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9
ISBN:9787543891883
作者:[瑞典]妮妮•霍克维斯

作者简介

一场被爱救赎的生命觉醒
也许有天,我会成为他人眼中的“没用的人”,平凡,卑微,被忽视,被抛弃,但曾经选择的路我终将无悔。
【内容简介】
凡年满50岁的女性和年满60岁的男性,若单身、没有子女、没有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就会被定义为“无效用人”,被政府强制送往“单位”,享受舒适的生活环境和无微不至的照顾。
而看似完美的世界背后,总有不为人知的冷酷真相。“单位”里的人,必须接受全方位监控,参与各项医学实验,并无条件捐献器官以延续外面世界中“有效用人”的生命,直至身体的重要器官被“清空”……
潦倒了大半辈子的多丽特,本打算在此度过余生,却在最黑暗处遇到了一生挚爱,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和尊严之后,等待她的,是无法挣脱的冰冷残酷和漫长征途,当然也有微茫的希望,和爱。

内容概要

妮妮•霍克维斯(Ninni Holmqvist),瑞典女作家,1958年生,散文家,小说家,《单位》是她的首部长篇小说。


 单位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5条)

  •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越看越揪心。在看的过程中,我有2个想法:1.每个人到了50到60岁左右的年纪,如果没有孩子,如果没有一份“可以为人类做出贡献”的工作,的确会被人另眼相看,尤其在中国。在本书的情节设置下,看似“高明”的“储备银行”制度——让“无效用”人做试验对象,做器官提供者——隐隐让我感到不安。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负责的,每个人的存在就是意义,不需要被验证。如果到了上述的年纪,人被强制安排进入“储备银行”,的确,是为社会上其他人提供了种种便利,可是,总感觉缺了点什么。很无情,很冷漠。2.高龄孕妇总会被瞩目关注,医生们也总会告知孕妇们强行生产会有什么后果,比如畸形。孕妇的心理负担陡然上升。一则害怕生出来的孩子不正常,不仅累自己,还连累社会,徒增不必要的社会负担,堕胎就是给社会积德,也给自己减负。二则,真心喜欢这个小生命,尤其当这个孩子是头胎。想想看,这个孩子该是多少爱与希望的化身。怎可随意堕胎,怎可随意放弃这个小生命。那是个生命啊!这是一场生命的赌博,没有绝对的赢家。只有身临其境才能做出当下最为合适的抉择。
  •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一直对比石黑一雄的《别让我走》,像是那本书的暮年版不同之处是本书中的人都是知晓结局的自然人,并非对自己身份和用途一无所知的克隆人我无意比较这两种人生哪一种更残忍,拥有一切再被剥夺,起码还有记忆可正是对青年时代的回忆,反映出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快速变迁进入生物材料储备银行的人无疑是被社会抛弃的人,但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们落伍了呢多丽特年轻的时候,母亲教育她要自尊自爱,决不能让男人来养活她可当她逐渐老去,法律规定50岁还没有成家生育的女人都要成为“活体小白鼠”和“器官母体”没有人再需要他们了,50岁以上的单身女人和60岁以上的单身男人,通常都是读书多的人与石黑一雄笔下的器官提供者一样,他们都努力通过创作证明自己存在得有价值生命与存在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唯一有价值的是“我们”创造的那些东西如果他们在一起,创造出了爱与生命,唯一要担心的就是这份幸福别太脆弱“单位”里的爱情像两颗行将溺毙的灵魂紧紧纠缠,徒劳地在彼此身上寻一条生路或者只是不愿意孤零零死去,却往往因为对方提前离去,而变得更加绝望无力不管在生命的最后十几个月里经历了什么、获得了什么,别离总是突然降临“我们”的生命在其他有效人的身体上得到延续,有一天再见面时,你还会爱上我吗?
