场景,一个又一个人物,各个活灵活现,他既有后现代主义的碎片荒诞,同时又不忘传统说故事的手艺,看这本小说集,你不会太注意到小说的技巧和所谓的流派与主义,你只会被一个个故事所吸引,不需要理论分析,不需要批评家多嘴,你直接与老冯发生关系。
  •     邱华栋“黑色幽默”这个东西  库特.冯内古特是非常值得分析和研究的小说家。他一直被称为是“黑色幽默”派作家,我们且不管他身上被贴了什么标签,如果单凭打量小说艺术的眼光来看他,就会发现,他的小说对美国20世纪小说的发展贡献很大。具体说来,就是他能将科幻小说的外部特征混合了荒诞派戏剧和小说的元素,又以存在主义哲学作为底色,创造出一种别具一格的“黑色幽默”的小说风格,来批判和讽刺他所经历的20世纪的独特历史和美国的社会现实。  “黑色幽默”这个文学流派是美国文化的产物,虽然可以上溯到法国作家塞利纳那里,但是,它是小说创新的潮流在“二战”之后转移到美国的新发展。1965年,美国小说家弗里德曼编选了一册《黑色幽默小说选》,收入了12个作家的作品,其中最主要的作家是约瑟夫.海勒、库特.冯内古特、唐纳德.巴塞尔姆、约翰.巴斯、托马斯.品钦和纳博科夫等人。于是,“黑色幽默”作为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的流派或者说作家群体,在1960年代获得了认定和重视。尤其是上述作家,全都是美国20世纪后50年出现的最优秀的小说家,因此,这个文学群体的影响就十分巨大。所谓的“黑色幽默”,自然和黄色幽默、白色幽默、红色幽默不一样,“黑色”在一般情况下是死亡、沉闷、绝望和痛苦的象征,但是,和“幽默”这个词汇联系在一起之后,就形成了一种怪诞和滑稽的美学风格。这些作家自己很多都不承认自己是“黑色幽默”作家,但是他们的作品却有着相似的质地。而且,“黑色幽默”作家似乎都受到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他们笔下的人物都是小人物,都有被异化的表现,都是反英雄,而且都是人性被扭曲和举止怪诞不可理喻、使得你很同情的家伙。实际上,这些作家之所以能写出“黑色幽默”风格,我想还是和他们自身的经历、对世界的看法与世界观有关。出现了什么样风格的小说,都不是凭空而来的,都是有社会的原因的。后来,这个群体的一些作家又被贴上了“后现代派”的标签,继续发挥着他们对20世纪美国文学的影响。  1961年,小说家约瑟夫.海勒(1923――1999)、库特.冯内古特各自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和《夜妈妈》,两部小说的题材都和“二战”有关系,他们两位也都参加了美国军队,上过前线。这两部小说在1961年的问世,揭开了美国文学新的一页。《第二十二条军规》至今都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小说之一,在出版之后获得了巨大的轰动效应,到今天,每年都在再版,成为了美国文学中的经典。而且,“第二十二条军规”还成了一条美国成语。你要是查阅《韦伯斯特大词典》,是这么解释这个条目的:“一种困境,其惟一的解决方法又受阻于困境自身的条件。”它的意思在小说里很简单:作为战斗机飞行员,如果你能证明你有精神病,那么你就可以不用继续作战飞行了,但是,假如你证明了你有精神病,那么又说明你是正常的,你就要必须继续参加战斗,继续飞行。这条悖论使人生的滑稽和荒诞呈现得十分突出。虽然小说带有反战的含义,“第二十二条军规”却不仅仅是一部反战小说,而是一部描绘了20世纪人类基本状况的小说,从此,它将美国文学带入到一个新的境地。约瑟夫.海勒后来又出版了几部长篇小说,像《出了毛病》(1974)是写一个公司经理阴郁而糟糕的日常生活,他发现,他所在的中产阶级家庭和他所处的社会本身都“出了毛病”。但是,这部小说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如《第二十二条军规》,它更像是一首低沉而阴郁的叙事曲。他的长篇小说《像高尔德一样好》(1979)则把目光转向了美国政坛,通过一个和美国上层政坛有交往的教授的生活,展现了政治和金钱、知识结合起来的美国现实,映照出美国上层知识分子和政客的空虚和堕落。他还写了长篇小说《上帝知道》(1984),取材于《圣经》故事,讲述了古代以色列大卫王晚年的生活;长篇小说《画这个》(1988)则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为主角,描绘了西方文明源头的人的精神状态,对他们进行了重新审视。1994年,他还出版了《第二十二条军规》的续作《最后一幕》,描述了《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主角尤索林后来经商的情况。