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榄成渣

出版日期:2014-9
ISBN:9787213061135
作者:高军
页数:288页

作者简介

《世间的盐》作者高军(风行水上)最新世味散文!
最富趣味,极见人情!
橄榄成渣,才能出油;葡萄入榨,才能成酒。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样慢慢成渣成酒的过程。
继《世间的盐》之后,高军(豆瓣网名“风行水上”)又一绘饰世事百态的随笔集,延续其一贯的极富趣味、极见人情的写作风格。全书分为五辑:人入中年,经历渐多,世事的悲欢离合,眼看既多,心灵亦丰富通达,将这些酸甜苦辣滋味一一写来,而有厚道的个性与谐趣的智慧打底,有厚度,有温度,是中年人通达的心与孩子天真的眼合在一起,是为《橄榄成渣》《在人间》;以行云流水、如风如雾的文字想象古来故事,写来泼灵精怪,有《聊斋》遗韵,是为《异谭》;记皖南生活,江南风物,其语淡而其味长,有周汪风流,是为《风物绘》;读书有间,成小小短章,为《一握砂》。
把厚重的生活写出轻松幽默感。掩卷,文字退去,可它晕染出的色彩,都还在心里。轻笑或低叹,倒像第二泡的毛峰,味儿出来了 。你甚至可以读一段给你的孩子,别以为他不懂,笑点和泪点没有太大年龄差别,这就是美的力量。
——央视主持人 张泉灵
施然地讲一些平常的人和事,世俗的喜怒哀乐怎么照进来就怎么说出去。看似松散随意的结构是写意的,先密密地铺排了场景,突然笔下一弯,人物出来了,随即又不知道转向什么旧事,再一弯,又接上了,有个好比喻形容这种写法:像条溪水,遇到每块石头都要抚摸一番。
——《新京报》书评人 贾行家

书籍目录

第一辑 橄榄成渣
北京的纷纷 // 003
其实我想有个信仰 // 009
乐不思蜀 // 016
橄榄成渣 // 023
老友记 // 029
王展仙 // 045
励志与绝望 // 053
杨和尚 // 058
北京捏腿事件辩难 // 063
故事环绕在我左右 // 068
诗瘾 // 075
杀妻 // 080
一点传世的东西 // 087
第二辑 在人间
我的文学才华 // 099
人情世故 // 107
功夫在民间 // 112
装×真有罪 // 116
夜戏 // 119
初恋公司 // 122
精彩一夜 // 126
老船长 // 129
谁来当村长 // 131
邓安庆印象 // 137
第三辑 异谭
吹云记 // 145
画水记 // 149
性别阵线 // 159
张小福撵狼 // 162
鬼话 // 165
芒果游行 // 173
金山客 // 178
第四辑 风物绘
凤凰在此 // 189
庙里的狗 // 193
南边热,北边冷 // 196
夜晚的密码 // 202
茅匠 // 207
逐臭 // 211
包河四时景 // 216
幸福的声音 // 221
又一手也 // 227
第五辑 一握砂
做个自了汉 // 235
文学中的内裤 // 240
一握砂 // 243
薜荔 // 247
败家有术 // 250
死法 // 253
墓志指南 // 255
游丝 // 258
伏特加与花楸树 // 260
懒和尚 // 264
装相与装云 // 267
好为人师 // 270
享受 // 274
借火 // 278

内容概要

高军,豆瓣ID“风行水上”,20世纪60年代末生人,画家,豆瓣最具人气的原创作者,现居合肥。著有散文集《世间的盐》、《快活馋》


