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在远方喊我

出版日期:2015-4
ISBN:9787506080532
作者:嘎玛丹增
页数:232页

作者简介

本书是嘎玛丹增——一个孤独的行者心灵朝圣的笔记。
藏地高原、贡嘎雪山、甘南、澜沧江、湄公河、吴哥窟,
沿着高山大河拜访名刹古寺,
他探寻和叩问神的足迹。
寻着他文字和图片的视界,
可以触摸人类精神的源头。
嘎玛丹增文笔冷静细腻,
充满浓厚的神秘气息,
喜欢用佛理来思考行文,
并用不停的行走来表达他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的眷恋和热爱。
这本人文宗教旅行读本是对大地、对人类精神家园的一种感性与理性的思考。

书籍目录

上篇 参勘·贡嘎读本
银雪贡嘎
毛垭大草原
仓央嘉措的理塘
春科尔神祇
九龙森林
高原奇人
俄黑的羊毛披风
鹰翅背影
物质是一个漂亮的魔鬼
重新出发
准备离开的童话
佛在一切的正确之上
泽戈兄弟
海子山雪雾
高山仰止
中篇 放下·呼吸藏风
站在过去城堡的门口
有一些东西留了下来
珍珠唐卡
杰玛央宗的眼泪
雪地上的声音
和一只鸽子说话
寻找藏王的羊群
落在甘南的羽毛
格敦伦珠的村庄
尼玛塑像
扎日莎巴以北
云雾缭绕的远方
嘉戈查温泉
缺席的花朵
下篇 自在·约见吴哥
一滴水的旅行
精神图案
神启猎人
伪巫师乌托邦
被诅咒的河流
国家巫术
约见石头
神迹开口
诗歌奇迹
神在远方喊我
后记 垂直的光线

内容概要

嘎玛丹增,本名唐旭。四川富顺人,作家、旅行家、摄影师、旅游规划师。1978年入伍,在军营16年,从事宣传、新闻记者、影视编导工作。电视纪录片《千里成昆线》《为了永远的春天》等曾获CCTV和总政奖项。其文字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新华文摘》《读者》等知名刊物,诸多篇目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等多种文学选本和学生读本。近期著有《分开修行》一书,且与人合著《寻美中国》系列丛书,被誉为当代行走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曾获“冰心散文奖”、台湾“全球华文文学星云奖”、“林语堂散文奖”等。