他广泛地和美国社会各个层面的人交往,由此展现了宏阔、丰富的美国现实。但是,作品所达到的深度、广度还是社会影响力,这些小说没有一部能够和《第二十二条军规》相比的。  库特.冯内尼特一生一共写了14部长篇小说和两部自传体小说,还有几本随笔集。他最早的两部长篇小说是《自动钢琴》(1952)和《泰坦族的海妖》(1959),这两部小说都很像科幻小说,《自动钢琴》描述的是自动化的钢琴代替了人对钢琴的演奏,讽刺了“二战”之后机器大工业取代了人工和小手工业的社会现实,将人的价值不断贬低的可能性呈现出来,忧心忡忡地警示我们,未来不见得是美妙的。《泰坦族的海妖》采用了科幻小说的外在模式,描绘人类对遥远的星空不断进行热情的探索,但是,对近在咫尺的人类自身却没有一点兴趣,对待人类的冷漠和对地外世界的热情之间的对比十分鲜明。不过,由于情节上都太像科幻小说了,在题材上又比较边缘,作者的冷嘲热讽插科打诨没有正形,所以没有引起美国读者的注意,大家还以为是一个新的科幻小说家诞生了呢。  而小说《夜母亲》的出版,使人们改变了对库特.冯内尼特的看法。尽管《夜母亲》的影响低于《第二十二条军规》,可是,人们还是看出了这两个作家之间的联系。《夜母亲》是他的第三部小说。这部和《第二十二条军规》出版于一年的小说使美国读者开始认为他是一个严肃的作家,而不再是一个写科幻小说的家伙了。库特.冯内古特的《夜母亲》讲述的是“二战”期间一个成功打入德国纳粹政权内部的美军间谍的故事。他以反对犹太人的公开身份,通过电台的谈话来传送获取的重要军事情报。最终,这个为国家贡献巨大的间谍,在战后因为当年的公开反对犹太人的言论和身份而被关进了监狱,成为了战争和政治的牺牲品,最后,不得不在监狱里自杀了事。小说将人的荒诞处境呈现给我们,表达了存在的荒谬和两难。这就是“黑色幽默”所达到的效果。    科幻小说的糖衣外壳    库特.冯内尼特的大部分小说都有一个科幻小说的糖衣和外壳,他代表作、长篇小说《猫的摇篮》出版于1963年,这是一部主题严肃的“黑色幽默”小说。这本书的出版,使他一下子成了美国人最喜欢的小说家。要知道,在1960年代,从大学校园开始,美国社会正在经历一场社会动荡和生活观念的革命,此书的出版是恰逢其时。这是一本讽喻美国以及人类自身无限信赖科学家和科学技术的作品,展现了科学正在被国家和政府利用的现实,并揭示了科学为毁灭人类自身的战争服务的真相。在美国,刚刚经过了“麦卡锡时代”的保守思想的禁锢与洗礼,这本书的出版获得了思想解放的大学生们的欢迎。它以杰出的艺术构思和幽默的文学表达、以十分锐利思想,带给了1960年代激进思变的美国年轻人以深刻启迪。  《猫的摇篮》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一个作家打算写一本书,描述1945年8月6日原子弹第一次使用到人类自己头上的那一天重要人物都在干什么,于是,他开始进行采访调查。小说的叙述者、作家“我”首先想对原子弹之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科学家霍尼克尔博士进行采访。但是,他发现这时霍尼克尔博士已经死了,留下了三个孩子,大女儿安吉拉、大儿子弗兰克,和聪明的侏儒、小儿子牛顿。作家“我”来到了一家戒备森严的通用锻铸公司,对曾和霍尼克尔生前一起工作的同事进行采访。从主管布里德博士那里,“我”知道了原子弹之父霍尼克尔博士生前研究的最后一个课题,是军方要他发明一种把烂泥变成固体冰块的方法。这种东西十分神奇,只要一小点儿,就可以把沼泽、溪流和烂泥地统统变成坚硬的固体的,变成可以通过的平原,从而成为军队顺利行军打仗的保证。布里德博士并不知道,实际上,霍尼克尔生前已经发明出了这种东西,并且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做X—9,但就是在实验X—9的功能时,霍尼克尔不小心把自己也变成了冰块儿。这就是博士的真正死因。接着,叙述人、作家“我”又采访了博士的三个孩子,试图了解原子弹之父的一些真实生活,但是,除了他知道了霍尼克尔从来不读书、对人类这样的生物没有任何兴趣以外,却没有得到别的信息。而科学家的大儿子弗兰克也因为和犯罪集团有牵连,神秘地消失了。接着,鬼使神差,作家“我”被一家杂志派往加勒比海地区的一个岛国圣洛伦佐,去采访在那里建立了一家慈善医院的一个美国富翁。结果,“我”在飞往那里的飞机上,遇到了前往那里参加哥哥弗兰克的婚礼的妹妹安吉拉和侏儒弟弟牛顿。他们一起到了那个岛国,发现,这个岛国被一个叫“老爹”的家伙独裁统治了多年,同时,“老爹”还在追捕一个反对他的宗教组织博克侬教的教主博克侬,准备按照岛国的刑罚,将这个家伙用钩子钩死,而聪明的大哥弗兰克现在竟然是岛国的独裁总统“老爹”喜欢的陆军上将和科学部部长。  