 橄榄成渣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这年头,散文写的好看不做作,还有幽默感的,实在少之又少。女作家里面,发现了桑格格和李娟,男的这一头,看来看去,也只有风行水上老师符合标准。风老师原名叫高军,60后,住在合肥,是个画家,画的怎么样,我不知道,一没看到过,二我也不懂,但他文章写得好,有目共睹,是朵奇葩。为什么说他是奇葩呢?因为他真的是奇葩。我们来算一算,60年代生,风老师怎么地也是坐四望五了,一般来说,这个年纪还在写文章写散文的人,要么就是专门作家,写作是职业,不写也干不了别的;要么就是政府官员,文化方面不管怎么样要抓一抓,写得好不好是另一回事;还有一种有点类似“民科”,认认真真写出厚厚一本,你拿过来看,字是很多,但内容就没法讲。风老师可好,人家是画家,压根不混文学圈。虽然年纪也不小了,但一点没有文人迂腐气,既不假装忧国忧民,也不跟人打笔仗。你说画画的人,写东西干嘛呢,写就写吧,还写这么好,蹭蹭就出了两本书,《橄榄成渣》是第三本了,真是的。好像真是这样,散文这种东西,年轻人写来总是不够味,大叔上手,反而油盐尽入,下饭好,零食也好。要说道理,也不复杂,散文不像小说,插上想象的翅膀,就能飞上APEC蓝的天空,散文写来写去写得是自己,写得好除了脑袋壳子爽利,文笔佳,还要活得精彩,比如文艺女青年挚爱的三毛老师就活得精彩,撒哈拉呀,背井离乡呀,沙漠呀,你去试试?高尔泰先生散文写得荡气回肠,那是人家风风雨雨一辈子。当然,话不能说绝对了,就日常生活写得你无话可说的,也有周作人、汪曾祺等一辈古人。风老师不是走坎坷身世派路线的,他还就承着日常生活、民间市井的路子发扬光大了。民间市井,很容易误入歧途,要么写得过于注重传奇性,靠近《故事会》,要么就缩在胡同巷弄里出不来。风老师这俩毛病都没有,还另有一法宝,就是幽默。在本书的第一辑《橄榄成渣》中有十三篇文章,写得都是中年人,大多不得志,近于失败,如果不是幽默,文章就很容易写得悲情、凄苦,不平衡了。这一点徐晓老师的《半生为人》正好可以拿出来做个反面教材。顺便多说一句,都是写“我有一个朋友”,为什么风老师写出来让人看得不舍得放下,而“一个”里面的文章总是催眠呢?这里面中年大叔优势,幽默感都是重点,还有一个是风老师的文字洒得开,像练大刀的,舞起来漂亮,还热闹,从标点符号就可以看出这一特点,问号感叹号毫不避讳,该来就来。而“一个”的年轻作者们则闷头闷脑的多,好像雾霾天的北京城,看着就晕。说了这许多,好像风老师就是个搞杂耍的,图个热闹,赚个场面就完事了。如果误使你这样以为,就是我的过错了,风老师在细微处的功夫也很厉害,他已在市井间修炼成仙。不信你看《一点传世的东西》这篇,写的是单元楼一辈子住的几户邻居,主要是张阿姨,张阿姨住楼上,在家里养了鸡,经常把灰啊脏啊什么的从阳台上飘下来,很烦人,父母和张阿姨干仗,“我”也去帮忙,手里揣着祖传的一只蓝花碗把张家的女儿头打破了,这时候,剧情正紧着呢,风老师倒写起那只碗来了,“这只蓝花碗上画着一个渡河的老渔翁,船上坐着两个小孩”。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几乎要拍手了,闲笔不闲,真高手。好吧,继续讲这故事,干仗不止一家,还有老马家养鸽子,也烦人,如果落到阳台上,必定用手把它捏死,这都是“我”小时候的事了。后来“我”长大了,张阿姨老了,爱上了捡破烂,女儿儿子都出去不经常回来,老马家二儿子接替了老子,天天楼顶上放鸽子,日子继续过下去。再后来张阿姨夏天热死了,舍不得开电风扇,女儿住了回来,像张阿姨一样泼辣抠门。这就是那点传世的东西。风老师最后说,“人真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先是愤恨一种生活方式,但当他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浸淫日久之后,不知不觉这种生活方式就成了他的一部分,除此之外他想不出来日子还有另外一种过法……可能某一时期,我们瞧不上父母的活法,但不知不觉我们越来越活得像自己的父母”。