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章节试读

出版日期:2016-2
ISBN:9787544281817
作者:[美] 托马斯·福斯特
页数:304页

《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的笔记-第1页 - 摘录

1.姓名算什么?把玫瑰称作另一个名字,气味同样芬芳。《罗密欧与朱丽叶》
2.(人生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了喧哗与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麦克白》
3.在个人悲剧面前,世界依然故我,照常运行。
我一直想强调这一点,一直想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这种无情与私人性。
4.而奥登的诗反思了苦难的私人性以及更广大的世界对我们的苦难表现出的漠不关心。
5.无论我们社会地位如何卑微,每个人内心深处也都存在伟大的潜能。
6.如他诗中所说的:“不在那里的一切,以及在那里的空无。”
7.一个人开车撞上交通指示牌,因为系这安全带毫发无伤。可随后,他还未来得及解下安全带下车,指示牌摇晃着倒下砸扁了他。指示牌上写的什么?安全带,保安全。
一个绝妙的反讽。

《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的笔记-9文学很希腊 - 9文学很希腊

一般而论,我们所说的神话是指故事,它具有某种与众不同的能力,能对我们解释自己,而这却是物理、哲学、数学、化学之类其他学科做不到的,虽然它们本身也自有用处,自有益处。那些解释以故事的形式呈现,这些故事深植于我们的集体记忆,塑造我们的文化,反过来又被文化所塑造,并由此形成我们的观察方式。我们以这种方式解读世界,最终解读自己。咱们这样说吧:神话是所有重要故事的总和。

《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的笔记-第110页

何谓小说?小说是纵横交错的意义网络,具有无穷无尽的阐释空间。

《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的笔记-21 长相特殊者,往往与众不同 - 21 长相特殊者,往往与众不同

莎士比亚用外貌的美丑表达人物与上帝距离的远近,在这一点上他深受时代的影响。而在莎士比亚之后几年出现的清教徒还把经济萧条——庄稼歉收,生意破产,财务混乱,甚至牲口得病——看成上帝不悦的明证,也就是说明他们有道德上的缺陷。显然,普利茅斯的清教徒是不看上帝试探约伯的故事的。

《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的笔记-第1页 - 前言:文学教授是怎么读文学的

文学有自己的文法,我们需要试着像文学教授那样理解文学的关键、辨认出这套常规。在区分文学教授和普通读者时,记忆、象征、模式最为关键。

《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的笔记-第230页 - 不要只用自己的眼睛读

我们都有自己的盲点,这很正常。我们期望所看所读的作品具有某种程度的真实性,能忠实于我们所了解的世界。但话又说回来,过于僵化地坚持要虚构世界与我们了解的世界严丝合缝,不光会严重限制我们阅读的乐趣,还会妨碍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而怎样才算过分呢?我们对作品提出什么样的要求才算合理呢?
这得由你来定。但我给你说说我的想法和做法。在我看来,如果想从阅读中得到最大收益,只要合情合理,我们就得力图按它们本打算表达的样子来接受它。我一般会提出这样的公式:不要用你自己的眼睛阅读。我的意思是,不要只从你所在的二〇几几年的固定角度阅读;相反,找一个能让你对故事所处的历史时刻产生同感的视角,将文本当作特定社会、历史、文化和个人背景的产物去理解它。这样做也有危险,这点我以后再讲。在此我还要承认,有一种不同的专业阅读模式,即解构,将怀疑论和疑心推到极致,分析者几乎怀疑小说和诗歌中的一切,从而使作品分崩离析,以证明作者对他的材料并不真正了解。这些解构性阅读的目的是要展示作品是被它所处时代的价值观和偏见所控制,其价值也因为这些偏见而降低。你会看到,对这种方式我很难苟同。说到底,在分析作品时,我更愿意接受作品。当然那是另一回事。

《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的笔记-第14页 - 你是我的座上客:关于圣餐礼的故事

进餐并非只是进餐,通过描写一起进餐,可以表达一种友好,一种和解、一份信任、一番欲望、一种共同的经历,也可以反过来表达一种对立、紧张和冲突感。

《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的笔记-11 暴力,不只会伤害你 - 11 暴力,不只会伤害你

相同之处:对死去的人来说,哪种死法对他们真有什么区别吗?你也可以这样说,作者除掉人物是出于同一套理由:让行动发生,使情节复杂化,结束复杂情节,让其他人物承受压力。那这种所谓的分量从何而来?
不是“所谓的”分量。当作品具有超出表面含义得到意义时,我们就能觉出更大的分量或深度。在悬疑小说中,无论故事有多少层次,谋杀总是浮于故事的表面。这是此类题材的本质,因为情节本身就埋藏在重重误导与混淆之下,无法支撑多种层面的意义或内涵。相反,“文学性的”小说、戏剧和诗歌主要是关于那些其他层面的。在那个虚构的世界中,暴力是象征性行为。

《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的笔记-第235页 - 不要只用自己的眼睛读

作为教授,难免要读一些有问题的书,同一些讨厌的人物打交道。可假如你只想学习教授读书的方法,遇到不喜欢的书,不想读就可以不读。这也正是我羡慕你们的地方。
作者真实诚……

《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的笔记-第5页

记忆。象征。模式。在区分文学教授和普通读者时,这三条最为关键。

《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的笔记-12 这是象征吗? - 12 这是象征吗?

象征的另一个问题是,许多读者期望它们是东西或意象,而非事件或动作。动作也可以有象征意义。罗伯特·弗罗斯特很可能是最擅长使用象征动作的大家,虽然他运用得十分隐秘,以至于心思全用在字句上的读者会完全意识不到他的象征层面。

《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的笔记-26 “他是认真的吗?”打碎期待的反讽 - 26 “他是认真的吗?”打碎期待的反讽

这句话要听好:反讽压倒一切。

《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的笔记-第108页 - 12这是象征吗?

寓言--有明确的一个含义,完成传达某种讯息的使命。喻体和所代表的事物间对应关系清晰。
象征--不会整齐划一,一般很难简化成一句话。意蕴可能纷繁复杂,具有很大的阐释空间。
乔治«动物农庄»(1945)
E.M.福斯特«印度之行»(1924)

《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的笔记-22 失明总是有原因的 - 22 失明总是有原因的

关于如何阅读文学作品中的失明,我在《俄狄浦斯王》中学到的技巧比其他任何作品都要多。它教导我,一旦我们把失明和视力当作作品主题的组成部分来关注,就会留意到文本中越来越多的相关意象和词语。文学中的挑战是发现答案,但找出该提的问题也同样重要。如果我们专心致志,文本通常会告诉我们该问些什么。

《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的笔记-25 不要只用自己的眼睛读 - 25 不要只用自己的眼睛读

我的意思是,不要只从你所在的二〇几几年的固定角度读;相反,找一个能让你对故事所处的历史时刻产生同感的视角,将文本当作特定社会、历史、文化和个人背景的产物去理解它。…有一种不同的专业阅读模式,即解构,将怀疑论和疑心推到极致,分析者几乎怀疑小说和诗歌中的一切,从而使作品分崩离析,以证明作者对他的材料并不真正了解。这些解构性阅读的目的是要展示作品是被它所处时代的价值观和偏见所控制,其价值也因为这些偏见而降低。你会看到,对这种方式我很难苟同。说到底,在分析作品时,我更愿意接受作品。当然那是另一回事。

《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的笔记-第35页

辨认文学模式部分靠天赋,但主要靠练习:如果你看书够多,思考够深入,就能在反复出现的情景中渐渐归纳出模式和原型。
正如加拿大伟大的评论家斯洛普·弗莱所说,文学作品是从别的文学作品中生长出来的。

《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的笔记-你是我的口中食:关于吸血鬼的故事 - 你是我的口中食:关于吸血鬼的故事

她生机勃勃,天真纯洁——这正是詹姆斯的高明之处——因为天真浪漫在别人看来就是举止轻浮。他和他姑妈所处的圈子监视她,对她说三道四,但这些人太渴望有嚼舌根的谈资,故而从没有和她完全断交。

