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笑因缘》书评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4-01
ISBN:9787505719781
作者:张恨水
页数:445页

莫名质疑未亲历的事情,注定是悲剧

很久没好好看一本书,想一些事,写一些字。完全直觉思维,感性表达,整个状态就像找回了N年前遗弃的那个日记本。日复一日的麻木中,久违这样的自己。一个80年前的故事。我不想说这本书有多好看或多难看,这种最为主观的事情不用听任何人跟你扯淡。只是一个故事。三个女人与一个男人的故事。沈凤喜、关秀姑、何丽娜,与樊家树的故事。【沈凤喜】樊家树一时恻隐之心引出了这一段缘。一位公子哥,一位卖艺女子。一块赏钱,一段《黛玉悲秋》,两人眉目之间却不觉有了朦胧感觉。加上凤喜的叔叔和母亲有意投靠,便有了来往。凤喜暗送相片,表示心意。家树每日必来听凤喜唱大鼓书,出手阔绰。先农坛清晨约会,两人定情,樊家树接济了凤喜,还决定供她上学养她全家。对这段我挺多疑问,觉得有点难被说服。樊家树的想法到底是怎样呢?真爱上了凤喜?还是摆摆公子哥的风流态度?凤喜哪里吸引了家树呢?为什么一来二去樊家树就做了这种决定?培养一番再娶为妻?培养成女学生?现成的女学生不是很多吗?之前的往来真没看出樊家树那样喜欢凤喜啊?(还有,樊家树当时是十七八岁的大学预科生,真早熟……还是那时的人都这样?…… )凤喜搬进新房,像模像样地当上了女学生。她是真的多爱樊家树吗?还是只是感激他?给了她好日子,要了她,她便一生有着落了,便心满意足了,只想照着樊家树安排的路走下去,让他满意。“老实说吧,我们家里,真把你当着神灵了。你瞧他们那一分儿巴结你,真怕你有一点儿不高兴。我是更不要说了,一辈子全指望着你,哪里会肯把你忘了!人心都是肉做的,我现在免得抛头露面,就和平地登了天一样。像这样的恩人,亮着灯笼哪儿找去!”凤喜在尚师长家迷于豪奢的生活,察觉到刘将军的用心,她将樊、刘二人比较,感念自己得救于樊家树,但最后还是抵不过物欲的刺激,心已偏向了。“设若自己做了一个将军的太太……我若是和他开口,要个一万八千,决计不成问题,他是照办的。我一辈子都是财神了。……”虽后来凤喜还珠却惠,刘将军威逼利诱,一番折腾,凤喜还是变了心。面对家树的信,却只想着开支票弥补他。樊家树撕烂支票,痴痴傻傻地大笑而去。看到这儿真有些气,也奇怪樊家树这时怎么痴情如此了?因为我总觉得樊、沈二人就是那种露水姻缘。女的图金主,攀靠山,男的图美貌,贪欢愉。凤喜不管对方是谁,樊家树还是刘将军,觉得自己只能由他们摆布。但其实她心中大概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吧。谁给她好日子,她便屈从于谁,没有自我,更谈不上爱情。其实她很可怜,相比秀姑,她的思想才更“旧式”呢!尽管她可以装女学生装得以假乱真,一副“新人物”的派头,但她根本挣不出旋涡,只是随波逐流。作者没让她当荣华富贵的将军夫人,继续她的纸醉金迷梦,而让她惊疾成狂,至于疯癫。让人不忍,却也不禁想是个必然结局。【关秀姑】关秀姑是仨女主里面最先与樊家树认识的。十八九岁的旧式女子,但又有侠女的豪爽。不过看开头真没看出她后来有如此落落大方、侠肝义胆。秀姑的父亲重病,樊家树伸手援助,于是秀姑对樊好感激增。后又探病借书,一来二往,秀姑不由情窦初开,生出很多遐想。但樊家树不会喜欢上她的,至少是当时的她。一个老老实实,还没找到自我的旧式女子。我是这么解读的,虽然我对秀姑这种所谓的旧式女子其实是不无欣赏的。看到樊家树和沈凤喜已定终身,秀姑希望破灭,隔壁寺庙的和尚说她“心田厚,慧根浅,是容易招烦恼的”,引她参禅。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参禅奏效,再见樊家树,秀姑坦然自若,没有钻牛角尖,也没有太多情绪外显,而是平定自己,收拾感情,看透了一切。这份淡定洒脱实不简单。后来关氏父女为樊家树送行,对沈家更是关照,情深意重溢于言表。得知沈凤喜变心,秀姑彻夜不安,可见她仍记挂家树。听到家树对凤喜没有太多责怪还有所回护,不免心中不平。见他闷闷不乐,于是相约游什刹海,不料遇到满身罗绮的沈凤喜,看家树十分谅解又满心愁苦,心中更是不安。风雨之夜跳墙越屋,留下“风雨欺人,劝君珍重”的字条,已是盛情所表。樊家树心病重重,担心着沈凤喜在刘家过得不好。秀姑便假扮下人深入刘宅,一探究竟。她一心想帮助二人破镜重圆。秀姑定有不平,但绝不漠然、绝无私心。爱一个人便全心帮他、成全他。看到这里我总会想,樊家树后来会不会“珍惜眼前人”?樊家树也不是没想过的,“一个姑娘,居然能够假扮女仆,去探访侯门似海的路子……但若非对我有特别好的感情,又哪里肯做这种既冒险又犯嫌疑的事!……这种人,心地忠厚,行为爽快,都有可取。虽然缺少一些新式女子的态度,而也就在这上面显出她的长处来,我还是丢了凤喜去迎合她吧”。(X,他真这么想,我又不由得鄙视他了)听到家树隐隐的暗示,秀姑意料不及,“一想认识家树以来,这一颗心早就许给了他。无如殷勤也罢,疏淡也罢,他总是漠不关心,所以索性跳出圈子外去,用第三者的资格来给他们圆场。不料自己已经跳出圈子外来了,偏是又突然有这样向来不曾有的恳切表示”。我想秀姑此刻心中一定很纷乱,风魔的凤喜、恶心的刘将军、暧昧的家树还有突然出现的何丽娜。但秀姑竟然细心一想又宽慰了,“无论如何,男子对于女子的爱情,总是以容貌为先决条件的。自己本来毫无牵挂的了,何必又卷入旋涡”。这时的秀姑是真的放开了,再不想与家树的所有可能,但心里却把他当亲人一般了。容貌?这个宽慰自己的理由真够残酷的。一路默默付出,不小心就由爱情升华到了亲情,着实伟大,也着实欠缺说服力。秀姑杀了刘将军便消失了,关键时候却总及时出现。樊家树遭绑架,关氏父女前来搭救;安排樊、沈见面;最后又安排樊、何重逢。能做的都做完以后,潇洒而别。送给樊家树一缕头发和半身相片,相片后书“何小姐说,你不赞成后半截的十三妹。你的良心好、眼光也好,留此作个纪念吧!”“一拉我和凤喜复合,二拉我和丽娜相会,又绝不是自谋的人。”樊家树猜不明白秀姑,只坠下感激的泪。我也猜不明白秀姑,不求拥有,一心成全,这就是所谓伟大的爱情?【何丽娜】初见何丽娜,樊家树除了有些惊异她与凤喜相貌的相像,并无好感,受不了这朵交际花的放荡奢侈。至于何丽娜为什么会看上樊家树?作者的解释是,“一个人的性情都是这样,常和老实的人在一处,见了活泼些的,便觉聪明可喜。但是常和活泼的人在一处,见了忠实些的,又觉得温存可亲了”。后来何丽娜看见樊家树收藏的凤喜的相片更是来了兴趣,也明白了一些什么。何丽娜到底不同,不像秀姑知难而退,而是另有一番盘算。这和她的性格有关,也因为与凤喜长相相似引起的好奇心吧。家树随口一句“一个人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也是莫过于爱人的”,何丽娜却听入了心,暗自决定改变自己。饯别家树,何丽娜十分用心。面对伯和夫妇的调侃也始终不愠。这时的她虽知道这一番追求并不容易,但也仍从从容容,坚定地追求自己所爱。樊家树对于何丽娜,是不自信的。“交际场中出入惯了,世故很深。男子的心事怎样,她不言不语之间,就看了一个透。这种好,好便是天地间唯一无二的知己,不好呢,男子就会让她玩弄于股掌之上。”樊家树自觉掌控不了她,不想与她成知己,更不想被她玩弄于股掌之上,所以总是淡淡地躲避。天津相会,何丽娜的误会被樊家树决绝否认,强作欢笑地忍着,饮下苦酒便伤心离去。回京火车上,何丽娜披着黑色斗篷,斜倚拭泪,确实让人动容。伤心欲绝之际,回京一番狂欢艳舞,何丽娜用一番放纵舒解自己便遁世了。家树回京后听闻,也仍无动于衷。再然后,秀姑有意拉合之下,樊、何相遇西山别墅,二人伫立窗前……这就是结局,留下无限遐想的结局。何丽娜想修成正果想必不易,凤喜疯了,秀姑走了,该轮到她了?我奇怪的是,樊家树有什么那么吸引她?就因为樊家树“老实温存”,不像何丽娜见多了的“活泼”之人吗?唉,这样一个自知自立,敢于追求的女子,我蛮欣赏的。她之前的奢侈放纵虽有不对,但至少与人无干,书中所谓“新式女子”吧。当时,《啼笑因缘》出版后反响很好,不断有热心读者写信来询问结局,要求续写。张恨水因此发表了一段这样的话。“结果,是如此的了。总之,我不能像作《十美图》似的,把三个女子一齐嫁给姓樊的;可是我也不愿择一嫁给姓樊的。因为那样,便平庸极了。书之不可乱续,《啼》自然是极幼稚的作品,但是既承读者推爱,当然不愿它自我成之,自我毁之。若把一个幼稚的东西再幼稚起来,恐怕这也有负读者之爱了。所以归结一句话,我是不能续,不必续,也不敢续。”不能续,不必续,也不敢续。张恨水还是续了。1933年《啼笑因缘》续集问世。樊、何果然慢慢发展,西山一处,回京便像模像样了,随后一同留学德国去了。沈国英把凤喜接回家,本想赶快医好她,做替代品,不想一拖便四五年。关氏父女出关成了义勇军头目。风魔的凤喜久不见好,见了家树最后一面,最后还是写死了她。关氏父女、沈国英齐齐变了英雄儿女,投入抗敌大潮,为国殉身。樊、何也毁家纾难,投身救国。……这续得真让人失望。那段时间背景的小说,纸醉金迷、儿女情长之后都要归于这条英雄儿女抗敌路吗?不过想想,若作者还要在情爱的因缘里纠缠,怕是必须引入新人物了,而且这一发便又是N段说不清唱不完的戏。如此作续,把能死的写死了,把能完结的写完结了,便无从再说。虽不好看,大概也引不出好事读者纷纷来信索续了。=====================================================一本书看完,我的纠结点都集中在怀疑书中男女用情之深上面。开始我为樊家树不值,因为沈凤喜贪财薄情;后来又为何丽娜不值,因为樊家树绝情胆小。至于关秀姑,简直伟大得匪夷所思……然后,我把这些费解理所当然地归因于作者对感情的描写缺乏说服力。但是我忘了,这是80年前的爱情故事。但是我忘了,任何爱情故事的成立永远要以相信爱情为前提。在一个贫乏的年代,多浓烈的描写才能抵挡人们对爱情的质疑呢?在一个对爱情质疑的年代,多美好的爱情故事才能让人们重拾信任呢?悖论。我知道。就像小时候我们看琼瑶剧,就是单纯地看琼瑶剧,还会跟着感动几把;但是现在我们看琼瑶剧,多半是心怀哂笑与嘲讽,去看上蹿下跳咆哮的马教主、撕心裂肺山盟海誓的台词、洒狗血的夸张剧情,以从中挖掘笑点雷点为乐。琼瑶剧没变,却折射出人们对爱情的态度变了。为什么以前会有企图将浪漫故事与现实生活去融合的想法,现在却人人都避之唯恐不及地讥讽讪笑,奋力抽离?我想这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接受形式上的时代审美变化吧,只有基于对爱情内核的质疑才有这种力量。我一直标榜自己是个相信爱情的人,总一副义正言辞貌鄙视一切亵渎爱情的人与事。这一次阅读,让我察觉自己潜意识中对爱情充满怀疑。没有什么是比突然意识到崛地而起席卷而来的潜意识更可怕的了,它总在一瞬间不留情面不留余地地完全将你推翻。那它从何而来?我今年快23了,至今没有任何失败的感情经历,当然也没有成功的。我的意思是,既然无法在这个层面求诸己,那是不是可以心安理得地归咎于时代与现实?我极少极少公开谈论自己的爱情观,这并不是因为本人有多羞涩多深刻多装模作样,而是我隐隐地深知,一切言语的表达都将沦为词不达意,任何具象的描述都将沦为口实。归根结底,这也是潜意识的操控。

