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赫斯大传

出版社:99读书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0
ISBN:9787567512757
作者:埃德温·威廉森,Edwin Williamson
页数:628页

作者简介

本书是完全涵盖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整个一生和全部作品的第一部传记。作者深入研究此前不为人知或难以获取的资料,展示了博尔赫斯作为人的一面:他对阿根廷的眷恋,他政治主张的演变,他与家人及朋友的关系,他内心的矛盾、欲望和执念,而正是这一切,塑造了他这个人和他的作品。这部权 威传记,终于揭开了博尔赫斯身上的诸多谜团。埃德温·威廉森对博尔赫斯的描绘引人入胜,令人心碎,将彻底颠覆这位当代大师已经在世人心中形成的固有形象。
二十世纪的西班牙语文学中,除了博尔赫斯,还有谁能写出如迷宫那般复杂的作品?而他的人生,正如他的作品一样。在这部精彩的传记中,威廉森将博尔赫斯置于阿根廷历史及其人全部作品的背景下,编织出这位文学大师的一生。对于他,人们熟知的身份是叙述形式的反叛者和保守政治的攻击者,但威廉森指出,尽管写作风格极端而智性,但博尔赫斯生活在平常人的遗憾之中,并带着这些遗憾离开人世。
博尔赫斯的父母属于阿根廷的反对派,他的祖父辈是这个国家颇受尊敬的将军。在威廉森的笔下,青年时期的博尔赫斯软弱避世,无法抵御外在的欺侮,也无法解决内心的矛盾。剑经常出现在他布满鲜血的家族史里,最终,博尔赫斯以笔作剑,以此来保护自己。晚年,因为对自己早期随笔不满意,他搜罗自己所有的书,予以焚毁。
威廉森在事实和观点之间取得了良好的平衡,镇定地创造出这部并未矫饰的作品。在他的心理分析之下,恋爱中的博尔赫斯和自我放逐的博尔赫斯都异常迷人。这部书就像一出戏剧,描绘出一个异人令人心碎的一生。

书籍目录

序言
第一部 剑与匕首(1899—1921)
第一章 家与国
第二章 母亲和父亲
第三章 童年(1899—1914)
第四章 日内瓦(1914—1919)
第五章 西班牙(1919—1921)
第二部恋爱中的诗人(1921—1934)
第六章 布宜诺斯艾利斯(1921—1923)
第七章 第二次欧洲之行(1923—1924)
第八章 在先锋派当中的冒险经历(1925)
第九章 阿莱夫(1926)
第十章 拒绝(1926—1927)
第十一章 复仇和失败(1927—1930)
第十二章 小说实验(1930—1932)
第十三章 对手(1933—1934)
第三部 地狱(1934—1944)
第十四章 失败(1934—1935)
第十五章 孤立(1936—1937)
第十六章 父亲的去世(1938—1939)
第十七章 学习但丁(1939—1940)
第十八章 小径分叉的花园(1940—1944)
第四部 地狱天堂篇(1944—1969)
第十九章 “新比阿特丽斯”(1944—1946)
第二十章 耻辱和痛苦(1946—1947)
第二十一章 虚假的希望(1947—1950)
第二十二章 博尔赫斯反对庇隆(1950—1955)
第二十三章 解放革命(1955—1959)
第二十四章 母亲的统治(1958—1963)
第二十五章 解构活动(1963—1967)
第二十六章 结婚(1967—1968)
第五部 失而复得的爱情篇(1969—1986)
第二十七章 冰岛(1969—1971)
第二十八章 在日落和日出之间(1971—1975)
第二十九章 冰岛的新曙光(1975—1976)
第三十章 蓝虎(1976—1979)
第三十一章 日本音乐(1979—1981)
第三十二章 解构自己的民族(1980—1983)
第三十三章 编织梦想(1984—1985)
第三十四章 创造一个结局(1985—1986)
后记
致谢
注释

内容概要

