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讲稿

出版日期:2012-4
ISBN:9787544722333
作者:[意大利] 伊塔洛•卡尔维诺
页数:150页

作者简介

在大陆,王小波、苏童、阿城、止庵是他的忠实粉丝
在台湾,朱天文,唐诺是卡尔维诺不余遗力的传播者
在香港,梁文道说他一直在准备谈卡尔维诺,可是一直没准备好
权威版本,全面修订2006年单行本译本,并增补卡尔维诺各作品自序、后记、注释等重要资料
知名设计师全新装帧,精装双封设计,书脊烫金,封面采用原创线条图,赋予每部作品文学个性
这六篇讲稿,是卡尔维诺的精神在舞蹈,他用专业的肢体语言给你看小说的艺术和气质。他的宇宙观仿佛火炬在燃烧,引领我们走进他的洞穴。原来洞壁上的色彩,如此浓烈,如此华丽。

书籍目录

"目  录

一、轻逸……………………………………………………………………………………
二、速度……………………………………………………………………………………
三、精确……………………………………………………………………………………
四、形象鲜明………………………………………………………………………………
五、内容多样………………………………………………………………………………
六、开头与结尾……………………………………………………………………………

"

内容概要

意大利当代最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于198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提名,却因于当年猝然去世而与该奖失之交臂。但其人其作早已在意大利文学界乃至世界文学界产生巨大影响。
卡尔维诺从事文学创作40年,一直尝试着用各种手法表现当代人的生活和心灵。他的作品融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于一身,以丰富的手法、奇特的角度构造超乎想像的、富有浓厚童话意味的故事,深为当代作家推崇,并给他们带来深刻影响。《我们的祖先》三部曲、《命运交叉的城堡》、《帕洛马尔》等达到惊人的艺术高度和思想深度。《意大利童话》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意大利民间口头故事的原貌,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兼具,是再现意大利“民族记忆”之深厚积淀的不可多得的作品。《美国讲稿》是卡尔维诺对自己近40年小说创作实践的丰富经验进行的系统回顾和理论上的总结与阐发。他的作品以特有的方式反映了时代,更超越了时代。


