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暗国度》章节试读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7
ISBN:9787544264471
作者:(英)V.S.奈保尔
页数:336页

《幽暗国度》的笔记-第243页 - 第三部之第八章——废墟狂想曲

为什么印度人欠缺历史意识——有了历史意识,他们还能够继续蹲在古迹和废墟中,照常过他们的日子吗?哪一个印度人能够抱着平常心,阅读他们国家最近一千年的历史,而不感到愤怒和痛苦吗?
在这种情况下,印度人只好退缩到幻想中,躲藏到宿命论里,把人间的一切交给上天(好几所大学开设占星学的课程),然后站在一旁,抱着冷眼旁观的态度,眼睁睁看着世界其他国家日愈进步,心里安慰自己说,这一切我们早就经历过了,没什么了不起。

《幽暗国度》的笔记-第239页 - 废墟狂想曲

处于权力巅峰的英国人,给人一种演戏的感觉:扮演英国人——某一个阶级的英国人。现实隐藏戏剧,戏剧隐藏现实。

《幽暗国度》的笔记-第252页 - 第三部之第八章——废墟狂想曲

注释——加缪的《反抗者》:反抗的问题……只对生活在西方社会的人有意义……由于政治自由理论的兴起,在我们社会中,人们越来越察觉到人的价值,而政治自由理论的实践,也使得人们对现存体制越来越感到不满……这个问题牵涉到人类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日益增长的自觉。事实上,对印加人和印度教贱民而言,这个问题根本就不存在,因为他们的传统文化早就替他们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相信,传统是神圣的。在一个把某些事物奉为神圣的社会中,反抗的问题根本无从产生,因为这样的社会不可能出现真正的问题,一切问题都已经有了答案。玄学被神话取代。人世间不再有任何问题,只有永恒的答案和评论,而这些也许是属于玄学的范畴。

《幽暗国度》的笔记-第3页 - 印度之旅序曲:申请一些证件

就在这样的一个国家,而不是在希腊,东方世界正式展现在我眼前:脏乱、盲动、喧嚣、突如其来的不安全感——你突然发现,四海之内皆非兄弟,你的行李随时都会被人摸走。

《幽暗国度》的笔记-第262页 - 废墟狂想曲

印度和英国之间的这场邂逅,终归破灭,它在双重的幻想中落幕。新的觉悟使印度人不可能回到从前,他们对“印度民族性”的坚持,却又让他们无法迈开大步向前走。在这个国家,你也许找得到一个自从莫卧儿时代以来就不曾改变过的印度,但事实上,它已经改变了,而且改变得非常彻底。你也许会认为,印度模仿西方所取得的成果是积极正面的,直到你发觉(有时感到很焦躁,有时感到很不安):东西方之间的全面沟通和交流,是不可能的;西方的世界观是无法转移到印度的;印度文化中依旧存在着一些西方人无法进入的层面,可以让印度人退守其中。在今天的印度,消极的东方世界观和积极的西方世界观都已经被稀释、冲淡了,两者互相制衡。西方文化对印度的渗透不够彻底,英国人试图改变印度人的信仰和文化,结果却知难而退。印度的力量和印度的生存能力,来自消极的世界观,来自印度人特有的近乎本能的生命延续感。这种人生观一旦被稀释,就会丧失它的力量。在“印度民族性”的概念中,生命延续感注定会丧失。创造的欲望和动力消退了,印度人得到的不是生命的延续,而是生命的停滞。这种现象,反映在“古代文化”建筑物中,反映在许多印度人感叹的生命元气的丧失(其实,这主要是心理上的,而不是政治和经济上的),反映在邦迪和他那群朋友的政治闲谈中,反映在“俱卢之野”寺庙的石雕里——一群死气沉沉的马和一辆静止不动的战车。湿婆神早已不再跳舞。
邦迪是一位“箱贩”:新贵族阶级,不是政客和公职人员,而是在外国公司服务的企业主管。
详见第二章《阶级》

《幽暗国度》的笔记-第225页 - 第三部之第八章——废墟狂想曲

历史事实并没有刻意被湮没打压,以保存印度作为一个完整国家的观念。这些事实全都被接受,但也全部被漠视。来到印度以后,我才发觉,这是印度人待人处世的典型的退隐态度的一部分:对显而易见的事实视若无睹。这种心态,在其他民族中肯定会引发精神错乱,但印度人却把它转化成一套博大精深、强调消极、超脱和接受的哲学。

