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

出版日期:2016-6
ISBN:9787550275122
作者:徐瑾
页数:264页

作者简介

本书是一本随笔集,文中涉及了全球炙手可热的作家和电影人,比如太宰治、村上春树、菲茨杰拉德、马尔克斯、王尔德以及徐皓峰、塔可夫斯基、小津安二郎等,作者通过对文学作品和电影的深度剖析,结合自身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视角,延伸出来一系列哲思美文。全书分为爱、衰老和救赎三部分,是本年度文艺青年值得期待的文艺大餐。
★本书系作者十年文艺感悟,书名《有时》引自圣经和合本《传道书》:“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物都有定时。……哭有时,笑有时;哀恸有时,跳舞有时。”
★本书是一部关于爱、衰老与救赎的作品。知名作家止庵、野夫诚意推荐。

书籍目录

关于爱1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2
了不起的盖茨比vs 虚弱的菲茨杰拉德 12
失去存在的人们 31
村上春树的色彩巡礼 41
我相信的,是一切都不确定 47
另类海上花 53
青白男女三界情执 63
爱在西元前 72
归去来兮 80
失落的时代与重归的记忆 89
关于衰老99
衰老、爱与救赎 100
马尔克斯如何谈论马尔克斯 110
白夜苦短人生苦长 122
彼岸深河 129
存在之难 133
道士下山人迟暮 140
关于救赎153
太宰治:懦弱与骄傲 154
审判王尔德 164
遭遇1984 170
信仰的黑暗时代 179
奈保尔杯酒人生 185
奈保尔如何成为奈保尔 192
奈保尔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197
那些电影图书馆的孩子 205
时光中的潜行者 215
小津牌豆腐 219
大岛渚的夜与雾 224
荒木经惟的迷色世界 230

内容概要

徐瑾,专栏作家,《读品》创办人之一。其文笔优美而深刻,其视角宽广而独到,其文章被称赞为:有经济学者的功架,有律师的细致入微,有淘金者的热切和好奇,还有文人的质朴和纯真。


 有时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8条)

  •     读书人分两种。一种人买了整屋子书,只是为了摆样子,或者是为了有人看到之后,对他说一句,真是一个读书的人,他就会傲娇的不得了,当你继续询问他最欢哪一部,讲述了什么内容时,他就会羞得满脸通红。还有一种人,或许读不了多少书,不过每读一本都要反复读,甚至把自己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去,与作者同频共振,好像那里面写的人物就是他,或者就是他所了解的事情,或者感伤,或者彷徨,或者陶醉其中,不愿醒来。我不属于这两种人,我属于第三种,就是那种拿起一本书就读,觉得投缘的一气读完,不投缘的,丢到一边,也是摆了满屋子书,但是能够放进书架的不多,这样大家就应该知道我是对哪些书偏爱,哪些书无感了吧,或者我应该被称为书虫,而不是读书人。徐瑾著的《有时》这本书,应该归类为书评范畴,而且作者算是很有水平的人,每一本书他都分析很透彻,很用心,绝没有敷衍了事。我也写了很多书评,也如作者一样,将读书当做了人生的一大乐趣,但是我没有作者那样勤奋,或者说没像作者那样极其认真的读书,他不仅读书,还能很详实地说出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完成这本书的,作者一生写了多少作品,为何这部作品这样与众不同,可见他绝不是泛泛地读,而是带着一种真诚去品读,当然他这样读书的结果就是他对很多作者甚至作者的作品都能记忆深刻,而且能够对作品的大时代背景,写作动机,都会分析透彻,可谓真正的读书人。