 美国讲稿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序:现在是1985年,距2000年还有15年。我并不认为,这个时代的来临会引起人们振奋。[重量]1、有时候我觉得世界正在变成石头,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都缓慢的石头化,程度可能不同,但毫无例外地都在石头化,彷佛谁都没能躲开美杜莎那残酷的目光2、任何主观解释都会使神话丧失意义,直接窒息他的生命。对于神话,不能操之过急,最好让他在记忆中扎根,再慢慢思考他的每一个情节,玩味它但不要脱离它的那些形象化的语言。我们从神话中能够吸取的教训寓意于它自身的文字之中,并不存在于我们强加给它的东西之中3、我们在生活中选择与珍惜的一切轻松东西,将来不可避免地变成沉重的负担4、文学是一种生存功能,是寻求轻松,是对生活重负的一种反作用力5、在遭受痛苦与希望减轻痛苦这二者的联系,是人类学上一个永远不会改变的常数。文学不停寻找的正是人类学上的这种常数[速度]1、它把一切都留给人类去想象,而故事情节的迅速转换使人觉得故事的结局是不可避免的2、民间文学总是忽视时间的延续,倾向于迅速实现任务的愿望或使人物重新获得失去的幸福3、——奥丽达太太,要是你不讨厌的话,我想讲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故事给你听,让你听得津津有味,就像骑了马一样,忘了路途的遥远。——先生,你那匹马跑得太野,请你还是让我下了马吧。4、个人的不幸就是这抽象时间的具体部分,是它的片段,是它的部分,而不是它的整体[精确]1、有时候我觉得一场瘟疫袭击了人类,使人类丧失了人类最大的特点——使用语言的能力,或者说一场语言的瘟疫袭击了人类,使其讲些意义平淡,没有棱角的话语2、希望与幻想是对生活中的失望与痛苦的唯一的慰藉
  •     据说演讲内容本为八个部分:一、轻逸。二、迅捷。三、精确。四、形象。五、繁复。六、连贯(未完成)。七、(无)。八、开头与结尾。目前仅存六篇:一、二、三、四、五、八。只有马尔克斯在一本书里同时做到上述标准。恰恰是未完成的“连贯”,是卡尔维诺小说中最缺少的。《看不见的城市》各篇章由“城市”这个词联系起来。在极度“轻逸、迅捷、精确、繁复”的语句中,城市的形态如万花筒般变化,作者本意希望城市的本质逐渐清晰,结果反让读者迷失在这些实际上并不“精确”的城市里。雷同的修辞不断演现,迥乎不同的城市最终同质化,一块块马赛克堆积起来,模糊斑驳的画面将原先那条脆弱纤细的连贯线抹去,章节间的联系若有若无。小说如同作者未下功夫、随意用日记剩下来的边角料拼凑出的一个半成品。《帕洛马尔》同样出现这个问题,连贯处理稍有欠缺。《寒冬夜行人》虽然由“读者你们”将十个故事串了起来,而且序言里一张图表阐述了母故事与分支出的子故事之间的联系,勉强使小说做到一以贯之,可那十篇只有开头没有结尾的故事仍让人感到倒悬空中。作者曾言读《罪与罚》时最喜开头,故认为开头是最吸引人因此也是最有价值的部分,只写开头为了让读者参与创作,一部著作不再仅靠作者一己之力完成。最初我认同卡尔维诺的说法,现在不,因其不靠谱。读者如有毅力,从开头到结尾都会细读,素质低或无恒心,作者没必要迁就。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无论故事完不完整,作者未叙述出的和读者误读或联想出的东西,都具无限可能,只要读者或作者愿意挖掘。只写开头不写结尾并没有为故事增加更多可能性,反倒是给某些作者偷懒找了借口,可以对自己写的东西不负责,随意开个头就跑。真正下苦工的作家不在乎这些末节,他唯一需要确保的是要对得起自己写的东西。写作始终,开头是否最吸引人因而最有价值这点,不在作家关注范围内。《寒冬夜行人》有结尾。所以我更觉得卡尔维诺在十个小故事中省去结尾这一做法略显浮夸。但不能否认其在技巧上的创新性和实验性。历史价值大于艺术价值。《命运交叉的城堡》的连贯线只有“塔罗牌”,太单薄;故事翻来覆去演绎,不够繁复;因为啰嗦,不够迅捷。至于形象与精确,都是塔罗牌里的人物,怎么评价?历史价值大于艺术价值。《我们的祖先》三部曲连贯性稍强。最喜欢《树上的男爵》,故事结局男爵乘气球飞走,很令我感动。