《幽暗国度》的笔记-第125页 - 第二部之第五章——达尔湖中的童话屋

云层笼罩着群山,有时直逼湖岸,有时飘散进山谷中,一团团,一絮絮。坐落在商羯罗查尔雅山顶、矗立在我们头顶上一千英尺处的寺庙,这会儿隐没在云雾中。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婆罗门僧侣头上戴着毡帽,身上披着红褐色毯子,怀里揣着一只小炭盆,孤零零坐在山顶的寺庙里。

《幽暗国度》的笔记-第302页 - 第三部之第十章——紧急状态

他说,他有个女儿在英国念书,经由电视或其他教育传播媒体的报道,她的同学们得知,印度这个国家所有城市的老百姓都不穿鞋子,不洗澡,也都不住在房屋里。“爸爸,这是真的吗?”这个哀伤的小女孩质问她父亲。从此,这位行政长官辖区内的所有工匠都必须制造鞋子和肥皂。

《幽暗国度》的笔记-第173页 - 第二部之第六章——中古城市

克什米尔人那中古世纪式的思维只能看到延续性,这种思维如此顽固。它存在于这样的一个世界中:尽管历经沧桑,这个世界依旧保持它的和谐与秩序,依旧可以被人们“视为当然”。这样的思维只重视事物的延续性,从不曾发展出历史意识——历史意识是一种丧失感,也从不曾发展出真正的美感意识——那需要天赋的评鉴能力。这种思维把自己封闭起来时,这种缺失会使它感到安全。一旦暴露出来,它的世界就会变成童话中的桃花源,显得无比脆弱。从克什米尔祈祷曲到斯里兰卡电台广告曲,只需切换收音机频道。把克什米尔玫瑰转换成一盆熟料雏菊,也只是举手之劳而已。

《幽暗国度》的笔记-第79页 - 第三章 来自殖民地的人

行动一旦沦为象征,标签就变得格外重要——对人、对事物、对地方都是如此。1962年的印度,却让人如此熟悉。

《幽暗国度》的笔记-第311页 - 第三部之第十一章——返乡记

P311-312“这是一座婆罗门村庄!”随行的官员忍不住赞叹起来。
……
“婆罗门阶级的子女,果然很大方!”随行的官员又低声赞叹起来。
……
瞧,他的姿势多优雅,他的身体多苗条细致!在人口稠密、贫穷脏乱的印度,这种令人眼睛一亮的人体美,究竟是怎样保存下来的呢?这些人属于婆罗门阶级。他们只需花点小钱,就可以租到肥美的田地。
P317我心目中的杜比家族族长,可不是这么一个骨瘦如柴、满脸谄笑的人物。他脸上硬挤出的笑容,使他的表情看起来更加阴森可怖。一团白色的黏糊糊的唾液凝聚在他的嘴角,看起来很恶心。

《幽暗国度》的笔记-第250页 - 废墟狂想曲

独立后厉行民族主义的印度,它的建筑物,在精神上,却非常接近英国殖民政府的建筑物:两者都试图表现兴建者的自我意识。这些建筑物看起来很滑稽,但也让人感到悲哀。它们不属于印度。它们只反映出现代印度人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一种虚夸的、假惺惺的虔敬。这些建筑物欠缺活力。就像印度各地的古迹和废墟,这些建筑物流露出的是一种虚脱感,它们代表的是一个迷失方向的民族。它们给我们的感觉是:历经无数世纪的改造,印度人的元气终于枯竭了。

《幽暗国度》的笔记-第127页 - 第二部之第五章——达尔湖中的童话屋

满湖的鱼儿,四处出没——站在热闹的河滨浴场上,你可以看到成群鱼儿悠游在河阶下清澈的湖水中。在晴朗的日子里,你会看见渔夫们三三两两,散布在湖中,仿佛行走在水面上似的:他们伫立在那一艘艘静静荡漾的“施客啦”船舷上,举起手中的三尖鱼叉,凝视着湖水,眼神锐利得就像栖停在杨柳树上的一群翠鸟。

