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了不起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506061698
作者:刘再复
页数:125页

后记

《莫言了不起》能集结出版,首先得感谢范曾兄的敦促。他看到我的《莫言了不起》(答英国《金融时报》薛莉问),立即说应出单行本,并马上提笔写了书名。这五个字他写得真好。因为这不仅是用“手”写的,而且是用“心”写的。他衷心喜爱莫言,很早就跟我谈论过莫言的大脑袋、大心灵与大手笔。此次莫言获奖,他兴奋不已,一连给我打了几次电话,满篇都是狂喜的语言。范曾兄的天真天籁.在此一瞬间表现得特别感人。其次,还要感谢东方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使此书能在短期内与读者见面。我想,文化事业大约就是这样硬“闯”出来的。    刘再复    2013年2月5日于香港清水湾

作者简介

《莫言了不起》是将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再复从1997年开始至今撰写对莫言的评论文章集成一册,且收录了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刘再复接受《南方人物周刊》《亚洲周刊》《金融时报》的三篇采访文章。全书分为四辑,第一辑是收录了刘再复在1997—2001年所写的有关莫言的评论文章;第二辑着重收录了有关刘再复对莫言鲸鱼状态的形容缘起及其具体内容,以及莫言作品的启迪;第三辑收录了莫言获奖后刘再复接受著名媒体采访的文稿;第四辑则得到莫言许可,首度收录其在瑞典文学院的演讲全稿及其领受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词。

书籍目录

目录
序:父亲与莫言的文学之缘(刘剑梅)
第一辑
中国大地上的野性呼唤
赤子莫言
黄土地上的奇迹
最有原创性的生命旗手
全球化刺激下的欲望疯狂病
第二辑
再说“黄土地上的奇迹”
莫言的震撼性启迪
——写实、想象与叙事艺术的“三通”
莫言的鲸鱼状态
附:(1)莫言:力避自己成为鲨鱼(2012年10月21日)
(2)莫言致刘再复信(1996年元月6日)
第三辑
刘再复谈莫言
(答《南方人物周刊》卫毅问)
刘再复谈莫言的绝对生命
(《亚洲周刊》江迅访谈录)
莫言了不起
(答英国《金融时报》薛莉问)
附录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莫言在瑞典文学院演讲全文)
莫言获奖致辞
后记