这是作者的自传。最讨厌《看不见的骑士》,尤其是叙述者本身的颠倒置换,表面看似新鲜,实际是杂耍。至于《分成两半的子爵》,除了通过善恶一人变双这个构思实在无新意外,其余还好。三部小说都很完整,实验性不强。“轻逸、形象、精确”这些标准都达到了,“迅捷”和“繁复”则没有像卡尔维诺讲稿中提到的那么酷炫。第一次读卡尔维诺的小说时就被他炫目的技巧、多变的结构、持续的创新惊呆了,他曾是我最喜爱的作家。后来发现加缪脚踏实地的传统叙述照样可以叙述后现代小说,而且表达深刻的观点时丝毫不比技巧型作家差,也不显得土时,我才明白技巧过多实属累赘。庄子说:“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殙。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重外者内拙。”
  •     我的工作常常是为了减轻分量,有时尽力减轻人物的分量,有时尽力减轻天体的分量,有时尽力减轻城市的分量,首先是尽力减轻小说结构与语言的分量。对于神话,不能操之过急,最好让它在记忆中扎下根,再慢慢思考它的每一个情节,玩味它但不要脱离它的那些形象化的语言。我们从神话中能够吸取的教训寓意于它自身的文字之中,并不存在于我们强加给它的东西之中。看来必然会消失的东西反而会存在下去。我们的生活中选择与珍惜的一切轻松东西,将来不可避免地变得沉重的负担。认识世界就是分解世界,别管又过了多小时间:对不需要的情节避而不谈,对有用的东西则百般重复。民间文学总是忽视时间的延续,倾向于迅速实现人物的愿望或使人物重新获得失去的幸福。《一千零一夜》中的王后之所以一天又一天不被处死,原因就是她善于在故事中套故事,并善于选择时机中止故事。她做了两件事:时间的连续性和时间的不连续性。她的秘诀就是掌握节奏、捕捉时机。假若谈论难题就像搬运重物,几匹马运输要比一匹马运得多,那么我也许会同意这种观点:多讲几次比只讲一次的效果大。然而,讲话就像奔跑,并不像搬运重物,一匹野马奔跑的能力比一百匹家养的还要强。迅速的思考不一定比慎重的思考好,也许恰恰相反。不过,它能给予人们某种特殊的东西。这种特殊的东西恰恰来自它的敏捷。离题或插叙,是推迟写结尾的一种策略,是在作品内部拖延师姐,不停地进行躲避。躲避什么呢?“当然是躲避死亡”在古代知识宝库里,微观世界是指心理学,宏观世界是指占星术。我是个受土星影响的人,但希望成为一个受水星影响的人。因为写的时候我可以多次的修改,不能说一直改到我对自己的言语满意时为止,至少可以改得令我看不出有什么不满意的理由。希望与幻想是对生活中的失望与痛苦的惟一的慰藉。就是说,人要在“无限”的条件下设计自己的希望;只有在你想像自己的希望没有限制时,你才会感到愉快。但是,由于人的头脑不能想像无限,甚至想到无限就感到害怕,便只好满足于“不确定”,满足于各种各样分辨不清的感觉。正是这些感觉给人一种没有界限的感觉,一种并不真实却令人愉快的幻觉。“在这片海洋中浮游多么美好”,只有在“无限”这片海洋中浮游,愉快才能超过恐惧,因为诗歌通过文字的音韵传达给人们的是一种愉快的感觉。即使诗里面的词语讲的是忧虑,诗词的音与韵仍然能给人以美感。数学布承认普遍适用的解,只承认单一的解;这些单一的解加在一起,便接近普遍适用的解。创作活动总是面临两条道路,面临与其相对应的两种不同的认识活动:一是大脑里的智力活动,亦即在各种点之间画上直线火曲线,绘出抽象的图形与各种矢量;一是各种物体之间活动,力求造出相应的表达式来填满一页页稿纸,尽量使写出来的与未写出来的相对应,使写出来的东西与能讲出来的话及不能讲出来的话相对应。构思一个故事时:我头脑里出现的第一个东西是一个形象。它代表着某种含义,但我还不能把这个含义用语音或概念表述出来。当这个形象在我头脑中变得足够清晰的时,我便着手把它发展成一遍故事,或者说得更确切些,是这些形象渐渐显露出它们自身的活力,变成它们的故事。脑子里想着这些故事,并以各种方式解释那些场面,编出新故事,把零星的情节糅在一起编成一个个长故事。我把每一遍故事中的主调区分出来,再把它们相互连接起来,把这篇故事与那篇故事糅合起来,编成一个个新故事。在这些新故事中原来的次要人物则变成了主要人物。等我学会识字以后,我从书本中得到的反而很少,因为那些押韵的诗句不含有发人深思的信息,不过是些目光短浅的解释,与我的解释差不多。