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口一开

出版日期:2014-10
ISBN:9787511523412
作者:余光中 著,梁笑梅 编
页数:464页

作者简介

本书是当代著名诗人、学者余光中先生的自述文集。包括自述性散文、师友交游、自述性质的序言及后记等几部分,对进一步了解余光中先生生平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本书系余光中先生自述文章在海内外的第一次系统结集。

书籍目录

第一辑生命的足迹——自述性散文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
九九重九,究竟多久
两张地图,一本相簿
思蜀
黄河一掬
金陵子弟江湖客
我的写作经验
六千个日子
四窟小记
自豪与自幸
——我的国文启蒙
从古典诗到现代诗
——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
焚鹤人
我的四个假想敌
日不落家
宛在水中央
在水之湄
望乡的牧神
地图
轮转天下
书斋•书灾
假如我有九条命
第二辑朝拜缪斯的长征——师友交游
记弗罗斯特
石城之行
第十七个诞辰
送思果
爱弹低调的高手
——远悼吴鲁芹先生
沙田七友记
前言
宋淇(笔名林以亮)
高克毅(笔名乔志高)
蔡濯堂(笔名思果)
陈之藩
胡金铨
刘国松
黄维樑
五月美国行
秋之颂
——敬悼梁实秋先生
满亭星月
文章与前额并高
第三辑创作的旅程——自序及后记
我原是晚生的浪漫诗人
——《舟子的悲歌第二辑•序诗》
舟子的飞鸿惊醒了灵魂的梦
——《舟子的悲歌•后记》
谁为我掀开了缪斯的面纱?
——《蓝色的羽毛•后记》
写诗,是一种存在的证明
——《钟乳石•后记》
将画的颜料散落在诗的“面包篮”
——《万圣节•序》
让乡愁的河流过这美丽的土地
——《万圣节•后记》
我是艺术的多妻主义者
——《五陵少年•自序》
沿“新月”余绪顺流而下
——《天国的夜市•后记》
让记忆的风在水仙间流浪
——《敲打乐•后记》
诗,灵魂最真切的日记
——《敲打乐•新版自序》
远行和独行是灵魂的亲兄弟
——《在冷战的年代•后记》
现代中国意识的惊蛰
——《在冷战的年代•新版序》
诗的三度空间:历史—地域—现实
——《白玉苦瓜•自序》
诗乐合,歌乃生
——《白玉苦瓜•后记》
清泉撕碎了黄沙的锦缎
——《白玉苦瓜•三版自序》
孩子,你快十岁了呀
——《白玉苦瓜•十版自序》
天狼仍嗥光年外
——《天狼星》诗集后记
蓦然回首竟孑然一身
——《与永恒拔河•后记》
剖出年轮三十三
——《余光中诗选•代自序》
儒道合流的婉转还乡
——《隔水观音•后记》
十载归来赋紫荆
——《紫荆赋•自序》
换位•就位•复位
——《梦与地理•后记》
诗,我的辟邪茱萸!
——《五行无阻•后记》
二十五载对海结海缘
——《高楼对海•后记》
诗艺老更醇?
——《藕神•自序》
撒盐于烛之伊始
——《左手的缪斯•后记》
破镜片片逾十载
——《左手的缪斯•新版序》
仙人掌上雨初晴
——《掌上雨•新版序》
把交响乐的音符钉在异域的天空
——《逍遥游•后记》
孩子,看看你成长的样子!
——《逍遥游•九歌新版序》
二十四桥明月夜
——《望乡的牧神•后记》
左行的列车踩着右侧的轨道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自序》
旅人的舞步旋转于智者的湖泊
——《隔水呼渡•自序》
东方的山水遇见西方的葵儿
——《从徐霞客到梵谷•自序》
浮动的水彩… 流动的画布
——《高速的联想•自序》
六十颗眸子穿过四十载星空
——《桥跨黄金城•自序》
四度:文学的地理拼图
——《与海为邻•自序》
一个船长的航海日志
——《蓝墨水的下游•后记》
诗里诗外话诗艺
——《余光中谈诗歌•自序》
炼石补天蔚晚霞
——序《余光中集》
为人作序
——写在《井然有序》之前
余光中先生大事年表

内容概要

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他的诗歌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的一个文化符号。