编辑推荐

《莫言了不起》由东方出版社出版。

前言

父亲与莫言的文学之缘    刘剑梅    多年前,父亲漂泊到西方时,几乎被“孤寂”所击倒,幸而有“文学”支撑着他。在芝加哥大学、科罗拉多大学的头三年(1989—1992)他仍然醉心于“文学理论”,1992年秋天到了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客座”之后,他才重新关注中国当代文学。那时他最喜欢的三位作家是高行健、莫言与李锐。母亲告诉过我,她和父亲一起,在寂静的雪夜里,走到斯大中文系办公室,把莫言的《酒国》与李锐的《旧址》一页一页地复印,各印了两套,分别送给瑞典的两位文学教授。父亲一再说:“《酒国》太神奇了,非读不可。”我的老师葛浩文教授翻译《酒国》,也连说“精彩”。因有两位长辈的呼唤,我才进入“酒国”,并开始认识莫言。    葛浩文老师最爱萧红与莫言,谈起莫言如数家珍。父亲的喜爱较为广泛,古今中外的好作品都使他着迷。对于中国当代文学,他首先推崇高行健,始终跟踪高行健的足迹,并制作了“高行健年表”。而喜爱莫言,则因为他与莫言有两个“缘分”。首先是1984年至1985年间的“课堂之缘”,当时,父亲是讲课的老师,而且是正在“开拓文学思维空间”的老师,有此缘分,父亲自然也就格外注视莫言的脚步。1996年元月,莫言在写给我父亲的信中说:“听过您好多课,关于‘扁平人物’与‘多重性格复合’,您的许多精彩观点时时难忘。并实际上成为我创作心理的一部分,指导之功大焉。”书写此信时,  《丰乳肥臀》已问世,莫言早已名满天下。此时还“难忘”我父亲的“讲述”,这便是“缘”。因为有这一“缘”,所以才有父亲希望莫言“成鲸”的期待,才有“鲸鱼跃海”的佳话。除了“课堂之缘”,他们还有在美国的“重逢之缘”。1996年莫言到科罗拉多大学演讲,校园里的葛浩文老师和父亲都是他的知音。莫言还到我Botlder的家,给系里的老师、学生讲述“饥饿的故事”,把我父母惊动得目瞪口呆,逢人就传达莫言的饥饿传奇。此次相逢的前后,父亲写了《中国大地上的野性呼唤》《赤子莫言》《黄土地上的奇迹》等几篇川隋真意切”的评论性散文,让中国港台地区、东南亚与西方的读者更了解莫言的分量。二“缘”之外,还应提到的是2006年,韩国首尔的檀国大学聘请父亲为硕座教授,并策划邀请父亲与高行健、莫言到该校“客座”一年。此计划虽没有实现,但父亲还是在2010年到檀国大学作了一场关于莫言、阎连科、余华的演讲,题为“全球化刺激下的欲望疯狂病”。此文发表于《明报》。其实这也是“缘”。    因为有上述的“缘分”,所以此次得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父亲特别高兴。但正如他自己所说,“只喜不惊”,之所以“不惊”,就因为父亲早已明白莫言的不同凡响,授奖只是给莫言“锦上添花”而已。不过,得奖毕竟是大事,况且有不少“公共知识分子”拒绝阅读莫言的丰富创作,却抓住某些政治表象大加鞑伐,所以父亲便与我作了新的对话并接受几家重要报刊的采访,给“道德裁判”作点必要的回应。父亲所有的言谈均判断鲜明,有理有据。他高度评价莫言,把莫言视为中国文学与人类文学的丰碑,其气魄不亚于创造“人间喜剧”的伟大作家巴尔扎克。父亲还特别说明,在欧美作家醉心“叙事技巧”而使文学显得苍白时,莫言却把“想象视野”与“现实幅度”推向极致,从而实现了“写实”“想象”“叙事艺术”的“三通”,给中国作家和世界作家以深刻的震撼性启迪。父亲几乎阅读了莫言的所有作品,对其代表作早已娴熟于心,所以接受访谈时,“娓娓道来”之余,也非常有说服力。与那些不读作品却道三说四的“公共知识分子”相比,父亲倒是真的表现出文学批评家的信念与“真切”。    最近父亲编选和出版了三本新书,他以“从热爱文学到信仰文学”“从作文时代到随心时代”“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为题作了自序。无论是“返回古典”对《红楼梦》作感悟领悟,还是关注当代的作家作品,父亲都把文学视为至高无上的价值。他写作也只是心灵的需要,讲述莫言更是随心而论,并非刻意地“作文”。因此,他对莫言的评价极为真实,包括说“莫言了不起”,也是至情至性的心声。    范曾伯伯喜爱莫言,又喜爱我父亲的评论文字,因此他特为本书题写了“莫言了不起”五个字。莫言为我们的母亲语言争得了巨大的光荣,我相信,中国的绝大多数读者与识者,都会从内心深处发出同一种正直的声音:    莫言了不起。    2013年1月30日    写于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内容概要