埃德温·威廉森(Edwin Williamson),牛津大学阿方索十三世西班牙研究讲席教授,牛津埃克塞特学院院士。他此前是爱丁堡大学西葡学院教授,也曾在都柏林三一学院、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担任学术职位。他还是斯坦福大学和巴西圣保罗大学的客座教授。
他的研究和教学方向主要 是西班牙黄金时代小说、塞万提斯、拉美文学文化史和博尔赫斯。2004年出版的《博尔赫斯大传》是世界上第一部涵盖博尔赫斯生平和全部作品的传记。另著有专著《拉丁美洲史》,《魔幻现实主义的堂吉诃德之根:阿莱霍·卡彭铁尔和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中的历史与虚构》《向现代性妥协:阿莱霍·卡彭铁尔小说中的魔幻现实主义和历史进程》等重要论文。


 博尔赫斯大传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对于你,这是迷宫,繁杂的黑字在和白纸互相捉迷;对于你,这是天堂,在虚幻的伊甸园里爱情轮回不已。这是一位智者的乐土,这是史无前例的宝藏,愿你被后世的子子孙孙追逐。即使失明的双目也无法打倒你。是你教会了我用耳倾听,是你带我进入这浩瀚苍穹。而我,我愿意借我的眼睛赋予你光明,让我们在无尽的黑夜里同时见证这永恒之美。
  •     自从博尔赫斯横空出世,被他迷住的人并深受其影响的人不计其数,我国作家马原、麦家、余华等都曾经表述过博尔赫斯给他们带来的震憾,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略萨曾说,他对博尔赫斯的迷恋是“是秘密的、有着犯罪感的迷恋,却从来没有冷却过”,“所有用西班牙语写作的人都欠博尔赫斯一个债”,而研究博尔赫斯创作的专著也可谓汗牛充栋,绝大多数都是溢美之辞,其中对博尔赫斯最高也是最准确的赞誉则来自另一位同样也是大师的卡尔维诺,他在他的《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中这样赞美博尔赫斯:“在小说创作中,如果要我指出谁是最完美地体现了瓦莱里关于幻想与语言的精确性这一美学理想并写出符合结晶体的几何结构与演绎推理的抽象性这类作品的人,那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出博尔赫斯的名字。我对博尔赫斯的偏爱原因不仅于此,还有其他的原因,主要是: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宇宙模式或宇宙的某一特性的模式,如无限、无数、永恒、同时、循环,等等;他的文章都很短小,是语言简练的典范;他写的故事都采用民间文学的某种形式,这些形式经受过实践的长期考验,堪与神话故事的形式相媲美。”十年前,当我第一次读到博尔赫斯的作品,我曾经写下如下的句子:“我虽然也知道有许多人在他的一生中创造出了许多令人羡慕的成就,但我还是觉得如果能像博尔赫斯这样活一辈子,那才真正是没有白活。如果我是一个女人,我会喜欢这样一个男人的,即使他真的是一个性无能患者,即使他苍老到只能和他的拐杖组成一幅意象。”但当我读完《博尔赫斯大传》,更多地知道了他的一些生活及创作经历,我才知道,博尔赫斯本人显然不会同意我的这种说法。博尔赫斯晚年曾多次表示他对做博尔赫斯的厌倦,而他何至于如此,我们当然只能去他的那些鲜为人知的生活经历里寻找答案。由于博尔赫斯的作品,特别是其小说创作对“眼前的具体的现实采取了漠视的姿态”,再加上他那鲜为人知的生活经历,在大多数博迷心中很容易把博尔赫斯想象成“书斋型作家”,新近出版的牛津大学教授埃德温·威廉森的《博尔赫斯大传》中文版彻底颠覆了这种对博尔赫斯想当然的想象。特别是博尔赫斯的情感经历以及他对政治的态度《博尔赫斯大传》首次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可以预料的是这本大传会让博尔赫斯从此走下神坛,但还原为人的博尔赫斯也许更能让他的读者们产生亲近之感。