《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的笔记-第1页

一场追寻包括五个因素:(1)一位追寻者,(2)目的地,(3)声称去那目的地的原因,(4)路上遇到的挑战和考验,(5)去目的地的真正原因。追寻的真正原因总是认识自我。这就是为什么追寻者总是年轻人,未经世事,不成熟,一直在别人羽翼庇护下生活。一个人活到四十五岁,要么已有自知之明,要么已是朽木不可雕;而一个十六七岁的普通男孩,他的自我探索之旅仍是长路漫漫。文学中的进餐也是表达友好之意。文学作品中还有另一个原因:吃饭的场景太难写,吃饭本身也没什么趣味,故而作家只有在确有必要原因时才会写吃饭。这一原因必得与表现人物的相处情况有关,是融洽和谐,还是剑拔弩张。在维多利亚时代,不能直接写的东西太多,主要是性欲和情色,于是作家们只好借用其他办法,给那些禁忌话题改头换面。维多利亚时代的作家都是升华高手。即使到今天,写作内容与处理方式均可以无拘无束,作家们却仍然在利用鬼魂、吸血鬼、狼人以及各种千奇百怪的吓人东西,来象征我们平凡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记住这一格言:鬼魂和吸血鬼的故事从来不只是讲鬼魂和吸血鬼。
归根到底,这正是此类人物的特征,无论在伊丽莎白时代,维多利亚时代,还是他们更现代的化身,皆是形形色色的剥削者。利用别人达到自己的目的。自己的需求凌驾于一切之上,否认他人的生存权。将自己的欲望,尤其是丑恶的欲望置于别人的需求之上。说到底,这就是吸血鬼的行径。一首诗可以用很多方式迷住读者:意象的选择,语言的乐感,思想内容,巧妙的文字游戏。如果这种魅力来自十四行诗的话,至少部分答案就在于形式。如果你看书够多,思考够深入,就能在反复出现的情景中渐渐归纳出模式和原型。这同在小点中辨认图画一样,你得学习如何看。不仅是看,还要知道看哪里,怎么看。
意识到相似性会引领我们向前。通常出现的情况是,我们辨认出以前文本中的成分,开始进行比较,发现相似性,结果可能会很奇妙,或相互矛盾,或很有悲剧性,或任何可能。一旦这样,我们对文本的理解就会改变,不再只是为纸面上的文字所左右。这种新老文本之间的对话一直在某种层面上进行。批评家称这种对话为互文性,即小说或诗歌之间持续进行的互动。这种互文性对话丰富和加深了阅读体验,使文本产生多重意义,其中有些意义读者可能根本不曾留意。我们越多地意识到所读文本与别的文本之间对话的可能性,就越可能注意到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与对应性,文本就变得越鲜活生动。阅读是一种想象活动,而这种想象不只是作家一个人的事。再者,我们越是可以听到文本之间的对话,对两个作品的理解就会越丰富、深刻。我们看到新作品的意蕴,同时也重新构架我们对先前作品的想法,即便这种重构只是细微的。我们最熟悉的作家就是莎士比亚,即使我们从没读过他的作品,却依然“了解”其语言和作品。在个人悲剧面前,世界依然故我,照常运行。两位艺术家都将在画中看到的东西作出改变。勃鲁盖尔画上了农夫和商船,可在我们看来两者都不像是来自希腊的。而威廉姆斯和奥登在画中发现了各自需要强调的因素。威廉姆斯的诗强调画中的绘画因素,在试图捕捉画面的同时,偷偷塞进主题因素。就连诗行在纸上的布局,狭窄,直上直下,也让人联想到人从天上垂直坠落的样子。而奥登的诗则反思了苦难的私人性以及更广大的世界对我们的灾难表现出的漠不关心。这是古典神话的用处之一:为诗、画、戏剧和小说提供明显的创作素材。这是一种答案。另一种答案是,古代英雄们的人生境遇与我们的大同小异,这大概是我们始料未及的。荷马为我们描述了人类的四种伟大斗争:与天斗,与神斗,与人斗,与己斗。说到底,所谓人生的意义,不就是通过与这四者斗争证明我们自己吗?因为大多数作者与读者都读过这些故事,所以当作者用到这些神话时,我们读者便可心领神会,有时候能完全认出,有时候只能隐约感到,有时只是因为我们看过这些故事改编的动画片。识别出这些,会使我们文学阅读更丰富、更深刻、更有意义,于是我们自己的现代故事也因为继承了神话的力量而变得意义非凡。记住这一点很有用:任何有抱负的作家都可能同时也是如饥似渴、积极上进的读者,会吸收海量的文学史和文学文化知识。到开始创作时,他对文学传统早已了然于胸,无须刻意思考,而且任何进入他意识中的材料都可成为他创作的素材。还有一点我们要记住,那就是创作速度。这一章只有短短几页,你读的话会花几分钟时间;但不好意思,我写这一章可花了好多好多天的工夫呢。暴力是人与人之间最私人甚至最私密的行为之一,但它也可以具有文化和社会意蕴。它可以具有象征意义,可以表达主题;它存在于圣经与莎士比亚戏剧中,存在于浪漫主义、宗教寓言、超验主义等各种作品中。当作品具有超出表面含义的意义时,我们就能觉出更大的分量或深度。在悬疑小说中,无论故事有多少层次,谋杀总是浮于故事的表面。这是此类题材的本质,因为情节本身就埋藏在重重误导与混淆之下,无法支撑多种层面的意义或内涵。相反,“文学性的”小说、戏剧和诗歌主要是关于那些其他层面的。在那个虚构的世界中,暴力是象征性行为。山洞的象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个读者阅读文本的方式。每位读者对每一部作品的阅读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主要是因为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对不同因素强调程度不同,而这些不同会使文本的特定的特点受到或多或少的突出。我们把个人历史带入到阅读过程之中,这其中当然糅合了先前的阅读经验,但也包括受教育程度、性别、种族、阶层、信仰、社会活动、哲学倾向等各方面的历史因素。这些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我们对阅读的理解,而在理解象征的意义时,个人特点表现最为明显。然后你就把手头的活儿分解成好对付的小步骤。自由联想,集思广益,做笔记。然后你就可以组织各种想法,分门别类,看这些想法和意思是否可行,作出取舍。就文本提出问题:作者要用这个意象、这个东西、这个动作表达什么?这种叙述或抒情活动可能暗示什么?最重要的是,你感觉它好像象征什么?读文学作品是一种高强度脑力活动,但在很大程度上也会涉及情感和直觉。我们许多关于文学的想法都是从感觉开始。但是有了直觉,并不意味着它会自动发挥最大作用。狗靠本能就会游泳,但不是每只掉进水里的小狗都明白如何利用自己的本能。阅读也是如此。你越经常练习象征性想象,它发挥作用就越好越快。我们习惯于把一切归功于作者,但阅读也是一件需要想象的事;我们的创造力、创新性与作者的狭路相逢,在相逢中我们解开他要表达的意思,理解他的意思,弄明白如何利用他的写作。想象不是空想。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抛开作者凭空想象出意义,假使那样做,也不应一口咬定那就是作者的意思。应该说,读者的想象是创造性的智力活动,但不应脱离作者的创造。作家往往是那些关注周围世界的男女。这个世界包含很多东西,而在社会的层面上,就包括那个时代的政治现实——权力结构,阶级关系,正义与权利,不同种族之间、性别之间、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互动。这就是为何政治和社会思考会以某种形式进入作品,即便最后的结果看起来没那么重的“政治”色彩。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个写作的人都知道纯粹原创是不可能的。无论你朝哪个方向看,都会发现曾有前人在那里安营扎寨。于是你叹息一声,找个能支帐篷的地方支起帐篷,虽然心里清楚早有人来过这里。假如这位作家很优秀,他的作品往往看上去不会是毫无创意、毫无价值的派生物;恰恰相反,它反而因为呼应早期作品而获得深度,令读者产生共鸣,从经年累月反复运用的某种基本模式和倾向中获得厚重感。再者,这样的作品实际上读来也令人更踏实,因为我们能从中看出似曾相识的元素。我怀疑,那种从未借鉴前人写作、完全独创性的作品,会因为缺乏熟悉感而让读者心里发毛。所以作家有可能知道世间只有一个故事。在我看来,有一个问题无法解答:到底是先有一套独立存在的神话,我们后来的故事都由它衍生出来的呢,还是我们先有各种各样解释世界和人生的故事,然后从中繁衍出那些神话层面的呢?