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章节试读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3
ISBN:9787561757604
作者:Jeffrey S.,Nevid Spencer A,Rathus Beverly Greene
页数:847页

《变态心理学》的笔记-第2页 - 引言和研究方法

变态标准:①不常见;②偏离社会;③对现实错误的感知或解释;④严重的个人痛苦;⑤适应不良的或自我挫败的行为;⑥危险行为。
批判性思维主要特征:①保持怀疑的态度。不要从表面上认可任何结论,哪怕是有名望的科学家或者教科书作者作出的,自己考虑一下证据,寻找另外的信息,研究资料来源的可信度;②考虑术语的定义。观点的正确或错误取决于他们运用的术语是如何定义的;③权衡争论所基于的假设或前提;④牢记相关不等于因果;⑤考虑结论所基于的各种证据;⑥不要过分简单化;⑦不要过度概括。
食物恐惧症是一种儿童少见的障碍,这些儿童对咀嚼或吞食食物或流质表现出恐惧或逃避。恐惧症似乎与害怕窒息相联系,而并不是对食物本身的恐惧。

《变态心理学》的笔记-第600页 - 第12章 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从20世纪50年代起,研究人员做了更多的努力来研究家庭中交流不良带来的影响。一项由Gregory Bateson和他的同事提出的最重要的理论认为,双重约束交流(double-bind communication)是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原因之一。双重约束交流传递的是两个相互矛盾的信息。例如,当孩子走向他的妈妈的时候,妈妈突然变得很生气,呵斥孩子让他保持一定的距离。孩子无论做什么都被认为是错误的。反复暴露于这种双重约束交流的环境中,孩子的思维就会变得混乱。存在双重约束交流的母亲回避讨论她的矛盾,因为她不承认自己无法忍受亲密关系。
一个案例:
患者母亲到医院看望一个刚从精神分裂症急性期康复的年轻人。患者非常高兴的搂着母亲的肩膀,但是母亲的表情很僵硬。他收回了手臂,母亲问道:“你还爱我吗?”患者的脸变红了,母亲继续说:“亲爱的,你不能这么轻易就感到尴尬和害怕自己的感受。”患者只与母亲待了几分钟,母亲离开后,患者袭击了一个助手。

《变态心理学》的笔记-第24页

研究人员发现男女同性恋较之于异性恋者有更高的自杀率与情绪痛苦状态,尤其是焦虑和抑郁,我们还发现同性恋者比异性恋者更有可能产生饮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症和贪食症。

《变态心理学》的笔记-第670页 - 第14章 儿童与青少年期异常行为

孤独症
“我自己创造的世界”
……医生从我的耳垂取了点血,我非常配合。医生给了我一个多彩的轮状卡片激起了我的兴趣,虽然我模仿了所有的动作,但是我看起来仍像一个聋子,所以医生也给我做了听力检测。当我的父母站到我的身后,突然弄出大的噪音时,我却连个眨眼的反应都没有。这个世界简直和我没有关系。我对身边的世界了解得越多,我就越害怕。除了我的祖父母、父亲和我的阿姨,其他人都是我的敌人,他们向我伸出的手就是他们的武器。
Donna还回忆道,她是怎么把人看成东西的,并且她认为东西可以为她提供保护和庇护,以免她惧怕。
……人们总是说我没有朋友。实际上我的世界充满了它们的身影。它们比起其他的孩子更加不神秘、可预测、可靠和真实,而且它们更具有保证性。这是属于我自己的世界,我不需要控制我自己或者东西、动物以及自然。它们只是在我的身边而已。

《变态心理学》的笔记-第43页

所以,意识到被人所爱,自有一种满足感。对一个心思纤细与感觉敏锐的人来说,这种满足感带给他的幸福,比他或许会期待的那一切可能从被人所爱当中得到的实质利益更为重要。预期的力量

《变态心理学》的笔记-第24页

可亲的美德在于,以其敏锐细腻与出乎意外的体贴关怀,令人感到惊奇的那种程度的感性。庄严可敬的美德在于,以其令人讶异的优势驯服人性中最难驾驭的那些热敏锐情,而令人大大吃惊的那种程度的自制。