爱,总是啼笑皆非

这是一段发生在八十年前的爱情故事。一个青春少年和三位美丽佳人,由于出身背景的不同和因缘际会,不断地相遇和错过。最后,有人疯了,有人心死退出,有人落寞孤寂。结局不算太坏,总算还有些希望,可是相爱的前途却未必坦荡。缘分二字,重如千斤,为情所困的人们,对此又有什么奢求呢?

學會愛 ——讀《啼笑因緣》后的一些雜想

恨水先生多少帶了對鳳喜的憐憫,以“絕頂聰明,而又意志薄弱”形容她。而在我看來,鳳喜有背叛家樹而選擇金錢的抉擇,倒不是因為意志薄弱與否的問題,而在於是一種出於自身卑微、貧苦條件下,不懂愛、不會愛的認識局限。如此不能算聰明,但就她致瘋遭遇而言,又真真是聰明釀成的悲哀。按照言情小說的“正統”套路,女主角本該是若為愛情故,金錢它物皆可拋的,更何況書裡的家樹家境尚好,知書達禮,一心一意為一人。然而鳳喜卻還是為著權勢和金錢,選擇了粗黑面孔、麻黃眼睛,花心且年長她許多的劉將軍。即便是后來家樹“傷心人白”,不介意鳳喜的失身與否,背叛與否,心心念念維繫他們“精神上的愛情”,鳳喜依然狠心地在他們初交心的先農壇,拒絕了私奔,還欲以支票勾銷之前的交情。其實這難道真的是所謂“精神上的愛情”嗎?如果真的愛,鳳喜就應該依照諾言好好讀書,等著家樹探親歸來,而不是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如果真的愛,她就該在劉將軍舉起賬簿用金錢收買的時候把自己的心與身守好;如果真的愛,她就不會在先農壇,用鈔票對本對利來回應家樹的情意。可你說她真的不愛嗎?那為什麼她總是心有愧怍?為什麼在贏了劉將軍等人故意輸的錢后回來,見著家樹的半身像會打個寒噤、出身冷汗?為什麼在給劉將軍唱《四季相思》時會“腦筋里人就仿佛在騰雲駕霧一般”,進而暈厥?為什麼在已經致瘋的情況下,每每聽到“樊大爺回來了”會激動,會大哭?她對家樹,也許更多的是感激。從一開始家樹憐惜她唱曲的賞錢,到後來家樹資助她全家日用、供給她上學,再到後來家樹對她失身、背叛的原諒,她一直是念著“樊大爺”而不是“樊家樹”。相較於家樹對她從一開始的憐惜,到栽培,再到兒女情意的滋生而講,鳳喜的感情往往摻著太多雜質。也就是說,倘若鳳喜先遇上了劉將軍的寵幸,她也許同樣得心稱意,滿懷“情意”,而家樹對鳳喜有情,卻僅僅因為這個人是鳳喜。再者,“精神上的愛情”,講求的是雙方精神往來,情意相通,兩情久長而不必在朝朝暮暮。可家樹跟鳳喜之間的精神代溝太大,比如對金錢的態度上。家樹為人仗義豪爽,資助關壽峰、鳳喜而不計回報,而鳳喜呢?她是贏了麻將錢徹夜難眠,將劉將軍私下給的錢藏在被褥下!這與二人成長的環境有關,這也就是古代婚姻總講求“門當戶對”的原因了,也就是為什麼家樹要送鳳喜去上學陶冶性情,為什麼何麗娜為了能和家樹在一起而改變自己招搖張揚的性子的原因了。所以家樹那一句“愛情是相互的,既是她貪圖富貴,就讓她去貪圖富貴,何必強人所難!”是遷就,卻不免也自欺欺人。真正的愛,當是可以“糾正一個人的行為”,“改變一個人的行為”的。在家樹和鳳喜的愛情里,我們看到的幾乎都是家樹在付出,在籌劃未來,在奔走改變現狀,在寤寐思服欲求佳人。而鳳喜更多是為了錢,最多也只是迎合家樹的愛好學學小曲唱唱歌。其中混雜的些許情意,在金錢的漩渦里迷失、沉淪,最終化為心頭一根刺,時時刺激她世俗而善良的靈魂。她若懂愛,就應該去改變自己卑微出身下的拜金、市儈心理,伸手去夠那“精神上的愛情”;她若真愛,就應該能體會到家樹接收到支票時狂笑的痛楚,就應該及時糾正自己的過錯。但時代的局限性,仿佛並不能提供這樣的機會給她去學會愛,於是她只能後知後覺地,任由刺,樊大爺的那根刺,時不時扎個遍體鱗傷,血流不止。這樣算是聰明嗎?也是,奔著現實利益,為著房子、票子、車子,鳳喜十七岁,“跟他十年也不算老,……能够弄他多少钱”,便“一輩子都是財神”了。就照現下看,很多的“黃昏戀”、“老少戀”也很多是基於如此聰明,且其都被媒體大肆報道,仿佛是一件多麼光鮮亮麗的事情。可鳳喜如果是聰明的話,她就該心安理得地跟家樹一刀兩斷,安心地唱《四季相思》,安心地花錢當官太太,一生衣食無憂,榮華富貴。可她就是愧疚,就算是在瘋了之後也不放過自己,一次次都“樊大爺”的刺狠狠扎傷。雖然劉將軍“白棓無情,斷送沾泥絮”的毒打也是其悲慘結局的助力,但致使結局如此的,更多是鳳喜的這塊心病。一如家樹所說:“一個人的良心,總只能昧著片刻的,時間久了,慢慢的就會回想過來的。這個日子,怕她心裡不會比我更難受啊!”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這偏又是鳳喜的自作自受。而且本就各有因緣,就像鳳喜說的:“我的身子,是我自己的,我要嫁給誰,就嫁給誰,你有什麼法子來干涉我?”我們不過是故事的旁觀者,矮人看戲話短長,自身處之未可知。以前聽媽媽講過一個姐姐的故事。她跟男友從高中開始在一起,一直到考到一樣的大學后的四年,金童玉女,如膠如漆。畢業後兩人回來家鄉,恰逢最好的高中招聘一位老師,兩人競選,男友把機會讓給了她。她工作穩定后,男友依然漂泊,僅僅是一家企業的臨時工。而此時,她經人介紹認識了地方上一個大家族的嫡孫,一年後他們結婚,放棄了她跟七年男友的感情。當時我不僅扼腕,為著現實的勢力,為著金錢的誘惑,也為著那個姐姐的薄情。可其實,看上去她生活得挺不錯的,跟鳳喜在劉將軍家一樣,跟葛薇龍在那位大款身邊一樣。我們無從指責她們的是非對錯,畢竟這是各自的選擇,各自選擇的路。只是,可惜了太多太多家樹那樣的笑,那樣“毕竟人间色相空,伯劳燕子各西东。可怜无限难言隐,只在拈花一笑中。”在物慾橫流的時代里,太多東西都被量化,談愛仿佛成了一件極空的事,又或者,“愛”也被量化,成了一件論斤論兩的商品。人們計較著誰愛得更多而非怎樣去愛,計較著找到“高富帥”或者“白富美”而非找到“真愛”。總便找到“真愛”,從前是為著封建壓迫,當下是為著利益誘惑,也終究難逃如張生、崔鶯鶯般始亂終棄的結局。而時下這樣快餐式的愛情里,拋卻了封建世俗,“一生一世一雙人”的愿想已成更大奢望。也許也該是要存點奢望的吧。倘若讓家樹一般的人相聚在一起,讓鳳喜一般的人聚在一起,就像家樹最終和願意為他改變的何麗娜結為伉儷,這也就是可以皆大歡喜,有個眷屬了吧。只是續集結尾里,家樹即將遠走赴戎,望著鳳喜的墳,喊的那句“鳳喜!”一直迴蕩著,像當初他連蹦帶跳,連嚷帶笑撕了鈔票那個場景一直浮現一樣。仿佛已經不是為著鳳喜,而是為著,這世上千萬萬的人。