 神在远方喊我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将《神在远方喊我》与《流浪者之歌》综合起来写的摘抄和短评,节选一部分:流浪的久了 离神就近了从神到人,从我到世界,你知道我在说什么吗?【转山转水转佛塔】在青海的塔尔寺,亲眼看到蹒跚的老人、异装的东亚人,人来人往,或等身长跪三步一前行,或在已经被磨得发亮的石阶上周而复始的起身朝拜、跪地匍匐。我们这些游客将转经轮当做感知文化与信仰的媒介,在听着导游小姑娘介绍转经轮的作用,我也上前转动;模仿的双手合什举过头顶,移至唇前,胸前停顿,却不能将身、口、心与佛意相合;看到堆绣,看到朵玛,也只是在看种很少接触的文化。“人们走得很慢,扳动着已经油光发亮的经轮木柄,铸有观世音菩萨六字大明咒的经轮开始旋转,三月的阳光排着队,也安静地加入了转诵队伍,不断有明亮的光斑在铜皮上闪耀。每天吟诵大明咒1008次,口念、心念、意念、转念(经轮转动一圈,等于念诵一次),或者书写在一切可以书写的物质上,石头、幡布、木头,风吹一次,它就帮着念一声,在不停地念诵中,明慧亮心,指引心灵的道路永在正确的方向。”“人们终生以寺庙为圆心,环绕它坚定不移地旅行,只有开始没有结束。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句话的使用频次,可以超过观世音六字大明咒。心性本真,通过戒、定、慧等等修持方法,我们的心灵可以打开,出离生死,这就是佛教信仰给我们开释的一条知觉通道。”【如果看到了酥油灯和经幡】在宗教圣地,在进入佛堂道场时,没有信仰的人,会敬畏这些三分。即便无神论者,也不会造次。仪式感与威严感,通过整齐的酥油灯、朵玛、堆绣来加重,高大威严、五官放大的神佛雕像,在一双双仿佛事事皆明的眼睛注视下,人会感到莫名的放空、紧张、虔诚和信任。酥油灯的慧光,让人在世间永不迷茫于黑暗。嘎玛丹增用“场”这个词来形容,很贴切:“我一直隐隐觉得“场”是一种神性的存在,越古老的遗迹,场的力量越强大,它的力量正是通过一些有形的物质传递的。这和我们回到离开了多年的故乡一样,近身旧物故人时,既有感官的觉察,也有心灵的温暖或者悲伤。我寻找古老而神性的场,追寻圣人圣迹,用以削弱和减少我对焦虑、惶恐、贪欲、痴谵、悲伤和绝望的叫喊,让精神不再继续潦草。”经幡、玛尼石,这些都是佛在青藏地区的痕迹,也是他的文化符号,却无一例外的用六字真言来篆刻着虔诚。“人们把经幡和嘛尼石放在最为险要的垭口和山顶,不仅能给孤独的旅人指引方向,还能给人以勇气和安慰。一个人孓行高原,看见它们,旅途就会变得不像事实上那样空旷和孤独。”随处可见的这些,初见是迷惑,再读读书中文字,是解惑。解惑,是对现象的解释,而在明白原由之后,又是新的困惑:精神的寄托,是必修通过可视化的物质来体现吗?【那终身的信仰,究竟是为了什么?】物质与精神冲突吗?“距离神灵最近的地方,其实距离物质心灵非常遥远。”这句话看似很有道理,可是为什么藏民又将信仰过成了生活?他们用换来的银子和钞票不断布置经堂或布施寺庙。在藏区,人们总是把佛像供奉在家中最明亮宽敞的房间。把最好的物质献给了信仰,又将信仰的虔诚度用物质来有意无意的量化。在神谕的土地,佛永远至高无上,一切都是佛的世界和中心,那么你又算是什么?读过嘎玛丹增的行纪,对出生便拥有信仰的人,有了些许同情:“她独自匍匐在雪地上,厚重的藏袍和背囊,在长途蜗行中变成了泥土颜色。膝盖和臂肘的衣服补丁重叠,用胶皮缝制在磨破的位置。手掌褶皱干裂,不断有殷红的血渗露在皮肤上,给人一种醒目的疼痛;手心垫着没有帮沿的胶鞋底,用布条固定,可以在匐地时尽可能减少擦伤。在风雪弥漫,大地寒冷的色吉山山谷,见到这个蓬头垢面、表情平静的四川老乡,一丝不苟地重复匍匐在冰冷的大地,有一种源自心灵的忧伤突如其来。尖叫的风卷起纷扬的雪花四处奔跑,世界一片迷蒙,我的内心满含热泪。这些朝圣者值得当然的尊敬,他们身体的每一寸肌肤都匍匐在大地之上,跪行的长途就是心灵的喜悦,坚不可摧无可动摇,最终实现朝圣的至高理想。”我们一直都在提的信仰和理想,是什么?!【那一世的仓央嘉措】很多人无法听懂的《信徒》(朱哲琴),在被口耳相传和网络放大后,成了一厢情愿的仓央嘉措《那一世》的情歌。就是这一首现代诗,却不知颤动了多少人的心弦?那一日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的真言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要想深刻体会这首现代诗为何如此快速传播的原因,去略微了解下佛与信仰便可:转动经筒、磕头匍匐、转山转水转佛塔,这一切为了轮回中的、心中的佛的天生的行为和毕生的信念,都坍塌了,为了那微不足道的真言和指尖,触摸不到的温暖,这是卑微的存在,却比神更能扣动心弦。懂来每个牵住目光的风景,都是心底旧痕。【信仰的真理与现实的体验】敌不过的信仰,还是信仰么?一直被传授的真理,真的是正确的吗?比如很乐意被人们传颂的《那一世》。“文明大多时候不是依据生命本体意识去了解和认知世界,而是通过经验、传统、知识、科技和法律,包括伦理道德,终极于欲望这个黑洞,最终决定占有或放弃。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如果我成长在藏区,当我举起弹弓打鸟,有人会告诉我,那只鸟可能是卓玛的姥姥;或者,当我用石头投掷游鱼,也会有人出来阻止,孩子啊,你手里的石头可是达娃的祖父哦,而那条鱼就是你没有见过的奶奶啊,我的孩子。”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见与闻 除了人文自然景观 更多是将个人的心理体验和感知用佛理来展现 一会佛祖一会上帝 或许这就是对信仰缺失的一种纠结状态吧 行走的过程 就是发现信仰的过程 而不是在行走中对自我的否定 信仰 从来都是自己内心的事
  •     这是一本期待已久的图文书,也是一个作家深入青藏高原,雪域山川、大河源头、吴哥古迹等地理现场,对传统、历史、文化和宗教时间的深情触摸,传达并记录了所涉地域的当下生活现实,其言说风格和精神指向,均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和宽度。作者行文优美神性,具有诗歌语言的审美空间,抒情收殓有度,极富文字诵读质感,充满语言艺术魅力。作者在书中呈现的事实,细节丰满,视角平等独特,完全以敞开的姿态融入感官现场,所有所闻,经常让人耳目一新,比从书斋里编造的叙事性小说好看。 书中选用的摄影师的照片,与作家文字相互对应观照,很容易把我带入地理现场。最重要的是,读这本书,能够和心灵需求产生共振,跟着作家的真诚描述洗心革面,一起共鸣。 毫不犹疑地买了五本。
  •     穿越空间的人文旅行、跨越时间的心灵修行,作者以一种全新的角度记录了一个旅行者的心理历程,值得广大读者细细品读~~
  •     “每个牵住目光的风景,都是心底旧痕。”
  •     作者的个人游记感概 对信仰和土地的敬畏 但又看出对此的矛盾 对环境恶化和商业化的担忧... ...
  •     如果你是去过西藏,想去西藏,向往西藏,那么你可以和这本书相遇。这是用灵魂行走而非仅用眼睛写出来的作品。那是一种在生命深处的相遇。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