《变态心理学》的笔记-第400页 - 第八章 心境障碍与自杀

在19世纪,社会思想家Emile Durkheim(1958)注意到那些经历过混乱的人——他们觉得迷失、没有自我认同感、没有根基——更易自杀。社会文化理论家同样相信疏远可能在自杀中起一定作用。在我们现代的变化的社会里,人们经常要走几百里或几千里去上学或上班。经理们和他们的家庭可能每两年左右就要搬一次家。许多人因此与社会隔离或断绝了与支持他们的群体联系。而且,城市居住着由于拥挤、过度的刺激、害怕犯罪行为,倾向于限制或不鼓励非正式的社会交往。这样,许多人在危机时刻很少有支持资源,也就变得容易理解了。在一些个案,家庭支持是可以利用的,但却是没有太大帮助。家庭成员可能被看做问题的一部分,而不是解决办法的一部分。
社会认知理论学家也注意到自杀行为带来的潜在的模仿效应,特别是那些被学业和社会应激源压倒的十几岁的青少年,极容易去模仿自杀。类似传染病的自杀在社会中传播可能引起那些想得到公众广泛关注的自杀行为增多。

《变态心理学》的笔记-第155页 - 一个栗子

那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问题。如果一次打击或一次失望足够强烈,它可能会使我们的自我形象和对世界的期望永久地定格。我们的其他部分可能会继续成长,那是因为我们从自己的经历、所见所闻和他人的经验中了解了生活,但是原来受到伤害的部分却并没有任何变化。所以我的意思是当你收到伤害或被生活困扰时,你那种渴望被理解和关心的态度会迁移到你与妻子的关系中,此时你仍然感觉自己像那个9岁的小男孩一样,曾经因遭到过拒绝而放弃接受任何人的可能提供的帮助。

《变态心理学》的笔记-第12页 - 异常行为的历史观点

鬼神学的模型
考古学家出土了石器时代的人类骸骨,发现头颅上有个鸡蛋大小的空洞。对于这些洞的一个解释是我们的史前祖先相信异常行为是由恶灵附身造成的。这些洞是环钜手术的结果——在颅骨上开了一个洞以释放那些暴躁的灵魂。愈合的新骨说明有人在这种“医治过程”中确实存活下来。
正是因为对环钜手术的恐惧,一些人开始遵守部落准则。以为没有关于环钜手术存在目的的记载,其他的解释也是有可能的。比如说,也许环钜手术只是外科手术的一种形式,用来移除由于头部受伤造成的骨头碎片或者是淤血肿块。
异常行为是由超自然力量造成的或者鬼神学的想法,在文明时代之前占据了西方社会的主体地位。古代人利用神的举动来解释自然:巴比伦人认为星星的行星的运动表述了众神之间的冒险尝试和冲突。希腊人认为上帝在玩弄人类,对于不尊重他或是傲慢的人类他就释放大灾难,并使他们的精神受蒙蔽而失常。
医学模型的起源:“病态体液”
Hippocrates(大约460-377BCE),希腊黄金时期著名的医生,挑战了那个时代流行的观念,开创了用自然主义解释异常行为的先河。他声称身体和心理的疾病都是由自然因素造成的,而不是超自然的灵魂附体所致。他认为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取决于体液,即体内重要流体的平衡:粘液、黑胆汁、血液和黄胆汁。他认为不平衡的体液是异常行为的原因。一个爱睡的、懒惰的人有着过多的粘液,由此产生了粘液质这个词。过多的黑胆汁则造成抑郁或者忧郁症。过多的血液会使人有乐观气质——高兴、自信和乐观。过多的黄胆汁则会使人“脾气乖戾”而且易怒——也就是性情急躁易怒。
虽然我们不再赞成H的体液理论,但是他的理论打破了鬼神学,是非常重要的。希腊医生Galen继承并发扬了H的思想。
中世纪时代
鬼神附身学说又他妈回来了。驱你妹的魔阿驱魔。
巫术
1484年,教皇Innocent八世(innocent你大爷阿innocent= =)命令处死巫师。两个旦米尼克教派的僧侣编纂了臭名昭著的逮捕巫师手册,名为锤骨煞星(巫师的锤子),来帮助宗教裁判官辨识被怀疑是巫师的人的身份。超过100,000的被控巫师在随后的两个世纪中被残害。
逮捕巫师需要革新的“诊断”测试。沉下去并溺水的嫌疑人被认为是纯洁的,头浮在水面上的嫌疑人被判定为与恶魔是一伙的。玛勒格彼得阿= =
收容所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收容所或疯人院开始在整个欧洲建立起来。可买票观看阿卧槽!!!!!!!
改革运动和道义治疗
看笔记本拉你
这个章节后面的都看笔记拉你