《幽暗国度》的笔记-第328页

直到返回伦敦,身为一个无家可归的异乡人,我才猛然醒悟,过去一年中,我的心灵是多么接近消极的、崇尚虚无的印度传统文化,它已经变成了我的思维和情感的基石。尽管有了这么一份觉悟,一旦回到西方世界,回到那个只把“虚幻”看成抽象观念,而不把它当做一种蚀骨铭心的感受的西方文化中,印度精神就悄悄地从我身边溜走了。在我的感觉中,它就像一个我永远无法完整表达、从此再也捕捉不到的真理。

《幽暗国度》的笔记-第88页 - 来自殖民地的人

《爱经》指出,在十五种情况下,通奸是被允许的,
其中第五种情况是“这种关系必须是安全的,而且能为当事人带来一笔财富”
印度人还是挺开放,挺能享受本质的乐趣嘛

《幽暗国度》的笔记-47第二章 阶级 - 47第二章 阶级

《幽暗国度》的笔记-第225页 - 第八章,废墟狂想曲

历史事实并没有可以被湮灭打压,以保存印度作为一个完整国家的观念。这些事实全都被接受,但也全都被漠视。来到印度,我才发觉,这是印度人待人处世的典型隐退态度的一部分:对显而易见的事实视若无睹。这种心态,在其他民族中肯定会引发精神错乱,但印度人却把它转化为一套博大精深、强调消极、超脱和接受的哲学。此刻撰写这本书,在探索内心,自我反省的过程中,我终于体悟,这套哲学有一大部分从小就融入我心中,成为我的人生观最重要的一环。长期居留英国,身心遭受各种压力,在这套哲学影响下,我扬弃了狭隘的国家观念,不再对任何团体效忠——除了对个人。它让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是人海中的一座孤岛。它教导我,如何保护心中仅存的一些美好纯洁的东西,不让它们遭受各种外在的、腐败的力量玷污。

《幽暗国度》的笔记-第240页 - 废墟狂想曲

位于地球另一端的特立尼达,才是真正的帝国创造物。定居在这座岛屿上的许多种族,全都接受英国的统治、英国的制度和英国的语言,从不曾经提出异议。然而,表现在印度的那种 “英国风“和”英国民族性“,在特立尼达却完全看不到。在我看来,这就是印度殖民政治最诡谲的特质:矫揉造作,以凸显”英国风“——感觉上,仿佛整个国家都在演戏,而演出的戏码竟是一出狂想曲。

《幽暗国度》的笔记-第133页 - 第二部之第五章——达尔湖中的童话屋

阿里的口味开始改变了。他迷上了广告歌,爱死了电影主题曲。这些歌曲代表的是现代的、山外的世界——那些穿扮入时、荷包饱满的印度游客就是打从那儿来的。克什米尔音乐属于湖泊和山谷,跟山外的音乐相比,未免显得过于粗糙土气。原来,我们的童话国度竟是这般脆弱,简直不堪一击。

《幽暗国度》的笔记-第79页

奈保尔会被印度拒签吧:D

《幽暗国度》的笔记-第218页

以往我总是以为,激情是一种天赋,不是每一个人都拥有的。现在我却觉得它是一种奇妙而复杂的机缘,每个人一生中总会遭逢的。

《幽暗国度》的笔记-第146页 - 第二部之第六章——中古城市

酷暑天,湖泊北岸的山脉从早到晚笼罩在烟霭中,灰蒙蒙一片。太阳下山时,谷中弥漫着琥珀色的霞光,暮霭苍茫,一缕缕烟霭飘荡在湖中的白杨树丛间。每一株树木,轮廓都十分鲜明。从商羯罗查尔雅山顶眺望,烟雾缭绕的斯利那加城,远远看来就像一座巨大的工业城镇,矗立城中的一株株白杨,乍看就像一根根高耸的烟囱。斯利那加城前方,阿克巴城堡雄踞在湖中央一座赭红山丘上,映照着落霞,气象万千。太阳悬挂在城堡左边的天空——原本白灿灿的一轮,这会儿已经转变成淡黄色,湖畔群山,灰蒙蒙一路绵延到远方天际,终于隐没在暮霭中,再也望不见了。

