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 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
ISBN:9787500437086
作者:(美)弗朗西斯·福山
页数:401页

读完写了个概述

本书于1992年出版,当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正掀起一股新的自由民主化浪潮,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者在1989夏写的《历史的总结》一文的基础上出版了该书。福山在《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中试图论证的是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最后一种统治形式”。作者将本书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作者阐述了为什么我们需要再次提出世界普遍史的可能性;第二部分作者把现代自然科学作为一个调节或机制来解释历史的方向性和连续性;第三部分作者引进黑格尔“为获得认可而进行的斗争”来论述它对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第四部分用获得认可的欲望来重新解释文化、宗教、工作、民族主义和战争,并将它所表现出来的某种形式放到未来的环境中来考察;最后一部分讨论了自由民主制度在未来所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由此可能产生的“最后之人”的问题。通过这五部分,作者较为完整地论述了上述主题。从20世纪的历史来看,虽然上半世纪社会主义在许多国家取得胜利,并在下半世纪形成两极对峙的格局,但是到了20世纪末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大面积瓦解,许多国家走向自由民主制度;福山从中看出了自由民主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历史趋势。福山首先从自然科学入手论证。他认为由于自然科学的可积累性,人类历史不太可能走向循环(除非人类毁灭),也就是说人类历史是有方向性的。加上人类的社会制度的形式是有限的,因此存在着一个“历史的终结”。自然科学发展的外在表现是军备竞赛和经济发展,内在动因是人的欲望和理性。换言之,人的欲望和理性推动自然科学发展,进而促进军备竞赛和经济增长。同时人类通过长期的实验,尤其是20世纪的实验,找到了资本主义或者说市场经济这种能够较好地配置资源的生产方式来最大程度地满足人类的欲望。但是,这还并不能推出人类必然会走向自由民主制度,因为很多国家的经验表明政治专制经济自由的情况下能获得更大的经济增长。作者认为评判一个社会制度的好坏要有一个跨历史的标准,书中作者选择了人性这一标准。由此福山重新考察了人的本性问题。借助黑格尔的哲学,他认为人性中除了拥有基本的欲望外,还有“为获得认可而进行斗争”这一因素。这两者共同推进了历史的进程。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只考虑了前者而忽视了后者,他认为这也正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错误之处。福山认为在非自由民主时代,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奴役和被奴役的状态,只有一部分人获得认可,并且这种认可是有缺陷的,因为认可他的人不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完整的人,因此它存在着巨大的矛盾。而在自由民主制度下,则可以在自由和平等的原则下,将这种认可从通过奴役他人获得转化为通过企业家精神、科学研究、政治领导、体育、艺术等方式获得。这样不但使所有人都能够更大程度地获得他人认可,而且也避免了人失去“优越意识”而成为“最后之人”的危险。总体而言,因为自由民主制度能最大程度地满足柏拉图所阐述的灵魂中欲望、理性和精神三部分,因此它是最好的制度,也是最后的制度。应该说福山的论述是磅礴而富有力度的,同时也是富有冲击力的,他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批判和修正。难怪如此著名的一本书在中国直到1998年才有远方出版社的一个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到2003年才重新翻译。并且这两个译本都是阉割版。更为可笑的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编者的话”中却此地无银三百两地说“为尊重作者著作权,本书未作删改”。书中凡是涉及中国的内容,尤其是关于1989年的那场风波的内容一律隐去(如社科版P30、P38和P204页中的内容)。当然,我们也要表示理解,如果出版社不这么做,估计现在也读不到译本。不过这些删节倒是无关整本书的宏旨。为了读完整版,诸君还是好好学习英文吧。

译文的水准

社科院翻译的版本和台湾翻译的版本都有,简单对照了一下,感觉社科院翻译的文笔更加优美流畅,而台湾版似乎是机械的直译。我之所以还保留台湾版式因为担心大陆版习惯性的删改原著。

非常纯粹的作品,这本书的唯一可取之处就是在出版23年后作者成功证明了他的智商是屁股里拉出来的负数

智商太低,纯粹的屁股之作,和作者的洋和相间的名字相得益彰,你们感受下。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福山没有说到本质,或者说装糊涂

福山没有说到本质,或者说装糊涂,东方专制最大的问题是血缘世袭体制无法培养出合格的领导人,解决了这个问题,专制体制对社会强大的动员整合能力则会使竞争力倍增,英国王室的方法是孩子出生后送到平民家中生活,这样孩子成年后对社会有个基本正确的认识。在秦朝,王室弟子也是要上前线立功的,但在独尊儒术后中断了,此后培养出了一系列何不食肉糜的昏君乱臣,国家不败亡才怪。所以,说来说去都是老问题,儒毒不除,国难不己,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王朝,为什么只要一旦陷入到“尊孔反孔”的这个周期律中,必然也就要陷入到兴衰更替时间极短的另一个周期律中。这其中的原因,就是由于儒家学说的本质才造成的。  孔子尽管被儒家传人尊为是鼻祖,是儒家学说的开创者,又被后世的许多人美誉为是平民教育的首创者,但是儒家学说的源头与核心内容却是周公所制定的《周礼》,而《周礼》的本身就是一部完整的维护王朝统治的纲常制度。所以,不管孔子为其增添了“成仁”,孟子为其增添了“取义”,还是后世那些名儒、耆宿为之增添了多少诸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内容,然而儒家学说都始终没有跳出为统治阶级效命的范畴,其根本的性质仍然是一种依附于皇权加官权的文化,所宣扬的仍然是一种极端的实用主义加机会主义的人生哲学。  任何依附于皇权加官权的文化的根本出路,只能是全心全意地为皇权加官权服务。在阶级社会里,文化为皇权加官权服务的根本途径,就只能是愚昧和麻醉被统治者,通过对被统治者进行思想麻醉和精神控制以及性格上的弱化,以达到接受、甚至是顺从地接受统治者的统治的目的。  儒家就是儒犬,是为了皇帝服务的虚伪君子的代名词!满嘴满篇仁义道德,全心全意吃喝嫖赌,天天呼唤礼义廉耻,时时不忘坑蒙拐骗一两句说不清楚,有些词发不上来,详情可百度 文有第一透过虚伪看本质,儒家能代表先进文化吗?儒家能给中华民族带来富裕繁荣吗?儒家能在世界文明的竞赛中成功、胜利吗?纵观历史,答案都是否定的。儒家思想的精华在于用“礼”来模糊人权,糟蹋人权。将社会分成严密的有利于封建专制的等级奴隶式思想制度。 将法律的社会地位逐渐降低乃至边缘化,让生存在等级社会中 最底层的人沦为“礼教的奴隶”。儒家礼法治理下的社会,法律性同虚设,司法依附行政,平静的外表下隐藏着巨大的腐朽和无序,动乱一触即发,可万历十五年,一切都显得盛世安详,丝毫意识不到三十年后即将发生的一切。开朝的筚路蓝缕励精图治总是不可避免地走向陈腐没落积重难返,如何避开这个被诅咒的历史怪圈?只在于我们是否有尝试的信念。只在于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尝试的勇气。

一个收获

扣一分是因为翻译的问题和328页提到湖人。。生活于这个时代并一直倾向于自由主义让我如作者所说,对人进行两分,即欲望和理性,完全忘记了柏拉图的三分里面还有一个成分叫做激情。本书里把激情翻译作精神,似乎让这种意思更容易被理解,一种仰慕荣誉追寻不凡期望受到他人认可的精神。诚然霍布斯洛克一支的自由主义的发展把自我保存的欲望和权利作为基石,陪着自然科学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让人固化为一种欲望配理性的经济人,那种追寻卓越的精神则因为它与平等精神的紧张和侵略性而逐步被现代社会逼到了一个边缘的角落。以上是读者本书最大的收获,找到了一个本不应该被忘却的很大的阅读视角。不过回过来思考,我们常说的面子和虚荣心是否属于这一精神呢,以及应该怎样来看面子和虚荣心?