《变态心理学》的笔记-第656页 - 第13章 人格障碍

当人们焦虑时,他们的手掌会出汗。这种皮肤的反应叫作皮电反应(GSR),是自主神经系统(ANS)的交感分支活动信号。在一个早期研究中,Hare(1965)表示当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受到比正常更多的疼痛刺激时,他们的GSR水平较低。明显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在巨大疼痛的到来时几乎不表现任何焦虑。
Hare发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有较低GSR水平反应,…………大部分研究支持这一观点,即无论是在休息还是在应激情境下,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比其他人更少被唤起。这种情绪反应的缺乏可以解释为什么惩罚的威胁对纠正他们的反社会行为几乎没有作用。由此可以想象,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自主神经系统对有威胁的刺激所作出的反应在正常的反应水平之下。
渴望刺激模型 其他研究者试图用保持适宜的觉醒所必需的刺激水平,来解释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情绪反应的缺乏。你最适宜的觉醒水平是你感觉最好和身体功能最有效率的觉醒度。
反社会人格患者或变态人格患者夸张地渴求刺激,也许他们要求一个比正常水平更高的刺激阈限来保持一种觉醒的最佳状态。换句话说,他们比正常人需要更多的刺激来保持正常的兴趣和功能。

《变态心理学》的笔记-第79页

人本主义的异常行为概念
ROGERS认为异常行为源于歪曲的自我概念。父母可以通过向儿童展现无条件的积极关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帮助儿童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也就是说,在任何给定时间内不管他们的行为如何,都要奖励他们,并让他们知道自己是值得被爱的。父母可能不赞同某一特定行为,但是他们需要告诉孩子,不认可的是这个不良行为而不是孩子。然而,当父母向孩子展示有条件的积极关注(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时——只有当孩子按照父母想要的方式行事时才接受他们——这样的孩子可能就学会了否认一切他们父母否决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孩子可能学会发展价值条件,这就是说,他们会认为自己只有按照某些特定的、受人赞同的方式行事时,他们才是有价值的。比如,那些只有在顺从时才能赢得父母好评的儿童,可能会否认他们曾感觉到生气。一些家庭的儿童意识到坚持己见是行不通的,因此唯恐与他们父母的意见相左。父母的不赞成导致他们把自己看成是“坏的”,他们的感情是错的、自私的,甚至是邪恶的。为了保持自己的自尊,他们可能不得不否认他们真实的感觉,或者不将其看做是自己的一部分。结果便形成歪曲的自我概念:儿童变成自己真实自我的陌生人。
ROGERS认为,当我们感到我们的感情和想法与歪曲的自我概念,也就是与他人期望我们变成的样子不相一致时,我们变得焦虑。比如,如果我们的父母希望我们听话和孝顺,但是我们却感到自己变得愤怒或反抗。因为焦虑是不愉悦的,所以我们可能会否认自己那些真实存在的感情和想法。所以,我们真实自我的实现被抑制了。我们不是朝着成长而是向着继续否认和自我防御去疏导我们的心理能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可能认识到我们真实的价值或个人才能,结果是挫败和不满,这就为异常行为的发生埋下了祸根。

《变态心理学》的笔记-第23页 - 同性恋有什么好争议的!!!

章节名纯粹个人吐槽 over
在1973年之前,美国精神病学协会一直将同性恋视为精神障碍。但是在那年,该组织投票将同性恋从DSM中去除。不过,DSM还保持了一个诊断分类,它可以应用在那些由于性取向而痛苦或迷惑的个体。
将同性恋从精神障碍中除名的决定在国家精神病专家中也并不是一致通过的。许多专家认为这个决定更多地是由于政治原因而不是科学正确性推动的。一些人反对用投票方式做出这个决定。难道应该通过投票来决定癌症是一种医学疾病吗?难道不是应该让科学标准而不是民众的投票来做出判断吗?(可是我觉得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没法等同阿。。虽然都是病,但生理疾病的判断非常公式化,感冒了就是感冒了,癌变了就是癌变了,心理疾病的判别比起来就复杂多了。不过无论是什么病,投票决定都略显扯淡吧,这可不是什么可以主观看待的东西。。。)
DSM系统是在行为模式的基础上识别精神障碍的,这些行为模式与感情上的痛苦和/或(这个杆杆打得真严谨!)心理功能的严重受损密切相关。研究人员发现男女同性恋较之于异性恋者有更高的自杀率与情绪痛苦状态,尤其是焦虑和抑郁;我们还发现同性恋者比异性恋者更有可能产生饮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症和贪食症。
甚至男女同性恋者都比异性恋者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但这并不能必然地推出这些问题是其性取向的结果。我们社会中的同性恋者,他们对自己性方面的事情与社会对同性恋者根深蒂固的歧视和厌恶的背景无法抗衡。在这样无法容忍的社会背景中,实现自我接纳的过程是如此地艰难,以至于很多青少年同性恋者认真地考虑或尝试过自杀。作为成年人,男女同性恋者持续承受着被歧视和反对的态度的冲击,包括家庭成员的反对行为。同性恋者遇到的社会压力诸如耻辱、偏见和歧视,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其精神健康问题。
个人认为同性恋不应该被归入DSM。虽然不能说社会不包容这个背景就是导致同性恋者患有心理疾病的机会高于常人的根源,但它必须是一个非常主要的原因。同性恋被视为异类,是因为它反于主流。试想如果社会中的同性恋者比例大于异性恋,异性恋受到排挤和歧视,那人们是不是就会把异性恋看作是一种心理疾病呢?

