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拉的骨灰

出版社:昆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03
ISBN:9787800402951
作者:(美)弗朗克·麦科特林
页数:436页

作者简介

本书打动了成千上万读者,连续两年高居全美畅销书榜首!并获普利策奖。这是一个普通爱尔兰贫民的回忆录,与那些伟人、名人的回忆录形成鲜明的对照和区别。
弗朗克.麦科特出生于大萧条时期一个到美国不久的爱尔兰家庭,后又举家迁回爱尔兰。父亲马拉奇是个不可救药的酒鬼,经常把工资和救济金在小酒馆喝光;母亲安吉拉含辛茹苦,在超出一般人想象的艰难贫困中抚养了六个孩子,其中一对双胞胎和一个女儿先后夭折。弗朗克.麦科特能活下来并以一种轻松幽默的笔调讲述这一切,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安吉拉的骨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3条)

  •     其实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人物是作者的父亲。没错,就是那个无能、酗酒、窝囊废、从来没负起过作为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责任、每次都毫无例外的让妻子儿女们失望、一手造成整个家庭尤其是母亲安吉拉陷入悲惨至极的绝境的父亲。这么一个除了讲故事、喝酒和唱爱国歌曲之外几乎什么也不会的男人究竟有什么可爱的呢?这个人唯一可爱的地方就是他心里还有着大爱:对妻子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最深最深的——对爱尔兰的爱。爱尔兰人对他们的老爱尔兰的爱和对英国的恨,是其他国家的人很难理解的,这两者纠结在一起,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北爱问题能在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西方世界成为一个绝无仅有的流血数十年不止的伤口(西班牙的埃塔规模要差一些),不能不说和爱尔兰人民对英国统治者的极端的恨有着直接的关系。小弗兰克的父亲,马拉其,可以说就是个爱尔兰悲剧的缩影,似乎他所有的积极向上的可能性,都被可怜的老爱尔兰的悲惨命运吸走了。他像所有的爱尔兰男人一样嗜酒,酒后高唱爱国歌曲,几乎每一首歌曲都歌颂了一位死于英国屠刀下的烈士或者一次不成功的起义,而这样的歌曲在爱尔兰流传了上百首。爱尔兰几百年被镇压、被损害的历史让每一个爱尔兰男人只能在酒精中寻求解脱,在酩酊大醉中释放整个国家的悲惨命运压在他们心头的巨大阴影。他们心头的忧愁太沉重,以至自己妻女的境况常常根本没法在他们心中占据一席之地。形成了这种习惯的男人们,甚至在爱尔兰获得独立之后,仍然无法摆脱酗酒的恶习,甚至到了今天,爱尔兰裔仍然是英国各族群中酗酒比例最高的。那个时代的爱尔兰男人,可以说是被爱尔兰的悲剧压垮的。但是盛产诗人、作家和歌手的凯尔特民族,同时也是个盛产战士的民族,他们八百年来没有独立过,却也八百年都没有放弃过反抗,哪怕语言已经变成了英语,外貌也看不出区别,但爱尔兰人还是不屈不挠的发动着一次又一次的起义,甚至因为从事恐怖主义为人所诟病的爱尔兰共和军,某种程度上也是这种反抗的后继者。老爱尔兰终获独立,爱尔兰人民也终于有了可以像其他国家人民一样因为高兴而喝酒、因为喜悦而唱歌的机会。安吉拉为了孩子们蜡炬成灰,在她的丈夫被爱尔兰的悲剧压成灰烬之后,但所幸这是最后一次。现在的爱尔兰,是个居民收入和社会发展水平在整个欧洲也是名列前茅的美丽国家。民族英雄库丘林和马拉其在天有灵,应该是欢笑着举杯痛饮吧。天佑可爱的老爱尔兰。
  •     在书架上翻到一本《安吉拉的骨灰》,随着搬家走了N个房间,蒙尘十年,终于有心情来读啦。这是一本曾获普利策奖的畅销书,如今有着百年以上历史的普利策公司已经被收购,披着大奖光芒的出版物依然熠熠生辉。正如我们所知,即便是富家出身,人们在写自传的时候也喜欢把自己打扮成历经艰难最终成功的奋斗典范,这样一部平民传记,那些贫困苦难更是不计其数。“弗朗克.麦科特出生于大萧条时期一个到美国不久的爱尔兰家庭,后又举家迁回爱尔兰。父亲马拉奇是个不可救药的酒鬼,经常把工资和救济金在小酒馆喝光;母亲安吉拉含辛茹苦,在超出一般人想象的艰难贫困中抚养了六个孩子,其中一对双胞胎和一个女儿先后夭折。弗朗克.麦科特能活下来并以一种轻松幽默的笔调讲述这一切,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回忆录本身写得很平和,没有悲愤的诉说,没有洒狗血的渲染,只有无穷无尽的缺吃少穿的生活细节,确实让人惊诧这样的一家子人竟然有幸存者。但让我不安的是,时时比照自己身边的社会,身边的生活,我并不认为我们拥有更好的生活环境。不管失业是什么情况造成的,书中的父亲不是个负责任的家长,天主教家庭无休止的生育,一个接一个的孩子出世,并没有改变其烂饮的酒鬼习性,工资拿去喝酒,连救济金也拿去喝酒,甚至要拿着夭折孩子的不幸挨个去酒馆诉说讨些酒喝。我也常常疑惑当时的爱尔兰社会,居然有充分的社会救济系统,书中的一家人几乎完全是靠社会组织救济、乞讨、小偷小摸弄到食物的。他们的亲戚们虽然充满抱怨,却也在需要的时候施以援手。最让人吃惊的是,主人公两次生病,都能在医院里得到很好的治疗。这可是没有收入家中永远没有余粮的超级贫民啊。我完全不能想象,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假如有不负责任的家长,孩子会有活命的机会。一般的中国人不管沦落到何种地步,拾荒、乞讨,都不会不管子女的死活,像爱尔兰民族那种滥饮高歌的性格特征在中国百姓身上不多见。因为要指望家庭之外的机构对孩子进行抚养是不可能的。孩子是整个社会的未来,这种说法在中国得不到支持。至于福利性的医院,简直是天方夜谭。不知道是否因为对当下的中国社会感觉太黑暗,看到书中的贫民孩子还能得到来自诸如店主之类人物的温情施舍,简直觉得不够真实,我们不是在报上看到一个饥饿的女孩偷了面包店一块面包而被逼自杀的报道吗!可怕的生活,可怕的联想。
  •     这本书与我很有缘分。在kindle上下载了电子版却发现只有上班部。然而来到清华文图,第一眼看到这本书,军训到现在那么多天终于断断续续地读完。每次翻开这本书总会想,如果这样的人生都有勇气坚强、勇敢、乐观地面对。我有什么资格抱怨?父亲是酒鬼,母亲没有工作,一家人靠救济金度日,从美国到爱尔兰。没有亲人的帮助,弟弟妹妹亲朋相继去世。身上有穷苦人的烙印,受尽白眼、歧视。然而弗朗克依旧坚强地活了下去。他本可以选择成为邮局的正式工,平凡安逸地度过一生。可他选择了梦想,选择了美国,选择了远方。忘不了那个雨夜,他打了妈妈,跪倒在雨里,向与他名字相同的圣徒雕像诉说他生活的苦难,诉说他黑暗的童年、少年时光。死去的爱人,失踪的父亲,与拉曼通奸的母亲,他生活的这个人间地狱。上帝听到了么?我想他听到了,那个拥抱他的牧师,也许就是上帝派来凡间的天使,注定给绝望的人以光明。我也有走向远方的梦想,而相比之下,我并没有经受过磨练、挫折。这本书的每个字都是苦难,却教会了我什么是坚强、乐观。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世界以痛吻我,而我,报之以歌。