在岛国中,“我”悄悄地观察留心所有的细节,逐步地发现了秘密所在。原来,霍尼克尔发明出X—9的时候,正好带着三个孩子在科德角的别墅渡假,在那里,他实验了一下自己的发明,结果一不小心把自己和一只狗都变成了僵硬的尸体和冰块。X—9的威力就在于,它可以将任何液体都变成冰块。外出游玩的孩子们回来后发现了这个秘密,他们处理了现场,把剩下的的X—9分成了三份,一人一份,放到了保温桶中保存起来。于是,这种比原子弹还要可怕的东西就这样被科学家的三个孩子随身携带着到处乱跑。在圣洛伦佐国,弗兰克正是把这个比原子弹还要可怕的东西献给了独裁者“老爹”,给自己换来了上将和部长的身份。眼下,他负责整个岛国的科学发展和军队建设规划。有一天,“老爹”忽然病了,想把总统的位子交给弗兰克,可是,弗兰克不愿意干,他认为自己没有管理国家的才能,转而推荐作家“我”来当。“我”一开始很犹豫,可是后来,又决定试一试。毕竟,在岛国当个总统也是非常诱人的事情。弗兰克和“我”就商定,要在一次观看演习的活动中正式宣布移交总统的权力。正在这个时候,“老爹”因为误食了X—9死亡——他以为这是长生不老的药呢,把自己一下子变成了冰块。在这场准备给“我”加冕的仪式上,一架出了故障的飞机撞到了观礼台上,“老爹”的尸体不慎掉进了大海,大海在瞬间也变成了冰块。接着,整个地球都变化了,所有的液体都变成了冰块,只有一股龙卷风盘旋在几个幸存者的头顶。一出令人恐怖的滑稽戏终于结束了,人类重新进入到了洪荒时代,大地上,只剩下了“我”、弗兰克和侏儒牛顿兄弟,以教主博克侬等少数几个人,不知道如何面对荒芜的未来。  小说的题目“猫的摇篮”,指的是我们少年时代玩的那种翻绳的游戏。小时侯,大人总是用两只手绷着绳子,翻给我们各种形状,其中一个是“猫的摇篮”的形状,可是,里面既没有猫,也没有摇篮,是一片空无。在这部小说里,“猫的摇篮”成为了一切骗人把戏和空无的总象征,象征着那些许诺了人类未来美好前景的诺言和科学技术神话,其实都有真和假、好和坏两个方面的问题。这一点,对眼下我们不遗余地依赖科学技术发展经济,导致环境急剧恶化和资源迅速地被消耗的现实,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醒。这部小说的构思很奇巧,以科幻小说的外形包着批判现实主义的内核。小说的形式感非常强,用加了小标题的127个片段的式样,结构成了一部简短而有趣的作品,内部结构精巧。库特.冯内尼特非常喜欢用片段和拼贴的形式来结构作品,他认为,世界再也不是整体的一块了,到处都是支离破碎的,因此必须用这种形式去表现。这一点和唐纳德.巴塞尔姆的观点有些相似。小说的主题是对人类现代科学技术的大发展有可能导致对人类自身造成巨大损害的警示,得趣味横生,幽默异常,读起来是饶有兴味的。直到今天,这本书在美国不断地被再版,成为常销书。  库特.冯内尼特的第五部长篇小说《上帝保佑你,罗斯瓦特先生》出版于1965年,小说的开头开宗明义:“在这个关于人的故事里,主要角色是一笔钱;这和在关于蜜蜂的故事里,主要的角色按理总是一滩蜂蜜一样。”小说的主角是美国一家基金会的主席埃利奥特,他掌管着经过了几代人的原始积累和巧取豪夺的家族企业所赚取的大笔资金。但是,自从埃利奥特当上了家族基金会的主席开始,他就决定,要将这些带着罪恶和鲜血的金钱散布出去,他去和社会底层的人为伍,把金钱用于对疾病的治疗和控制、反对种族歧视、反对警察暴行等等,但是,大家把他当作疯子,认为他得了精神病了,完全不能理解他的所作所为。他像是美国20世纪的一个堂吉诃德那样顽强、坚韧地和崇拜金钱的社会作战。  长篇小说《第五号屠宰场》(1969)是库特.冯内古特的一部影响深远的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18岁的时候,库特.冯内古特进入到康乃尔大学学习生物,两年之后正值二战决战的最后时期,他参加了美国军队,但是不久就成了德军的俘虏,被关在德累斯顿的一个战俘营里。1945年2月13日,一千多架美军的飞机对德累斯顿进行疯狂轰炸,库特.冯内古特为了躲避自家的飞机投下的炸弹,进入到一家屠宰场的地下冷库,才幸免遇难。这段经历是促成他写出了充满荒诞感和黑色幽默感的作品的真正动因。你想想看,一个美军俘虏躲在冷库里,四周都是被屠宰过的牲畜肉,头顶则是自己人的飞机在扔炸弹,他险些被他们的炸弹炸死,这有多么的荒诞和滑稽!美军轰炸德累斯顿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场战役,是非常残酷的,因为这座城市是德军主要的军火生产地,因此,当美军成功在欧洲大陆登陆作战之后,对德累斯顿的轰炸就成了盟军控制了制空权的象征。