在博尔赫斯的诗歌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让人心碎的句子,比如“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你给了我又夺去的幸福必须一笔抹杀”、“一个女人让我从头疼到脚”,在这些让人心碎的诗句后面都发生了什么,读完《博尔赫斯大传》的读者将会解开所有的疑问。在《博尔赫斯大传》里,作为男人的博尔赫斯与世界上任何一个男人的经历并没有太大的不同,19岁的博尔赫斯被父亲带着在一个妓院里进行“成人仪式”,“初夜”的受挫使他一生对性充满了恐惧,20出头的博尔赫斯与自己的文学伙伴经常在妓院里聚会,“一边高谈阔论,一边抚摸着面带笑容、对他们的谈论一无所知的姑娘们的酥胸和大腿”并把他曾经迷恋过的一个妓女比喻为“既像一座教堂,也像一只母狗”。而中年时期的博尔赫斯“喜欢把自己扮演成一个不自量力的好色之徒”,比奥伊(《莫雷尔的发明》的作者)的妻子希尔维亚·奥康普更是直言:“博尔赫斯有一颗窒息的心。他喜欢漂亮女人,丑的他更爱,因为这样的话他更能想象她们的脸了。”他一次次把他那些大作《阿莱夫》、《永生》、《武士和女俘》、《神的文字》、《扎伊尔》献给一个又一个漂亮女人,他在美国授课时,希望女生比男生多一些,更是明证。但博尔赫斯对女人的迷恋,其实很少沉溺于肉欲的满足,在他的小说《乌尔里卡》里,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对肉欲的满足还只是“占有了乌尔里卡的肉体的形象”,而在现实生活中,他无数个情侣之一的埃斯特拉·坎托曾经主动提出和他发生性关系,但很显然,博尔赫斯被吓坏了。虽然《博尔赫斯大传》透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博尔赫斯花边往事,但显然博尔赫斯并不是阿根廷的卡萨诺瓦,但对女人的迷恋多地是因为那些女人一次次给他带来了创作的激情,同时他也把她们想象为他的一个个贝雅特丽切齐,他一次次想通过他与她们的爱情完成自我的救赎,但除了他生命中最后出现的玛丽亚·儿玉,他生命中所经历的一个个女人更多带给他的是一次次情感的受挫、一次次的灾难、痛不欲生直至精神上的崩溃,他最终沉溺于书斋与文字及越来越深的自我,就是这一次次失败恋情的最终结果。虽然博尔赫斯有着丰富的情感经历,但读过博尔赫斯作品的人都会比较奇怪,爱情很少成了他的小说创作的主题,博尔赫斯自己也坦言,爱情是他的诗歌的经常的主题,但在他的小说里,只有《乌尔里卡》与爱情有关,但经过埃德温·威廉森的对博尔赫斯小说的解读,我们才会知道,即使在博尔赫斯的那些充满玄学思辩的小说里,都隐藏着博尔赫斯一次次的情感挫败的体验。比如,在博迷心中博尔赫斯的经典之作《阿莱夫》、《扎伊尔》、《埃玛·宗兹》都隐藏着博尔赫斯情感受挫而留在他内心深处的阴影。博尔赫斯虽然一次次地塑造了布宜诺斯艾利斯郊区和草原上“玩刀子的好手”,但他在情场上显然并不是一个“玩刀子的好手”。与此前出版过的有关博尔赫斯传记文字一味地吹棒和赞美不同,《博尔赫斯大传》在肯定其文学成就同时,更多地展示了他的一次次失败及他生命中经历的黑暗,除了博尔赫斯失败的情感经历,这些失败包括,曾经的默默无名、穷困潦倒以及在政治上的摇摆和天真。比如他颇为自得的《永恒史》1936年四月份出版,而到年底时,才卖出了区区30多本,日后给他带来辉煌与荣耀的《小径分岔的花园》在国家奖的评选中甚至前三名都没有进入,在米高·凯恩图书馆工作区间,上面分发的小礼物让他不时想到自己“卑下凄凉的处境”。大多数人们只看到他的辉煌,其实很少人知道,他的一生大多数时候是以“黑暗、苦涩、失败、无数个无尽又无聊的夜晚还有忽视为伴为生”,正是因此,博尔赫斯才钻进自己的迷宫里久久不肯出来,并创作出了他那迷宫般的作品,就像他经历过的那些女人,他生活中所有经历的黑暗是他的不幸,同时也是他的大幸。