精彩短评 (总计30条)

  •     那一年,看了这本书,小小的我,还有许多不懂,但它终究是把我带进了现实的小说的世界。所以很想去爱尔兰,很想看看书中提到的地方。limerick(地名)。
  •     苦难童年,顽强生存,不乏幽默。惊人的细节。比高的童年好看!
  •     很感人的小说,耄耋之年的轻松回忆
  •     啊最喜欢的小说了!读完之后真是畅快淋漓!
  •     这几天又读了一遍,真感人啊
  •     纪实的文笔,作者清晰地记得并用生动的笔触写下那段悲惨的爱尔兰童年,我是听着有声小说看的英文版,语言特别生动,故事真实感人,弗兰克明显是个早熟的孩子,在苦难的童年里坚强的长大,让我动容
  •     弗朗克·麦科特
  •     初中时看的,就当故事看了
  •     无论你走到哪里,妈妈的爱是你的福气,趁她还在身边好好珍惜,她走后会留下无尽的回忆
  •     什么也不说了,亲自读吧
  •     太悲惨了,爱尔兰人的童年……
  •     看的是原版,美国底层家庭的生活写照。文字很感人
  •     当自己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就读过了这本书.挺艰难的生活,可是在辛酸中还是有着做人的尊严和坚强.
  •     在6013读的小妖的书,是爱尔兰的遗失么
  •     初中的时候很稀饭这本书的说。。。。@XX来自NGC4546 我看的是这个出版社译的。。。。
  •     嗯 大学时看的 被感动了
  •     倔强茁壮的成长
  •     看了三遍,没次的感觉不同
  •     直到读过四分之三的时候我还想放弃,幸好坚持读完了,朴素的文字里流露着豁达与乐观,改变过我的一本书。
  •     家庭观三刷
  •     读的时候,总是免不了在想,假如是在我们身边的社会,会怎么样。不,我不相信在当下的中国,这样没有收入的家庭,孩子会有生存的机会,还能生病在医院里治好。
  •     初中时代最喜欢的几本书之一
  •     心情灰暗的时候看的
  •     前阵子偷了一本英文版 哈哈
  •     高中寒假从图书馆借到后。假期的床头书。感动!
  •     苦难是一种注定,也是一种财富
  •     尽管背景是大萧条时期,没有工作的父母还是能靠救济金养活孩子。医院是免费的,学校是免费的而且提供午餐。我想对苦难的作者说:要不您来42年的天朝试试?
  •     从开始你就看到一个又一个对贫穷的细腻而生动的描述。它不停地述说着这样或那样的一无所有和食不果腹,不停地将天主教地信仰和现实揉捏在一起,你觉得这些描写漫长而让人无助,但是16岁前夜在教堂的发泄和忏悔可以将所有郁结于心的郁闷如泄洪般抒发干净。
  •     弗朗克.麦科特林
  •     不知道该怎么给星,所以不给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