那个时代的注脚

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发展的重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并由此构成“人类历史的终结”。西方发达国家的所存在一些问题不是因为自由和平等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现代民主制度的两大基础——自由和平等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Hegel的历史终结定位于一种自由的国家形态,马克思则是定位为共产主义社会。所谓“终结”指的是构成历史的最基本的原则和制度可能不在进步了,愿意是所有真正的大问题都已经得到了解决。从两个方面来构建世纪普遍史——a为什么我们需要再次提出世界普遍史的可能性b尝试把现代自然科学作为一个调节或者说一个机制来解释历史的方向性和连续性,并理出福山对于第一个问题的解答。自然科学的作用:1技术优势带来的军事优势以至于任何国家都必须重视国防现代化2现代自然科学确立了一个统一的经济生产可能性范围,技术促使财富不停积累,使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走上了同质化的发展道路。Hegel认为“人”:只有人才有能力战胜他最基本的动物本能,尤其是自我保存的本能,最求更高级、抽象的原则和目的。按照hegel的说法,获得认可的欲望从一开始就会趋势两个原始时代的战士本能的需求冒着生命危险以获得别人对他作为人的认可。当对死亡的本能的恐惧迫使一个战士投降时,主人和奴隶的关系便孕育而生。在这场在历史开始时期的血腥斗争中,赌注不是食物住所也不是安全,而是纯粹的名誉。正是由于这种战斗的目的不是生物学来决定的,hegel才从中看到了人类自由的曙光。Plato在《理想国》中第一次对获得认可的欲望进行了描述,他认为人的灵魂由欲望、理性、和plato所说的“精神”三个部分组成。前两个部分可以解释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欲望和理性的组合,欲望驱使人去获得自己没有的东西,理性则告诉人类如何去获得这些东西的最佳方法。但是人类不止步于此,还会去用自己的价值或者他用价值投资的人民、事物或原则获得认可——以某种价值来武装自己,并渴望这种价值得到认可。而人的愤怒来自于这种渴望没有得到应有承认,羞愧来自于未能实现此种价值,而骄傲则是过高的估计自己的价值。获得认可的欲望,连同愤怒、羞愧、和骄傲,都是人格的组成要素,也是他政治生命的关键所在。hegel认为,正是他们驱使着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p8>Hegel认为历史开始的这场殊死战斗结果就是人类划分为主人和奴隶两个阶级:主人愿意拿生命去冒险,奴隶则向怕死的本能投降。然而主人和奴隶之间的关系虽然占据着人类历史相当部分的不平等贵族政治,但是却不能从根本上满足主人或者奴隶获得认可的欲望,主人所获得的认可是奴隶的认可是不充分的。Hegel相信主人和奴隶的关系中固有的矛盾最终是通过美国式或者法国的革命来解决——消灭了主人和奴隶之间的歧视性待遇,让过去的奴隶成为自己的主人,同时建立了人民主权和法治原则。过去的不平等的认可编程了普遍和相互的认可,每个公民认可所有其他公民的尊严和人格,而这些尊严和人格又被国家以赋予权力的形式加以认可。与hegel相别的盎格鲁撒克逊的自由主义理论——获得认可的欲望让位于有理性组合的欲望,特别是肉体的自我保护的欲望。霍布斯、洛克以及美国杰斐逊和麦迪逊等人认为,权利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一种保护人们可以丰富自己并满足其灵魂中欲望部分的私人领域的手段;而hegel认为把权利视为一种目的,因为真正能使人满足的并不是丰富的物质,而是对其地位和尊严的认可。右翼对于普遍认可的批评:尼采相信现代民主制度不是把奴隶解放成为自己的主人,而是让奴隶和一种奴隶道德获得了完全的胜利。自由民主国家最典型的公民是“最后之人”,一种由先年代自由主义缔造者塑造的人,把自己的优越感无偿的献给了舒适的自我保存。自由民主创造了一种欲望和理性组合而却没有任何抱负的人,此种人经过对长远利益的算计,巧妙地以一种新的方法满足了一大堆眼前的小小需要。最后之人没有任何获得比他人更伟大的认可的欲望,因此就没有杰出感和成就感。由此完全沉湎于她的幸福而对不能超越这些愿望不会感到任何羞愧,所以最后之人已经不再是人。第一章 19世纪的乐观主义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自由民主将得到推行。而一战打破了这种乐观动摇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这一主张。以致产生悲观 第二章讲了强权国家的致命弱点(1)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即意识形态的危机世界普遍史:最早是基督教思想 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和有时间限制的历史观念:历史从上帝创造人开始,直至他最后超度时结束《人的自然善良:论卢梭的思想体系》人之所以不幸福,不是因为他们无法满足某些既定的欲望,而是由于新的需要以及满足之间的差距在不断地拉大。卢梭认为,人要得到幸福,必须从现代技术的工作和要求创新的无限循环中解放出来,恢复自然状态的人的完整本性。自然的人是通过自我存在,即作为一个自然状态的人存在于一个自然地世界中的理性感来得到幸福。自然状态的人并不想用自己的理性去征服自然,没有这个必要,因为自然本身就能造福人类,而且作为一个孤立的人,理性对于他来说也是不自然的东西。Chapter10 现代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机制”能带来自由民主制度吗?三种观点A 帕森斯功能主义——只有民主制度才能调节现代经济所产生的错综复杂的利益冲突。引申可以得出一些新生的社会集团之间的许多冲突都必须在法律制度或者最终在政治制度框架内予以调整。B专制和一党执政随着时间推移肯定会瓦解C工业化产生中产阶级社会第三部分 为获得认可而斗争C最初只是一场为纯粹名誉而战的殊死战争Hegel 如果不拿自己的生命做赌注,也会获得作为人的认可,但是他领悟不到作为有独立自我意识的人获得认可的真谛。Hegel 的最初之人拥有公民社会和历史进程开始前即以存在的基本人类属性。他自己的自我价值和身份的一世与其他人赋予他的价值密切相连。Hegel的最初之人与动物之区别在于具有社会性——想要获得别人的认可并且是作为人获得别人的认可。人从根本上是一种依附他人的而且是社会的动物,但是他的社会性并没有把他引入到一个和平的公民社会,而是一场为纯粹的名誉而进行的殊死暴力战斗。这场战斗有三中结果a都死b一方死亡 ,但是劫后余生者并没有被满足 c一方屈从甘当奴隶,于是胜者为主人,主人得到了满足,因为他已经以生命为赌注赢得了其他人对他所做的一切的认可。在黑格尔的自然状态中,最初之人之间的第一次遭遇也如霍布斯一样充满了暴力,但是结果不同:并没有表现为一种社会契约或者其他公民社会的形式,而是一种高度不平等的通知与奴役的关系。(参考尼采 论道德的谱系) 与马克思不同,hegel相信最重要的阶级差别并不是由于经济原因造成的,而是根据一个人对于暴力死亡的态度决定的,社会被分割为愿意用生命来冒险的主任和不敢冒死奴隶。霍布斯认为没有障碍即自由即外部阻碍的消失。与之相反,hegel则从一个对人完全不同的既是入手。人不仅由他们的生理和动物本性来决定,他的人性本身还具有超越或否定这种动物本性的能力。他不仅具有霍布斯的身体上不受束缚的形式上的自由,而且还具有自然无法从根本上支配的超自然意义的自由。这种自由包括他自己的本性、周围的自然环境以及自然法则。简而言之,他应当具有真正的到的选择能力(霍布斯没有相信判断人是否自由关键在于是否有到的选择能力,人的行为的理性知识像自然给予的自我保存的那样的结果,而自然又被完全解释为事物的运动规律——牛顿力学,即在利维坦中霍布斯把人性分解成一系列基本的情感和这些要素的不同组合,具有机械的色彩。)能够在两种行动之间选择,此种选择不仅仅是出于功利的计算也不是只是情感和本能的机械组合或此种与彼种情感的较量,而是因为他本身就应当具有制定规则并且遵守规则的自由。人的特有尊严不在于他是否具有高级计算能力,而在于自由的到的选择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证明就是对动物本能的逆反——为纯粹的名誉放弃生命来证明他能够逆反他最强烈和最基本的本能即自我保存的本能(对自我保存的逆反联系洛克霍布斯对于自我保存的逻辑)C14最初之人霍布斯:每个人都希望他的同伴对他的评价和他的自我评价是相同的;而且对所有的面试和嘀咕都会尽可能的通过伤害蔑视者并警示其他人,让他们给予自己更高的评价霍布斯第一个确立了政府的合法性来自于被统治者的权力而不是来自君主的神权或者统治者的自然优越地位的原则。霍布斯认为在人的本性之中有三个导致战斗的原因,第一是竞争 第二是不信任 第三是荣誉,而正是荣誉会使人为一些区区小事,如一句话一个微笑一个不同的一件和任何其他贬义的信号,不论是直接涉及本人还是涉及其家族、他们的朋友、他们的名族、他们的职业或他们的名字,都会使人变得具有攻击性。柯耶夫:霍布斯未能评价工作的价值并因此低估了斗争(虚荣)的价值。hegel认为,正在工作的奴隶会意识到:1自由的思想,2在斗争中这个思想的现实性。于是‘最初之人’不是主任就是奴隶;在历史终结时,“一个完全的人”则既是主人又是奴隶,或者既不是主人也不是奴隶。只有这点才能满足他的‘虚荣心’《论暴君》。hegel和霍布斯都认识到在原始的战斗中存在一种根本性的紧张关系(主人-奴隶)。而二者差别在骄傲或虚荣(获得认可)与惧怕暴力死亡这两种情感之间道德向哪一个方向倾斜。hegel相信。在一场纯粹的为了名誉的战斗中甘愿冒生命危险的意愿,在某种意义上是人类的本性,是人类自由之根本。黑格尔最终并不承认极不平等的主人与奴隶之间的关系,而且完全知道,这种关系既是原始的也是压迫性的。hgel记载宁愿冒生命危险的贵族战士的骄傲中发现一些道德上质的称颂的东西也在寻求自我保存至上的奴隶意识中发现了某些卑贱的东西。P176自我保存 霍布斯则认为人最强烈的情感是对暴力死亡的恐惧最强烈的道德要求(自然法)是保存自己肉体的存在。自我保存时最基本的道德事实;正义和公正的概念对于霍布斯而言,都是建立在对自我保存的理性追求上,而不是导致暴力、战争和死亡的飞征集和错误《自然权利与历史》(施特劳斯)惧怕死亡是霍布斯现代自由国家思想的起点,因为在自然状态之下,制定法和建立政府之前,每个人自我保存的“自然权”,赋予了他们行使一切自己认为必要的权力(包括暴力)去实现自我保存的目标。如果人类没有共同的主任,其必然的记过就是无政府主义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依照社会契约建立的政府是医治这种无政府主义状态的良药。在政府管理之下所有人都同意“放弃对万物的权力,甘愿享受一种人人如我,我如人人的自由”。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其合法性的唯一源泉就是它保护和维护每个人作为人所拥有的这些权利的能力。霍布斯认为最根本的权利是生存权,即保存肉体生命的权利。(霍布斯是在非基督教基础上确立普遍的人人平等的原则的哲学家之一,因为他认为人在其相互杀害的能力上基本上是平等的。如果一个人在生理上要弱与他人,那么他仍然可以通过狡诈或与其他人结合来超过他的对手,因此,现代自由国家和自由人权的普遍性最初是建立在对暴力死亡惧怕的普遍性基础之上。)霍布斯认为队获得认可的欲望和对单纯生命的不屑一顾并不是人类自由的起点,而是其不幸的祸根。所以霍布斯用这个作为他最著名的著作的书名,解释说“上帝赋予利维坦巨大的权力,称它为骄傲者之王。”霍布斯把他的国家比作利维坦,理由是国家是“所有骄傲之子的王”。利维坦不能满足这种骄傲,但是会压制它。霍布斯看来,专制和合法政府两者在外部看起来很相似,差别在于获得认同。霍布斯赞成一人统治胜过议会制或者民主制,并不是因为他赞同人民主权这一原理,而是他相信骄傲需要用强权政府来压制。洛克对霍布斯的“修正”;洛克赞同自我保存时最根本人权和最根本的人类情感,但洛克指出:如果国王可以任意剥夺臣民的财产和生命,绝对的君主制就能践踏人的自我保存的权利。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不是绝对君主制,而是一个有限制的政府, 一个能保护公民基本人权而且其权威来自被统治者认同的立宪政权。洛克认为霍布斯的自我保存的自然权利实际上是一种反抗违背人民意愿滥用权力的暴君的革命权利。洛克在霍布斯的自我保存的权利之上增加了一个基本人权——财产权,财产权是从自我保存的权利中衍生出来的,如果一个人有生存权,纳闷他就应该有获得诸如饮食,房屋土地等一类的生存手段的权利。对最初之人的刻画洛克与霍布斯相近,洛克的最初之人之所以进入公民社会,不仅是为了保护他们在自然状态下拥有的那些物质财富,而且还为了有机会创造无限的财富。洛克霍布斯会认为,在一个只有奴隶的无阶级社会中,说服一个可能成为主人的人去接受奴隶的生活在某种意义上是政治问题原因在于,他们不看重从获得认可中得到满足,尤其不认为值得用“做人的贵族和主人”的痛苦(死亡)为代价来换取这种满足,他们认为在任何有理性的人脑中对暴力死亡的恐惧总会超越获得认可的欲望。他们认为黑格尔的“名誉之战”在直觉上不合理。但是霍布斯或者洛克的自由主义无法解释为什么社会最好的人应该选择公共服务从政,而不是沉湎于赚钱这种自私自利的生活?(对洛克的质疑)。黑格尔把人理解成一种精神载体,他的特有尊严与其内心挣脱受到生理或自然限定的自由的程度紧密地连在一起。C15 什么是认可?保加利亚的假期苏格拉底把一个有精神的人比喻为一条在为保卫自己的地盘与外敌进行战争时能有巨大勇气和愤慨的名贵的狗。苏格拉底“灵魂三部分说”。欲望部分(饥渴),理性和算计部分,“精神”部分。苏格拉底讲了一个名叫莱昂提乌斯的人想看一眼走上断头台的人身边成堆的尸体时的下面这段描述后,阿怠慢特斯很乐意接受这种观念,即精神实际上只是另一种欲望:他非常想看看,但同时对自己感到愤怒,转身而去。过了一会,他挣扎着,双手掩面。但最后,欲望战胜了他,她睁大眼睛,跑向尸体堆,说到;‘看!你们这些该死的不幸的人,看看这个美丽的景象吧’。按霍布斯的机械类可以把莱昂提乌斯内心的斗争解释为两种欲望的斗争,但是如此解释,便无法解释为何他对自己感到愤怒。如果他能自我控制也就不会愤怒,相反他还会有一种另一种相关的感觉——骄傲。他的愤怒来自莱昂提乌斯对他自己心灵深处的斗争无法无动于衷。因此它来自于一个第三的部分——精神。愤怒时任潜在的全能情感,他是一种对“欲望的欲望”,即一种因他人过分贬低自己希望他能改变改变看法而按照我们对自己的评价来认可我们的欲望。plato的精神不过是hegel的“获得认可的欲望”的心理学基础。精神是人的灵魂中赋予对象以价值的那部分,而后者则是一种要求他人的意识承认同一价值的精神活动。哈维尔蔬菜水果店老板贴“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故事,表明老板不敢面对自己的堕落,因为意识形态给他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借口。哈维尔的故事告诉我们,一时植根于精神底层的尊严或自我价值的感觉与一个人是否把自己看成是一个真正有能力做出选择的有精神的人有关;二是这种自我认识所有人天生就有的特征,不论她是伟大骄傲的征服者还是谦恭的蔬菜水果店老板。C16红面野兽精神会构成一种人天生的正义感,同时也构成无私理想主义 高尚自我牺牲勇气和诚实等所有美德的心理基础。精神为价值的产生和评估提供了一种全能的情感支持,并使人能为了其所认为正确的或正义而去超越自己最强烈的本性。C17 精神的起落精神一方面被认为是勇气慷慨以及公共精神的源泉作为反对暴君民主的依据。另一方面被认为是人类邪恶的根源精神表现为一种“优越意识”一方面是暴君想要侵略并奴役领国人民承认他的权威的“优越意识”;另一种是钢钳夹在音乐会希望被人认可为贝多芬乐章最优秀的演奏者。优越意识的反面是平等意识,苏格拉底认为精神能够巩固政治共同体也能摧毁,他把有精神的卫士比喻为一条凶猛的看门狗,狗如果没有受过良好的训练也会咬自己的主人,因此苏格拉底认为建立公正的正义秩序既要精神的发扬也要精神的抑制,因此要对卫士阶级进行正确的精神教育。而马基雅维利的方法不是通过教育而是用精神控制精神——他提出建立一种混个共和国,用人民对独立的欲望来制衡君主和少数贵族的精神野心,使一定程度的自由得到保障。因此马基雅维利的很合共和国是美国宪法中惯用的三权分立的早期版本。继马基雅维利之后,霍布斯和洛克试图把精神从政治生活中彻底根除,并用欲望和理性的组合来取而代之。P213 分析了美国独立宣言中洛克思想的运用。尼采认为,人的本性既不是他的理性,也不是他的欲望,而是他的精神。仁寿县是一个能创造价值的生灵,是一种“红面野兽”,他因为有辨别善恶的能力才成为人。“他把自己称作人,意思是,评价者”。人是由三部分组成,创造价值的行为本身,自我赋予价值和要求别人对此予以认可三部分。C18 主人和奴隶最初名誉之战后主人得到的认可是不完整的和强迫的奴隶的认可,奴隶也不满足,奴隶被改造成一种用来满足主人需要的工具,是对其作为人的彻底否定,但正是这种彻底否定导致了奴隶的思变。通过劳动,奴隶恢复了他因为恐惧死亡而失去的人性,在劳动过程中奴隶开始意识到自身改变自然的能力,不仅能改造他们出生的物理环境,而且也能改造他们自己的本性。hegel认为老董不只是满足人的自然需要和新的欲望,劳动本身代表着自由,它显示了人战胜自然制约并通过劳动实现创造的能力。P221hegel之所以把基督教成为“绝对宗教”是因为基督教第一次在人类历史上认为每个人都有道德选择的能力或信仰的能力,并确立了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这种平等原则区别于霍布斯相互致死能力的平等和洛克获得财产的能力的平等(机会平等)。但是基督教的麻烦在于:基督教假定的人类自由不是在地上而是在天国中。基督教的自由概念是正确的,但结构是对现实世界的奴隶来说不要指望现世会得到解放而要安于现状。hegel认为,基督教没有认识到,人不是上帝的创造,反而上帝是人造的。人创造上帝作为自由思想的投影,在上帝身上我们看到一个能完全驾驭自己和自然的人。但基督教进而又使自己成为他自己创造的上帝的一部分,他本应是自己的救世主,但却相信上帝来拯救他,因此心甘情愿的过着奴隶的生活,因此基督教是一种哲学上的异化,一种新的奴隶制,人把自己当场他自己创造物的一部分,从而把自己一分为二。C19 用什么方式才能说现代自由民主制度能够普遍的承认所有人?柯耶夫相信人人平等,人人相同的国家应当是人类历史的最后阶段,因为它完全满足了人的需要。归根揭底,是由于他相信精神或者获得认可的欲望是第一位的,是最根本的欲望。获得认可的欲望被转化为普遍而平等的认可现实主义四条规则1国际不安全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应该通过维持反对潜在敌人的权力平衡来找到2盟友和敌人应当主要根据他们的权力来选择,而不是根据它们的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内在的特征来选择。3政治家在认定外来威胁时应当更注重军事能力而不是对方的意图4政治家在认定外来威胁时更注重军事能力而不是对方的意图。h