1941年出生于福建南安刘林乡,196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曾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科罗拉多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加拿大卑诗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中央大学、东海大学等院校分别担任过客座教授、讲座教授、名誉教授与访问学者。著有《性格组合论》、《鲁迅美学思想论稿》、《文学的反思》、《论中国文学》、《放逐诸神》、《传统与中国人》、《罪与文学》(与林岗合著)、《现代文学诸子论》、《高行健论》、《告别革命》(与李泽厚合著)、《共鉴“五四”》、《红楼四书》(《红楼梦悟》、《共悟红楼》、《红楼人三十种解读》、《红楼哲学笔记》)等。
刘再复既以从事学术研究又从事文学创作。他的文学理论着作《性格组合论》是1986年十大畅销书,曾获“金锁匙”奖。他的《论文学主体性》等论文,曾在国内引起全国性的讨论,改变了中国文学理论的基础模式。
刘再复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288733161_0_1.html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他是生命,他是顽皮地搏动在中国大地上赤裸裸的生命,他的作品全是生命的血气与蒸气。80年代中期,莫言和他的《红高粱》的出现,乃是一次生命的爆炸。本世纪下半叶的中国作家,没有一个像莫言这样强烈地意识到:中国,这人类的一“种”,种性退化了,生命萎顿了,血液凝滞了。这一古老的种族是被层层垒垒、积重难返的教条所窒息,正在丧失最后的勇敢与生机。因此,只有性的觉醒,只有生命原始欲望的爆炸,只有充满自然力的东方“酒神精神”的重新燃烧,中国才能从垂死中恢复它的生命。10年前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和赤热的《红高粱》,10年后的《丰乳肥臀》,都是生命的图腾和野性的呼唤。十多年来,莫言的作品,一部接一部,在叙述方式上从不重复自己。而且,在中国八九十年代的文学中,他始终是一个最有原创力的生命旗手,他高擎着生命自由的旗帜和火炬,震撼了中国的千百万读者。 与那些只会玩弄技巧和语言的作家不同,莫言热烈地拥抱人生、拥抱历史,在自己的作品中跃动着大爱与大恨。他从未陷入反映现实和背离现实的泥坑中,既拥抱大地又超越大地,在所有的表述中都保持着自己独特的哲学态度,这一态度就是认定:生命,只有龙腾虎跃不为缰绳所缚的生命,才是历史的原动力。这一原动力才使历史变成活生生的让人的灵魂不断站立起来的历史。莫言的文本策略,就是把这强调生命野性的哲学态度推向极致。任何作家只有把自己的艺术发现推向极致,才能走出自己的路来,四平八稳的作家是没有前途的。 20世纪中国文学的致命伤是它太意识形态化,尤其是30年代的左翼文学和40年代之后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在此文学氛围中,莫言独树一帜,拒绝接受意识形态观念对历史的垄断,不仅从不陷入意识形态的逻辑,而且以作品沸腾的岩浆化解这些逻辑并完成了只属于“莫言”名字的他人无法替代的创造。这些让世界注目的创造,使蜕化成意识形态现象的中国文学,又回归到生命现象与个人现象。


 莫言了不起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9条)