换言之,一个神话确实存在某种主要的原创故事,而后来的故事——苍白的模仿——都是它的“置换变形”呢,还是说神话是在漫长的时间中随着讲述和重述不同版本的故事,经过缓慢生长渐渐成形的?他们与雪莱夫人的怪物都暗示:无论我们有多好的教养,内心深处也都潜藏着自己不愿承认的成分。关于如何阅读文学作品中的失明,我在《俄狄浦斯王》中学到的技巧比其他任何作品都要多。它教导我,一旦我们把失明和视力当作作品主题的组成部分来关注,就会留意到文本中越来越多的相关意象和词语。作为教授,难免要读一些有问题的书,同一些讨厌的人物打交道。可假如你只想学习教授读书的方法,遇到不喜欢的书,不想读就可以不读。这也正是我羡慕你们的地方。既然符号的一半意义是固定的,另一半不固定,那符号本身也就变得不固定。它可能具有多种含义,但不会表达我们习惯期待的那种含义。可那种期待的含义仍萦绕于心,因为我们在体会新创造的、主导的意义的同时,这种幻影般的期待意义也如回音般存在,因而能够触发各种各样的余韵。实际上通过这本书,伯吉斯投入了一场关于恶的古老辩论,即为什么仁慈的神会允许他的创造中存在恶?他的论点是这样的:没有自由意志,就没有善。没有自由选择或拒绝善的能力,个人就没有对自己心灵的控制权,没有这种控制权,就没有获得上帝恩典的可能性。按基督教的说法,一个信徒不会得到拯救,除非他可以自由选择追随上帝,除非不追随上帝的选择真正存在。强迫的信仰根本不是信仰。当年轻人物接受了年长人物的法宝时,她同时也拥有了年长者的力量。无论是爸爸的外套,师父的刀剑,老师的钢笔,还是妈妈的帽子,皆是如此。正如许多评论家讲到珀耳塞福涅神话时说过,它包含少女的成长体验,其中包含了解性爱与死亡。这一神话暗示,我们进入成年,离不开对性欲本质和必死的命运的理解。有一个古老的诗歌传统,就是在长篇叙事诗或诗集的末尾加上一个较短的诗节,其功能因诗而异,有时是简短的概括或结论。我最喜爱的跋是向诗致歉:“好吧,小小的书,你虽不算才华卓著,可我也已尽力而为。现在你要进入世间闯荡,自谋生路。好好加油吧,一路珍重!”这种送行仪式叫作跋(这个术语源自法语,最好的术语往往来自法语,最坏的也是),多少有送它上路执行任务之意。附录 阅读书目
我接二连三向你抛出书和诗歌的名字,有时候速度快得令人眼花缭乱。我还记得刚上大学时那种晕头转向的感觉(我大一时有个教授经常随口提到“阿兰·罗布格里耶”,我花了好几年时间才弄明白这是位作家)。这么一大堆书可能会令人欣喜若狂,这样你会继续读更多的文学作品;也可能令你抓狂,你可能会怪那些从未听说过的作者和作品让你感觉自己很蠢。千万不要觉得自己蠢。不了解作家和作品是无知,不是罪过,无知不过是我们衡量尚不了解的东西的标尺。我自己每天都会遇到很多见所未见甚至闻所未闻的作品和作家。
这里列的书目是在这本书中提到过的作品,再加上些我本该提到,但因篇幅有限无法提到的一些作品。无论哪种情况,这些作品的共同之处是读者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我自己就从中学到很多。同这本书一样,这个数目也没有多少顺序或章法可循。读了这些书,我不能保证你一定就会很有文化涵养,或学问突飞猛进。我一般也不会说这些作品比我没选的那些更好,比如说《伊利亚特》比《变形记》好,查尔斯·狄更斯比乔治·艾略特好。实际上我对所谓文学价值颇有意见,但这不是我们要讨论的话题。我只想说,读这些作品会开阔视野,增广见闻。读书就是这么回事。我们为的是学习,我是很好学的,如果你已经读到现在,说明你也很勤奋。教育主要是一种体制,就是给文凭盖章,而学习是为自己。如果你运气好,可以一箭双雕。如果必须二选一,那我选学习。
哦,还有一点,我保证读书目上这些作品你会过得很愉快,基本上是这样。当然啦,我不能保证所有读者都喜欢所有作品,或者我的口味正对你的口味。我可以保证的是,这些作品引人入胜。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不是因为它们古老,而是因为它们是很出色的故事或诗歌,因为它们优美或有趣,激动人心或令人捧腹,或者兼而有之。那比较新的作品呢,那些还算不上经典的呢?它们也许会上升到经典的地位,也许不会。但就目前来看,它们有吸引力,发人深省,令人疯狂,有趣好玩。我前面说过,我们叫它们文学作品,但文学其实主要是游戏。如果你读小说、戏剧、诗歌和故事,竟然没有乐趣,那一定有问题。要是读一本小说跟受刑似的,干脆就不读;读这书又没人付钱给你,对吧?就是不读也绝不会有人炒你鱿鱼。所以尽情享受吧。
初级书目
W. H.奥登:《美术馆》,《赞美石灰岩》。第一首是由彼得·勃鲁盖尔的油画引发的对人类苦难的沉思。第二首精彩的诗歌歌颂优美和缓的风景以及居住其中的人们的美德。奥登的诗集中还有很多杰作。
詹姆斯·鲍德温:《桑尼的布鲁斯》。海洛因,爵士乐,兄弟不和,父母临终的嘱托,悲伤,愧疚和救赎,一切尽在区区二十页之中。
萨缪尔·贝克特:《等待戈多》。若是有一条路,可人物却不踏上旅途,情况会怎样?这有什么含义吗?
《贝奥武甫》(8世纪)。谢默斯·希尼翻译,发表于2000年,正合我的口味。但是任何译本都会让你领略到这部英雄史诗惊心动魄之美。
T.科瑞赫辛·博伊尔:《水上音乐》(1981), 《外套续篇》,《世界的尽头》(1987)。极度搞笑,尖刻的讽刺,精彩绝伦的戏仿。
安妮塔·布鲁克纳:《湖畔酒店》。别让法语书名蒙了你,确实是用英语写的,一部可爱的小长篇,讲的是韶华逝去、心碎忧伤和用痛苦换来的智慧。
刘易斯·卡罗尔:《爱丽丝漫游奇境》和《爱丽丝镜中奇遇记》(1871)。现实中的卡罗尔可能是数学教授,可他同任何作家一样理解想象和梦境的非逻辑性。才华横溢又怪异有趣。
安吉拉·卡特:《染血的房间》,《马戏团之夜》,《明智的孩子》。叙事的颠覆可以是件好事。卡特将父权社会的期待翻了个底朝天。
雷蒙德·卡佛:《大教堂》。一部最完美地实现意图的短篇,主人公是一个不明事理的人,但最终学会了理解。小说中有好几种我们最喜爱的元素:失明、圣餐仪式、身体接触。卡佛使极简主义/现实主义短篇小说臻于完美,他的小说大都值得一读。
杰弗里·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你得读现代译本,除非你接受过中古英语训练,但什么语言都很棒。温馨、讽刺、滑稽可笑、令人心碎。一帮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人聚在一起,边赶路边讲故事,有什么事不会发生?
约瑟夫·康拉德:《黑暗之心》,《吉姆爷》。从没有人像康拉德那样会对人的心灵审视那么久,那么透彻。他在极端的境遇和陌生的环境中发现真相。
罗伯特·库佛:《姜饼屋》,是童话《汉赛尔与格莱特》简短巧妙的改写。
哈特·克兰:《桥》,一部伟大的美国组诗,围绕布鲁克林桥和美国伟大的河流展开。
科林·德克斯特:《懊悔的一天》。说真的,关于莫尔斯的悬疑小说选哪一部都不错,德克斯特十分擅长表现这位侦探内心的孤独和渴望,而这些自然导致了他的心脏病。
查尔斯·狄更斯:《老古玩店》,《圣诞颂歌》,《大卫·科波菲尔》(1850),《荒凉之家》(1853),《远大前程》(1861)。狄更斯是你能读到的最有人情味的作家。他相信人民,即使他们有不少毛病。他会编织精彩绝伦的故事,塑造最令人难忘的人物。
E. L.多克特罗:《拉格泰姆时代》(1975)。种族关系,历史力量的冲突,一切尽在貌似简单、近乎漫画的叙事中展现。
劳伦斯·达雷尔:《亚历山大四重奏》(1957-1960),包括《詹斯蒂》《贝尔塞扎》《蒙托利弗》和《克丽娅》。这些作品描写欧洲人在埃及的经历。用现代小说中最具魅惑的文笔,对激情、阴谋、友谊、监视、喜剧、悲怆进行精彩呈现。
T. S.艾略特:《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荒原》。艾略特使现代诗歌面貌大为改观,这一点无人能及。他的诗中有形式试验,精神探索,还有对社会的评论。
露易丝·厄德里克:《爱药》。作者以北达科他州齐佩瓦部族保留地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小说,这是其中第一部,由一篇篇相互关联的短篇构成。激情、痛苦、绝望、希望和勇气贯穿她所有的作品。
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1929),《我弥留之际》(1930),《押沙龙,押沙龙!》(1936)。他的书具有独一无二的叙事风格,将社会历史、现代心理和经典神话熔于一炉。深奥难懂,但读后收益很多。
