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暗国度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7
ISBN:9787544264471
作者:(英)V.S.奈保尔
页数:336页

作者简介

★ V.S.奈保尔将深具洞察力的叙述和不受世俗侵蚀的探索融为一体,迫使我们去发现被压抑历史的真实存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
★有一种人远离了故乡,却比故乡的任何人都更了解那里。V.S.奈保尔就是这里面最杰出的人。——时代周刊
★ 在许多方面,与其说《幽暗国度》是关于印度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奈保尔自己的书。——Gillian Doolye
★ 印度之行使奈保尔发现了他真实的无家程度。——保罗•索鲁(美国作家)
V.S.奈保尔首次踏上印度——他祖辈的家园,这个隐藏在幽暗阴影中的国度。奈保尔从孟买上岸,一路经过德里、加尔各答、克什米尔,最后来到外祖父的故里。这个有着暧昧身份的异乡人与过客,见到的是无处不在的贫困丑陋,感受到的是震惊、愤怒、失落。在奈保尔一贯的嬉笑怒骂与孤傲冷漠中,后殖民情境中这个幽暗国度所展现的乱象令人何等无奈,何等绝望!
一年的印度之旅,唯一的收获是:印度属于记忆,一个已经死亡的世界。

书籍目录

印度之旅序曲:申请一些证件
第一部
第一章想象力停驻的地方
第二章阶级
第三章来自殖民地的人
第四章追求浪漫传奇的人
第二部
第五章达尔湖中的童话屋
第六章中古城市
第七章进香
第三部
第八章废墟狂想曲
第九章枕上的花环
第十章紧急状态
第十一章还乡记
尾声:奔逃

编辑推荐

《幽暗国度》为“21世纪最无可争议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经典杰作,“印度三部曲”第一部。奈保尔以一个异乡人的身份回到其出身地的母国印度,却惊愕地发现这片幽暗国度只属于记忆,属于一个已经死亡的世界。作为当今英语文学中泰斗级的大作家,V.S.奈保尔对此次印度之旅的自评:“印度对我是个难以表述的国家,它不是我的家也不可能成为我的家,我对它却不能拒斥与漠视;我的游历不能仅仅是看风景。一下子,我离它那么近又那么远。”

内容概要

V.S.奈保尔(V.S.Naipaul):
英国当代作家,文化巨匠。1932年生于特立尼达岛上一个印度移民家庭,1950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毕业后迁居伦敦。
50年代开始写作,作品以小说、游记、文论为主,主要有《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米格尔街》、《自由国度》、《河湾》与“印度三部曲”等。其作品在全球享有盛誉,半个世纪里,将里斯奖、毛姆奖、史密斯奖、布克奖、第一届大卫·柯恩文学奖等收入囊中。1990年,被英国女王封为爵士。200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有一种人远离了故乡,却比故乡的任何人都更了解那里。V.S.奈保尔就是这里面最杰出的人。——时代周刊V.S.奈保尔将深具洞察力的叙述和不受世俗侵蚀的探索融为一体,迫使我们去发现被压抑历史的真实存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

名人推荐

在许多方面,与其说《幽暗国度》是关于印度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奈保尔自己的书。——Gillian Doolye印度之行使奈保尔发现了他真实的无家程度。——保罗•索鲁(美国作家)


