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西方建筑史》章节试读

出版社:南京工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6
ISBN:SH15409-001
作者:童寯
页数:150页

《近百年西方建筑史》的笔记-第1页 - 1

前 言
半个世纪以前,西方以美国赖特为首的现代建筑四代表,已稳据权威地位,各用独特风格为新建筑定下调子;他们的同时出现,可视为意大利文艺复兴历史盛况的重演。他们各有信徒门生,作为第二代以至第三代继承者,其中也有背叛这权威而投入另一阵营,但却不约而同都留下大批轻透简洁立体式作品,形成1932 年被贴上“国际建筑”标签方盒子。存在的问题就如密斯晚年回顾这一时期所指出的:历史上各代建筑风格虽然统一,但作品仍然多样,现代建筑尽管出现于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结果反而千篇一律。
从19 世纪一开始,就闹建筑设计与结构分工,发展到今天成为两大独立专业。艺术与科学,功能与形式,现实与理想,若都做到协调一致已很不容易,而况建筑美观这因素,更是最难掌握的课题。美观不能也不是专靠装饰,重要的是形体和谐与空间境界宜人的感受。艺术与技术本来就不应矛盾对立。奈尔维在钢筋混凝土预制装配过程,权衡布置构件,竟能使棱格灿烂,光彩迷人。一个半世纪以来,设计与结构两专业,又由他作到一人掌握这最理想的结合。
力求加快现代化的我国,还要造四合院和大屋顶吗?30年代上海、南京各地,在建筑已普遍西化时刻,曾出现“民族形式”尝试,只是由于不经济也不尽合功能要求,因而得不到推广。最近,具有世界性权威美籍建筑家贝聿铭,在接受北京一旅馆建筑设计任务后,设想在低层建筑中,采用中西综合方式处理筑风格,既不全用西方也非中国传统造型而走第三条路,即用某些中国古典手法来适应西方现代形式,以他过人的才华,必能实现这一主张。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童寓
1979年6月
童寓(1900-1982)沈阳人,满族。南京工学院一级教授,现代著名建筑师、建筑教育家、建筑理论家,早年留学美国,1930年回国后任教于东北大学。继为华盖建筑师事务所三巨头之一,设计作品甚多。后在重庆及南京中央大学兼教授。三十年代悉心于中国古典园林研究,著有《 江南园林志》 ,解故后几十年从事建筑历史及理论研究。主要著作有《造园史纲》 ,《 日本近现代建筑》 、《 新建筑与流派》 及《 苏联建筑》等。另有论文数十篇。
作者人品高洁,治学严谨,一字一珠,深受学界景仰。
目 录
一、十九世纪社会与建筑 1
二、新建筑萌芽 2
三、十九世纪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2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新建筑在北美 4
五、新建筑在拉美 12
六、新建筑在欧洲 12
七、现代建筑发展方向 20
八、新建筑趋势 21
一、十九世纪社会与建筑
2500 年前,希腊雅典卫城开始兴建一群神庙,奠定西方建筑最高典范。到罗马时代,建筑类型发展为多样化,跨度高度增加,有些空间组织很复杂。善于处理实用问题的罗马劳动人民,配合本土特有的砖、石、“水泥”、圆拱结构,把继承下来的希腊建筑艺术,发展成为帝国全境统一形式。
从4 世纪起,罗马帝国走向衰微,欧洲面临黑暗时代,基本以教堂为主题的建筑形式,在不同地区发生多样变化。直到15世纪,人们的思想才从神权统治下解放出来,人文主义拾头。对希腊、罗马文明的向往,引起古典建筑艺术再度称尊。这时欧洲主要在意大利已露出资本主义萌芽,社会事业和经济发展,促使建筑类型更趋丰富。以教堂和权贵府邸为主体古典建筑,只需稍加调整,仍然能在传统范畴内处理任何使用要求,并把许多建筑物作为文艺复兴名迹留传下来。再过200 年,人们对古典建筑已感呆板单调,有些厌烦了,就不免走向偏锋,尝试曲线斜角,力图打破正规,演变为17 世纪的巴洛克Baroque 和18世纪的洛可可Rococo式。到这时,古典建筑已被歪曲割裂得不像样子。恰巧18世纪40年代,意大利开始发掘于公元79年因火山爆发而被埋没的那不勒斯港两座古城:庞贝Pompeii 与赫库兰尼姆Herculaneurn,使这地区由希腊籍移民经营的建筑雕刻绘画重见天日。德国考古家温克尔曼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 (1717-1768)于1758年到废墟考察,1764年发表关于两城遗迹报告书。他的著作连同英国司徒尔德等James Stevart & Nicholas Revett 的《雅典古迹考》Antiquities of Athens,蜚声文艺界,给没落的古典建筑打一强心针,可谓振衰起敝,一时四方从风,“动思古之幽情”。19 世纪西方诗人咏叹古典遗迹一对名句:“希腊光辉心向往,缅怀罗马壮观时”( To the glory that was Greece and the grandeur that was Rome ) ;其气概可与唐人李白寥寥八字:“西风残照,汉家陵阔”,同样“关千古登临之口”。
1 工业革命
但时代究竟不同了。工业革命发生后,工业革命到19 世纪中叶,细胞组织的发现,达尔文学说阐明生物进化理论,马克思《资本论》 和《共产党宣言》公然提出阶级斗争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事物总是向前推进而难以扼杀,正如当时法国文学家雨果所说:“成熟了的时代意识,任何大军都阻挡不住”。工业革命促使城市人口激增,交通发达,经济膨胀,资本集中,贫富悬殊,无产阶级被残酷剥削,一旦市场萧条,就引起工人被解雇,罢工关厂不断发生。作为社会上层建筑这古典艺术,早已失去本来庄
工业动力最早靠水力、风力,完全受大自然支配。18 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James Wa tt ( 1 736 一1519 )取得蒸汽机专利权扭转工业动力靠天吃饭局面。首先是英国纺织业蓬勃发展,钢铁业也同时兴起,这既有助于机器制造,又为兴建厂房提供主要建材。厂房用钢铁梁、柱,截面小,占地少,强度大,又不易燃出来,跨度可增几倍,在结构上把建筑从木、石解放出来。到这时建筑起根本变化,由艺术处理逐渐改为工程技术;由哲学问题趋向科学。
2 新建筑
人们要问:既然土业革命起源于英国,工厂建设也由英国领先,那么,新建筑Modern ArChitectur "(即现代建筑,有别于古典建筑)不就自然在英国首先出现吗?事实上,英国虽然于1801年建成的七层纱厂用铁梁铁柱,1824年又建成五层楼堆栈,但仅仅用钢铁只能说具有新时代倾向的因素而未全抛旧面貌,正如巴黎法兰西剧院1786 年就盖上生铁圆顶一样。拉布鲁斯特Henri Labrouste (1801-1875)上世纪50 年代前后设计的巴黎两座图书馆,也用大量铁料,更不用说1876 年建成的世界第一座百货公司(巴黎“廉价商场”)和19世纪下半叶的四次巴黎国际博览会,虽然都用钢铁解决空间问题,但多少仍然披古典外衣。1889 年巴黎国际博览会300 余米高铁塔(设计人埃菲尔Gustave Eiffel 1832-1923)本来还附着铁件装饰,1930年才拆除。
3 “工艺美术运动”
新建筑之所以未在英国首先出现,原因之一可能受拉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和莫里斯William Morris (1834-1869) 创导的“工艺美术运动”Arts &Crafts Movement的影响,这两位文艺兼社会活动家只看见工业革命带来的灾难,因而对机器产品极端仇视,宣扬手工艺,要返朴归真。莫里斯个人就热中于开作坊、办手工纺织。拉斯金则五体投地崇拜哥特式建筑,认为其他都不值一顾。两人在英国当时知识界占有很大优势。不料英国工程领域1851 年突然放一异彩,这就是拉斯金有目不见的伦敦水晶宫Crystal Palace。
4水晶宫
为筹建这年国际博览会馆,地址在伦敦,英国一公开向世界各地征求建馆方案。在245 份竞赛图样中,望无一可供采用。时间只剩九个月,仅仅1500 万块砖就无法赶制,独有采用派克士顿Joseph Paxton (1801-1865)的救急方案——花房式铁架玻璃陈列厅(见图1)才解决问题。水晶宫具有新建筑特点:1.除少量木材外,全用钢铁和玻璃,当时玻璃板最长达到1.83米;2.全部预制构件,用7.3米模数或其倍数,现场装配;3.一反传跳工程法式,创立新时代精神,机械施工,只用六个月就完成。当时英国除铁架玻璃顶火车站以外,远不如巴黎在建筑上用铁的广泛。号称“全世界车间”这英国,在19世纪工业领域已发达到顶点,更加来自殖民地剥削脂膏。例如伦敦整个“摄政街”Regent Street,都是用印度财富建成的折中主义面貌。英国建筑当时前进程度远远落后于海外掠夺伎俩。
建筑史不是记录几个所谓“大师”,独出心裁,树立造型,作为榜样;而是迫于当时社会发展趋势,凭藉经济机缘,通过劳动人民,利用物质条件,把理想加以实现。不应简单地把某人当作一个年代的英雄,而只能把他当作标志某一年代的里程碑。伟大的建筑是时代的产物而不完全是个人的产物。本文所举各例,是选其有代表性的、有争论性的和有特殊性的。因意识形态在建筑上在往与科技问题纠缠在一起,要先作分析再下评论。
二、新建筑萌芽
5 辛克勒
德国人辛克勒Karl Fredrich Schin (1781-1541)是19世纪欧洲第一个有时代觉悟的建筑家,他又是画家,在柏林建筑学院受古典训练。德国工业化虽然比英国迟百年,德国古典建筑质量在欧洲也够不上第一流,但正因如此,才引起温克勒曼对希腊艺术极端崇拜,德国人对建筑艺术少具成见和历史包袱,也因而更较容易丢弃旧的而创造新的。辛克勒就是在这背景下于19 世纪30 年代去英国纺织中心曼彻斯特游历,充满信心的认为这工业城市必然具有现代建筑面目以及反映时代精神。岂料他看到的只是一排一排红砖砌造的密集贫民窟,暗无天日,污秽不堪。相反,他自己在1825 年设计的波罗的海岸灯塔方案(图2 )和1827 年设计的柏林百货店(图3),倒是大胆尝试:瓦顶变为平顶,用大玻璃窗,把古典柱式和檐口简化到难以认识,这在百多年后的今日看来虽然平淡无奇,但当时却是革新,它比伦敦水晶宫还早25年。
6 散普尔
比辛克勒晚一辈的德国人散普尔Gottfried Semper (1803-1877),虽然受过古典建筑教育并去巴黎进修,又参观过希腊罗马古迹,但却极端排斥温克尔曼的古典主义。在教学岗位反对学院派行政当局,终于作为一个参加1846 年巴黎革命的激进分子而被逐逃亡英国。这个律师出身的建筑界风云人物,在英国除教学外,并曾在伦敦1851 年国际博览会水晶宫施工场地工作一些时候。他于1852年著《工业艺术论》一书,是一个富于反抗精神者,曾在德、瑞、奥各国设计博物馆、车站、剧院、医院以及维也纳城一部分规划。
三、十九世纪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比散普尔再晚一辈的要算奥地利人瓦格纳Otto Wagner (1841-1918),他是散普尔的学生,受过古典训练,到50 岁以后主持维也纳学院建筑专业。就在这时,他思想转变,著《新建筑》Moderne Archiektur , 1895 出版,1914年四版。这时“新建筑”一词首次用德语正式出现。书中主张艺术创作只能来自生活,新结构原理和新材料必导致新形式出现,和新时代要求取得协调。他1906年在维也纳邮政储蓄银行营业厅拱形钢架玻璃天花处理上(图4),和1910年在维也纳大学图书馆外墙处理方案,用大片石板接缝表明是贴面而不是实砌,都是新颖手法(图5), 1910年他为维也纳市一个区中心作规划,受他影响的建筑家集团,被称为“维也纳学派”。
9 “维也纳学派”
10 “分离派”
“维也纳学派”到1897年,一部分成员闹意见而树立异帜,变为“分离派”Secession,以霍夫曼Josef Hoffmann(1870-1956)为中坚,1903年他创设“维也纳工社”Wiener werkstatte,这作坊持续到30年代。他一面进行建筑设计工作,一面在工社之持对日用品以新巴洛克手法美化造型。分离派1898年在维也纳举办分离浓展览会。影响所及,到1920 年还被日本建筑界所依附并作些实践。这派最初妥过‘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 , Jugendsilt 的熏陶。
11 “新艺术运动”
“新艺术运动”,始创自工业化先进国比利时,从1890年起,以凡特维尔德Hear1vande (1863-1957)为首,反对新古典。“新艺术运动,主张建筑形式应服从功能与结构。这又要回溯到美国人沙利文Louis Henry Sullivan(1856-1924)的“形式服从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一套理论。但“新艺术运动”久而流于偏重装饰,以至这运动的西班牙代表人戈地Antoni Gaudi (1852-1926)的作品充满漪形曲面作风(图6、7)。
12 “德制联盟”
“新艺术运动”,最后被1907年出现的以工业家、艺术家、建筑家、社会学家合办的“德意志制造联盟”Deutsche Werkbund所取代。“新艺术运动”和“德制联盟”,都是继承1875年开始的英国拉斯金与莫里斯倡议的“工艺美术运动”,所不同的是英国人要复古,而德国人正相反,要使机器产物变为艺术品。英国建筑家麦金陶什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 (1868-1928)作为一个新派“苏格兰”集团成员,其作品对瓦格纳门徒和“分离”分子有强烈影响。所有这些运动和流派,都是反抗古典建筑艺术虚伪没落这一方面,要求适应新时代而形成的集团,是20世纪创造新建筑活动的先锋。
13 贝仑斯
比瓦格纳晚一辈的是德国人贝仑斯Peter Behrens( 1868-1940)。他先学绘画和图案画,然后转向建筑,是第一个把工业广房开华到艺术领域者。1908年他为德国通用电气公司设计透平机制造车间(图8),开始探求新建筑面貌,是继辛克勒1825年设计思想的第二次革新。这年,和贝仑斯同岁的麦金陶什在格拉斯哥设计的苏格兰艺术学院图书馆(图9),也以新面貌出现而完工。
14 路斯
新建筑实事求是地去掉无谓浮饰。头一个公开反对装饰的是奥地利人路斯Ado1f Loos(1070-1933)。1908年他著文《 装饰和罪恶》Ornament and Yerbrechen,要把人类从装饰中解放出来。1910 年他设计的住宅(图9)墙面光平,窗用大片玻璃,有的不分格子。14 年以后,法国才出现类似的住宅(图10)。