 绣口一开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一首静谧安详的歌——《绣口一开 余光中自述》 文/阳光漫天10在阅读之前,看到本书的上架建议为人物.传纪,我本以为是余老先生为自己写的自传,待开读后知晓,这实则是一本收录余光中先生文集的著作。在看了本书后,没有令我失望,相反,从这些精选的文章中,更加走进了余老先生。既然已了解余老先生没有写自传的打算,那么读这些他一生中的文集,便是接近老先生的方式了。本书在时间上也不是编年顺序而写,但读来也顺其自然,有章可循。书最后附记了余光中先生的大事年表。如果想看余老先生功德简介,这里可查询。这本书读起来,确实就像听老先生闲聊他的那些事儿,听他讲故事,跟他一起去观看他眼中的世界。本书共分三个部分(三辑),第一辑收录了与余光中人生经历密切相关的自述性散文。在这一辑中,温情满满,可以看到余光中先生少年、青年、老年的各种样貌。时而因他的质朴真挚而感动,时而看到他开怀自嘲默然而笑,时而在他的慢说轻语中欣叹世间美好,就算时而有不愉快跃于眼前,也会感慨学习他的坦阔胸襟。第二辑收录了余光中先生记师友的文集、游记。这一辑让我看到,余老先生对师友的珍惜之情,也让我看到读书人之间的君子之交。他们之间学识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既是那么儒雅有礼,也是那么有趣欢笑。 第三辑收录余光中自序及后记,包括诗集和文集。在这些自序及后记里,能看到余光中与时代的对话,在时代的前进中,他仍是一直保持着那颗赤诚之心。 这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记书籍,却能在余光中先生的字里行间,读到他这个人。他的成长,他的岁月印迹;他与自己的对话,他对书的对话,他的寄托;他的思想,他与文学文化的渊源认知。余光中不写自传,觉得自己一生那些不高明的事迹,不愿再重数。他自认为自己为立言之人,非立德立功之人需自传铭记。但读他的文字,又何尝不感慨他的功德呢?如此谦虚而始终有着温厚热情的人,他的思想、他的精神、他的情感,都写在他所有的文字里。见文如见人,余老先生,带给我们的,便是这样一种纯朴而深凝的文学文化力量。这本书,我会被一种安详的宁静感染,会看到老先生可爱真实的模样。正如余光中的诗,好懂简单、真实亲切,却能朴素地写进我们的内心。虽不是自传,却也在自述中看见了他,走进了他,认识了他,就像听一首静谧安详的歌,清远,悠扬……
  •     前阵子和朋友们聊天,说起名人自传,不禁刻薄了点儿:“现在的自传,要么贴金肉麻,要么自剖下不去手。”其实以自家识见根本不够资格评说,仅仅是为了交流的快乐。刚大放厥词,就收到这样一本书《绣口一开——余光中自述》。余先生左手成文,右手缪斯,我是极喜欢的,就于他的诗文世界镇日徜徉了。书的编者十分老实,道出了编选缘由,余先生没有写自传的打算,也就由编辑代为编选了这本自述,由此捕捉一位耄耋老者丝丝生命的足迹,窥其长路,引径通天。这让我想起那些阅读《听听那冷雨》、《从徐霞客到梵高》的日子,仿佛就和作者一同歌哭,一般奋笔。这本书的第一辑所选文章,均是余先生追忆成长路途的自述性散文,从少年到白发,对中西文化的心香一瓣,得其缘由;第二辑所选则是恰同学少年师友回忆,相互往还,后辈小子了解到前辈风流;第三辑大抵序跋后记摘编,诗集、散文集汲汲追求,篇篇谈及创作心得甘苦。这样一本书,是了解一位作家从为文到人生的最好方式。记得余光中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谈英国当代诗人西格夫里·萨松的诗句,余先生把他的诗句:“In me the tiger sniffe the rose。”翻译成中文:“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我是读过余先生这篇文章之后,才了解到这首诗,并一直喜欢。这篇文章,在本书中并没有收录,现下单独说一说,也算是加深对余先生的一点了解。余先生在《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这篇文章中写道:“原来人性含有两面:其一是男性的,其一是女性的;其一如苍鹰,如飞瀑,如怒马;其一如夜莺,如静池,如驯羊。