  •     “单位”的全名:“联邦第二储备银行”。它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金融组织,在故事的设定里,凡年满50岁的女性、年满60岁的男性,若单身、没有子女父母需要抚养、没有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即可认定为不被需要的人——“无效用人”,将被政府强制送进这里。“单位”免费提供舒适优越的生活环境和无微不至的照顾,而沦落到这里的人,则必须接受全方位的监控、参与各项医学实验、为外面世界中“有效用的人”捐献器官,直至生命的尽头。实际上,单位里的人,已经成为了生物材料被储备起来,他们之于“单位”,就类似货币之于银行。这是一个冰冷的开头,还有一个潦倒的女主人公,多丽特。她因为害怕束缚、恐惧合同,所以从未从事过一份稳定工作,只靠自由职业和零时工维持生计;她四十二岁时贷款买下一座房子,却因无力负担开销致使房屋长期欠缺修缮;她十八岁堕胎,而后的人生流连在几段不靠谱的情感关系之中,临近50岁时,她将希望寄托于已有家室的尼尔斯身上,她恳求苦求哭求尼尔斯宣布爱她,挽救她沦落为无效用人的命运,可尼尔斯只是“几乎爱”她。而唯一能令她感到安慰的就是她的狗约克了,可她仍必须与约克分离,并且,该如何与约克解释,为什么她不得不抛下它永不回来。在“单位”里的时间并不太多,一代一代更替很快,不断有新人补充进来,也不断有旧人突然就“消失”。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我们无法抗拒,可是当身边至亲至爱的人不得不终结生命,仅仅是为了挽救另外一个人的生命,当生命的价值被放在秤上衡量轻重时,当人成为一个保存自己重要器官的懦夫任人摆布时,多丽特发出了哀嚎:“我想念我的母亲;无论她多么的困惑和绝望都没关系,我只要她在我身边慢慢地老去,我只要她还活着。虽然病痛缠身,被四个孩子和输液架折磨得奄奄一息,可是我会幸福地生活下去。因为那至少是一种生活,即便这种生活无异于身处地狱。可是我喜欢地狱,只要地狱里有生活。”在多丽特的少女时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认为,在选定喜欢的一种生活方式之前,人应该积累经验,了解世界,勇于尝试,活得开心和自我实现才最重要,至于挣多少钱无关紧要,只要足以维持生存就够了。家庭和孩子是人生的包袱,没有也行,但首要是得发现自己,确保独立。多丽特的母亲就常常灌输给子女们关于自立的观念,千万别让男人来支持你,她说,无论是经济上、智力上还是情感上,千万别落入这个陷阱,于是落入陷阱成为了多丽特最深的恐惧,她极度恐惧束缚,所以从未有过一份稳定工作,也从未有过一份长久的爱情。当政治的风向和社会价值观却在她三十岁的时候突然发生了转变,可是过去那个时代的精神已经在她的身上烙下了深深的印痕,她以及和她一样处境的人成为了新时代中“没有效用的人”。这是一种自我选择,就像多丽特的好朋友埃尔莎,埃尔莎是国家级的游泳运动员,她本可以通过在诸如奥运会这样的大型赛事上获奖从而摆脱成为无效人的命运,可是她却认为她选择游泳是因为那会让她快乐,可是去争一个名词并不会。所以她拒绝走上竞赛的道路。他们中绝不是社会的负担,如果他们愿意,他们的大多数完全有办法在漫长的数十年人生中在另外的道路上狂奔从而避免如今的生命困境,他们只是选择了成为逆风而行的人,逆着时代的风。生命中的际遇,不由人选择。当故事写到,多丽特和约翰内斯多年前曾在她常去散步的海滩上擦肩而过时,内心的遗憾与叹息令人难以释怀。如果他们能早一点相遇……而如今,种种都只能是梦罢了。多丽特逃离“单位”后,为什么最终又选择回头?她和约翰内斯,在单位里相爱,又在得知怀孕消息的那一天死别,孩子并没有如她最初幻想的那样成为他们的救命稻草,反而让她痛彻心扉,因为她根本没有抚养的权利。所有属于她的亲情、友谊、爱情,都一一离去,即使逃走,她也仅仅剩下一具躯壳。这个故事有着一个满含爱意的悲伤结尾,合上书,我眼前浮现的是黄昏的夕阳下,多丽特、约翰内斯、他们的女儿和狗狗约克,漫步在沙滩上。

精彩短评 (总计31条)