贝仑斯对下一代形响很大,今天西方所称的一些“大师”,多半曾经作该他的助手。1910年瑞士的勒•柯布西埃LeCorbusier( 1887 一1966)进入贝仑斯柏林事务所,这时,两名德国人,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和密斯Ludwig Miesvan der Rohe(1886-1970)则早已在这里工作,格罗皮乌斯并居负责地位。这三人从贝仑斯学到些十么呢?柯布西埃懂得了新艺术的科技根源,密斯继承了贝奋斯的谨严古典规范,而这规范是辛克勒新古典主义一传到贝仑斯再传到密斯的,格罗皮乌斯体会了工业化深远意义,为后来教学主张作准备,三个人的信徒再把这些教义广为传播,就出现今天西方西方建筑设计思想上如班固所说:“盔出并作”、 “好恶殊方”、“各引一端,崇其所善”的五花八门局面。贝仑斯的古典观念从未根除。在他把厚重墙面放在透平机车间两转角,就可以看出他争取稳重厚实的保守构思。以后他在工业或民用建筑中,基本上都采用古典手法,只是没有装饰罢了。在透平机车间的革新处理以后,他的造型再也未前进一步。
15 格罗皮乌斯
继承而又推进贝仑斯传统的,是格罗皮乌斯。他出生于建筑工作者家庭,而叔祖也是建筑师并和辛克勒友善,这说明格罗皮乌斯时代思想来源。1911年他设计“法古斯”,鞋楦厂(图11) 坐落在今西德中部一个镇。被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最先进建筑,堪列为现代作品的首创。把这厂房与贝仑斯的透平机车间比较,就不难看出,贝仑斯虽然把工业厂房提升到到建筑艺术领城,但仍旧停留在庄重严肃阶段,给人以永垂不朽的纪念碑印象,而鞋楦厂则一片轻灵,明净而空透,特别在外面转角,不用墙墩而全用玻璐,这是现代建筑持征的转角窗初次出现,是继贝仑斯1908年透平机车间第三次革新。此外,格罗皮乌斯远在1 910 年就设想,用预制构件解决经济大量建造住宅问题,更可谓是具有先见的人。1914 年在德国科隆举办德意志制造联盟的展览会场,他设计一座工厂兼办公组合楼(图12 ,已毁), 两翼安置半圆形玻璃窗包围的螺旋扶梯,是前所来见的新颖处理手法。与法古斯鞋植厂一同树立了直到今天人们仍熟见的现代体型。
16 “包豪斯”
第一次大战后的德国,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们都在寻找出路,摸索方向,作各种尝试。格罗皮乌斯是前述“德制联盟”主要成员。这联盟包括工人、艺术家、厂主,共同合作产生“美观诚实”日用品。“包豪斯”Bauhaus(建筑学校)是继承这工业结合艺术的传统而于1919 年成立。地址在魏玛城,由凡特维尔德于1903 年创办的艺术职业学校Kunstgewerbeschule和更早的美术学院Hochschule fur bildendekunst改组成装饰与造型合并,把建筑、绘画、雕刻熔于一炉而开办的。格罗皮乌斯是第一任校长。他延致欧洲各派艺术家来包豪斯讲学。首先注重学生对材料的接触和认识,并打破艺木家与手工业有的羞别,在实验室半年,然后接受理论称实际工作,再加上两年建筑结构工程进修。因格罗皮乌斯办学用人政策遭当地保介势力反对,“包豪斯”1925 年迁校到德绍城,并由格罗皮乌斯立即着手设计兴造新校舍(图13、14 ) ,包括教室、行政管理、手工场:交谊、学生宿舍五部分,是当时范围很大的建筑群。用现代语言,通过工业建筑手法处理民用建筑,但看起来还是学校而不像工厂。这时在教学上,把在魏玛时代艺术家结合工人师傅的授课制度,改由一名专任教师指导,手工场和外面工业生产单位挂钩,并加强建筑专业科目,格罗皮乌斯1928年前校去柏林开业,由梅耶Hannes Meyer (1889-1954)继任。1932年纳粹政权关闭“包豪斯”,又迁校柏林,不到一年停办,“包豪斯”是两次世界大战中间时代最具关键性的设计动力,1926 年有学生200人,在校史14 年中,共培养1200 名学生,其中有些是留校杰出教师。学生来自各地,有中国人一名,日本人一名。1937 年“包豪斯”前教师纳吉Loszlo Moboly Nagy(1895-1946)到美国芝加哥,设“新包豪斯”,1944年改组为设计学院,1949 年并入伊利诺工学院。1955年“包豪斯”29届毕业同学比勒Max Bill 是西德乌尔姆Ulm 城设计学院Hochschule for Gestaltung创始人之一,继承“包豪斯”一些教学特点,他负贵教建筑设计课并兴建新校舍。格罗皮乌斯1934 年避离纳粹政权到了英国,和伦敦一英国建筑师合伙,完成“印平敦”学院Impimton College校舍工程,1937年赴美国。
17 密斯
密斯是德籍犹太人,父亲是石工。他只读过小学和中技校。15 岁时进一私人建筑事务所当学徒。19 岁时去柏林,1908年入贝仑斯事务所。1913 年在柏林自设事务所。第一次世界大站期间当工兵。从1919年起,他把全副精力用在钢架加玻璃幕墙的建筑研究(图15 、16 ) ,作些方案模型,恰好为以后美国离层建筑奠定造型基础。1926 年他在柏林设计卢森堡和李卜克内西Rosa Luxemburg & Karl Liebknecht 就义纪念碑(图17 ); 1919年是首次出现的清水砖砌纪念建筑(后被纳粹政权拆毁); 1927 年他主持“德制联盟’举办的斯图加特居住建筑示范展览(图18 、19 ),遨请欧洲建筑家参加设计,如法国的柯布西埃、德国的贝仑斯与格罗皮乌斯等17 人,各自在划好地段内涉及建造一所住宅公离,集合成一新村.时柯布西埃的参加,密斯回忆说:“我让他随意选择任何地段,很自然,他把最好的一块拿去了,我欣然同意。以后他如再碰见这样机会,1929 年密斯设计西班牙巴塞罗那城国际博览会德国馆(图20),用磨光贵重石板隔成流动陈列用地,被誉为空间构思独到境界,因而使建筑物木身成为主要陈列品。1934, 年他接办在德绍的“包豪斯’,被纳摔关闭校舍后他于1932 年随校迁柏林,直到次年停办为止,于1937 年去美国。
现代建筑在德国出现20年后,到1933 年纳粹执政时便销声匿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即转向美国发展。现代建筑能在德国成长,主要是这国家经济状况20-30年代是欧洲最坏的,只有最简洁最质朴的建筑才有实现的可能,这也说明现代健筑那时在美国显得寒酸而遭冷眼,甚至被呼为“过大的汽车间,带腿的方纸盒,又白又冷的工厂”。直到格罗皮乌斯、密斯等人来美国教学,扩散影响,开展舆论,扭转社会偏见,这种保守落后态度,才逐渐被纠正过来。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新建筑在北美
18 詹尼
美国立国只200 年,在头百年中,文化科技都仰给欧洲。南北战争后,工业飞快发达,城市人口激增。芝加哥变为全国铁路中心,进展特速;虽然在1871 年遭受大火灾,三分之二房屋被焚,但不到三年,完全恢复正常。鉴于火患,新建房屋禁用木架,改以砖石为主。随经济建设的飞跃,出现大量新建筑。往往兴工执照刚一发下,就招来租户预订合同,上午报纸刊登某高楼破土消息,又被晚报所登更高楼房新闻所掩。建筑工程往往不只限于单幢楼房,而是包括整个街坊范围。这时高层办公楼首次在芝加哥出现,称为“摩天楼”。
19“芝加哥学派”
Skyscraper , Highrise 。作为新建筑设计者也接踵出现,首先是詹尼Wil 11 a mle Baron Jenney ( 1832-1907 )。他的姓名和当时摩天楼分不开,也和1880 年前后诞生的“芝加哥学派”分不开。詹尼在法国学工程和艺术,回国后参加南北战争工程队,不久便在芝加哥开业。他的事务所1879 年完成“莱特尔”七层堆栈(图21 ),外用砖墩,内用铁柱,整间开大玻璃窗,即所称“芝加哥窗”,但这还不够称为框架结构。
20框架结构
倒是1871 年法国马恩河畔巧克力搪厂房用铁梁柱框架,外墙只起围护作用,应算为最早框架结构雏形。要等到1889 年才有几座高达16-17层钢铁框架办公楼如马凯特大厦Merquette(图22)在芝加哥同时兴工。詹尼被认为是美国框架结构创始者。不妨回忆:在结构工程上,希腊由木架梁柱改为石造,罗马又加用圆拱穹窿,靠厚重墙墩承受推力,哥特式缩小墙墩体积,把推力分散到飞扶壁;现在,芝加哥学派把砖、石承重建筑改为钢铁框架结构,导致工程计算和建筑设计两种工作的分工,是彻底革新。
21 沙利文
詹尼的事务所也和德国的贝仑斯、法国的贝瑞Auguste Perret (1874-1954)一样,通过业务培训后进,有些人变成芝加哥学派的能手,最著称的是沙利文。他离开詹尼事务所后,和艾德勒合伙设事务所。
22 赖特
1888年赖特Frank Lloyd Wright(1869-1959)开始进入这事务所工作。他在威斯康星大学读过两年,这大学无建筑系,只得进工程系,不待毕业就去芝加哥。先到一不知名事务所落脚,而后,到沙利文事务所而立即成为他的得意门生,师徒关系直到1924 年沙利文病殁为止。沙利文是芝加哥学派先驱,在当时高层框架建筑艺术起示范作用,于美国各地被抄方1925 年左右。赖特在他的事务所工作六年后离开,自辟道路。为接替他的工作,沙利文曾想起用在底特律城的一所事所设计员阿尔伯特• 康Albert Kahn (1896-1942)这支“铅笔”,但康氏由于舍不得固有职位而辞谢。赖特对高层建筑比沙利文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主张,尽管他一次也没用过钢框架结构。他的特出成就是把住宅建筑从19世纪资产阶级方式解放出来,进入另一资产阶级方式。空间组织变得灵活自由,与环境协调,有如就地扎根,土生土长,即他自称的“有机建筑”Organic Architecture。相反,柯布西埃往在把住宅架空,脱离地面。1909 年赖特所设计的芝加哥“鲁比”住宅Robie House(图23),由横线条组成,他称之为“草原式”Prairie House,这住宅是代表作,现被保存作为名迹。1904年他为拉金肥皂公司设计在纽约州办公楼(图24)。内部玻璃顶天棚周边四层高走廊,与前此一年完工的阿姆斯特丹交易所内部空间具类似手法。这说明赖特和交易所设计人伯拉格Hendrik Petrus Berlage。(1856-l934)两人在空间概念上的契合,以及他们对即将到来的荷兰“风格派”Destijl 所起的先驱影响。拉金办公楼精神面貌也和贝仑斯的透平机制造车间呼应,却比它早四年出现。但美国建筑界并未因此而把赖特看成先进,倒是欧洲人首先把他发现。1908 年德国的弗兰基Kuno Franke作为交换教授到美国哈佛大学讲学,深为赖特建筑作品所吸引,登门拜访,邀他去德国,说:“德国人正在摸索你实际已经作到的东西,美国人50 年内也不会有接受你的准备”。赖特当时未答应,但后来可能由于其他原因去了。弗兰格回德国后,通过一家柏林出版商于1910年刊印赖特专集,翌年又刊续集,把赖特介绍给欧洲建筑界,同时并举办赖特作品展出。当年看完展览的密斯说:“我们一帮青年建筑家痛感内心混乱。赖特具有令人意想不到的魄力,清晰的语言和富丽形式的创作才能。他的影响即使看不见也会感觉到”。在瑞士苏黎世城,1912年荷兰建筑家伯拉基作有关赖特的讲演,听众之一是柯布西埃。同年,瑞士建筑学报刊登讲词,柯布西埃又是读者。这时柯布西埃初闻赖特大名。极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者赖特,和另一个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者柯布西埃,都强调不是建筑应该服从使用要求而是使用者应该服从建筑要求。但两人却走向水火。赖特讽刺柯布西埃是那个“写小册子的画家”。作为回敬,柯布西埃说“不认识这位建筑家”。
赖特主要用砧、石、木材、粉刷墙面建造住宅,有时也用刻花水泥预制块,从20世纪一开始就树立独特风格而在欧洲出了名,在美国他反而是孤立的。富裕阶层社交中,甚至提到他的姓名都怕引起物议。因此只有极少数人向他请教,但财团豪富则不多。直到1919 年,才有日本人请他到东京设计帝国旅馆(1922 年完成,1968 年拆除扩建),这旅馆除在1923 年关东大地震时由于抗震有效而使赖特自豪外,在日本并未起什么影响,如新思潮或学派运动。他在美国逐渐受到重视是由于现代建筑在欧洲进展的影响传到美国而令人联想到他本人。1936 年他首次有机会发挥钢骨水泥特点为工业家考夫曼Edgar J . Kaufmann ;在宾州“熊跑”溪Bear Run 上设计一住宅——“落泉庄”Falling Water (图25 ),建筑立面作出平行与垂直、有进有退、错综交差板状阳台和附属空间,构成生动活跃图景。赖特对这些悬臂阳台的构计算充满信心,表现于在拆除模板时他故意站在下面以示毫无畏惧。又一说是,由于工人无生命保险补贴,拒绝拆除模板以免冒险,因而赖特一怒之下,自轮大锤,把支撑敲掉。同年,他又开始设计威斯康星约翰逊制蜡公司办公处(图26 , 1939 年完工)和塔形七层实验楼(图27 , 1950 年完工), 1938 年他在亚利桑那州沙漠地区“天堂谷”,用毛石墙加帆布顶构成他的学塾分校,为冬季居住兼工作场所(图28 )。1953 年俄克拉何马州“普赖斯”19 层办公、公寓混合楼兴工,1956 年完成。实际上这工程是借用他早在1929 年就为另一工程设计的草案。他对高层建筑主张由中心竖塔挑出悬臂楼板。“普赖斯”全用预制构件,整个建筑自重比钢结构几乎轻一半(图29)。1946 年他开始计划而在他临殁前一年完工的纽约“古根汉姆”Gugenheim 博物馆,是最易引起争论的六层螺旋状圆塔(图30)。他的设想是先把参观人由电梯送到顶层,再使他们沿螺旋斜坡边看边下。这省力想法可能是医治“博物馆疲劳病”良方。惟展览墙面因是弧形和地面倾斜而引起挂画的不便。只因画面都不太大,用铁角伸出墙面使画片脱空稍许,就解决了。
赖特活到90 岁。一生中70 年活动,包括500 处已经造成的建筑和500多件方案,著书十多种,和他在本乡建成的一套寓所(图31)。这寓所从1912年起曾失火三次,都又修复,也兼作他培植后进的学塾。门徒来自四方,也有中国人。学生做些农活供应食用,轮流司厨,并不时就地取材添造房舍,又兼画图员工作。赖特还是照收每人每年1500 元学费,房舍作为私产。教学工作大部分是在师生集会和聚餐时间用坐谈方式发挥他的观点。可以说只有赖特才真正是具有民族意识的美国建筑家。他不追随西欧,却有世界性影响。但他与格罗皮乌斯、密斯、柯布西埃相反,他的作品并不属于国际形式而只能由于这位“美国佬”乖僻性格而产生出来的。他尽力推销两个发明创造是:一、1932 年制定的“广阔天地一英亩(0.405 公顷)城市”Broadacre City 和二、1956 年制定的“一英里(1600 米)高大厦”。前者是他用资产阶级观点消灭城乡差别的办法,通过机械化,依赖汽车交通,城市与乡村结合,使人们过乡村化城市又是城市化乡村的新生活;“一英里高伊利诺”Mile-High Illinois,他原设想建在芝加哥市,高528 层,每层悬臂钢梁从中心竖塔挑出,外围幕墙包铝板或不锈钢,电梯每一串五层用原子能 作动力,大厦人口共13 万。这两个方案都有待实现。1932 年起,为培训业务接班,他改称自办的学塾为“塔里埃森同门会”Talicsin Fellowship,传授建筑基本精华,同时由学员协助完成事务所制图任务。“同门会”发展为赖特建筑学院,1973 年于他殁后定名为“塔里埃森合伙建筑事务所”,继续设计工作。
23 工业建筑
24 阿尔伯特·康
