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奮進》章节试读

出版社:时报出版
出版日期:1984-10-31
ISBN:9789571317076
作者:唐君毅,徐复观,牟宗三,梁漱溟
页数:199页

《生命的奮進》的笔记-第25页 - 懷鄉記

我們曾重到一兒時舊游之地,茶館中談天。他忽然立在檯上,好似對我演講。他說「我曾當過青年黨,當過共產黨,當過國民黨;曾過儒家生活,曾過道家生活,亦曾讀佛書與西洋書,我現在要為中國人建立一個人生哲學,你可以幫我的忙。」當時我覺得他態度有點好笑,但其志亦殊可嘉。後來分手了。隔三四年,忽然得他一信。說他為了要建立人生哲學,必須對佛家之精神境界,求有一實證。故靜坐求證,已入三禪天境界。但因一念矜持,著了魔,現已入肺病第三期,勢不能久。我記得他最後幾句是「帶孽以去,茫茫前路,不知何所底止。」并希望我在他死後為他念金剛經半月,因為只有我了解他之一生。字跡一如平時,無一潦草之態。在他信後,有他夫人批了數字,說鴻如已於某月某日辭世,他死時不到三十歲,我得此信,真是悲傷,感慨萬端,不知如何想起。我只有照他所說,為他念金剛經半月。我從他的事,既歎息中國青年之死於政治鬥爭者,不知凡幾。

《生命的奮進》的笔记-全书 - 全书

Az.:唐君毅 徐复观 牟宗三和梁漱溟四位中国现代思想界学者的思乡情怀的抒发与青少年历程的自述——后者尤为打动自己。除了赞叹那份久而弥坚的对这个世界 对学问探索的激越 更钦慕他们少年立志和清晰地立定于那个动荡世界的决心与勇气 当然 还有远见卓识。