萨略曾经以为博尔赫斯是漠视政治的,他的小说和诗歌“只是空洞的大话”,像博尔赫斯这样的作家,多少应该为“世界上种种不公正、不公平和不公道的社会现象负部分责任”,这显然是因为他对博尔赫斯曾经缺乏了解。博尔赫斯确实很“唯我”,但这并不表现他对政治漠不关心。他年青时期曾经对社会主义颇感兴趣,对苏联充满了向往,甚至写过《红色的旋律》这样的作品,他帮助激进党赢得大选,骂庇隆是“二流货”,他成年之后对极权主义的强烈批判甚至会让人怀疑他会写出《1984》那样的东西,但他在政治上显然是天真的、左右摇摆的,他曾经支持本国的军人政府,从智利的独裁者皮诺切特手中接受过奖章,对于他政治上的天真,埃德温·威廉森毫不客气地批评到:“他根本没法搞清阿根廷的历史,因为那些消除庇隆主义的‘荣耀的男人们’,现在也表现出了好战的民族主义,而这正是他当年憎恨庇隆的原因”,博尔赫斯政治上的天真让他付出了代价,瑞典的那几个老头并不是没考虑把诺贝尔奖授予他,是他让自己与诺贝尔奖永远绝缘。也许博尔赫斯本人对自己无缘诺贝尔奖并不在意,但他在他生命的晚年多次表示了他的创作上的遗憾,那就是他在没有写出足以安慰自己生命的“大东西”同时也没有通过写作完成自我救赎,纳博科夫曾经把博尔赫斯讥讽为“红得发紫的小品文作家”,抛开他的尖酸刻薄,他可以说是切中了博尔赫斯的命门,博尔赫斯的小说虽然不停地变幻主题,但其中“内核”一直没变,他一直在迷恋“同一性”,在他的小说中,他一次次暗示,其实叛徒就是英雄,杀人者就是死者,一就是无限,瞬间就是永恒,在博尔赫斯的葬礼上,牧师曾说“博尔赫斯一直都在不懈地寻找一个能囊括所有终极意义的词”,他的那些迷宫般的小说正是他在这个寻找过程中的副产品,它们代表着他的辉煌,同时也是他的局限,他一直沉溺于此,乐此不疲,他其实最终是死在自己的迷宫里。====发表于《书城》杂志2014年第4期========以前写的关于博尔赫斯的文章:说说博尔赫斯这个人http://book.douban.com/review/1313590/博尔赫斯、玛丽亚·儿玉和他们的宠猫http://book.douban.com/review/1336298/威利斯·巴恩斯通《博尔赫斯八十忆旧》http://book.douban.com/review/1313616/
  •     这本传记与《维特根斯坦传》相比是有差距的,原因就在于作者埃德温.威廉森的解读过多。尽管如此,它仍是一本耐心的传记,1986年博尔赫斯在瑞士日内瓦逝世,享年87岁,传记以2-4年分割,足见作者怎样地用功。二十世纪拉美西班牙语世界文学大师的大量涌现,似乎以博尔赫斯为最先,他的小说对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们的成形和成熟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但他最初是以诗歌创作为主,直到在同诺拉.朗厄的爱情失败及之后近三十年的痛苦中因无法创作诗歌而转向小说,并因小说而享誉世界。博尔赫斯敏感软弱而又内心不屈,母亲莱昂纳多.阿塞维多美丽聪慧强势,将家族的荣誉之剑吊在博尔赫斯的头顶,父亲老博尔赫斯是无政府主义者,自小想象父亲的高大的英雄形象也受到母亲范妮.哈斯勒姆期望甚高,却只是一个不成功的作家,将反抗和证明自己的匕首交给博尔赫斯,于是博尔赫斯在荣誉之剑与反抗之匕首间矛盾大半生,爱情自初体验之后成为他救赎的希望,因为博尔赫斯相信只有像但丁那样以对比阿特丽丝的爱情激发灵感写出不朽的伟大作品《神曲》一样才能实现救赎,即创作出一部实现自己价值的作品,作为对来自父亲和母亲双方期望的交代,以抵御祖先荣誉神话带给他的一无是处之困扰。而他生命中真正的比阿特丽丝竟是到了他七十岁之后才出现,并且博尔赫斯并未因为已入晚年而稍减爱情带给他的惊喜和幸福洋溢。玛利亚.儿玉的出现是个奇迹,她爱上年长几十岁的博尔赫斯而又足够独立,她让作家的一生由痛苦挣扎中逐渐沉淀平静,让我也生出感激。