正当赖特设计拉金肥皂公司办公楼的同时,同样把新风格赋与工业建筑的阿尔伯特·康,高度评价贝仑斯透平机车间,但对格罗皮乌斯的鞋楦厂,则认为这厂房并非新技术时代的体现,而只不过表达新材料演变出来的新造型艺术。他在底特律城1905年设计的派克德Packard 汽车制造厂,不再推荐传统木构架,而代以钢筋混凝土框架,从而把跨度由以前的6 米增宽到9 米,减少了支柱,以更利于机床和设备灵活布置,外观几乎全是梁、柱、玻璃窗。1908年他设计福特汽车制造厂时,进而全部采用钢窗,这在底特律城是首次,结果是车间爽洁明朗,操作条件大加改善。他设计工业建筑虽然站在现代思潮前列,但在居住和民用建筑则深受古典与折中主义影响而难以自拔。他为什么推崇贝仑斯,说明他在专业修养上的双重个性和不及赖特之处。1937 年他设计克莱斯勒半顿卡车外运厂房(图3),被认为现代工业建筑杰作。
上文所说芝加哥学派,据赖特自述,起源于他和志同道合刚刚开业十余建筑师聚餐谈论和酝酿,其幕后权威当然是沙利文。正当芝加哥学派占压倒代势时期,1893年来一股逆流。这年芝加哥举办国际博览会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400周年。纽约的市侩古典建筑为芝加哥富商财团所欣赏,以致整个博览会出现一片古色古香石膏粉刷伪装折中主义古典建筑,只有沙利文设计的交通馆例外。沙利文慨叹地说:“芝加哥博览会所造成的灾难将延续50 年”! 1922 年《 芝加哥论坛报》 馆为建筑新大厦举行全世界性方案竞赛,这使牢骚的沙利文不幸而言中。德国格罗皮乌斯的方案(图33 ) ,被诮为“老鼠夹子”, 实则这方案和芝加哥学派精神很契合,连“芝加哥窗”都采用了。芝加哥开倒车不算,纽约市是全美建筑发展最快最大地方,有待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完全踏入现代建筑领域。
20-40 年代,纽约建筑家对纽约市容在天空轮廓方面起特殊作用。他们有些是经过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它Ecole Nationale supetieure des Beaux-Arts 训练,回国后迎合时代潮流,用比芝加哥学派更简捷手法处理高层建筑的,如胡德Raymond Hood ( ?-1934 )伊赖• 康Ely Jacques Kahn ( 1884-1973 ) 哈里森Wa11ace Harr1son ( 1896 一)等。胡德自从上述《 芝加哥论坛》 报馆新厦方案中选,工程完成后,1930年又在纽约完成《纽约日报》新厦,窗和墙墩一排排垂直线条由下向上 (图34) ,据他说象征卷筒机印刷的多条报纸。稍后他又完成“马哥洛希尔”出版公司大厦,则用水平线分层到顶,他说象征书籍堆叠。1931-32年他和哈利森等合作,设计纽约市“洛克菲勒中心”, Rockefeller Center建筑群(图35),主楼薄板形,高70层,立而全作竖条窗墩,和《纽约日报》馆相似。这中心有14座楼,高低不同,各自独立,并让出一个小广场,用喷泉点缀,具轻松愉块气氛,造成闹市中央难得的宁静环境。
25 纽约高层建筑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1916 年起,纽约市高层建筑设计受市政新法规限制而有变化。法规把全市分成九个高度区,规定由街道中线起,把街道宽度之半作为单位,用单位倍数限定建筑高度。临街层高只能上升到街宽的规定倍数,比如说2.5倍,再高就须层层后退,不得冒出由街心到规定倍数高度划一条斜线的角度之外。这就形成20-40年代纽约建筑空中轮廓市客。(图36)到40年代末期,哈利森经办纽约联合国总部建筑群,因不临街起造,便不受高度限制而退缩,所以总部秘书厅39层高楼可直升到顶(图37)。“洛克菲勒中心”也是同样情形,为50年代开一先例。伊赖• 康的事务所是早已开业“布克曼-康”机构的继续,50 年代前后改组为“康-雅可布斯”事务所,擅长于在纽约市区一块有限基地谋取在规定后退斜角以内,有时塞进“老虎窗”,捞得最大面积,保证投资获取更大效益。劳斯父子事务所Emery Roth & Sons,也是组织强,效率高的机构。和其他几个事务所一样,都对纽约市建筑规章和地产行情极为熟悉,配有具专门干才的助手,因之外埠建筑家在纽约的设计任务就与他们用协作方式取得制图施工便利,还有斯东Edward Stone (1902-1978) ,在1939 年设计纽约“新艺术博物馆“Moma”(图38) ,用大片玻璃围盖临街立面,嗣后他没再作尝试。舍尔特Jose Luis Scrt ( 1902- )是西班牙移居的建筑家,曾一度主持哈佛大学建筑学专业,为哈佛设计一座学生夫妇公寓。伯鲁司基Pietro Belluschi (1899- )是意大利移民,在美国西部有业务,1948年设计俄勒冈州一座钢骨水泥外包铝板的保险公司办公楼(图39 ),是代表性作品。
29 30年代的费城
30年代的纽约落后于费城。费城1932年完成的“储蓄社团银行” PSFS36层办公楼(图40)由豪与雷司卡斯Howe & Lescaze合伙设计,是芝加哥学派以后的彻底创新,是30年代杰作。这时,纽约感到再也不能落后于形势,新艺术博物馆首次举办现代建筑国际展览,陈列欧洲和美国现代建筑成就。嗣后每隔几年就展出一次,介绍类如柯布西埃作品(1935年)和“包豪斯”内容(1938年)等,有时也展览城市规划资料。
1937 年格罗皮乌斯由英去美,应哈佛大学聘请,主持建筑系,把巴黎学院派作风一扫而光。这时美国一般群众对现代建筑还很陌生;格罗皮乌斯1938 年在波士顿附近自建住宅。完成后常有人来参观并论长论短,因为百里之内尚未曾出现这样现代形式住宅。格罗皮乌斯总脱离不了教师本色,而又平易近人,业务上不独自经营,而把许多门徒拉入合伙,组成“合作建筑师事务所”TAC-The Architects Collaborative,自己姓名不占首位而是按拉丁字母顺序排入合伙名单。在这点,他比赖特、密斯、柯布西埃那样高傲和玩世不恭,是值得赞扬的。他以创办人身份把“包豪斯”建筑风格带到美国,而“包豪斯”又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体范较大又起主导形式作用的建筑群,他的功绩与影响可谓无与伦比。“合作建筑师事务所”经办的工程有:1949-50年哈佛大学研究生总部和宿舍群,雅典美国大使馆新厦(1957年),纽约泛美航空公司大厦(图41 ,与白鲁司基合作,1963 年完成)等。关于“泛美”大厦的议论很多,不外乎这大厦建筑造型和“芝加哥论坛”报馆竞赛方案相比,实在与格罗皮乌斯声望有些不相称,而且这高楼在闹市中心人口过分集中,易造成交通混乱,哈佛学生对他的崇敬表现在一次美国总统选举运动中,演出一场提名格罗皮乌斯为侯选人的喜剧,呼喊的谐语是“跟格罗普有乐土”" There is hope in Gropc”。
密斯1937年也由德国到了美国。联想到他一度深为敬仰的赖特,就定居芝加哥,有时与他往还。在一次建筑家聚集的宴会席上,赖特把密斯介绍给大众时说:“现在是欧洲继美国领导建筑了”。格罗皮乌斯和密斯等德国柏林建筑家,在美国社会环境,由于工业与科技高度发展,能更好地实现在欧洲所不能实现的理想与计划,为美国建筑界树立榜样,1938 年密斯被聘为伊利诺工学院建筑系主任,并在芝加哥设事务所。1939年起,他为伊利诺工学院计划24 座建筑物的芝加哥新校址,逐步施工,预计二、三十年后全部完成。1949 年起,他在芝加哥设计几座高层公寓,1956年设计伊利诺工学院建筑设计专用教室Crown Hall (图42 ) ,又于1958 年完成纽约“西格拉姆”酿酒公司38 层办公楼(图43 ) ,钢框架外表包青铜板镶玻珀色玻璃窗格,造价之高,使这公司由于拥有这名贵的不动产而须年缴比估报的房产税多数倍,引起建筑界的不平,认为是官府对艺术创作的惩罚。“西格拉姆”办公楼由建筑“红线”后退30 米,因此不受法规高层部分要按斜角后缩的约束,而可直升到顶。临街的头层,有异于一般作风,不以高价出租作为商店或银行,而是除中央位置的交通设备竖塔电梯间以外,只留一个大空间,与门外小广场水池互映,以此作为不同于市侩的清高作风广告。1968年他为西柏林设计“新20世纪妙博物馆,是单层四面玻璃大空间,用屏风墙隔成陈列单元,上面覆盖2.13 米深、65米方形平屋顶,门前有大平台,地下室才是主要陈列和办公部分(图44),施工期间,他以82岁高龄,由美国飞到西柏林现场,把坐车开到预制方格空间钢析架下面,观察顶升情景。一般评论认为:这座周边八根十字形截面钢柱支撑的大空间,不是作为陈列艺术品的,而恰恰相反,却把自身当作艺术品陈列。这空间的使命只是被通过而成为地下陈列室的门厅。设计未曾考虑光线耀眼问题,馆的位置也和城规观念脱节。这都说明密斯强调造型而无视功能的作风。1969年他在加拿大多伦多市完成“自治领银行”两座办公楼:一座高46 层,又一座商56层,加上一所单层银行营业厅,在造型上仿“西格拉姆”办公楼和西泊林博物馆组合成为一小广场。密斯一生所最热衷探-索而希望成功解决的问题有二:一是高层建筑造型,又一是单层广阔空旬。在设计高层办公楼或公寓,他以钢架和玻璃为主要材料,平面布置除交通设备核心竖塔以外,简化到不能再减,这才符合他的哲学“少就是多”Weniger ist Melr ,因此人们认为他在芝加哥替现代建筑“打扫清洁”。在单层,他追求一个空盒子,称“通川空间”,把多变的功能从属于不变的形式。结果呢,尽管如愿以偿,但他设计的芝加哥一些高层公寓,钢架饱受日晒,玻璃透满阳光,寒暑表急速上升,只有开足超级冷气方可使住户解除苦热。他设计的伊利诺工学院建筑系教室,把大空间用矮墙隔成绘图、讲授、办公等部分,只求保持广阔空间印象,而视觉、听觉干扰被置于次要地位。他走得最远的一次是为范士沃斯女医生Farnsworth 设计水晶盒式住宅(图45);在一长方大空间、四面落地大玻璃窗之内,用矮橱隔成起居、卧室与浴室、厨房,以至生活上感到不便,造成她和他的诉讼纠纷。
密斯在专业问题上持谨严态度。他的一套手法由于简洁又有规律而容易学到。他对构造细部如镶接、节点等都极重视,无一处马虎放过。他的创造才能结合现代工业技术使上世纪80 年代的“芝加哥学派”精神一度再现。由于出身工人家庭,他自称是“平凡的人”。他在20 年代设计过共产党人纪念碑,这就使纳粹分子和反动集团说他的国际建筑形式背后隐藏着共产主义。尽管他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百分之百属于典型资产阶级范畴,冷战时期,美国统治成员把他当作共产党,黄色报刊大事渲染。若不这样,他的业务成就,可能更大而多。1968 年纽约新艺术博物馆设密斯个人作品保管组,专司整理、研究、出版密斯建筑理论与实践成果。
27曼德尔森
与柯布西埃同年出生的德国犹太人曼德尔森Erich Mendelsonn(1857-1953),从五岁起就决心学建筑。大学毕业后兼习绘画。1920年他设计柏林郊区波茨坦爱因斯坦天文台(图46),具有造型新面貌,令人联想到当时风行的“表现派”EXpres-siollism画面。从他的天文台构思速写手稿(图47),评论家看出一种浪漫神秘感。天文台本来计划用钢骨水泥建造,但因建筑材料供应发生问题,只得用砖砌,快到顶时,又用水泥,然后全部用水泥粉刷盖面。可塑外型与墙身材料的矛盾,这也不是孤例。1928年斯图加特城建成“肖肯”百货公司营业厅(图48、49),是他另一闻名的设计。他也用同样画家手法处理工业建筑,如1923年柏林帽厂工程(图50,51)。1931年柏林建成的“哥仑布”大厦是他在德国最后作品。1933年他去英国,与当地建筑师夏米耶夫Sergo Chemayeff(后来去美国)合伙,于1935年获一座海滨俱乐部建筑方案竞赛头奖,1937年完工(图52、平面图53)。这俱乐部包括旅舍、舞厅、餐厅、电影放映和游泳设备,是30年代英国现代建筑名作。1939年他离开英国去巴勒斯坦,设计些住宅、学校、医院;1941年到美国,1950年在旧金山市完成一座十一层高疗养院和一些犹太教堂(图54),业务尚待十分展开即于1953年病逝。
28辛德勒
辛德勒R.M.Schindler(1887一1953)--奥地利出生,维也纳学院的瓦格纳门徒,1914年到美国。出于对赖特的景仰,1917年起在赖特的学塾作助手,1920年离开,到洛山矶市自设事务所,设计很多西一部住宅。
29诺伊特拉
又有诺伊特拉RichardNeutra(1892-1970),也是奥地利出生,并与辛德勒在维也纳学院是同学。1923 年也去美国定居;先在纽约落脚,感到当时美国建筑设计风格仍然为法兰西学院派所把持,于是也去找赖特,但只逗留三个月就到加州开业。先设计些住宅,以低造价、小家庭为目标,1927年首次步入新建筑形式的“罗威勒”健康住宅Health Hou se(图55),引起洛山矶远近居民很大兴趣。再开展到其他方面如学校、医院以至城市规划。1929 年参加日内瓦“国联”大厦建筑方案竞赛未被采纳,而只被和其他一些方案送到各地巡回展览。辛德勒与诺伊特拉两人在维也纳时,常和前述的鲁斯来在而受他的影响。鲁斯在1890 前后侨居美国三年,做过砖瓦工人,很欣赏美国用机器制造的工具,认为有其艺术价值,并鼓励辛、诺两人去美国。两人在美国的设计作风,反映些鲁斯观点,属国际学派,而不同于瓦格纳或赖特,尤其诺伊特拉的成就,在美国西部是少见的。
30 雷蒙德
受赖特培植的另一人是雷蒙德Antonin Raymond (1890 -1976) ,捷克出生,到美国后也在赖― 特的学塾当助手。1917 年赖特派他去东京助理帝国旅馆建筑工程施工,完工后他脱离赖特,在东京定居开业。先设计些住宅、学校,30 年代设计高尔夫球总会和法国驻东京大使馆。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返美,从事设计工作。战后又到日本。1951 年设计东京《读者文摘》出版商大厦。他对日本现代建筑有推进作用,前川国男在他的事务所工作达五年之久。
31 沙里宁
芬兰建筑家沙里宁Eliel Saarinen - ( 1873 一1950 )参加《 芝加哥论坛》 报馆新厦建筑方案比赛得第二奖,随来美国定居。他本是芬京赫尔辛基车站建筑设计者。以后本文还要提到他的儿子Eero Saarinen (1910-1961)。
32 阿尔托
另一芬兰人是阿尔托Alvar Aalto (189-1976)。他在芬兰最出色的设计是1929年帕米欧Pa1mio城肺病疗养院(图56 ),用钢骨水泥把六层阳台尽量挑出,供290病员户外疗养。吉典Sigfried Giedion (1858-1968 ,《空间、时间与建筑》著者)认为:“包豪斯”校舍、柯布西埃的日内瓦国联大厦建筑方案及阿尔托的肺病疗养院三杰作,“都由个体充分配合以发挥整体建筑的全能,有如人体一样,每部分各具功能,但也不能脱离其他部分而独立”。1932年阿尔托首创用木夹板造坐椅,于1937年设计巴黎国际博览会芬兰馆,又于1939年设计纽约国际博览会芬兰馆,两馆都利用主要芬兰特产木材在建筑的突出表现,这也是为宣扬芬兰民族特点,伐木工人在社会阶层占崇高地位。1938 年他的作品在纽约新艺术博物馆展出。1947年他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设计学生宿舍(图57 ),因当时建筑材料仍受管制,只好用砖砌承重墙,高七层,平面作弯来弯去的蛇形,这样就可使宿舍每人都能看窗外的查里斯河风景,同时,曲线布置也可以冲散一般宿舍特有的单调冷漠气氛。他把工作平分于美国与芬兰之间,在麻省理工学院教课,并在芬兰设计些住宅、工厂兼规划城市。1960年前后他在西德不来梅市,设计一座22层公寓(图58、59)专供单身或无子女者住用,每室平面是梯形,从廊端向外墙展开,使窗面得以加宽并让出阳台,外墙因此变为波浪形曲面而纠正典型公寓方角平行墙体的关闭感。他和柯布西埃在建筑用料有不同:他有机会就用木材,柯布西埃则醉心于钢骨水泥。