《幽暗国度》的笔记-第119页 - 第二部之第五章——达尔湖中的童话屋

P119他打赤脚,上身穿着一件脏兮兮、紧绷绷的灰色套头毛衣、下身系着一条宽大的白色棉裤,腰间扎着一根绳子。这个男子头上戴着一顶松垮垮的、羊毛编织的睡帽。这使他整个人看起来非常古雅,让人想到莎翁剧中的工匠。
P121莎翁剧中的工匠是不戴睡帽的。这家伙看起来反倒比较像童话中的人物——伦伯尔士迪特斯金或白雪公主手下的一个矮人。(关于亚齐兹的人物描写)

《幽暗国度》的笔记-第158页 - 第二部之第六章——中古城市

那是一本典型的印度教科书,课文全部采用问答方式。书上说,种姓阶级制度的一个优点,是它能够让人们的血统保持纯洁,而葡萄牙人在印度的势力之所以衰微,原因之一是他们实行异族通婚制度。(关于种姓制度)

《幽暗国度》的笔记-第149页 - 第二部之第六章——中古城市

(关于宗教)
P149“那座古迹,看到没有?”担任向导的克什米尔工程师伸出胳臂,指着十六世纪末叶阿克巴大帝建造的那座矗立在达尔湖中央的城堡,对我们说:“这座城堡是五千年前兴建的。”
P150身为逊尼派穆斯林的亚齐兹,笑嘻嘻地告诉我们:“什叶派并不是真正的穆斯林。”然而,到了第七天早晨,打开收音机,听到播音员讲述大家早已耳熟能详的卡尔巴拉事件时,亚齐兹却哭了。他越哭越伤心,脸上的五官扭曲成一团。他冲出餐厅,边跑边嚷道:“我忍不住哭了,我不喜欢听到这个故事。”
P153他用血淋淋的背脊换来这项特权,把枯燥单调的修行转变成一场壮观而惨烈的表演。
表现在乩童身上的狂热,源自一个单纯的过度简化的认知:宗教只是一种庆典和仪式而已。亚齐兹说过: “什叶派信徒不是真正的穆斯林。”他一边向我们示范,一边说,什叶派信徒祈祷时,是以这种方式弯腰俯首,和真正的穆斯林截然不同。他认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比较接近,跟印度教的距离就已经远了,因为基督徒和穆斯林都实行土葬。“可是亚齐兹,很多基督徒选择火葬呀。”“这些人不是真正的基督徒。”一位医科学生向我们解释伊斯兰教和他最厌恶的教派锡克教之间的差异。他说,穆斯林宰杀牲畜时,一面念经,一面放血,让它慢慢死亡,而锡克教徒拿起刀来,一刀便砍下牲畜的头颅,连经也不念一句。他伸出手来画了一下,忍不住摇摇头,用手捂住脸庞。
P154于是,穆斯林说:“俄国人把人造卫星放在白马背上,让它带上天空。”不管怎样,教徒的信心终会恢复,因为比起教义衍生的仪式,教义本身并不那么重要。对这些人来说,比起进化论,有些教徒的主张(譬如说,妇女可以不戴面纱)更加可怕,更应该批判和封杀。
这些仪式和习俗,并不是经过千百年慢慢发展出来的。一个外来的征服者,一夕之间,把整套仪式强加在被征服的民族身上,取代另一套仪式——后者,毫无疑问也曾一度被认为不可改变,无可替代,但如今却连一点痕迹也没遗留下来。克什米尔人特有的、中古世纪式的思维,能够把一座数百年前建造的城堡,随随便便说成具有五千年历史。同样,他们也有本领把三四百年前发生的事件遗忘得一干二净。就是因为欠缺历史意识,他们才那么容易改变宗教信仰,而且改变得极为彻底。

《幽暗国度》的笔记-第92页

印度毁了甘地。他变成了“圣雄”。印度人敬仰他的人格。至于他一生所传达的讯息则无关紧要。

《幽暗国度》的笔记-第231页 - 第三部之第八章——废墟狂想曲

吉卜林很珍惜这种机缘。俱乐部会员的赞许和认可,对他来说非常重要:他是为这些人写作,而在他的小说中,情节总是跟俱乐部有关。他那独特的坦诚和他身为一位诗人般的 “盎格鲁—印度”编年史家的价值,就展现在这些作品中。然而,这也正是他特有的弱点,因为他只使用俱乐部的价值观,描写俱乐部发生的事,这样做只会让他自己和俱乐部的真面目,暴露在读者眼前。
……
在今天的读者看来,她身边那些男人对她的仰慕显得有点小家子气、有点感伤。但这个圈子——王后、朝廷和弄臣,却显得那么的完整、齐全。不管我们赞同与否,这些人创造出一套体制,让他们能够存活在特殊的异国环境。