黑格尔历史观中存在的问题

福山的这本书旨在论证两个观点,即自由的必然性和民主的必然性。对于前一个论点,其主要的论据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必然性,这里的论证是较为完整的。然而对于后一个论点,正如其在第十章中所说的,民主并不能直接由自由推论出来。在本书中福山对民主必然性的论证主要是建立在黑格尔的历史观上的,然而在这一点上,他的论证并不能让人信服。首先的问题在于,福山并没有给出足够的证据证明,选择黑格尔的理论是合理的。当然他提到了黑格尔与霍布斯、洛克、卢梭和马克思的不同,但是没有明确解释为什么黑格尔更为正确,仅仅因为黑格尔可以提供一个框架吗?我们仅仅看到作者说:“黑格尔对早期阶级划分的理解,从历史的角度看,很可能比马克思的观点正确。”(P169)事实上这不仅仅是黑格尔的问题,同时也是上述其他几位思想家的问题,因为关于原始社会的生活状况,他们都不具备切实的资料和证据,以至于在对这种状况的描述本身上, 他们都存在巨大的分歧,更不要说对各种生活状态的转变过程和顺序的了解了。其次,即便接受了黑格尔对于“最初之人”的描述,他的理论也不是完全严格的。同样是上面那句话,我们先看看作者在整个段落中是怎样说的:”对于黑格尔来说正如马克思所说,原始社会被社会阶级所分割。但黑格尔不像马克思,他相信最重要的阶级差别并不是由于经济原因造成的,例如一个人是地主还是农民,而是根据一个人对暴力死亡的态度来决定的。社会被分割为一边是愿意用生命来冒险的主人,另一边是不敢冒死的奴隶。……“上面这段话中暴露了黑格尔理论中的逻辑漏洞,恰恰在于他对”最初之人“的描述实际上不能严格地推导出阶级的分割。原因在于黑格尔的描述,始终是针对”一个人“的。我们难以想象,一个人对暴力死亡的态度,会导致一个阶级的产生。因为一个阶级存在的必要条件就是它的稳定性,当然我们可以找到一群对暴力死亡感到恐惧的人,但是他们的后代没有任何理由也是对暴力死亡感到恐惧的人,甚至没有理由认定他们会始终对暴力死亡感到恐惧。这就意味着这种”阶级“只能持续很短暂的时间。退一步说,就算将这种对暴力死亡产生恐惧解释为奴隶本身的弱小,导致其在暴力上无法胜过主人,而被迫接受其奴隶阶级的属性,那也需要对奴隶的后代为何会也弱小提供解释。这种解释我想无非两种:一是主人阶级掌握了暴力的工具而奴隶没有掌握,然而这就意味着必须要先有私有制的产生,因而这种阶级分割最终还是归于经济原因。二是如作者所说,即游牧民族强于固定居所的民族,这虽然可以解释阶级分割的产生,却没有解释这种民族社会产生的原因,而且也无法解释,因为按照黑格尔的理论,人类个体之间的关系只有是服从关系时,人才成为人,而人从平等关系中获得他人认同则是更高级的形式,那么这种民族先产生就毫无道理。总而言之,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私有物、没有合作的时代,一群人是怎样对一群人施以长期的、稳定的压迫的。既然黑格尔的理论不能合理地解释人类社会的开始,就算它能很好地概括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不能直接拿来作为作者的论证依据。

啊!未来

1)福山福山是对历史有种直觉的人。他刚刚以《历史的终结》抱得声名的时候,电视台找他来做节目,同时来的还有其他的学者。他是这么说的:“我们已经都看到这个世纪都发生了什么,起初自由民主有许多竞争者,苟延残喘的世袭君主制、法西斯独裁、共产党的极权主义,到了20世纪末这些竞争者实际上都不存在了。在我看来,自由民主制是政治的最佳形式。在这个制度下,人们能在普遍理性的基础上获得认可。共产主义瓦解的最根本原因是在于它没有认识到个体的尊严。”然后学院派的学者就说,在你所说的每个词都会引发争议的。学院派的人就是这样令人讨厌,他们都应该去研究语言学,或者流行的分析哲学。不可否认,这本书指出的很多内容是西方在二战以来,尤其是在冷战晚期早就被很多人零散涉猎,但没有系统论述的观点。最后福山借助黑格尔、尼采和科耶夫,把这副卷轴画全了。简单来说,他的观点是,历史是在终结,终结于类似西方普遍实行的政治经济制度,但是终结后的同时却会造就一种“最后之人”,麻烦的地方在这里。为什么麻烦呢,就得从“优越意识”和“平等意识”两个概念说起。先说这“平等意识”。福山说虽然自然科学和资本主义经济在推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历史前进的动力是不能用这种“物理化和经济化”的东西来完美解释的。推动历史进步的主要力量是一种来自于人类精神层面的力量:获得认可的斗争。人类最开始的时候,一种“最初之人”相遇后,经过血腥暴力的比拼,一些人成为主人,一些人成为奴隶。而历史就是奴隶为了取得认可,改变奴隶处境而奋斗的历史。奴隶为了获得认可:自由,尊严,体面的生活,而长久以来都在抗争。这种抗争中蕴含着一种我们熟悉的“平等意识”。用口语说就是“你(主人)和我(奴隶)都是一样的”。他们要争取这种平等。“优越意识”得从柏拉图的《理想国》里论述的“灵魂三部分说”开始。树书里灵魂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欲望、理性和精神。对于欲望和理性比较好理解,而“精神”指的是一种人的超越意识。柏拉图使用“精神”这个词,马基雅维利使用“对荣耀的渴望”,霍布斯用“骄傲或者虚荣”,卢梭用“自尊心”,尼采用“红面野兽”。所有这些用语都指人需要把事物重要性进行排序的心理:自己是第一个,然后才是周围的人、行为或万物。(P.186)如果一个社会已经达成了平等,在这样没有主人和奴隶之分社会里,每个人都成为了一样的人,他们被称为”最后之人“。这个时候这种“优越意识”、这种灵魂中的“精神”如何安放呢?!用口语说就是“我不要和你(大众)一样”。而这就是在历史终结之后的麻烦。支持历史终结的观点并不少。康德假定历史的社会有一个终点,即在地球上实现自由。他说“世界的历史不过是自由意识的进步”,世界普遍史的形成可以被理解为人人获得自由的过程。黑格尔将其归纳成一句名言,即:“东方国家发现只有一个人是自由的,希腊和罗马发现有一些人是自由的,而我们发现所有人都是自由的。”黑格尔认为,人类自由的载体是现代立宪制国家或我们称之为自由民主的国家,人类的世界普遍史只不过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即人逐渐走向完全理性并达到一种在自己管理自己的自由国家中知道如何表达理性本身。2)终结和麻烦:黑格尔、科耶夫和尼采黑格尔的学说论述了“最初之人”相遇后,在分出高下后产生的“主人”和“奴隶”群体,而奴隶始终是拥有着获得认可的欲望。黑格尔赞扬了“精神”,也就是这种存在于“主人”中的贵族主义骄傲,那种克服了动物本能的自我保存意识、为了名誉这种虚无缥缈的精神追求而战斗的意识。黑格尔甚至设想一种没有物质占有欲望的人类。科耶夫认为在法国大革命之后,历史已经终结了。因为奴隶们已经觉醒并开始为了自己的尊严和平等待遇行动。之后的美国革命也是在类似的背景下发生的。社会进入“后历史”阶段,最后人们走向一个“人人平等,人人相同”的国家,而这些国家最后也会走向融合的趋势。科耶夫认为历史已经终结,思想家已经没有事情可以做了。所以自己就放弃了学者的身份,成为了一名欧洲共同体这个大联盟组织中的官僚,走上从政生涯。他认为剩下的就是促进这种历史的进程。科耶夫认为,人为获得认可而互相战斗,通过劳动与自然战争,这种历史被马克思成为“必然王国”,在其之上是“自由王国”,人在其间不再战争(互相无保留地认可),只需要少得可怜的劳动。(P.325)所以在他的眼里,“必然王国”正在坍塌,而一个“自由王国”正在冉冉升起。尼采凭借自己敏感的哲学直觉,继续丰富了关于“最后之人”的想象。在这种“没有抱负的人”的社会中,“谁也不想统治别人,谁也不想被别人统治,因为两者都需要太多的努力。”“没有牧羊人只有一群羊!每个人都要相同的东西,每个人都相同,有不同感觉的人将自愿走进精神病院。”尼采相信,除贵族外,不存在真正的人的杰出、伟大和崇高。换言之,只有“优越意识”(即被认可比别人优秀的欲望)才能带来真正的自由和创意。人只有具备被认可为比比别人更优秀的欲望才能更出众。这种欲望不仅是征服及帝国主义产生的根源,也是交响乐、绘画、小说、道德规范或政府制度等所有人生值得拥有的事物的前提条件。尼采指出,任何真正的杰出,首先来自不满足,一种自己对自己的反对,最终导致一场反对自己的战争。精神是人刻意寻求斗争和牺牲的一面,目的在于证明自己比一个胆怯的、贫困的、本能的、受生活制约的动物更好和更高级。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感受到这种冲动,但对那些能感受到这种冲动的的人来说,知道自己仅仅在价值方面与他人完全一样并不能使精神得到满足。(P.344)受过现代教育的的人满足于闲坐在家中,对自己的心胸豁达和中庸感到庆幸。尼采的毒舌又来了,他笔下的拜火教的创始人说:“为此你们说:‘我们完全是真实的,没有信仰,也没有迷信。’于是你们挺起胸膛——可是,胸膛里竟是空的。”(P.347)3)历史的终结:小确幸和ISIS对于书里的描述,我想到的一个最近很流行的词汇,“小确幸”,微小而确定的幸福。如果套用福山,或者说黑格尔和尼采的话语,那么追求“小确幸”正是没有抱负的“最后之人”的特征。这种微小的、只与自己相关的幸福感,显示出了与周遭和公共的隔离,是一种“最后之人”追求的状态。在每个人都在追求“小确幸”的国度,不用多长时间,一种精神层面的无聊就会开始泛滥,则“他们肯定与这种和平及繁荣开始斗争,与民主进行斗争”。1968年法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其深层次就是这种心理。学生们占领了巴黎并把戴高乐赶下台,他们并没有任何造反的“理性”的理由,因为他们中间绝大部分人都是在一个地球上最和平、最繁荣的社会中饱食终日的人的后代。然而,正式由于他们的中产阶级生活中缺乏斗争和牺牲,才导致他们涌上街头与警察发生冲突。他们中间许多人尽管受到了毛泽东思想的影响,但对更完美的社会却没有完整的构想。抗议的内容并不重要,他们所反对的只是他们生活在一种没有理想的社会中。(P.373)这种从心理层面的解释其实很早就出现过。那么对于现在西方发达国家中的年轻人参与到ISIS中,在自己的国家从事这种恐怖活动,我们也能看着这种精神匮乏的端倪。他们需要成为英雄,但是在这个只能从事商业才能成为大英雄的时代,那些对于经济面不屑一顾的人最终需要找到其他渠道的发泄这种精神、这种“权力意志”、这种“优越意识”。他们必须将自己投入到一种“崇高与伟大”之中,这样做一位渺小的生物才能收获存在的意义。所以“优越意识”既在推动人类发展过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其中也蕴含着极大的潜在危险。这里面有一种“统治的欲望”,一种将自己的位置置于普通人头上的冲动。而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比他人更有价值,或曰更加优秀,那么他就已经具备了成为独裁者的潜质。历史上,一些人认为自己掌握了宇宙的真理,那么不配合的人就是妨碍自己实行“天道”的障碍物、是自己深信的滚滚历史车轮前的螳螂,那么在这种高下有别的情况下,处于下面的人本质上成为新的奴隶,主人可以对于不听话的奴隶实施惩罚,甚至从肉体上消灭。那些年纪轻轻从发达国家跑到叙利亚接受训练的人,他们首先是有信念的人。他们接受严酷的训练,严格遵守《古兰经》的教义,把自己扮演成现代文明社会里的苦行僧。他们认为现代人堕落了,淹没在消费主义的泥潭里不可自救,而自己这种“受苦”才是对于精神的磨练。这个时候他终于感受到了自己从众人的泥潭里浮现而出,成为了一个可以感受到的存在。他们为了对抗这个由“最后之人”组成的社会,为了凸显出自己的“优越意识”,将自己投入到一种“崇高”之中。只有拥抱这种“崇高”,他们才能活下去。信仰!对,我们是有信仰的,你们这些没有信仰的苟延残喘者,他们心里这样想。至于信仰什么反而好像不再重要了。这些最有信仰的人干了最坏的事。4)为什么要抨击“欲望”?在整本书的论述中,福山对于人性三个组成部分的“欲望”一直持着一种冷嘲热讽的不友好态度。他说“庸俗的经济原因”,他鄙视那些只为了保住自己人身安全的人,他赞扬贵族精神、赞扬“最初之人”在相遇后胜利的“主人”,他用恶毒的词汇形容“最后之人”,因为在他的眼里,抱负是人成为人的标志。他抨击共产主义社会中执政者用金钱和“保加利亚的假期”来诱使国民的道德堕落,和极权主义政权为虎作伥。而同样资本主义经济中,不过是变成了“个人成长”和“个人启发”,同样在说叫我们放弃某种战斗的原则。福山流露出一种类似尼采的“权力意志”,他显然不满足于某种安宁的平等状态,他对于人们追逐自己的消费欲望而显示出某种失望。好似我们人类在他的眼里每个人都变成了在一种平等的温室里、秉持消费至上主义的“最后之人”。我理解福山,他就是自己口里所说的那种具有“冲动”的人,心中充满着“权力意志”,对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虽然他清楚的知道这种“优越意识”的黑暗面,但是还是不会改变的自己的观点。因为他认为如果人失去“精神”,只剩下“欲望”和“理性”,那么就完了。又或者,他没有意识到自己抨击欲望,是因为通过这种鄙夷,作为生活在没有抱负的“最后之人”的社会里的人,这彰显了自己的“优越意识”吗?欲望根植在人性之中,有人把欲望当做是人没有退去的动物性的一部分,但是这种观点既荒唐又牵强附会。按照他们的思路,那么人性应该纯化到一种没有欲望的境地,只剩下理性和精神。可这既不符合历史也不符合现实,完全是不着边际的幻想。作为消灭欲望的一个例子是共产主义运动中对于“自私自利”的消除,它要把人都改造成“一大二公”的“新人”,一种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的人,它酿成的灾难是有目共睹的。欲望被肯定为人性中正常的(正常的=不加以道德评价地看待)一部分是完全合适的。那么抨击和怠慢“欲望”的人,他们是每一天都在反对自己的人,反对作为人的自己。5)“精神”真的会衰退吗?或许福山对于人性还有着系统性的认识偏差。根据他的描述,人性的这三种成分是可以变化,或者说有种此消彼长的感觉。他认为在“最初之人”的时候,因为环境险恶,战斗和牺牲是一种常态,所以成为主人、获得别人的认可这种信念流淌在贵族的血液里,这种战斗精神满溢于社会的很多地方。而在进入自由民主的、每个人都获得了普遍认可的社会后,人们接受了一种“奴隶道德”,这时人不再追求荣誉,不再为“精神”将自己的双脚放在钢丝上和刀刃上,跳美丽的华尔兹。人们将自己隐没在人群中,或者说众人淹没了个人,总之在人性中,“欲望”和“理性”占据了主导地位,“精神”走了下坡路,走向晦暗无光,它处在真正的衰退之中。福山借助托克维尔对于美国民主社会的观察,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托克维尔就已经完全了解贵族社会过渡到民主社会后会失去什么。他指出,民主社会不会创造贵族社会所特有的华而不实的东西,例如是诗歌、形而上学的理论和法贝热的复活节蛋;另一方面,它却制造大量的丑陋但很实用的东西,如机床、高速公路、丰田牌轿车以及预制结构的房屋(现代美国曾试图这样做,以至于它最辉煌最受宠的年轻人会制造一些既不美观也不实用的东西,例如律师每年制造堆积如山的诉讼文件)。然而,与人在道德和理论领域某种可能性的丧失,精细的手工艺术的消失便不足挂齿。这种可能性是贵族社会从容和刻意反功利主义精神所带来的。”在上一小节中,已经论述了福山对于“欲望”的嫌弃。那么对于“精神”的衰退他当然是惋惜不已。在福山的概念里,好像人作为人,有一些“人性”更加的“本质”,更加的可以称之为“人性”。那么这里就会产生错误和偏差。人的属性并没有哪一种属性“更本质”,或许更应该称为人性的主要部分,人性的这三个部分就像三个点一样,依据环境,时而隐去时而出现。作为人性中的一部分属性,他们没有数量和程度大小之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对于生活在日本社会的很多人来说,他们完全不关心政治,将自己的“优越意识”全部花费在工作精神以及各种娱乐上。他们可以被看成是一群“最后之人”。那么是不是他们的精神就已经完全蜕化以至于消失了呢,他们没有什么战斗和抗争的意识了吗。这完全要看事态的发展,今年夏天的大规模抗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现在的政府突然决定要派遣几万人去海外参加战争,那么埋藏在一般市民心中的“公民”意识——可以想象——将会苏醒。面对自己将被当做奴隶对待的时候,这种意识就会被唤醒,“精神”不是消失了,而是暂时隐退了。黑格尔认为,在现代生活中发生的根本性转变是主人驯化后蜕变为经济人。但是他意识到这并不意味精神会因此而消失,而是转化为一种全新的(他相信)更高级的形态。福山在书里也论述了现代社会中,人的“优越意识”转化为了工作精神和体育精神,甚至民族主义精神。民主政治也为人的野心提供了一个发泄的渠道。选举政治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活动,其间,候选人与其他人进行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方面的观点交锋,在与他人竞争中获得公众的认可。(P.359)而对于绝大多数“后历史”欧洲国家来说,世界杯已经取代军备竞赛作为民族主义追逐冠军的主要发泄渠道。科耶夫说过:他的目标是重建罗马帝国,但此时是重建一个多国足球队的罗马帝国。加利福尼亚是美国最具“后历史”时代特征的一个州,那里的人们热衷于高风险的休闲活动,如攀岩、滑翔、高空跳水、马拉松长跑、铁人运动,等等。这些运动虽然毫无目但却能使参加者摆脱资产阶级安逸生活。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因为如果诸如战争这种传统形式的斗争已经成为不可能,而且如果广泛的物质富裕使得经济上的奋斗不再需要,有精神的个人必定要开始寻求其他的一种能赢得认可的发泄活动。(PP.361-362)尽管精神活动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存在,但是自由民主社会公认的社会理想(也就是“平等意识”)和“优越意识”意识之间的冲突问题是没有得到解决的。最后,福山没有得出详细的结论,他指出人类将经历“大规模的精神战争”,而后趋于某种一致的方向性。“人类不是会盛开千姿百态美丽花朵的无数蓓蕾,而是奔跑在同一条道路上的一辆辆马车。”6)对未来的脑洞在结尾的部分,福山稍微提了一下一种循环历史的可能,也就是人们生活在了一个“人人平等、人人相同”的国家之后,长久以来的为寻求的“平等”也终于达到了,但是由于人性中的“精神”部分没有办法长时间地在这样的贫乏的环境中生活,他需要“优越意识”,“如果未来的人厌倦和平与繁荣,找寻新的精神斗争和挑战,就有可能所产生的更可怕的后果:我们现在拥有核武器及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会在瞬间杀害数百万无辜的人”(P.378)所以这种可能就是我们将因战争而被炸回到“最初之人”,从那个争夺主人和奴隶身份的阶段开始。所以一方面存在着在未来我们成为无忧无虑的、专心于自身利益的最后之人的危险,也存在着相反的危险:回归到为名誉进行血腥战斗的最初之人,这个时候使用的只能是现代武器了。但是从人类有记载的几千年文明的历史看,这种愚蠢的举动发生的概率或许和外星人袭击地球使得文明退化到最初的情况的概率差不多。人是常常干愚蠢的事情,但长时间的、系统性的愚蠢在历史上并没有出现,不然我们人类也不会存活到现在、不会在工作之余还讨论历史是不是正在终结的问题。“精神”,或者说“抱负”、“野心”潜伏在我们人的心中,将以不同于以往的战争的形式引领我们。我觉得,人类唯一可以重现某种团结与战斗精神的机会是和外星智慧生物展开某种形式的对抗。这个时候人们超越了所有个人的身份标签和利益追求,第一次所有人拥有了同样一个敌人。同仇敌忾在这里成了“同球敌忾”。这是有战争的情况下,如果在和平繁荣的情况下,人的“优越意识”和斗争精神,最终会和宇宙开发进行结合,而这将是我们可以预见的未来里,最具挑战的事情和最能战胜和平与繁荣带来的无聊的利器。我们人类将会把抛弃地球作为以后几百年的志业。而在宇宙开发获得关键性成功之后,人类会头也不回地走向一个以现在的头脑无法准确预见的未来。所以在上面这些政治哲学家所说的“最后之人”后,还有着新的人。这些人也就是福山在这本书最后一段话里讲到的那些“大多数马车都到达了同一个城镇,我么无法知道车上的人是否会环顾一下新的环境,当发现这个环境并不适合他们的时候,他们会再把目光投向一个新的、更遥远的征途”的人的后代(这个“新的、更遥远的征途”是不可避免的)。他们离开地球的时候并没有哭泣。对于我们现在的历史他们并不熟悉,也没有兴趣了解。他们忙于自己的宇宙探险,同时大部分的后代早已不再通过有性繁殖来进行延续。国家已经不再存在,他们互相之间只要确认对方是人类就可以。那个时候他们的灵魂仍然是由“欲望”、“理性”和“精神”组成的,只不过表现形式和追求对象发生了变化。在没有遇到外星智慧生物之前,他们和我们一样孤独。虽然不知道遇到之后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但作为茫茫宇宙中有意识的一群存在,他们是不会放弃追寻的,这时“人类从哪里来,有没有使命”这个问题将成为他们精神追寻的终极问题。祝他们好运。(20151130)