33 布老也尔
还有匈牙利出生的布劳也尔Marcel Breuer (1902-1981),1924年由“包豪斯”毕业,是格罗皮乌斯第二代。留校作教师,主持家具实习33 布劳也尔工厂,1925年制出钢管支架桌椅,促使家具设计开始革命。1928年去柏林开业,1934年到英国工作,又在瑞士工作一时期。1937年应哈佛大学之聘去美国定居,与格罗皮乌斯合伙教学之外,兼营业务,设计一些住宅。1953-1957年他设计荷兰鹿特丹城的“蜂巢”百货公司,营业厅用人工照明,沿外墙摆设存货柜,厅内柱距放大至12 米。1953年他又为联合国设计巴黎“教科文组织”UNESCO总部,包括八层高办公楼,具“Y”形平面、一座会议大厅,与各国代表公邸三部分。办公楼头层一部分架空,上而各层有玻璃遮阳板,会议大泞把屋顶结合两侧外墙用钢骨水泥折壳处理成前所未见的造型(图60)。嗣后,他又用同一方式处理两所教堂。在1966 年完成的纽约惠特尼博物馆(图61 、图62 ) ,用倒置金字塔形式,上大下小。他解释说这形式最富于表现,因它能证明地心引力已被克服,而且能易于与共他建筑作出识别,馆内全用人工照明。陈列室分四层,面积要求随层高而增大,因此逐层升挑也是合乎逻辑和必然的。头层门面从边界后退7.6 米,由人行道俯视地下室外天井的雕刻陈列,有助于博物馆广告宣传;过旱桥进馆,无形中让出一个舒敞前庭,这都是传统设计手法所作不到的。但这种不寻常的设计处理究竟会引起人们对建筑稳定性的不放心而发生疑问,美国刊印《建筑实录》1966年份的一幅漫画(图63),有趣地说明这一点。他对当前风行的钢架玻璃幕墙高层建筑也另有看法,认为是技术进步,并也具美感,但违背结构逻辑。
34 鲁•康
上述格罗皮乌斯、密斯、曼德尔森、诺伊特拉、阿尔托、布劳也尔等人,都是由欧洲到美国,或时来时去,或永久定居。还有自幼作为由波罗的海爱沙尼亚移民在美国费城成长的鲁•康Louis Kahn(1901-1974)。他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之后,40 年代加入费城豪氏George Howe (即前述费城储蓄社团银行36 层楼设计事务所建筑师)组织合作。独自开业后,1952年设计耶鲁大学艺术陈列馆,1957年设计宾夕法尼亚大学实验馆和1958 年的费城医学研究生物实验馆(图64),而由这生物馆出了名。他的论据是分清主要空间Master Space与从属空间Servant Space,两者要区别开来。这实验馆是60年代首次把从属空间(管道设备与扶梯塔)露在外面一例。
35 费城学派
他于1961年兼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课,是“费城学派”创始人,有些门徒。1968 年被邀规划当时巴基斯坦第二首都达卡(今属孟加拉),又设计在宾州首府哈里斯堡的奥利维提O1ivetti(属意大利经营)工厂(图65)。
36 约翰逊
约翰逊Philip Johnson ( 1906- )本来不是学建筑的,- 在社会上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忽然进入哈佛大学建筑系而卒了业。他是1951 年刊印《密斯传》的作者,也是密斯忠实门徒。50年代一度负责纽约新艺术博物馆建筑部,又与密斯合作,助• 理他设计的纽约“西格拉姆”办公楼工程。1958年他设计以色列一座原子反应堆建筑(图“) , 196 。年完成“犹替卡”Utioa博物馆。此外,也设计些住宅,作风偏向于密斯新古典主义。
赖特、格罗皮乌斯、密斯,都各有其得意门生或私淑弟子。赖特名声既然早巳传至欧洲,因之由欧陆去美定居的建筑家,每先到赖特学塾作食客或助手,得以摸清赖特的工作及教学规律,以及美国建筑界一般情况,然后再觅地开业。如前述的辛德勒、诺伊特拉、雷蒙德、密斯等人外,又有沙来利Paolo Soleri( 1920— 意大利移民)。沙来利从赖特学习一年后离开,到美国中部一乡间掘土为坑,上面盖一层钢骨水泥板而完成一住宅,他所设计的空间都是曲线。早期还有日本人伊东荒田,在离开东京帝国旅馆工地之后,去美国从赖特继续学习,然后回日本开业。高夫Bruce Goff ( 1904 — )是未曾进入赖特学塾的美国人,但他掌握了赖特一些设计手法,是赖特有力宣传员。他的事务所就设在赖特设计的“普赖斯”楼房里,表示钦仰。但所有进过赖特学塾的人,并不全模仿赖特设计风格而只是气味相投。他们知道,无论模仿到什么程度及如何相似,那只能被认为是赖特的而不是他们自己的作品。
37 鲁道夫
鲁道夫Paul Rudolf ( 1918- )是格罗皮乌斯的哈佛学生并受些赖特影响,是建筑界第二代一个中坚。他一度作过耶鲁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于1961年设计该院教学楼(图67),地面上七层,共有39 不同标高,由于强调流动空间,以致五个年级互相千扰并各自摆摊的杂乱情况,不到五年工夫巳糟塌不像样子(图68)。1963年他设计波士顿麻州行政中心大厦(图56)。这办公楼内分社会治安、医疗卫生、教育和预防等部门。全部建筑围绕三角地形,属于波士顿市中心新规划一部分。
38 小沙里宁
格罗皮乌斯和密斯,都在学校主持过建筑专业,因而影响― 更较普遍。柯布西埃虽然不在美国工作,但话说得够多了,影响比谁都大。小沙里宁Eero Saarinen就承认他自己五体投地加入柯布西埃行列而背叛密斯。小沙里宁在造型上独到之处,和赖特、柯布西埃一样,很少重复自己的创作。早些时候,他王951 年在底特律市以北沃伦Warren 设计通用汽车公司技术中心,包括行政与科研建筑群以及绿化环境(图70 、71 ) ,这时他还离不开密斯这拐杖。但他马上变了。1955 年他设计的麻省理工学院礼堂Kresge Auditorium (图72 ) ,由1 / 8 圆球面薄壳顶连墙三脚落地,1957 年的耶鲁大学冰球馆(图73 、74)由中央一根钢骨水泥龙脊,两边拉悬索顶构成,1960 年完工的纽约国际机场环球航空公司航站(图75 ) ,薄壳顶四支腿作鸟形,使模板架设极为烦难,1967 年的华盛顿社勒斯肮站(图76),用倾斜扁柱支撑悬索。他是美国在建筑授型上的数一数二入物,不幸早逝.。
39 “史欧姆”
和小沙宁相反,诚心板依密斯的本沙夫待Gorden Bunshaft ( 1909- )是“史欧姆”SOM(Skldmore, Owings and Merrill)三人合伙1936 年成立的事务所纽约分所主持人。这在美国六大城市设有分所的“史欧姆”组织,工作人员共一千以上,有足够能力对设计方案作详尽分析试验,是美国规模最大设计机构,在资本主义国家只有伦敦郡议会设计局规模可与比拟。本沙夫特主持纽约范围内设计任务,他1952 年完.成的纽约利华肥皂公司Lever House大厦(图77),继联合国总部秘书处大楼创立50 年代建筑新风格,是以玻璃做幕墙的钢框架高层建筑,以有别于20—30 年代以砖石玻璃参半的外墙钢框架高层。密斯1920 年理想构图(图15)到这时才实现,成为继格罗皮乌斯“法古斯”厂房建筑设计第四次革新。1961年完成的华尔街大通曼哈顿银行大厦,以及纽约其他几处大建筑,都有本沙夫脱主持的设计工作。“史欧姆,, .芝加哥分所1970 年完成的100 层“汉考克”保险公司大厦(图78 ) ,是72 年底为止世界上最高建筑(纽约110 层高的“世界贸易中心”两座并立大厦这时尚待完成)。这建筑梯形面貌前所未见。上窄下宽,露天钢框架格子内加X形斜撑,作为挡风措施。这框架可把全部钢材重量比一般结构减轻60%,稳定性结合竖起来的桥析架,瞭然可见,经济性也是不可忽视的。由于结构要求而得出来的奇形怪状,在减轻自重、降低投资方面得到补偿。这是否是继利华肥皂公司大厦之后第五次革新,时间当可证明。当然,玻璃窗面受很大干扰(图79 ),室内使用者最初可能不习惯。这大厦下半截作办公楼,上半截是公寓,屋顶有餐厅和电视播送塔,最低的六层到十二层全部可停放汽车1200辆。三年前“史欧姆”旧金山分所完成的美国铝公司24 层大厦,钢框架也加x 形斜撑,其主要目的则是抵抗地震。
40 表层结构
60年代建筑设计在外一形处理上的新发展是把框架露于玻璃幕墙之40 表层结构外,有时相隔一米以上。建筑立面因此而显一出和往常玻璃幕墙紧围框架迥然不同的美感。例如“史欧姆”事务所61年设计的芝加哥哈特福德火险公司20层办公楼,钢筋水泥框架露在玻璃窗以外远达1.37米,同年设计的休斯顿市第一银行32层办公楼钢框架露在玻璃窗外1.5米,次年设计的布鲁塞尔城兰伯特银行8 层办公楼(图80)每层用钢筋水泥预制构件并配,构件的立柱中租梢细,正适’应弯矩计算要求,各构件用不诱钢连接,玻璃窗后退0.70米。哈利森1967 年设计的匹兹堡美国钢铁公司64 层办公楼(图81)三角形平面,钢框架露在钢板与玻璃窗混合幕墙之外0.90米,框架空心钢支柱盛水,以调节日硒或火灾所生的高温。经过处理的钢框架表面,能由于长时间受氧化而渐变为褐色,永不生锈,以此作为公司产品广告。自从芝加哥学派创始把框架置于幕墙里面而现在则暴露在外,而且保持距离。对这种发展,抱有不同成见的人,初看可能不大习惯。但只要是通过计算分析而不是从空想出发,这种处理手法迟早会被接受。
41 贝幸铭
格罗皮乌斯时代。哈佛毕业的贝幸铭IMPci(1917- ),美籍华人,是第二代最年轻建筑家,与西海岸另一美籍华人林同谈T.Y.Lin (1912- ),钢筋水泥予应力专家,都在美国负有声望。贝幸铭先在一地产公司负设计部门责任,经办1956年丹佛市中心22 层楼(图82)初次出名。1963年他独自开业后,为麻省理工学院设计地理科学研究所,又设计科罗拉多州空气研究中心,同时还完成他手中最大建筑设计一加拿大蒙特利尔市“马利广场”办公楼(图83),十字形平面,高48层,使用面积31万多平米。1968年他完成美国航空公司纽约国际机场民航站(图84),用钢筋水泥柱支撑钢析架平屋顶,高两层,四面大玻璃窗。他兼营规划业务。1970年他完成波士顿汉考克保险公司60层办公楼,外观全包钢格架与玻璃。1978年华盛顿国立美术陈列馆东厅竣工,1978年完成的得克萨斯州达拉市市政厅建筑,用倒金字塔形式,从下至上的倾斜面既可遮阳又让出空地扩大广场(图85)。
42山崎实
日本血统,出生于美国的山崎实Minoru Yamasaki(1912- ),由于参加设计圣路易市民航机场薄壳顶候机大厅(图86、87)而初露头角。接着又设计些文教建筑,善于用细致预制构件,多半是铝料装配,达到他所称“美观”Delight 的目的。他最近设计的世界最高建筑,在纽约市的两座并立世界贸易中心”W.T.C.(图88)高411米,110层,用钢质方管住预制构件外包铝板为框架,分每两层为一批装配上升,每层楼板下的钢析架跨度18 米,由中央设备交通竖塔伸到外围支柱,既承重又同时起横向支撑,发挥抗风作用;这种外国幕琦承重结沟实则是空腹析架Vierendeel Trttss,把围幕与框架混成一体。其独到之处,和“汉考克”芝加哥100 层楼作比较,工程结构方式变化是多样的。贸易中心高楼外围还有四座七层高建筑作为商店、展览、旅馆、海关检查用途。这样高的建筑在技术上没什么困难两但如照传统办法安排电梯,则电梯数目之多就将把建筑面积几乎占满,山崎实的办法是把第41 层和第74 层两电梯间作为“高空换机厅”Sky Lobby " ,使乘客都先由特快电涕被送到两厅之一,然后各乘区问短途电梯到目的层。这样,电梯因数目减少而压缩电梯间面积,结果每层使用面积.占75 % ,出租面积与一般摩天楼面积系数相似。
43 林肯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纽约“林肯演奏中心”Lincoln Center of the Pcrforming Arts。本来纽约百老汇路千道一带两百多家中最有名的三十多家剧院建筑,有的陈旧已达百年以上,落伍的设备早已满足不了时代要求。1955年开始酝酿筹备的林肯中心,于1961年决定建筑最后方案,地点在哥仑布广场。以三合院为主体,面对小广场。正中是“大都会”歌剧院,设计人哈利森。左边是纽约州舞剧院,设计人约翰逊。右边的音乐厅由阿伯拉莫维茨Max Abramovitz 设计。音乐厅后边原拟安丑话剧院,设计人小沙里宁。再靠后是“巨利亚得”音乐学院,设计人伯鲁司基,并附音乐专用图书馆与博物馆以及宿舍。由于地段限制,话剧院和图书、博物馆合并为一座建筑,“史欧姆”加入为这两馆设计人。每座建筑有专人负责,而由哈利森总其成。除音乐学院较迟,1963 年都已完工。林肯中心特点是:一、从开始就由设计人和使用单位联系合作;二、每座建筑都是专用,在观众人数,以及声、光、视线问题都按演奏特点步尸格科学分析;三、历史上首次把演奏性建筑集中在一广场并具有协调造型尝试;四、结合市区规划,改善环境,并用立体交叉局部解决汽车拥塞现象。继纽约林肯中心之后,1967 年又往首都华盛顿建成纪念三年前被刺总统肯尼迪演奏中心,由斯东设计,把类型不同的厅、场都集中在一个长方形屋顶下面。同时,美国全境有35个地区计划或落实类似中心。此外,还有70多处演奏中心正在筹划阶段。
44 纽约机场
由于避开中心市区高层建筑,纽约的五处飞机场都在“长岛”东端,属纽约港务管理局统辖。机场运― 一― 输或面向国内,有的兼营国内外民航业务。“纽约机场最大的是肯尼迪国际机场(原名爱德勒• 外勒德Idlewild ) , 1949年正式开航。机场离曼哈顿市中心24 公里,有建筑物56 座,包括沙里宁设计的环球飞行公司鸟形航站与贝幸铭的美国飞行公司航站。工作人员3万,国内肮线3 条,国外17条(1972 年情况)。
45 美国城市
美国自有城市以来,虽然还不到400 年,但因近百年工商业迅速发展,尤其汽车急剧增加到泛滥成灾程度,以致市外无计划扩张,市中心日趋衰落,久已成为破坏市容危害安全的社会因素,这就引起从事建筑规划业务人们的改良运动。1929 年派雷Clarence Perr了首次提出“邻里单位”Neighbourhood Unit 这词,从交通安全观点出发,车路围绕住区周边,儿童入学以及零星购买等活动都在单位以内进行而不须穿过街道,人口限在一万以内。这方式已被英国搬到“新城”建设,在苏联用“小区”形式解决。史泰因Clarence Stein ( 1936 年来过中国j 是美国建筑与规划界有名人物,自称深受英国城规专家影响。1924 年他参写“日照园新村”Sunnyside Gardens 居住规划,1928年设计“拉德本”Radburn 新村,(图89)首次采用“邻里单位”做法,把车路与人路严格分开,有时用立体交叉。汽车开进“死胡同”与各家联系,再由原路开出去;行人则扫另一条小道进出每家后门。这方式也在他处成为仿效榜样。池1951 年著《 关于美国新城市》Toward New Towns in America,高度评价英国在城乡规划方面成就。
美国1964 年成立住房与城市发展部HUD(Housing & Urbao Developoet Departoent),首任部长是一反以往政治习惯而初次选用的黑人。统治阶级目的想把民居与学校种族隔离棘手问题由白人避开。美国许多城市都有贫民窟。资本家作为“福利社会,号召的响应者,推行城市更新Urba 。Rene wal 计划,拆掉破旧住宅,代之以现代化公寓,以改善居居生活条件为名,但要收取比原地住户所负担高出几倍的租金。结局是,本来黑人住户,也就由白人代而搬入,变成清一色白人区,导致种族间矛盾和仇恨,这严重社会问题仍有待多方面努力迅步改善。