所谓雄伟和秀美,所谓外向和内向,所谓戏剧型的和图画型的,所谓戴奥尼苏斯艺术和阿波罗艺术,所谓‘金刚怒目,菩萨低眉’,所谓‘静如处女,动如脱兔’,所谓‘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所谓‘杨柳岸,晓风残月’和‘大江东去’,一句话,姚姬传所谓的阳刚和阴柔,都无非是这两种气质的注脚。两者粗看若相反,实则乃相成。实际上每个人多多少少都兼有这两种气质,只是比例不同而已。”如此这般,人性的国度里,猛虎和蔷薇可以和谐,进而我想到一位优秀的作家即便有所擅长,有他的胜场,但他体味的思绪中必然可如泣如诉,可雄浑壮武,共存其间,角色转换,潇洒自如。比如沈从文一再用“妩媚”二字形容一些粗鲁之辈,谐趣之外,仿佛深抓了那人的点面,也就洞悉了李逵舞动双斧时那一点人性趣味。《史记·留侯世家》言:“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太史公对张良状如妇人好女,很是感慨,张良该什么样子呢?或许该是“若虽长大,中情怯耳”的“长大”吧?这是说韩信的,韩信甘耐胯下,未必不丈夫。识人尚且如此,阅读、写文章深掘这一点趣味,也是必要的。涂抹矫揉之下的文字,如何相比朴素中见丰腴的文章?慷慨壮丽的篇章未必不能显出一点婉约,于沉静中勃发出英雄义气。阅读余光中著作,有这样一本《余光中自述》做导读,是很好的事情,“大雅久不至,再使风俗淳。”前辈作家的经典著述,无论是对欣赏还是创作都有很深的启迪。大概十几年前我读到余光中的散文,深受影响,一方面是关于五四以来作家评价的,一方面是进一步了解了评判好文章的尺度,眼界又宽了一点。我们既可以在阅读中沐浴阿尔的阳光,感受梵高的浓烈,也可以体味提奥的护兄悲歌,探察爱情的婉约。这本书的封面有董桥先生推介的话:“他上承中国文学传统,横涉西洋文学艺术,在绵长四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笔耕不辍,成为当代文学的重镇,其文学影响,已跨越海峡两岸,诗风文采,为不少读者所赞赏。”今天刚好看到止庵先生发了这样一条微博:“李长声先生说:‘董桥散文写得好,但有时觉得像人妖在那里顾盼生姿,美则美矣,也不禁起一身鸡皮疙瘩。’为写文章做准备,继续摘录‘长声闲话’,这段话见《阿Q的长凳》一册。”读后颇莞尔,顾盼生姿的尺度,东施到底该不该捧心,实在不是我这篇小文所能谈的,提一提,大家一笑吧!书中余先生倒是给出了些态度:“事实上,我们的散文作者,包括小说家在内,很少在文体上表现出“阳性的”(masculine)气质,这和西洋的现代文坛,形成了一个显明的对照。我们的文坛向来呈现一种阴盛阳衰的景象:不少女作家固然是一片闺怨腔,即连男作家们,也有许多的满篇脂粉气的。我在散文上努力的方向之一,便是要洗涤这股窒人的脂粉气。”(《六千个日子》) 这篇文字已不单单是评介一本书,还有一点多年阅读的体味,且容我纳些私货。读一本书,作者的观点态度,为文的方式,可取可弃,读者自己的事,余先生几十年著述中摘选的文字,是饱含精光的,想全部说说蛮难的,择采一点,权作交流。 总之作为读者,可以“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姿态,翻下一页书。  (如有转载,请联系笔者。)
  •     昨天翻《绣口一开:余光中自述》,发现他谈到读中国旧小说的好处(P75-76),因为觉得意见十分中肯,就摘录了下来发了条长微博。余光中的那段话是这样说的:读中国的旧小说,至少有两大好处。一是可以认识旧社会的民俗风土、市井江湖,为儒道释俗化的三教文化作一注脚;另一则是在文言与白话之间搭一桥梁,俾在两岸自由来往。当代学者概叹学子中文程度日低,开出来的药方常是“多读古书”。其实目前学生中文之病已近膏育,勉强吞咽几丸孟子或史记,实在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根底太弱,虚不受补。倒是旧小说融贯文白,不但语言生动,句法自然,而且平仄妥帖,词汇丰富;用白话写的,有口语的流畅,无西化之夹生,可谓旧社会白语文的“原汤正味”,而用文话写的,如《三国演义》、《聊斋志异》与唐人传奇之类,亦属浅近文言,便于白话过渡。加以故事引人入胜,这些小说最能使青年读者潜化于无形,耽读之余,不知不觉就把中文摸熟弄通,虽不足从事甚么声韵训诂,至少可以做到文从字顺,达意通情。