最后,这场轰炸导致13万以上的市民死亡,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几乎被毁灭了。躲在冷库里没有被自己人的炸弹炸死的走出地面,库特.冯内古特恍惚间觉得自己来到了月球的表面,因为整个城市全部被毁灭了。多年以后,他终于根据这段经历写出了《第五号屠宰场》。小说基本上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主线,描绘一个叫比利的人当年躲避开自己人的飞机轰炸而幸存下来,他安全回到了美国,成了一个配眼镜的技术匠人,辛苦谋生,不久,娶了一个富人的丑女儿做老婆,安心过自己平常的日子。但是,战争记忆的残酷影像总是尾随着他,到了1960年代,他的儿子又被送到了越南前线参加战斗。1966年的一天,他被从太阳系外的星球飞来的特拉法马多利亚人的飞碟给劫持了,然后,他被带到了那个星球上的动物园里,作为地球动物被展览。当特拉法马多利亚人听了比利讲述自己曾经经过的战争经历和纳粹大屠杀、德累斯顿大轰炸这些事件之后,都惊叹:“地球人是宇宙中最恐怖的生物!”  《第五号屠宰场》在黑色幽默和滑稽荒诞的营造上达到了一个高峰,小说的叙述语调和时间有些颠三倒四,主人公比利似乎丧失了时间的线性感觉,他在自己所经历的任何时间段出现,但是,除了比利记着他所经历的德累斯顿大轰炸的记忆之外,其他的任何记忆都是混乱不堪的,他简直是在时间里自由地穿梭着生活,从而将时间打通,把过去、现在和未来通过主人公比利的经历连接起来,对美国当时的文化特征进行了全面呈现。小说利用一部分科学幻想的材料,用外星人的眼光来看待“二战”和1960年代美国越战,既是一部反战小说,又是一部描绘荒诞人生的小说,   库特.冯内古特的第七部长篇小说是《冠军早餐》(1973),继续着他的独特探索。小说有着一系列插图,都是他自己画的,小主角是一个科幻小说作家,他生活在美国,但是这个国家有很多他不能理解的事情。他靠给人人安装铝合金门窗谋生,业余时间喜欢写科幻小说到处邮寄。后来,他认识了一个汽车经销商胡佛,胡佛喜欢他的小说,不过,后来胡佛发疯了,打伤了自己的情妇,还咬掉了科幻小说家的手指。最后,这个科幻小说家从他自己所经历的一系列怪诞荒唐、难以理喻的事件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个世界是有精神病的。最后,他通过对人的精神病理学的研究成了著名的医学专家,还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整部小说的叙述风格依旧东拉西扯、指东打西,看上去似乎没有章法,故事情节完全是散乱的,就如同小说中的主人公所经历的这个怪诞和混乱的世界,但是逻辑清楚,主题明确。  库特.冯内古特的第八部长篇小说《滑稽戏,又名不再孤独》(1976)从形式上看似乎完全没有内部稳定的结构,他是信马由缰,想到哪里、思绪到了哪里,就写到哪里。但是,小说所描绘的世界仍旧是美国1970年代的社会风貌。在库特.冯内古特的眼睛里、在他的笔下,社会场景和面貌都变形了,他夸张地将美国当代生活的丰富、复杂和荒诞表现得十分可笑和怪诞。他的第九部长篇小说《囚鸟》(1979)则以一个老犯人的自述来结构作品,将他一生三进监狱的历史,混合了美国20世纪的很多历史事件,比如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1938年之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1950年代的朝鲜战争、尼克松总统的水门事件,以及1960年代的美国性解放等等,库特.冯内古特以一个老人如何经历这些事件,然后不断地被历史事件所伤害的阅历,来说明了个体生命在大历史的风云变幻中的无能为力,同时,继续对美国社会现实进行冷嘲热讽和指桑骂槐。  库特.冯内古特有着独特的文学观,他认为,小说可以不要有开端、结尾、中心、情节这些老套套,也不需要有故事、道德、寓言和象征这些东西。他认为,眼前的世界是混乱的,是无可救药和无法理解的,因此,他的武器就是讽刺和幽默。因此,他的后期小说大部分都在实践他的这个文学理念,变得更加极端和突出。比如,他的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棕榈树星期天》(1981)、带有后现代色彩的小说《神枪手迪克》(1982)、有着幻想色彩的小说《加拉坡格斯岛》(1985)等等,都带有这些特征。他还有一部长篇小说《蓝胡子》值得重视,小说出版于1987年,和童话《蓝胡子》没有互文和戏仿的关系,只是有一点希望读者引发某种联想的意思。小说有一个副题,叫做“拉伯.卡拉贝金的自传”,他借助自传的形式,描绘了一个已经71岁的画家的生活。