诺拉.朗厄对爱情的偏执一点都不输博尔赫斯,她固执地爱吉龙铎,固执地不爱博尔赫斯,和博尔赫斯固执地爱她一样令人尊重,如果没有诺拉.朗厄,博尔赫斯也就不会成为那位从北欧传说中和红发中汲取丰富象征的博尔赫斯了。对诺拉.朗厄、海蒂.朗厄、玛利亚.儿玉,我真的都同样喜欢,这三位女性的爱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将就,爱就是迅速的爱上,不爱就是永远的不爱,这样的女性总是可敬可爱且让人怜惜的。玛利亚的爱情和九十九岁的母亲的去世让博尔赫斯真正开始摆脱剑和匕首,放弃过去,放弃过去对未来的绑架,每一代人总是编制一个光荣与梦想的记忆教给下一代,不管是国家,还是家庭,阿根廷建国的流血战争的光荣想象成了后来阿根廷以民族主义(发动马岛战争)和暴力解决问题(庇隆主义政府纵容敢死队绑架和杀害“可疑分子”)的误导,民主政治迟迟不见。博尔赫斯从认为国民素质还没能达到民主社会标准到不再对期待中的精英独裁的过渡政府抱有任何幻想,到重新回到骨子里的父亲的无政府主义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中,相信只有瑞士这样由不同语言不同观念地区组成却无比牢固的求同存异的相互信任的方式才是阿根廷社会的前路,他最终选择死在瑞士也是能为阿根廷所做的最后一次建议。博尔赫斯一生所经历的政治动荡和爱情失败是他的主要素材来源,伟大的作品几乎都由伟大的作家在一生的痛苦中取得,每一笔痛苦都是活着的意义。还没有阅读过博尔赫斯的小说,只记得有一个常见的小说构造,就是对立的两种角色最终成为同一人,比如受害者和侦探,这来自于抗争者和抗争对象往往本质相同。博尔赫斯在六十岁之前就已经完全无法阅读了,这之后他的创作都是通过口述,与陈寅恪相似,但博尔赫斯对于失明似乎更为镇定,并不以为一种痛苦。陈寅恪长博尔赫斯九岁,历史学家似乎都不容易像小说家那样作品得到广泛地阅读,但价值首先还是自己给的,沈从文研究中国服饰,自己给自己价值的首肯,最重要。博尔赫斯最后的日子与玛利亚私奔到瑞士的结局很令我喜欢,和落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所有过去告一段落,母亲、父亲、庇隆、朗厄姐妹、比奥伊、卡瑞哥,都告别了,他和爱的女人在一个自由民主宽容的土地迎接死亡的来临,也是另一种重新开始。用一生解一个结,解开了,便是此生可平心静气闭幕了。我还在设想一种情形,如果他的母亲一直活到他临终的时候,或者如果他没有在晚年获得如此多的荣誉,只凭玛利亚给予的爱情,他还能解构自己和释放自己吗?因为博尔赫斯受到《神曲》的极大影响,我也很渴望读它,可似乎没有令人信任的中文译本(本看中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版本,但后来发现译者是从英文版转译的,顿时没了兴趣,竟然不是从意大利文本直译!)。想到博尔赫斯为读叔本华,而自学德语,为读盎格鲁-撒克逊史诗,而学盎格鲁-撒克逊语,总是力求读原本就感到惭愧,想自己连英文的原本都未看过两本,更别提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了。说道翻译,这本书翻译的能说得过去,但有比较多错误,出版社的编辑似乎并未认真校对。博尔赫斯的博学令人震惊,这也是他能安心失明的自信所在吧。博尔赫斯可称得上是善终的了,看似无尽的痛苦到了七十年也结束了,可有几位天才能有这番毅力熬过七十年的痛苦呢?仅仅是看传记中对博尔赫斯每篇小说的梗概叙述就吊足了我的胃口,不过现在市面上却没有博尔赫斯的小说集,一本也没有!这本书是来自蒋方舟的推荐,不是很满意,之前看她推荐的《趣味生活简史》《核灾难口述史:切尔诺贝利的回忆》也觉得并不是特别好,还是自己拓展阅读好。

精彩短评 (总计42条)

  •     钟情细节而好论,难以下咽。
  •     酸涩而又最终释然的一生。
