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讲记

出版社: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
ISBN:9787807233893
作者:明奘法师
页数:260页

作者简介

《圆觉经讲记》中,明奘法师特别将全经的要义及其特殊的思辨形式深入浅出地讲解和归纳,并结合自己研修中遇到的问题举例演绎帮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以最简要明析的方式,完整清楚地了解《圆觉经》的内容。《圆觉经》全称《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在经录中被列于大乘修多罗藏,后世更收入华严部。在禅门中因其显示的修行方便,处处与禅法相结合而传习甚广。《圆觉经》是可以彻底解决人生痛苦烦恼的经典,是指引如何修行成佛的经典。

书籍目录

自序前言第一章 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佛答文殊菩萨问第二章 以幻修幻幻离双遣——佛答普贤菩萨问第三章 修行渐次开悟证悟——佛答普眼菩萨问第四章 求无上觉先断轮回——佛答金刚藏菩萨问第五章 除爱断欲勤断二障——佛答弥勒菩萨问第六章 菩萨众生差别不二——佛答清净慧菩萨问第七章 修习净观妙法有三——佛答威德自在菩萨问第八章 二十五法随顺修习——佛答辩音菩萨问第九章 人我众寿四相虚妄——佛答净诸业障菩萨问第十章 真善知识四病皆除——佛答普觉菩萨问第十一章 安住道场修观成道——佛答圆觉菩萨问第十二章 顿教大乘广宣流布——佛答贤善首菩萨问后记

编辑推荐

  十二章组成,佛陀分别回答了十二位菩萨提出的有关修行的重要问题。《圆觉经》的核心思想是强调一切万法皆含摄于圆觉妙心,一切众生与外在环境,皆是圆觉妙心所变现的。此心本来具足,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这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本质实在。