《幽暗国度》的笔记-第5页 - 印度旅行之序曲:申请一些证件

在开往埃及首都开罗的火车上,那位坐在过道对面的先生忽然清起喉咙来,一连咳了两声。他鼓起腮帮子,用他那根无比灵活的舌头,把嘴里的那团浓痰卷成一颗小球,然后伸出拇指和食指,从口中撮出这颗痰球,凑上眼睛,仔细观察了好一会儿,才把它放在手心上缓缓揉搓着,直到它消失。

《幽暗国度》的笔记-第259页 - 第三部之第八章——废墟狂想曲

P259长篇小说是西方特有的文学形式。它反映出西方人对人类处境的关怀,描写的是此时此地的现实生活。在印度,有思想的人是不屑探讨现实生活的。他们认为,作家的责任是满足拉达克里希南所说的“人类对精神世界的基本需求”。
P261充斥印度文学和电影的温情与感伤,所反映出的却是逃避现实的心态——印度作家把冷酷的现实简化为温馨美好的情感。印度式的滥情和西方作家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完全是两码事。

《幽暗国度》的笔记-第206页 - 第二部之第七章——进香

“我们来这儿,可不是为了观看一根阳具,”一位香客说,“我们是来求取精神经验的。”
精神经验!蹲在洞窟中,聆听着满洞回响不停的叫嚷声和脚步声,愣盯着满地湿漉漉的垃圾,眼角瞅见一拨接一拨攀爬上来的进香客(对我来说,他们的人数比壮阔的山川景色还要令人感到震撼迷惑),我只觉得头昏眼花。不寻常的自然变化增长是一个精神象征。一旦增长失败,它就变成了象征的象征——这种螺旋式的、莫名其妙的逻辑,让我感到窒息。

《幽暗国度》的笔记-第125页 - 第二部之第五章——达尔湖中的童话屋

P125市集中,买卖双方总是争吵不休,仿佛随时都会干上一架,但那些动作——挥舞拳头、抬高嗓门、气咻咻把船划走、回头破口大骂、在人们劝说下又把船划回来、继续讨价还价——全都只是湖中市集的交易方法,不值得大惊小怪。一整天,湖上船只穿梭不停。贩卖奶酪的男子穿着一身白衣,活像一位祭司,端坐在船上那一堆堆圆锥形的白奶酪前,不停摇着手上的铃。他坐在遮阳篷下,划船的伙计坐在船尾,忍受风吹日晒。卖牛奶的妇人浑身戴着首饰,珠光宝气:好几枚银耳环从她那两只肥大的耳垂悬吊下来,乍看就像一长串钥匙。卖糖果糕饼的男子,把货物全都装在一个红色箱子。这位“小圆面包和奶油”贩子,每天都会跑来旅馆叫卖。他那艘“施客啦”船板上写着一个大大的N。“美——丽的花儿!奇——妙的花儿!可——爱的花儿!”这是花贩布尔布尔的叫卖声。他的玫瑰使我们的房间一整个礼拜弥漫着香气。他的香豌豆花,买回来那天就枯萎了。他建议我们在花上撒一些盐巴。我们照做,但香豌豆花依旧熬不过一天就凋谢了。我们为了这件事吵起来。尽管如此,我每天清晨还是期盼看到他那艘“施客啦”载满船五彩缤纷的花卉,驶过我们旅馆门前。可惜,旅游季节正式展开后,他就离开这个湖泊,转移阵地,到聚集着A级船屋的纳金湖卖花去了。警察局的“施客啦”在湖上日夜穿梭巡逻——警官端坐舱中,划船的小警察蹲在船尾。漆成红色的邮船“施客啦”船舱中,职员盘着腿,坐在一张低矮的办公桌前,卖邮票,盖邮戳,不时摇一摇铃,忙得不亦乐乎。在湖中做生意的每一位商人,手下都有一个负责划船的伙计,而这个伙计往往只是一个七八岁大的小孩。但我们并不会觉得这样做很残忍。这儿的孩子,就像不久前世界其他地区的孩子,在穿着、外表和谋生能力上,都像一个成年人——具体而微的成年人。每天深夜我们总会听见这些小孩唱着歌,抖擞精神,一路把船划回家。(关于湖上市集)

