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书评

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1899-12
ISBN:9787532724727
作者:[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
页数:260页

没慧根啊没慧根

总算把这本书给读完了。。。虽然都不知道自己在看写什么 。。。有点佩服自己的小毅力。对我而言,阅读这类文字的愉悦感完全来自:1)里面的比喻真是天马行空恰如其分的nb啊。2)对全书结构的好奇。不过我觉得最后一章,既然就只有他一个人了,为何还要不停的引号引号引号呢?

only an ocean away

细读弗吉尼亚·伍尔芙而后才发觉,《海浪》被誉为其“三大巅峰之作”之一不无根据。相对于《到灯塔去》及《Mrs.Dalloway》来说,它正有一种可被称之为奇特的魅力。令人可想而知的是,在这里的弗吉尼亚·伍尔芙已然从另两位同样倡导意识流的文学巨匠——乔伊斯及普鲁斯特中揭示了自己的独一无二,绝无仅有。而正是这种绝无仅有,给到达《海浪》思想核心深处前的道路上挖掘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的纸张上,赫然呈现着无数的双引号。“xx说”遍布全书。然而,只要读上几段,便会惊讶这里千篇一律的“xx说”根本不是在交谈。六个人物——伯纳德,奈维尔,苏珊,珍妮,罗达和路易正是以这种表达方式获得了生命。形似喃喃自语,而这些言语却绝对不曾被任何人听见。这似乎是在对一个不曾出现的幽灵讲述一幕幕不足为奇的琐事和完整的心理活动。比起论者对此的猜测与议论,我更倾向于这种表达方式是一种自我意识的体现,外界的信息与情景,被主角尽收眼底,他们承担了感知与分析的两种责任。感知外界的工具便是凭借伍尔芙赋予其的一切常人感官,这种心理意识的绝妙之处在于它并非是出自人物本身的言论,纵而包含了客观与主观的双重真实性。在可以观察并反诸于内心的客观之下,主观的心理活动同样活跃于纸上。他们在孩童时代以挚友的身份聚在一起,在青年时代各自过活,直至中年与迟暮,依旧在不停地“说”。当他们空间距离无比接近时,只消每一位人物“开了口”,仿佛从时间与空间的交界处跌落,将自己放逐至无限遥远的岛屿,在那里,自己将不再渺小,意识将变得广袤无垠。伍尔芙是一位第三人称叙述者,于此,她开辟了这样一种处方,人物接二连三地,从六种不同的角度“说”出所见所感。也就将故事的叙述者隐藏了起来,正如王尔德所说“真正的艺术是将艺术家本人隐藏幕后”。行文中贯穿于全书的海浪,又与那六位主角所表达的一切有何种关系呢?其一,它可以被看作是时间的导引。伍尔芙无比细腻地刻画不同时期的海景,从头至尾穿插其中的描写,实质上只是海浪才从清晨到日落的不同情景,而在每一时段有关海浪的叙述之后,人物同样也变换了自身的年轮,又回到“说”的环节之中。就是这样,作者勾绘了独树一帜的新一重时空关系。海浪在其中的作用并非是为人物提供真实客观的外界背景,我们可以看到,只有极少数的情景发生一片真实的海洋旁边。作者笔下海浪不断变换的一天,一一对应着六个角色时空不断成长的一生。其二,水本就是一种富有象征性的意象,它在电影,小说中也频频涉足用来表现内心情感与感性的领域,海浪的涌动,变化的一天,也仿佛就是作者想要展现的,生命从始至终的意识进化。最让我为之倾心的,并非只是这空前绝伦的艺术手法,而是伍尔芙对于生命,时光与死亡种种的深切思考。在小说即将终了的末处,伯纳德一行人已步入年迈,而他被伍尔芙选中,令伯纳德在时光的坠落中转过身来,面向所有人的过去。也借其之口,表达了自己的全部寄托,即在这位女作家身上涌动着的思潮与感悟。《海浪》并不像现今流传的大多通俗小说,此般思考涉及范围之广已然不能用一句中心思想来加以概括。伯纳德面对过往的那一个转身,将此时的他与之前的他划分了界限,他站在纷杂的时空末尾,同他的另五个朋友们合而为一。“现在来总结一下”他说,在此之后,他将对于世界,对于生命的体验和盘托出。并非对年轻的追念,也不是对时光流淌所直接发出的怅惘。而正是这无比精湛而深邃的思考,令这位艺术家处心积虑释放将自己隐藏的浓雾倏然拨开,读者在此,定能从这字里行间感受到伍尔芙无可比拟,而又难以名状的优雅。“我在劝说她的同时,也在劝说我自己的心灵。因为生命不是单一的;我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是男是女,是伯纳德,还是奈维尔,路易,苏珊,珍妮或者罗达——我们全都奇怪地彼此交融在一起。”这段话由 “合而为一的伯纳德”说出,可见女作家在作这样的安排之时,是源于自己对于生命的命题之一 ——“因为生命不是单一的”伍尔芙的作品中常见的便是对于生命的珍视,在《海浪》末处涌动着的思考同样也收录了这样一个命题,而这个命题对于她本人来说,仿佛是偌大的讽刺。我们都可以在其中性格迥异,不断燃烧的人物之中找到自己点亮的微弱火苗。伯纳德卖弄炫耀的漂亮词藻,奈维尔对于宗教的偏激,苏珊的冷毅勤奋,珍妮的美貌与虚荣,罗达胆怯而蔑视平凡的种种梦境,路易的虚伪和倨傲……此时的伍尔芙仍然没有摈弃对于上流社会生活方式的鄙夷。在他们如同海浪变幻莫测的一生之中,抨击内心的“话语”又何其之多。韶华易逝,那些我们因胆怯而望尘莫及的,因虚荣而背离在外的是否是它们本该拥有的归宿?人生如同火光般短暂,一经熄灭,一个意志也就注定消失了。“我已茫然自失在吃吃喝喝的过程中,迷失在用自己的双目去浮面地探索那层包裹着灵魂的薄而坚硬的外壳,当一个人年轻时,这层外壳总是把你严严地包了起来,——青年人的残酷,他无情的利喙老师不断地啄、啄、啄,其原因就在这里。”最后,伯纳德将他用一生去收集的漂亮词藻扔在地下,他捉摸着那些在人前卖弄所得的光芒不觉中侵蚀了生活,同样将之毁灭。他从孩童时期的虚荣心凝聚了他的孤独,而此刻,他甘心让那记录词藻的本子被女仆的扫帚扫入垃圾堆,就好像它本该在那儿似的那样坦然。他也清楚了被扫走的究竟是什么,而该要面对的又是什么,他怀着幻想破灭的绝望心情凝视过去那一团尘埃乱舞,飞扬的尘土。决定直面人生,安于孤独。“我用马刺踢着马。哦,死亡啊,我要向你猛扑过去,永不服输,永不投降!”这难道只是伯纳德的箴言么?他选择了面向自己的死亡,一无所惧。而弗吉尼亚·伍尔芙在留给丈夫的遗言中也曾将自己的生命娓娓道来,“直面人生,永远地直面人生,了解它的真谛,并爱它,然后,放弃它。”想起方老师对于《呼啸山庄》的评论,他说,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着一座呼啸山庄。我想将它引化至《海浪》之中。或许真的如此,在我们内心深处,照样存在一片海洋。它同样泛起波涛。这令你懂得,令你去爱,去恨,去背离,去接受。欲望与呐喊从这海平面上升起,变幻和阴影同时被这广袤包容。《海浪》中六位主人公的内在意识一旦迸发,他们的距离也只是横亘在彼此之间的一片海洋。 海洋,这里有海洋。 “时间的一滴坠落了”,我们也照旧发出这样的感慨。然而何其幸运的是,时过境迁,而在那一片覆盖于时光砂砾的汪洋之中,炙热的海浪将永远不能够得以安息。