你瞧,风老师总结起生活来,也是一针见血的。《一点传世的东西》是第一辑的最后一篇,后面还有“在人间”、“异谭”、“风物绘”三辑。“在人间”市井味最浓,有教你怎么写状子告倒别人的《我的文学才华》,有窗户上看人家打架的《功夫在民间》,还有路上看热闹的《夜戏》,都是生活里的小事,但写得有意思不说,还有一种生活啊生活真美好的感觉。“异谭”顾名思义,写的是一些鬼啊怪啊的奇谭,这也是中老年人写作优势,小年轻们这种传说听得都少了。“风物绘”文章较短,来了许多典故,掉起了书袋,不过不讨厌。嗯哼,就这么着吧,大体介绍完了,接下来就得你自己去看了。
  •     《橄榄成渣》我看完了,有几个故事印象特别深。比如老光棍杨的故事。一个老头,一辈子光棍,其实年轻的时候很帅气,很多女孩子想嫁他。19岁的时坐船去四川,在船上遇到一个女孩子,两情相悦。那个女孩子在重庆下船塞给他一张纸条上面是自己家的地址,叫他一定要去找她。他到了成都(或者别的什么鬼地方)以后去一个寺庙玩,跟一个老和尚开玩笑说我是来出家的。那个老和尚看了他一会儿,说有佛缘,要收他。他大笑说老和尚我逗你的。老和尚说佛祖已经收下你了。然后他去重庆找那个女孩子,掏出那张纸条,已经糊得只剩两个字“老街”。他找了许多条街,当地的人都说,重庆的老街太多了,两个字是找不到的。直到他把钱花完也没找到,就只好回去了,后来就当一辈子的光棍,再也没有缘分能成亲。他的外号也叫“杨和尚”。故事的结尾是这样的——风老师说:“你在家出家”。杨和尚说:“你这样说,我心里好受多了。”我总觉得风老师写的故事有些像皮影戏。里面的人时而仰天长笑,指天发誓,时而跺脚赌咒,大打出手。他们轮廓分明,行事夸张,故事的色彩也很艳丽。故事的轻重也像戏本,本来惊心动魄,却一笔带过,不肯多放感情,一句话的功夫,就20年后了。本来无关紧要,却摁住转着圈圈死瞧,拉长着腔调唱个不停。一次出场两三个人,面对着面说话,但给观众的却都是侧影,从不对观众直接说话。而风老师就是在皮影背后的一个角色,有时候冒出来说两句,但大部分时候他的影子投得模糊一团。我在想,这是因为戏班的主人,其实是很骄傲的。假装是求告着大伙儿赏碗饭吃,却暗自编排着世上的功过情仇,嘲弄着那些想嘲弄的,同情那些想同情的,这一切,都放在一张笑嘻嘻认怂耍赖的脸后面。在我心目中风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戏班的主人,热热闹闹的,也孤孤单单的,有迹可循却又莫名其妙。做到这样,不知道经过多少辗转呢。但是好在最终真的得到了一些自由。我觉得这是能透过一本书能看到的最好的情景了。
  •     安徽籍画家高军,网名风行水上。风向水上取自 《周易•涣》:“象曰:风行水上,涣。” 比喻自然流畅,不矫揉造作。画作看不懂,读其文章,当真是应了这句“风行水上”,洒脱自然。读过风老师的两本书《世间的盐》与《橄榄成渣》,题材皆取自生活,篇幅短小,轻描淡写,略拂心田,读罢惊呼:“有趣,有趣”。风老师说:“人间百味,趣味打底。”风老师的趣味更适合风趣一词,拆开来看亦能自圆其说。“风”,文人风雅。风老师阅读广泛,文人趣事雅事了然于胸,诗词歌赋皆是精通。每每于文中引用,皆以自话叙之,风雅也被裹上一层谐趣的外衣。“趣”,世间闲趣。风老师就像是生活中的故事收集器一般,东家吵,西家闹,友人个个是谐星。百味人间,自然书写,大有大智若愚之趣。高中时候学习散文,东一句,西一句,前边还在写树,后边就开始讴歌生命。解读之是,形散,意不散,主旨岿然不动,觉得有意思。自己也学写,形神俱散,还学习大师写特长的排比句,写着写着胸中无词,黔驴技穷,就此作罢。当时的文章,记忆最清楚的就是张晓风与朱自清。张晓风写《敬畏生命》,印第安纳州湖边的几棵树,随风飘散白色的纤维种子,不计其数。