海伦·菲尔丁:《BJ单身日记》(1999)。一部轻松愉快的现代女性故事,围绕减肥、约会、焦虑和自我成长,与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1813)互文的当代必读书。
亨利·菲尔丁:《汤姆·琼斯》。一部独具特色的菲尔丁/琼斯式滑稽小说。任何一部成长小说过了二百五十年读来依然令人解颐,必然写得相当不错。
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1925),《重返巴比伦》(1931)。假如美国现代文学只能留下一部小说,若这部小说是《了不起的盖茨比》,足矣。那绿光意味着什么?盖茨比的梦想代表什么?那些灰堆和广告牌上的眼睛又代表什么?
福特·马多克斯·福特:《好兵》。关于心脏病的最精彩的小说。
E. M.福斯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霍华德庄园》,《印度之行》。地理问题,北方与南方,西方与东方,意识的洞穴,尽在福斯特的书中。
约翰·福尔斯:《巫术师》(1966),《法国中尉的女人》(1969)。文学可以是玩耍,是游戏,福尔斯作品经常如此。在第一部小说中, 一个自私自利的年轻人好像在观看一系列致力于自我提高的私人表演。在第二部小说中,一个男人在两个女人之间摇摆,其实是要在两种生活中进行抉择。这就是福尔斯,总是富有多个层面的含义。他的文笔美妙、令人回味、富有魅力,无人能出其右。
罗伯特·弗罗斯特:《摘苹果之后》《一堆木柴》《熄灭吧,熄灭——》《割草》。他的诗每首都值得一读。无法想象,没有他的诗坛会怎样。
威廉·H.加斯:《佩德尔森家的孩子》《在国家中心的中心》,两部均创作于1968年。两部短篇都巧妙地运用风景和天气,而且创意非凡——你没想过可以把高中篮球当作宗教体验吧?
亨利·格林:《盲》,《生活》(1929),《结伴出游》,《爱》(1945)。第一部讲的确实是盲,既是字面的目盲,也是隐喻的盲目。《结伴出游》将游客滞留在大雾中,故而也是一种盲。《爱》是对童话故事的改写,以“从前”开头,以“永远”结尾,谁能抗拒得了呢。《生活》是一部讲英国工厂众生相的精彩绝伦的小说,是我看到的唯一一部几乎没有出现过“一个”“这个”这类词的书,是一次奇特而奇妙的文体试验。几乎没人读过或听说过格林,太糟糕了。
达希尔·哈米特:《马耳他之鹰》(1929)。第一部真正有神话色彩的美国侦探小说。由它改编的电影也千万别错过。
托马斯·哈代:《三个陌生人》,《卡斯特桥市长》(1886),《德伯家的苔丝》。读过哈代之后,你会相信风景和天气也是小说角色。读完后,你定会相信宇宙对我们的苦难并非漠然旁观,而是积极插手,制造苦难。
纳撒尼尔·霍桑:《小伙子布朗》(1835),《石人》,《红字》(1850),《带七个尖角阁的房子》(1851)。霍桑擅长探索人们对象征的意识,在描述怀疑、孤独和嫉妒等心理方面,霍桑是最出色的美国作家。他用清教徒作为描写对象,可其真正用意并非在写清教徒。
谢默斯·希尼:《沼泽地》,《出空》(1986),《北方》(1975)。他是我们时代真正伟大的诗人之一,对历史和政治的描写震撼有力。
欧内斯特·海明威:收入《我们的时代里》(1925)的短篇小说,尤其是《大双心河》《印第安人营地》和《勇士》,《太阳照常升起》,《白象似的群山》(1927),《永别了,武器》,《乞力马扎罗的雪》,《老人与海》。
荷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约前8世纪)。对现代读者来说可能后者更易懂,但两部同为巨著。每次我教《伊利亚特》都会有学生对我说,想不到这故事这么棒。
亨利·詹姆斯:《螺丝在拧紧》。好恐怖,好恐怖。是着魔还是发疯?如果是发疯,那是谁在发疯?不管怎样,故事讲的都是人与人之间是如何相互毁灭的,正如他在《黛西·米勒》中做的,只是方式十分不同。
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1914),《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首先,在本书中我反复运用《都柏林人》中的两个短篇。《阿拉比》只有短短几页,却容纳了丰富的意蕴:启蒙,童真失落,视觉与失明的意象,追寻,性欲,代际间的敌意。至于《死者》,一个短篇能够容纳的人生体验几乎尽在其中。难怪乔伊斯写完这篇就不再写短篇了呢——还有什么可写的呢?《肖像》是一部成长小说的杰作。书中有个孩子泡在污水坑里(按小说中的说法是“一个方形的壕沟”),还有文学中最折磨人的一次布道。跌落,复活,拯救和诅咒,俄狄浦斯式的冲突,寻求自我,一切能使儿童和青少年小说值得一读的因素,尽在其中。
弗兰兹·卡夫卡:《变形记》,《饥饿艺术家》和《审判》(1925)。在卡夫卡的奇特世界中,人物受制于不真实事件,这些事件决定并最终毁灭他们。他的书读起来比我讲的更好玩。
芭芭拉·金索沃:《豆树青青》,《天堂的猪群》(1993),《毒木圣经》(1998)。她的小说与原始叙事模式的力量产生共鸣。在《豆树青青》中,泰勒·格里尔踏上通往新生活的伟大旅程。
D. H.劳伦斯:《儿子与情人》(1913),《恋爱中的女人》,《马贩子的女儿》,《狐狸》,《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未婚少女与吉卜赛人》,《木马赢家》。劳伦斯堪称象征思维之王。
托马斯·马洛礼爵士:《亚瑟王之死》(15世纪后期)。语言很古老,但故事十分精彩,作家和电影人们一直在借鉴。
艾丽丝·默多克:《砍断的头颅》,《独角兽》,《大海,大海》(1978),《绿衣骑士》(1992)。默多克的小说遵循熟悉的文学模式,就像《绿衣骑士》所暗示的。她的想象是象征性的,她的逻辑是无情的理性(毕竟她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哲学家)。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对,就这部。不,这不是黄色小说,但是其中涉及的东西,我们还是希望它们不存在的好。小说的主角也确实是文学史上最引人反感的主人公之一。他还觉得自己挺正常呢。
蒂姆·奥布赖恩:《追寻卡西艾托》,《士兵的重负》(1990)。可能是有关越战的最好的两部小说。此外,奥布赖恩的书还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思考内容。一条八千英里左右的漫漫长路,一路到巴黎,和平谈判的地点。一位当地的美丽向导,引领我们的白人主人公一路向西。与《爱丽丝漫游奇境》相似,与海明威相似。要想搞清其中丰富的象征意蕴,比你在老丈人家待一个月还要忙活。
埃德加·爱伦·坡:《厄舍古屋的倒塌》,《莫格街疑案》(1841),《陷坑与钟摆》(1842年) ,《告密的心》(1843),《乌鸦》(1845),《一桶白葡萄酒》(1846)。坡是最早在小说中挖掘潜意识的作家之一。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之前半个多世纪,他的短篇小说(还有诗歌)就已经在探索梦魇的逻辑,描写我们内心无法压制或控制的恐怖念头。他也给我们奉上第一个真正的侦探故事(《莫格街疑案》),成为阿瑟·柯南·道尔爵士、阿加莎·克里斯蒂、多萝西·塞耶斯以及所有后继者的榜样。
托马斯·品钦:《拍卖第四十九批》。有时我的学生读这部小长篇很吃力,那往往是因为他们太较真。你若是知道它很具漫画特色,很有60年代的风格,读起来会更开心。
西奥多·罗特克:《赞美大草原》,《远方的田野》。
威廉·莎士比亚:他的作品随便选。下面是我喜欢的:《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裘里斯·凯撒》,《麦克白》,《李尔王》,《亨利五世》,《仲夏夜之梦》,《无事生非》,《暴风雨》,《冬天的故事》,《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然后是十四行诗。能读的都读。嘿,不过才十四行啊。我特别喜欢第七十三首,但好的有的是。