之一:唐君毅
《怀乡记处此大难之世,人只要心平一下,皆有无尽难以为怀之感,自心底涌出。人只有不断的忙,忙,才可以压住一切的怀念。
《民国初年的学风与我学哲学的经过人的本身有一独立价值,以至我不赞成一个人的思想,并无碍佩服他的为人。我的想法如果要追求根源,最初不完全是知识的,而是生命的。我生命上觉得有很多东西不能拿这个理论来解释,就不能接受。……我这个要求不是从阶级斗争中出来的,是从我的良心出来的,是从仁心出来的。如果你不肯定良心仁心的话,你所讲的通通是假的,你所谓社会主义公平、人类公平,你的根据在那?这根据只能在我的良心仁心中;这个道理不需要很高的智慧便可以懂得。我在跟你们相同的年龄时,便这样决定了,以後完全不变,可以说一点不动摇。
我时常说,年轻的时候,好些观念是从性格裹面出来的。这裹面有很多真经验,真经验是思想学问的背景。有时候,你的思想学问未必与你的真经验配合,但思想学问的发展,弯来弯去的发展了,最後还是要与你的真经验配合。 人年轻的时候纯洁,心地乾净,岁数大了,有时就赶不上年轻人。说心境的完全纯洁乾净,我三十岁以前那时最纯洁乾净,以後是不是一定就坏,当然不能这样说,但是没有这样纯洁,而且感情很弱,普遍的感情变得浅。
我举个例:一次是我十七八岁的时候,到了南京。 天上月蚀,很多小孩在打鼓,说天狗把月亮食了。许多孩子在打鼓要救那月亮。我看了心裹难过得不得了。我想,这些孩子打鼓怎么可以救得了天上的月亮呢?一下子我有一个感觉:像每一个小孩的心灵都向着天上的月亮, 情感都挂在天上的月亮,好像无数的小孩,无数关连天上月亮的情感充塞於天地之间!我那时心裹难过悲哀感动得不得了。或者这些小孩只是由习惯传下来,随便打打,但最初想到打鼓的人,他鼓在这打,心情是向着天上, 是要救天上的月亮。这类事情,在我年轻的时候,时时出现,这就成了後来学问的根本。这种经验好像过去之後就没有了。我後来的思想就是回顾这种我曾经自己亲自受过的经验,去说明这种经验。说这种经验完全是经验主义所说的个别的经验,我想也不是,我想是个情理合一的经验。大概一个人遇到许多动人心弦的事情,你的生命之根、 性情才显出来。当然这几年我亦有一些感受, 有些时候我是感到一些又是情又是理的东西。 整个来说,三十岁以後不如三十岁以前。在我年轻的时候,我也不喜欢中国哲学。其实我对哲学下的功夫,还是在西方哲学方面下得多。对中国哲学,小时候读了一些书,後来念了西方哲学以後,便没有读很多中国东西了。对中国的东西,大概在三十岁左右,才有那种热诚。後来我遇到熊十力先生和牟宗三先生,熊先生以前教过我。
佛学里天台宗对罪恶认识得比一般佛学深,一般的佛学比西方基督教深。要照见罪恶,不完全是客观的理解,还要带一点佛学的精神,要多一点悲悯的情感配上去来照,不然把罪恶的世界完全暴露出来,这个也不得了,会把人害了。如果悲悯情感不够,知道了罪恶,谈起来,就好像许多张牙舞爪的,会吃人的东西,所以要先学一个修养的工夫。
之二:徐复观
《我的读书生活我不断的读书,是来自对书的兴趣。但现在我了解,兴趣不加上一个目的,是不会有收获的。……再加以我自己任天而动的性格,在读书时,并没有一定要达到的目的;也没有一个方向和立足点;等于一个流浪的人,钱到手就花掉;纵然经手的钱不少,但到头还是两手空空。 我决心扣学问之门的勇气,是启发自熊十力先生。对中国文化,从二十年的厌弃心理中转变过来,因面多有一点认识,也是得自熊先生的启示。第一次我穿军服到北碚金刚碑勉仁书院。
看他时,请教应该读什么书。他老先生教我读王船山的《读通鉴论》;我说那早年已经读过了;他以不高兴的神气说,“你并没有读懂,应当再读。”
过了些时候再去见他,说《读通鉴论》已经读完了。
他问: “有点什么心得?”于是我接二连三的说出我的许多不同意的地方。他老先生未听完便怒声斥骂说: “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任何书的内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你为什么不先看出他的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的;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受到书的什么益处?读书是要先看山他的好处,再批评他的坏处,这才像吃东西一样,经过消化而摄取了营养。譬如《读通鉴论》,某一段该是多么有意义;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记得吗?你懂得吗?你这样读书,真太没有出息!”
这一骂,骂得我这个陆军少将目瞪口呆。 脑筋里乱转着;原来这位先生骂人骂得这样凶! 原来他读书读得这样熟!原来读书是要先读出每一部的意义!这对于我是起死回生的一骂。
恐怕对于一切聪明自负,但并没有走进学问之门的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都是起死同生的一骂!
近年来,我每遇见觉得没有什么书 值得去读的人,便知道一定是以小聪明耽误一生的人。以后同熊先生在一起,每谈到某一文化问题时,他老人家听了我的意见以后,总是带劝带骂的说,“你这东西,这种浮薄的看法, 难道说我不曾想到?但是……这如何说得通呢? 再进一层。又可以这样的想,……但这也说不通。经过几个层次的分析后,所以才得出这样的结论。 ”受到他老先生不断的锤炼,才逐渐使我从个人的浮浅中挣扎出来,也不让自己被 浮浅的风气淹没下去,慢慢感到精神上总要追求一个什么。为了要追求一个什么而打开书本了,这和漫无目标的读书,在效果上便完全是两样。 当我看哲学书籍的时候,有好几位朋友笑我:
“难道说你能当一个哲学家吗?”