《幽暗国度》的笔记-第89页

人人只为自己的“功能”负责,而功能是每个人和上帝之间的私人契约。实现一己的功能,就是实现《薄伽梵歌》所倡导的无私精神。这就是种姓阶级制度。毫无疑问,刚开始时,它是农业社会的一种有效的分工,但如今它却分隔“个人功能”和“社会义务”,分隔“职位”和“责任”。……它使印度人热爱演说。它使印度人耽于姿态和象征性的行动。

《幽暗国度》的笔记-第328页 - 尾声:奔逃

直到返回伦敦,身为一个无家可归的异乡人,我才猛然醒悟,过去一年中,我的心灵是多么接近消极的、崇尚虚无的印度传统文化,它已经变成了我的思维和情感的基石。尽管有了这么一份觉悟,一旦回到西方世界,回到那个只把“虚幻”看成抽象观念,而不把它当作一种蚀骨铭心的感受的西方文化中,印度精神就悄悄地从我身边溜走了。在我的感觉中,它就像一个我永远无法完整表达、从此再也捕捉不到的真理。

《幽暗国度》的笔记-第258页 - 第三部之第八章——废墟狂想曲

印度独立后,官方继续使用英语,但这肯定会在印度人心理上造成莫大伤害。
……
这一来,效率肯定会降低。更严重的是,它会在行政官员和老百姓之间树立起一道藩篱,而且,它会妨碍印度人寻求自觉。在政府机关被迫使用英语的印度公务员,常会显露出一脸惊慌、手足无措的表情。

《幽暗国度》的笔记-第50页 - 第一部之第二章——阶级

“做你分内的事,即使你的工作低贱;不做别人分内的事,即使别人的工作很高尚。为你的职守而死是生;为别人的职守而生是死。”这是《薄伽梵歌》的一段经文。早在荷马的《尤利西斯》之前一千五百年,印度的史诗已经在倡导阶级观念了,而它的影响力一直维持到今天。在旅馆负责整理床铺的服务生,若被客人要求打扫地板,他肯定会觉得受到侮辱。在政府机关的文员,决不会帮你倒一杯开水,就算你昏倒在他面前,他也无动于衷。你如果要求一个建筑系学生画图,他肯定会把它当作奇耻大辱,因为在他看来,身为建筑师却从事绘图员的工作,不啻是自甘作践。

《幽暗国度》的笔记-第144页 - 第二部之第五章——达尔湖中的童话屋

中午时分,天空忽然沉暗下来,随即乌云密布,放眼望去,只见藏青色的群山倒映在湖水中。狂风骤起,哗啦哗啦横扫过湖面,翻卷起荷叶,鞭打着杨柳,摇荡着湖中一丛丛芦苇。下雨了,气温陡然下降。湖中的空气变得冷飕飕的。巴特先生冒着大雨从城里赶回来。他头上那顶毡帽淋了雨,湿漉漉,毛茸茸,闪烁着水珠。他身上那件夹克沾满雨水,衬衫下摆滴滴答答流淌着雨珠儿。他拱起肩膀,缩起脖子,把脸庞埋藏在翻起的领子里。我看见他踩着花园中铺着的木板,慢吞吞地朝厨房走去。他脱掉鞋子,钻进屋里。我回到书桌旁,一边工作,一边竖起耳朵,倾听楼上的脚步声。我以为巴特先生会打着赤脚走上楼来,向我报喜。但他一直都没有露面。
我再也忍不住了,只好问亚齐兹:“巴特先生到底拿到通行证没?”
“拿到了!一个星期。”

《幽暗国度》的笔记-第243页 - 废墟狂想曲

印度人不愿正视他们的国家面临的困境,免得被他们看到的悲惨境况逼疯。这种心情我们能体谅。同样,我们也能够理解,为什么印度人欠缺历史意识——有了历史意识,他们还能够继续蹲在古迹和废墟中,照常过他们的日子吗?