电视剧好像和书里的不一样,凤喜肿么就疯了呢

行文和主人公散发的气质,绝对受红楼的影响。仿佛在读红楼梦似的。在情节上,有前重后轻之感。关于秀姑的铺垫太长,让人误以为她才是女猪脚,后面不免潦草,凤喜变疯未免辜负前面对她人格外貌的间接描写,作者对何丽娜好像没倾注感情,虽然家世才貌品学齐全,让人爱不起来。樊先生有贾宝玉的多情温存,也有他的懦弱。

其实没感想

最欣赏的人,自然是关秀姑,其实也是最不真实的人,简直是武侠小说中的英雄人物,正因为现实中没有,才更让人向往,一开始说她向老和尚借佛书,念佛书就能看出她不会是一个仅限于爱情纠葛的女子,而她父亲病时她做的梦(与樊家树一起在公园散步,甚至连父亲可能的反应都想到了,不得不说她是一个心思细腻的女子),当明白凤喜与家树的关系后,她也像一个苦情少女一样:“秀姑出得门来,只觉得浑身瘫软,两脚站不住,只是要沉下去。”并且之后大病了一场。但之后向转向佛经却大有看破红尘之意,其实这也是令人羡慕的。能与有缘人成眷属当人令人神往,但当求之不得时,像沈国英一样为凤喜或说何丽娜痴情五年也太令人心疼,所以倒不如像秀姑一样,放下,勘破,自在。她并不是无情,她对家树的感情不亚于凤喜和丽娜,看到“风雨欺人,劝君珍重”八字时,我丝毫没有怀疑是秀姑所写。毕竟只有她可以做到,这又引出另一个问题——我们归根结底还是喜欢江湖本领,喜欢武侠。为什么?那个时代太复杂了,当出了一个刘将军一家人耐何他无法时,女侠的出现无非让人看的痛快,同时也极大提高了女侠的价值,赢得了读者的认可。至于最后女侠大度地喜牵红线,决然归去,又投身沙场,救国于水火之中时,她已经英雄的不像话了。。。

好一桩啼笑因缘

张恨水的文字功底是没得说的,《啼笑因缘》使用的是章回体,文字很有明清小说的古雅与洒脱,读来觉得畅快淋漓。看完书只能说一切都应了这个题——好一桩啼笑因缘。书中的凤喜、秀姑和何丽娜无论那个拎出来,都不是寻常女子,都有可爱之处,只可惜樊家树不能一人劈作三人来,凑上三份好姻缘来。凤喜就像个任性的孩子,倒也单纯可爱,只可叹在她身上爱情终究抵不过金钱。当她顾念樊家树旧情而产生动摇时,我竟心里暗暗为她较把劲,能不能来个意料之外的真性情女子呢,只是,终究还是屈服了。秀姑是个侠客呢,她和樊家树之间的淡淡情感很是契合一句话——“如若相爱,便携手到老;如若错过,便护他安好”。虽然得不到樊家树的心,虽然有时也会为情所乱,可是这样的仗义,这样无私的爱情人间能够寻得几份呢?不知道该怎样评价何丽娜,只能说也是个敢爱敢恨的真性情女子,不过,总觉得她看似豁达,实则内心还是柔软敏感的。最后,想说说这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樊家树”。看了一天,每次都是为他所恼,恼恨他实在拖沓犹豫。或许他也有着很多的苦衷与顾虑,可是我的感受实在是他像花花蝴蝶般周旋于三个女人之间,对种种误会并不上心,任凭那些本就没有结果的情愫在对方心里生长,直到一切积重难负时,才慌忙解释,落得两边人伤心。这样的男子,我不能欣赏,也不明白那三人究竟是看上了他的哪一点。可是爱情本来就是这样让人捉摸不透的东西,不是吗?故事的结局朦胧隐晦,听闻此书刚刚出版之时,众多读者也纷纷写信向张恨水求索结局,张只说“不愿它自我成之,自我毁之”,‘所以归结一句话,我是不能续,不必续,也不敢续’”。虽然最后不知怎么地还是写了续集,我也以为还是没有结局的好,因为无论和谁做一对鸳鸯,总有两个女子得伤心落寞,况且,千帆过尽,众人都早已千疮百孔。