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怪物不只是怪异,他还对他的创造者以及维克多·弗兰肯斯坦所生活的社会发表了一番宏论。 《高文爵士与绿衣骑士》。我想这不适合初学者看,至少我初学时是这样。可我终于学会欣赏年轻的高文和他的冒险。说不定你也会。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安提戈涅》(前5世纪),这些戏剧构成一个受诅咒家庭的三部曲。第一部《俄狄浦斯王》也是西方文学中第一部真正的伟大侦探故事,探讨目盲与视力。第二部探讨旅途和所有旅途的终点。第三部是对权力、对国家的忠诚和个人道德的深思。这些戏剧虽已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却永远不会过时。
埃德蒙·斯宾塞爵士:《仙后》。读斯宾塞可能要付出些努力,还要有相当的耐心。但你会慢慢爱上红十字骑士的。
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化身博士》,《巴伦特雷少爷》。斯蒂文森对人性的善恶两面和分裂人格进行了引人入胜的描写,而这也是19世纪人们着迷的一个主题。
布拉姆·斯托克:《德拉库拉》(1897)。怎么,还需要理由吗?
狄兰·托马斯:《羊齿山》。一首可以唤起童年、夏季、生活以及一切有生有死之物的美丽诗篇。
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可怜的哈克最近几十年颇受打击。确实,小说中出现了种族歧视词语,对于一部描写种族主义社会的书来说毫不奇怪。但《哈克·费恩》比起任何我能想到的三本书都更富于纯粹的仁爱。而且这还是一部有史以来最精彩的道路/伙伴故事之一,当然其中的路是水路。
安妮·泰勒:《思家小馆的晚餐》。泰勒写了好几本优秀的小说,包括《意外的旅客》(1985)。可这一部确实值得一读。
约翰·厄普代克:《大西洋和太平洋商场》(1962)。虽然我在本书开头编的那个去超市买面包的追寻故事并没有模仿他的故事,但这部小故事写得很棒。
德里克·沃尔科特:《奥美罗斯》。讲述加勒比渔民社会的英雄事迹,与荷马的两大史诗的情节平行。十分吸引人。
菲·韦尔登:《男人的内心与生活》。一部赏心悦目的长篇小说,滑稽,悲伤,神奇,笔触轻灵,恰到好处。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以优美细腻的文笔对意识、家庭关系和现代生活进行探讨挖掘。
威廉·巴特勒·叶芝:《茵尼斯弗利岛》(1892),《1916年的复活节》(1916),《库尔的野天鹅》。或任选他一百首中的任何诗篇。一个教过我中世纪文学的老师曾说,他相信叶芝是英语文学中最杰出的诗人。假如只能有一位诗人,他就是我的选择。
不可不读的童话
《睡美人》,《白雪公主》,《汉赛尔与格莱特》,《莴苣姑娘》,《小矮人》。还可以看看安吉拉·卡特和罗伯特·库佛对这些童话的改写。
需要细看的电影
《公民凯恩》(1941)。我说不准这电影是否适合看,但你一定可以读一读。
《淘金记》(1925),《摩登时代》(1936)。查理·卓别林是有史以来最卓越的电影喜剧演员。不要看字幕。他的小流浪汉是伟大的创新。
《美人计》(1946),《西北偏北》(1959),《惊魂记》(1960)。模仿希区柯克者大有人在,还是看原创吧。
《逃狱三王》(2000)。不只是对《奥德赛》的改写,还是部精彩的道路/伙伴片,配有极棒的美国本土音乐。
《苍白骑士》。本片主人公是神秘的复仇天使,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对他的刻画淋漓尽致。
《夺宝奇兵》(1981),《夺宝奇兵2:魔域奇兵》(1984),《夺宝奇兵3:圣战奇兵》(1989)。绝妙的追寻故事。你知道,当你寻找失落的约柜或圣杯时,就是在进行追寻。拿走印第的皮夹克、软毡帽和鞭子,给他换上锁子甲、头盔和长矛,看他是不是挺像高文爵士的。
《原野奇侠》。没有这部,就没有《苍白骑士》。 《关山飞渡》(1939)。影片对印第安人的处理有时代局限,却是关于罪孽、救赎和第二次机会的精彩故事,还有紧张的追逐场面。
《星球大战》(1977),《帝国反击战》(1981),《绝地归来》(1983)。乔治·卢卡斯是约瑟夫·坎贝尔英雄理论(见坎贝尔专著《千面英雄》)的高徒。他的三部曲出色地展示了形形色色的英雄和坏蛋。你要是了解亚瑟王传奇就更好了。我个人并不在乎你从电影中能不能学到什么;因为电影太好玩了,值得看一看,一看再看。
《汤姆·琼斯》(1963)。这部由托尼·理查德森导演、阿尔伯特·菲尼主演的电影是无可替代的。这是唯一一部能把吃饭的场景拍得让我脸红耳热的电影。除了这幕之外,整个影片和亨利·菲尔丁的小说原著还有很多值得推荐的地方。这是一部浪子历程,即坏男孩的成长小说,一部妙趣横生的经典之作。
中级书目
有许多优秀专著可以帮你提高阅读和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以下建议颇为简单随意,且极不完整。
M. H.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词典》(1957)。正如书名所示,本书不是供阅读,而是供查阅用的。艾布拉姆斯收入几百条文学术语、文学运动和文学概念,是几十年来一直公认的权威。
约翰·西阿迪:《诗的意义》(1961)。该书自问世之日起,已指导成千上万的读者理解诗歌的特殊表意方式。作者既是诗人,又是但丁作品的翻译大家,是诗歌方面的行家。
E. 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作者本身就是杰出的小说创作实践者,尽管本书出版于1927年,迄今却依然是探讨小说及其构成因素的上乘著作。
诺思洛普·弗莱:《批评的解剖》(1957)。我整本书一直在谈弗莱,接受起来应该容易点了吧。你会发现原书很有趣。弗莱是第一位将文学当作一个具有有机联系的独立整体来看待的批评家,他教给我们用统揽全局的构架来理解文学。他是位有人情味的思想家,就算你不同意他的观点,仍会被他迷住。
威廉·H.加斯:《小说与生活中的形象》(1970)。又是一部理论著作,探讨我们如何创作小说,小说又如何影响我们。加斯在此介绍了“元小说”这一术语。
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1992)。洛奇是英国重要的后现代小说家和批评家,本书收入了他发表在报纸专栏上的文章。这些文章引人入胜,短小易懂,运用大量说明性例子对作品进行细腻的解读。
罗伯特·平斯基:《如何读诗并爱上诗》(2000)。这位前美国桂冠诗人会让你想与诗恋爱,即使你不知道自己想爱上诗。关于如何理解诗歌,他也提出了有价值的独特见解。
《普林斯顿诗歌与诗学百科全书》。又是一部重要的参考书。如果你想了解诗,就读读这本吧。
高级书目
如果你想体会一下如何完整分析某部作品,那就来吧。你可以拿出刚学到的本领,在这几部作品上试试身手,从中得出一些别出心裁、富有洞察力的见解。一旦学到这四部小说可以教给你的东西,你就无须别人指点了。顺便提一下,你也不是非读这四部不可。从百十部的长篇小说、长诗和戏剧中任选一部,都可以把你新得来的一整套功夫全用上。我只是碰巧喜欢这几部。
查尔斯·狄更斯:《远大前程》。爱、恨、生、死,破灭的希望、复仇、怨恨、救赎、苦难,墓地、沼泽,吓人的律师、罪犯、发疯的老太太,腐尸般的婚礼蛋糕。这本书除了没有人体自燃(《荒凉山庄》里真有这个情节),其他的应有尽有。想想看,你怎么能不读呢?
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要让我解释,我可能会刹不住车的。说点重要的:很明显,《尤利西斯》不是给新手看的。你要是觉得自己已经出师了,那就试试。我的本科生读下来了,可即使查了很多资料,依然很吃力。喂,很难哦。可话又说回来,很多人也和我一样,觉得这是世间最值一读的书。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1970)。这本书上应该贴个标签:“注意:本书充满象征。”书中有一个人物,枪毙也死不了,自杀也死不成,同四十七个女人生了四十七个儿子,所有的儿子都取了和他同样的名字,却在一夜之间全被仇家杀死。你觉得这有没有什么深意呢?
托妮·莫里森:《所罗门之歌》。这部小说我在本书说得够多了,没什么可说的了,读就是了。