这个习惯自然影响了我专心注意文字的能力(对阅读来说这种注意力是必不可少的,后来我经过巨大的努力才培养起这种能力),但是看画,看没有文字的画,却训练了我讲故事、仿效与幻想的能力。文字世界可以与我们昨天、今天或明天生活的世界等同起来。文学的宏愿就是刻画现在的与未来的各式各样的关系。我懂了,爱情是不可能得到的。我们以为爱情的对象是一个可以躺在我们身旁的人,爱情就在这个人的躯体之中。唉!爱情是这个人在时空中已占据的集齐就要占据的所有的点构成的。如果我们不能接触此人占据的全部的点与时间,我们遍得不到爱情。而我们不可能全部接触到这些点。如果有人告诉我们这些点都在什么地方,我们也许能够找到它们。可是,我们是在摸索中前进,不可能全部摸到它们。由此产生了不信任妒忌和痛苦。我们沿着这条荒谬的道路前进,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我们与真理擦肩而过,却不能发现真理。托马斯.曼 拒绝告诉我们,他最后是死了还是获救了。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深受启发——轻与重、叙事节奏、精确性、视觉形象……
  •     和博尔赫斯的《诗艺》一起看的,他文学体系中的凤毛麟角
  •     “文学是一种生存功能,是寻求轻松,是对生活中福的一种反作用力”。 “文学,我指的是名副其实,是一片乐土,只有在这片乐土上语言才会体现出本来的面貌。” 卡尔维诺不仅讲文学理论,还一直安利文学的作用和各类文学作品,哈哈哈,太有意思的理论书籍。
  •     没看懂……
  •     文艺批评一口气读完竟有一种小说般起承转合的味道。可能是讲稿形式本就写得明白晓畅。像总结,像预言,像兜兜转转循环往复的时尚。文学,也是生活啊。
  •     抽象的理论与语意繁多的概念背后,是浩如烟海的书目!
  •     读时不从各个角度深思联想,和电脑不连网一样
  •     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
  •     我不懂文学,但这本书也解释了我为何读书,也打碎了我浮夸的文风
  •     觉得应该在短期内读第二遍。在形象鲜明和内容的丰富性章节学到很多,第六篇尤其喜欢。决定赶紧吧冬夜一个旅人看完。
  •     仍是感到如宇宙的广博与辽阔,缭乱与精妙!
  •     前年读的,内容已经不太记得了,当时记得好看来着
  •     译得不太好啊
  •     越是简单的东西解释起来越复杂,作为一系列课程的讲稿,枚举大量的例子,不仅清晰明了的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同时不让人觉得枯燥乏味。
  •     卡尔维诺讲自己尊重“重”,但选择轻逸。喜欢卡尔维诺就是这样呀,可能从少年时爱杜牧胜过李商隐就决定了吧。“快马注坡,铜丸走盘”,轻逸和速度,恰好可以同时形容杜牧之和卡尔维诺。墨丘利和武尔坎,不就是羽人和河洛吗?竟然从这本简明浩繁的小册子里,发现了我之所以为此刻这个人的隐秘线索。神奇。
  •     判断加例子,最重要的东西开头就讲了
  •     已读第一章 20170108
  •     很多人名书名翻译有问题,甚至前后不一致,尤其第六讲,前面的山鲁佐德变成莎莱佳德,《追忆逝水年华》变成《寻找失去的时间》,写《忏悔录》的“阿戈斯蒂诺”显然是奥古斯丁,现在的出版社花那么多心思在装帧和宣传上,就是不肯在译文质量上下功夫,搞个精装本来永久保存这些低级错误有意思么?
  •     很喜欢 很喜欢 很喜欢
  •     太难了…
  •     你喜欢的,我觉得是胡说八道哈哈。
  •     如卡尔维诺这般的大家才能写出的讲稿,若当初能顺利演讲,一睹视频那便更好不过了。
  •     可能是自己的文学理论素养不够
  •     值得挖掘的东西太多了,卡尔维诺的阅读量和见解都很棒。他对古代文学和古典文学、博尔赫斯以及一些鲜为人知文本的推崇,都是他对文学一种独到的见解。