这个画家和作者是某种分身的关系,他希望自己的秘密被永远锁在储存马铃薯的仓库里。但是,一天,一个寡妇闯入了他的生活,于是,他1916到1988年的生活经历被揭开了。小说的风格还是片段和零碎叙述,以联想和东拉西扯的方式,描绘了一个亚美尼亚主人公经过了土耳其的种族屠杀后在美国顽强生存下来的故事。关于20世纪土耳其屠杀曾经亚美尼亚人的历史问题,一直是土耳其当代社会和政权要面临的一个难题。200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帕穆克,这些年就因为批判了那些否认这个历史问题的人,而遭到了极端民族主义者的仇视,他们起诉他,甚至威胁要杀害他。库特.冯内古特的这部小说可以看作是“亚美尼亚人问题”的一个文学回响。    预警毒气的金丝鸟    1950年之后,库特.冯内古特就成为了职业作家,1960年代他开始在一些大学任教,1973年当选为美国文学艺术院院士。进入1990年代之后,库特.冯内古特的创作力没有丝毫减退。长篇小说《欺骗》(1990)、《时震》(1997),《上帝保佑你,科沃其安大夫》(2000)是这个时期的作品。长篇小说《时震》依旧很精彩,故事情节荒诞不经,实在令人发笑:2001年2月13日下午,宇宙自己忽然厌倦了无休止的膨胀和延续大爆炸后的扩张,她决定自我调整,于是,时间和空间立即出现了问题,宇宙开始收缩,时光也倒退到了1999年2月17号。因此,所有的人都要将自己刚刚度过的岁月重新再来一遍,大家连同小说的主人公,一起去经历了这个时代令人哭笑不得的生活。从文体上看,库特.冯内尼特把自传和科幻小说混合起来,很难分清楚两者之间的界限,他尖刻地讽刺了当代美国社会的混乱和拜金主义。在小说中,继续出现了库特.冯内古特的化身——科幻小说家基尔戈.特劳特,小说里插入了不少这个作者虚构的小说家的小说片段,插科打诨地讽刺和挖苦的,都是当代美国乃至人类社会的通病。小说中的时间也不断地来回穿梭,像弹力猴皮筋一样,作者带领我们在时空中自由往还。  库特.冯内尼特还写有短篇小说集《欢迎你来到猴房》(1968),小说集里的不少小说都有着科幻小说的外形,但是却包含着他对当代社会的批判和讽刺。除了短篇小说,他还写过几个剧本,但是影响远低于他的小说。在如何对待美国社会现实,他显示了激烈的批判态度,称得上是一个左翼思想家。比如,2005年,他出版的杂文随笔集《没有国家的人》对美国进行了极端的讽刺挖苦。不过,我想,美国正是依靠知识分子对自身的不断批判,才不断地获得了修正自我的机会,从而成为世界强国。那些害怕被批评的政府和当权者,总是虚弱的。我猜测,他自称是“没有国家的人”可能和他的德裔身份有点关系。这个随笔集里洋溢着他关心社会和当下政治的热情,尤其是他对9.11之后美国的政策走向和全球战略都提出了激烈的批评,显示了不和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信念与独立人格。在他去世之后,出版商整理出版了他的短篇小说遗作集《众生安眠》(2008)和《看这儿,照相啦!》(2009),依旧获得了读者的欢迎。  库特.冯内古特的小说大部分篇幅都不大,文法自由,章节和句子都很短小,非常幽默,有爆发力。他的小说看上去的确没有他所说的“开头、结尾、情节、寓言、故事”等等,只是一团乱麻和散乱的珠子,而且,小说的内部时间也经常是混乱的,不是按照顺时方向叙述,但是,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会逐渐地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会将他的小说中复杂的情节和多层次的线索理清楚。他的小说讽刺的意味非常浓厚,有一些悲观的调子,但似乎又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因为他确信人性中还有一些美好的品质,正是他的这个确信,导致他不断地发出夸张、惊奇、怪诞、滑稽和幽默的笑声来。他不断地提醒我们,世界虽然不像政客向选民许诺的那样一定会变得越来越美丽,但是还有希望存在,还可能有救。不过,他的小说虽然触及到了当代人类社会的很多重大主题,但是,我感觉他有些浮光掠影,有些打滑了,而且,他的幽默和滑稽嘲讽的方式属于绕道走,在力度上和深度上要小很多,不如那些正面描绘社会问题的小说那样有力度。  库特.冯内古特认为,作家应该向人类发出危险警告,就像矿工带下煤矿矿井的金丝雀能够预警矿坑里的毒气那样。今天来看已经去世的库特.冯内古特,他的文学地位不仅很稳固,而且还有所上升。他小说的主题非常深广,涉及到了战争的残酷、科学灾难、反种族歧视和人的异化以及人类的反抗等,以戏谑和幽默的方式来呈现他的批判,让我们在笑声中不禁又开始了深思。