《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的笔记-13 一切皆政治 - 13 一切皆政治

我虽讨厌政治文章,但热爱关心“政治”作品。关注世界现实的写作——那些思考人类问题,那些针对个人权利和当权者的不公的作品——不仅可以趣味盎然,甚至可以让人爱不释手。

《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的笔记-第207页 - 失明总是有原因的

文学中的挑战是发现答案,但找出该提的问题也同样重要。如果我们专心致志,文本通常会告诉我们该问些什么。
一部真正伟大的作品,对读者是有要求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教给我们如何阅读它。
我们觉得,比起初次阅读,我们感受到故事包含更多的内涵——一种丰富、共鸣和深度,所以我们重新回来,寻找其中可以解释那些感觉的成分。

《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的笔记-第21页 - 你是我的口中食:关于吸血鬼的故事

鬼混和吸血鬼的故事从来不只是讲鬼混和吸血鬼他们皆为剥削者,利用别人达到自己的目的,靠剥削他人的生命力而时自己强健,把自己的需求凌驾于一切之上,否认他人的生存权。将自己的欲望,尤其是丑恶的欲望置于别人的需求之上。说到底,这就是吸血鬼的行径。

《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的笔记-第1页 - 全书

文艺青年大多数喜爱文学作品,可是看完一本本后,大多数人主要注意到故事情节和人物,这些人是谁,他们在做什么,他们遇到什么好事活着坏事,让他们欢笑活流泪少有人注意的是,那种效果如何产生,这个人物和谁相似,我以前在哪儿见过这个情景来着,这话是不是但丁说过,如果你会提问这些问题,通过这些视角分析一部文学作品,那你是在用一些新的眼光阅读和理解文学,并由此收获更多乐趣我们走过最长的路,总是作者的套路,就让托马斯.福特斯带我们拨开云雾,解释文学界一个又一个的谜团吧旅程=追寻一场追寻包括的5个因素1.一位追寻者2.目的地3.声称去那目的地的原因4.路上遇到的考验和挑战5.去目的地的真正原因大多数某人去某处做某事的故事都是如此,比如一位骑士,一段凶狠的旅程,一个圣杯,至少有一条恶龙,一位邪恶骑士 一位公主。圣餐礼有时候吃饭只是吃饭,但是有时候吃饭不止是吃饭只要人们一起吃饭喝酒,就是举行圣餐礼请某人共餐就是说“我和你时一伙的,我喜欢你,让我们互结盟好”而这也算做一种形式的圣餐仪式,文学中的吃饭也是表达友好之意作家在必要原因时才写吃饭,这一原因得与表现人物的相处情况有关,时融洽和谐还是剑拔弩张通过圣餐礼,可以展示出不同的效果比如可以通过吃饭表现饮食男女,也有作者利用吃饭表现人物之间的冲突和紧张感,并通过对食物的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从而相信那场宴会的真实性,同时如果一顿饭搞砸了,就代表坏兆头。关于吸血鬼的故事鬼混和吸血鬼的故事从来不是只讲鬼魂和吸血鬼吸血鬼故事的本质是:一个代表坠落陈腐价值年长人物,一名白璧无瑕的年轻女子,年长的男性人物对女子青春/精力和美德的掠夺,自身生命力的延续,年轻女性的死亡或毁灭利用别人达到自己的目的,自己的需求凌驾于一切之上,否认他人的生存权,将自己的欲望,尤其是丑恶的欲望置于别人的需求之上,说到底,这就是吸血鬼的行径只要人类还自私自利,吸血鬼会一直存在若格局方正便是十四行诗十四行诗就妙在有14行组成,几乎每步都是五步抑扬格,大多数诗每部10个音节,和十四行诗差不多:正方形一首诗有很多方式迷住读者,意向的选择 语感乐感 ,思想内容,巧妙的文字游戏,如果这种魅力来源于十四行诗的话,那就是形式。一首诗尚有可观指出,他的基本单位应在句子,所有的文体皆如此。大部分十四行诗分为两部分,一部分8行组,一部分6行组,分别用不同的韵式联系到一起
莎士比亚倾向于把诗分为4部分,第一行四组,第二四组,第三行四组,和最后只有两行的一组,叫对句或偶句十四行诗有很多变形,也有的并不押韵,叫做“素体”我在哪儿见过他来着辨认文学模式部分靠天赋,但是大部分靠练习,如果你看书够多,思考够深入,能够在反复出现的情景中渐渐归纳出模式和原型事件根本没有完全原创的文学大脑中闪过的五花八门的零星片段,童年时的经历,以前读的书,看过的每一部影片,上周在电话上和推销员的争吵,简而言之,潜藏在他头脑深处的一切,进行融合 最后创作出来。哪个文学或历史原型走近小说,赋予其形式和目的,随着不同叙事层面开始显现,都会从以往作品中获得某种共鸣,于是故事不在停留在表面,开始有了深度。我们在读这类东西时,学着像一位见多识广的老教授那样,学会发现那些熟悉的意向,就像在连点成线之前就能看到大象一样。我们辨认出以前文本中的成分,开始进行比较,发现相似性,结果可能会很奇妙,或互相矛盾,或很有悲剧,或任何可能,我们一旦开始这样,我们的理解就开始改变,不再被纸面上的文字所左右。要是拿不准,可能是出自莎士比亚18世纪到21世纪期间所有时代的文学作品,你就会惊诧于这诶大诗人独霸天下的魅力他无处不在,存在于你能想象到的任何文学形式,他的面目无从雷从,每个时代的作家都在重新创造属于自己的莎士比亚引用沙翁会显得我作家更聪明,会更有权威(圣经和莎士比亚全集 是同等份量的)莎士比亚无所不在的特点是因为他的台词,喜剧和场景之美,他的权威性来自他人所公知的特点,只要你引用他的几句话,人们便会如遇故交,会心颔首。莎士比亚是作家的一个源泉,其他作家与之碰撞,形成灵感当我们辨认出戏剧间的互动时,就在与作家携手创造意义,阅读是一种想想活动,而这种想象不只是作家一个人的事情,再者,我们越是可以听到文本之间的对话,对两个作品的理解就会越深入,深刻我们看到新作品的意蕴,同时也重新构架我们对先前作品的想法,即便这种重构只是细微的还是拿不准?那可能是出自圣经花园,蛇,瘟疫,洪水,分开海水,面包鱼,四十天,背叛,否认,奴役,逃亡,肥牛,牛奶,蜂蜜作家也会常常引用圣经,一个童真失落的故事,也就是人的坠落,亚当与夏娃,乐园,毒蛇,禁果,其实每一篇关于童真失落的故事都是个人对失去上帝恩宠的再次体验。许多现代和后现代的文本基本上都有反讽意味,使用圣经典故不是为了强调宗教传统和当代的延续性,而是为了阐明他们之间的不一致的分裂圣经往往以很多方式出现在文学中,但是当我们感受到那种共鸣,沉重却光华灿烂,闪耀着希望和预兆,这总是以为这这个说法是从别处借来的,预示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迷失在森林里的的孩子-也可能来自格林童话所有文学作品都是从其他作品中衍生出来的假如你想借鉴别的作品为你的故事增加血肉,如果你借鉴一部喜剧,百年之后,人们还会记得一部20世纪80年代的戏剧篇吗。假如你想引起话题上的共鸣,借鉴热门电影或电视剧可能效果不错,但是时过境迁,这样的作品很难有持久影响力莎士比亚虽然是黄金标准,但是他可能会吓跑一批读者,认为你故作高深读者知识储备不同,掌握但知识五花八门,那作者可以用什么东西进行对照/类比/参考/组织情节,又保证大多数读者都知道尼:“儿童文学”借鉴一本故事,你该用“先行文本”中的细节,结构等内容来增加你故事的深度和质感,揭示主题,使某种说法具有讽刺性,灵活应用读者对童话故事根深蒂固的了解,用多用少,随心所欲。实际上也可以简单一提,唤醒整个故事。当你坐下来读一本小说的话,你需要人物,故事,想法这些常规的东西,其次,你就会寻找某些熟悉的的鳞光片羽,:嘿,我感觉这像我知道的什么,出自(爱丽丝梦游仙境)那为什么要把他和红桃皇后类比尼,为什么 总是要问 为什么?我们的故事需要有陌生感,也需要有熟悉感,我们希望一部新的小说不要和以前读过的东西雷同,但同时又在寻找我们读过的作品的相似性,从而那些以往的阅读经验帮助我们理解这部新作品,如果他两者兼得,即陌生,又熟悉,作品就会产生一种共鸣,一种伴随故事主旋律的弦外之音。这样,作品就具有了深度和完整性,就会产生共鸣,这些弦外之音有可能来自圣经,莎士比亚/但丁/弥尔顿,但也有可能更通俗和亲切的文本文学很希腊神话-塑造和维系故事的象征力量圣经神话几乎涵盖人类大多数境遇,人生的各个阶段,包括来世,所有关系,不论是个人境遇还是政坛起伏,人生的众多体验,-生老病死,爱恨情仇,精神探索,但是无论是莎士比亚的世界还是童话故事的世界,基本也都涵盖了这一切。一般而言,神话能解释化学等学科解释不了的东西,那些解释以故事的方式呈现着,这些故事根植于我们的记忆,塑造我们的文化,反过来又被文化所塑造,我们以这种方式解读世界,最终解读自己,神话是所有故事的总和,古典神话的用处之一:为诗,画,戏剧和小说提供明显的创造素材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还有荷马神话荷马为我们描述了人类的四种伟大斗争,与天斗,与神斗,与人斗,与己斗说到底,人生的意义,不就是通过这四者争斗证明我们自己么。当作者利用神话时,有时我们能心领神会,我们自己的现代故事也因继承了神话的力量而意义非凡雨雪风霜总关情作家为什么想让大风呼呼刮,大雨哗哗下,让庄园,茅舍或疲惫的旅人遭受风吹雨打尼每个故事都需要一个背景,而天气是背景代组成部分,除了这个,天气不止是天气,雨绝对不止是雨溺水是我们最深的恐惧之一,雨水唤起最深刻古老的故事,所有关水的故事基本上就是人类生存的故事。1.设计策略,需要雨促使某件事情发生2.气氛因素,比起其他天气,雨天可以更神秘,阴郁,让人更孤立。3.雨干净,雨水自相矛盾的一点是,它下降时那么清澈,可一落到地上,又让地面变的那么泥泞,所以如果要让一个人物得到象征性的洗礼,让他冒雨走到什么地方去,等他到达目的地时,就已经洗心革面,他身上的象征性的污点,已经清洗掉。可反过来,假如他跌倒,身上会沾满污泥,比以前更脏,你怎么写都行4.