46 加拿大
和美国接接墩的加拿大,自然受美国影响。靠边界城市,也出现些高层建筑。蒙特利尔城市中心,由美国地产家投资兴建办公大厦。多伦多市1958 年市政厅建筑群方案竞赛由芬兰人赖威尔等viljo Revell (1010-1064)与Parkin合作中选,是一对弧形办公楼,一高25 层,又一高31 层,把钵形市会议厅解在中间的建筑群(图90),停车场在地下,市政广场布置哩子和三座金属圆拱,作为点级。这一对抗风简壳弧形外图早香份墙面,由这弧形墙挑出各层悬竹楼板。缺点是交通内廊术伙,办公房间全部内向,包围会议厅,都无法向外眺望市区。
五、新建筑在拉美
47 巴西
巴西在拉美现代建筑领域占首要地位,以尼迈耶Oscar Niemeyer (1907-)为代表的一批少壮派,大胆探索新颖体型,特点是带筋萄牙洛可可趣味的曲线游戏。1936年柯布西埃应邀到巴西作为新建教育卫生部办公楼顾问。这建筑(图91)主要由尼迈耶与柯斯达Lucio Costa(1902- )根据柯布西埃的方案负责施工完成,外观是柯布西埃两种首创措施:北立面满布遮阳板,地面与头层之间排列架空钢筋水泥柱。
48 巴西利亚
作为巴西首都的里约热内卢,1965 年人口350 万,十年前交通问题已达严重阶段,工人每日上下班要在路上消耗四小时。政府决定在巴西腹地另建首都“巴西利亚”Brasilia ,竞赛方案由柯斯达中选,随即全力以赴进行建筑施工,甚至空运材料。柯斯达负责总体布置(图92) ,尼迈耶负贵个体建筑(图93)。尼迈耶把全副精力贯注到每一座工程。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他放弃设计报酬费;也是因为他是党员,1947 年当被邀去美国讲学而不准入境。1971 年他设计巴黎法共总部大厦(图94)。这大厦平面形似镰刀,高六层,东立面凹进,满镶玻璃。巴西利亚平面是十字形,类似纸莺。中轴布置行政、文教、商业、交通中心,市场有多层车道供汽车兜转。两翼是若干座等级不同高层公寓组成的居住区。评论者意见是,柯斯达替汽车交通问题打算太宽。总统府在市外围,火车站、机场、工厂都在邻区。1960年人口达30 万。只用四年工夫就完成建设,操之过急,影响质量,形式单调,公寓租金过高,没工人可住的房屋。议会两院远望显得太低,政府各部相距太远。
六、新建筑在欧洲
49 法国
50 贝瑞业
在法国,比贝仑斯稍小几岁的贝瑞August Pcrret(1974-1954) ,与贝仑斯一样,是对下一代有影响的建筑工程家。― 他十七岁时考入巴黎高等艺术学院,但没毕。他背叛当时古典教育,在1903 年完成一座钢筋水泥框架八层公寓(图95)。两年后,又建成一座钢筋水泥汽车服务站(图96)。地点都在巴黎。这八层公寓平面布置完全自由,除很细的钢筋水泥支柱和扶梯是固定的,其余全是可拆改的分间薄壁,悬臂结构使临街造型有进有退,显得轻巧。受芝加哥学派启发的贝瑞,在这公寓的设计,开始踏入建筑新时代。他把芝加哥高层凸窗变为整个凸室挑出。这是最早最高钢筋水泥框架结构。五年之后,瑞士一座肺病疗养院和美国芝加哥一座堆钱才同样用钢筋水泥框架造到八层。但贝瑞只是把钢筋水泥结构局限于传统横竖木架方式,而未能发挥其造型可塑性,这还有待于他的门徒柯布西埃探索发展。贝瑞晚年主持勒阿弗尔港全邵市区战后复兴工作,于1947 年开始。评论者指出:这些新完成建筑不似其他历史城市的变化多姿而是由于一气呵成就显得呆板单调(图97)。
51 柯布西埃
52《新精精》
53 《走向新建筑》
柯布西埃1908年由瑞士移居法国,在巴黎柯布西埃黎贝瑞事务所学习、工作,从而与钢筋水泥结不解之缘。但青出于兰,他在水泥可塑性上迈出一步,他出生在瑞士靠法国边境一制造钟表小城镇,家庭几代都是刻雕表壳匠工。他十四岁进入当地美术学校学刻板与装饰。十八岁时为人设计一所住宅,就拿收入的服务报酬于翌年遵照业师嘱咐,背着旅行袋到处参观写生,走遍意大利、匈牙利、奥地利,1908 年到巴黎工作一年多,1910年到柏林,次年东游捷克、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与希腊。他在巴黎由贝瑞介绍而认识画家欧长房Amed 如Ozenfant ,从他学画。两人于1917年间创始“纯洁画派”Purism , 1919 年合办期刊《新精神》 L ' Esprit Nouveau 。在出版第一号,首次出现笔名“柯布西埃”(他本名Ch arles Edouard Jeanneret)。这笔名来自他一法国远祖,嗣后就把它当作正名。这期刊有建筑专栏,不到几年就停刊。他重整建筑专栏1923 年辑成一书,名《走向新建筑》Vers Une Architecture , 随即被译成英、德文出版,与瓦格纳1895年所著《新建筑》一样,同为划时代著作。1922 年他设计在沃克瑞桑Vaucresson 的富人住宅(图98),标志对新建筑创作研究的尝试。他有一句名言:“屋者居之器”Une Maison est une Machine a Habiter 。在这,“机器”可作“工具”、“组织”、“体制”解。他只把机器作比喻,不是说房屋本身是机器,他也从未把房屋当机器处理,而只是说房屋建筑必须如机器那样简单明瞭、毫无累赘、合理合用、制造标准化、大盈生产、维修简易。建筑若这样,就与机器有共性了。1925 年巴黎举办国际艺术装饰工业博览会,故意把会场无人争取的一块地拨给柯布西埃设计“新精神”馆,并围一圈篱笆阻止参观,连那一裸有碍施工的树也不准动。柯布西埃并未被这限制吓倒,在有树地方的屋顶开一圆洞,使树枝穿向天空(图99)。但博览会的国际评判组长说这馆不是建筑!1929 年他设计“萨沃伊”别墅Villa Savoye (图100), 1959年法政府公布为名迹)。前此二年的大事是他参加日内瓦国际联盟总部大厦方案竞赛未被采纳,引起口舌与纠纷(图101、102)。1940年他的方案全套由瑞士苏黎世大学购存。1931年他参加莫斯科苏维埃宫建筑方案竞赛,作品由于不是希腊罗马古典样式而落选。1933年参加比利时安特卫普50万人城市规划又落选,这方案被评为“颠狂胡涂”作品。这年他又参加瑞典、瑞士非洲各处建设规划,都由于突出地强调新时代科技作用而落了选。但他并不气馁,只说这些挫折代表胜利,“我们被剔下的方案,会变成公开控拆人,正义的社会肯定能用这些方案来判决那些官僚主义者”。他自信心如此强烈,以至在一个方案被否决后,下次在其他方案又把自认是正确的原则照样摆进去,例如日内瓦国联总部一些处理手法,在1928年再用于莫斯科合作总部Centrosoyus, (后改归轻工部统计局)。合作总部供2000人办公用房以外,有社会服务、图书阅览、文娱活动各部分(图103、104)。施工因五年计划调整而拖延,又受当时建筑风格政策论争的影响,1934年才完成,1932年他设计巴黎救世军收容所(图105)和巴黎大学瑞士学生馆(图106),瑞士馆被认为是他最富于想象力、最活泼的创作。1935年他应纽约新艺术博物馆之邀,去美国几个大城市讲演并展出作品,回国后写《当教堂是洁白时候》一书,缅怀中古欧洲,和现代工业化美国对照。他埋怨美国人胆小,楼不够高,纽约高楼如果拉平,全市只剩四层高。
54 光明城市
自从1925 年他草拟巴黎市中心“瓦占”Voisin 改造规划以来,在城规方面总想把新路穿过房屋密集区域,这种侵犯产权作法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度是行不通的,因此他1938年为南美、1958 年为西柏林的一些规划都无实现可能。1945 年他著《关于城规》Propos D ' Urbansme , 1947年译成英文版,举出一堆问题,说明在规划上所持观点。他具有强烈独自见解,但他的设想,只在一片空地才有现实意义,因此被讥为“死城”, 是虚无建筑。他认为汽车是市中心区衰朽根源,是危害城市空气、安全、风景的罪魁祸首,要把它排除或使与市区隔离,主张造15-16 层大公寓各住1000-2500人,其中包括食宿供应,实际是他所倡花园城市,附近有低层建筑供幼儿园、小学、俱乐部、食堂和文化组织使用。他又主张把郊区纳入城市,大小工业厂房设在市区外围,建筑物在市区不紧靠“红线”追求整齐街面,也不设内天井。建筑材料是钢铁、水泥、日光、空间、绿地,这就是他1935 年所提出结合机― 械文明而产生的“光明城市”La Ville Radieuse。
55 圣迪埃
56 马赛公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着手修复东境圣迪埃城,重建方案乃柯布西埃得意之作(图107),但由于当地各政治党派反对而束置高阁。1945 年他开始设计马赛“居住单位”公寓(图108 ),1952年完成,这“单位”United-habitation 具有独特风格,是光明城市具体表现:长137米,十七层,高55米,容337户,住1600 人,供中产之家租用,有23种单元,从一室户到可容有八个子女的家庭。屋顶有体育活动场所、露天剧场、游泳池与儿童游戏场。中间一层是商场,出售菜蔬鱼肉,并准备筹设洗衣理发邮政售报等服务站与旅馆餐厅。每户东西向两面开窗,一面望地中海,一面对山景。立面用他自创“模度”Modulor划分成来自黄金比的长方格,水泥面带模板木纹,表达他所创的粗犷水泥Beton Brut风格。内部交通用跃层式,每隔两层有直穿走廊称为“内街”到达各户,再由户内小扶梯上或下到卧室。起居室高度等于两层卧室。这些特点都是他在“居住单位”设计的创造。空间组合有其经济性,每户上下左右都是邻居,但隔音效果良好,主要靠铅板作用,他对这隔音做法保有专利权。这公寓迄1953年已有50万人来参观考查,门券收入的进款他照纳回扣。他对这公寓的设计如此满意,以至于在1952 年开始设计的第二座“单位”如南特一瑞则的公寓,1957年在柏林的第三座,1960 年又在法国的第四座,都用同样方案。
57 昌迪加尔
1950 年柯布西埃首次有机会规划一座急待施工新城市——印度北境喜马拉雅山脚昌迪加尔(图109)。地点夹在两河流相汇之间,用横竖快车道划分许多面积为100 公顷的单位,内部只有慢车道,由绿地贯穿。行政区在市北,大学、车站、工厂在市区边缘,机场在东南郊。所有建筑都由柯布西埃在英国建筑师劝理下负责完成,如旁遮普邦政府各部门即议会、法院、办公厅等(图110、111 ) , 1957年全部竣工。这年他又设计巴黎大学巴西学生馆。1950 年由于法国东境一座毁于战火的教堂准备重建而邀柯布西埃没计。他最初谢绝了,但后来改变主意,独自跑到山头,度量地势,作些笔记,随着拟定一座充满曲线的“圆乡”高山圣母教堂(图112、113 ) ,钢筋水泥支柱,毛石斗墙,上覆双层钢筋水泥薄板屋顶,屋顶与幕墙顶之间留一条空隙作一连串横窗,使屋顶显得飘在上空。屋枪边部翻卷向上.使对室外布道音响起反射作用。随处留小洞为窗,用“模度”定形。完工后每日朝圣观光人流不断,但教堂内部只容50座位。这是一座踏入雕刻领域的建筑。1958 年他设计东京国立西方艺术陈列馆,1960 年又完成法国里昂附近一修道院(图114)。在这几处工程之前,他的业务活动还有一段波澜曲折,那就是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的设计。1946 年他被派到美国参加由九国代表(中国代表是梁思成1902-1971)组成的联合国总部大厦选址委员会。地址决定在纽约市区以后,他指导助手草拟建筑方案五个月,但最后负责设计施工以完成总部的建筑师不是柯布西埃而是哈利森。柯布西埃对联合国这一决定极为气愤,暗地里骂哈利森是恶棍。事实证明,完工的总部大厦与柯布西埃1947年所做模型(图37和图115)对照,十分相似,如哈利森自知掠美,他不可能不按资产阶级为准则作些补偿。毕竞柯布西埃在纽约人地生疏,对建筑法规施工组织了解不多,而哈利森则从20 年代起即与高层建筑结不解之缘,又有一批能干助手,对工作效率与质量保证都有把握,他之所以取得委托既有其现实的一面,另一面,他与捐献总部建筑基地的洛克菲勒家族有戚串关系,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1962 年柯布西埃完成哈佛大学视觉艺术展览馆(图116),即“卡本特中心”Carpente Center。至此,他终于在美国留下作品,也是唯一作品。馆屋五层,由通向两条街道的钢筋水泥斜坡旱桥穿过馆的第三层中部,馆正门、就在这层,再由这层向上或向下走达各室,如陈列厅、图书室、讲演厅、招待远来艺术家的工作室等。馆屋位于古老建筑群之中,与历史环境很不谐调。但有人认为从向传统观念挑战取得经验,也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课,而哈佛肯为这信念冒些风险,还是有勇气的。
柯布西埃倔强孤僻,人把他比作刺猬。他不同于赖特,赖特虽也目空一切,但还具有乡曲幽默与弹性。何布西埃则被比拟为文艺复兴时代的米开朗琪罗Michelanglo Buanaroti(1475-1564)。十分崇拜柯布西埃的巴西建筑家尼迈耶称他是现代的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柯布西埃的特一长是把复杂困难问题剖析成为简单基本提纲,有独到造型才能。不但他已做过的往往被人抄袭,即他所设想将来有可能性的东西也免不了被人抢先利用。格罗皮乌斯称他是全才。两人1910年初在柏林相识,后来格罗皮乌斯说,“何布西埃所作草图方案,其想法在建筑界30年后才能体现出来。”密斯也说,“柯布西埃既能绘画雕刻,又是建筑家,他解放了建筑。其结果不是流于混乱或巴洛克化,而是真实表达现代文明”。柯布西埃也热爱希腊罗马古典建筑,他只是不作古典的奴隶。20 世纪前半在新建筑最有影响的应属赖特、密斯、柯布西埃和格罗皮乌斯。赖特的构思,密斯的法度,柯伯西埃的授型,格罗皮乌斯的诲导,都有人所不及的水平,而柯布西埃的影响,就地域范围与历史时间论,又是其他三人所难以比拟。
法国400 多年以来,巴黎艺术学院的影响太深,以致建筑上保守势力特强。拉布鲁斯特1843 年设计巴黎圣贞尼维夫图书馆Sainte Genevieve,首次用生铁熟铁做柱、梁、屋架,埃菲尔、贝瑞等人也用钢铁、水泥玻璃等新材料。但荃本观念还停留在18 世纪,甚至到1925 年巴黎国际装饰博览会场建筑,除柯布西埃“新精神馆”(还有外来的苏联馆构成主义作品)以外,都是新古典的翻版,止于抛弃罗马式柱头和搪板,去掉了一些古典装饰纹样;而1922 年柯布西埃设计的沃克瑞桑一所住宅,才标志现代建筑在法国的开端,以后便出现1925 年司提方Robert Mallet Stevens ( 1886-1941 )和1931 年吕夏Andre Lurcat 设计的巴黎居住建筑。1927 年葛拉奈Ardre Granet 完成巴黎“普来雅”音乐厅Salle Pleyel ,抛物线形天花板,在尚未采用电声的当时,只能靠这做法起声音反射作用以使每座席能听清晰,是根据音响专家利昂Gustave Lyon 的建议决定的。同时,柯布西埃所作日内瓦国联总部建筑方案,会议大厅天花板,也是接纳利昂建议而采同样处理手法。但据美国音响专家1932 年测验,认为这种做法的音响效果仍难满意。