一场痴傻的游戏

这是一部集金庸式的武侠与琼瑶的爱情于一体的章回言情小说。说实话,它的情节虽然足够跌宕起伏,但却很难吸引住我。深究其因,也许在于人物的塑造上不够说服力。这是一部异于现代爱情故事中几男追一女的三女追一男。因此,首当其冲,我们应先着重笔墨谈谈男主角樊家树。张恨水对于此男的塑造一直让我困惑,主要有两点:其一,他究竟是不是一个受新思想影响的有为青年呢?他由杭州上北京来投考,却整日价地在一些“贫民”聚集的地方闲逛,借此认识了关家父女与沈凤喜,之后更是第二天就探访了沈凤喜的家(莫不是轻浮了些?还好不是女子!)当然,不由此,家树作为一个富家子弟,怎有机会结识他们呢?但是作为本书的灵魂人物,无心学业,整日瞎混,难得看到他翻翻书,再怎么也难以把他与一个具有新式思想的五四新青年联系在一起,莫非恨水先生想把家树塑造为一个贾宝玉式的当代人物?可贾宝玉虽对四书五经毫无兴趣,对吟诗作对却也有两把刷子,而樊家树呢,却似乎一无所长,只是一个保持着虚伪新式思想(如果穿件把西装,梳个大油头就算有新式思想的话)的旧式封建男子。其二,他对于女性的态度。樊家树倾心于沈凤喜,却又嫌她没有受过新式思想的教育,要把她改造成一个女学生,对秀姑也是如此,而面对何丽娜,却又嫌她新式和西化的过了头,放荡了些。因此,对于樊家树这个人物,我的理解只能是他是不成熟的,也许他有几分善良,有几分狭义,但却也充满了懦弱与优柔寡断,他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他打心底里喜欢的是漂亮的中国传统女子,却要是带着几分挑逗,带着几分情趣,能解风情的,但因他又受过些新式教育,在内心便又看大不起那些大字也不识的妇女们。因此凤喜这种在风尘里打过转的假女学生式的传统女性便“正合他意”。沈凤喜当之无愧是第一女主角。不是因为她最后为了钱跟了刘将军才对她没什么好感,从一开始我就没喜欢过她,第一次看到家树时就给人一种媚惑感在勾引着家树,之后好上了就更不停地问家树要钱买这买那来伪装自己的女学生身份(也是为后面的变心做铺垫),也供家里吃好喝好。她貌似很了解怎样才能讨男人的欢心,“赌气撒娇”这些招数用得可谓得心应手。她做女学生也并不是出自真心,而只是为了讨好家树,摆脱原来唱大鼓的低贱命运。做了女学生后,从没见她读过一本书,写过一行字,只是学人戴眼镜插钢笔。之后,面对金钱的诱惑,她只微微一挣扎便倒向了金钱的那一边,对家树只想到用金钱来弥补,此时,在她心里什么都化为了金钱的衡量。最后,面对自己的选择,她又害怕了,疯癫了。因此,通篇看来,凤喜是个没有灵魂毫无思想的人,她的一生都在随风倒,而风就是那金钱。对家树,究竟是钱在作祟还是爱情,我看还是前者的成分居多。关秀姑,虽然她在书中带有太多的奇幻色彩,显得不真切,但她却最能博得我的欣赏。她虽没凤喜那么顾盼生息,惹人怜爱,也没有何丽娜那么奔放洒脱,亦中亦西。但却是“老实”这两个字最能形容她。在全书中只有她的爱是无私的,是奉献的,是包容的。与凤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样是知遇之恩,秀姑从没有向家树索取过任何东西,相反的,却是时时刻刻在关心着家树,在他沮丧的时候给予安慰,在他有难的时候给予帮助,在他有生命危险时候舍身相救。在她身上,既有小女子的痴爱也有作为一个侠女的大爱。初始,她也像一个刚陷入爱的泥沼中的小女孩那样多愁善感,惶惶不可终日,甚至做出跟踪家树的事情(这件事情在我看来完全不符合秀姑的侠女个性)。但是当她明了家树爱的不是她,她的小爱便升华成了大爱。其实,我一直觉得是张恨水剥夺了秀姑在爱情上的幸福。因为在书的结尾处家树已经对秀姑的付出“有所动”,但是恨水先生出于要把秀姑塑造成一个完美的侠女形象,硬生生地让秀姑为家树牵起了第二根红线。在我看来,那个时候的家树对于何丽娜是完全没有爱意的,如果要说可能性,秀姑与家树也并非不可能。因此秀姑虽然老实、木讷,却是个彻底的人物,让人打心眼里欣赏。最后要说的,自然是何丽娜了。其实我不明白何丽娜为什么会喜欢家树就像我不明白家树为什么会喜欢凤喜。也许就像磁铁的两极会产生致命的吸引力,虽然家树并无所长,但至少不会跳舞,不混舞场,也不抽烟不打牌。因此吸引了在交际场所出入惯了的何丽娜。何丽娜是个有趣的人物,但也是个不彻底的人物,她站在新思潮的前端,奉行享乐主义,却又为了家树而改变。其实我一直不同意家树评论何丽娜的一番话:“何丽娜又不然,交际场中出入惯了,世故很深。男子的心事怎样,她不言不语之间,就看了一个透。这种女子,好,便是天地间唯一无二的知己;不好呢,男子就会让她玩弄于鼓掌之上。”何丽娜确实是一个极其聪慧的女子,但她却并没有用她的这份聪明去玩弄家树。她一直都明了家树心中是另有所爱,却还是对家树积极争取,甚至为了家树去改变自己的兴趣,这怎么能叫“玩弄”呢?其实,何丽娜心中明白,她的西化、世故、奔放、不羁只是一个虚壳,真正的她也只不过是一个痴傻女子罢了。自始至终,北京对于家树就是一个情爱的漩涡,充溢这无数的纠葛,让人迷乱。而在这漩涡中有的,也无非都是一些痴傻的人、痴傻的事、痴傻的情。如果说凤喜是那最初的爱与恨,那么何丽娜就是最后的一剂良药,稍嫌苦涩却又温润人心,而秀姑则是那最远的寄托,最真的挚情。

笑眸悲容述红尘百态,空弦数载皆啼笑因缘

说起<啼笑>给我的印象,就想起海子的比喻”那木棒揍了我,狠狠的揍了我,像春天揍了我”.在书的序言里面,作者说,”我自己也不知道我是否有什么用意,更不知我这样写出可,是否有些道理.总之,不过捉住那日那地一个幻想写出来罢了.”作者便是张恨水,原名张心远,”恨水”两字取自”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句,然而这些”悲欢离合的幻影”相叠合出来的,是公认的中国近代言情小说的巅峰之作--<啼笑因缘>.书成之后,”上至党国名流,下至风尘少女”,全国各地大江南北风靡一时.很多读者到北平去寻找沈凤喜住的水车胡同,还有很多人因为此书成了天桥的游客.然而作者对于<啼笑>争论的诸多利害却缄默其口,”不作一声”.但谈起”啼笑”,作者在出版此书之后说,当年写此书之处那些破破碎碎的幻想诞生的地方,或许亭台楼榭,荷钱杨柳依然如旧,可是那些当年的女子,当年的喜鹊,或许都不可遇了.人生的幻想,或许可以构成一部假事实的小说;然而人生的实境,倒真的有些像幻影呢.或许可以说此书说的这个叫”实境”的东西,大体要追究到书中的”背景”.照他来说,书中的一切全都源于别有用心的虚构.千千世界,像樊家树此类”一枉情深深似醉,无限温馨”的男学生,在这个未改为北平的前三年,时间是约莫四月的下旬,寄住在貌似很”文明”的表兄和表嫂一个很是精致的上房里,手中一般拿着一本打开又卷起来的书,满园的清香沾人衣袂.这种场景,似乎是太平凡无奇的事情.按作者的话说”像刘将军这种人,在军阀时代,不知能找出多少;像书中所叙的情节,在现代社会中,也不知能找出多少,何必定要寻根究底呢”.李浩然先生说曩读恨水小说,”讥讽歌台宝黛之事”,语多隽永.而此篇<啼笑>,”疏写不过数人,为时不过一岁”,然而在世事无奈中倒映人生的起起伏伏,人心的恩恩怨怨,不事雕饰却让读者感观无尽,一人一物都历历在目,”恍惚若有所见所闻”.孔庆东老师在说到张恨水的时候说过一件事.他们一行几人去一个小饭馆吃饭,言语之间不觉谈论到<啼笑>的人物和情节,满桌无不击节赞赏.邻座一位老先生听闻,异常激动的过来,原来这位老先生是退休了的中科院院士,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却特别喜爱恨水书作,甚至能背出<啼笑>的共三十二回的所有回目.谈及一男三女的情感纠葛,语锋激荡字句潇洒,完全不像一位看上去思想固执头脑专一的科学家形象.据说当年<啼笑>在香港<快活林>连载时一时洛阳纸贵,家家饭桌上围炉前夜树下长凳凉席边无不指指点点,秀姑之侠气纵生,凤喜之绝情可怜.”如果说这个世纪后五十年的通俗文坛是属于金庸的话,那前五十年张恨水就是引领通俗文学和言情著作的巅峰人物.”说到书中人物,不说樊家树关秀姑凤喜丽娜四位主角,如关寿峰刘将军和陶伯和夫妇,其言语神态,动作纤毫,都完全各别,毫不相犯.然而情节曲折之处,无不是各人不做其当做之事,然而事后各各想来,却另有一番道理,”然而事实上的变化,与文字上的曲折,细想起来,却件件都深合情理,丝毫不荒唐,也丝毫不勉强.因此之故,能令读者如入真境,以至于着迷.”类如美剧<迷失>,每每有意料之外之人行意料之外之事,神态细节,出人所想,然而在之后一个看似无关的情境中,突然相互映证.恍然若梦之余,便有击节而赏之效.<啼笑>正是这种”印证”,一方面”奇闻迭起,不做一直笔,不做一平笔”,却在揣摩开来的时候符合情理;另一方面也在丰富人物形象上贡献突出.人物形象的包裹和深化,”小动作”一直是全篇极为传神的一点.此处的”细节”们就是这一幕幕炎凉人世”说明书”页眉上的色彩,就是初中假装严肃的政治书上的被我们画上胡子的漫画人物.按严老先生在序中说的,”说明书”和”对白”就是”呆”的,反而那些貌似毫无关联的花花草草,才是活的.例如第六回秀姑剪指甲一段.”家树走过来,将书拿了去坐下来看.秀姑重燃了一支佛香,还是俯首坐下,却在身边活计盆里,找了一把小剪子,慢慢的剪着指甲,剪了又看,看了又剪……”一段静默中的思绪动荡,家树每翻一页,那把指甲刀就得停一停,想一想,他又翻到哪页,能不能懂那书页之间”陡然看空”的缘故.几段长长的对白之间,夹着这么一段”剪指甲”,那些佛经似乎便已经毫无用处,至此掩卷而叹,总觉得面对面的话语也不能说尽那心中的心思,那些碎碎的想法,自己说不出,别人也自然不懂,或者即使是懂得了又能怎样,倒是那袅袅佛香和那一低头的神态,让读者充满种莫名的感想.或许这也是一种”画面感”的体现,传说恨水素爱电影,可能也是个影响罢.例如在正书的最后一回第二十二回,家树和何丽娜坐在西山的别墅里,窗外大雪初停,明月照在白茫茫一片积雪上,皓洁无痕.”啪”一声窗户大开,一束鲜花从窗外扔进.寒风一吹,烛光两闪.”家树呆呆的站着,左手拿了那支菊花,右手用大拇指食指,只管拈那花干儿.半晌,微微笑了一笑.”“那屋里的灯光,将一双人影,便照着印在紫幔上,窗外天上那一轮寒月,冷清清的,孤单单的,在这样冰天雪地中,照到这样春气荡漾的屋子,有这风光旖旎的双影,也未免含着羡慕的微笑哩.”再说到表现的方法.全书纵看而来浑然一体.至于何者需剪裁,何者须呼应,何者需渲染,何者顺写,何者倒叙,何者实写,何者虚应,何者洋洋排比磅礴汹涌,何者瑟瑟工描勾勒骨骼,何者繁,何者略等等技巧就像琴上的轻栊慢捻,各种穿插流淌—用技巧表现情绪一贯都是艺术家们的拿手好戏,用小调延续哀婉,用白描勾画清丽,用对话体贴心情. 像关寿峰的出场,”最后走出来一个五十上下的老者,身上穿了一件紫花布汗衫,横腰系了一根大板带,板带上挂了烟盒包小褡裢,下面是青布裤,裹腿布系靠了膝盖,远远的就一摸胳膊,精神抖擞.走近来,见他长长的脸,一个高鼻子,嘴上只微微留几根胡须.”从上到下由远及近,一个矍铄硬朗老者形象跃然纸上.这种”画骨”似的方式,就像碳素的笔在画纸反面粗燥的地方簌簌的速写出一幅像,虽然不甚工整,却黑线白纸,再也不能抹掉.例如暗示,也是作者常用的手法,语不终篇而读者便有相当的感悟,有惴惴的预感,仿佛作者有什么”阴谋”似的.然后等到预感得到证实或者推翻,便是思想起源的地方.所谓说”能让读者思考的作者才是好作者”,有感触才能有思考,有思考才能有领悟,大概是一个必经的过程罢.而恨水这种能让读者或而悲切动容为他人境遇而百般心折,或而喜笑颜开因路过一种意想不到的神态,或而在三弦子大鼓书中突然听到一句事不关己的凄楚而垂下眼帘思绪万千,或而因家树尴尬而生的一点微笑的态度而窃窃而喜.自己的一喜一努为自己关心的人所牵动沉浮,情而不能自禁,容而不能自持.“因缘”二字,原是佛经中的禅语,在社会上多做”机缘”解,意指巧合的机会.”啼笑因缘”四字却是机遇之外的因果缘分,是人和人之间的交杂错落的人际关系,而这个关系又让人产生”啼笑恩怨亲愁爱恨的交织离合”.书中用最多的表情是笑.家树和凤喜分手时的大笑,何丽娜得知实情的苦笑,每个人的表情都用一种微笑代替,让这种种的哀乐喜怒有种诡异的味觉.或许正是这种啼笑皆非的繁杂缘线,让这种悲欢离合的结局更有些讽刺的微笑.在什刹海家树看到凤喜如愿以偿买到的跳舞袜子的心情,应该也是这种讽刺吧.或许这种”缘”,才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人缘和这林林世界交融迸裂,情感和金钱的斗争,爱与怨恨的混合.事类纠缠,悲欢过往,也许只是数载之后,闲谈之中,帷幕之外,啼笑皆非的一种回忆罢.