  •     伟大的小说背后有一个宇宙。看了三年才干掉的书。我估计也不是所有的小说家们都这么讲究。还是想不通没有深思熟虑的信手拈来究竟能不能搞出伟大的小说?严谨的推敲一下不严谨的小说,能推出个宇宙来吗?哦,书皮上的是娜迦海妖,画的劲儿劲儿的
  •     让作者超出自我的局限,不是为了进去其他人的自我,而是为了让不会讲话的东西讲话。-让读者超出自我的局限,不仅仅是为了进去作者的自我,也是为了让进去所有不会说话的自我。简单来说,理解和感受众生。
  •     一刷kindle,买了实体书,准备二刷。
  •     对于我来说太深奥了,看不太懂,但还是得给五星。卡尔维诺一生致力于追寻小说的繁杂技艺与无限可能性,美国讲稿便是其对于小说的认识、看法与探索。对于这种文学评论,只得感叹水平不够,要学的还有好多。
  •     读完这样的书后,让我怎么再读其他的书!
  •     终于又开始读卡尔维诺了,好开心,当我不知道怎么写下去的时候,卡尔维诺给了我继续写下去的精神动力,我在他那里找到了书写的方式
  •     写论文大概会要用到很多次。
  •     不怪理论晦涩,怪只怪我浅薄(;_;)
  •     迷人的不仅仅是结论,还可以是过程。卡尔维诺仔细地摩挲着文学,用他大海般的知识和精细的见解,描绘着文学过去和未来的模样。而中间你甚至不需要思考,卡尔维诺让我深信,描述文学的过程,也产生文学。
  •     这本书与《新千年文学备忘录》应该内容基本一致,只是译者翻译略有差异。卡尔维诺推崇的文学观、小说观,更夹杂为说明观点对作品作家的引用及精辟点评,也是对他自身作品创作解读的一把钥匙。
  •     他将文学娓娓道来,浪漫而深邃
  •     搁置评价… 这个人好厉害
  •     感觉需要再读。
  •     轻逸,速度,精确,最无关紧要最无对称性,水晶球,火和城市。
  •     怕落入过分追求精确和形式的怪圈 虽然他表达的内容传达的思想没有这个问题 但还是觉得他的阐述方式带有一点这样的倾向
  •     文学界的圣经
  •     对我而言卡尔维诺讲文艺理论的一大缺点就是深入够了,没有浅出。当然主要是我的功力太浅了。
  •     就卡尔维诺而言,没有料到读“我们的祖先”三部曲,与读这本他对文学与创作的主张的六篇了讲稿,会有如此大的感受的差别。这里如云似雾,很多文字流动间确实无法分辨他是信手拈来还是含有深意的编织,只好观其要旨而完全不求甚解。
  •     《美国讲稿》有个英文名,叫《未来千年的六篇备忘录》。卡尔维诺此次讲座想谈谈文学的价值、性质与特性。他其实给大家留下了一些他认为在未来值得留存的特性,轻逸、速度、精确、形象鲜明和内容多样。在未来文学仍会存在,但是文学会发展到什么地步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卡尔维诺说,开始演讲其实和写小说一样,讲什么怎么讲我们有无限的可能,然而我们要进行决定,最后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去讲述。卡尔维诺的这几篇讲稿,同他的小说一样,文字隽永,读起来饶有趣味。我要怎么评价呢,无法评价。唯一能说的是可以多读,而且有必要多读。我希望我也能达到无论是写作,或是作其他什么文章,都能“好读”,这是需要不断学习的地方。
  •     真正天才的书。
  •     很厉害,关于文学的种种评析和畅想
  •     没读完。这次读,不大喜欢那种语气。红鬼送的,其实自己有,也读过。2016.09.12
  •     最初是在童庆炳的《文学理论新编》读到一篇摘录,关于速度,深为惊异,第一次看到以这种视角解读文学的。如果你喜欢,它还有一个名字叫《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
  •     做了好多筆記,受益匪淺
  •     书不厚,书中大量引用文学作品做论证。自己没读过,尚不能领悟。以后再来翻看吧~
  •     系统重读卡尔维诺。庄子十年画一蟹,博尔赫斯四十多岁才由写评论转向小说,福楼拜为了写两个人物啃了1500多本书……卡尔维诺一而再再而三重复的是四个字:厚积薄发。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