雨水有复原的作用,这主要因为雨水和春天有关系,雨水可以使世界恢复生机,重新生长,使世界从心披上绿装,雨是春天的组成部分,春天也是希望和觉醒的季节5.雨和阳光交汇,便会出现彩虹,雾预示着某种混乱,多数读者通过雾来描述人物看不清楚状况,事态不明,前途未卜。雪 雪与雨一样意蕴丰富,但含义却截然不同,雪冰冷,僵硬,严厉,却又像厚厚的毛毯一样温暖,拒人千里又诱人靠近,即细腻滑稽又令人窒息,刚落下一片洁净,过一段时间肮脏污浊。作者真是这意思吗作家映射这部令人费解的作品,运用那个象征,作者真的是这样的吗?是的作家无论是在设计情节,构思小说结尾,还是表达诗歌中的观点,都要天马行空的调动大量素材,阅读更多作品,才会变的妙确横生暴力,不只会伤害你暴力在文学作品中,往往具有象征意义,是另外一种隐喻第一类:作者让人物之间实施暴力以及某些人物的自相残杀,包括枪杀,刺死,另一类是所有人物都承受的陈述暴力这是指作者的暴力,出于情节发展或主题发展的考虑而引入作品中的死亡和痛苦,这些行为由作者而非人物负责,当作品具有超出表面意义时,我们就能觉出更大的份量或深度。暴力是象征性行为,比如宠儿,暴力的背后可以反映一个种族对他某种可怕历史遭遇的诉说我们阅读的时候要提出:这类不幸代表什么主题,它与哪种著名或神话中的死亡相似,为什么是这种而非别的暴力,答案可能关系到心里,精神危机或历史,社会 政治方面的考量。这是象征吗那它有什么意义,代表什么象征尼比如一条从未走过的路讲人生的抉择那你该怎么办,你不能只是说,这是条河,因此它指的是甲,这是摘苹果,因此指的是乙,但是你可以说,这个时候指甲或乙,甚至丙,那我们先记着,看有没有合适的,哪一个合适,任何过去读过的河流或劳作也都有可能助于理解,然后你把手头的活儿分成小步骤,自由联想,集思广益,做笔记,然后你就可以阻止各种想法,分门别类,看这些想法和意思是否可行,作出取舍,就文本中提出问题,作者要用这个意向,这个东西,这个动作表达什么,这种叙述或抒情活动可能暗示什么,最重要的是,你能感觉到他象征什么。一切皆政治大多数作品在描述他们特定领域时所用的方法可以称作为政治性的,作家往往是关注哪些周围世界的男女,这个世界包含很多东西,而在社会的层面上,就包括那个时代的政治现实-权利结构 阶级关系,正义与权利,不同种族之间,性别之间,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互动。对作家创作时的社会和政治环境多少了解点只会有助于理解作品,不是因为环境控制作家的思想,而是当时作家正处于这样的世界中。不从 他也是基督的化身1.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手,脚,肋旁和头部都有伤2.忍受痛苦3.自我牺牲4.受孩子的欢迎5.会用面包 鱼 和水和酒变戏法6.33岁辞世7.做过木匠8.以使用简陋的交通方式而著名,喜欢步行或者骑驴9.据信,曾在水面上行走10.在画像中曾伸展双臂11.据说曾独处荒野之中12.据信 曾经和魔鬼交锋,可能被引诱过13.最后一次出现时和小偷在一起14.创造过许多警句和预言故事15.被埋葬,但是第三天又起死复生16.又信徒,最初12个,大多数忠诚,又一个出卖了他17.宽宏大量18.来到世间拯救一个不值得拯救的世界如果一个人恰好属于某个年龄段,展示出某些行为,导致某些结果,或遭受某种苦难,你的文学触角就要竖起来了比如 这个单子,符合以下情况就可能是基督式任务1.33岁2.单身或者是独身3.手 脚或肋盘有伤痕或者记号(有荆棘王冠额外加分)4.以某种方式为逼人牺牲自己(最好是牺牲生命,牺牲也未必出于自愿)5。置身于某种荒野,受到诱惑,被魔鬼勾引,我们感兴趣的是象征意义,也不一定耶稣做什么,人物就做什么要想看到所有可能性,就的发挥想象力,对故事进行解读,不然就是讲解一个人的故事而已。当我们读一篇故事的时候,除了故事和情节,其他的一切,比如意义,象征,主题,含义等等。如果我们看到某个人物的牺牲和基督的牺牲有相似之处,便会加深对他所做的牺牲的理解,也许作者想以此强调救赎和奇迹,也许这一切是使用反讽的方式进行。乘着想象的翅膀 飞翔便是自由,象征逃离或者自由,解放等一切皆为性高大的建筑,男性性欲,起伏的田野 ,女性性欲,楼梯,性交,性行为不必看起来像性,其他物体和行为可以代替性器官和性行为长矛 刀剑和枪还有钥匙,用作阳具的象征,圣杯酒杯 还有碗用做女性性器官的象征谈性非为性对米勒来说,性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象征行为,是为向习俗争取个人自由,向审查制度争取创作自由,他赞美解禁,而且描写火辣辣的性爱。性可以是愉悦,牺牲 屈服,反抗 兀那,恳求 操纵,启蒙,保罗万象。如果没淹死,就是成功受洗文学作品中人物总是搞的湿淋淋 有的淹死啦,有的只是搞的像落汤鸡,有些又冒出水面,这些有什么区别吗除了表面上的意义意外,往往还有深刻的情节意蕴。比如被人打救可能暗示着被动,幸运和受惠于人,一块浮木与运气 巧合 意外发现有关 而于计划无关。浸入水中,有的时候象征洗礼,但是有的时候知识象征出生,新的开始,没有精神方便的意义。重生/洗礼有许多共通的死路,但每一次溺水却要达到各自的目的:揭示人物,发展暴力,表达失败或负疚的主题,增加情节复杂性,或提供结局。地理很关键大多数作品都以比较具体的地方为背景,但是地形本身也可以做背景之用。山丘,小溪,沙漠,海滩,纬度,诸如此类的东西。文学中的地理有很多含义,她可以揭示作品中的一切因素,象征,没问题,情节,毫无疑问 。地理可以描写周围事物或者放大事物的效果地理可以定义人物,使人物得到发展 ,比如因为地理因素造成环境被迫主角出走等地理还可以定义情节高处有什么,低处有什么, 低处:水洼 人群,雾气,黑暗,田野,暑热,不悦,人,生命,死亡,高处:雪,冰,纯洁,稀薄的空气,清新的视野,孤立,生命,死亡。照着这个单子可以编写无数个故事。地理不是北京,而是使我们想到,历史,内在动力的地点,空间和地形。季节也很重要季节与年龄有关喜怒哀乐也有相应的季节春天代表着童年,青年,夏天代表着成年,恋爱,成就和激情。秋天代表着衰退,中年,疲倦,但也意味着收获冬天代表着老年,怨恨,和死亡,但是我们不要在季节上寻找简单答案,比如夏天代表x,寻找一套灵活多变的应用模式,有些讽刺或颠覆。插曲唯一的故事故事,升华,原型,宗教故事,文学整体,与我们同在,我们可以随心所欲的借鉴他们,那个一直发生的故事就在我们周围,我们,包括读者和作者,讲故事和听故事的,之所以都相互理解,知道自己是神话的结构,理解象征的逻辑,主要是因为我们拥有同样的故事源泉,只消在空中一抓,摘下一片就是。长相特殊者,往往与众不同文学作品中的外貌特殊,往往大有深意,有时也反映故事中其他人但性格,比如脊背弯长在查理三世身上,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他的道德和精神同他的背一样扭曲如果人物与常人不同,或有出乎意料之处,这样就能表达人物与与众不同,这样,就能作家就会有很大的实战空间。有时候,畸形和伤疤只是身体残缺而已,但常见的是作者通过身体上的记号引起我们的注意,以表达某种心理或主题,毕竟,塑造完美无缺的人物更容易些,你在第二张写道一个人瘸腿,拿第二十四章就不能追火车。残疾,或者缺憾,他很可能是要表达些什么。失明总是有原因的如果事故中出现失明,一定是涉及到重要问题,因为作者要塑造一个失明人物,就要引发很多问题都要适应失明这一情况,如果作品中讨论的是洞察力和盲力的问题,也会反复提到失明琼斯准则:如果你想让观众知道某件事对人物,或者整部作品很重要,就要在用到执勤早早介绍,如果突然天不怕地不怕的人物突然害怕起蜜蜂来,你会买账吗?心脏病不只是心脏的病在文学作品中,没有什么病能比心脏病更好,更有诗情画意 。 心脏除了是维护我们生命的压力泵,自古以来还象征着人类各种情感的源泉,可以表达钢铁般的心脏,或者意志坚强,甚至于铁石心肠。我们恋爱时,心里充满爱,我们失恋时,心都要碎了,当我们心情激动时,觉得心里满的都要爆炸了 常见的情况是心病以心脏病的形式出现,作为读者我们可以从两方便看问题,如果小说或喜剧中出现心脏病,我们就开始寻找含义,一般不用费多大劲就能找到,反过来说:如果看到人物心里有事,结果情感问题演变成身体疾病,也不用大惊小怪有的作家把心脏病最后变成心不好,也做到首尾呼应。作家们偏爱哪些疾病1.疾病并非生而平等,比如霍乱和梅毒等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比较少。2.这种病要有风情 比如肺痨会让人有病态美3.病应该有神秘感 又比如痨病4.这种病应该富含象征或隐喻 比如肺结核,是一种消耗性疾病,可以指患者日渐消瘦,也可以指英年早逝所导致的对生命的浪费。l但是最有效的疾病常常是作者编造的,发烧——非罗马热的发烧,在过去具有奇效,一个人物刚刚发了烧,卧床几天,过一段 时间死了,具体时间长短视情节而定。不要只用自己的眼睛读不要用你所在的2000几年的定角度来阅读,相反,找一个能让你对故事所处的历史时刻产生同感的视角,将文本当作特定社会,历史 文化 和个人背景的产物来理解它也有一种不同的专业阅读模式,即解构,将怀疑论和疑心推倒极致,分析者几乎怀疑小说和诗歌中的一切,从而使作品分崩离析,以证明作者对他的材料并不真正了解,这些解构者的目的,是要展示作品是被作者所处在动价值观和时代所控制,其价值也因为这些偏见而降低,这种阅读方法是不可取的,既然我们选择读一本书,就要认同作者提出的观点的基础上去读。“他是认真的吗?”打碎期待的反讽有些读者很难接受无情的讽刺,所以,反讽并非对所有人有效,反讽具有多重含义,我们可以同时听到不同的声音,那些习惯于语言意义明确的读者,也许根本理解不了反讽中的多意性,但是那些能够理解多义性的读者会大有收获,反讽有时候别扭,令人费解,他给文学的美食增添了丰富醇厚的滋味,他另我们精神振奋,迫使我们深入挖掘层层可能的含义和相互矛盾的意蕴,我们必须记住,反讽压倒一切,换句话,只要讽刺一进门,本书的每一章都会溜出窗外。