前言

  佛法义理深奥,佛教源远流长,佛典浩如烟海。  两千五百年的佛教,无论从文化、宗教、信仰、民俗哪个层面都不容忽视,而两千年的中国佛教史更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改铸了中华民族心灵的发展史。  佛法义理深奥,毕竟不是不可深验之物。佛法的立义无非从人生的本然出发,揭示普世人类心灵的运行模式和规律,期以贪嗔痴的铲除,树以觉正净的极则,而所运用的工具却不离人人本具本有的身口意。戒定慧不是抽象的逻辑或哲学术语,而可以从生命的点滴把握和操守。于是,佛法僧不再是高处神圣殿堂的虚无缥缈之物,而平常安稳的存储于人人可见的心灵深处——或在青山古刹的婆娑树影之下,或在耳畔萦绕的梵唱吟咏之中,或在小窗独对的袅袅茶香之侧。  于是,佛教兴焉!无嵯峨巍然的丛林古刹,则何来不绝如缕的经声梵呗;无神圣俨然的雕像栩栩,何来经久的香烟缭绕;无往来奔走的古道禅僧,何来壮阔波澜的江湖!江湖在则宗派生,宗派生则经典繁,经典繁则阐述众。于是乎,由唐以后的印度佛教,成为江湖林立、宗派丛生的中国佛教。  如果说,释迦牟尼本人所运用的佛法是一条清澈而无尽无底的溪流,无论上中下根性的弟子人人皆可随缘得以啜饮甘露的话,那么中国祖师们所运用的佛法就是被截留蓄水的高峡大坝,或立意高悬令人非仰观不足以驻步,或铺陈博大非海量不足以横吞,或一泻千里足跟不稳不敢亲沾,或壁立万仞身非轻盈而不敢轻攀。  尽管如是,中国祖师们的教法,都并不越释迦牟尼佛陀的跬步。因为他们所依赖的是佛陀留下的经典,而他们把握的是释迦牟尼佛陀的心法。  《金刚经》,解空第一,而为禅宗五祖之后的勘验法宝;  《圆觉经》,十二圆觉菩萨,各个跻身补位,从幻离幻,是真非真,云驶月运,舟行岸移,成为中国文学中的奇葩。  《六祖坛经》,中国万千佛教徒中,唯一述而不作,却又被尊称为经的中国佛教第一经。  《维摩诘经》,不二直指,一默如然,拳掌在手,用处非一。倾倒唐宋多少文入学士。  《楞严经》,七处征心,八还辨见,还得本心,豁然开朗,不读不知心之所在,不坐(禅坐)不知心之历程。  《楞伽经》,百八问答,佛法精要,杂说纷呈,一悟荡然。达摩祖师西来将来,却不西去将去,留作师资传递,薪火绵绵。  《四念住经》、《大念住经》为佛陀亲口传授,唯一灭苦之道。为佛弟子,焉敢不知,焉能不知。  《大乘起信论》,真如总摄一心,赖耶囊括缘起,一心二门,三大四信,五行六度,中国佛教八大宗派同所共尊。  《中论》、《十二门论》,不来亦不去,不一亦不异,不自不他生,不共不无因。希腊的辩证,印度的因明,一一匍匐在智慧的足下。  《百法明门论》,百种心的烦恼,心王的运行,心所的迷失,不相应的夹杂,随眠的无奈,无为的静寂,一一在眼,娓娓道来。  《阿毗达摩论》、《清静道论》,原始佛教最核心的论著,阐明修学的原理,建立息心灭苦的次第,迈向生命的圆满与解脱。  以上八经五论,既可为研学佛法的总纲,亦可为修学佛法的枢纽。向上一招,百尺竿头常露祖师本意;退身密藏,海底深深不忘毗卢行处。  奘自侧身佛门,本意息心除影,随缘饮啄,去来无迹,行止随风。奈业力牵缠,屡逢多事之秋,因缘夏令营,际会禅茶会,倡导清静行,引介内观禅,行踪不定,去留难凭。丁亥夏,蒙三宝恩德,祖师护佑,于京北怀柔,把茅朝阳寺。此地幽林翠竹,青松绿柏,山水自然。日对窗前,无非花开花落;举目苍穹,不过云卷云舒。于是可以稍有安歇,课徒闲话。孰料谈者无心,听者有意,一殊、元殊、复殊、始殊四徒,闻久生心,欲于佛法佛教佛典爬疏个梗概,乃创意讲研上述八经五论;万文、象文、更文、新文四徒,发心整理讲经笔记,编辑成册,付梓流通。奘不慧且愚,冒开讲筵,设有所获,普施法界,若有不逮,罪归己身。  普愿:  闻者见者,远离痛苦之因痛苦之缘痛苦之业;  读者阅者,建立解脱之因解脱之缘解脱之业。  明奘  于朝阳寺丈室  2008年2月20日