不错, 我不能,也不想。但我有我的道理:第一,我要了解西方文化中有哪些基本问题,及他们努力求得解答的经路。因为这和中国文化问题, 常常在无形中成一显明的对照。第二,西方的哲学著作,在结论上多感到贫乏,但在批判他人,分析现象和事实时,则极尽深锐条理之能 事。人的头脑,好比一把刀。看这类的书, 比一把刀在极细腻的砥石上磨洗。 在浪费了无数精力以后,对于读书,我也慢慢的摸出了一点自己的门径。
第一,十年以 来,决不读第二流以下的书。非万不得已,也不读与自己的研究无关的书。随便在哪一部门里,总有些不知不觉的被人推为第一流的学者或第一流的书。这类的书,常常部头较大,内容较深。当然有时也有例外的。看惯了小册子或教科书这类的东西,要再向上追进一步时, 因为已经横亘了许多庸俗浅薄之见,反觉得特别困难;并且常常等于乡下女人,戴满许多镀金的铜镯子,自以为华贵,其实一钱不值;倒不如戴一只真金的小戒指,还算得一点积蓄。 这就是情愿少读,但必须读第一流著作的道 理。我从前对鲁迅的东西,对河上肇的东西, 片纸只字必读。并读了好几本厚的经济学的书。中间又读了不少的军事著作;一直到民国 四十一年还把日译拉斯基的著作共四种,拿它摘抄一遍。但这些因为与我现时的研究无关,所以都等于浪费。我一生的精力,像这样的浪费太多了。垂老之年,希望不再有这种浪费。
第二,读中国的古典或研究中国古典中的某一问题时,我一定要把可以收集得到的后人的有关研究,尤其是今人的有关研究,先看一个清楚明白,再细细去读原典。……
第三,便是读书中的摘抄工作。一部重要的书.常是一面读,一面做记号。记号做完了便摘抄。……摘抄工作, 实际是读书的水磨工夫。再者年纪老了,记忆力日减,并且全书的内容,一下子也抓不住, 摘抄一遍,可以帮助记忆,并便于提挈全书的内容,汇成为几个重要的观点。这是最笨的工 作,但我读一生的书,只有在这几年的笨工作中,才得到一点受用。
……
一个人读了书而脑筋里没有问题,这是书还没有读进去;所以只有落下心来再细细 的读。读后脑筋里有了问题,这便是扣开了书的门,所以自然会赶忙的继续努力。我不知道我现在足否走进了学问之门,但脑筋里总有许多问题在压迫我,催促我。
之三:牟宗三
《说“怀乡” 我讨厌现时的人类,但我的内心不能冷到完全是厌离的境地。可见我对于人类有内在的爱恋,因为是“人”,所以我爱他。这还是孔子“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的意识,但这只是抽象地,一般地说。 因为是人,就要真正地是一个“人”,同时就要真正地把人当人看。因此,我反对一切不把人当人看的理论与行动。
“人是人”这一句重复的语句,这一句不把人下定义,不还原为另一种动物,或另一种概念的语句,是多么庄严而警策。
因为是人,就要真正地是人,这含有多么崇高而丰富的意义。这点,我深深地起敬畏之系念。 虽说人生得一知己而可以无憾,但是若有陪衬,则以无知己为憾;若无陪衬,而徒有少数知交,则反以无陪衬为憾。
……
现在的人太苦了。人人都拔了根,挂了空。这点,一般说来,人人都剥掉了我所说的陪衬,人人都在游离中。可是,唯有游离,才能怀乡。而要怀乡,也必是其生活范围内,尚有足以起怀的情愫。自己方面先有起怀的情愫,则可以时时与客观方面相感通,相粘贴,而客观方面始有可怀处。虽一草一木,亦足兴情。 人类有了命,生了根,不挂空,然后才有日常的人生生活。离别,有黯然销魂之苦;团聚,有游子归根之乐。侨居有怀念之思,家居有天年之养。这时,人易有具体的怀念,而民德亦归厚。
吾友唐君毅先生曾云:“人自觉地要有担负,无论是哪一面,总是痛苦的。”此言甚善。
一定要以天下为己任,一定要以道为己任,其生命中总不免有破裂。即偏倾在某一面,而有了个沉重的担负。
《六十年来中国青年精神之发展
我写此文之动机,亦不重在叙述过去;而重在以过去为鉴,以致我个人对于现在与将来的中国青年的期望。
优点——第一阶段:黄花岗起义,中国之新青年精神,实乃从此时代之青年精神开始。此时代之青年精神,是真正能继往而又能开来。因其是既根于中国之旧传统,而又有一新形态之表现的。
第二阶段:五四运动,是始于青年之自觉的要求保存国家之权益。
五四运动中的学生们,可以去打外交部,毁外交部长的住宅。这事本是非法的。但是这同时是中国学生,自觉其爱国精神高于当时之政府之客观表现。知识分子当以天下为己任,本是中国文化精神之一端。……说其是非法,是因在民主的立宪国家,亦不当有此事。这表示当时的学生之意识﹐尚非真正的民主的立宪国家之公民的意识。但是这运动,亦表示中国知识分子,真感到「政治必需民主,才能免于丧权辱国之事」的迫切要求之开始。在五四运动以后至今,这迫切要求之成为一求政治民主的潮流,此对中国过去的歷史而言,毕竟是一划时代的事。
这只是一时代之青年精神,自己在领导自己。这精神是辛亥革命前之牺牲自己的青年精神,发展为一种永保持国家权益;而要干涉政治,主宰政治的精神。这精神使青年认识政客,官僚不是国家之主人,同时自觉他自己才是国家民族之生机之所在。
第三阶段:国民革命,是一打倒北洋军阀,与反帝国主义的运动。
这是承五四运动时代之政治意识之进一步的发展,而为中国现代之知识分子。要求改革内部政治,并求解除外来束缚之具体的革命实践。
当时青年的心理,是看不起个人自由主义,而愿投身革命组织:参加国民党、共产党或其它政党,以救中国。此时青年精神,是一种宁牺牲个人自由,而服从集团之纪律,以救中国之精神。
这时代的青年,是由理智以自觉的了解,只赖个人之力不能做什么,必须集合同志,乃能作救国之事业,因而自愿投身于一政治集团,以组织之纪律,约束自己。
第四阶段:抗日时期之青年精神。国民革命时代的青年精神,是反对帝国主义。
据我所了解,与以前之青年精神之不同者,在其最能脱去中国从前知识分子的一些习气……其生活是更平民的,艰苦的。故其意识亦是比较朴实的,少浮华的。