与他相比,我可不敢称自己是读书人,读书人有一个特性,他们是选择性读书,而不是烂读;他们读书是仔细认真的读,而不是走马观花的读;他们读书甚至反复读,带着情感去读,所以他们才会读出很多深远的意义,而我们大多数人读书,只为了消遣,打发时光,读过之后,书一丢,完事。这些不是读书人,是寻求感官刺激的人。我的一个朋友出了一本书,他很卖力的宣传,希望证明一下自己的作品很受欢迎。其实最后买书的人多是亲人和朋友,而大多数人收到书后,会随手一丢,连翻上一次都懒得翻,我觉得这样的销售方式不是很好,第一,把自己的作品卖给一个不喜欢写文字的人,那是对自己作品的轻看。第二,朋友不是主动与你联系的,这样的宣传无疑会让朋友和同学对此有些反感,属于友情赞助,好像是要小钱一样。我觉得每个人都想拥有一批读者,毕竟自己写出的文字需要找到知音,但是要知道,知音难觅,我没有经营意识,我的书也只送给那些能够珍藏书的人(但愿吧),毕竟我了解自己的作品中有多少文字会吸引到人,有多少文字,不会让人有兴趣读下去,但是不管怎样,我觉得,我还是对得起我自己写的文字,我希望它们不被亵渎。《有时》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读书人的偏好,他们读书绝不是心血来潮,他们很专注地做一件自己非常喜欢的事,甚至被书中的某句话感动得茶不思饭不想,你别觉得这是一群书痴,其实,他们是一群活在一个一个故事中的人,读书的人,大多也都喜欢写文字,读得多了,他就会文思泉涌,就会写成自己的故事,这就是写字的乐趣,他们希望一个个虚拟的人物活起来,而他就生活在他们中间,与他们一起感受不同时代的变迁,这些人物中有他喜欢的角色,有他向往的角色,也有他自己,还有他所憎恶的角色,但是肯定不会固定成为某一个人,只能说有某个人的影子。我最近读了一些小说,能感受到作者在驾驭这些故事的时候,那种信马由缰、酣畅淋漓的感觉,他们喜欢人格分裂般去创造各种类型的人物,当然没有生活来源的作品是没有根基的,要写出一部能够让人感兴趣读下去,甚至无法忘怀的作品,我相信每一位作者都会非常激动,其实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是被人喜欢的,而不是逼着人家,或者求着人家来读你的文章。你的粉丝会追你的每一部作品,这时你才有资格沾沾自喜,因为这一切都值得。读书,其实是需要一种心境的,而且还要对作者有些敬畏,毕竟码文字不是一个轻松活,还能码出略带文采的文字,那就值得尊重,有时我们不要太挑剔,经典永远是经典,非经典有时也很精彩。
  •     这本书对于我这种无知的人来说,绝度可以开启阅读欲望,因为里面提到了好多作者,好多书,好多书里的人物和情节,就会让我不停去查,去看,一本薄薄的书,让我用记号笔画下了很多重点,我觉得有很多话值得我回头看看。这个作者的语言风格就是我平时说话的风格,真的很喜欢,她的更严谨,更有说服力,这本书从爱,衰老,救赎方面去深刻的表述“有时”。《有时》是一种对于生老病死的时态描述。在《周礼》和《圣经》都有引述。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物都有定时。生有时,死有时;哭有时,笑有时;爱有时,恨有时。人生本来就是在很多的情绪里度过,情绪影响事情的走向,改变轨迹。都是时而生,时而死。我不是文艺者,不是小清新,随性的方式会让我有时会盲目,但是为什么一定要按照规矩来行事呢,凡事都有定期,万物都有定时,我们只要随性就好。我这个年纪还没有经历衰老和救赎,也没有那份幸运经历爱情。或许应该说是幸运的,没有去经历。我的人生正走向衰老,或许人到中年,回首青春,会感到不堪和无奈,可是我不会去反省,人生苦短,何必为了下辈子去浪费时间,来生可能又是一种体验。静下心来,好好读一读,想一想。或许可以更好的前行。