不得不啼笑

人生就是一个谜,不到最后谁也说不准结果会是什么。我感觉最后樊家树和何丽娜在一起很是很好的结果。小说中樊家树和三个女孩关系都非同一般,就是对何丽娜的态度最冷淡,但是最后的结局却是他们一起,有点吃惊。想想自己的经历,我深深的为何丽娜感到高兴。尽管她放弃了她原有的生活方式生活到农村,但是他却得到了樊家树的心!现实往往是,不管你做了什么,放弃了爱好,不顾一切的去追求,但是结果往往是留下一滩痛苦的回忆!就像金粉世家里面的一句话,当小怜逃出金家,金凤举突然悟到:如果一个女孩对你没有好感,不管你付出怎么样的努力,都不会赢得她的心,一旦她遇到倾心的,便会毫不犹豫的离开!在啼笑里,我不得不为凤喜感到悲哀!同样让我悟到一个道理,就是人的本性。正同货币战争的思想,金钱能换来一切,金权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有时候我在想,我的感情怎么办呢,是先爱情还是先事业?现在有点偏向于前者了。缘分这种东西还是不能强求的,当缘分已尽的时候,还是大度一点,安心的祝福对方还是很不错的,否则就是仇人了!人生这部书很厚,需要我们慢慢的翻,细细的读。就像隔窗观景,如果不留心,身边的美好就会变成曾经!不要期盼,因为人生的轨迹就在那里,不变不动。当有交叉的时候自然会到来,淡然,安心才是我们要修炼的本领!