  •     值得一读。
  •     虚构色彩浓厚,但是却是一本值得人反思的深邃的小说。另外,我不喜欢这个结局哈。为毛已经跑出去了,却还偏偏回来送死?不过这个结局,对于那个新生儿来说,倒是最好的归宿。
  •     多丽特一点点习惯在单位内习惯无效用人的生活 从未想过逃离 作者最后安排她机缘巧合下出了单位 也不敢让孩子知道自己是无效用人…悲哀
  •     "读书人,往往会落到'无效用'的地步。” 所谓越思考越迷茫,特立独行就意味着与整个世俗为敌,sigh
  •     我对本书的结局有一点点不理解 多丽特生完女儿又回到单位里了? 不可思议啊,她不是逃出单位获得自由了吗?
  •     任何物种都要经历盛极必衰的必然过程,人类又怎会例外?刻意追求“效用”又有何用?
  •     社会问题。
  •     传统的效用论好像并不足以支撑书中描绘的这套机制,所以我觉得“单位”得以实现里面一定是混进了什么奇怪的东西,可惜作者没有说。如果一个社会(好像还不是极权的)的目标是高效运转,那么小说结尾处人人自危的局面实际上已经标明了其失败——恐慌的社会当然是低效的。
  •     不明白为什么又回来
  •     为什么本书的名字叫“单位”?为什么获得自由后又重回单位送死?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自己?
  •     阿赫玛托娃说:巴黎的绘画掩盖了法国的诗人。读完本书,我想:人类的伪善泯灭了我们的心性。
  •     我们只是保管自己重要器官的一个容器。所有不能创造“价值“”的即是无用人,读书,思索的人,等待着被拆分消化在整个系统里。饲养场,屠宰场,你还可以庆幸现代只是被阉割而已。
  •     很符合瑞典的实际国情,同时这本小说出自于瑞典也很合理。结尾她之所以会回来,应该是为了让孩子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和环境吧。
  •     制度的老大哥未必能统御世界,人性的“1984”却绝难逃离
  •     如果曾经学过经济学的utility,你会对这个故事有更深的感触。庆幸的是,在我们这个现实世界中,在正常情况下人不会因为缺少价值被抛弃。但其实人类对待其他生物的时候,是不是也怀有相同的态度呢?我记得自己以前看过一个故事,讲的是人类是来自更高文明的外星人所饲养的宠物,就像有些小孩子会养蚂蚁一样。我们会不会有一天,也被那样对待?
  •     你老了 你不一定没用 。。你老了 你还是没用。。用不用得上谁说了算
  •     结尾还是很让我感动的
  •     不知道小说里描述的社会制度是不是真的。不过在瑞典这样发达完善的国家,有那样的规定也不觉得奇怪。“无效用人”,好新奇的概念。担心自己以后会不会也真的无效用了呢⋯⋯
  •     生命和存在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     读书人最容易成为无效用人。。。。《单位》的构想实在契合我对未来的预测。
  •     里面有太多的绝望和无力,痛苦处叫人换不过气。以及,爱最美好。
  •     是值得思考的一部小说。
  •     爱情感动。但最后为什么女主回来了?
  •     引人入胜,但感觉写得有点……草率
  •     一个“社会反思”的标签足见这本书是一本怎样的书。每个人都会有老去的一天,当社会支持系统不足以让每个老人安心地生活,以致被打上“useless”的标签,被送去做药物临床实验,被捐献遗体,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人还是“人”吗?
  •     关于生命的思考渗透到玻璃屋的点点滴滴,迟来的爱,永恒的爱唤醒的不仅仅是主人公的坦然与理性,更唤醒了我们对所处社会的思考。
  •     读完这部竟又想起肖申克,缠着编辑问没看懂的剧情。所以,最后多丽特明明逃了出去,却又回到了‘单位’,把孩子生了下来。令人发抖的故事,满是颤栗,满是讽刺。
  •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这里的有效用人和无效用人的定义感觉不是那么的明晰,或者说,“凡年满50岁的女性和年满60岁的男性,若单身、没有子女、没有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就会被定义为“无效用人”,这样的定义是不是过于简单粗暴,我明白,小说是虚构的,但哪里看出了希望和爱,希望都是用来破灭的,爱呢,也是孤单人的相互慰藉罢了。
  •     还是太保守,非要生孩子才算有效用人。
  •     他许诺给你公社,所要的回报是你的肉体和精神。这样你不会流血,不会痛苦,只会死去。
  •      本来是用来当枕边读物的,最后却是在漫长的飞行中看完这本书。被最后那一章打动。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