内容概要

明奘法师,河北承德隆化人,1967年生,广州中山大学肄业。1995年 在柏林禅寺净慧老和尚座下出家,1996年在新加坡从净空老法师学习讲经。1999年冬从净慧老和尚座下接法,传承中国临济宗第四十五代法脉。1998年参与创办河北省佛学院并担任首任教务长。
多次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马来西亚大学等各大高校讲座,其参与组织策划的“生活禅夏令营”活动已经连续举办十五届,受到广大青年佛子的欢迎与好评。
明奘法师现任:
新加坡《佛陀教育》杂志主编
马来西亚《福报》杂志专栏作家
河北禅学研究所副所长
《禅》杂志编委会编委
昆明佛学会慈悲关怀委员会主席
陕西师范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客座教授
北京大学禅学社导师顾问
河北秦皇岛青龙县佛教协会会长
河北秦皇岛青龙祖山望海禅寺住持
云南玉溪释迦文化静享园园长
云南安宁八街三和寺住持
北京怀柔朝阳寺住持
浙江嘉兴南湖石佛寺筹建处主任
浙江嘉兴石佛禅修中心 创始人
国际善地禅修中心 创始人 导师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佛答文殊菩萨问  提要:文殊菩萨问佛陀,清净是成佛的第一步,如何能做到清净?大乘菩萨是如何发清净心的?佛陀回答,洞悉“无明”的空性本质。放下对四大和六尘的妄念,恢复我们本来的清净和不二随顺的圆满心性,方能成就佛道。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如是我闻”,所有佛经都有“如是我闻”。这是释迦牟尼涅槃的时候(涅槃就是功德圆满就要离开人间),阿难尊者哭了。他做了二十年的侍者,老师要走了,他很痛苦。其他佛的弟子就说,别哭,有些问题趁佛祖还在,一定要问清楚。实际上佛陀时候印度基本上是没有文字的,靠口耳相传。所以老师口述,徒弟们反复记诵,日子久了必然要出现一些争议。后来阿难就问,佛陀啊,日后我们要结集经典的时候怎么办呢?佛陀说,你在所有的经典前面加上四个字“如是我闻”。  或按汉语的语序,写做“我闻如是”,意思是说:我阿难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来这样的道理。而按印度的文字,宾语前置,变成“如是我闻”。每一部佛经有六种成就:信成就、闻成就、处成就、识成就、主成就、众成就,证明这件事是真的。“如是我闻”,可以解释为“我听到佛陀这样说”。“我”就是阿难,佛陀的上首弟子,多闻第一。  印度这个国家很有意思,因为印度教和《奥义书》认为生命是有连续性、多样性的,所以一期生命并不重要。现在我们到印度去看看任何建筑,没有一个楼是完工的。到乡下去盖三间房,盖了两间,第三间铁丝和螺丝钉都在外面。他认为无所谓,一段生命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一期的生命为下期的生命做铺垫做准备,让下一期生命更完备。所以这期生命只是火炬的一个阶段,而不是全部。因此他们有一种很达观的态度。比如,从来没有一部佛经说公元前523年正月初八在怀柔怎么样,从来没有,都叫一时,很微妙。如果说周文王于某年夏三月怎么样,你会怎么想?——那是很古老的事。但是一时,此一时彼一时,东方一时,西方一时,过去一时,现在一时,未来一时,这个“一时”把时间打破了,这个“一时”的妙处就在于突破了所有时空的局限。  “婆伽婆”,一般我们都说佛。佛有多少名号呢?佛有十个名号,叫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实际一是卜一个号,再加婆伽婆。过去佛有一万个名号在我们人间,之后大家嫌烦记不住,就留了这十个。有点像我们一身多名,我们经常有不同的名片,一身兼多职。在这个公司是经理,在那个公司是副董事,在家里父母管你叫儿女,儿女管你叫父母。  “婆伽婆”本义也有多个意思。佛经的翻译中有一条“含多义不翻”的原则。婆伽婆有六个意思: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所以不翻译。如果是一时自在,容易与大自在天混淆;一时炽盛,又易和火头金刚混为一谈;一时端严,又和吉祥天女混为一谈……所以含多义不翻。  “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三昧即是正受,正受即是三昧,这四个字是典型的梵汉互用,其意思是住在一种很祥和、很自在之中,叫大光明神通。为什么叫“藏”呢?在这个大光明中,他放出去的光明和显现的智慧,是“藏”,不是一个。一般的定即浅层定,比如我们读《地藏经》说,尔时罗汉为名叫“光目女”的女人人定观,观察她的母亲死后堕落到哪个地狱去了,所以罗汉的定功很浅。他的定不叫“藏”,但是佛陀人的“三昧正受,神通大光明藏”,这里面涵盖了一切美好的东西。  “一切如来光严住持”。“住持”是在这里面不失,保持本有,一直是如此。“光严”,佛法要解决的是信的问题?行的问题?心的问题?