当极权即民主时,历史终结了吗?

福山说,虽然某些国家仍然实行极权主义,但他们也不得不接受自由和民主的论调,没有政权敢宣称自己是极权主义。但当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当真理部在字典里把极权叫做民主党时候,历史终结了吗?1984告诉我们,历史是可以按另一种方式终结的。

读《历史的终结》

我读的是远方出版社1998年的译本。福山在这本书里主要依据的是科耶夫对于黑格尔的解读。译文中明显的错误不少,不过其志愿难得。福山在国内应该是被低估了,尤其是这本书,由于其读者并非限于学者而往往被人忽视。实际上,这是一本必读之作。p2 如此理解的历史与德国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关系最为密切。p4 自由民主目前以及于全球的不同地区与文化,成为唯一一贯的政治憧憬对象。p6 就像一七七六年的美国那样,安定的民主有时会在前工业化社会出现;但另一方面,从明治时期的日本和俾斯麦时期的德国到今日的新加坡和泰国,不论过去与现在,都可看到许多科技发展的资本主义和政治威权主义并存的情形。而且,有许多案例指出,威权主义国家有能力完成民主社会没法达成的经济成长。p6 回到黑格尔和他以“承认斗争”为基础的非唯物论历史观。根据黑格尔的说法,人和动物一样,有饮食住居及保存自己肉体的自然需求与欲望。可是,人在基本上又与动物不同,因为人需要他人的需要,也就是希望获得他人“承认”,尤其希望被承认是“一个人”,一个有某些价值或尊严的存有。此一价值关系到他乐于冒生命危险纯为声名斗争。只有人才能克服最基本的动物本能尤其是自我保存本能,追求更高贵抽象的原理和目标。黑格尔认为,寻求承认的欲望驱使两个原始时代的战士去寻求对方承认自己是人,而让自己的生命暴露在死亡的战斗中。其中一方的战士因死亡的本能恐惧竖起白旗时,便产生主从的关系。历史启始之时,血腥之战的报酬不是食物、住家和安全,而是纯粹的声名。正因为这种战斗的目标非由生物学所决定,黑格尔踩在其中看见人类自由的曙光。(如此的概括可能会受到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驳斥,报酬往往是在于关系之中,包括对于食物和生育权的分配,这里的例子不一定是最初的)p8 主从关系本有的此一“矛盾”,最后由法国大革命,若要再加以补足,亦由美国革命予以克服。。。。黑格尔对当代自由民主之意义的了解,跟盎格鲁-撒克逊式的了解相当不同。。。。他认为权利不是手段而是目的,真正可以满足人的不是物质的繁荣,而是自己的地位和尊严获得承认。(但是,黑格尔是否预计到了人的空前物化之后的畸形?)p9 黑格尔主张,历史由美国独立和法国革命而走向终结,因为驱动历史过程承认斗争的愿望,在以普遍而交互的承认为特征的社会中,才获得了满足。没有其他的人类社会制度更能够满足这种愿望,所以今后根本不可能再发生历史的变化。。。。随着高度工业化来临的社会变迁,尤其是教育的普及似乎解放了一种被承认欲望;而这种需求在贫穷没有教育的人群间并不存在。p10 因为自由政治与经济的成就大多含有不合理的承认形态,而此形态常被视为自由主义应该加以克服的对象。要让民主发挥作用,市民们必须对自己的民主制度培植出非道理可加解释的骄傲;同时要培养托克维尔所谓“协调技术”,而此技术仰赖对小共同体满怀骄傲的挚爱。这种共同体往往建基于宗教、族群性货币建构自由国家的普遍承认低一阶的承认形态上。(注意与罗尔斯的印证。以中国为例,如何来解构一个国家的普遍承认?在旧的意识形态消亡之后,以民族之名是否能够成功?)p12 二十世纪黑格尔的伟大注释家Alexandre Kojeve以坚决的态度宣布历史的终结;因为他认为他所谓的“普遍均质的国家”--我们可以理解为自由民主--由于以普遍平等的承认取代支配与服从的关系,可以完全解决承认的问题。人在历史过程中追求的驱动往昔“历史阶段的是承认。人在历史世界中终于发现它,而且得到“完全的满足”。。。要求承认是专制政治、帝国主义或支配欲望的源泉,所以是政治的核心问题。可是,不论认知有什么黑暗面,也无法简单的从政治世界中把它清除出去。因为要求承认是勇气、公共哦精神、正义这一类政治美德的心理基础。所有的政治共同体都必须利用承认的欲望,同时也要从它的破坏作用中守护自己。如果当代立宪政体可以实际找出既被普遍承认又能阻止独裁者出现的准则,这种政体也许可以说是过去出现的政权中最稳定和长寿的政体。(要求承认类似于一种原力)p13 左派对于不平等的攻击,以及右派,以杰出的尼采为代表的"men without chests"所指出的,从精英角度对于工业化社会中的人的处境的批驳。p30 福山所讲述的拉美的民主化过程比较简单。要注意在此过程中的经济和政治过程。p31 福山对于强国崩溃的论述是相当精辟的。最后让这类强国崩溃的决定性弱点,若仔细分析,便是正统性的失败--亦即理想水平的危机。正统性(或正当性)并非绝对意义下的公正或正义;而是存在于人们主观认识中的相对概念。所有拥有有效行为的政治体制都会以一些正统性为其基础。独裁者常被认为是凭暴力支配,并引希特勒为例,然而并非如此。暴君可以凭暴力统治自己的孩子、父母或自己的妻子,如果他们肉体上比自己弱势的话;可是无法以同样的方式支配其他的人,如果对方是数百万人的国家更是如此。我们说希特勒这样的独裁者凭借暴力进行支配,其意是说,包括纳粹党、盖世太保和国防军在内,希特勒的支援者都能够物理性地恐吓广大的居民。然而这些支援者为何效忠希特勒?当然,并非因为希特勒能物理性地恐吓他们;终极而言,他们相信希特勒权威的正统性。安全机构本身可以借威吓进行管理,独裁者必须现在这类机构的重要地方安排相信自己权威正统性的忠心部属。即使是最低级腐败的秘密组织领袖,情形也一样。如果他的“家庭”不能以某些理由承认他的正统性,他就不会被称为“老大”。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苏格拉底解释说,就是在盗贼集团中,也必须有一套分配战利品的公正原理,同样的,在极其非法残酷的独裁统治中,正统性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p32 政权的正统性即使没有渗透到全民里,只要在与体制本身结合的菁英,尤其一手掌握政党、军队与警察等高压权力的菁英中没有开始动摇,其政权就不致于陷于危机。若要政权顺利发挥其功能,这些菁英就必须团结一致,因此所谓威权体制的正统性危机不外是菁英集团内部的危机。p34 没有正统性的政权则常因失政而刹那间就被推翻。p35 葡萄牙是很好的例子。。。如果当时葡萄牙没有惊人强固的市民社会--如果政党、工会、教会--不能动员广泛的大众,巩固对民主的支持,外来的帮助也将无所助益。p40 有趣的是,福山也重点分析了极权主义,级苏联和纳粹德国。这是与十九世纪传统权主义完全不同性格的独裁政治。p41 极权主义国家经由报导、教育和政治宣传的管理来改变个人信念与价值的结构,并借此改变苏联人自己。这种做法也及于人类最个人性最亲密的家庭关系。向斯大林警察控告父母的年轻人帕维尔-莫洛扎夫,后来长期被政府赞颂为苏维埃的模范儿童。Mikhail Heller说:“当社会有系统而有方法地被粉碎时,纺织社会这块布料的各类人际关系--家庭、宗教、历史记忆、语言--都变成攻击目标。而且,格个人间的密切关系会被他人所选择、国家所承认的不同人际关系所取代。”p42 俄国人民满足于监禁生活的住院病患,希冀分享苏维埃政权赐予的帝国雄风和超强地位这一类特别的恩惠,而自愿居于囚禁之中。(多么富有现实意义)p47 人们也发觉在理论上没有阶级的社会中已经有新的阶级制度兴起。这就是党官僚阶级,他们跟帝政时代的官吏一样腐化,又有特权,而且更伪善。p49 苏联市民社会透过数万新协会--政党、工会、新杂志与报纸、环保俱乐部、文学团体、教会、民族主义团体--的成立,开始脱离极权主义明确的地盘。p50 乌兹别克共和国恶名昭彰的“棉花秘密组织”在第一书记Rashidov的领导下繁荣起来。在与勃列日涅夫总书记及其女儿卡利娜、女婿丘尔巴诺夫的个人关系保护下,拉西道夫才能常年控制腐败的官僚帝国。p51 这种国家体制不能再称为极权主义,也不是像拉丁美洲独裁体制那种威权主义的另一形态。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与东欧的最好标签,可能是哈维尔所使用的“Post-totalitarian”一辞。这是指此一体制不再是一九三零年代到1940年代血腥残酷的警察国家,但仍未脱离过去极权主义的习性。极权主义在这些社会里并未强大到足以抹煞民主理念,然其正统性却成为其后民主化的桎梏。p53 communism的权力还会存在于世界,但已非充满活力与魅力的理念。(这也是还原马克思的时机,从真正的马克思的信徒来说,这种反例只会影响理论本身的力量)p60 在这个世纪,民主的最大敌人是以“实质民主”之名攻击此一“形式民主”。p61 基于功利主义思想的经济自由主义,正是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所希望克服的。p64 不能预测的领导气质和舆论的政治因素已支配着民主化过程,民主化的过程常因国家的不同而显得千差万别,也委实难怪。p68 一七七六年(美国独立)以前的世界,一个民主国家也没有(Pericles时代的雅典并没有系统化地保护个人权利,所以没有资格成为民主)p76 书写普遍史始于试图成为世界宗教的基督教。书写普遍史的最认真的尝试已在德国观念论的传统中诞生。伟大的哲学家康德在一七八四年所写的论文《世界公民观点的普遍史理念》中提倡普遍史的理念。这篇不足十六页的论文对往后所有要写普遍史的人来说,是必须参考的文献。p77 此一机制不是理性,不如说是与理性相反的任性与敌意。而任性与敌意是由人之“社会性与非社会性的混杂状况”所产生,反而导引人离开人与人的全面战争,一起加入市民社会,进而倾力去振兴艺术与科学,让这些社会能够彼此竞争。换言之,竞争、虚荣和支配愿望,才是社会创造的源泉,并保证会实现那些“unborn in an Arcadian shepherd's life”的潜在能力。(注意福山在这里引用的是接近黑格尔的言论。)p79 福山对于黑格尔的正名值得玩味,而其跳过希腊罗马的相关思想的用意不可知。在黑格尔与马克思的对比中,福山实际上完成了对于其历史观的建构。p81 意识--人类对善恶此一基本问题的思考方式,对行动的满足程度,对上帝的信仰,甚至人的世界观--因应时代而有根本的变化。而且这些观点彼此互相矛盾,可知它们大部分都是错误,或者被后来的历史举发为“虚假意识”形态。黑格尔认为,世界的伟大宗教本身也不是真理,而是从信仰者特殊的历史需求中衍生的“意识形态”。尤其基督教就是从奴隶制产生的意识形态;基督教人皆平等的主张是依循奴隶希冀解放的利益而来的。p82 黑格尔说,人的欲望本质上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历史时期与文化中变动的。p83 福山将黑格尔和马克思称作伟大的普遍史作者,很有意思。“其实,我们并没有发觉,黑格尔对我们的知识恩惠有多大,因为他的遗产是经由马克思交给我们的。”p85 马克思对于黑格尔关于历史终结的社会形态的断言的改动,以及科耶夫的创造性解读黑格尔,重新指出历史已在拿破仑之后结束。p87 欧洲共同体可以说是适于象征历史终结的组织。p88 韦伯以绝望和悲观的眼光观看人类历史“进步”中更强化的合理主义与世俗主义,可是斩首的近代化理论却在他的思想中加入乐观的色彩,可以说是典型的美国品味。p96 历史的变迁是从人的“社会性与非社会性之混居状态”而生,换言之,人并不是基于协调关系,是基于对立关系,而生活于社会;此一社会的可能性也可以更充分地发展下去,康德观察的正确已在此表现出来了。(罗尔斯应如何应对此种观点?也许他会回答,政治自由主义并非反对对立,而是力主于一种协调的持续的机制)p99 “早晨去狩猎,中午钓鱼,黄昏看妞,晚餐后讨论”的社会。提议不错,不过前提是人类不会因技术毁灭。p104 这种反技术学说大多数受到最先怀疑历史“进步”是否为善的思想家卢梭的影响。p105 卢梭说,人要获得幸福,必须逃离近代科技所带来消费的无限扩大,及由此所生的匮乏与充足的无限反复,以夺回自然人纯真的人性。所谓“自然人”并不生活在社会中,也不比较自己和别人,更不生活在社会人为创出的恐惧、希望与期待的世界中。不如说自然人在以肌肤感受自己的存在,并在自然界中成为自然人的时候,才能得到幸福。这种人不想使用理性征服自然;自然本来就恩惠深深浓,没有必要使用理性,而且从他人孤立出来的人会觉得理性等等根本不自然。p109 诚如近代初期马基雅维利所教诲,即使是善良国家,要以国家形态生存下去,也必须取范于邪恶国家之行动。p120 苏联却在1920年代到1930年代明显的恐怖政治下经由农业部门的剥削完成了此一过程。p121 列宁所指出的,资本主义将剥削输出到殖民地以谋自存,这也是经济学中对于全球化的批驳的起源之一。阿根廷经济学家普列必希(Raul Prebisch)。(实际上,这次全球化过程中的全面经济危机也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依靠廉价的劳动力所引导的盲目的消费社会的崩溃)p124 亚洲各国达到一定的繁荣后,所得分配就接连快速平均化。p133 福山有很大篇幅都是经济证据,这虽然增加了说服力,但是其理论解释也可能包含很多漏洞。罗多语言说,个人所得达两千美元时,西班牙已准备好走向民主。p141 美国的民主已成功地解决动态多民族国家中不同利益团体间的纠纷对;但这并不能保证能够同样解决其他社会所发生的冲突。(这也说明了在解决本土问题时的慎重需要)p143 美国的种族集团没有一个拘泥于历史的共同体,所以不会生活在传统的土地上,或讲说自己的母语,而沉埋在过去国籍与主权的回忆中。(实际上,这也说明了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对于历史的伸张或者压制)p146 最先进工业国受教育的中产阶级人士喜欢自由民主甚于各种威权主义政体,即使这是事实,却也不去探寻问什么如此的原因。