法国自从1952 年起,忙于重建一些战后废墟,以居住、学校建筑为主。钢筋水泥于1867 年由法同人蒙:涅Joseph Monnier(1523-1906)发明,1900 年左右即由纲筋水泥框架结构出现。接着,贝瑞、柯布西埃在法国一些工程作为润筋水泥结构先驱,1916 年弗赖西奈Eugcne Freyssinet (1877-1962) 在巴黎机场建一飞艇库(图117 ) ,用成排钢筋水泥双曲拱构成空间,利用拱隙镶玻璃窗透光,为薄壳结构创一先例。最大薄壳是1958 年巴黎西区建成的国立工业技术中心CNIT 陈列厅(图118 ) ,为克服庞大体形,将全部分段预制三角形构件拼成钢筋水泥双曲、双层三脚落地薄壳,中夹管道,兼起隔热防火防扭曲作用,每边跨度达205 米,高出地面48 米,坐在单层平屋顶上面。主持设计的是建筑工程家翟尔夫斯Be rnard Zehrfuss ( 1911- )。法国结构工程家对钢筋水泥由于历史原因具深刻认识,因而能设计出异常轻灵骨架,.从未出现肥梁胖柱,是法国现代建筑风格一特点。
58 英国
59 建筑电讯团
英国保守势力,使1851 年的水晶宫无以为继。直到30 年代末,格罗皮乌斯、曼德尔森、卜劳也尔等人先后离开纳粹德国来英侨居,并与当地建筑家合伙从事业务活动,对英国新一代同业才起推动作用,使现代风格在英国开始发展,在这些德国移民未来之前,只有1932 年完成的威廉斯E • Owen Williams (有“英国贝瑞”之称)设计的毕斯登镇“布茨”化工厂(图119)与1935 年“泰克敦”技术组Tccton Group 没计的伦软动物园企鹅池上螺旋桥(图120 )。1961 年伦敦成立建筑电讯团Archigram ,主张在建筑中突出管道线路设备布置。原“泰克敦”技术组成员拉士敦Denis Lasdun 加入这组织,主要设计是伦敦国立剧院(1965-1977),包括三个形式大小不同话剧演出厅;外观分成一系列多角多层横排标高,具有雕刻感,据说是谋求由剧院扩展到外界的的尝试。“电讯团”主要活动人物是司特令James Stirhng , 1964 年完成列斯特市剑桥大学工业馆。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1951年才为纪念伦敦水晶宫万博会一百周年而在南岸举办“布列巅节”Festival of Britain ,会场建设由卡森爵士Sir Hugh Casson 主持。有马修Robert N•Mathew (1906- )等设计的“皇家节日会堂”Royal Festiyal Hall (图121)与塔布士Rulbh Tubbs 设计的圆顶“发现馆”Dome of Discovcry (图122) ,直径111 米铝板团顶由钢管格架斜交支柱承重。大战以后,复兴重点是住宅、工厂、学校建筑,用预制构件造低层校舍是英国创举,如“CLASP 规格”预制装配法已发展到国外市场。60 年代伦敦天空轮廓开始发生变化,和巴黎相似,高层建筑不断出现,有的高达30 层。巴黎为保持上世纪以来形成的六层楼整齐街景,把高层限在凯旋门以西空旷地区。伦敦郡由建筑设计机构负责市内,官方建设工程人数众多,规模颇大,设计质量也高,在‘资本主义国家是少见的组织形式。1834 年英国建筑设计工作者成立世界最早专业组织称“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RIB 八( 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 ) ,比美国的一AIA ( 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早23 年。其他国家的类似组织则成立较晚,而且设计工作者与负责施工营造广商之间也不如英、美划分严格。
60 英国城市规划
英国在城规的贡献,胜过任何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但先走现代规划第一步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罗马。16 世纪的天主教皇,出于宗教上考虑,把罗马各著名教堂用新开直路连通,以利信徒朝圣而增加布施的收入。最宽街道可容五辆马车并行,又把远离市外水源引入城内,解决居民生活卫生问题。到十九世纪,法皇拿破仑第三委派欧斯曼Eugene Gcorges Haussmann(1809-1891)改建巴黎。为防止暴乱,把主要干道改直加宽,以利于行军和放射枪炮,镇压革命。果然,在1871 年对巴黎公社起义发挥了作用。又将河水通过管道引达用户,修建宏大阴沟。整齐壮观的栉比建筑,加上林荫道、公园、纪念像柱、殿堂对景,使巴黎成为世界最美游地。在奥地利,1889 年席塔Camillo Sitte ( 1843 一1903 )著《城市艺术Der Stadtbau nach seinen Kunstlerischen Glrundsatzen》,完全从观赏出发,赞扬历史城市广场、街景的偶然而不经意之美,着眼在环境构图而把交通列入次要,既诅咒地产投机商阻碍改建,又感到现实与空想的矛盾,无法调和,可称之为学院派规划理论家。
在十九世纪,由工业革命带来的危害,如污染、拥挤、犯罪等一系列问题,早已促使英国人加以注意而想尽改良办法。英国人口在十九世纪前半增加一倍,到十九世纪后半又增加一倍多,有迫切需要在都市行政设管理机构,另一方面,在规划上不再追求艺术效果而是注意经济价值。还有其他趋向,如十九世纪一开始,欧文Robert owen (1771-1858)就试验他的改良主义“工业村”理想,成立许多小规模自给自足工业社团。此外,拥有工厂矿山的资本家纷纷建造工人居住区,名为廉价出租,实际上笼络人心,使工人彼束缚而准于离开,为工矿提供可靠劳动力。
61 “花园城”
首次有关规划的书是1898 年雷华德Ebenezer Howard ( 1850-1928)所著脍灸人口名为《明天… … 和平改造的正路Tomorrow , 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1902年改称《明天花园城》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想把城市乡村各自优点结合为“花园城”。基本原则是:一、居民密度适合所谓愉快社会生活,五万人为极限;二、四周有绿带Green Belt 围绕;三、土地公有。根据这些信条,1903 年兴建“莱奇华斯”花园城Letchworth , 1920 年又兴建“韦林”花园城Welwyn ( 1952年变为伦敦卫星城),两城人口最后各限四万,离伦敦最近24 公里。花园城的批评者指为浪费土地,是汽车时代以前设想,既非城市又非乡村。柯布西埃也持对立态度,主张花园城立体化,建高层公寓。1904 年世界最早规划刊物《花园城Garden City》 期刊出版,后改称令天的《Town & Countryl Planning 城乡规划》 ,出版人是“城乡规划协会” Town & Country Planning Associatlon , 其前身是霍华德创立的“花园城与规划协会”Garden City & Town Phnning Association " ,而这协会的前身又是1868年成立的“花园城协会”Garden City ASSociationo。
62 “新城”
63 “卫星城”
关于城市法规,意大利1865 年就公布章程限制城市发展,对空地、街道、密度、分区都作规定,为世界最早确立规划法律的国家。1875 年瑞典与德国也公布类似法律。1909 年英国制定城市规划法案,乡村也同样适用。嗣后,每隔几年就有新城规或民居法律公布。1909 年又成立城规学院,次年,开始出版《 Tow n P 1 a n ni 09 Review 城规评论》 季刊,作为这学院官方刊物,现在由利物浦大学市政学科Dept of Civic Desig “主编发行。英国在世界上是工业城先驱,1943 年成立城市规划部- (后改为民居地方政府部), 1946 年宣布“新城”New Town 法案,到1965 年已有20座新城建成,8 处属于伦敦。新城是新建的小型城市,人口以8 万为限,工人都住在工厂附近,又得到学校、商店、文娱组织方便。“卫星城”satellite Town 是靠近主城的田园式城市,居民不到主城工作,免得浪费交通时间,但可到主城进行文娱活动。1952 年又颁城市发展法案,把原有一些小城扩大以吸收大城市人口。任何新建城市,为避免汽车过多,人口不得超过50 万。城规专业一些名词,在英国常用的如“区域规划”Regional Planning 是地理性的,在广大经济范围内,把一些地区联系成一整体。“总图”Master Plan 包括干道、公共建筑、航站、医院、公园等分布以及工商业区、邻里单位的安排。”邻里单位”Neighborhood Unit人口达到需要一所千人小学的数目,有零售商店、文娱组织位于适中地点,不被交通要道穿过,人口一万为限。“绿带”Green Belt 是城市周围植物区,用以限制城市扩张,又可阻止两城市相互并吞混合。这词本是1901 年英国米什勋爵Lord Meath 在一期刊上为围绕伦敦而提出称为Green Girdle 的改写。
英国规划专家也是世界闻名的。理论权威首推盖迪斯Patrick Geddes(1854-1932),是生物学家。他通过讲演、展览、旅行、设计草案,揭示城市阴暗光明两方面。常说:“观测在计划之前,治疗在诊断之后Survey before Plan , Diagnosis before Treatment ”。1915年著《进化中的城市Cities in Evolution》,从经济尤其是社会的研究,联系生活、工作,到市政建设。规划理论兼实践家恩温Raymond Unwin ( 1865 一1940 ) 1912 年喊出一有名口号“Nothing Gained by overcrowding太拥挤没好处”, 1920年著《Town Planning in Theory & Practice城规理论与实践》,莱奇华斯与韦林两花园城都是他所规划,自己就住在伦软郊区一处由他规划的花园村内,认为只有这样才真能了解设计需要。稍迟又有阿勃克朗贝Patrick Abercrombie(1863-1957) 1933 年著《Town & Country Planning城乡规划》。他对重建战后伦敦贡献很大,1943 年为迎接战后复兴,主编,《County of London Plan伦敦郡规划》,讨论居民密度与就业,但只孤立地看交通问题。1944 年主编《Greater London Plan 大伦敦规划》,预定复兴居民密度,规定内环、外环,比1943 年规划更深入一步,被评为不朽之作。他在皇家建筑师协会建筑学院讲授规划课,在利物浦大学教城市设计20 年之久,他肯定方格式Gridiron 街道优越性,是国际建筑师协会IUA 第一任会长。
1947年英政府又公布“城乡规划法案”。英国规划理论与实践具全球性影响。早在1903 年法国就接受霍誉德观点而成立花园城协会。嗣后德、荷、意、美、俄诸国都有类似组织,直到第二次大战后的卫星城。但英国规划先驱如霍华德还脱离不了浪漫田园观念,只不过感到现代城市人烟稠密、丑恶污秽。由于与拉斯金、莫利斯思想合拍,出于对城市的反感,而梦想追求城乡一体,但并未考虑建筑第四度即时间因素。欧洲数学家明考夫斯基Hermann Minkowsky于1908 年首次设想四维世界,把空间时间结合一起,认为两者再也不能孤立看待,就在这时,美国伯那姆Daniel.H.Burnham 所作芝加讲规划,还强调美观与秩序的伟大场面,忽视时问问题。真正现代城规专家应该推法国人埃那尔Eugene Henard(1849-1923),作为1900-1914年间巴黎建筑事务主管人,预见城市交通拥塞严重性,要设法解决。1913年他主持成立的法兰西建筑规划协会,成员包括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政论家、工程师、建筑家。他对城市交通,从地下到天上,想出许多解决方案。他的论点影响意大利未来派,使高速城市观念的形成,是当时规划专业最杰出人物。
64 工业城计划
另一法国人戛涅Tony Garnier(1869-1945) 1901-1904年间提出工业城计划,设在假想地区,居民三万五千人,居住、工作、交通、文娱活动严格分离,各不相扰。建筑全用钢筋水泥,平屋顶、悬臂罩篷、椿柱,风格得柯布西埃之先(图123);城内无教堂兵营,说明戛涅当时是有进步.思想的,城的外围有绿带、绿带以外是工业区,工业区夹在铁路与河流之间,居住区内无高速车道,行人与行车隔开。住宅四面透空,无内天井。20年代他把这些特点用于里昂城市建设,如此难得机会应归功于当时里昂市长赫里欧Eduard He rriot 这另一有进步思想者。1917年戛涅撰《城市建设研究Htudepour la Construction des Villes》,1924年又出版《里昂主要建设》一书,在德国黑伯布兰德Werner Hebe-brand (1599-1966)是国际城规工作者,从1919年起,从事民居设计,结合绿化、空气、阳光,在规划方面进行彻底改革。纳粹当政后,他去苏联,被委托作往往是整个区域范围规划,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他在西德汉堡、汉诺威、法兰克福等地作城市规划。
65 窦加底斯
50年代开始,国际最闻名城规专家是一希腊人窦加底斯Constantinos, Apostolos Doxiadis(1915-1976)。他在雅典学习建筑专业,又到柏林大学读工程课,回国后在政府作区域规划主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任建设部长,主持全国三千农村复兴工作,又到印度参加联合国设计测量机构活动。1953年在希腊自设事务所接办城规任务,有成员五百余人。如上述法国建筑规划协会一样,这些成员包括考古学家、建筑家、规划家、工程师、社会学家等。他创造一新词“Ekistios人类居住科学”,主张居住建筑必须与时间连在一起。他主持雅典“人类居住科学研究中心”,又管理雅典工科学院,学生九百人,包括来自外国留学生。他致力于规划希腊全国公路网与雅典海岸发展,预言世界城市从下世纪开始,将打破自身范围甚至国界,彼此衔接,从伦敦至伯明翰,从鹿特丹到司特拉斯堡莱茵流域,成为他所创的又一新词:“Ecumenopdis 城连城或普世城”。他的城规特点是没有市中心而只有核心。如需要扩充,只能由核心沿直线发展到市区边缘。在60 年代,他的国际性业务有伊拉克城乡调整规划,巴格达扩充,巴基斯坦伊斯兰堡规划,底特律区域规划,费城郊区计划以及巴西、加纳等国城市规划。
66 西德