《变态心理学》的笔记-第36页 - 当代视角看异常行为

下丘脑:位于前脑的一个结构,传递感觉信息到皮层的中继站,和睡眠与注意过程有关。
下丘脑:位于前脑的一个结构,涉及体温、情绪、饥、渴、性、养育行为和攻击。
边缘系统:一组前脑结构,涉及学习、记忆和基本内驱力。
基底神经节:位于丘脑和大脑之间神经元的集合,涉及调节肌肉运动(运动神经的)过程。
大脑:占据前脑的大部分,由两个半脑组成。
大脑皮层:大脑褶皱的表皮区域,它负责加工感觉刺激,控制高级心理功能,如思考和语言运用。
躯体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的分区,传递从感觉器官到脑的信息,并将脑的信息传送至骨骼肌。
自主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的分区,调节腺体和不随意的功能活动。
交感神经系统:属于自主神经系统的分区,其活性导致觉醒水平的提高。
副交感神经系统:属于自主神经系统的分区,其活性降低觉醒水平,调节机体以补充能量储备。
自我:该心理结构与自我概念相一致,受现实原则支配,有忍受挫折的特征。
现实原则:支配自我原则,需同时考虑社会认可度和实际可能性。
超我:体现父母以及重要他人价值观的心理结构,起着道德约束或良心的作用。

《变态心理学》的笔记-第311页 - 人格解体障碍

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是指对现实生活感受的一过性的丧失或者改变。在人格解体的状态下,人们会感到自身与他们的生活环境相分离,像是在做梦或是成了机器人。人格解体中,患者游离于自身之外,安全地远离情绪的混乱。
现实解体(derealization)是一种对外界环境的非现实感受,表现为一段时间内,也可能是当下,对所处环境的知觉的反常改变。人和物的大小和形状好像都改变了,他们的发声也会不同,所有这些感觉都可能与包括头昏和害怕患上精神疾病的焦虑感或抑郁有关。
虽然这些感受很陌生,但人格解体的病人仍保持着与外界的接触。即使在人格解体状态下,个体也能将现实和非现实区分开来。
你曾经有如下的体验吗?
1.当你开车的时候,突然发现你不记得途中发生的所有或部分事情。
2.正在听说人说话的时候,你突然听不到他所说的部分或者全部的内容。
3.发现自己身处某地却不知道是怎么到那里的。
4.发现自己穿着衣服却不记得怎么穿上的。
5.觉得自己好像就站在自己旁边或是看着自己做一些事情,实际上看着自己却好像是在观察另一个人一样。
6.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却不认识。
7.有时感到周围的人、事情或者外界环境都不真实。
8.对过去的一段经历记忆犹新,就好像现在生活在当时一样。
9.感觉自己在一个熟悉的地方但却发现对那里其实很陌生。
10.专注于看电视或电影以至于意识不到周围发生的事情。
11.专注于一个幻想或白日梦以至于觉得好像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
12.独自一个人时,大声地自言自语。
13.在特殊的情境下,你好像是另一个人一样,以至于你觉得自己几乎是两个不同的人。
14.发现自己不记得是否已做过某事,或者可能已想好要去做的事。
15.发现有时好像你和外界隔着一层雾,人和事物都离你很远而且模糊不清。


 变态心理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