而且,偏袒民主显然不是从工业化过程的逻辑导出。如果从这过程的逻辑观之,完全向相反的结果走去,也不足为奇。如果一个国家的目标是经济成长,那最合适的体制不是自由民主,不是列宁式社会主义,也不是社会民主主义,而是自由经济和威权主义组合的形态,这种体制也许可以成为“官僚威权国家”,或者称为“市场取向型威权主义”。p165 福山同样返回到了自然人的原初状态, the first man。p170 黑格尔-科耶夫的新综合哲学家。p171 福山将霍布斯和洛克作为自由主义的源泉,但没有提到密尔和边沁。第一,黑格尔对自由主义的了解,层次比霍布斯和洛克更高。第二,将历史当作“承认斗争”去了解,其实不失为了解现代世界的一种易懂而又有益的方法。p173 诚如科耶夫所解释的,只有人才可能会追求“从生物学观点来看是完全无用的东西,如奖牌、敌旗等”。人追求这些,并不在它本身的价值,而是因为别人也同样追求。。。。黑格尔自然状态中的“第一个人”,彼此第一次相会,也跟霍布斯的自然状态、洛克的战争状态一样,完全是暴力的。但他没有走进社会契约或其他和平形式的市民社会,却走进支配与服从这种高度不平等的关系中。。。。这种战士精神依然留下,成为全世界贵族社会文化的核心。p175 霍布斯伟大的政治学著作《利维坦》,就从描写那作为高度复杂化机器的人开始。。。。黑格尔对人的了解,出发点完全不同。人不是由其自然或动物的本质来决定的,而是由人性中征服并否定这种动物本质的能力决定的。人不识在霍布斯所谓不受自然拘束的形式意义上是自由的,而是在原非自然所决定的形而上学意义上是自由的。这里说的自然包含人的本性、周围的自然环境以及自然法则。(然而,这种能力是何由而生的呢?福柯对于社会机制对人的自然特性的压抑的研究和科耶夫的关系)简言之,人有真正的“道德”选择能力,也就是说不是以功利性的大小为基准,也不是根据何种情感或本能获得胜利的结果,而是因为他能自创规则并固守不渝的天赋自由,才具备从两类行为中选择其中一类的能力。p177 只有人,才会只为了显示不怕死,为了显示自己超乎一个复杂机器或“情感的奴隶”,换言之,为了显示自己自由及人类固有的尊严,而挺身进行血腥的战斗。(之后福山引用了现代生物学的反例)黑格尔及其前辈康德已经注意到,近代自然科学的唯物论基础对人类自由选择的可能性所形成的威胁。。。。无论康德或黑格尔,都相信人在某些方向上完全不受物理法则制约。。。是指精神现象不能单纯地化约成物质的运动力学。对德国观念论创出此一“岛屿”的妥当性进行分析,已超出我们现阶段的能力与意图。人类自由选择的可能性,这个形而上学问题诚如卢梭所言,是“哲学的深渊”。p179 人的自由是在超越自己的自然性与动物性存在,“亲自”创出新的自我时,才出现。象征这种自我创造过程的起点,正是寻求纯粹声名威望的死斗。p181 注意霍布斯跟同时代思想家Filmer和Hooker的差异,霍布斯是从自然权利中推导出统治法则的始作俑者,从而颠覆了神权政治。p184 始于霍布斯的自由主义传统,显然把欲超越动物本性的少数人,在人类最低共同情感(即自我保存)名义下,来约束他们。而且,这种情感不仅人,也是与“较低等”动物相通的共同因素。(实实际上,这也是在叙述强者们所应受到的压制)p187 洛克及美国立宪者们对于政治体制的设计。。。。他们相信暴力死亡的恐惧和舒适的自我保存欲望都非常强烈;所以,这些激情在任何懂得利己计算的理性人心中,都已凌驾了承认的欲望。我们在直觉上觉得黑格尔为声名而战相当荒谬,原因即在于此。p193 《理想国》篇中登场的“气魄”,即柏拉图所谓的三种动物之一,或者说,是一种关于价值或正义的判断力。p196 哈维尔所举的青果商的例证。。。。C常强迫一般人用他们的良心去做无限琐碎的道德妥协,有时又不十分琐碎,借此“屈辱”他们。这种妥协常表现为在店铺窗前贴标语,或在控告国家所不喜欢的朋辈诉状上署名。。。p197 哈维尔指责C,不是因为C的经济;相反地,C在比布尔乔亚自由主义更彻底的方式下扩大灵魂的欲望部分,附上浮士德式的交换条件:在道德价值中逼迫人们妥协,才提供物质的富庶。而且,经由这种交易,体制的牺牲者变为体制的拥护者,体制本身却在与想参与的国民意向毫不相干的状况下独自发展下去。p200 红脸颊的野兽 如果上帝的意志是要“这次战争”持续到奴隶两百五十年没有报酬的劳苦所积累的财富消失,持续到鞭打的每一滴血都由剑击流出的血来偿还,那就像三千年前所说,现在仍然可以适用:“主的审判是真理,而且悉数正确。” --林肯,第二任总统就职演说(有趣的是,罗尔斯同样引用这段演说。可能汉语文本里很长时间以来没有能与之相比的演说)p204 经济现代化进展中的国家,因为经济成长本身引起新的期待和要求,所以在政治上最不安定。他们不是与自己国家的传统社会,而是与富裕国家比较自己的处境,结果愈发激起愤怒之情。有(如果国内的贫富分化持续,恐怕也会导致这种结果。因为新的一代不像过去的一代,他们不会去与历史和传统的生活水平比较)”p209 欲望人,经纪人,真正的“布尔乔亚”,内心都奔向“损益计算”,不断地让他们扎根在“体制内”。只有“气魄”的人、愤怒的人,才不愿意失去自己的尊严和同胞的尊严。p212 注意这一章对于“气魄”的分析,与阿伦特和罗尔斯的相关论述比照。古希腊的“驯服欲望”的主张。p214 马基雅维利不像往昔的柏拉图,致力于教育有“气魄”的君主和守护阶级,而是想以“气魄”制“气魄”。采取混合共和制,可以保证某种程度的自由,因为在这制度中,君主与少数贵族有“气魄”的野心、与人民有“气魄”的独立欲望,两者维持均衡。马基雅维利所说的混合共和政体,正是美国宪法中所熟悉的三权分立的版本。p219 现代社会今后也许将由C.S.Lewis所说的,是“没有胸膛的人”所组成;这种人只有欲望和理性,却缺乏骄傲的自我主张。这种自我主张在以前充满了人性的核心。“胸膛”是让人成为人:“若遵从知识,人只是灵魂;若遵从欲念,人只是动物。”p224 这也是主人的悲剧。他为获取奴隶的肯定而以生命为赌注,而这些奴隶却没有足以让主人肯定的价值。p226 因此,奴隶更接近哲学家。在他实际享受自由之前,必须抽象地思考自由。他在实际居住在自由社会之前,不得不为自己创造自由社会的原理。所以,奴隶意识高过主人意识;因为他已达到更深的自我意识,亦即对自己和自己情境的深邃洞察。p228 对基督教牧师金来说,人的尊严不在人的理性和聪慧中,而是在人格中,也就是在道德特质、分辨善恶的能力中。o247 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带来的损害可以说是非常明显的。p250 托克维尔论述说,民主最能发挥功能者,并不是依上意下达,即中央政府是从无数的地方自由体和民间团体中自然产生的,而这些地方自治团体为自由与自治扮演了学校的角色。p278 亚洲的新威权主义。。。其专职支配也许会采取服从帝国的形式,即要求人们服从更大的权威,向一系列严格的社会规范整齐划一地趋近。亚洲新威权主义所展示的服从帝国也许会产生出前所未有的繁荣;但对大多数市民而言,这乃是指幼年时代的延长,以致不能完全满足“气魄。”p279 在现代世界里,我们亲眼目睹了的双重现象:普遍而均质的国家获得胜利,不同的民族也长存下去。一方面,近代经济和科技,还有合理认知已普及而成为世界上政治体制中唯一的正统原理,人类的同质化才不断增进;另一方面,到处发生反抗这种同质化的行为,而且也会有文化认同--至少是次政治水平--的再主张,以强化存在于人民与国家之间的障碍。。。国家间意识形态的差异即使逐渐退为背景,国与国的差异在文化和经济领域有所变动,依然会保留下来。p280 同样培育出国际关系的悲观主义。国际关系的悲观主义在某一意义上比内政的悲观主义远为彻底。因为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理论主流在过去一个世纪里,跟历史和历史变迁奋战过;反之,国际关系论的研究者仿佛历史不存在似地。他们认为,人类社会环境的其他所有层面的宗教、家庭、经济组织、政治正统性概念,不管其如何展开历史的进化,国际关系一直都认同自己:“战争永恒不变”。p281 现实主义真正的创始者是马基雅维利。她认为,不必根据哲学家所谓应该如何生活的幻想,而是人必须从如何实际生活这个层面去确认自己的位置。(实际上,马基雅维利剥离了伦理判断,或者说,他至少承认了道德的多元,即将历史重新带入多神时代)p283 二次大战后,权力的二极分配,可以说是欧洲一九四五年以来保持长达半世纪史无前例之和平的理由之一。(而欧盟的发展,则是力图在欧洲实现永久的和平,乃至为后世创建比美国难度更大的共同体建构样本)p284 第一个规则是:国际不安定的问题最后须经由维持反潜在敌人的均势才得以解决。国际政治领域中的真正货币是军事力量。。。。第二个教训是:友邦和敌国必须以国力作为选择基准,而不是以对方的意识形态或体制内在性可靠为基准。。。。拿破仑挫败后,奥地利外交部长梅特涅所领导的反法同盟拒绝瓜分法国或叫法国割让领土,因为欧洲需要法国作为对抗将来威胁欧洲和平的力量。(这种考量在俾斯麦那里表现的尤其突出)。。。第三个教训是推测外国威胁时,政治家应该更仔细检讨对方的军事能力,而非对方的意图。。。。现实主义理论一系列的最后教训,是外交政策必须排除道德主义的有关观念。(基辛格)p287 基辛格在就读哈佛大学所写论康德的优等奖得奖论文中,就批判了康德的历史进步观,而接受了一种远近法的观点,从当时看来,这观点接近一种虚无主义,也就是上帝并不存在,甚至类似黑格尔普遍史的世俗机制也不存在;黑格尔普遍史可以在事件之流中给予意义。其实,历史是国际间混沌不断的一系列斗争,在此自由主义并未特别占有特权地位。p288 福山准备开始的对于现实主义者的征讨,其实也是他后来与小布什身边的新保守主义者决裂的原因。p290 国家有如伟大气魄的个人。不过,是否我们一直忽视了那些失败的国家?那些臣服的国家可能缺乏研究。不过汉语历史倒是有很多例证,恐怕对于弱者的研究同样重要。p297 今日,我们的同情心不仅包括下层阶级的,甚至及于高等动物。p302 在这两者之间,“气魄”可以采取民族主义(nationalism)形态。民族主义显然与本世纪的战争具有深密的关系,它在东欧和苏联的复活会威胁后C时代欧洲的和平。(民族主义是相当危险的)p306 阶级、血缘、部落、教派这类较老旧的社会区分,已在需要一贯的劳动流动性的压力下逐渐衰落,只有共同语言和以此为基础的文化,成为人们主要的社会相关形态。总之,民族主义大体是工业化及伴随它而来的民主与平等意识形态的产物。p306 近代民族主义的国家(nation)是建立在以前就存在的“自然”语言区分。不过,它们也是民族主义者人为建立的,这些民族主义者可自由界定谁或如何建构语言或国家到某种程度。(而这也恰是安德森等在后现代理论掩盖下的建构行为,当然,其做法并没有什么不光彩而言,只是其采用了比较巧妙的说服形式而已)p313 中国的民族主义可能是最为危险的一股力量。p319 合法支配的民主国际联盟此一构想在康德著名的论文《永远的和平》(Perpetual Peace)和《普遍史理念》(Idea for a Universal History)中已经有所提示。。。。康德国际关系方面的著作已成为现代自由国际主义(liberal Internationalism)的知识基础。p325 在正确意义的历史中,人(“阶级”)为争取承认而相互战斗,并且借由工作与自然战斗。马克思把这种历史称为“必然王国”(Reich der Notwendigkeit)。而超越者领域之处有“自由王国”(Reich der Freiheit);人在此(无条件互相认可)不再争执,并且只进行最低限度的工作。 ---科耶夫《黑格尔导读》p329 这金字塔的中央部分可以收容相当多的人,而且因为社会流动性很高,几乎每一个人都有中产阶级取向,认为自己是其中一员,至少是潜在的一员。中产阶级社会今后在某些方面仍会是高度的不平等,但不平等的因素越来越源于天生能力的差距以及经济需求所产生的分工和文化。p338 我们已被现代的相对主义留置于知识的窄巷中,所以不会向两面夹击展开强固的反击,也无能保卫传统所了解的自由权利。p340 另一种更深刻的批判,则是尼采所提出的。尼采的思想虽然不曾像马克思主义那样落实于大众运动与政党中,他对人类历史进程的方向所提起的问题,现在却依然未获解决,而且纵然最后的政权从地面上消失以后,也未必能解决。p346 没有牧羊人,只有一群畜类!每个人的需要都相同,每个人都相同。觉得不同的,都要主动进精神病院。p348 极其准确的描画在历史的起点上,奴隶基于本能上的畏怯,不愿意在血腥之战中冒生命危险。历史终结点上的最后一个人,则发现历史充满了无意义的战争,在其中,人们分成基督教徒与伊斯兰教徒、基督新教与天主教或德国人与法国人,并互相而战斗,因此这最后的人不会做出为了某种大义而赌上生命的愚昧行为。效忠精神驱使人们采取自我牺牲的勇敢行动,拼死一搏,但这种效忠精神由其后的历史证明,只是愚昧的偏见。接受现代教育的人满足于坐在家里,庆幸自己心胸开阔,没有狂热的偏执。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论及现代人说:“因此你们说:‘我们是完全真实的,没有信仰和迷信。’于是,你们挺起胸膛--但是,啊,那是空洞的胸膛!”p351 巴斯卡p354 (实际上,尼采,克尔凯郭尔卡夫卡的作品是对最后的人的很好的诠释,也许这个断言言之过早,新的神性将如大树一般破土而出)p360 Alcibiades的认知欲望摧毁了雅典。福山通过自由主义社会中的内生活动来为人类的激情寻找落脚点,而这实际上还原到了“工作(劳作)”之上。p362 体育作为重要的排泄口。(注意后结构主义对欲望的研究)p363 科耶夫对日本在类似历史终结状态下的形式艺术发展的描述,是打开日本民族心理的钥匙。p374 为战而战与一九六八。人群结合为一的欲望与狂热,如同来自上帝的预言。p378 尼采的相对主义跟他的后继者海德格尔一样,砍倒了支撑西欧自由民主的一切哲学支柱,代之以权力和支配的学说。(这与龙树的角色十分相似)p384 在经过了漫长的思想史梳理之后,福山最后和罗尔斯到达了同样一点。p392 我同时也遗憾于人类灵魂的伟大之处已在消逝之中。