烦恼的问题还是智慧的问题?回答是要解决智慧的问题。所以“光严住持”,一切如来都是如此,而不是释迦牟尼佛可以,阿弥陀佛就做不到。“光严住持”,使之不失,即他的智慧纯粹之光,已经再也不会变了。就像一个金矿石提炼为纯金之后,它就不能再回到矿石了。  “是诸众生,清净觉地”。注意前句和后句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是众生,我们清净觉地,我们的觉悟跟佛陀没有差异。我们需要先明白这件事。如果不明白这件事,学佛无益。所以在六祖见五祖的时候,五祖直接上来就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真见性之人,抡刀上阵亦得。”如果你认为修行都在外在,极乐世界在外在,解脱在外在,解脱是死了之后找一个更安静的世界去安住,那都是不对的。“是诸众生,清净觉地”,是我们每个生命本来的觉悟的基础。  “身心寂灭平等本际”,我们谁都不能做到身寂灭了,心又寂灭。心寂灭对我们来说还容易一点,打坐时有时心念就没有起伏了,拿电子仪器一试,脉停了心住了,这还是能做到的。但是,身寂灭,你实实在在的在这儿,三顿不给你饭吃,铁人也给饿成扁人了。所以是“身心寂灭平等本际”,感受一下一滴水和大海的关系。我们生命的本来如大海水,一滴水就是我们幻化的一期生命,一滴水也离不开大海。我们本来的生命的来处就是清净觉地。这也  就是一切如来光严住持。  “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东、西、南、北四正方,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叫四维,四正、四维加上、下,这是十方。“圆满十方”,每一方都能够如此。“不二随顺”,随顺不二。不二就是本和末不二、性和相不二、理和事不二、真和假不二、俗和雅不二。这个非常不容易体会,需要慢慢感觉一下。  “于不二境,现诸净土”。大家想想看这句话是不是废话,既然不二,是不是已经没有干净和污染的区别了,是不是净土也就是秽土了,秽土也就是净土了?所以,“现”这个字用的好,是现量的意思。不是限量发行,不是人为造就的,而是自然而然地出现。当你体验到不二境的时候,马上你所看到的都是净土,所有人都是佛、菩萨。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与大菩萨摩诃萨”。菩萨了不起,再加个“大”更了不起。菩提是觉悟,萨堙是有情,一切众生。菩萨是觉有情,它和一般的不同。“摩诃萨”是大的意思,摩诃本身就是大,大菩萨摩诃萨,佛经的翻译经常是华文和梵文混用在一起。注意这些词的出处,“大”是汉文,“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还是梵文,所以这是华文和梵文统一的。  “十万人俱”,大家都在一起。  “文殊菩萨”,文殊菩萨过去七劫做佛的老师,过去为七佛母。这一生释迦牟尼成佛了,他从北方到这里来变化成文殊菩萨。手持宝剑、骑着青狮子来帮助释迦牟尼佛弘扬佛法,这叫一佛出世,千佛拥护。其他的千佛都是以菩萨身、罗汉身出现的,这就是佛法不坏世间相的意思。佛法认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为烦恼众生之一,佛法平等地救度一切,所以各安其位,各守本分,做什么就是做什么,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是佛法的精神。因此它不坏世间相。  “普贤菩萨”,普贤菩萨的道场在普陀山,文殊师利菩萨的道场在五台山。我们供普眼菩萨的地方很少,一般大的有条件的寺庙才会供十二圆觉菩萨,在中国供十二圆觉菩萨的寺庙不多。  “弥勒菩萨”,大家都知道,他的原型是宋代浙江那位叫契此的和尚。如昆曲《十五贯》中那位屠夫,出门时背着褡裢,布袋里一边装着钱,一边装着干粮,还有身份证明之类。后来契此和尚临终时作了一首诗:“手把禾苗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人们才发现他原来是弥勒菩萨转世。所以在元朝的时候才开始把像雕成这样,但是真正的弥勒是天冠弥勒,因为他在欲界天的第四层天,兜率天的内院。兜率天也分内院和外院。内院一片净土,外院就是一堆垃圾场。天冠弥勒戴着帽子,如果到河北石家庄正定大佛寺,一进去右手边那个大殿,天冠弥勒像大概有两三丈高。到承德大佛寺也可以看到天冠弥勒。这样的弥勒像不多,其他寺院的弥勒多数都是布袋和尚,这也是佛教的特色,叫方便。菩萨的法叫方便。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但是我们想想看,在自己没有成佛之前,谁不可笑呢?凡是我们觉得有资格嘲笑别人的时候,你已经被别人嘲笑了。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别人也在楼上看你。你在喜马拉雅山一看,天下山都是小巫见大巫,人家在银河系看喜马拉雅山算什么呢,相对来说都是这样。