所以,阅读他的小说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因为他以的小说里充满了“黑色幽默”这种东西,让你总是想发笑。而他揶揄和讽刺的对象,就是人类自己。每个读者都在他这种对人类自身的幽默滑稽的批判当中,了解到了我们另外的一种可怕的处境与命运。  库特.冯内古特是一个非常幽默的人,不仅他的小说写得很幽默,据说,他在送给一些读者的书上签名,在名字字母的中间都要画上一个“米”字符号,使读者大惑不解。对此,他解释说,“这是我的肛门的符号,我把我的肛门画在里面了。”像这样一个毫不拘束、想象力奇特的作家,一个对人类的现状和未来都充满了悲悯情怀和忧患意识的作家,我们应该好好地读一读他。
  •     “我开始在他手下干的时候,他已经过了不惑之年,他不仅貌似已经失去对圣诞的尊重,对政府、婚姻、商业、爱国主义等机构和体制都一概不感兴趣。如果说他还有理想有原则,我倒是听他经常提起——导语要精练,拼写要准确,对人类愚蠢行为的报道要迅速。”冯内古特的早期作品集《众生安眠》,有一篇名为“众生安眠”的同名主打小说。初露峥嵘的黑色幽默大师在这个短小精悍的故事里,塑造了一位尖酸刻薄、愤世嫉俗又手脚麻利的老报人形象。这个名叫弗雷德·哈克尔曼的本地新闻版主编(相当于区域或者都市新闻中心部门主任),经过冯内古特尚显青涩笔法的勾勒,秘密策划了一起轰动圣诞节的爆炸性社会新闻,从而保证了报纸的畅销。这种“浮华造作”的,“腐朽”的资产阶级新闻观,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然而,主人翁弗雷德训斥下属时不经意间展露出的新闻文本操作技法,手段极其高明、精辟,值得引以为鉴。例如,开门见山的,弗雷德得力干将(应该相当于报社首席或者杂志主笔)便总结出了他工作中的三点基本原则:导语精炼,书写准确,以及对“人类愚蠢行为”的敏锐。翻开任何一本新闻写作教材,都不惜篇幅反复强调,推敲出一句高度精练的导语,对一篇新闻报道的重要性。《佛山日报》甚至明文规定,除却电头、标点符号,一条导语的字数坚决不能超过80个字。在突飞猛进的信息化时代,仍能坚持这一朴素的新闻写作原理,异常难能可贵。而“拼写准确”这一要求,也就是告诫新闻工作者要认真认真再认真,不能有错别字。这是新闻从业人员的基本素养,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在这两个问题上,中美两国的新闻媒体惺惺相惜,百喙如一。对于第三条,“对人类愚蠢行为的报道要迅速”的观点,我们则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分为二的看待。弗雷德的这句话,涉及对他手下两方面能力的期待。一是“迅速”,这代表着一个记者的机警、敏锐,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以及及时捕捉新闻热点的素质,当然要举双手赞成。至于对“人类愚蠢行为的报道”,我们则要用审慎的眼光看待。这一说法,很容易让人们想起新闻业那句广为流传的行话,“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句话最先出自19世纪下半叶美国著名报人戴纳之口,原意并非是给新闻下定义,而是戴纳试图告诉初学者什么样的新闻才是报纸需要的。很显然,“人咬狗”事件中的当事“人”,当然会被弗雷德归为“愚蠢人类”的一员,因为“狗咬人”是狗的天性使然,而经过文明教化的人去咬狗则是罕见的、反常的。所以,“对人类愚蠢行为的报道要迅速”可以被视为这位合众国社区报社会新闻负责人挑选新闻的依据,抑或干脆就是他心目中“好新闻”的模样。不过,他眼中的这一“新闻价值”标准有待商榷。李良荣在《新闻学概论》里分析,对待“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一准则不能全盘否定。“从积极方面讲,它反映了新闻采访、新闻选择有一个具体要求,反常的事情确实比正常的事情更能吸引受众。从消极方面讲,它可能诱使新闻工作者去猎奇、追逐耸人听闻的消息。”(《新闻学概论》310P)李贻伟书记造访《FS日报》时,曾用生动的语言指出:“正是因为对土地的赞赏,鲜花才能开得如此漂亮。”他勉励新闻工作者,要热爱FS,弘扬正能量,而不是只是盯着社会的阴暗面“扒粪”。这,正是对弗雷德新闻观消极层面的有力回应。也应和了李良荣最后的结论:我国的新闻工作者要吸取它积极的一面,而防止消极的一面。所以,我们要学习弗雷德对“反常”事件的偏执追求,而千万谨记避免落入某友报那种单纯猎奇爆眼球的窠臼。弗雷德这一有血有肉人物形象出自冯内古特之手,浸淫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文化圈多年的大作家,二战后曾当过记者,深谙新闻写作之道。