因为@了一个专门做古典诵读的白云出岫老师,粉丝众多的白云老师给转发了,瞬间这条长微博就传播开来,一晚上不停有人再次转发和评论。我饶有兴味地分析了一下何以这条微博受到欢迎。除了国学热的大势之外,台湾作家的“技术党”作风也是一大原因。他们谈论文学、语言的诸多话题时,和大陆的作家或学者走的是很不同的路子,总的来说,干货多,玄虚少,句句说在点上,一点也不云里雾里。以读旧小说的好处为例,大陆作家要是谈论起来,十有八九只会提到上文中的第一条,也就是有助于认识民俗风土云云,避言文学本身的价值,而趋就它的史学或社会学意义。所谓文以载道,大陆这几十年来全然如此,文学的肩头被压上了意识形态这座大山,不堪重负,从前的作家们不敢谈论语言文字本身,怕与“资产阶级审美趣味”脱不了干系,后来虽说没了“不敢”这一层,还是“不惯于”谈。等到社会风气渐开,年轻一代人在文学的审美上嗷嗷待哺之际,他们发现,用进废退的原则发生了作用,作家们已经“不会”谈了。呜呼哀哉!在这嗷嗷待哺的年头里,多亏有台湾作家们可供我们文失求诸岛一番。前些年我还只知道台湾作家的小说、散文、诗歌耐读,把白先勇啊张大春啊简嫃等人的集子,还有什么台湾文学作品选之类的教科书统统找来读了。后来,在图书馆偶遇一本张大春的《小说稗类》,读后目瞪口呆:原来评论文学也可以这么有趣,这么生动,奇思妙想如同珍珠泉水一般涌出来,而且最重要的是,干货捞满碗啊。张大春文学评论(或曰创作谈)的精彩度,一点也不输于他的小说,而且比起读小说时的纯娱乐,还大有“用处”,也就是能帮读者提升写作能力。对比大陆作家的文学评论——那一堆不落入思想背景分析的官派套路,就落入个人阅读感怀的鸡汤窠臼的文章,我简直有“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的感觉。此后我就常常会寻觅台湾作家写的这一类文章来读了,去年就读过一本余光中谈翻译的集子,读后自己在翻译时果然就觉出长进来了。余光中最著名的身份当然是诗人,但他也写了相当多的散文,其中很有一部分属于文论、创作和翻译谈,旨在将他几十年里与语言文字打交道时悟到的窍门、习得的技巧传授给读者。除了“技术党”必备的真知与灼见,较之鬼马怪才张大春,余光中还更有一层学者的谦和详解和师者的谆谆教导,他不仅向你展示他的境界,还告诉你通往那份境界的路径。如沐春风神马的说的就是他了。比如那本谈翻译的集子,里头那份师心啊,字里行间真读出手把手的细致、耐心与期许。这次读《绣口一开:余光中自述》,感觉仍是如此。这本书虽说是辑了诗人各时期的自述文章以期达到自传效果,内容涵盖到他的重要人生经历、求学过程以及家庭生活等方方面面,但毕竟语言文字是老人家安身立命之处,哪怕诗人在述说家常,也往往会宕开一笔提到文学,里头的零珠碎玉也着实不少。作为一个汲汲于写作技艺的读者,我最看重的自然还是文论这一部分了,不妨再摘录精彩的一段以作结尾(P64):我在散文上努力的方向之一,便是要洗涤这股窒人的脂粉气。我认为散文可以提升到一种崇高、繁复而强烈的程度。不应永远滞留在轻飘飘软绵绵的薄弱而松散的低调上。我认为散文可以做到坚实如油画,遒劲如木刻,而不应永远是一张素描,一幅水彩。现代散文应该在文字的弹性、密度和质料上多下功夫;在节奏的进行上,应该更着意速度的控制,使轻重疾徐的变化更形突出。标点,对于一位现代散文家而言,不但功在表明文义,抑且可以主动地调整文句进行的速度。一个有才气有胆识的作家,不妨更武断地使用标点。所谓“武断地使用标点”,包括在需要缓慢进行时多用标点,在需要高速进行时少用,或者完全省略。至于文字本身,则应该尽量作“最有效的”选择与安排,使字的音与义化成一体,而达到最大的暗示性。看,技术党绣口一开,是不是又令你获益良多呢?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在kindle上读得,花了两周断断续续读完。还可以吧,喜欢他描述科罗拉多朋友那一篇,我也住在丹佛附近,特别可以感受余光中笔下那种山清水秀的感觉。
  •     全书穿针引线般地串联起了余老的一生。让你领略到一个不断迁徙的作家的自然生命延续和文学创作历程,听他对“闺怨腔”“脂粉气”文化怪异现象的批判,看一个耄耋老人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坚守和笃定。
  •     余光中亲自审定的自述文章结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