《幽暗国度》的笔记-第85页

阶级是一种奖惩制度。印度的种姓阶级把每个人禁锢在他的身份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不牵涉到奖惩,职务和责任就变得无关紧要。所谓“人”,就是他对外宣示的身份和功能。

《幽暗国度》的笔记-第93页 - 来自殖民地的人

甘地一直是个矛盾的悲剧性人物。印度民族主义脱胎自印度教复兴运动,而甘地曾大力支持的这种宗教信仰复兴却使他的改革遭受挫败。在政治上他是成功的,因为他广受印度民众爱戴和敬仰;在改革上他是失败的,而这同样因为他太受尊敬。他的挫败,全都记录在他的著作中——直到今天,甘地依旧是外国人游览印度的最佳向导。这种情况就像南丁格尔在英国变成了圣徒,她的雕像伫立在英国各个角落,她的名字挂在每个英国人嘴边,但她当初所描述的医院却还是老样子,一点都没改善。

《幽暗国度》的笔记-第236页 - 第三部之第八章——废墟狂想曲

P236-237, 239-240英国人观看世界的清晰、敏锐的眼光,突然变得晦暗、迟钝。英国民族性确立了,此后它将成为英国人衡量、评估世界一切事物的准绳。
……
这群作家越来越不愿意探索自己的心灵,他们只想报道他们的“英国性”。
……
过去一百年间,英国文学中出现的一些奇异的、令人费解的缺憾,追根究底,实在可以归因于这种依赖:太过重视和强调已经确立的、令人心安的事物。
……
但对于这座现代化、机械化的城市以及它所承受的种种压力和挫折,英国作家却视若无睹,鲜少着墨。而这正是美国文学中一再出现的主题:这些没有根的人生于城市,死于城市,“宛如传说中槲寄生,虚悬在两株橡树中间,一株是住宅,另一株是办公室”。这是一个重大文学主题,不应该只属于美国,但在举国上下沉迷于自恋中的英国,它却被简化为银行职员的形象:准时上下班,做事一板一眼,偶尔闹点小玩笑。
……
福斯特的批判一针见血。他揭露了一个沉迷于工业和帝国势力中的民族的神话中蕴藏的矛盾。英国占据乌干达,跟汤姆•琼斯这号人物根本扯不上关系,就像你不能把吉卜林的短篇小说,和同时代的小说家哈代的长篇小说相提并论。处于权利巅峰的英国人,给人一种演戏的感觉:扮演英国人——某一个阶级的英国人。现实隐藏戏剧,戏剧隐藏现实。
这种特质,固然使英国人博得某些人的好感,但也招致另一些人的批评:英国人太虚伪。
……
预估的、随时可以调整的神话(辛普森餐馆的亚当斯牧师、在乌干达或印度操劳的帝国建立者)和现实之间,永远存在着一段差距。滑铁卢战役结束后很久,英国才出现一个沙文主义的军国主义时期——肇始于克里米亚战争,终结于英国在南非的挫败。直到大英帝国建立后,商人和行政人员作为帝国建立者的观念才产生,而我们的小说家吉卜林,却板起脸一本正经地号召全世界的统治者,参与这项伟大的建设。这是清教徒演的一出戏。在“老家”英国,它创造了伦敦市斯特兰德街的辛普森餐馆。在印度,它创造了西姆拉城——英国殖民政府的夏都。

《幽暗国度》的笔记-第188页 - 第二部之第七章——进香

神祗被供奉在洞窟中:一根巨大冰冷的阳具。印度教的哲学思维是那么高超繁复,而它的仪式却又是那么原始单纯。四大皆空的观念和阳具崇拜,其间并无任何关联。它们源自不同的反应层次。但印度教从不弃绝任何东西,而这种做法也许是对的。洞窟中的那根阳具一直留存到今天,但香客们并不把它当作男性生殖器官,而把它看成湿婆神的面相和生命的延续。这两者都是印度的象征。每次出门旅行,穿越印度那荒凉残破的乡野时,我总是觉得,在这块土地上只有生殖力量依旧保持它的功能;它脱离了它的工具和牺牲品——人类,单独存在。被它贬损摧残得不成人形的印度教徒,却依旧把它的标记看成欢乐的象征。


 幽暗国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