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思想概论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3
ISBN:9787300130682
作者:鲁多夫•贝尔奈特(Rudolf Bernet),依索•肯恩 [耿宁](Iso Kern),艾杜德•马尔巴赫(Eduard Marbach)
页数:266页

作者简介

现象学是20世纪西方最大的哲学思潮之一,其创始人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1938)毕生完成了博大精深的先验现象学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胡塞尔思想企图将现代数学和逻辑学的严密性与形而上学传统相结合,其内容风格素以抽象艰涩著称。本书三位作者均为国际著名胡塞尔现象学专家,均(曾)在比利时卢汶胡塞尔档案馆长期工作,熟悉胡塞尔多达四十余卷的著作。本书紧扣胡塞尔著作本身,对胡塞尔一生主要哲学思想进行简明扼要的阐论,非常有助于哲学和人文科学理论研究者及高校师生对胡塞尔现象学思想的系统而准确的了解。本书出版后,一直受到各国现象学学者的好评,其英译本前言作者Lester Embree特别指出本书称得上是一部“学术杰作”。

书籍目录

导  论
第一章 数学,逻辑学,现象学
§1.算术概念的心理学根源
§2.纯粹逻辑学和心理学
§3.现象学的认识理论
第二章 现象学作为纯粹的或先验的意识之科学:方法论基础
§1.现象学的或先验的中止和还原
§2.“艾多斯的”还原:现象学作为意识的本质科学——本质研究的方法
第三章 现象学意义上的普遍意识结构
§1.意向性
§2.时间意识
第四章 知觉,物,空间
§1.显现作为物的混合再现和作为部分的自所与项
§2.显现连续体及其构成性成就
§3.物构成与空间构成的运动觉的动机作用
第五章 直观准现前现象学
§1.想象,图像意识,记忆
§2.对他者的经验
第六章 判断和真理
§1.语言表达,意义,意向性意识
§2.真判断,理性思维,认知对象的直观所与性
第七章 静态构成和生成构成
第八章 我和个人
第九章 生活世界作为客观科学的基本问题,以及作为普遍真理和存在的问题
第十章 第一哲学和第二哲学(先验现象学和形上学)
附录一 有关胡塞尔的生平、著作、活动的资料
附录二 关于胡塞尔遗著的说明
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后记

编辑推荐

《胡塞尔思想概论》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内容概要

鲁多夫•贝尔奈特(Rudolf Bernet,1946—  ),现任比利时卢汶大学哲学教授及卢汶胡塞尔档案馆馆长(自1997年起)。国际著名现象学学者。除本书外,其著作包括:《胡塞尔现象学导论》(1993,合著)、《主体的哲学》(1994)、《意识和存在:从现象学观点看》(2004)等。
依索•肯恩(耿宁)(Iso Kern,1937— )现为瑞士伯尔尼大学哲学系退休教授。国际著名现象学学者和东西比较哲学家,在卢汶胡塞尔档案馆长期参与胡塞尔遗著编辑工作,为三卷本胡塞尔遗著《主体间现象学》的编者和导论作者。除本书外,其著作包括:《胡塞尔和康德》(1964)、《胡塞尔现象学导论》(1993,合著)、《生命中最重要者:王阳明及其后继者论“致良知”》(2009)。
艾杜德•马尔巴赫(Eduard Marbach,1943— ),现为瑞士伯尔尼大学哲学系退休教授。国际著名现象学学者。除本书外,主要著作包括:《胡塞尔现象学中的自我问题》(1974,主编)、《胡塞尔现象学导论》(1993,合著)、《心理表象和意识:朝向现象学的再现和指称理论》(1993)。