随着“众生安眠”的情节继续往下发展,冯大师又用新闻教学中通用的“作品点评”之法,为读者上了新闻采访写作生动的一课。也是圣诞节前夕,这家社区报的一名女编辑向弗雷德提交了一篇漏洞百出的报道,最让人抓狂的是开头的导语:“一个男人撞上一辆货物列车,走了。”14个字的一段话,传递出的信息有“男人”、“撞上列车”、“走了”。一目了然,新闻的5W要素是不齐全的,时间何时?地点在哪?至于“谁,怎么样”的事件描述,也不够豁然开朗。于是,这位女编辑遭到了刻薄男弗雷德的吐槽:“你这是什么意思?你是不是说,他和货车产生了一点误会,然后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呵呵地笑一笑,就爱到哪儿去就到哪儿去了?”从字面意思理解,看到这段话后一般人们大致可以猜测出这篇报道很有可能是在说,一辆货车出了车祸,撞死了一个男的。这位女编辑想表达的,其实也是这样的意思,她回应自己的顶头上司说:“不是,他死了……”然而,新闻报道就是新闻报道,他是“消除人们随机不确定”的一种文体,决不能有“有可能”这样的歧义存在。怎么能让读者去猜测你的意思呢,从报纸上看到的东西必须是确凿无疑的。包括到底是被火车头、泥头车还是58节满载的货车接连碾过压死,是在马路牙子上当场死亡,还是抢救途中死于救护车、急救室,如果有必要的话这些信息也要清晰无误的传递。喋喋不休的弗雷德对女记者穷追不舍:“如果是死了,就直接说他死了,你怎么说他走了?他走到天上去了吗?他是走着到那里去吗?”冯内古特借他小说男主角之口,把他对新闻的严谨态度淋漓呈现。行文至此,弗雷德的高标准、严要求想必会引起一些值班主任、编委的共鸣,做报纸就应该有这样的较真精神。如果说这些规范过于苛刻的话,那么接下来的“坦白”直接可以用吹毛求疵来形容。不得不佩服美利坚的同行能把对新闻“真实性”的坚守,发挥到如此境界,这一崇高目标,引出了冯内古特在这本书中泄露给我们的最后一条“三昧真经”。那就是,信源一定要可靠——“你的报道表达的意思是你知道。记者有没有说他有确切的证据证明那个人已经到天堂?还是走着去天堂?你有没有和那个人的神甫确认一下,看看他有没有什么机会进入天堂?”有一份证据说一分话。假如你在新闻报道中写到一个男人被车撞了之后,“走了”。那么你就有义务解释清楚他是站起来“继续散步式”的走开,还是“走着进入了天堂”。而且你不能排除这个人作恶多端,也有下地狱的可能。为了考证这方面的精确事实,与其调查他生平善行与劣迹的比例,倒不如直接采访他的神甫来的直接。就像询问病友病情,没有人比找主治医师更清楚,咨询一个人死后“下地狱”还是“上天堂”的事宜,当然是他的神甫最最权威。在这里,弗雷德要求他们的员工在涉及信源的问题上,一定要追本溯源。近日,南方报业采访李嘉诚的新闻引来万众瞩目,在报道中记者极尽所能,接触了大量的与受访者相知相熟的人群。但是,仍被一些这辈子都没有机会采访到李嘉诚的业内人士斥责为,这些人都是李的拥趸,“信源过于单一”。由此可见,对“事实信念”的无限性追逐,已经超越了国界线。此文可见,冯内古特实在是做新闻的高手,这也不难理解他日后能成长为二十世纪后现代主义高山仰止的巨人。众所周知,大神海明威也有过战地记者的可贵经历,最近还出了上下两册的《海明威新闻集》,可以当做新闻写作教材来用了。新闻学者研究发现,他自成一派的“简洁凝练”语言风格,便来自于新闻记者训练。在所有记者出身的文豪中,最为人称道的还是马尔克斯,很少有作家像他这样,在成为著名作家之后,仍然对自己的新闻职业生涯一往情深。反观国内某位小说写得不咋滴的杂志主编,反倒对新闻行当态度傲慢。他应该知道自己的偶像,可是一丁点也没轻看记者的意思。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要不是太有追求,估计会是个段子手
  •     其实还行,欧亨利式的布局,有妙想法但常常毁于结局(尤其是博马尔那篇,结局把无聊现实与刺激怪诞的冲突完全抹杀)。但我最想控诉的是校对,楚尘的校对已经糟糕到影响阅读。
  •     有些故事还不错值得再看,有些很一般。
  •     “一个人要是长期接触爱还不能对爱免疫,那么,第一次接触的时候,就有被屠杀的危险。”
  •     冯内古特很棒 书本身也是不错 不过这版错别字还是不少 校对不严的缘故么? 除了错别字其他都无可指摘
  •     逛乐之的时候随手就拿起来看了一下午,走的时候买了本带回家。 这本书里有很多东西,可深可浅,可笑可悲。 看似无稽,却是生活情感最真实的样子。
  •     翻译简直要毁了这本书
  •     古怪的作家古怪的故事
  •     三颗半。喜欢珍妮和Z先生。
  •     有几篇真的好棒!