  •     无与伦比的大师~很详尽的传记,尤其在博尔赫斯的情感生活与创作之关系、复杂政治观点的转变等方面见解独到。个别地方或有过分诠释之嫌,整体读来略觉沉闷,另外校对确实差了些。。
  •     书是好书,但编辑差太多,同一个西语人名前后能译出两种译法,没谁了。
  •     欲望、矛盾、执念和信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
  •     弃
  •     陆陆续续读了一个月。有些地方确实太过度阐释啦。
  •     斯人已逝近三十载,好不容易出了部内容十分详实的个人传记,不知为何,有不少人认为还不够好,我认为总体上瑕不掩瑜,英国人写的具一定可读性,在心理分析上作者本人虽不是专业的心理学家,但仔细读来分析也确合情合理。爱情是文人才子的缪斯,然一段段破碎的感情一次次将博尔赫斯推向的痛苦深渊,似乎那些被誉为天才的人物都遭遇巨大的苦难并与之进行顽抗,而那些伟大的作品就是在此过程中所诞生的了。世间根本没有完人,爱的折磨、性的阴影以及双目失明,博氏的一生何尝不是千疮百孔,不但个性是虚无,为之执着追求的又何尝不是徒劳。玛利亚·儿玉真是位谜一样的奇女子,她谈不上有多美,却叫晚年的博氏找到了真正的贝雅特丽齐,只叹: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至于有读者所指出的不完全勘误,在我所看的印版中出版社都予以校正,其它疏漏处有待校正。
  •     读这本书之前最好先看博尔赫斯的作品……
  •     欣赏不了
  •     过度阐释的地方不少
  •     關於波赫士的一切都要馬。
  •     对博尔赫斯的作品的解读太铺张过度了~~
  •     读起来心情太复杂了....作家传记是罂粟。
  •     将博尔赫斯从不可知的神坛上拉回人间。爱情才是一切的阿莱夫。
  •     和着谈话录一起看 无论老年获得多少成就 博尔赫斯还是布宜诺斯艾利斯街头的青年 骄傲时把自己的书硬塞进评论家口袋 懊恼时跑到别人家把书偷回来 伟大又平凡的诗人
  •     还是给四星吧,尽管校对太多出错,然而资料详尽啊,这样一部观点分析失败的书提供大量丰富的资料,不正是我辈的机会吗。
  •     读完大传,博尔赫斯现在在我的心目中是和贝多芬站在一起的人:伟大的人。这种伟大体现在人类普遍意义上的特质:不畏苦难与挫折,不停奋斗,直到人生的最后一刻。博尔赫斯的奋斗是实在的、诚实的。他的错误是思考后的错误,反省也是思考后的反省,并公开承认自己变了。他在享誉全球以后与之前默默无名之时一样不停思考,不停探索,不停抗争,这种精神让我非常非常感动和崇敬。
  •     看得简直辛苦
  •     一本传记不是筐,吃喝拉撒都能装。观点领先了,事实自然就成了配角,这应该是本书可读性差的一个主要因素吧。
  •     匆匆翻过一遍,了解个大概。作为一个传奇的人物,而且主要是与书为伴的生活确实不太好写,能写得这么翔实已经不易。可是写成这样却不好看,评论过多,显得乱。 -------------------------------- 博尔赫斯是一个内向敏感的人,用MBTI的语言说,他是一个典型的INTP。而且是那种被父母管得过多,导致自己很多事情都不能按照自己意志做的INTP 博尔赫斯并不是一个圣人,他有很多缺点、弱点 博尔赫斯等了一辈子,到了晚年终于等到了一个他的真爱:儿玉。博尔赫斯和儿玉的爱情故事很精彩,写成剧本一定很好看。
  •     此书甚为无趣。作者对博尔赫斯作品和人格的解读都流于浅薄的心理分析。
  •     这本书让我想起拙劣的《苦涩的名声》,尽管要比它精彩一些;如果我们采取的是布鲁姆式的误读手段站在博尔赫斯的文学气味下,假象他自己把所有的现实经验以超越佛洛伊德式的情节故意进行自我误读以及文学修正,那么,我们就可以脱掉所谓他女性之间纠缠的情节外衣与阴霾,看到真正的魔幻主色彩的月亮!