既然你不喜欢我,那我也不喜欢你好了——关秀姑

因为想要知道民国时期的人们看些什么样的消遣小说,于是就将兴趣集中在了“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上。本打算看徐枕亚的《玉梨魂》,发现不是白话文写的,自己的文言水准又实在不忍直视,因而选择了张恨水先生的这本《啼笑因缘》,竟也就这么看进去了,想到以前每读完一本书之后,从不写任何书评之类的东西,时间一长,也忘了当时曾经读过的心情。现在,想试着将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不管表达好坏与否,算是给自己的一个交代吧。————————正文——————————以前并未读过这种章回体的小说,况且此书的出版年代与现今已有些的时间上的隔阂,所以,未读之前很是害怕自己会看不懂这样的书,不能够很好的理解书里的人物的思维方式。可是,当我读完了第一回时,发现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难以接触。或许,恋爱中男女主人公的心理,不论时代如何变,都不会变得让人看不懂吧。仅凭这一点,有时竟也能与书中的一些人物产生些许共鸣。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关秀姑。这时出来一个姑娘,约莫有十八九岁,挽了辫子在后面梳着一字横髻,前面只有一些很短的刘海,一张圆圆的脸儿,穿了一身的青布衣服,衬着手脸倒还白净,头发上拖了一根红线,手上拿了一块白十字布,走将出来。这是书中对关秀姑的首次正面描写。很普通的一个女子。因为其父亲的关系,秀姑本身性格也是十分开朗,不拘小节的,这一点,在后面的章节可以看出,所以当看到她在最后的最后做到了义勇军的副指挥时似乎并不意外,当然此处暂且不去谈。总之,这是一个很特殊的女子,她既不同于旧式女子那般羞涩守旧,却也不能将她归入到新式女子那一列中去。有意思的是,原本一个这么开朗的,大大咧咧的姑娘在第一次见到樊家树时,就流露出了一种小女儿的娇羞来了,一种不自觉地温柔。原书这么写着:找了一阵子,找出一只茶杯,一只小饭碗,斟了茶放在桌上。然后轻轻的对家树道:"请喝茶!"自进那西边屋里去了。从“轻轻”二字,仿佛就真的看到了秀姑的神情一般,形容很是贴切。当她在屋内听到父亲对樊家树说自己刚刚端来的茶大可不必说只因这是苦井的水时,她便屋内答道这是自来水呢!我觉得这句话答得很妙,很符合此时关秀姑的态度,或许从第一次见面开始,就注定了秀姑对樊家树的别样的细心吧。   她穿着一件旧竹布长衫,蓬了一把头发,脸上黄黄的,瘦削了许多,不象从前那样丰秀;人也没有什么精神,胆怯怯的,不象从前那样落落大方;眼睛红红的,倒象哭了一般。   此处是文中对秀姑的第二次描写。也是她与樊家树的第二次相见。此时的她心情是悲伤的,因为其父病重,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不太好。秀姑在这个时候遇到了樊家树,不得不说是天意。对于一个自己本身就十分有很有好感的人,在危急时候遇到了他,好像一下子情感上有了寄托。她带家树去搬去的新家时也不忘了要给他雇辆车,只是怕他受累。   秀姑只管这样慢慢的走去,忽然一抬头,快到胡同口上,把自己门口走过去一大截路,却停住了一笑道:"要命!我把自己家门口走过来了都不知道。"家树并没有说什么,秀姑的脸却涨得通红。   此时的秀姑在想着什么呢,虽然父亲的病很是严重,但是,在樊家树面前好像就不自觉的溜了神,以至于走过家门还不知。   在樊家树未进屋前,秀姑仍让他稍等一会,自己进屋收拾了下屋子,屋内传来一阵器具摆移之声。停了一会,秀姑一手理着鬓发,一手扶着门笑道:"樊先生!你请进。"再次看出秀姑的细心。在喜欢的人面前,总会不自觉的想要把最好的一面呈现给他吧。   当樊家树表示自己可以联系西医给关寿峰治病,并包揽了一切事物时,秀姑觉得心里头有一种酸甜苦辣,说不出来的感觉。此时,秀姑定是对樊家树的好感又增加了一度,喜欢中又带有那么点感激,这种感觉是无法与常人道的。   紧接着,当关寿峰问秀姑樊家树如何知道自己病重时,秀姑一想,若说家树是无意中碰到的,那末,人家这一番好意,都要失个干净;纵然不失个干净,他的见义勇为的程度,也大为减色。自己对于人家的盛意,固然是二十四分感谢了,可是父亲感谢到什么程度,却是不知,何妨说得更切实些,让父亲永久不忘记呢!   这一处描写,在我看来,很有些承上启下的意味。也许从此时开始,关寿峰已将樊家树当做救命恩人看待,所以以后才会那么身体力行的表达着自己对樊家树的感激吧。而对于秀姑,这也是她第一次不自觉的想要维护樊家树,并把它说了出来,或许连她自己都没有明白为什么要让父亲永不忘记樊家树的恩情,为什么那么不想将樊家树的好意被大打折扣。明显能看出,此时的秀姑情感已经战胜了理智却并不自知,就是这么做了,爱情的萌芽也在此时悄悄埋下了吧。   之后自然而然的写到了关寿峰住院的事,我认为在此期间,作者对关秀姑小女儿心思的描写最为传神,也是本人最欣赏的一个部分。试摘如下片段:      她心里真不能不有点疑惑,这位樊先生,不过是个学生,不见得有多少余钱,何以对我父亲,是这样慷慨?我父亲是偌大年纪,他又是个青春少年,两下里也没有作朋友的可能性。那末,他为什么这样待我们好呢?父亲在床上安然的睡熟了,她坐在床下面一张短榻上沉沉的想着,只管这样的想下去,把脸都想红了,还是自己警戒着自己:父亲刚由家里移到医院里来,病还不曾有转好的希望,自己怎样又去想到这些不相干的事情上去!于是把这一团疑云,又搁下去了。        秀姑道:"我常听到家父说,大恩不谢。樊先生帮我这样一个大忙,真不知道怎样报答你才好。"说到这里,她似乎极端的不好意思,一手扶了椅子背,一手便去理那耳朵边垂下来的鬓发。       他问过之后,回头看看床上睡的关寿峰,依然有不断的鼻息声。因道:"关大叔睡着了。我不惊动他,回去了,再见吧。"他说这句再见时,当然脸上带着一点笑容。秀姑又引为破怪了,说再见就再见吧,为什么还多此一笑呢?于是又想到樊家树每回来探病,或者还含有其他的命意,也未可知。心里就不住的暗想着,这个人用心良苦,但是他虽不表示出来,我是知道的了。       此处关秀姑所表现出的情态,可以说是对暗恋中女子心理活动的一个高度概括。总觉得自己中意的那个男子对自己有那么一点特别,是和别人不一样的,而自己又为这么一点自以为的特别而胡思乱想,所以当秀姑说到樊家树帮了如此大的忙却不知如何感谢时,竟表现出了一种极端的不好意思,秀姑想到了什么呢?我想她一定幻想过以后和樊家树共同的生活的样子,甚至担心过自己与樊家树的现实距离无法逾越。或喜或愁,而这一切皆因自己心里想着,念着的那个男子,而他却是一无所知。暗恋就是这么一种感觉吧。自己可以为了对方的一句话,一个动作而高兴半天,也可能因为他无意的一个举动而狠狠刺痛着自己的心,自己一个人上演这一出独角戏,即使没有观众,可是却乐在其中,陷入自己的小世界里,仿佛拥有了自己的小秘密,细细品尝着每一种滋味。   由此便不难理解当次日樊家树带来了一本《儿女英雄传》时,秀姑不自觉的将书中的人物故事牵连到自己身上,并觉得这似乎是一种暗示。      当写到 “家树看到关寿峰的病已经好了,用不着天天来看,就有三天不曾到医院里来”时,她是怎样的呢?——————————————————————————————————   秀姑又疑惑起来,莫不是为了我那天对他很冷淡,他恼起我来了?人家对咱们是二十四分的厚情,咱们还对人家冷冷淡淡的,当然是不对。也怪不得人家懒得来了。因为面对喜欢的人,就无法理智的思考,不自觉的将这一切事情的缘由归到自己身上 ,你可以说这是种“傻”,也可以说这是一种“痴”,可是暗恋中的女子不都是这样的吗?哪怕自己从未与自己喜欢的男子说过一句话,没有任何联系,可是却可以想出无数种自己与他的故事,不断的向里面投入自己的情感。  后面还写到秀姑看《红楼梦》时的情形,更加进入了一种“痴狂”的状态,甚至还做了一个与自己与樊家树手拉手被父亲撞破要拉去打官司的梦。可以说,此时的关秀姑对樊家树的心意已经到达了一个顶峰。之前是自己不愿承认,到现在的默认,秀姑对家树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可是,偏偏父亲是个粗人,没有察觉,樊家树又是一心只想着凤喜也不曾多想过秀姑的异样,于是,注定了这只是一个人的单相思,别人永远不会知道,他更不会知道。反而是,一个陌生的看护一眼便看出了秀姑的心思,真可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关寿峰出院回家后,樊家树来看望。    寿峰凝了一会神,将手理着日久未修刮的胡子,微微一笑道:"有倒是有两句话,现在且不要说出来,候我下了地再说吧。"秀姑一听父亲的话,藏头露尾,好生破怪。而且害病以来,父亲今天是第一次有笑,这里面当另有绝妙文章。如此一想,羞潮上脸,不好意思在屋子里站着,就走出去了。家树也觉得寿峰说的话,有点尴尬;接上秀姑听了这话,又躲避开去,越发显着痕迹了。和寿峰谈了一会子话,又安慰了他几句,便告辞出来。秀姑原站在院子里,这时就借着关大门为由,送着家树出来。家树不敢多谦逊,只一点头就一直走出来了。  再次见面时有这样的描写。  一回头,看见茶杯子还空着,却走过来给他斟上一杯茶,笑道:"这是我在胡同口上要来的自来水,你喝一点。"她只说着这话,尽管低了头。家树眼里看见,心里不免盘算,我对这位姑娘,没有丝毫意思,她为什么一见了我,就是如此羞人答答神气?这倒叫我理是不好,不理也是不好了。索性大大方方的,只当自己糊涂,没有懂得她的意思就是了。因此一切不客气,只管开怀和寿峰谈话。   可是樊家树的心思秀姑又如何得知呢?不仅不知,还傻到自己绣了一副竹叶梅花的枕头送给了樊家树。秀姑本以为今日父亲与樊家树的谈话已颇具暗示意味,自己又是那样的扭捏不同常态,他不可能不明白,于是自己始终揣着一颗不安的心,想急着知道他的态度。可惜,真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不仅无情,而且伤情。当秀姑遇到凤喜时,这一切便已注定成为她一个人的悲剧。秀姑何曾想到,自己那么喜欢的一个男子居然已有了自己的心上人,并特意为那个人安置了住处呢?终于,梦碎了,还是自己亲手打碎的。此时,梦再不醒,可就是让别人看了笑话了。  家树望了秀姑,秀姑向着窗外看看天色,随意的答道:"那有什么破怪呢?"声音答的细微极了,似乎还带一点颤音。   秀姑出得门来,只觉得浑身瘫软,两脚站立不住,只是要沉下去。赶快雇了一辆人力车,一直回家。到了家里,便向床上和衣倒下,扯了被将身子和颈盖住,竟哭起来了。寿峰见女儿回来,脸色已经不对,匆匆的进了卧房,又不曾出来,便站在房门口,先叫了一声,伸头向里一望,只见秀姑横躺在床上,被直拥盖着上半截,下面光着两只叉脚裤子,只管是抖颤个不了。   看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每一个失恋的女子的影子。本就是一场没结果的暗恋,并不打算让旁人知晓,既是这样,为何又一次次给了自己希望,一次次留给自己遐想,并在自己满心希望的时候,当头痛击呢?既是无意,当初为什么又要对自己那般好,让我欢喜,让我误会?这究竟是谁的错?或许此时,唱出那句歌词再合适不过了:  我一个人的失眠、一个人的想念、两个人的画面、是谁的眼泪、是谁的憔悴、洒满地的心碎。我一个人的冒险、一个人的座位、一个人想着一个人、眼角的泪这不是错觉……  虽然知道了真相,亲手打破了自己编织的美梦,固然悲伤,但是,人不能总是活在过去的阴霾里,找点其它的事情,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或许可以减少一点自己的伤感吧。此时的秀姑也是这么做的,于是竟看起了佛经,并看的有点懂了,说出这样的话来:  不为什么,也不修什么,看经就是看经,学佛就是学佛 。  经文上无非是个空字。看经若是不解透,不如不看。解透了,什么事都成空的,哪里还能做事呢?   当家树再次拜访时,再也没有了以前的那份心思,一切只是淡淡的,临走也不再出门相送。可是当当他走出大门,已到胡同中间终究是忍不住站在门边,手扶了门框,正向家树这边呆呆的望着。 家树回望时,她身子向后一缩,就不见了。   秀姑应是想着:忘记仍是需要一点时间的,但此番望着你的背影离去,我便知我今后当断了一切的念头,如之前没遇见你般过活,我仍可以生活的很好,没有你,照样可以很好。  我相信,秀姑可以放下,她也真的放下了。虽然在之后的一段日子里对樊家树仍有那么一丝情意,却也将它转化成了无私的帮助,不论是对凤喜,还是对樊家树,或是何丽娜,秀姑都没有藏有私心,并主动退出,为别人的三角爱恋尽心尽,到最后,更是完全抛弃了这些小儿女情怀,做了义勇军,与敌人斗志斗勇,为国家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并英勇牺牲。  关秀姑的一生都是如此坦荡,不论是年轻时感情受挫所表现出的那种非凡气度,还是之后做了义勇军副指挥之后的过人胆识,她都担当的起“奇女子”一词。 我钦佩她之后投身前线的勇气,赞扬她为国捐躯的事迹,更加忘不了她年轻时面对爱情的态度,失恋后洒脱不纠缠不做怨妇的姿态,她维护了一个女性的尊严:既然你不喜欢我,那我也不喜欢你好了,就这么简单!  这样的一个女子,我永远怀念她。