福老爷子被骂的好惨(PS:我不想做书评!豆瓣的书籍简评字数限制太严格了吧!)

(1)福老爷子前段时间还来PKU了···(2)虽然福山的结论很偏激,但是从他的论述来看,他本人应该还是比较认同亨廷顿的“政经分离”;(3)福山说黑格尔“需求认可”的“最初之人”是人性的另一个来源,但是为什么就是不愿意承认这种人性来源于长年进化形成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呢?(4)看到第十七章,抛开福山本身是唯物还是唯心,目测之后的章节福老爷子想要表达如下意思:民主建制是资本主义体系下用来对抗唯物的物质生产体系的一个唯心的政治建构·······这个论证其实还蛮有道理的(5)福老爷子的论述功底其实蛮给力的(6)我能说福老爷子是个标题党么············整本书里他一边是唯心一边是唯实(7)综合评价的话这本书还是写的很给力的,福老爷子的功底绝对很霸气,虽然这本书的标题灰常的具有“意识形态"的味道,但其实还好。五星吧!

历史不过是个周期

本书从最初之人开始论述,从自由民主主义制度出发,并与共产主义以及帝国主义作比较,寻找自由民主制度的缺点,以及从民主制度的发展来看,揭示民主自由制度的终结状态。福山似乎在回应康德建立“世界普遍史”的观点,本书写得是政治哲学也是福山心中的人类发展的规律。谈到经济发展,民主制度与文化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扯到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认为新教的理念有助于促进资本主义的繁荣。日本、德国的文化使得日本和德国的制造业独领风骚,这听起来有一定的道理。类似,资本主义精神能不能反过来影响文化呢?答案是肯定的,马克思所指的“异化”就是说这个,结合社会也不难看出,即使是在这个声称为社会主义的国家,人类地物质的欲望已经泯灭了其作为人的人的精神。无可否认,当资本主义繁荣到一定程度,物质足以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时候,人还有什么欲望?这个时候人的灵魂深处那种“获得别人认可”的精神就会浮现。然而“认可”的方式很多,因为个人的需求不同,这又回到文化层面去解释了。尼采在批判自由民主制度,我对此的理解有不同的角度,但结论一样。我认为人生而不平等,但是为了社会能够和谐发展,尤其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我们需要照顾弱势群体,需要让他们重拾作为人的一种自尊,因此我们尽量在我们能改变的范围内,让他们感受到一视同仁,以显示强者之所以是强者不是依靠上帝的恩赐,不是靠与生俱来的特性,以显示强者的高贵。 人如果生来“平等”,那么人的那种优越感就没有了,这种优越感很重要。 因为有优越感人类才会感到自己的存在。在处于劣势地位的人来说,把这种优越感说成是变态,这也是自我安慰的一种形式罢了。 所以当马克思所指的共产主义到来的时候,人类总需从不同的方面找到自己的存在,有的人去爬山、有的人研究科学技术……在不同的领域寻找闪光点,但是我们现在就是这样了,这对于我们来说有进步么?难道这就是历史的终结吗?似乎会有一种人只有在战争中才能找到优越感,如此一来,历史不过是个周期,并没有终结。