《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的笔记-第282页 - 推荐书目

初级书目:
W·H·奥登 《美术馆》 《赞美石灰岩》
詹姆斯·鲍德温 《桑尼的布鲁斯》
萨缪尔·贝克特 《等待戈多》
8世纪《贝奥武甫》
T·科瑞赫辛·博伊尔 《水上音乐》《外套续篇》《世界的尽头》
安妮塔·布鲁克纳《湖畔酒店》
刘易斯·卡罗尔 《爱丽丝漫游仙境》《爱丽丝镜中奇遇记》
安吉拉·卡特 《染血的房间》《马戏团之夜》《明智的孩子》
雷蒙德·卡佛《大教堂》
杰弗里·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
约瑟夫·康拉德《黑暗之心》《吉姆爷》
罗伯特·库佛《姜饼屋》
哈特·克兰《桥》
克林·德克斯特《懊悔的一天》
查尔斯·狄更斯《老古玩店》《圣诞颂歌》《大卫·科波菲尔》《荒凉之家》《远大前程》
E·L·多客特罗《拉特泰姆时代》
劳伦斯·达雷尔《亚历山大四重奏》(《詹斯蒂》《贝尔塞扎》《蒙托利弗》《克里娅》)
T·S·艾略特 《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荒原》
露易丝·厄德里克《爱药》
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押沙龙!押沙龙!》
海伦·菲尔丁 《BJ单身日记》
亨利·菲尔丁《汤姆·琼斯》
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重返巴比伦》
福特·马多克斯·福特《好兵》
E·M·福斯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霍华德庄园》《印度之行》
约翰·福尔斯《巫术师》《法国中尉的女人》
罗伯特·弗罗斯特《摘苹果之后》《一堆木柴》《熄灭吧,熄灭——》《割草》
威廉·H·加斯《佩得尔森家的孩子》《在国家中心的中心》
亨利·格林《盲》《生活》《结伴出游》《爱》
达希尔·哈米特《马耳他之鹰》
托马斯·哈代《三个陌生人》《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
纳撒尼尔·霍桑《小伙子布朗》《石人》《红字》《带七个尖角阁的房子》
谢默斯·希尼《沼泽地》《出空》《北方》
欧内斯特·海明威《我们的时代里》《太阳照常升起》《白象似的群山》《永别了,武器》《乞力马扎罗的雪》《老人与海》
荷马《伊利亚特》《奥德赛》
亨利·詹姆斯《螺丝在拧紧》
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弗兰兹·卡夫卡《变形记》《饥饿艺术家》《审判》
芭芭拉·金索沃《豆树青青》《天堂的猪群》《毒木圣经》
D·H·劳伦斯《儿子与情人》《恋爱中的女人》《马贩子的女儿》《狐狸》《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未婚少女与吉普赛人》《木马赢家》
托马斯·马洛礼《亚瑟王之死》
艾丽斯·默多克《砍断的头颅》《独角兽》《大海,大海》《绿衣骑士》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
蒂姆·奥布莱恩《追寻卡西艾托》《士兵的重负》
埃德加·艾伦·坡
《厄舍古屋的倒塌》《莫格街疑案》《陷坑与钟摆》《告密的心》《乌鸦》《一桶白葡萄酒》
托马斯·品钦《拍卖第四十九批》
西奥多·罗特克《赞美大草原》《远方的田野》
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裘里斯·凯撒》《麦克白》《李尔王》《亨利五世》《仲夏夜之梦》《无事生非》《暴风雨》《冬天的故事》《皆大欢喜》《第十二夜》
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
《高文爵士与绿衣骑士》
索夫科勒斯《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在克洛诺斯》《安提戈涅》
埃德蒙·斯宾塞爵士《仙后》
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化身博士》《巴伦特雷少爷》
布拉姆·斯托克《德拉库拉》
迪兰·托马斯《羊齿山》
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安妮·泰勒《思家小馆的晚餐》
约翰·厄普代克《大西洋和太平洋商场》
德里克·沃尔科特《奥美罗斯》
菲·韦尔登《男人的内心与生活》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
威廉·巴特勒·叶芝《茵尼斯弗利岛》《1916年的复活节》《库尔的野天鹅》
电影
《公民凯恩》
《淘金记》《摩登时代》
《美人计》《西北偏北》《惊魂记》希区柯克
《逃狱三王》
《苍白骑士》
《夺宝奇兵》三部
《原野奇侠》
《关山飞渡》
《星球大战》《帝国反击站》《绝地归来》
《汤姆·琼斯》
中级书目
M·H·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词典》
约翰·西阿迪《诗的意义》
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
诺斯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
威廉·H·加斯《小说与生活中的形象》
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
罗伯特·平斯基《如何读诗并爱上诗》
《普林斯顿诗歌与诗学百科全书》
高级书目
查尔斯·狄更斯《远大前程》
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托尼·莫里森《所罗门之歌》

《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的笔记-第8页 - 每一次旅程都是追寻

类似男孩去商店买面包的故事实则描述的是踏上追寻的旅程,而一场追寻包括五个因素:1.一位追寻着,2. 目的地,3. 声称去哪目的地的原因,4. 路上遇到的挑战和考验,5. 去目的地的真正原因。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模式,一种文学的套路。

《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的笔记-第36页

世间根本没有完全原创的文学作品。

《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的笔记-插曲 唯一的故事 - 插曲 唯一的故事

这两部小说都同其他作品有联系,而那些作品又同另外的作品有联系,由是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写作互联网。结果你的小说就可能成为一些你从未读过的小说或诗歌的回应或反驳。另一个需要考虑的概念是原型。已故的伟大批评家诺斯洛普·弗莱从荣格的心理分析著作中借来这一概念,并且表明,荣格对我们的头脑了解多少,弗莱对文学写作的了解就更多得多。“原型”是“模式”更时髦的说法,或者是以神话模型为基础产生的模式。情况是这样的:在神话中出现了某种东西——姑且称之为故事成分吧。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它效果很好,因而受到欢迎,使人难忘,并在后来的故事中反复出现。那种成分可以是任何东西:一次追寻,一种形式的牺牲,飞行,跃入水中,任何可以引起共鸣、抓住我们的想象、在我们集体意识深处引发震动、召唤我们、警醒我们、激起我们的梦想或梦魇、使我们想再次听到它的东西。一而再,再而三,反复无穷。你可能会以为这些成分、这些原型,像陈词滥调一样用多了就会失去新意,可实际上正相反:它们越重复越有力,从重复的数量中获得力量。这又是啊哈因素,当我们听到、看到或读到某一种原型的例子时,会因为熟识而产生一点兴奋之情,禁不住满意地叫一声:“啊哈!”这样的机会经常遇到,因为作家们一直在利用这些原型。


 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