  •     与《有时》的邂逅,是一场缘分。第一次遇见这个书名,是在一次选题会上,在被投影仪投射的选题表中那众多的密密麻麻的奇特各异的书名中,它显得那么单薄,甚至让人摸不着头脑:《有时》,到底要向读者交代什么呢?虽然在脑海中生过一丝疑惑,但那疑惑的念头也只是一闪而过,我没有细究这个书名到底掺杂着何种意义,也没有去想它到底指向何方,因为毕竟,那是别人的选题。后来,那个被别人承包的选题,那个在我脑海中曾留下惊鸿一瞥印象的书名,有一天就这么突然地莫名其妙地来到我的怀里。它的主人匆忙离去,留下了它孤单的身影。接到它,才知道它是一本文学随笔。尽管我也曾爱阅读胜过爱一切,尽管我也曾一眼就被那熟悉而充满趣味的目录吸引,但对这份书稿,我还是有些不知所措的,因为我不知道它到底会在我的手下成长为哪番模样。我将书稿从头到尾读过一遍,以蜗牛的速度,生怕错漏每一个字。读到深处,我才明白作者的那份文艺心,爱书情。书里到处铺陈着村上春树、马尔克斯、菲茨杰拉德、太宰治、王尔德等一些炙手可热的作家人物,作者如数家珍般驾轻就熟地谈论着他们的作品以及他们身上的古怪趣事。仿佛这一切就发生在昨天,仿佛这一切就发生在她的身边。天才总是有些怪癖。比如村上春树爱用名字很长的书名;在写出《1Q84》这样大部头的三部曲之后,并未急流勇退,而是出乎意料地推出一本带有浓郁怀旧气息的青春小说。比如马尔克斯立志要成为作家的契机,竟源自17岁的他无意间看到卡夫卡的《变形记》。比如菲茨杰拉德与海明威的交情甚至超越他们各自的爱情,而太宰治则是一个爱自杀爱到痴狂的自我毁灭意识形态者。作者对这些作品的解读,不是单纯地讴歌吟咏,而是倔强地掺入自己的感性与理智,将自己对世事的理解天衣无缝地缝缀其中。正如止庵、野夫为这本书写的推荐语。止庵曾说:“只有你是个好读者,我才是个好作者;如果我不是个好作者,你仍然可以是个好读者。”他说,这样的话,其实特别针对徐瑾这样的人而言。徐瑾读书,真能达到古人所谓“会意”,读得出一本真正的好或不好。读书是门学问,或开卷有益,或一无所获,《有时》的贡献,可以说是方法论上的。相比于止庵的平实中肯,野夫的评价则更为直接坦荡,他说:“徐瑾向以财经专栏作家著称于政商两界,其深厚学养独特视角犀利文风,素为人仰。而其散文随笔,亦清新佻脱;感时悟世,远出俗流。此书须读,斯人可交。”止庵、野夫两位老师都是真正的写作者,他们在俗世之中,仍旧葆有对这个世界上美好纯真事物的热爱,和世间至情的歌颂。止庵老师在《惜别》中写亲情,感怀淡远绵长,哀而不伤;野夫老师在《1980年代的爱情》中写爱情,浓烈饱满深情,醇而不腻。而两个人对作者的评价亦是恰切十分。及至读完全书,再回头看本书的前章序言,方才明白,《有时》这一书名果然值得回味。“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物都有定时……哭有时,笑有时;哀恸有时,跳舞有时”,正如作者徐瑾所言,在这世间,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必然的答案,有的时候只能回答:无关对错,只是有时,譬如爱之绚丽徒劳,老之卑微枯寂,救赎之虚妄与可能——是啊,一句话戳中人心,有时我们何尝不是如此,一件事总要捕捉那个答案,总要问个清楚明白,可事实是,很多事情并没有必然的答案,我们穷尽力气所追寻的,也许只是一个空壳,一具皮囊。真正美好的东西,总是会在时间尽头出现的吧,会在我们只问付出不求答案的那一刻悄然闪现的吧。