历史之后的历史

福山把“历史终结”之后的社会——“获得普遍平等认可”的社会——“自由民主社会”称为“后历史社会”或“后历史世界”,而把此前的社会称为“历史社会”或“历史世界”。福山说:“在不远的将来,世界历史将划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后历史’部分,一是历史部分。”①对于“后历史”世界来说,就国内而言,“未来主要是经济问题,如促进竞争和技术创新、处理国内和对外赤字、保持充分就业、解决严重的环境问题等等。”“后历史”世界是“一种对舒适的自我保存欲望超越为为纯粹名誉拼死而战的欲望世界,是一种普遍的理性的认可取代为统治而斗争的世界”。就国际而言,“国家之间相互作用的主轴心是经济,过去的强权政治规则越来越没有市场。”福山举欧洲为例,“人们可以想象到一个民主的欧洲,一个多极的并且由德国经济为主导的欧洲,而德国的邻国并不因此感到有任何一点军事威胁,也不会采取任何特别措施来提高自己的军备水平。在这样的欧洲中,经济竞争甚为激烈,而军备竞赛日趋衰减。”“后历史”世界虽然还有主权国家和民族主义,“但它们各自的民族主义已经与自由主义和平共处并且越来越局限于私人生活的范畴,而经济合理性将侵蚀主权的许多传统特征,把市场和生产在世界范围内统一起来。”在“后历史”世界中,“和平的基础不是各个大国之间具有共同的合法性原则”,而是“来自民主制度所具有的特定性质,及其满足人们对获得认可的欲望的能力。”  “后历史”世界的生存地点是否适宜永久居住?自由民主制度本身值得我们选择吗?或者自由民主制度已经能使我们从根本上得到满足吗?在我们的自由秩序的中心,在法西斯独裁者狂妄的军人被赶出地球后,还有矛盾存在吗?自由民主制度发展到顶峰后会不会出现“最后的人”?“最后的人”是不是真正的人?“最后的人”会不会重返“最初的人”?“后历史”时代会不会出现社会危机?值得不值得留恋?福山认为自由民主制度承认“自我价值”,把人们“当作是成人而不是儿童,承认他们作为自由公民的自主权”,给他们以“完全的(人格)认可”,而“获得认可的欲望是历史的发动机”,“自由民主制度用一种获得平等认可的理性欲望取代了那种希望获得比别人更伟大的认可的非理性欲望”,自由主义不断地以平等意识消解着优越意识(贵族意识或等级意识),当优越意识消解殆尽的时候,“人人相同,人人平等”的国家就出现了,这虽然“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认可这个问题”,但福山担心“最后的人”出现,他引用尼采的话表示了他的这种忧虑:“尼采相信,现代民主制度不是把奴隶解放成为自己的主人,而是让奴隶和一种奴隶道德获得了完全的胜利。自由民主国家最典型的公民是‘最后之人’,一种由现代自由主义缔造者塑造的人,他把自己的优越感无偿献给舒适的自我保存。自由民主创造了由一种欲望和理性组合而成但却没有抱负的人,这种人经过对长远利益的算计,很巧妙地以一种新的方法满足了一大堆眼前的小小需要。‘最后之人’没有任何获得比他人更伟大的认可的欲望,因此就没有杰出感和成就感。由于完全沉湎于他的幸福而对不能超越这些愿望不会感受到任何羞愧,所以‘最后之人’已经不再是人类了

矛盾

这本没有读完,所以这个不叫书评,只能是读中所感。觉得前面写的不错,忽略其中很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不谈。很多问题貌似都是读书读出来的.知识和理性给我们带来的到底是什么,知识的不可穷尽性提出了个很矛盾的问题,对于自然和自我的认识越多,我们是会更加清醒还是更加混沌呢?文明带来了希望却也造成了更大的失望,有人说希望如火,失望如烟,人生就是七处点火,八处冒烟.对于原始的某种程度的忘却让人得意忘形的同时,我们构筑了个美好的海市蜃楼,我们称之为理想的世界,只有当这种内心的"应然"与"实然"发生冲突的时候,追问才会产生, 幻想的快乐是不是造成更大不快的罪魁祸首?关于人性仍有些不完全不透彻的思考,是欲望么,理性么,还是有精神?是善么,是恶么,还是有矛盾?物质是本源,经济是基础?任何问题的根源还是要回溯到人性吧,我们体验生命,理解自身,并以此作为我们存在的方式.可是当理解威胁到存在,如何跳出致知和生命的二难困境呢?有件事是永恒的,那就是矛盾...借用一句歌词,all we do is fight,we never work it out...我们在前进,却始终在生死的对立统一中裹足不前...时光并没有前行,只是不停地循环往复着...

Excerpts from 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 by 福山

历史的终结写于20年前,却并不过时。对了解当下中国及思考其前途还挺有启发意义。此外,福山除了坚定地指明唯一一条出路外,还浓墨重彩地引述黑格尔和尼采这两个死对头的哲学。我很万幸地能读到这么一本书,庖丁解牛般同时向两位哲人致敬---前者是我目前最感兴趣的,而后者是迄今对我影响最大的。1. goal of totalitarianism: to make man fear freedom in favor of security, and to affirm the goodness of his chains even in the absence of coercion. = institutionalization 人往往偏好带上镣铐的安全感, 而不是自由。2. 开报禁,直选立法机构,直选总统。苏联解体:即:言论出版自由、法制制衡、民主选举权力机构和行政首长。3. why totalitarianism is vulnerable to economic depression? --- the regime tries to control thought, that people know the regime is lying to them; and a new class has arisen, a class of party bureaucracy who are as corrupt and privileged as old regime bureaucracy, bur far more hypocritical. --- The End of History看得心痛。4. collapse of a regime means its elites are affected. 政体伤到体制内精英了,就差不多了。5. 城堡总是从内部攻破的。上攻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6. 高层夺权的利器:民主牌。7. 民主: 直选,多党。8. liberal democracy: consider the nature of man as man.: liberal self-government.9. economic or military crisesdefensive democratization.10. economic development=satisfying desires11. mechanism of desire (consumerism) or struggle for recognition(,core of humanity, Hegel’s view)directional technology improvementeconomy efficiency mobilization of labors rational community of laborrational regime: political party, labor union: liberal democracy12. Technocrats maybe the gravediggers of totalitarianism and militants., due to technologic complexity.13. latin America ‘s failure of capitalism: not capitalistic enough, but mercantilism:权贵(官僚)资本主义: low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severe inequality 14. the nation is ready for democracy, with its per capita GDP 2000$. Now, PRC:4200$, world average:9000$15. democracy permits participation, and therefore feedback. 类似婚姻,高效的纠错制度,政权才能长久经营。不是相敬如宾,而是床头吵架床尾和:螺旋式向上发展。16. universal educationmiddle class society liberal democracy.17. 在两极分化(polarization)社会,(权贵资本主义或者暴民社会), 民主只是幌子。18. why U.S. deals well with the issue of ethnic and nationalities issue: people from all corners of the world, live on a strange land, and speak a strange language. 19. market-oriented authoritarianism:20. first man: struggle for recognition even at the cost of death; society was divided by masters who was willing to risk their lives for recognition as man, and slaves who were not.21. freedom emerges only when nature ends.---Hegel 22.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man’s struggle for recognition(Hegel)man’s dignity (Kant)pure reasonman’s freedomabsolute morality23.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the dialectic of man’s law of nature and man’s freedom(pure reason, dignity=core of what is human, absolute morality)24. desire: selfishness with man’s most powerful desire and basic instinct: self-preservation=sex.25. man covets money, because he wants things.26. balance ambition against ambition by institutions: US Political system27. Man above all is a valuing creature; the essence of man is the act of valuing himself, of giving oneself value worth and demanding recognition for it.----Nietzsche 28. work liberates man, because work demonstrates man’s ability to overcome natural determination, and to create through his labor.----Hegel29. man derives satisfaction owning property not only for the needs that it satisfies, but because other men recognize it. 30. God does not create man, but rather man creates God as idea of freedom. Because man is born equal in the name of God.---Hegel31. man takes pride in manipulating almost worthless materials and transforming them into something bearing his imprint. ---Hegel32. liberal society is where man acquires rational recognition: mutually recognize each other equal.33. liberal democracy recognizes all human beings universally by granting and protecting their rights.34. liberal democracy: rights against rights, instead of power against power.35. the human historical process that leads up to liberal democracy has been driven forward equally be the progressive unfolding of modern natural science(necessity realm) and by the struggle for recognition(freedom realm).---福山36. the end of history: liberal democracy: because it’s completely satisfying.37. Every state lies: “ I, state, am the people.” ; annihilators set traps for the many and call themselves state; they hang a sword and a hundred appetites over the many.---Nietzsche38. extreme passion: religion and nationalism, as they give strong identity and dignity. 39. be tolerant and egalitarian.---liberal democracy culture.40. Liberalism precedes democracy; freedom precedes equality.41. Work is a calling, being elected by God that reflects man’s status.42. Confucianism: prone to paternalistic authoritarianism. Empires of deference.43. juvenile rebellion is a necessary step before maturity or adulthood, and finally mutual respect with parents as equal adults. But I personally hope the rebellion to be postponed after child’s graduation. 44. States do not simply pursue power, but pursue a variety of ends dictated by concepts of legitimacy. Such concepts act as powerful constraints on the pursuit of power.45. Legitimacy: the power of the powerless。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46. liberal democracy is equal society: it’s based on man’s skills and education, rather than inherited privileges. And it is a middle-class society.47. the tension (seeming inequality) between liberty and equality, two pillars of a liberal democracy, is necessary and ineradicable. On the other hand, communism, claiming equality, is more unequal, as it inevitably generates party bureaucracy, a more hypocritical and privileged class.48. super dignity: the desire to be recognized as greater than others, to push oneself to his own limits. E.g.: entrepreneurship: the most talented and ambitious should tend to go into business. 49. liberal democracy believes in equality of all lifestyles and values.: it cultivates the virtue of toleration.50. man’s dignity or freedom lies in his ability to put values to things and to himself.---Nietzsche51. the life of consumption, in the end, is boring.52. While struggle for equal recognition makes a moral man (acts as precondition for the latter), struggle for super recognition makes a free man and to serve the common good. Namely, to lead a extraordinary life makes a meaningful life.53. man seeks for something he can die for to justify his dignity. Struggle for the sake of struggle; e.g.: struggle against a just cause or merely boredom with peace and prosperity.54. struggle for super recognition or dignity has to be ruled by reason and makes an ally of desire.三大总结:1. Why liberal democracy? Economic development (or man’s desire) determines liberal democracy. Because: economic efficiency, directional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mobilization of labor needs rational community that participates in and gives feedbacks to the state, universal education. Besides, middle class society is required for liberal democracy. 在两极分化(polarization)社会,(权贵资本主义或者暴民社会), 民主只是幌子; on the other hand, man’s dignity requires liberal democracy where man mutually recognizes each other equal. Additionally, liberalism precedes democracy; freedom precedes equality.2. What makes a man: man’s pure reason, dignity, struggle for recognition at the cost of death, morality; what propels civilization: the dialectic of man’ desire and man’s reason. Moreover, Super dignity, the desire to be recognized as extraordinary one and greater than others, to push himself to his own limits, exerts excellence. Namely, while struggle for equal recognition makes a moral man (acts as precondition for the latter), struggle for super recognition makes a free man and to serve the common good. Because, man seeks for something he can die for to justify his dignity. Even, struggle for the sake of struggle. Conversely, the life of consumption, in the end, is boring. 3. work recognizes and defines man: to create through labor, man is recognized by work bearing his imprint.

我实在很奇怪这书的中文版会是什么样子

我粗枝大叶的看过英文版。 因为好几年前 还分不清 共产主义是好事坏(不是社会主义)。。作者的意思完全不是在共产主义者这边的呀。。更不消谈论内容了。觉得要是真的中文版是英文版的原意。不会出版的阿。。。看中文版的哥们们,该没看错把。。

第二版的翻译举谬

手头拿的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的第二版。在买这本书之前,恰巧看到了雷颐先生的翻译举谬之文http://tbn.blogbus.com/logs/2004/11/474584.html,曾一度犹豫是否购买。幸好到手时发现此书已是再版,许多明显误译已得到更正。但在我的阅读过程中,依然发现了几个翻译错误或不妥之处,试举例如下:P19 第2段倒数第3行,“…如执政党、军队和警察也不相信它们没有合法性…”联系上下文,可以清楚发现此句语意与前后相反,正确的当为“如执政党、军队和警察也不相信它们有合法性”。P122 第1段最后两行,“…通货膨胀率降到20%以下,是历史上和拉美地区最低的通货膨胀率。”这话的言下之意就是历史上拉美地区的通货膨胀率都在20%以上,而这明显有违经济学常识。可惜手头没有英文版原文对照,不知此处是“20%”这一数字错误还是翻译语意错误。P181 第2段第1行,“霍布斯的观点也有不足之处,即合法的君王可以不知不觉地避免成为专制君王…”这又是前后语境逻辑相反的句子,应译为“即合法的君王如何才可以不知不觉地避免成为专制君王”。P221 最下面的注释1,“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对历史进程进行深入论述时再次借鉴了柯耶夫的观点…”黑格尔生活在18、19世纪,柯耶夫是20世纪的哲学家,黑格尔怎么可能在他的著作中借鉴了柯耶夫的观点呢?P264 最下面的注释2,“根据路易斯•哈里斯的调查,美国成人每周休闲时间的平均数从1973年的26.2小时降到1967年的16.6小时”,从“1973”降到“1967”,时间倒流了?而且根据原文语意,应是拿70年代以后的数据和70年代比较。所以怀疑“1967”是否应是“1987”。以上都是不需要对照英语原文仅通过上下文即可发现的语意逻辑错误,当然这其中也不排除排版印刷错误的可能的。由于我刚开始读书时并未用笔做划注,所以印象中的错误还不止如此。此外,还有一些人名的翻译不符合中文里约定俗成的习惯,比如P48和P121的“劳萨”一般译为“略萨”,P109的“雷蒙•阿龙”习惯译为“雷蒙•阿隆”,P173的“《纯理性批判》”标准翻译是“《纯粹理性批判》”,P218页尼采的“权心意志”应为“权力意志”,P270以及其它多处的“奥托曼”中文多作“奥斯曼”(这个最搞笑,一开始看到奥托曼我一头雾水,百度问我是否想找“奥特曼”。而ottoman这个词还可译为“土耳其的”,但直接的音译显然不合适)。这些人名、专有名词的翻译不能算错,但显然给读者人为增加了阅读难度,毕竟作为外国名人,他们的名字在中文里已经有了一一对应的汉字。这就好比“Smith”在中文里的标准翻译是“史密斯”,但如果你把“亚当•斯密”翻译成“史密斯”,那也是要闹笑话的。就像此书的第一版居然把“苏格拉底”译成了”“索克拉蒂斯”。以上这些都是我作为一个理科生,政治学的门外汉,在没有对照英文原文的情况下就发现的错误。作为一部著名且严肃的学术作品,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求解答:问题1:知识危机则夺走从自由民主中护卫自己的政治资源

在第一章 新奴隶制与新宗教战争今日对历史进步的可能性所表现的悲观主义,是从两个分离却同时进行的危机中产生的:一个是二十世纪的政治危机,另一个是西方理性主义的知识危机。因政治危机,几千万人被杀,几亿人被迫在残酷的新奴隶制之下生活。知识危机则夺走从自由民主中护卫自己的政治资源。这两种危机相互关联,不能分开思考。其中:“知识危机则夺走从自由民主中护卫自己的政治资源”这句话的意思,和所指的内容、事例,请详细解答。谢谢!