图书封面


 圆觉经讲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永断无明 方成佛道文殊菩萨问佛陀,清净是成佛的第一步,如何能做到清净?大乘菩萨是如何发清净心的?佛陀回答,洞悉“无明”的空性本质,放下对四大和六尘的妄念,恢复我们本来的清净和不二随顺的圆满心性,方能成就佛道。文殊汝当知,一切诸如来。从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觉。了达于无明,知彼如空花。即能免流转,又如梦中人。醒时不可得,觉者如虚空。平等不动转,觉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众幻灭无处。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以幻修幻 幻离双遣普贤菩萨问了世尊几个问题:听闻了圆觉清净的法门,我们应该如何起修?既然身心是虚幻的,怎么还要以幻修幻?如果虚幻的事物都没有实体,那么谁又在修行呢?修行不也成了虚幻了吗?如何才能去除妄想?世尊说明以幻修幻的原因,即当诸幻尽灭,不动的觉心就能显现。随即讲了修心的方法,并举了钻木取火的例子来说明这种不假方便次第的顿悟修行方法。“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普贤汝当知,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犹如虚空华,依空而有相。空华若复灭,虚空本不动。幻从诸觉生,幻灭觉圆满,觉心不动故。若彼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应远离幻,诸幻悉皆离。如木中生火,木尽火还灭。觉则无渐次,方便亦如是。修行渐次 开悟证悟普眼菩萨问佛陀显现圆满智慧的方法和下手功夫。佛陀从持戒修定,细心观察自己身体机体的形成和心念升起着手,当修证到这一切假象消失时,从内向外,一切呈现出清净的境界。并能证知圆满觉性是平等不二的,是不生不灭,遍满一切时空的。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普眼汝当知,一切诸众生,身心皆如幻。身相属四大,心性归六尘。四大体各离,谁为和合者?如是渐修行。一切悉清净,不动遍法界。无作止任灭,亦无能证者。一切佛世界,犹如虚空华。三世悉平等,毕竟无来去。初发心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入佛道,应如是修习。求无上觉 先断轮回金刚藏菩萨提出了有关佛性与无明关系的三个问题:如果众生本来具足佛性,为什么后来还会有无明?如果众生本来就有无明,如来说众生本来是佛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后来才生出无明,那么一切如来何时才生的这些无明烦恼?佛陀斩钉截铁地回答道:熄灭妄念,才能永断轮回。“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金刚藏当知,如来寂灭性,未曾有始终。若以轮回心,思惟即旋复。但至轮回际,不能入佛海。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休,不复重为矿。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同为空华相。思惟犹幻化,何况诘虚妄?若能了此心,然后求圆觉。除爱断欲 勤断二障弥勒菩萨向世尊请教了四个问题,即怎样才能断除轮回的根本?轮回的众生有哪几种?修佛菩提有几等差别?如何度化烦恼众生?佛陀指出,贪爱是轮回的根本。众生的出生有四种。众生因两种障碍而有五种差别。通过发愿、寻求善知识并根据佛的无上正等正觉的方法修行,根性无论大小,都能成佛。菩萨众生 差别无二清净慧菩萨提出了一个问题:法王的觉性是圆满的,但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的所证所得为什么有差别呢?世尊回答:圆满菩提性遍及一切,本来没有什么众生菩萨之分。但根据断除幻化的程度不同,还是有相应的四个所证所得境界。修习净观 妙法有三修行的三种方法:止、观和禅那二十五法 随顺修习根据“止”、“观”和“禅那”三种基本法门形成的各种类型的组合修行方法,即“二十五种清净定轮”的修行方法。修行者需要通过持戒、寂静思惟和忏悔发露后,再取标签,按抽到的一种方法,无悔无怨地去修行。“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人我众寿 四相虚妄净诸业障菩萨向世尊提问:“我们清净的菩提觉性本性清净,它怎么被污染的?世尊告诉他:主要原因是由于众生错误的执着“我”、“人”、“众生”、“寿命”四相。真善知识 四病皆除如何判断和如何寻求真正的善知识,详细讲解了修行的“作、任、止、灭”四种病,最后讲到断除四病的修行方法。作病:造作之病;任病:任其自然之病止病:停止诸念之病灭病:消灭一切烦恼之病修行方法:1、 末世众生想要修行,应当尽力尽命供养善知识。2、 了知此心不毕竟是空,与众生没有差别。3、 对待冤家仇人,如同自己的父母一样,心中无有二别。4、 应当发愿:在无限的时空中,我都要尽心让所有的众生同入圆满觉性中。安住道场 修观成道安居中修行的方法:找一处安静整洁的场所,确定期限内有所成就。安心地居住已经“结界”的环境里,全身心按照佛陀教的方法修行,不思量世俗的杂务。安置佛像,忆想他的言教。十事供养,真正发心忏悔。安居日时在佛像前要发愿。安居时需要修奢摩他、三摩本提和禅那。特别提到“数息法”。修了这三个法门,而还没有成就,应再忏悔自己的业障,才能有所成就。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明奘禅师去年夏天还俗了,很神奇,他跟我家几个亲戚都认识。他的书写的还不错,以后有机会见到他要好好聊聊,后边也会写一个关于他的短篇小说。
  •       永断无明 方成佛道
      