章节摘录

版权页:现象学还原的基本成效胡塞尔在其19世纪20年代的一篇文章中写道:“主体性,它普遍地,最终地是我的主题,而且它是一个纯粹自足而独立的主题。指出这是可能的并如何是可能的,这就是现象学还原的方法描述之任务。”胡塞尔是在《逻辑研究》出版后(1900-1901年)才对此“主体性的纯粹主题”(同书,p.2 03)逐渐从方法上进行了清晰的反思。然而可以概括地说,胡塞尔在1905年左右所理解的现象学还原的真正成效在于,以其特殊性在方法上清晰地限制了《逻辑研究》已经论述过的现象学分析的研究领域,即在方法上确保了此一领域的纯粹的、未被混杂的所与性。在此著作中,胡塞尔将一种心理个体体验的具体复合体,即意识流,如其后来所说的,限定为描述心理学或现象学分析的研究领域。这一领域,纯粹通过反思特有的“直观和思维的反自然方向”,达到了主题的所与性。“我们不是进入彼此多重叠合的诸行为之实行,并因此专门朝向这些行为的对象,而是应当‘反思’,即使这行为本身成为对象。”我们应当使“我们的理论兴趣”朝向这些“至今尚未成为对象的行为”,“我们应当通过新的直观行为和思维行为来观察这些行为,分析它们,描述它们,使其成为种种不同思维的对象”。


 胡塞尔思想概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对于现代人而言,应该懂一点现象学,作为“本体论巨人时代”最后的辉煌,胡塞尔为我们展现了一片全新的天空。我们所体认的这个世界,真的是实际存在的吗?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在思索着。正如著名的“缸中之脑”的比喻:也许我们只是一群大脑,泡在营养液的缸中,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的幻觉,我们觉得自己在行动和改变,其实一切并不存在,至少,无法证明自己不是缸中之脑。这是一个极端的说法,但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作为人,我们沉浸在文化、习俗、规范、社会之中,我们以为很多东西是自己的想法,源于独立判断,却忘掉它们其实是习俗的产物,是在各种约束下的规定动作。不要以为感觉不会被蒙蔽,比如我们说世界是彩色的,却忘掉很多动物眼中的世界和我们不一样,猫只能看到黑白颜色,而有的动物却能看到红外光,在它们眼中,人类的相貌都一样,不过是一群在黑夜中仍在发光的移动物体而已。这说明,颜色是人类根据自身视觉定义的,它没有普遍性,非客观规律,真正的真理是频率,而非红色、蓝色。然而,你看到频率了吗?世界因各种各样的现象将我们带入误会中,可我们如何避免这些误会呢?我们看到的一切,究竟是现象还是幻像?如何将现象从我们的意识中剥离出来?胡塞尔的伟大,在于他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建构了一套辉煌的理论体系,然而,他的思想因丰富而驳杂,因专业而难懂,本书作为解读之作,力求为我们展现真正的胡塞尔。体会胡塞尔,其实就是在体会天道,只有知道世界的本质如何,才能在此基础上建构道德,一个社会道德坚持的松动,不仅仅是人心的问题,更是因为我们失去了对天理的兴趣,于是,道德就变成了仪式,只与人相关,与天无关,结果只能腐朽和崩溃。一切文明的复兴都是整合功夫,东方社会欲重建天人合一,必先将人类文明中关于天道的最新思考引进来,新文明才有希望,从这个立场看,胡塞尔不可或缺。
  •     此书是为研究现象学,尤其是胡塞尔现象学的中高级水平者所写,不适合初学者使用。而且对胡塞尔思想的评论多于介绍。因此,请读者千万不要把它当做是胡塞尔现象学的入门读物,否则会吃亏的。此书的翻译甚为流畅,但是对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些名词术语的译法与以前出版的胡塞尔著作中的译法不尽相同,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     中译者序言的第三部分”本书翻译背景及翻译问题“的开篇有一大段话都被删去了,挺精彩的,符合李老对”心迹学“的揭露。看来应该是编辑劝李老,书也出了,您老就消消气吧。PS:中国的”同事“的小计谋碰到李老这种较真的人,也很无语吧,妙。译者一年前曾首先就本书译事联系于贝尔柰特馆长。贝氏非常高兴并告知了另外两位作者,听取意见。不久后我的旧友耿宁先生通过马尔巴赫转发我一封电邮长信(耿宁不使用电邮),大意如下:经他与中国“同事”了解情况后得知,此书已有两位安徽青年学者开始了翻译,“虽然他们尚未与外国或中国出版社联系版权合同问题”。耿宁对我说:“那就让这两位中国青年现象学家完成这件工作吧!”但是我却感到这个回答似乎并不“切题”。因为这个由他的中国友人告知的说法,在我看来,几乎不大可能发生:这样的费力工作,今日还可能有人不先联系好国外版权和国内出版社就动手翻译的么?我于是给本书三位作者写出了第二封信,表明我的翻译计划属于我在中国学界推动“重读胡塞尔”的长期计划中的一项,希望他们了解其重要性;而且我们的现象学研究工作,不是为了个别人“因人设事”的,而是为了广大读者的实际需要着想的,如果确有其事,则应该正规进行,不需含糊其辞。按此理解,我决定遵照惯例“公事公办”,开始了进一步安排,也就是不再通过私人关系进行联系了(毕竟我早在80年代中期就认识了耿宁,而我的《通论》的两岸译本早在90年代初就送至卢汶档案馆收藏了)。我补充了这第二封信,还有一个意图:如果真有所谓“安徽二青年”在翻译此书之事,并合乎学术标准,当然希望两人在得知此事后能主动与我联系解决,至少他们应当先落实版权及出版社事宜。考虑到这种虽然不大可能的可能性,我又选择了科隆大学史特吕克同时期写出的性质类似的另一部书《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也向两家出版社另行做了推荐,以便在本书确实已有他人承译后,改为翻译史特吕克的这本书。结果,“安徽译者”之事并无下文,而推荐的这两本书中,最后还是落实了本书的版权,我遂马上动手将其翻译出来了。我相信,三位作者是乐意见到他们的辛苦著作终于被译成中文出版了;更会高兴得 悉中国的现象学读者也有机会读到有关胡塞尔哲学的研究性专著了。