西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受到严重破坏之后,经济复兴工作迅速展开。1956年西柏林音乐厅建筑方案由夏朗HanS Scharoun (1893-1972)中选(图124、125、126、127) ,屋顶外高、中、低,坡度与厅内地坪平行,坐椅斜坡又和天花板呼应。2218听众席分为许多小区,增加个人接触亲切气氛,排座错综参差,在不同标高用栏千矮墙隔断,演奏台被包围在中央。大厅平面用不对称形式,具轻松豪放风格。夏朗是德国表现派最后宗匠。70 年代他所设计西德一图书馆与博物馆开工。西德在民居建设工作上,广泛采用西方城规原理,布置高速车道,留出大片绿地。1957 年西柏林举办aHans y iertcl " 国际建筑观摩会,一如前述1927 年斯图加特居住建筑展览场地,由许多国家建筑师参加设计,从小住宅到塔式公寓,由高低不同的民居组成建筑群,俨然一座小城市(图128)。美国人司徒宾Hugh stubbins 代表美国参加这展览,设计一座会议厅(图129),由一对钢筋水泥拱券交叉作悬臂鞍形屋顶。这会议厅造型受由诺维斯基Mathew Nowicki (1910-1951) 设计的美国罗利城Raleigh 1951年完成的牲畜展赛馆的启发,这馆用两只抛物线形钢筋水泥拱交叉作框架,搭上悬索屋顶(图130)。但会议厅屋顶是预应力钢筋水泥板。1960 年杜塞尔多夫城出现一座新颖造型办公楼:Phoenix Rheinrohr(图131)平面是错开两长方形,并为体型极为轻灵生动的高层建筑,设计人是H.Hentrich与H.Petshnigg。西德在工业和学校建筑多受北欧、瑞典与美国影响。由于建设速度发展特快,一时出现急不暇择,顺手抄袭趋向。
67 瑞典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政厅(图132 ) , 1930年完成,由奥斯特伯格Ragnar Ostberg 设计,用传统材料,配些传统形式,但总的说还是表达现代精神的北欧一建筑杰作。同年,阿斯普隆德Gonnar Asphind 设计的斯德哥尔摩博览会场,创立瑞典现代建筑基础。马尔凯利亚斯Sven MarkeliuS ( 1889-1972 )于1939 年设计纽约世界博览会瑞典馆,又于50年代规划首都卫星城“魏林比”Vallingby(图133),人口六万,由16-19层公寓与低层组合建筑群,是吸取英国城规理论优点的突出一例。
68瑞士
瑞士国民性对任何新事物都持审慎态度,因之现代建筑只能在西欧完全走向新作风之后才在瑞士出现,这也说明为什么作为瑞士人的柯布西埃在出生本土巡到热嘲冷讽而无地容身。1913年瑞士进步建筑家创立“瑞士制造联盟”,是仿效1907年“德制联盟”先例。直到1926 年,瑞士才有一座为人所熟知的新建筑:巴尔城的钢筋水泥圣安敦教堂(图134 ) ,由毛瑟尔Karl Moser(1860-1936)设计。另有马亚Robert Maillart(1872-1940)是世界闻名的建筑工程家。1910 年他在苏黎世城设计一座堆栈,首次用环幅式(菌状)钢筋水泥楼板(美国人C . A . Turner 在1908 年几乎同时发明这样结构)。马亚1900年起就利用平板原理造桥,无梁无墩,专用平、直、曲线交X 形钢筋水泥板把全桥形成结构整体。1905年的Tavanasa桥(图135)是最早一例。这样的桥造价比传统做法低得多。但并未受到瑞士应有的重视,以为难登“大稚”之堂。只是在深山僻壤不易为人常见地方,才有出头露面机会。作为多民族、多语文国家,瑞士免不了受接壤邻邦文化影响。但总是不.热衷于追求新型建筑,而满足于保持固有国民逻辑与实际作风和纯洁质盈。居住建筑能在适应地形与住户要求的基础上,发展到整个规划范畴。
69 意大利
意大利是古典建筑源泉,有大最艺术遗产,作为一大博物馆而雄视西方任何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随科技的进展,人们对时间、空间概念,起根本变化。就如“墓犷沉寂”所笼罩的意大利,也不免受到震撼。文艺复兴时代传下来的透视绘画局限拘束,在1910年前后被立体派未来派艺术通过时间空间溉念解放出来。意大利诗人马里奈提Filippo Tommas Marinetti (1877-1919)于1909年在巴黎发表“未来派”宣言,颂扬机器、科学、速度,号召艺术界造反,去砸烂图书馆博物馆;指出一种板美感丰富了世界,那就是高速美。桑代利亚AntoniO Sant'Elia (1888-1916)作为青年建筑家对机械化新时代的反映,表现在他1913 一1914 年间所作方案(图136)。这些方案设想未来高速城市设施,如快车道、立体交叉、地铁、升降机等。他不幸死于战场,未能亲见理想的实现。未来派只有主张,未曾实践;其影响在于这些主张被20 年代建筑界接过去,下传到30-40年代,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现代建筑打好基础。
1927 年楚可Matteo Trucco 在都灵设计宣扬高速时代的“菲亚特”汽车制造厂(图137),是意大利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唯一大规模现代工业建筑。厂房平屋顶作为试车跑道。
70 奈尔维
1932年奈尔维Pier Luigi Nervi(1891-1978)经办的佛罗伦萨城体育场(35000座),钢筋水泥结构看台、屋顶,以崭新面貌出现(图138 )。他早在20年代前后就创制水泥船,嗣后专致力于预制钢筋水泥构件现场装配的大型空间,如体育建筑。特点在于构件本身在装配之后具有自在美观因素,看起来感到极为玲珑轻巧(图139、140、141、142)。另一意大利建筑兼理论家沙陀利斯Alberto Satoris 1935 年著《 Gli Elementi Dell' Architettura Funzionale 功能建筑大纲》 ,把三十国家现代建筑成就迄1934 年为止作一总结,1947 年罗马火车总站新厦征求建筑方案,由卡利尼等Galini,M.Castellazzi, V.Fad Kati,A.Pinto Nello & A.Vitelozzi合伙中选,于50年代初落成(图143)。候车大厅屋顶用一排弯形钢筋水泥悬臂梁,外墙装大玻璃窗。车站附属建筑都在附近配合市政要求的位置。古罗克遗留下来的废城墙一段也保留作为广场点级。1958 年完成的米兰城“派瑞利”大厦(图144 ) ,由庞蒂Gio Ponti(1891- )主持设计,结构为奈尔维负责,30 层楼板挂在四排八根钢筋水泥板形支柱上,一举打破传统框架形式,但因此而出现每层空间受到阻断而失去灵活性,与美国高层设计哲学显然有抵触。奈尔维1960 年设计都灵“产品创作陈列宫Labour Exhibit ,展览百年来社会、科技在造型艺术成就(图145)。方形大厅,16根20米高钢筋水泥柱,每柱承托预制边长39 米方形钢板菌状屋顶,十六菌状屋顶之间留出空隙作玻璃天窗多大厅四面全装玻璃,下面是两层辅助建筑。这设计优点是在时间上能争取开幕前十一个月完成,采用每柱独立施工做法,在程序上互不牵制,比传统方式快得多。奈尔维结构哲学存在很大经济性、简捷性、艺术性,无怪他被推崇为杰出建筑工程家。
71 荷兰
荷兰建筑经由伯拉基开了新篇章。他1898年设计阿姆斯特丹交易所,五年后完工(图146)。这设计没什么惊人特点,主要是他成功地创造出一种诚实纯朴建筑面貌,全部用传统材料,砖、石不施粉刷盖面,摒弃浮饰,参杂些似罗马式细部处理,与瑞典首都新建市政厅砖墙瓦顶一样带些威尼斯情调,异曲同工。交易所大厅内部钢拱析架连拉杆,都无隐蔽地露在玻璃屋顶之下,简单明隙,表达现代建筑精神。1907 年荷兰政府公布民居法案,规定一万人口以上城镇作出限制扩散计划。政府又尽力把土地转为公有,控制投机、阻止地价上涨,成立民居建筑合作社,规定整片临街建筑调和一致,由审美委员会控制其艺术性。阿姆斯特丹1920 年已有人口七十五万,还须为将来五十万居民安排住所,决定不建卫星城,而把新住宅区分散在市南与市西。荷兰是在20年代建造民居最多国家,在城市中到处可见光面砖墙、大玻璃窗,一片整洁、简稚新气象。荷兰市容不同于巴黎、伦敦。伦敦各广场只有中上层社会的公馆,巴黎大街许多六层楼房全为中产阶级占有,穷人躲在屋顶搁楼或僻巷贫民窟。在荷兰,西方评论家指出,中下层社会以及工人,住在像伦敦巴黎的比较考究地区,倒是习以为常的。
72 阿姆斯特丹学派
由于伯拉基的影响,1910年出现阿姆斯特丹学派Amsterdam School ,以反折中主义为主,主要成员是德克勒克Mioheld Klerk(1898- ),和前述德国表现派(这派是立体派、未来派混合而成的纯象征性,甚至狂想的失望心理产物)靠拢,创造新颖体型,走现代建筑道路。德克勒克设计的阿姆斯特丹两处公寓(图147、148),砖墙圆角和尖体都表现活力,尽管流到有意入画的倾向。兼受阿姆斯特丹学派与风格派二者影响的有杜道克Williem Marinus Dudok(1884-1974)。他走中立道路,工作几乎只限于希尔沃叙姆城Hilversum,所设计的几乎全是学校(图149 , 150 ) ,善于用传统材料甚至茅草屋顶达到现代建筑风格。
73 风格派
1917年万杜艾斯堡Tlleo van oesburg (1873-1931)出版池所主编的《Stijl风格论丛》杂志,是代表“风格派”Destijl观点的期刊。他属于一艺术集团包括画家、雕刻家、诗人与建筑家,如威勒士Jan Wils 、伍德J.J.P.Oud(1895- )。这派在建筑造型上打破传统封闭空间,代之以灵活穿插空间,最突出的例证是1924 年里特维尔德Gerrit Thomas Rietveld 设计的乌得勒支城一所住宅Utrecht-Schroderhaus (图151),钢筋水泥薄板交叉的墙面、阳台、量顶,表挞最纯梦“风格派”面貌。但也有人讥讽这是“卡纸板”式建筑。风格派代表作如1924 年伍德设计的户克住宅群Hoek van Holland (图152)和1925-1930年建成的鹿特丹墓夫好克Kiefhock 住宅群(图153 ),都是两层高的建筑。1928年威勒士设计的坷姆斯特丹体育场(图154、155)以及布灵克曼等Johannes Andreas Brinkmann&L.C.Van der Vlugt同年没计约吸奈尔卷烟厂(图156)等。风格派1933 年后停止活动。自从本世纪开始,由于人口急剧增加,阿姆斯特丹的城市规划工作就得到积极对待。荷兰市政府领导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它把城规工作交由私人事务所而不是市机关办理,1902年建筑家伯拉毯被委托主持阿姆斯特丹南区规划,完全按照他的意图行事。阿姆斯特丹市区规划每隔十年要修正一次。荷兰社会特色是民居与城规紧密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阿姆斯特丹南区民居设计,几乎全部出自阿姆斯特丹学派成员之手,因而街景协调,具有宁静诱人气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1948年起荷兰就从事重建废墟的艰巨工作。四分之一以上民居被毁,鹿特丹内环完全夹平,但这反而提供新机会。手工业与小工厂合营企业搬进新建分租车间楼。特别是鹿特丹,多样化公离可供各种家庭结构选择租用。鹿特丹并有一条专供步行的街道穿过闹市,这街道称为林班街Lijnbaan(图157) ,由巴克玛等J.B.Bakema, J.H.Van Denbroek 设计,被评为有高度水平的商业区布置。
七、现代建筑发展方向
74 大跨度大空向
现代建筑特点之一是能达到没有障碍的灵活大空间心德国人瓦希受Konrad Wachsmann ( 1901 一)于40 年代应格罗皮乌斯遨请,到美国在业务上合作并在哈佛讲课。他在大跨度上的成就,表现在为美国政府设计一种飞机库,1951年制成空间衍架模型(图158)。屋顶用钢管铆聚集方锥体,以形成大跨衍架。悬臂伸到50 米,总跨度240 米,并且可以无限伸展。这在侨梁、工业建筑、以及军事上都有实用价值。瓦希曼是伊利诺工学院高等研究所领导人。
75 薄壳
目前建筑材料如钢铁水泥,在现阶段只不过刚刚开始发挥特长,将来进展速度与广度是无法估量的。钢筋水泥不仅能在传统框架结构形式比用木材增加坚固性并相对缩小构件休积,更觅要是在于它的可塑性与通过体形增加强度,如桶壳、摺壳之类。继1916年巴黎机场飞艇库之后,1622年德国用0.60米长钢筋扎成半圆网状球体,敷以32毫米厚水泥浆,由此导致薄壳逐步进展。1925年德国耶拿蔡斯透镜厂天象馆(图159)与1926年柏林天象馆(图160) ,都用同法完成半圆薄壳顶。1929年弗赖西奈Eugene Freyssinet (1879-1962)在巴黎近郊建一座机车库,也用薄如纸板的水泥双曲壳体屋顶,并开天窗。西毋牙人陶鲁加Eduardo Torroja(1899-1961)1935年在马德里设计跑马场看台,用悬臂薄壳水泥顶(图161)。1939 年梅拉德,在苏黎世的瑞士全国展览会场设计抛物线形筒壳水泥材料馆,壳厚6 厘米、跨度16米(图162)。西班牙人坎迪拉Eelix Ca ndela(1910- )在马德里学习建筑专业后,1939 年去墨西哥定居。他自己说“感到一天一天变得离建筑更远,对平面图、窗剖面细部都觉毫无兴趣”。1952 年他为墨西哥大学设计宇宙射线实验馆(图163),水泥薄壳厚度只16毫米,为的是使射线容易透过。1957年他在墨西哥首都南郊Xochimilco设计一餐厅(图164 ),用八块相同40毫米厚水泥双曲拱,并成如同一朵大地莲花薄壳大空间,具有相等于900平方米面积。坎迪拉自夸这是他主要成就。双曲拱能用直线模板捣浇水泥,因而经济便捷。1954年丹才森等Heinrich Danzeisen , Hans yoser , Heinz Hossdorf Stutz 在瑞士设计弹性织品厂(图165) ,用七节各长7米,每两节直径相差4米的截锥薄壳之半,倾斜连贯组成车间,跨度最宽处31米,壳厚70毫米。在两薄壳外围形成弧形间隙,装置玻璃窗。薄壳的前途无限,尤其在少雨而模板方便地区,有其经济性。某些薄壳具有屋顶连墙整体造型,一装玻璃窗就算完工。前述巴黎工业技术中心陈列厅,是这类型自前最大一例。薄壳脱模时刻,是其体形最富吸引力的一刹那。严格说,薄壳不能算为建筑,只可介于建筑与构筑物两者之间。
76 悉尼哥剧院
1956年澳大利亚政府征求悉尼港奔内浪押歌剧院建筑方案,由丹麦建筑家伍重Jorn Utzon(1918- )中选。歌剧院用八只壳体组成屋顶,剧院底座包花岗石围墙,遥望宛如白帆临海,富有诗意(图166)。但这仅仅是一幅即兴的素描风景,并不是由工程计算结果的图纸。因而在开始施工后,出现重重困难:壳体屋顶结构制图工作靠电子计算机还需六年,壳体面积与厚度远远超过一般薄壳特质,最后不得不把原意用钢筋水泥薄壳改为予制钢料筋架支撑壳面,全部工程17年以后完成,造价比最初估算超出十倍。这说明强调艺术效果忽视现实的危害性。但也有人认为出自建筑家高超的表现手法而得出这歌剧院惊人面貌,引起麻烦还是值得。伍重用中选得来的奖金周游世界,1964 年来中国并到南京。他在丹麦设计住宅、学校,1964 年参加苏黎世歌剧院建筑方案竞赛,又得头奖。伍重在歌剧院施工过程中,饱经辗转折冲,加上复杂人事因素与实现壳体方案反复更迭,他受到的磨炼为近代建筑史罕见。但他竟能发挥才能,坚持表现意志。令人联想到1936年在美国,当厂主约翰逊把制蜡公司建筑工程委托赖特设计后,他问另一建筑家,赖特能替他节省造价多少?那建筑家回答说:“你不要谈省多少,而应问赚多少”。事实证明,制蜡公司有招待人员专司引导每天二、三百人参观访问。由于办公处天窗漏雨,还有常设维修小组,这也只能引起和来客谈论的花絮,而绝无损于核特的名声。制蜡公司牌号商标因之无形中传播远近,产品杨• 销,得到广告上极大好处。文艺复兴时期教皇们想方设法笼络大艺术家,使在改善教廷环境工作巾,发挥建筑绘画雕刻独特才华,既可标志教皇统治纪年,也核哲匠大师们驰名作品而把自身登上史册。悉尼歌剧院的建成,也何尝不遵循这规律?