很好看的书

几年中为数不多的几本让我一气读完的书之一,译也译得很好。每个人都思绪都那么鲜活炙热,充满了生命力。非常美的感觉。

传统

1941年,伍尔夫去世——她往自己的口袋里装满了石头,投进了家附近的一条河里——托马斯·艾略特写了一篇悼文,严肃冷静得像在伍尔夫的墓前作一场学术报告。在悼文的结束处,他才吝啬地称她为“伦敦文学生活的中心”。他们的共同的朋友说,“(这篇文章)它那冷淡疏远的态度使人们感到吃惊。”   再看看伍尔夫评他的前辈作家——《简爱》与《呼啸山庄》——欧洲文学的传统就是这样绵延着。

实验性很强

实验性很强,想看懂还是很难的,我常常想,对付意识流的作品,比如这部,把文章重新整合一下,即每条线索单独陈述,会不会好懂一点。。。

海浪拍岸声声碎 伽蓝听雨沥沥愁

海浪拍岸声声碎 伽蓝听雨沥沥愁。 前一句来自于《海浪》的译者,后一句是自己加上去的,读《海浪》时反复循环着一首歌《伽蓝雨》。想来是在回味“烟花易冷,人事易分“,于是自然而然出来了这句话。还是来说说海浪吧,海浪是本好书,像水一样的笔调,让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想象力,对文字的掌控力。曾经看了电影《时时刻刻》,于是饱含热情去拜读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遗憾当时年少,竟没把她读下去。如今,手中再次拿起她的作品,却是不一样的光景了。我非常喜欢阅读这本书的感觉,仿佛水织成了一张网,不断地铺展开来,然后将自己淹没。不同的人在言说,却又像是一个人在说话,从字里行间里绵延着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是罗达,我是珍妮,我是苏珊,我是······我没有面孔,但处处都是我的面孔。海浪低吟,为我的童年、我的青春哀叹,海浪涌来,一层一层,我逃不了它的追赶,只有在海中沉沦,然后等着太阳陨落,一生的起伏便就此结束了。好了,书读完了,歌也可以结束了。


 海浪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