读至此就想起小时候的杨树林、柳树道,每每飘散种子之时,大多想的却是,好迷眼,走路看不见道,从未想过这些是生命延续的投资。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对于阅历尚浅的自己是一大惊喜,随着渐渐阅读的深入,会觉得太套路。朱自清写《背影》,深沉内敛,简单深情。就是这样平淡的描写,却让读者随着作者描述,在脑中构造出一幅送别之景,泪水就随着滚落的橘子一块下来了。邓安庆老师也写散文,一篇篇乡村故事,相当厚实。初读完觉得文章原来可以这样写,不用去幻想未经历生活,不用去掩饰无奈与辛酸,生活就是这样子。就像追星一般看他的书,他写的乡土文学,描绘真实乡村,既不为其歌功颂德,也不对其贬低指责,平实的去记录人、事、物。读着邓安庆先生的文章不自觉想象就跟着文字走着,浏览者他描绘的乡村的一房一瓦、一草一木。现在读散文,我渐渐分不清什么样的文章是散文了,觉得反正不是小说的短文就姑且称其为散文吧。我也不知道风老师分文章算不算散文,因为现在人都管文章叫“文字”。一篇篇读来的不再是文章而是文字,在那些文字中,作者都想向读者展示生活。有的悠闲,有的光鲜,有的义正言辞,有的沉重,有的是不知愁滋味的少年之愁。风老师偏不这样,他就要用文章带着你走街串巷,看看这小两口打架,瞅瞅邻里的互骂,悠闲散步走街道,画室画家的趣事也一一信手拈来,嬉笑怒骂却引经据典。风老师也写邓安庆,不直接说,就讲故事,几段下来读者也晓得邓老的为人了。初见时:“我倚在电动车上抽烟,一边隔着马路护栏向对面看。这时看到一个很白的人从广场上走过来,走路也不好好地走,别人冲过来的时候他就后退几步,看到地上坐着一堆人他就绕圈子,很无辜和茫然的样子,过个马路等了好几个红灯。”寥寥几笔,稀松平常,我仿佛就看到邓老在安徽火车站的身姿,茫然却谨慎善良。吃饭时:“我好没说一个‘请’字,安庆就把筷子在桌子上一顿开工了。我想他几岁就站在凳子上一个人烧饭,烧好便吃,哪里还要别人说一个‘请’子。我看了一会,也默默地拿起筷子吃起来。因为再不吃,鱼就要翻面了。”想来邓老也是一位耿直之人,读前段还为邓老这耿直BOY捏了一把汗,风老师最后一句话,顿时云淡风轻了。其实邓老也是有几分段子手资质的,风老骑着电动带着邓老,“合肥县真繁华啊!”气的风老马上纠正,“合肥市!火车站这边算荒凉的了,闹市区你还没看过呢。英伦风!这孩子这么胡说八道,怎么还能活到现在?”酒局玩笑能成故事,长途旅行亦能捕捉故事,邻里功夫深藏不漏也被收入囊中,与夫人一起走街瘦身,亦能将看热闹写的入木三分。风老与夫人一起走街,路遇两处热闹,夫人问:“好像两场好戏上演了,东边有一场北边有一场,到底看那一场?”风老上前打听,却被夫人拉至另一场更热闹之处。对于街边看热闹,生活多有经历,看的当下各抒己见,剧情谢幕,人群四散,也就无人再想。人们都做了一回当下的评论家,却很少有人将其写出,任随思绪飘散。风老师写到作文之初:“写东西是因为学电脑打字,五笔输入要背字根,要练,觉得枯燥,就写点有情节的东西自己看看。”这些情节却道尽生活趣味,值得玩味品读。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大学的时候看了世间的盐,在纽约困顿生活中读了这本橄榄成渣,笔触很有人情味也很幽默,喜欢。
  •     风老师散文集,最喜欢其中《异谭》一辑。
  •     连着看了三本风老师的书,没有刻意按照时序来,第一本世间的盐有惊艳之感,第二本橄榄成渣倒也没有因此显得力量薄弱,还是很好看,也很耐读~
  •     58,一如前一本《时间的盐》一样记录的都是些奇葩。这些中年“非主流”分布在各个阶级各个领域,高军有发现“奇葩”的眼睛。正常人当久了更应该看看这本书。实在有趣,每个人物都那么特立独行的活着,都有一套自成体系的三观。就要活成一个闪闪发光的神经病!