  •     非常喜欢珍妮和众生安眠这两个带有些许暖意的故事 也非常喜欢最后一篇 扣的一星是校对的锅
  •     “请你好好看着我这个不完美的人 上帝曾经把我带到你面前让你爱 请你尽量喜欢我曾经的样子 以及现在按上帝的意志变成了的样子 亲爱的 还请你作为一个不完美的人 重新回到不完美的人群中来”
  •     最喜欢的是《女工池》《短蜡烛熄灭了》《博马尔》这三个。2016年看完的最后一本书。
  •     幽默,是远离残酷生活,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
  •     應該說,要讀了馮古內特寫作中期的作品才能理所當然地下評價。
  •     黑色幽默大师
  •     首先,没感觉到幽默,倒很像流行杂志故事集,尽管如此也还是可以看得到大师的功力,简洁,干净,不拖泥带水,反转的结局,等。尤其喜欢《自杀流行病患者》一篇。还有一点比较可惜,直接拉低了阅读体验,那就是这个版本有错别字!真是醒目的不舒服呢。
  •     我更想看《五号屠场》了。
  •     大神也有年轻时
  •     喜欢【骗子】这一篇以及某篇出现的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
  •     挺有意思。但請問編輯能好好做下校對嗎?
  •     奇葩的翻译
  •     书中的人物要么是受虚荣摆布的可怜虫,要么是老谋深算的资本家……黑色幽默的中坚力量,社会的悍医。
  •     感觉他的短篇比长篇好,黑色幽默的大师
  •     如果故事缺少了幽默,那一定不是一个好故事。黑色幽默也好,金色幽默也罢,甚至是白色,红色,每一故事,都忍不住一笑,更有来自心灵的震撼。这一本的故事显然别上一本的内涵深了一层,人性的拷问,让人深省也让幽默本身更加深厚。这些故事不应该只是读读,稍作归纳可能就可以成为人生的信念,重新定位你的世界!忍不住推荐,真的很棒。
  •     除了部分短篇里的部分段落,完全是另外一个冯内古特老师啊。甚至还有欧亨利式的节奏和结尾。
  •     黑色幽默
  •     慢慢习惯了他缓缓的温和的幽默,然后就顺理成章一口气看完了
  •     三观端正的古怪故事里,有一群善良的神经病。
  •     我大概是平庸。欢乐与诡异交织,有些稍稍的莫名其妙。
  •     硬座是最好的讀書場。
  •     “有人在我背后看着,我连给米老鼠图画上色都不会!”
  •     风格与以前读过的几部小长篇差距还蛮大的,我更喜欢那种戏谑的风格
  •     冯内古特是黑色幽默永远的大师。通读全篇 也难以忘记珍妮。所有讽刺而又超现实的情景 对真正的生活而言都是刺骨和尖锐的。虽然有些篇目可以窥见大师年轻时的稚嫩 但瑕不掩瑜 仍然是一部佳作。【扣一星 因为校对和编排
  •     翻译是会呼吸的痛
  •     趣味
  •     牛逼!每一篇都能拍电影!出版社校对太烂倒扣一星!
  •     居然是这么温和的讽刺,略失望。 正版书,居然还有错别字……
  •     黑色幽默,犹如香气氤氲的威士忌,辛辣中透着睿智
  •     其实并不是看的特别懂。
  •     LOL
  •     看的过程中总失眠,对了,翻译把我笑死。其实跟福建人没有关系,但是我愿意强调翻译是福建人
  •     翻译有些 无法言说。。 但看了第一篇珍妮就无法抑制看下去的欲望了 喜欢这种平实但不失幽默和生动的文字。有几个故事真的构思我很喜欢。
  •     简约洗练辛辣。携老冯出行,书至封底时,岛城尚未抵达。不过本版有错字。
  •     比起老冯的其他小说,这个集子一般吧,不过还是值得一看
  •     每篇短篇的立足点都是不一样的,很值得再读一遍。
  •     显而易见的黑色幽默,已经全部看完了,有部分故事非常奇特,讽刺的也是极为要命,比如名为珍妮的冰箱、中高层阶级的自杀倾向等;有些则不知所云,比如火车收藏爱好影响了夫妻关系等,算是本土的一些冷笑话吗?
  •     不太喜欢_(:з」∠)_
  •     好久没读短篇
  •     不如布考斯基的《苦水音乐》读得痛快,十几个故事读出黑色幽默的不到三分之一,还都磨磨唧唧的,不过能还是觉得冯内古特内心很鬼马~~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