而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其实也源于在本书出版过程中我所经历的一切。做书的人都知道,一本书的封面如同一个人的脸面。可在我看来,一本书的封面更好似一个人的气质。书是有气质的,正如人的秉性一样,或暴戾,或温柔,或阴郁,或活泼,或张扬,或沉静……人的秉性往往和他自身的经历、阅历以及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有关,而书的气质,也必定与书中的内容有关。在做这本书的封面时,我就在想,到底该如何表现这本书的气质呢?到底该为它画上怎样一副妆容呢?我想了很久,却找不到答案。但是,有一种线索却挥之不去,那就是,它一定要足够淡雅,并且富有质感。将此作为这本书的封面风格基调,一定是没错的。于是,我匆匆写了封面文案,和封面的风格要求,就交给了我所联系的首位设计师。这位设计师可谓手脚麻利,不到一周,初稿已经发来,但是质量并不理想:封面上花色繁复,底纹偏暗,给人一种老气艳俗的感觉。索性打回去修改。又是一周,终于等来了修改稿,封面上的花色是少了,但整体的气质仍困在旧有的格局里,无法超脱。没办法,只好换设计师。第二位设计师是从同事那里借来的,公司刚刚出版的一本热销书的封面就是由其设计的。在一番软磨硬泡下,对方最终答应帮忙做,但时间要两周。按照这本书的时间进度,两周的时间已有些捉襟见肘,但出于质量考量,最终还是决定冒险一试。等待的过程总是焦灼的,可结果并不一定如期灿烂。两周后,本以为一份完美的设计样稿会呈现在我眼前,可等来的却是一场空欢喜。设计师很愧疚地对我说,抱歉,找不到灵感,没能做出合适的方案来。啥!?两周时间竟然连个皮毛都没做出来!?设计师的一句抱歉挡住了我所有的言语,可无法阻挡我心底熊熊蹿起的小火苗。时间已经过去一个月了,可封面连个影子都没有!这该如何交差呀!虽然心中怒火难捱,但毕竟是自己有求于别人,只好自认倒霉。眼下的问题是如何止损,尽快找到解决方案。再去联系其他设计师。可是,口碑好一点的设计师都要先预约,而且都没有合适的“档期”。兜兜转转,还是找不到合适的设计师。急躁并不助于解决问题,静下来才能洞见答案。后来,我终于想起同事之前推荐的一位设计师,虽然这位设计师并不是理想之选,但毕竟时间紧迫,只能试试看了。所幸的是,这位设计师很快就被我联系上了。于是,不待对方细问,我便自报家门,一咕噜将自己所来何事,所求何种封面悉数交代而出,并坦陈危急处境,望对方江湖救急,慷慨相助,以解燃眉之急。也许是我的语速太快,也许是言辞恳切,对方一时呆住,慢腾腾敲出一个“好”字。好一个“好”字。这下,我原本一颗悬着的心立时有所着落了。果然是江湖之人,以信为重。不到一周,这位设计师就将三个初稿诚意满满地甩给了我。感动如我,心想,即使这三个初稿效果不佳,也不必为难对方,毕竟这样的设计师不是打着灯笼哪里都能找到的呀。可是,打开效果图的刹那,我还是后悔那样想了:这三个初稿果然不咋地。第一幅图主打鲸鱼,太过普通,与同类书很难区别开来;第二幅图略有感觉,但色彩灰暗,缺乏活力;第三幅图黑如墨碳,不知所云。我只好苦口婆心,请求修改。可对方却不耐烦了:我觉得还不错呀,明天再出方案出不来了。啥,初稿都不愿改?我也想一气呵成呀,可天下哪有那么多一步到位的好事呢?如果初稿都不想改,那以后的合作岂不是更是磨难重重?本来我这坏脾气上来,说拉倒就拉倒了,可是彼一时此一时,如果现在放弃,是否还能找到高效出图的设计师呢?想到这里,我还是决定不抛弃不放弃,于是再次请求。这次,设计师的说法解开了我的疑惑:“主要是我之前和你们家合作过几次,但总是改来改去的不了了之,所以您要是觉得之前的方案有的改,我们再改,要是再出方案,我们就不出了。”