      文殊菩萨问佛陀,清净是成佛的第一步,如何能做到清净?大乘菩萨是如何发清净心的?佛陀回答,洞悉“无明”的空性本质,放下对四大和六尘的妄念,恢复我们本来的清净和不二随顺的圆满心性,方能成就佛道。
      
      文殊汝当知,一切诸如来。
      从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觉。
      了达于无明,知彼如空花。
      即能免流转,又如梦中人。
      醒时不可得,觉者如虚空。
      平等不动转,觉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众幻灭无处。
      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
      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
      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
      
      以幻修幻 幻离双遣
      
      普贤菩萨问了世尊几个问题:听闻了圆觉清净的法门,我们应该如何起修?既然身心是虚幻的,怎么还要以幻修幻?如果虚幻的事物都没有实体,那么谁又在修行呢?修行不也成了虚幻了吗?如何才能去除妄想?世尊说明以幻修幻的原因,即当诸幻尽灭,不动的觉心就能显现。随即讲了修心的方法,并举了钻木取火的例子来说明这种不假方便次第的顿悟修行方法。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贤汝当知,一切诸众生,
      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
      圆觉心建立。犹如虚空华,
      依空而有相。空华若复灭,
      虚空本不动。幻从诸觉生,
      幻灭觉圆满,觉心不动故。
      若彼诸菩萨,及末世众生。
      常应远离幻,诸幻悉皆离。
      如木中生火,木尽火还灭。
      觉则无渐次,方便亦如是。
      