《啼笑姻缘》——物质还是爱情

张恨水的书,之前只看过《金粉世家》,现在看这本《啼笑姻缘》,老实说,感觉没有《金粉世家》来得好。不过仍然值得一推。其实故事本没有想像中的那么惊天动地,只是张恨水先生对物质与爱情关系的描写,在现在看来,似乎更有实际意义。那个年代,我们对物质的依赖虽然已经大大增强,但还没有到完全离不开的地步。可是爱情照样会经受物质的考验,理想也会在现实面前土崩瓦解。尤其是在现时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要想生活,我们必须得到比以往时代更多的物质。你联络极少不用手机,你找工作极少不用电脑网络,你走到哪儿至少得坐车吧。生活成本越高,就意味着现实越有能力让我们屈服,若是把这本《啼笑姻缘》的背景放到现代,恐怕又是另外一个结局。但光是看看这本书,也就足以让我们唏嘘了,张恨水终究给我们安排了一个尚能接受的结局,又没有把所有的去向一一道明,无怪乎这本书有那么多续集,就普罗大众来说,我们总是希望喜欢的人物继续生活在小说里。

没有笑也没有缘

花了几个午休时间看完了,章回体的形式很新鲜,已经很久没见了。不过说实话,最先看了那些适合装逼的标题,并不太懂,即使是开始看了,每章的开头看了那个标题也不知其味。也许是我们已经脱离古文或者说那种精炼简省的表达太久了。有人说故事牵强,人物不饱满,我倒也觉得未必。大概是有些角色确实现在看起来显得像武侠小说了,比如关寿峰,但因为前不久听说过一位前辈的爷爷的故事,便也信了,毕竟中国功夫大多都失传了,我们仅能通过那些现代人编出的武侠小说去想象那些场面了。不知为何,我觉得在我眼中那些人物都很鲜活,也许都着墨不多,但是老北京市井的形象跃然纸上。毕竟这样薄薄一本书也不可能把所有人的所有面都描摹的那么仔细了。我看这本书的原因是因为看汪曾祺的短片小说里提到过和他同下乡的一位同僚每天的娱乐活动就是翻来覆去的看《啼笑因缘》这本书,虽然知道时代和环境有一定影响,但我还是很好奇作为一部小说是怎样让人能看了又看读了又读的。没有多精致的语言,也没有多复杂的故事,更无论多起伏的情节了。但我觉得它对于当时的风土人情的描绘是到位的,也有很多东西值得去体味和深思。比如啼笑因缘这个标题,到底笑在何处而且还是啼笑,而因着的缘又是哪份。一路看下来给我映像最深的秀姑,都是由她来推动着这个故事的进展,家树最初遇见的是她,最后来结束这个故事的还是她。但是当看到原以为已回到山东老家的秀姑又扔进来一束鲜花以及祝福的时候,我是欣慰的,当然也期待着他们能重新走到一起。但毕竟只是期望,家树还是会像那个时代所有的少爷一样,嫁给门当户对的何丽娜,既满足了所有人的期望(秀姑除外)也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他真真的只是个少爷,一个有几个钱还未定性的风流人儿,即使凤喜还好好的,我想最终他也不会选择她。作为男主人公,我在他身上并未看到什么亮点。凤喜跟别人走了,他心理就想着秀姑也不错,后来秀姑不见了,他又觉着该去迎合何丽娜。对于家里的、周围的各种逼迫,他从未主动做出过任何挣扎反抗,只是这样拖着,他是懦弱的。爱结交朋友、并不排斥练把式的所谓的下等人,这大概只是他还是贪玩儿而已。等他从一个公子哥变成真正的大爷之后,可以想见也会跟伯和之类相差无几了。秀姑,既有着女子的柔情,芳心暗定,却又因着父亲的影响有着更多的豪情,并且用这侠义之风一直掩盖着她的那抹相思。褪去了这份侠骨之后剩的柔情,不正是中国古代女子的那种最美好的本质吗?步步都为着他人着想,而且并不表露出来。印象最深的是家树从杭州探病回来与关寿峰约在茶楼,关本来是想把凤喜事情的前前后后都说与他听的,但秀姑默默阻止了关于凤喜前面就不好的一些言论,好让家树以为凤喜只是被当兵的胁迫的。这样的女子形象,以前也是有很多描述的,一点也不让人觉得虚假。还有凤喜,我只想说环境对人的影响太大了。秀姑因着关寿峰的影响而一股侠义,而看看凤喜周围的人:明着好吃懒做抽烟喝酒贪财的沈三玄,暗着打心底里爱钱的沈大娘。这也怪不得凤喜受不住金钱的诱惑了。家树南下前来找凤喜,沈大娘本是很着急,后来见着家树是给他们预备了几个月的生活费与学费于是就放下心了,从这可以看出,大概凤喜嫁到刘将军家她也在背后做了很大的推手的。去过刘将军家一两次之后凤喜本是下定决心断绝与刘的来往的并退还了所有的东西,可是又被威逼利诱之后迅速妥协,在这其中也不知沈大娘跟她说了什么,才导致她那样的变化,也导致关寿峰临时取消了营救行动。当然,打破了最后的心理界限之后她就彻底深陷了,所有拒绝了家树后来要带他私奔的请求。但是她疯之前躺在病床上口口声声叫的都是樊先生,当时我还真怕又被刘将军听到然后引起什么后果,幸而刘将军已经找他的下一个女人去了并无暇去理睬她,不过从这里还是可以看出凤喜的本性其实不坏,无奈外面的诱惑太大,年纪又太小,家教又不甚好,才落入如此地步。哪怕疯了之后眼里都是樊先生和钱,可见这两者在她心中其实都是一样重的。而关寿峰屡屡表示希望家树在凤喜落难后还能去救济她,但事实呢,她们仍住在四喜胡同,可是家树不曾去找过,即使连医院也未曾去打听过,见到疯了后的凤喜也只是把他送去疯人院,而并非现代小说里感天动地那样的守护她等她清醒然后厮守到老。这就是这本小说现实的地方,一点也不矫情。现实中的人情世故不都如此吗。而何丽娜呢,我也不知如何评判。一直到她消失前,我还是很赞同他们在一起的,可是她在火车上可以马上不哭了然后与沈国英攀起世交,而后又传闻去外国,我就没大明白了,难道是为了自己下不来台的面子?可是后来又在西山的别墅出现了,既然是自家的别墅,我想至少他们家里是知道她的去处的,所以出国只是故意放出的口信。出现后的言行也并未显出多大的不同,感觉还是只是想和家树重修旧好,不,他们不算好过。但是把家树收入囊中,这已经是她手到擒来的事了吧。

啼笑而过

佛说:因缘果报,有因有缘,必然成果。既是如此,为何人间还有如此多故事让人啼笑皆非甚至闻者落泪?关于秀姑全书最出彩的莫过于这位女侠。从患得患失到爽利干练,从老实害羞到为国捐躯,转变之大真真令人感叹。而她对待感情的态度更是新女性的标杆了。喜欢家树却发现对方另有所衷时,她曾大病一场,而醒来只为着不让老父担忧这一点便想开了,坚强起来。直至后来为凤喜几次三番深入虎穴,为何小姐牵红绳,每每雪中送炭而又淡然而退,此等侠骨柔肠又岂是家树一凡夫俗子可以配得上。书末写到抗战,或是时代附会之言,但也只有这样深火热才足以成就秀姑女侠,若她如平常女子般嫁人生子,那也不是秀姑了。秀姑,奇女子也。关于何小姐如果说秀姑对家树的感情源于感恩,那么何小姐又为何被家树所吸引呢?家树老实?从他瞒着家里供养凤喜一家起以及利用何沈两人相貌相像大做文章这两点看,老实二字是不沾边的(可能从男人的角度来看,家树已经算很老实了吧)。爱情一说果真是说不清道不明的,难怪要靠“因缘”二字来解释了。读的过程中其实并不喜欢何小姐,甚至对她的奢侈腐败和八面玲珑十分厌恶,虽然花钱善交际又拥有良好家事背景在每个时代都有市场(可见像我这样孤僻又向往极简的人是不讨喜的)。可就是这样一个大小姐,却有着一颗赤诚善良的心。且不说她为何喜欢家树,仅是喜欢了就一心一意地向他靠拢,甚至不惜认凤喜照片为自己,这一点就值得一品了。初时看到这一段,只觉这女子心机怎得如此之重,这份高情商很有点宝姐姐的既视感。后来深入下去,却不得不感叹,那是一种因为爱而产生的任性,就算误认也要向你靠拢的任性,厌恶之感不觉就淡了,爱得卑微,是值得怜悯的。直至最后何小姐跟家树留样,游说父亲投资抗日,一方面可以说是受秀姑影响,可从心底而言,更多还是因为这也是家树的愿望吧。家树很爱何小姐吗?也未必吧。但以何小姐的痴爱和高情商,必能过得如意,幸而,她不算十分敏感。关于凤喜初见,娇笑可喜。秀姑出场平淡,何小姐出场奢靡,和她们相比,凤喜的出场实在是讨人喜欢的。樊大爷也是被凤喜的美丽天真所吸引吧,天桥那样的地方,竟也能开出花儿来。只是他并不满足于凤喜的出身和骨子里的卑贱,他爱凤喜,可也希望自己的妻子是有文化的新式女子。于是,他送她上学,摆脱下九流,去学做一个文明人。于是,他在何小姐面前是家树是密斯特樊,在凤喜面前却是樊大爷。从一开始就不平等。凤喜太卑微太贫穷了,穷到以为钱就是爱,樊大爷的情意她体会不到,直至有钱了不愁吃穿了她才有精力去感受真正的爱,只可惜那时候她已经疯了。凤喜可恨,但更多的是可怜。她的性格弱点和悲剧命运皆由家庭和社会造就,没有人教会她自强,她只能听从叔叔听从樊大爷听从霸占她的男人,没有人教会她从心底去接受和付出一份爱。在那个动荡年代,这样的女孩子很多吧,没有良好的家教,能吃饱能活下去就已经意味着一切了,谈何理想,谈何爱情。可见,现如今“女孩要富养”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关于樊家树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用于形容樊家树真是再贴切不过,幸而还有学成归来致力于抗战那一段,把家树的人生拉高了一个台阶。家树真诚善良,温文尔雅,有古道热肠急人所难的一面,也有自私怕事儿的一面,总体而言,他是一个好人,一个没有什么突出特点的好人,但在感情上,却有很多让人诟病唏嘘之处。他自认新式人物,愿意尊重平等对待女性,可骨子里还是男权主义思想作祟。他对凤喜的爱是建立在色相基础上的,对何小姐更是如此。从现代的观点来看,家树未必真的那么爱她们吧。之前读《浮生六记》时曾提醒自己,读书还是要回归文本,回归当时的时代背景,可以不接受但要去理解当时的道德观爱情观,不可代入过多的现代思维。对于樊家树的理解也应贯彻这一原则,那便不忍过分苛责了。一男三女,修成正果者谁?似乎都是最恰当的结局了,又好像谁都不圆满。因缘二字,实在难说,人生无非如此,啼笑而过。