原来是设计师“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呀,之前的不够愉快的合作带来的合作阴影深深地伤害了她,所以她才会如此大的反应呀。看来,合作要想继续,就要说服她,消除她的合作阴影。于是,我只好担当说服的角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消除她对合作继续下去的担忧。后来,她慢慢接受了我对于封面修改意见的请求,终于决定继续配合,出更好的方案。当第二轮方案出炉后,眼前真的有为之一亮的感觉,有一幅年轮的图立时吸引了我的注意,而在那年轮的边上,有一抹新绿正盎然挺立,似有撑开页面,伸向天际之势。年轮,这个象征时间的东西,不是正恰合书名之意吗?而这个封面,也得到了全体成员的一致通过。接下来,就是封面色调上的纠结和选择了。关于色彩,果然众口难调。有人喜欢深蓝,有人喜欢墨绿,有人喜欢浅黄,有人喜欢淡紫……众口难调的结果是苦了设计师,她只好做出几种效果来,供我们选择。在后来的产品决策会上,深蓝色的腰封,浅色的年轮,绿色的枝桠的封面得到一致的认可。封面效果确定后,接下来需要细调的就是封面上的文案了。我常觉得,文案是一件需要靠运气的事,有时你苦苦思索,却等不到一手好的句子;有时你不刻意去想,一句话就不经意间跑到你的嘴边。下面是我曾深深去想的几句文案:世事无关对错,只是有时,譬如爱之绚丽徒劳,老之卑微枯寂,救赎之虚妄与可能。万物有时,诸事有序,生命的绚烂与美好,朽败与酸馊,都该被接受。阅读不仅影响我们的心灵(感性),也在改造的我们的头脑(理性)。这是一部关于爱、衰老与救赎的作品,献给万千文艺青年。探究事情的结果是无意义的,生命的丰富在于不确定。人生苦短,而短让一切有为与无为有了意义。万物有时孱弱,有时伟大,世界不过是一段偶然的显影。文学无用,但它致力于还原这个世界的复杂性的意义,却不能被低估。我想要全知全能的困惑,我只知道一件事情,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世事没有标准答案,你愿意去做的就是最好的。后来,以上全部被推倒。百无聊赖间,翻回序言,重新去读这本书。将开篇那句“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物都有定时……”读了几句,顿时觉得,这两句话不就是全书的点睛之笔吗,发给设计师,再细调格局,于是就有了现在的封面模样。至此,全书已定,可下印厂。去印厂的路上,偶然间看到一条“知乎上的48条神回复”的文章。其中一个问题是:世界上有那么多好书好电影好动漫注定看不完,我们对这个事实该持何种态度?这个问题的神回复是胡适先生的一句话:“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而这本书呢,也是讲了那么多的好书好电影,所以你若问我为什么要读这本好书,我也会借胡适先生的话回你,“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框架干净,佳句频出。
  •     有时我太关心你姓名,而忘记自己命运。
  •     好深刻的书评集,不错
  •     书评
  •     三星半,有几篇还是颇有些自己的东西的,但是有几篇就只是堆积。
  •     一本书评,娓娓道来,不错了
  •     “在灵魂的真正黑夜里,日复一日,永远是凌晨三点钟。”
  •     还行吧。勉强读得下去
  •     给女神。