 幽暗国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从十年前奈保尔得奖的那一天,就一直在听说他如何失去了根,他一只在寻找身份认同什么什么。但这种感觉却一直没有发自心底。后来在读《半生》的时候,这种感觉才第一次到来。而在重读印度三部曲的时候,终于明白,奈保尔为什么用一种苛刻得甚至让人愤怒的心理来看印度的原因了。印度人动不动撅起屁股在街边拉屎,基本上要以家里有一间厕所为荣,到处充满混乱与垃圾。。。但这不是印度。《幽暗国度》其实是奈保尔偏见里的印度,不那么准确的印度,甚至是他希冀之外的印度。但让人惊叹的,是他写这书时不过三十多岁。文字。观察。真的令人惊叹不已。难怪有人说从60年代就已注定要得那个大奖。一部好作品。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花了半个月看完…mark.2016.3.12
  •     这本游记有些章节太过啰嗦无趣。有很多作者个人对印度的见解。
  •     无法理解的印度文化
  •     奈保尔这本书游记像剖析60年代印度文化的书籍,笔下真实的反应了印度60年代现状,与当代中国有许多同病相怜的地方,政治腐败,有钱人移民。
  •     湖中小岛上的旅店。
  •     感觉奈保尔的声音角色在书中特别可爱。
  •     Linda或者Diana如何看待曾经作为翠花或者三妮生活的故土?
  •     一方面是对印度贫穷和衰落的嫌弃,一方面又是基于乡愁和血缘的柔情。现实让前者占据压倒性优势,后者却因为童年的情感时不时冒出头来。
  •     成功之后再返乡,只能奔逃。
  •     Naipual总是在我期望而又失望时带来一丝安慰。这复杂费解的国度。
  •     like a picture
  •     断断续续看了好久,到现在还是有一点没看完。作者虽然讲的是上个世纪的印度,可阅读的过程不止一次的让我想起现在的中国。什么时候我才能进步?
  •     很有意思。好奇50年前的印度和现在有多大的区别
  •     那还是1964年。
  •     豆瓣上竟然只有一篇长评,而且都不算评论……
  •     奈保尔回想自己的童年,反思自己的宗教观与社会价值观的塑成与再塑成,把他自己的环境(特立尼达岛的印度人)与本土的人进行对比与割裂。印度的历史漫长而充满疮痍,恰如同它的国土遍布着废墟。英国殖民了印度,然后他们离开,独立无法抹去殖民者带来的痕迹,“英国精神”以徒有其表、只剩形式的方式留在了这里,而印度人民又是那么健忘,过不了多久就会忘记他们的所学与所求。“模仿(mimicry)也许是太苛刻的一个字眼,不太适合用来描述影响印度社会那么深远、那么广泛的那些个东西……——比较适当的字眼也许是精神分裂(schizophrenia)”——这是奈式幽默,他先是把印度称为Anglo-India,随后在深入这个社会,深入冲突与民族内在精神之后意识到,他发现了一个古老、疲惫而不自知,逐渐往失落而去的国度。
  •     可以看作是游记吧?在此之前我觉得何伟是很好的,看到奈保尔之后何伟还是差了一截。这就是功底呀。
  •     西方偏见还蛮重的印度描写,对于虚无的宗教和殖民地后遗症和历史顽疾的一个讽刺型游记。
  •     本来想了解一下印度这个神秘国度的文化,幽暗国度描述的是60年代不堪的印度,政教合一的历史遗留问题给整个民族带来的愚昧无知正在迫害着未开化的印度人民!现在还想看看近近几年印度的状况,不知看什么书?不太想看这类游记了,太拖沓不够深入。
  •     结果只是再一次验证了“我果然无法对印度的任何方面产生兴趣”,甘地不行,奈保尔不行,傅真不行,以及一切去“垂死之家”做义工回来写书的人们都不行。
  •     谁不嫌弃故土,谁都嫌弃,但我所以为的“嫌弃”应当建立在在故土受到政治迫害、非人性的压迫后,逃到较民主的人权国家感受到这种在生活状态下的差距,从而表达的“嫌弃”。类似于奈保尔这样带有偏见的“嫌弃”印度的混乱街道的肮脏种姓之间的仇恨,实在显得作者肤浅市侩,让人读了也嫌弃他。
  •     受不了那种自以为是高高在上的语气
  •     已读,印度文明的特点淋漓尽致,可以再看一遍的好书
  •     细致的景、物,悲戚纠结的情。到底文人,如果从历史起源来看,应该多点信心。
  •     迷失自我的印度之行。
  •     这版是李永平翻译的!!!!
  •     新年70本之47。奈保尔的文笔真是无话可说,更可喜的是,翻译的译笔也异常出色。作为一个寻根的游子,奈保尔的观察深刻而冷酷,虽然免不了一些西方的价值观,但对于贫穷,对于贫穷下的人性,有独到的见解。西方人一向对印度的民主寄予厚望,但那是面上的观察,奈保尔深入到下层,看到了这个社会肌体中的痼疾,印度三部曲第一部,写得很精彩。
  •     细碎。
  •     有着印度血统的奈保尔对印度也是充满了批判,诚然,就算活在古迹中,贫穷不是美丽,总觉得相比何伟的游记还是少了些触动,更多着眼在人,进而剖析政治经济社会少了些