【原創】《啼笑姻緣》:繁華何處?啼笑兩難分付

因着司棋小姐去看无线1974年版的《啼笑姻缘》,只看到凤喜被接去将军府,心便慢慢凉下去。也许是我早已知晓不久后的生离死别,那段她和家树相守的日子,才觉分外珍重—— 故事发生在民国。 民国,是一个新旧陈杂、大破大立的时代,一个颠沛流离却乱象皆有制度的时代。西学和国故,内战和外侮,毫无结果的真爱,从不泯灭的阴谋……历史留下的风华,不逊盛唐隆宋。京畿重地,海派洋场,一中一西,一南一北,相互激荡着,绾和成我对这个时代无法言说的情结。 民国旧京的五月,游人如织的天桥。他们相遇在闹市街头。那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初遇吧,妾发初覆额,郎骑青骢来。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书中的文字,刻画丽景,款款欲飞,难为TVB在36年前也能拍得那样好。司棋演的凤喜,娴娴坐在街角,月琴斜抱,低眉信手续续弹;梨涡浅笑,轻拢慢捻抹复挑。 布景仍是一如既往的简陋,却因着凤喜,一切似乎都观之可亲了。 图折腾了半天,我的ps还是见不得人...默...镌了最喜欢的Robert Burns的"A Red Red Rose"中两句诗,自得自乐。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my dear, and the rocks melt with the sun... 沈凤喜(李司棋饰演) 我于京韵大鼓,是十分生疏的。听惯了一唱三叹的越剧昆曲,乍闻“唱大鼓的”,便不觉这一名目,有些“卖大饼的”意思。那日正想着,恰好看到剧中凤喜第一次在茶楼登台,含愁凝睇弹唱道“无奈嫁那三寸武大郎”,默...这是书里安排凤喜的,好在改编成电视剧时没有让司棋唱大鼓。 “凤喜”这个名字,初看时觉得有点儿索然,凤和喜,两个都是俗气的字眼,然而连在一起,反而有些大拙若巧的亲切之感。到后来,我是真心喜欢这天真烂漫的小姑娘了。可爱中带着憨实,憨实中又带着娇蛮,一把娃娃声,常常顾自说着,一被家树问住,似嗔非嗔的望他一眼,然后低了头,搓那衣角。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一种我见犹怜的女儿态,便已呼之欲出。 她是那般的天真烂漫,质朴无暇。即使最后失了心智,被送去疯人院,仍只一味笑嘻嘻地对着家树挥手作别:“听戏去了,听戏去了”。北方的朔风扬起漫天的飞雪,车子渐渐消失在茫茫冰天雪地中……我明知一切不过是戏,泪水还是悄无声息地滑落脸颊。凤喜疯了,可还是那样的天真和甜美,美得那样心碎,怎能教人不流泪。 凤喜梳的头,我更喜欢她未剪短发前的样式。长长的辫发,一字的刘海,清清秀秀。衣服也是早先的好,斜襟衫和洋布裤,衬得小姑娘骨肉停匀,简朴中自透着端庄。学生装、贵妇装,都不符她那璞玉纯金般的天然气质。樊先生一袭长衫,斯斯文文,风度谦谦。虽然有钱却不是恶少,虽然年青却不轻薄。他喜爱她,自然难得。然于喜爱以外,还有尊重,才更可贵。这样的一对璧人,教人实足堪羡。 谈我喜欢的几个镜头: ·公园里,晨曦深处,她低着头,喁喁打探他的家世。见他答非所问,不禁又羞又恼,转过身去只顾自搓着衣襟。小女儿家的情态,依依可爱。那时的司棋,容色如玉,她在最好的年华,演绎了同样美好的女子,演员和角色相逢一笑,莫逆于心,一切都是那麽水到渠成。 ·凤喜初次上落子馆登台卖唱,轻薄看客欲行非礼,家树气急败坏地拉了她回家,他说以后他会给家用,让她只安心读书。凤喜闻言却掩面跑进了房,伏在桌上抽抽搭搭。问她为什么哭泣,她抬起头,明眸中写满真心。答: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刚才好端端听你说话,眼泪就自自然然地流出来了…… 我知道,也深信,她是欢喜得流泪。 家树南归杭州,一切开始变化,直到无可挽回。怒其不争的三叔,没有主见的母亲,威逼利诱的军阀,凤喜就这样一步步走向深渊。我无意用“阶级局限性”这种学究气的字眼去为她解释些什么,表白些什么。无情最是黄金物,变却天下儿女心。二十万聘礼摆在眼前,凤喜,也概莫能外。她只是风尘之中的弱女子,而不是奇女子。只是我不明白她怎会真的欲拒还迎半推半就地从了那龌龊的老军阀,她太年轻吧。她不知道,刘将军二十万现洋,买走了她的人,她的心,也买走了她的幸福,甚至生命。 接下去的种种,都来的太快,太不堪。我没有勇气一一细数。 萧萧寒风中,似又吹送来胡琴依依呀呀的声音,伴着她那一曲流丽婉转的《四季相思》:春季里艳阳天,百草回芽遍地鲜……她唱得动情,我听得伤心。泪眼婆娑中,回首望去,只是她风流云散的粉墨一生。 关秀姑(欧嘉慧饰演) 提起秀姑,便不自觉地想起这句话:风尘之中亦有奇女子。我对她满怀感激,因她孤身犯险,诛杀了刘将军这个败类。纵不为凤喜报仇,也是为民除害了。 她是英姿飒飒的,鞍前马后跟着爹爹走南闯北,向着六合讨生活;她也是痴心多情的,不管沈姑娘何小姐,对家树始终如一;喜欢他,也能爱屋及乌;伤了心,依然客客气气;秉着儿女心肠,却有英雄气概。她确实不如凤喜长相甜美,但家树不至于以貌取人。我想是因为她的深明大义吧,注定她不可能像凤喜菟丝附女萝般招人怜爱。她的一腔侠骨柔情,换得的是君子之交。 最后在西山别业,秀姑父女向家树辞行回山东。临走,她从怀里取出一包东西给了家树,一张半身相片和一绺青丝。古人以发代首,可见对待头发的珍重。女子割发予人,那意思,便是生死相许了。然而她对自己这份极重的情谊,却只以“作个纪念”四个字浅浅带过。她对家树,付出了那麽多,却连心迹都不曾明示过。这份默默的爱,虽然低调,却是另一种崇高。 秀姑走了不远,又折回去,为了对家树和何小姐说声“祝福”。家树站在窗前出神地目送她策马远去的身影。我想,他一定不曾看到,秀姑的眼泪,向后划去、穿过发丝、洒落风中。 何丽娜(李司棋饰演) “不言不语之间,就把一个人的心看了个透”。应该是个聪明的人。可是我对她的印象,始终不是很分明。前半部份,她简直如同凤喜的study,后来笔墨才重起来。只不过两人外貌虽如同孪生,身世却判若云泥:一个生在江湖,一个长在侯门;而她们的结果,也有着天渊之别:凤喜被军阀蹂躏至疯送进疯人院;何小姐,最终门当户对和家树走到了一起。沈姑娘,何小姐,她们两位的相反相成,或许便是因缘的无常吧。缘分,总有“有缘无分”的时候,而命运,也常有“有命无运”的时候。哭哭笑笑,很多无法想明白的事,不如付诸难以捉摸的佛家“因缘”二字吧。 然而我仍然感激着张恨水先生的这点成全,成全了何小姐和家树。至多至少,为那流离的乱世,为这出啼泪太多的故事,终于带来了一点宽慰的笑意。至于凤喜,便留待自己于那夜深处、人静时、幽梦里,默默怀念吧。 P.S.小时看书驳杂,张恨水先生的《啼笑因缘》很早便囫囵看过,却不曾似今日这般痛惋着凤喜。前者和家祖父偶然谈起,内容竟和其幼时所读的民国刻本有所出入。对证回目,方知我所读的正本后来还有续文。然我素不喜读续书。窃以为,二十二回本末尾那一段情景刻画,在欲诉还休处戛然而止,正自意韵悠长。繁华落尽之后,一切故事,不论有无结局,都该收场。


 啼笑因缘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