  •     有时这本书以文学随笔的形式来写,整书战线很漫长,介绍说的是作者徐瑾集结了十年的文艺心事才写成的文艺随笔集《有时》。细细品读书中文字,很多是伴随着成长耳熟能详的书,还有部分是有些陌生,这些时而陌生时而熟稔的故事串成了《有时》,看完《有时》这本书,你会重新去考量、回忆曾经阅读过的那些书籍。 这是一本作者自己的书单和电影的评述,透过一系列大师的书籍和电影,讲述关于爱、衰老、救赎三个主题,其中爱的讲述始终贯穿始终,爱的无奈,爱的悲剧,爱的不伦,爱的禁忌;阐述了自己的态度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解读,不被主流意识形态和精英注释所束缚; “短的爱情,长的人生”“短的永远是快乐,长的永远是人生” 几乎每看一篇文章,都会对评论的原著产生更多的理解,勾起一个鲜亮活力的世界,把人带到曾经的记忆和当时的时光中。
  •     挑着读了几章,感觉挺好的,很多经典没有度过的不建议看这本书
  •     16.12.04 01A个人观点鲜明的一本书话类小书,文字朴实不浮夸,同为马尔克斯迷,发觉作者的切入点和其他作家不同,读来颇有感触。
  •     独特的见解,尤其赞同其中一个观点,大家一窝蜂的围看某个作家,然后过几年,提起笔时,默默遥想当年 某个下午看着谁的书,作者太幽默了。。。
  •     读着的感觉是作者写得挺呕心沥血的,但是我是真读不下去……
  •     有时
  •     一般吧,啰里啰嗦
  •     看序就知道这是本好书,所有絮絮叨叨的东西我都爱看
  •     2016050:介绍时看成经济学家写的随笔,想着理性的头脑碰撞感性的文艺定会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谁知初始气味不对,关于爱里的几篇竟然看得我呼吸不畅,不退不快。本着退货也得先看罢很爱的马尔克斯和奈保尔啊,小心翼翼地翻完全书,竟然就这么神奇的痊愈。有写他俩的好文章就收了吧,何况不只有他俩呢。真心喜欢作者有角度的书评,虽不是完全正确,但是她的书单、方向对味了!
  •     也许内容并不全五星,但对作者这样认真阅读,反复阅读的人真心深感佩服,书里的世界作家的世界,大概真只有真正的读书人才会这么翻来覆去感受。喜欢书的前半部分,写·菲茨杰拉德写马尔克斯,写村上春树的部分?
  •     读书是一门学问
  •     (试读前几章) 我比较喜欢看别人的随笔,觉得从中可以看到别人的生活状态从而能够予以自身一些对比的警示。生活也不至于懒散成性。 看来读书人最美好的时光便都是大学时代,文道公是,本书作者徐谨也是。那是自由读书的时光,无所谓功利性的试验。
  •     书名《有时》引自圣经和合本《传道书》:“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物都有定时。……哭有时,笑有时;哀恸有时,跳舞有时。” 有时是一部关于爱、衰老与救赎的作品。知名作家止庵、野夫诚意推荐。徐瑾读书,真能达到古人所谓“会意”,读得出一本真正的好或不好。读书是门学问,或开卷有益,或一无所获,《有时》的贡献,可以说是方法论上的。徐瑾向以财经专栏作家著称于政商两界,其深厚学养独特视角犀利文风,素为人仰。而其散文随笔,亦清新佻脱;感时悟世,远出俗流。此书须读,斯人可交。 《有时》是一本随笔集,文中涉及了全球炙手可热的作家和电影人,比如太宰治、村上春树、菲茨杰拉德、马尔克斯、王尔德以及徐皓峰、塔可夫斯基、小津安二郎等,作者通过对文学作品和电影的深度剖析,结合自身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视角,延伸出来一系列哲思美文。
  •     说了很多,读进去很少。
  •     有时,我们需要多读读书!
  •     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
  •     看过才知才情!读书多也须有才!很好的书,值得一读!