如果我以上说的不错,则六十年中国青年之精神,实随时代而发展。一时代的青年精神,有他特殊的可爱处,可贵处。辛亥革命前的青年精神之可爱处可贵处,在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之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之精神。五四时代之青年精神之可爱处可贵处,在其表现中国知识分子要求主宰政治,改革社会的一股新鲜活泼的朝气。而此两种精神,都是直接在青年个人身上表现的。至于国民革命时代之青年精神,则是通过对政治集团,对主义信仰的献身而表现。抗日时期之青年精神,则通过对民族的抗战事业之忠诚而表现。
缺点——当青年成为中年与老年,即络续趋于精神之停滞与堕落。这不只是此六十年中年老年的悲哀,亦即是青年自己的悲哀,民族的悲哀。在中国古代与西方,似都不是如此。而今后中国青年,所面临之最大的考验,即如何去掉六十年来青年精神的缺点,以求如何保持其优良的青年精神至中年与老年,或在中年老年能发展出更高的精神及其它的优良精神。六十年来中国青年精神之各阶段之共同缺点,如具体点说,则照我的意思,是在其精神之价值,皆只表现于消极的破坏的方面。
自由精神如不是一道德上自由精神,又不表现于具体人权之争取,求订之于制度。由法律以保障之,则终归于一种精神之放纵,与个人之浪漫情调而已。亦不能
有成果。
何以能为党而牺牲个人的青年,会化为集体的好权者?此中之理由,在其最初之为党而愿牺牲个人之精神之本身中,即未能免一缺点。即其愿牺牲个人以为党之精神,乃一面放弃自己个人之见,一面即执着党见。故当其革命成功,即要以其党见宰制国人,要以党治国而专权。凡以一党治国之事,行之既久,终必使国民离散。因以党治国之一念中,已将国中人分为党人与非党人。此一念已将国民离散。国民政府之失大陆,其最初原因在此。但其行宪,已使此事成过去。*共则正向此而趋,而其专政,必不免使民心离散形成内部派系之争,亦理之所必至,而决无可逃。
新精神——我们了解六十年来中国青年精神之共同缺点,在其所表现之价值,皆偏在消极的破坏方面,便知今后有价值的青年精神,当求表现于积极的创造建设方面。建设什么?建国,建立自己之人格,学问,知识。1、转化辛亥以前之青年先烈之牺牲精神,为一种积极正面的各人在内心建树一精神上之崇高理想的今后之青年精神。
实际上人人都可在其生命存在时,时时处处积极的表现一种牺牲生命的精神。我们须知,人的生命在根本上即一向老向死而迫近的歷程。人生的一切活动。无不本于自然生命力的耗费。因而一切自觉的求有所创造的活动,都是人之自觉的在牺牲其生命力之一部份,亦即可说是对生命有所牺牲,而自觉的向死的活动。
……
所以我们亦并不须只以踏着先烈血迹前进一类的话,去教青年学牺牲。重要的只是每一青年要有一积极的正面的精神上之崇高理想,有此理想,而真觉其可爱,习
于心而存于梦寐,则纵然前面有血迹,我们到那时也人人都能照样前进。
更重要的事,是青年们要有一积极的正面的精神上之崇高理想,真觉其可爱,使之习于心,而存于梦寐。唯此是各人自己之修养工夫之所在。亦无一足以为外人道。
2、转化五四时代具新鲜活泼的朝气,各自崇尚其个人自由的精神,为尊重一切人之人权,而求建立制度,加以保障的精神。
3、从国民革命时代下来的个人自愿献身于政党主义的青年精神,其价值在青年们之能为一客观的政治组织与政治理想而奋斗,这是比五四时代留下之个人主义精神进一步的精神。
4、对日抗战时代的为国家民族,而忍受痛苦反抗强敌的中国青年精神,亦须转化为另一积极的真正要重建中华的精神。
《关于生命的学问个人的尽性与民族的尽性,皆是“生命”上的事。如果“生命”糊涂了,“生命”的途径迷失了,则未有不陷于颠倒错乱者。生命途径的豁朗是在生命的清醒中,这需要我们随时注意与警觉来重视生命的学问。我们近五十年来的学术方向是向西方看齐,但是我们只知道注意西方的科学。科学中是并无生命的途径的。西方人关于生命的灵感与关于生命的指示,是在他们的文学艺术与宗教。尤其是宗教,乃是他们的灵感的总源泉。……文学艺术是创造之事,不是学问之事。我们天天在学习西方的文学艺术,但是我们若没有他们那种生命情调,我们是学不来的。我们的学术方向是以科学为普遍的尺度。我们不注意他们的生命学问。读哲学的是以理智游戏为满足。西方的哲学本是由知识为中心而发的,不是“生命中心”的。 我说中国的生命学问传统早已断绝。断绝于何时?曰断绝于明亡。清入主中国,是民族生命一大曲折,同时亦是文化生命一大曲折。今之陋习,是清三百年恶劣曲折之遗毒。
……
平常说中国落后了三百年,其实不是落后,乃是歪曲了三百年。这歪曲的三百年,说短固不算短,然而把历史拉长了观,健康其心志,不怨不尤,也并不要紧。
要紧的是从速觉悟,扭转此歪曲的陷落。可惜入民国以来,这歪曲的遗毒,仍然在蔓延,而不知悔,且借口于科学以加深其蔓延。人们只知研究外在的对象为学问,并不认生命处亦有学问。人只知以科学言词、科学程序所得的外延真理(extensionaltruth)为真理,而不知生命处的内容真理(intensionaltruth)为真理。
生命的学问,可以从两方面讲: 一是个人主观方面的,即个人之成德,而个人之成德是离不开国家天下的。王阳明云:“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不是个人的得救,一得救一切得救,一切
得救始一得救。个人的尽性,民族的尽性,与参天地赞化育,是连属在一起的。这是儒圣的仁教所必然涵到的。
一是客观的集团方面的。前者是个人修养之事,个人精神生活升进之事,如一切宗教之所讲。
之四 梁漱溟
《我的自学小史学问必经自己求得来者,方才切实有受用。反之,未曾自求者就不切实,就不会受用。 学校教育不过给学生开一个端,使他更容易自学而已。青年于此,不可不勉。 此外我愿指出的是,我虽自幼不断地学习以至于今,然却不着重在书册上,而宁在我所处时代环境一切见闻。