77 球体网架
如果不能把薄壳完全作为建筑,球体网架就应更如此,它只不过是一种几何形体。富勒Buckminster Fuller (1895-1983)根据球休用最小面积包最大体积这一原理,谋求以最少材料,造成最大容积。他用高拉力铝合金甚至卡纸编成球形网架,附着透明塑料或敷盖夹板,作为各种生活或工作场所。他的哲学,和密斯的“少就是多”不一样,而是“少里求多”。球体网架是继1851年伦敦铁架玻璃水晶宫进一步发展体型。事实上,1967 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博览会美国馆,就是用富勒76.2米直径半画球体网架数盖透明塑料作为八层楼高展览厅(图167)。此前,美国政府也不止一次用同样体型参加其他博览会。富勒本是海军工程队成员,具广泛科技兴趣,他曾试制新型汽车,因而联想到成批生产民居问题。1927年他试制球顶住宅(图168),用极木架外包木夹板,室内直径12米。1946年又试制圆形住宅(图169),可照飞机制造程序大量生产。他又试验用1.8米长竹杆编结网架,成为7.6米直径球体住宅,在亚洲大金产竹地区有实用与参考价值。他的预制半球休房屋,被美国五角大楼看中,可用飞机空投作临时营房或北极雷达站(图170)。他最大胆设想在于用网架圆顶把芝加哥全市罩在下面,以及用3.2公里直径网架圆顶把纽约市北半商业区300 万居民包盖在内。这种作法在某一地区却有现实意义,比如严寒地带城市就可以避开风寒,在保温环境中维持工作效率。
78 汽车旅馆
79 拖车住宅
美国四分之一居民每年迁居一次,似乎总是李动。交通方便,尤其由于汽车的普遍,国民性喜新好奇,见异思迁,都助长流动不息倾向。薄壳、球体网架、预制装配等轻架薄壁房屋,有如浮萍一样,更利于流动习惯的发展。汽车后面挂住宅式拖车,比传统房屋容易维持,于30 年代开始推广。同时,汽车旅馆Motel 如雨后春笋散布全美,专供汽车旅行过夜,所不同于常规旅馆的是卧室外侧有停车地方。为便于旅游,汽车旅馆也在欧洲出现,希腊有两处,捷克也发展这种旅馆。拖车式住宅可免住旅馆而在任何空地过夜。拖车内隔成卧、坐小间,带有厨、厕、浴设备,可被拖到任何“拖车园”Mobile Park“抛锚”,交付租地费,就地接通水电,停居几天或暂时落户。这类活动住宅在全美约占四分之一。汽车制造业起促进作用,到60年代更进一步把拖车园变相作成立体集中,改进设计布五,钢材水泥甚至塑料预制居住单元。如抽斗式吊挂在容有水电管道交通竖架,有如把人类拉回到架木为巢的古代。每户造价只有常规住宅一半,用地面积缩减到更为可观。这种设想早在1947年就由柯布西埃首次用模型倡议(图171),证明如把360分散户如由常规布置,改为集中成一幢,就只占十户用地面积,即节约用地1 / 36 。沙夫迪Moshe Safdie (1919- )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1957 年国际博览会场展出由他设计建成抽斗式住宅群Habitat(图172),可住354 户,各有阳台小花园。每户预制后再吊装到架上,有如插头塞入插座一样合拍。沙夫迪这类设计有些在美国城市以至中美如波多黎各和以色列,先后完成施工。蒙特利尔1957 年博览会富有戏剧性结构有三座:富勒球体网架美国馆,沙夫迪抽斗式住宅群和奥多挂网西德馆(图173 )。奥多 Erei otto(1025- )别号“蜘蛛人”善于立柱张网处理空间。西德馆是用一米直径钢管竖杆,张挂预制预应力标准化钢缆支撑网体,再贴教塑料透明薄膜。1972年西德慕尼黑奥运会场,有些个体建筑也采用他的张网屋顶。这类屋顶最适合大空间,在较小结构如居住建筑中怎样开门以及分隔内部,都成难题。他是斯图加特大学轻结构研究所主任。
80 抽斗式住宅
81 张网结构
82 充气结构
用作纯拉力结构的网体最轻:比网体更“充气结构轻的要算充气结构了。最早由英国工程师兰开士特F.W.Lancastcr试制(又一说由英国Herber Stevens jr.1944创制),由美因1946年用作雷达站。2毫米厚塑料胀成空间,和地面密接牵牢,打进比大气压只高0.0025公斤气压,就可以膨胀成半圆顶或其他形体。进出工作通过双重门密封仓。特大形体需要二到三倍大气压。充气结构要保证稳定,使不摇摆,再加防火效能和承受一定的雪荷载。1960 年龙迪Victor Lundy为美国原子能委员会设计巡回展览厅,平面葫芦形,面积二千平米以上,帐壁是双层尼龙,开合轻便,往来于南美各国。1971年英国用充气结构参加巴黎“两年一度艺展”。巴黎东郊有充气体育馆长60米,宽40米,高19米(图174)。这些结构都属空气支承类型,还有空气骨架式(0.04-0.5 大气压)与混合式,即使供气中断也不会倒塌。
至此,传统的直线直角砖木甚至钢铁水泥建筑,都被打入历史垃圾堆,建筑史也可以烧掉了。
八、新建筑趋势
西方旧世界自古留下来大址建筑物,其中有很多历史名迹。和西方媲美的主要有中国。出于劳动人民创造才能,我国古老文化包括建筑,在广阔地域留下大虽遗产并施影响于一些邻国。西方工业革命后以迄现代,建筑家工程家之多,建设数量之大,质量之高,在一独立系统中几乎登峰造极,尽管发动、策划、提供经济条件,少不了统治阶级,但落实以后,一砖一瓦,就出自劳动人民血汗。某些建筑物功能或因本来就不明确,或因时间不同而有所改变甚至用途全失,但其形式还是被爱护保存下去,这超时代性价值还值得珍视。今天,西方现代建筑被书作主流与源泉,具世界性影响,远到南非好望角、大洋洲、朝鲜、日木,都被纳入范畴,更不用说东欧甚至第三世界。一个人从飞机降落到任何一地,如果不被告知这城市名称,就无法识别,而只感到每个城市面貌大同小异,几乎没什差别,这就是人们所称的“国际式” International Style。但这仍然是建筑师的建筑而不是人民的建筑,那还有待于下一步进展。现代建筑具有科技特点:减轻自重,预制预应力、新材料,新结构,施工与制造机械化,复杂与昂贵的水、电、空调、自动化设备,再加高效能的适用、轻灵简洁的外观,这些都是各国所共有,并且在高大公用民用建筑,无论何地都各具相同烙印,只是个别小休型建筑因材料地域限制,如住宅之类,才保留一点独具特色。现代建筑在西方,经过两次突破阶段:第一次突破是1824 一1856 年间发明的水泥与制钢术,把技术性肢体披以传统外衣,然后从手工业步入机械化,第二次突破是本世纪肋年代后,设计论点由艺术处理改为科学分析,比如新结构概念产生新形式等。
83 “蓬皮社艺术文化中心”
1977年在巴黎市中心区出现“国立蓬皮艺术文化杜艺术文化中心"Certre National d'Artet de Culture Georges Pompidou,建筑新风格使学院派甚至习见现代建筑者都为之吃惊(图175)。外围四面大片玻璃,露明钢制构架与设备管道纵横交织,加上露天塑料钢架筒形电动扶梯间,宛然一座化工厂,引起人们又一次问道,这是建筑吗?答案不但肯定,而且还指出这将是从下世纪开始法国以及全世界新兴建筑大方向。这“中心”建筑是通过方案竟赛由皮阿诺Renzo Piano(1937- )伙同罗杰斯Richard Rogers ( 1933- )负责设计。全部六层,集中布置视听觉艺术活动,分层安排艺术作品展览,电影音乐演奏,30 万册图书新闻开架阅览(但不出借),音响戏剧研究,工业美术设计。另有餐厅、商店、饮食店、停车库。日常每天接纳万人,使居民老幼都有机会参加活动,不帝消费社会一座文化超级市场。
84 “国际现代建筑会议”
建筑物既然趋向国际化,很自然,建筑家也已经打破国界。远在1850年伦敦国际博览会为筹备建馆,就曾公开向各国征求方案。1927年日内瓦国联总部大厦与1957年澳洲悉尼歌剧院建筑,也都是用国际竞赛方式征求设计人的。柯布西埃由于布国联总部方案落选而耿耿于怀。1928年纠合具有现代思潮建筑家在瑞士开会,组成“国际现代建筑会议” CIAM-Congres Internationauxd' Architecture Moderne”,目的是为反抗学院派势力而斗争,为现代建筑确立方向,并发表宣言,大意是建筑家使命是表达时代精神,需要新建筑来体现今天物质情神生活。建筑形象随社会经济的改变而改变。会议谋求调和各种不同因素,把有关生活的经济社会地位摆正。接着每隔二年左右召开会议一次,地点轮流在英、法、德、意等国家,讨论项目主要是城规与居民。以“雅典宪章”Athcns Chartor 闻名的第四次会议制定城市规划纲领,指出城市功能是生活、工作、交通、文娱活动的满足。但评论者认为,城市历史因素与人口激增的对策被遗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7 年在英国开第六次会议,标志第二阶段开始:决定增加成员人数,使年轻专业者有参加机会,因之出席人数最多时超过200 人。后来几次会议由于青老成员意见分歧而伤和气,导致1956 年第十次会议的分裂为两派而于1959 年宣告结束。吉典在这组织30 年中,始终是会议的秘书。会议主要成就是使人们对现代建筑与城市规划有所认识。
85 “国际建协”
另一国际组织在上述国际“会议”成立20 年后出现的,即“国际建筑师协会,IuA-International Union of Arcllitects。1867年欧洲成立“建筑师中央公会国际委员会”Societe Centrale des Architects Internationale Comite,后改称“国际建筑师常设委员会”International et Permanent Comite des Arch1tects。1932年法网雌刻家卜劳克Andre Bloc(1896-1966)与建筑家瓦哥份Pierrte Vago 访问苏联,和其他国家建筑师会面,讨论用上述方式成立组织,于莫斯科创设“建筑师国际联合会” Reunion International des Architects, 1933 年和1935 年各开会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8年在瑞士由23 个国家的代表,决定把解散的“国际联合会”与“国际常设委员会”合并,改称“国际建筑师协会”。贝瑞任名誉会长。英国的阿伯克朗贝是会长,参加开会的达400人。以后每隔二、三年开会一次。1955 年在芬兰召开的第四次大会,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会员国,1958 年在莫斯科召开的第五次大会,选我国为副主席,从1961 年连任到1965 年。这时已有60个会员国,包括建筑师16万人。会场用英、俄、法、西班牙四种语言。历次讨论项目有民居、学校、文体活动建筑以及城规、建筑工业化、建筑师职务义务等。会场有时展出会员作品,也举行会后参观游览。1972 年在保加利亚召开第十一次大会。我国由1967 年起失去联系以后,重新派人参加。这次也是第一届世界大会,到会者54 国,2000 人出席。讨论之外,有书刊图纸展览。1978 年在墨西哥城开会,参加者有建筑家、规划家、专业学生7000 人。
86 建筑期刊
有关建筑定期刊物,随时记载各地建筑动态,对建筑理论、历史、评论介绍传播起重要辅助作用。远在1829年柏林就有建筑杂志问世。1834年英国发行《建筑杂志》 Architectural Magazine 。法国1840 年出版《建筑一般评论》。1854 年英国发刊《营造家》The Boilder杂志。1876年美国创刊《建筑师》 Architcct,1891年又出版《建筑实录》 Architectural Record月刊,继续销行到今天。美国又于1892年发行《瓦工》 Brick Buider杂志,1917年改名《建筑论坛》Architectural Forum 到1964年停刊,1972 年复刊后,翌年又停。伦敦1896 年创刊《建筑评论》Architectural Review,是英国权威性杂志。最早建筑师组织官方刊物始自1836年的《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月刊》Journal of 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
今天,全世界建筑期刊多种多样。北欧、以及苏联、东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每国都有自己刊物。日本多至四、五十种,主要登载本国近期建设成就,兼报导世界其他各地有关情况。前述法国人卜劳克于1930 年始创法国期刊《今日建筑》 AA-Arcbitecture D'Aujourd'hui 还定期作有关国际建筑活动总结。

《近百年西方建筑史》的笔记-第60页 - 鲁道夫

鲁道夫paul Rudolf ( 191 8—)是格 罗皮乌斯的哈佛学生并受些赖特影响,是建筑界第二代一个中坚。他一度作过耶鲁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于1961年设计该院教学楼(图67),地面上七层,共有39不同标高,由于强调流动空间,以致五个年级互相子扰并各自摆摊的杂乱情况,不到五年工夫已糟像样子(图68),1963年他设计波士顿麻州行政中心大厦(图5这办公楼内分社会治安、医疗卫生、教育和预防等部门。全建筑围绕三角地形,属于波士顿市中心新规划一部分。

《近百年西方建筑史》的笔记-第22页 - 赖特

……弗兰格回德国后,通过一家柏林出版商于1910年刊印赖特专集,翌年又刊续集,把赖特介绍给欧洲建筑界,同时并举办赖特作品展出。当年看完展览的密斯说:“我们一帮青年建筑家痛感内心混乱。赖特具有令人意想不到的魄力,清晰的语言和富丽形式的创作才能。他的影响即使看不见也会感觉到”。【在瑞士苏黎世城,1912年荷兰建筑家伯拉基作有关赖特的讲演,听众之一是柯布西埃。同年,瑞士建筑学报刊登讲词,柯布西埃又是读者。这时柯布西埃初闻赖特大名。极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者赖特,和另一个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者柯布西埃,都强调不是建筑应该服从使用要求而是使用者应该服从建筑要求。但两人却走向水火。赖特讽刺柯布西埃是那个“写小册子的画家”。作为回敬,柯布西埃说“不认识这位建筑家”。】
童老先生行文真是鬼斧神工,比起一般的建筑史实在太有味道。
比如此处说道赖特对柯布的影响:
起——柯老爹听了讲座,看了报道。
承——个人主义共同点
转——走向水火
合——互相讽刺

《近百年西方建筑史》的笔记-第22页 - 赖特

直到1919 年,才有日本人请他到东京设计帝国旅馆(1922 年完成,1968 年拆除扩建),这旅馆除在1923 年关东大地震时由于抗震有效而使赖特自豪外,在日本并未起什么影响,如新思潮或学派运动。(古根海姆)这省力想法可能是医治“博物馆疲劳病”良方。惟展览墙面因是弧形和地面倾斜而引起挂画的不便。只因画面都不太大,用铁角伸出墙面使画片脱空稍许,就解决了。门徒来自四方,也有中国人。学生做些农活供应食用,轮流司厨,并不时就地取材添造房舍,又兼画图员工作。赖特还是照收每人每年1500 元学费,房舍作为私产。他的作品并不属于国际形式而只能由于这位“美国佬”乖僻性格而产生出来的。


 近百年西方建筑史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