      修行渐次 开悟证悟
      
      普眼菩萨问佛陀显现圆满智慧的方法和下手功夫。佛陀从持戒修定,细心观察自己身体机体的形成和心念升起着手,当修证到这一切假象消失时,从内向外,一切呈现出清净的境界。并能证知圆满觉性是平等不二的,是不生不灭,遍满一切时空的。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眼汝当知,一切诸众生,
      身心皆如幻。身相属四大,
      心性归六尘。四大体各离,
      谁为和合者?如是渐修行。
      一切悉清净,不动遍法界。
      无作止任灭,亦无能证者。
      一切佛世界,犹如虚空华。
      三世悉平等,毕竟无来去。
      初发心菩萨,及末世众生。
      欲求入佛道,应如是修习。
      
      求无上觉 先断轮回
      
      金刚藏菩萨提出了有关佛性与无明关系的三个问题:如果众生本来具足佛性,为什么后来还会有无明?如果众生本来就有无明,如来说众生本来是佛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后来才生出无明,那么一切如来何时才生的这些无明烦恼?佛陀斩钉截铁地回答道:熄灭妄念,才能永断轮回。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金刚藏当知,如来寂灭性,
      未曾有始终。若以轮回心,
      思惟即旋复。但至轮回际,
      不能入佛海。譬如销金矿,
      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
      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休,
      不复重为矿。生死与涅槃,
      凡夫及诸佛,同为空华相。
      思惟犹幻化,何况诘虚妄?
      若能了此心,然后求圆觉。
      
      除爱断欲 勤断二障
      
      弥勒菩萨向世尊请教了四个问题,即怎样才能断除轮回的根本?轮回的众生有哪几种?修佛菩提有几等差别?如何度化烦恼众生?
      佛陀指出,贪爱是轮回的根本。众生的出生有四种。众生因两种障碍而有五种差别。通过发愿、寻求善知识并根据佛的无上正等正觉的方法修行,根性无论大小,都能成佛。
      
      菩萨众生 差别无二
      
      清净慧菩萨提出了一个问题:法王的觉性是圆满的,但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的所证所得为什么有差别呢?
      世尊回答:圆满菩提性遍及一切,本来没有什么众生菩萨之分。但根据断除幻化的程度不同,还是有相应的四个所证所得境界。
      
      修习净观 妙法有三
      修行的三种方法:止、观和禅那
      
      二十五法 随顺修习
      根据“止”、“观”和“禅那”三种基本法门形成的各种类型的组合修行方法,即“二十五种清净定轮”的修行方法。修行者需要通过持戒、寂静思惟和忏悔发露后,再取标签,按抽到的一种方法,无悔无怨地去修行。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人我众寿 四相虚妄
      净诸业障菩萨向世尊提问:“我们清净的菩提觉性本性清净,它怎么被污染的?
      世尊告诉他:主要原因是由于众生错误的执着“我”、“人”、“众生”、“寿命”四相。
      
      真善知识 四病皆除
      如何判断和如何寻求真正的善知识,详细讲解了修行的“作、任、止、灭”四种病,最后讲到断除四病的修行方法。
      作病:造作之病;
      任病:任其自然之病
      止病:停止诸念之病
      灭病:消灭一切烦恼之病
      修行方法:
      1、 末世众生想要修行,应当尽力尽命供养善知识。
      2、 了知此心不毕竟是空,与众生没有差别。
      3、 对待冤家仇人,如同自己的父母一样,心中无有二别。
      4、 应当发愿:在无限的时空中,我都要尽心让所有的众生同入圆满觉性中。
      
      安住道场 修观成道
      安居中修行的方法:
      找一处安静整洁的场所,确定期限内有所成就。
      安心地居住已经“结界”的环境里,全身心按照佛陀教的方法修行,不思量世俗的杂务。
      安置佛像,忆想他的言教。十事供养,真正发心忏悔。
      安居日时在佛像前要发愿。
      安居时需要修奢摩他、三摩本提和禅那。特别提到“数息法”。修了这三个法门,而还没有成就,应再忏悔自己的业障,才能有所成就。
      
  •     感觉比南怀瑾的更好一些
  •     大国学基金会于2010年6月18日捐赠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