所谓自学应当就是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要紧在生活中有自觉。单是求知识,却不足以尽自学之事。在整个生命向上自强之中,包括了求知识。求知识发我们的智慧识见,但它并不是一种目的。有智慧识见发出来,就是生命向上自强之效验,就是善学。假若求知识以致废寝忘食,身体精神不健全,甚至所知愈多头脑愈昏,就不得为善学。有人说“活到老,学到老”一句话,这观念最正确。这个“学”显然是自学,同时这个“学”显然就是在说一切做人做事而不止于求些知识。

自学最要紧是在生活中有自觉。读书不是第一件事;第一件事,却是照顾自己身体而如何善用它。——用它来做种种事情,读书则其一种。 我以一个孱弱多病的体质,到后来慢慢转强,很少生病,精力且每比旁人略优,其故似不外:   
一、我虽讲不到修养,然于身体少斫丧少浪费;虽至今对于身体仍愧照顾不够,但似比普通人略知照顾。   
二、胸中恒有一股清刚之气,使外面病邪好像无隙可乘。——反之,偶尔患病,细细想来总是先由自己生命失其清明刚劲、有所疏忽而致。 我自幼呆笨,几乎全部小学时期皆不如人;自十四岁虽变得好些,亦不怎样聪明。讲学问,又全无根底。乃后来亦居然滥侧学者之林,终幸未落于庸劣下愚,反倒受到社会的过奖过爱。此其故,要亦不外:   
一、由于向上心,自知好学,虽没有用过苦功,亦从不偷懒。   
二、环境好,机缘巧,总让我自主自动地去学,从没有被动地读过死书,或死读书。换句话说,无论旧教育(老式之书房教育),或新教育(欧美传来之学校教育),其毒害唯我受的最少。 由于向上心,我常有自课于自己的责任,不论什么事很少要人督迫。……真的自学,必从这里说起。自学就是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要紧在生活中有自觉。