  •     我能想象作者从到印度感受到的震惊和不适应,到调整心情,努力去适应新的环境,但每一次觉着自己适应这个国家的节奏,但新的遭遇会把你所谓的适应击的粉碎,到最后举手投降放弃适应,落荒而逃。其实文化差异每个国家都有,但大多是缓慢体现,旅行途中未必能体会,印度式文化差异会让你在一到这个国家就感受到不适应。作者最后也没适应印度,也是落荒而逃。
  •     作者作为一位印度后裔却对故土有着如此深的偏见,这点让我还挺意外的,一向不喜欢带着偏见的写作,所以这本书读起来并不太舒服。其实在去印度之前就开始读这本书,但发现对自己的印度之行并无帮助就搁置了,回来这么久之后再拿起来读,发现作者的很多观点我依然不能认同。当然这本书写的是60年代的印度,与当今的印度确实也有很多差距,所以作为了解60年代的印度,大抵还是可以一读的。
  •     奈保尔的游记具有别人不可及的高度!而印度三部曲之一的幽暗国度比重访加勒比,大河湾,信徒的国度更加吸引我
  •     诺贝尔获奖者的书,并没觉得有什么经典之处,没有完整读完。
  •     嫌弃也罢,喜欢也罢,都是感情。
  •     现在在看印度系列的第二本 相比之下第一本真的是所看之处都超级新鲜新鲜之后是厌倦和嫌弃等到可以淡然面对的时候开始思考这一切因什么而起
  •     不太喜欢这一本,充满嫌弃的长篇游记,奇怪的是这个国家现在和几十年前比起来仍然没有改变。
  •     我其实不怎么喜欢这本书,读起来太沉重了。印度,埃及,曾经的中国都有亘古的文明,也都在在西方世界的倾轧下都经历过幽暗时期。我希望看到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我希望今天的印度和埃及人民能够建立真正的积极的国家。希望中国能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     “印度属于记忆。”中国也是
  •     更主题性的写法,尤其写克什米尔的第二部真是生动有趣。当然有很多高高在上的部分,但更多是出于西方视角还是婆罗门出身倒真不一定。对于自己的局限,乖张,甚至坏脾气都很坦诚,傲慢却绝不愚蠢。
  •     14:一开篇还是挺吸引我的,中间就弱了,结尾还马马虎虎。
  •     第二部分写得最好,湖畔的童话屋,旅馆里形形色色来来往往的人。精明狡黠、圆滑世故的亚齐兹;似主似仆、似友似伴的亚齐兹。
  •     开始喜欢这类读起来略带枯燥但深刻的非一般通俗类小说。今年会是在路上的一年,但仍旧会挤出时间好好读奈保尔的作品。每一个行为和每一次死亡,都为继起的生命奠定一个新的根基。
  •     信息有些过时,观点有些偏激;更喜欢后面的部分,有很多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对印度这个国家和奈保尔有了一些认识。
  •     西方姿态和机智深刻是奈保尔的一体两面,没办法分离的。李永平翻译的也好,相信翻译时也是心有戚戚焉。
  •     这本书带给我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延续和加深了我对印度这个神奇国度的兴趣,那种复杂又矛盾的魅力着实让人着迷;另一方面也再次坚定了我的想法,此生我应该是不会去印度旅行的~[冷汗][坏笑][坏笑]
  •     看过。
  •     一次抑郁的返乡之旅,即便奈保尔对印度几无好感、满腹牢骚、在印度的旅行途中所见所闻让他失望又痛惜。但他借此写出了绝佳的纪实文学作品,这本并不轻松的游记让人爱不释手。
  •     作者是因为找不到归属感,才对印度有这种“恨其不争”的愤怒吧
  •     第二本都快看完了,居然都忘记来签第一本。总得来说虽然自称婆罗门后裔,但奈保尔的思维和观点其实已经完全西化,旧国重游他其实就是以游客身份去吐槽种种。之前很鸡肋,但第八章的废墟狂想曲倒是看得很过瘾,印度人的思辨还是深入骨子里的。
  •     奈保尔笔下的印度比我想象的还要不堪。奈保尔没有掩饰,而是将他一年中所看到的这个破败、消极、苦苦挣扎的印度尽情付诸笔下。这个印度是脏的,大部分人解开裤子对着河流就开始大便;这个印度是等级分明的社会,甚至不仅仅是身份,连工作都是界定在框框之内,绝不越雷池半步,造就了一个消极而效率低下的社会;这个印度种族众多,宗教信仰众多,而互相之间却有着难以消解的对立、冲突、蔑视;这个印度宗教信仰地位崇高,却也有着盲目而形式主义的朝圣之旅;这个印度的官僚也有着类似专制主义的腐败与形象主义。奈保尔对印度的寻根之旅,他的身份使得他既像一个过客以一定的距离观察着,又因着血缘关系而又时而陷入情感之中,所以书中也时刻流露出他的偏见、愤怒、怜悯与蔑视。只是,正如他所说的,这些情感都是廉价的毫无用处,关键在于用心的感受。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