  •     博尔赫斯得到后人那么的热爱,更像是上天对他悲催感情生活的补偿。
  •     寒假读的,大部头的作品,史料很扎实,透露了很多博尔赫斯的细节,刚读起来有点生硬,不过对于博尔赫斯的喜欢还是支撑我看下去了,虽然最后没看完。。。实在是太厚了。。。
  •     不要恐惧,可如果一手擎剑,一手执匕首,那要怎么牵起爱人的手。
  •     这大概是我难得没读完就觉得要放弃的书了,几乎每天读了几页就犯困了。大段冗余的平叙,加上一个接着一个的西班牙人名,实在无法体验阅读的乐趣。博尔赫斯是一回事,但是他传记又是另一回事。或许更适合文学研究者读吧。
  •     居然翻完。其实传记类的还指望什么呢,对博尔赫斯的父亲与豪尔赫博尔赫斯本人一度混淆,本来以为加个博士就是指父亲,后来不得了都叫博尔赫斯。中间部分老博尔赫斯终老(身体不好也不算是很美的结尾)我舒了一口气,终于能好好看个人的传记。结果不行,政治背景一塌糊涂,加上对于小说的暗喻,和作者自己的理解融合在一起,整个人都不行了。只能迷迷糊糊觉得博尔赫斯这样的写作真的与家这个关系很深很重。
  •     是今年读过的最厚重的一本书。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作为人的一面的大文豪博尔赫斯的全貌,读来令人感慨令人动容。
  •     博尔赫斯还是神秘一点好
  •     实在太长了,跳着看的
  •     大半个世纪阿根廷政治史/情商一百次的男人
  •     这部书,购买之后,经过曲折的道路,才到了我的手中。用了一下午时间,来观摩博尔赫斯的一生。这位著名的作家,在家庭(母亲)、政治(拉美军政府)、情人(寻找比阿特丽齐)度过了一生。传记作家,尝试用博尔赫斯手下的文章与他的经历加以对比,显然我觉得并不成功。不过,作者成功抓到了博尔赫斯在妓院羞愧的一夜,成为了终身婚恋的阴影。通过弗洛伊德式的解释,作者将博尔赫斯的一生与一夜牵扯上了关系。另外,这部传记,可以称得上编年史,查找材料还是比较方便,但是可读性还是差了些。
  •     又名《被嫌弃的博尔赫斯的一生》
  •     布罗茨基曾经高度评价他
  •     作家的作家
  •     作家的敏感,不平凡的感情经历,博学好学!
  •     两年后再次重读博尔赫斯大传,发现许多和阿根廷历史相关,以及与西班牙千丝万缕的关系。人生是艰难的。伟大如博尔赫斯,每个关口也都好不容易
  •     非常高明的传记
  •     写得实在好,很有看头。只是缺少对于阿根廷乃至世界对于博尔赫斯作品的接受过称,只是看着博尔赫斯在发表作品,之后忽然在60多岁的时候获得无数荣誉,突兀便缺少一部分了解。作为传记很具有可读性,而且对于博尔赫斯的了解能够非常到位。剩下的问题是,其实我根本不喜欢博尔赫斯的东西,试着看但是到现在也没能看什么。倒是这部传记作为类似于小说看非常精彩,比我看博尔赫斯的作品有意思得多。
  •     既然你荒废了岁月 岁月也抛弃了你 而你也没有写出诗篇
  •     平凡而伟大的博尔赫斯,坎坷的一生,终究获得了无上的,简单的幸福。 感谢作者Williamson极大的诚意。少的一星在於:對一些作者推測的部分保留了意見,不該蓋棺而論為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