追求不已:一、人生问题;二、社会问题,亦可云中国问题。此两个问题互有关联之处,不能截然分开,但仍以分别言之为方便。从人生问题之追求,使我出入于西洋哲学、印度宗教、中国周秦宋明诸学派间,而被人看做是哲学家。从社会问题之追求,使我参加了中国革命,并至今投身社会运动。今届五十之年,总论过去精力,无非用在这两问题上面;今后当亦不出乎此。 我很早就有我的人生思想。约十四岁光景,我胸中已有了一个价值标准,时时用以评判一切人和一切事。这就是凡事看它于人有没有好处和其好处的大小。假使于群于己都没有好处,就是一件要不得的事了。掉转来,若于群于己都有顶大好处,便是天下第一等事。

受先父的启发,标出“务实”二字为讨论任何问题之一贯的主张。务实之“实”,自然不免要以“实用”、“实利”为其主要涵义。

我自少年时便喜欢用深思。所以就由这里追究上去,究竟何谓“有好处”?那便是追究“利”和“害”到底何所指,必欲分析它,确定它。于是就引到苦乐问题上来,又追究到底何谓苦,何谓乐。对于苦乐的研究,是使我探入中国儒家印度佛家的钥匙,颇为重要。

自学条件,书报资料固然重要,而朋友亦是重要的。
思想进步的原理   思想似乎是人人都有的,但有而等于没有的,殆居大多数。这就是在他头脑中杂乱无章,人云亦云,对于不同的观点意见,他都点头称是。思想或云一种道理,原是对于问题的解答。他之没有思想正为其没有问题。反之,人之所以有学问,恰为他善于发现问题,任何微细不同的意见观点,他都能觉察出来,认真追求,不忽略过去。问题是根苗,大学问像是一棵大树,从根苗上发展长大起来;而环境见闻(读书在其内)、生活实践,则是它的滋养资料,久而久之自然蔚成一大系统。思想进步的原理,一言总括之,就是如此。


 生命的奮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