历史的终结

克劳斯在Thinking in Complexity中说,生物和生物社会都可以看作复杂系统。然后他说,复杂系统没有最终稳定态,只有平衡态,平衡态还有多种。一个群体,如果集体生活,则必然会构成一个超级有机体。也就是说,必须从上到下组织起来。组织起来遇到的一个困难是,所有人如何做出一个决定,并认可和执行这个决定?必须存在一个规则,比如大家一起商量,某一伙人做决定,等等。这些方式都有实例,比如古代雅典,现代全民公投国家;中国的历代皇帝,外国的各种国王,南美军事独/裁,和某些国家的一党独/裁和金家独/裁。关于权力,问题始终在于,权力引起腐败。总有人觊觎权力,妄图通过权力为自己谋得利益。这都是人性使然。也就是说,在人的心底,总有不可遏止的力量,在发出财产的渴望、权力的渴望、享受的渴望、性的渴望。正如人人见了美人都要多看一眼,人人见了大把的金钱都要心动一下,就连苏格拉底,那位被罗素称为人类史上唯一一位获得了“灵魂对肉体的控制”的人,也承认自己看到美好的躯体时,内心腾起跃动的火焰。他能控制住自己,正像人们惊讶于他参军的时候能够赤脚在冰雪上走,甚至在战斗中失利时,在敌人面前还是从容不迫。其他人,还有谁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做一个在道德上无可指责的人?即使是明智如罗马“五贤帝”之一的马可奥勒留,你可以在他的传世之作《马上沉思录》中看到他的智慧,也可以被他作帝王的生活所感动,但他也竟然把皇位留给自己昏庸的儿子,而不是像前面几位给他做得榜样那样找能力出众的养子培养为接班人。正因为人有如此的自私天性,再加上有限的智力,落入个人、家族或党派手中时,总免不了会产生腐败。甚至在群体的民主下,也会“腐败”,这就是人们所说多数人的暴政。换句话说,谁都不能相信,不管他说得多么天花乱坠,必须有限制个人或党派权力的方式。在人类密集造成相互接触和群居的几千年的历史以来,历史的核心不是如何防止腐败,而是如何在战争中胜出,在这个意义上,专制或独裁是最有效的,即是一种战斗模式。现在和平时代到来,会促使民主模式的出现。人类社会在hunter-gatherer时代,是共产的平等群落,这是文明史前平衡态。虽然耆那教曾倡导过共妻,但就连行为非常不检点的黑猩猩也不共妻。可见在性上,对于男性来说,确定自己后代是不可动摇的——不过,妥协之处在于,按照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说法,在有了财产地位继承权之后,才严格限制女性的贞洁。所以在落后的部落文明中,存在丈夫借别的男人生孩子的事(金枝?Guns,Germs,and Steel?),黑猩猩也存在大量的偷情(《黑猩猩的政治》),这些在多种因素进行权衡对于个体和群体的生存都是有利的。在这种小群落中,由于存在集体活动,依然构成一种有机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存在首领。但是首领除了维护群体使所有人包括自己从中获益、获得心里成就感、获得最佳性吸引之外,并无财产和其他东西来给他腐败。因此,在这种原始群落中,领袖人物自己不仅不占有更多的食物或礼物,反而会更加照顾群落中的其他人,特别是弱者,类似《黑猩猩的政治》中的黑猩猩。到了农业文明阶段,开始出现集权国家,一般都是帝王统治的帝国,这是一种新的平衡态。从采集狩猎到农业的过渡,应该有一个逐渐的过程,从一个个小群落,集合成大群落。大群落继续增大,构成国家。小群落里人人都相互熟知,很容易选出一个带头人作为解决矛盾、动员带领大家做事的首领。这个首领一般并没有经济和政治特权,而只是利用威望协调整个群落,促进群落和谐发展。但是等到小群落发展成大群落,小群落的组织结构就不适合了。按照《人类简史》中的说法,每个人只能保持150个社交关系,也就是认识150个人。超出这个数目,就忙不过来了。所以,一旦一个群体数目很大,比如北京3000万人口,基本上遍地都是陌生人了。所以大群落需要一种新的组织方式,是否是按照《枪菌钢》中所说,为了解决相互之间的矛盾而由各个小群落首领选举出大群落首领?更可能的是祭司阶层的出现,这个祭司阶层通过古代人的迷信把整个大群落组织起来,这个阶层也称为实际的统治者。世俗统治的政权似乎是从战争中建立的。在战争的时候,需要由一个强有力的军事领袖,这个领袖很可能就成了后来的皇帝和国王。不过,不管哪种方式,整个群落构成了一个整体,这个超级有机体以王为首,以官员为控制筋脉,以劳动阶层为支撑,进入另一种新的平衡态。但是一个人统治别人,或一个家族、一个团体统治别人,必然引起被统治人的反对。大家同样都是人,你何德何能,占有和享受众人的劳动成果,对众人指手画脚下达命令?但是为什么这种统治类型一直能存在?这是因为,其一,一个国家构成一个集团型的超级有机体,任何单个的个人,在这个强大的国家团体面线,力量微不足道,所以就是不愿意也没有什么办法。其二,个人或家族或单一派别或政党统治的国家,都使用军队和警察进行强制威胁式统治。所有表达不满,或者不合作的人,都面临风险,被监视、收监,甚至会被处死。其三,人的本能并非追求平等和自由,而是生存和繁殖。因此,除那些更睿智的人以外,大部分人都不自觉地做了顺民和良民。所以在各个朝代,除非那些农民被逼得活不下去,除非民不聊生,才会发动起义,否则都老老实实困在土地或工作上,只要能谋生,辛苦劳累也无所谓。而且,他们恰恰是被限制教育,被愚民洗脑的群体,很难通过知识获得思想认识。但是只要有机会,人们都在寻求获得权力。这是人的天性。所以古今中外王侯将相,相互之间不断战争。哪怕是在现代,当你听见重庆红歌阵阵中传来中/南/海的枪声,你也会会心一笑:人类还是一样的人类,几千年来还在为权势进行鱼死网(没)破的争夺。但随着征求权力群体数目的增大,开始出现一种新的平衡态,即民主。在多数现代国家,这个群体就是一个富裕的阶层,最初是富有的商人和地主,后来是资产阶级,后来是中产阶层。当如此数目的人要求权力时,独/裁和专/制就不再合适了,只能出现一种作为代表人的代理民主制。而这个要求权力群体的出现,正是由于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开始积累财富和知识,塑造了这样一批认识到,并且要求打破不平等,打破压迫,打破地位等级,打破人欺压人的组织结构,要求人人都能平等地使用权力的体制。由于随着历史的发展,愚民不再有效,人终将发展出这种平等意识和权力要求,所以民主一定会普及,直到有更好的体制出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福山说,民主是历史的终结。但是他的后半部分“最后之人”全都是瞎扯。

卡通化的人类命运

西闪/文在科耶夫对欲望的分析中,黑格尔式的现代时间观始终潜伏于逻辑之中。也正是基于这种有始有终的进步的时间观,他才得出人与人之间普遍平等的承认会使历史终结的结论。也许,科耶夫本人并不情愿接受这个过于耸人听闻的结论,但“时间”,或者说“进步”已经规定了逻辑的演绎方向,也昭示了历史必将终结的结局:如果说战争和革命还没有彻底消失,那是因为“时间”还没有完全荡涤世界的各个角落。各种重大的事件仍会发生,但它们不会对人类的基本观念造成根本性的冲击。所以,科耶夫认为,从本质上讲,自拿破仑以后,所有的战争、革命和事件,都只是历史走廊另一端传过来的回响。从他的论述中,以及他与列奥•斯特劳斯的讨论中,可以看出科耶夫对历史终结的忧虑。对于他来讲,或者更进一步,对于人类来讲,那个结局是极其恐怖的。因为历史的终结也就意味着人的时代的终结,是“严格意义上的人类或者自由的、历史的个体之决定性的毁灭——直接意味着行动一词在完全意义上的无效。” (《黑格尔导读》,译林出版社)它意味着战争和革命的消失,也意味着哲学的消失——人类自身不再有任何本质上的改变,所以也没有任何理由去改变建立在人类对世界和自身理解基础之上的真正原则,“但是其余的部分仍可能保留,尽管尚无定数,譬如艺术、仁爱、游戏等等,简言之,就是一切令人快乐的事物。”生活在那个世界中的人已经不是真正的人,而是“末人”(The last man)。有人以为弗朗西斯•福山的著作《历史的终结及最后的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是科耶夫哲学的“爵士版”。然而这却是一个不小的误会。是的,科耶夫一度认为,当历史终结,“末人”的欲望必将从“人性”坠入“生物性”。“如果人重新成为动物,那么人的艺术,人的爱情,人的游戏必然也重新成为‘自然’的。……在历史终结之后,人仍将建造大型建筑,创作其艺术作品,就像鸟儿筑巢和蜘蛛织网,仍将模仿青蛙和知了,演奏乐曲,像幼小动物那样玩耍,像成熟的野兽那样做爱。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能说,这一切能使人幸福。” (《黑格尔导读》,译林出版社)而美国的生活方式就是“末人”的写照,它预示着人类命运的终点。至于中国人或者俄国人,不过是尚未富裕起来的美国人而已。但他在后期改变了看法。他认为,只要人仍然是“对立于客体的主体”,仍然有追求高尚生活的激情,就不会出现“本义上的人的最终消失”。福山好像只是将科耶夫的历史终结论重复了一遍。然而,他却用“消费”替代了科耶夫哲学中“欲望”的位置,以至于把后者的忧虑误读成了福音。他认为,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帮助下,任何一部分的人类都只能通过“现代消费至上主义”的普遍经济关系与其他部分的人类相联系。因此尽管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有能力在不远的将来建立一个消费至上的社会,但所有国家都以此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至于民主制度,则是现代科学与消费主义的最佳土壤,它能将人类带到一个人人平等承认的历史终点。(《历史终结及最后的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他雄心勃勃地宣称,在现代自然科学和消费至上主义的共同编撰下,一部从世界主义而非民族主义的角度书写的“世界普遍史”不仅可能,而且即将完成。福山宣称自己从科耶夫的思想中获益颇多,但我想,如果科耶夫知道福山对欲望的理解如此肤浅,如此缺乏想象力,他多半会报以最擅长的辛辣讽刺。的确,福山像一个杂耍艺人那样把时间、欲望、民主高难度地联系在一起,同时却对这三个概念齐动手脚。他先是用现代时间观把欲望塑造成类似金融衍生品那样的东西,然后将这类欲望衍生物直接降格为可以通过消费行为即可满足的商品,最终得出民主等于消费主义的制度安排的结论,这无疑是把人类命运卡通化了。如果说,科耶夫设想的彼此平等承认的人类结局尚有人类精神的残余,那么福山描绘的所谓民主社会实际上是欲望在理性的帮助下对激情的彻底压抑。齐泽克说:“幻想教会我们如何欲望”,因为幻想不仅仅以虚幻的方式实现欲望,它还构成了我们的欲望,并为欲望提供坐标。(《幻想的瘟疫》,齐泽克,江苏人民出版社)而福山则想告诉人们,在现代社会,不管人有多少种幻想,它们都得团结在消费主义的旗帜下。最虚妄的欲望(幻想)与最物化的欲望(消费),如果投射在政治谱系中,会不会是极左派和极右派的写照?细想下去,十分有趣。

自由民主制的制度自信

《历史的终结及其最后之人》的读书报告自由民主制的制度自信本书的前身是作者本人在1989年《国家利益》上刊出的一篇文章。那篇文章的时代背景是,民主化的第三波浪潮风起云涌,自由民主制度作为一种政体的合法性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纷纷得到认可。作者由此抛出了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的结论,自由民主制度也许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并因此构成了“历史的终结”。在作者的论述中,历史的终结并非指生老病死这些自然事件都不会发生,或者说任何重大历史不再发生,而是指构成历史最基本的原则和制度不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本书对那篇文章做了许多的扩展,使得论述更加充实。既然历史将会在世界范围内中终结,那必然有一种适合全世界的普遍史的存在,也就是说全世界各个国家都会纳入到某种历史发展的轨迹和模式。作者把现代自然科学作为理解历史是具有方向性的一个起点。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人类所有社会行为中,唯一被明确公认的具有方向性。所有,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为历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参考指标。自然科学使历史发展具有方向性和普遍性,通过两种手段。一是军备竞赛,国际体系中始终存在战争威胁,任何注重独立的国家都会重视国防现代化。第二,现代自然科学确立了一个统一的经济生产可能性范围,技术能使财富无限地累积,满足人类无限的欲望。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建立在自由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工业化才会使技术不断积累,达到进步的目的。这就是使得不同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的人类走上了一条同质化的发展道路。而以上这些只解释了历史发展的特征和现代社会的趋同现象,但并没解释民主这个现象。随后,作者引出了黑格尔的“获得认可的欲望”。人类灵魂中无法磨灭的“获得认可的欲望”要求消灭主人与奴隶这种关系,而达到人人平等的状态。保障政治自由的民主制度迎合了这种“获得认可的欲望”,这是历史发展最根本的动力。关于挑战,有两点。左翼批评自由民主制度并没有真正保证人人平等,因为相对贫困的人继续存在。右翼批评,获得认可的终点并非是人人平等,而是尼采式的超人状态。而自由民主制创造的所谓“最后之人”只满足于舒适的自我保存,而没有任何抱负。他们只是奴隶,而根本不是人类。具有获得“超人”认可的欲望的人会让历史碾过自由民主制度。问题一,关于现代科学确立一个统一的经济生产可能性范围,并且使得历史具有普遍性和方向性。这一块的逻辑关系,没看懂。问题二,整本书对于自由民主制度并没有一个直接的定义,从论述上来看,好像要有两个要素:自由市场经济和保障政治自由的民主制度。至于具体形式,作者也没太区分,觉得他的意思是差不多有那样子就都算是了。经济上左一点点也没关系,只要保证市场经济占主导,民主是不同形式的也没关系。不怎么严谨啊。


 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