精彩短评 (总计13条)

  •     看了前三章,标记一下。
  •     胡塞尔的哲学历来都是十分艰涩难懂,本来想靠这本书弄清点基础概念,没想到确实不太适合,建议把基础概念和术语基本搞清楚了再看这本书吧,其实这本书有点鸡肋了
  •     相关阅读:《佛教哲学与 唯识现象学 : 吴汝钧与 赖贤宗对谈》
  •     匆匆掠过
  •      选读
  •     毫无疑问,胡塞尔的“现象学”就算是对哲学专业人士也是不容易对付的难题(或许对更多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不能得其门而入),我亦觉得在今之学界能真把握其精神者实是屈指可数,注意,我所言之真把握者的意思就是康德所谓之在自己的理性当中彻底的演绎了它。今虽有李幼蒸先生将三位著名的研究胡塞尔学者之导读译出,就其内容来看,亦怕会让没有入门的人觉得不知所云,但这不是“现象学”的问题,而是读者自己的问题,必竟,谁又能那么容易掌握某种可以说进入于“最高”的东西呢!哲学,如果我们还想对得起它的话,除了走向超越论的道路,还有什么其它的可能性吗,但超越论的道路(现象学还原)又必竟在哪里才能停止呢?吾读胡塞尔之书,觉其还算清醒,有时其把“现象学”当成是今世之人理解德国古典哲学之桥梁,想想现在德国古典哲学在世俗的命运,实在是不胜唏嘘!愿有识者共勉!!
  •     张庆熊老师推荐。不适合入门。
  •     第二章,第三章,第七章,第八章
  •     本书学术价值极高,是本值得拥有的好书。
  •     现在顶烦李幼蒸!
  •     佳作
  •     由知名的德语现象学家所著的概论,依据的资料极为丰富,但本书虽说是“概论”,却并不能当作“导论”,偏重于细节问题的探讨,而没有很好地突出现象学的全貌。
  •     原序中李老提到的“安徽二青年”的段子被删了,挺有意思的一段,呵呵。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