  •     某人帮我挑的第一本书,文笔幽默,最适合拌完嘴之后拿它来解乐,并且治孕初期反胃恶心有奇效。
  •     前面看不下去,后半本渐入佳境很好看!江南世俗温暖的烟火柴米油盐哟,养家糊口的琐碎烦恼也变得朦胧而有趣。据说上一本更棒,想找来看。
  •     风老师的文字基本上都是看过的,买了书还钱~
  •     文字还是一样老练,只是都有些大同小异。还有直接转述古代故事的,也未免滥竽充数…
  •     异谭不错~其他也喜欢~
  •     一本像在听作者扯淡的故事集,虽然听的当下觉得蛮有意思,不过就难免有萍水相逢聊的欢,一别西东已相忘的感觉。应是旅途假想友人之法宝
  •     嘻笑怒骂,平常巷陌。
  •     好读,有趣!
  •     高老师的文笔我非常喜欢,他的描写自然舒畅,画面感强。议论发感,也很有深度,知识的涉猎有广度也有深度,各种佩服。
  •     很有安全感的睡前读物。喜欢吹云画水两篇,但小说格局不成,结构没有凑凑紧,松散。插科打诨没有褒贬却有喟叹,安全且睿智啊。
  •     
  •     好坏一半儿一半儿 寒冷干燥的阴天和书里的小故事挺配的
  •     合肥人民的家长里短。
  •     以前看过的!也许是看过一部分
  •     20170311 看到这一段忍不住笑出声,参军时带了一只祖传的大碗,端在手里吃饭都看不见对面的人,哈哈哈哈哈
  •     精辟之言道世俗之事
  •     从《世间的盐》之后高军就成了我比较期待的几个中国作家,他的书名很有意思,他的随笔在他正式出书之前我就在豆瓣浏览,怎么说,觉得他眼毒,下笔也准确,他书里描写的那些街坊邻里,酒肉朋友,都极其形象,每个人都像一种食材,在平淡的生活里慢慢熬,熬成一锅美味的汤。
  •     2016.7.28
  •     啊喜欢看风老师讲故事,特有市井间偶然间遇着闲聊两句的感觉
  •     嬉笑怒骂,十分有趣
  •     之前因为豆瓣的推荐读过他的风行水上,记得是这个名字。当时还特意买了实体书呢!整本书读下来让人很想跟作者坐下来,听他说说那些有趣的人和事
  •     好看好看
  •     《画水记》写得好!其他几篇有点无聊。
  •     对该书作者上本作品一样,仍就喜欢前半写亲朋轶事的那些篇目。
  •     的确不如《世间的盐》,整体有些破碎,但后半部不错。总之还有个能讲好故事的,就还是珍惜吧。
  •     脑补风老师的样子,挺可爱的一人。
  •     之前读过《世间的盐》印象深刻,风老师的散文一如既往地风趣。(明复图书馆借阅)
  •     风老师一如既往,家长里短有情怀,屎屁尿里见真知,只是相比上本世间的盐,这本明显沉重了些。
  •     人间百态。
  •     有趣
  •     比公众号有意思多了
  •     风老师的朋友特辑
  •     P107。最下面一行。有一个错别字。应该是“上午泡一次,下午泡一次”吧。印象中最深的故事是P55的关于小偷的故事《励志与绝望》。整体上来说此书读得极其痛苦。。大概我看了一个月才看完= =
  •     比从我老家听来的故事叙述好一点
  •     江湖快意,碎事成渣。
  •     风老师太高产了,路上遇到一条狗都能写3000字
  •     很棒的随笔,类似的还看过苗老汉的《姑妄言之》
  •     喜欢在人间和异谭,其他的也不错,计划再买《世间的盐》来看看。
  •     因缺斯汀,因为在合肥读书,本身也是皖南的,看到现实中的地名菜名和文中相碰撞,有种奇妙的感觉
  •     没第一本有趣,但是还是看到不少熟悉的东西
  •     这种当代平民风碎碎念 真是拖得人欣赏水平不断下降……
  •     文字生动,故事有趣,恢谐中打动人心
  •     橄榄成渣 葡萄入榨
  •     市侩小文,从对语言的描写与心理的猜测既能见识到作者所见也能明白作者眼界。总体来说作者把社会上那种闷骚型见识浅薄歧视女人大男子主义的传统中国男性描写得跃然纸上。当小幽默讽刺文读读也还行
  •     没什么可看的地方……
  •     20160403深夜23:17读完。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