  •     读过很多书的人写出的东西也是随性而自然的,别人看来晦涩难懂,却只是作者寻常的语言。
  •     能出版的一本读书笔记...文中大概提到了30多本书的内容,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
  •     不太喜欢此类的……连李碧华部分都喜欢不上来……
  •     是一本读书笔记的集子,有的书没读过,放到了想读了。作者阅读时的思考启发多多,今年阅读量提高了些,对书的内容的思考呢?笔记是否有整理?好的方面是读完一本书要求自己多多少少写一些东西。“经典不是人们说‘我最近在读’的那些书,而是‘我最近在重读’的那些书”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看过的书作者给了我更多的启发,然而我还是想吐槽文科生用理科概念总是有些偏差,比如熵这个热力学量应该不是霍金先生提出来的吧。。。
  •     本书区分哪些书要读,哪些书不读,如何读。作者徐瑾,是个知识面很广,理解力深刻的一个评论者。通过看每篇短文,似两人在聊道德,聊爱情,聊孤独,聊感受。自身说不清的事物,模糊的感觉,在他的引导下,发现更多的收获。浅谈本书,比较零散。作者将菲茨杰拉德和村上春树进行比较,他们的相似性,“绝望并存希望”,我觉得说得很好。也有对于这些作家的作品的一些来历作了很清晰的阐述,以前阅读中没有发展的东西可以明白更多。徐瑾评许仙的那一段让我觉得非常的新颖,理清了人物关系,他们代表的某种现实意义,许仙为什么吸引着他们三个人,为他们所爱?我觉得评论的很有意思,同时徐瑾又有些八卦的心。 关于作者的八卦我也浅谈一下,比如太宰治的自杀,村上的读者被宗教组织囚禁,菲茨杰拉德因妻子作品质量下降,王尔德同性之爱,有趣的书!!
  •     通勤读物。这本书对徐瑾老师本人的意义可能更大吧,像自己的成长记录。看得出文风的一步步转变。三大部分里最后一部分写得不够深刻,让人不禁有虎头蛇尾之感,或许与年岁和经历有关
  •     很不错的一本文学评论集子,有时候读一读文学评论的书,不比读原著的趣味少。这本书里有些话颇为使人眼前一亮,譬如说许仙的优点,说海上花和亭子间的差异,推荐。
  •     文学史风格
  •     读书指南
  •     作者是马尔克斯迷。
  •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想必就是说的像作者这类人。不是那种看过以后就忘记的泛泛而谈的文字,而是会引起读者深刻思考的一针见血的文章,使人有一种冲动,恨不得将作者所涉及到的书都读一遍。
  •     序言不错,正文都是书评就读不下去了。。
  •     三星半。看完黎戈的文评后看同类型女性作品总觉不对味。盖茨比那篇讲的跟李继宏的序言无甚差别。
  •     让我有重读好多书的欲望。
  •     真的看不了评价,啰里啰嗦,看着头疼
  •     经济主业,却将读后感写的这样深刻而动人,好迷人的思想。
  •     除了书评还有影评,虽说作者投入了很多心血去写,可是越往后读越读不下去。
  •     近年来读到的较好的书评,关于爱情和关于衰老的两章特别精致,其它章节有些随便了。我最赞同他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书评,“正如菲茨杰拉德所言,所有的人生都是一个垮掉的过程,人生有时必须在“努力无用”和“务必奋斗”这两种感觉之间保持平衡”
  •     凡事都有定期 天下万物都有定时!第一眼看到封面,就对本书产生的浓厚的兴趣,这正是圣经的里的段经文。初识有时,序引用了圣经和合本传道书第三章的经文,而后通过人生的三大阶段,引用了太宰治、村上春树、菲尔杰拉德、马尔克斯等大神的名家名著,及他们的人生故事对三大主题对了详细的描写。
  •     失望,词语堆积,语言生硬,感受不出有什么特别的
  •     阅历丰富,干货满满,这才是一个有诚意的作者写的书啊,看的时候忍不住对比某一年轻作家写的心灵鸡汤,一个个说教段子拼凑出来,居然出了一本又一本…不过各种书总有自己的受众,就像作者书里评论的那些作家导演,每个人的风格都不一样,但是都有他们吸引人的特点。
  •     《有时》是随笔,按照爱、衰老和救赎三部分整理的读书/电影笔记和感悟,涉及的书籍很多,我知道的不多,所幸有部分读过很有感触,即使没有读过的书也可以看看作者的评论,也是一种学习和享受。听说作者是80后,写得严谨老道,远比我想象的80后深刻。
  •     读者和作者是相互成就的,干货不少,可以一读。
  •     怎么说 自己是马尔克斯奈保尔村上的迷妹 所以看见目录就非常激动…… 总之觉得中部的几篇非常喜欢 然后面就有些琐碎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