  •     莫言先生去年获得了举世瞩目的诺贝尔文学家,消息一经传开,你去书店买莫言先生的作品,店员给的答复几乎都是同一个:“断货了!”。莫言先生的作品一时显得洛阳纸贵,掀起了一阵阅读的热潮,连那些从来不读小说的官员们在案头也放上了莫言先生的作品。毕竟这是汉语作家获得的第二个诺贝尔文学家,而且这次莫言获奖获得了官方的充分肯定。莫言先生获奖后,争议四起。这其实是很正常的。一个作家的作品不大可能获得所有读者的喜欢和肯定。只是感觉到莫言先生的作品是一个巨大的文学存在即可。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什么意义来看待莫言先生的这次获奖?我认为刘再复先生在接受《亚洲周刊》采访时候提出的看法,还是高屋建瓴,很有见地的。他指出了莫言先生获奖的三大意义。第一,“关住”意义。这一点很好理解。你想想看,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巨大国际影响的文学大奖,获奖的作家的作品必然获得国内外读者的眼球。这可以让更多的人听到莫言作品中来自社会底层的良心呼唤。第二,“鼓舞”意义。让中国的当代作家从事文学创作时更有信心,中国的文学品质完全可与其他国家相比,而且一点不比他们差。中国的一流作家完全有能力创造出世界一流的文学作品。第三,“启迪”意义。“文学不应走向概念,而应该走向生命”。诚哉斯言!用生命写作,才能真正打动人。莫言的确是了不起!早在1995年,刘再复先生给莫言先生写了一封信,在这封信中,刘再复先生表明了一种期望,希望莫言先生能成为文学海洋里的一条鲸鱼。莫言先生马上回复刘再复先生的信件。在这封信中,莫言先生表达了对先辈学人对自己期望的感激之情,并提到要成“鲸”也不易,但他的进取之心却是溢于言表,“孜孜不倦的努力是肯定的,挖空心思地试图变化自己的面目也是肯定的,不屈不挠地跋涉也是肯定的。”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莫言先生真的成了一头文学海洋里的鲸鱼,成就了文坛的一段佳话。而且莫言先生时时牢记鲸鱼精神,并用这种鲸鱼跃海的精神一直砥砺自己。用莫言自己的话来描述这种精神就是:“在深海中,孤独地遨游着,响亮而沉重地呼吸这,波浪翻滚地交配着,血水浩荡地生产着,与成群结队的鲨鱼,保持足够的距离。”真是拥有了这种鲸鱼精神,莫言先生不争论,向前走,埋头搞创造,取得巨大的文学成就。这本书对于我们阅读和理解莫言先生的作品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中国大地上的野性呼唤”、“最有原创性的生命旗手”、“黄土地上的奇迹”、“莫言的鲸鱼状态”等关键词都给我们读者提供重要的启迪。它让我们读者从一个更高的文学理论层面来理解莫言先生创造的重要意义。莫言先生的创造是真正的自由创造,是心灵的大解放。读他的作品给人的震撼力是无与伦比的。不过这本书也有一些遗憾之处。最大的遗憾是篇幅偏小,内容不够充实,有不少内容在这本书中反复出现,显得拖沓。当然刘再复先生对莫言先生的点评还是比较精当的,可惜的是没有展开来进行详细阐述,我们只好怀着美好的期待,希望下次能读到刘再复先生评论莫言先生的精彩的长篇大论。
  •     莫言就是一头文学鲸鱼——评《莫言了不起》文/龙敏飞莫言获得诺奖了,那么与他相关的书,也必然会“火”,这是可以想象的逻辑,不为别的,只为读者的“爱屋及乌”。《莫言了不起》这本书,其刚一出,就打出了几大诱惑:一是首次公开莫言和本书作者即著名学者刘再复的亲笔信;二是“莫言了不起”五个大字系国学大师范曾所题;三是在莫言还未获奖时,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再复自己就多次称其为“中国文学上的奇迹”。而当莫言获奖后,这么准确预言莫言获奖的人,其之前的文字,自然是给人阅读诱惑的。可以说,本书就是一名学者眼中的莫言。作者刘再复在采访中、演讲中、写作中,一直都坚称“莫言是中国文学的奇迹”,与此同时,在莫言获得诺奖后,来自四面八方的批评也纷沓至来,不少公知,并没有看过莫言的书籍却自设政治法庭,或设立道德法庭,对莫言进行审判,莫言一些并不光彩的作为,被放到最大。对这些行为,刘再复一再坚称自己的观点,其评价莫言,不能脱离了莫言的文字去评价,脱离文字去评价莫言,难免有舍本逐末之嫌。这样的观点,很中立,也很令人信服。毕竟,莫言所获得的奖是文学奖,而不是道德楷模奖,也是骨气奖,那作为一个能够从那个荒蛮时代“活”到现在的莫言来说,存在一些污点、缺陷,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更何况,莫言多次在自己的作品中,对自己的一些过往进行了讽刺,如小时候不懂事,骂了乞讨的人;小时候卖东西,多算了人家的钱……每个人都有或这或那的丑事,敢于直面就是一种勇气。从这个角度来说,莫言是名有勇气有魄力的作家。从《莫言了不起》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学者刘再复眼中的莫言,多年前,刘再复就希望莫言成为“文学鲸鱼”,但莫言一直谦虚地说自己成不了,哪怕是获诺奖之后,仍只是表示“做不了文学鲸鱼,但一定会记着鲸鱼的精神”。在莫言看来,所谓鲸鱼的精神,便是“和平安详,按着自己的方向缓慢地前进,及时被鲨鱼咬掉一块肉也不停止前进、也不纠缠打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莫言就是一头“文学鲸鱼”,他带给我们的直观感觉,便是他自己形容“鲸鱼”的形象,他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魔幻现实主义,他对人物形象的夸大说法,他对写作手法的创新,都说明了莫言是“平和安详的,按着自己的方向前进的”。莫言有十多部长篇小说,30多部中篇小说,尽管也有略显粗糙的作品,但莫言总能创新,总不愿意重复,力争每部作品都能写出新东西,这就是一个真实的莫言,也是我们对一头“文学鲸鱼”的领悟。
  •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几乎控制不住想要跳起脚来大喝一声:你们太过分了!!!即便你把分成三辑带附录十五小节,也完全不能掩盖这本书只有125页的事实,话说单行本这种奇葩的东西究竟是怎么会有市场的!实打实的说,这是我刚拿到这本书的想法,如果乍一看,没准我还是会强行从牙缝里省下银子买下这本书,单单为了莫言在瑞典文学院的演讲全文,也足以打动我这个浪漫主义的土肥圆。当我读完这本书之后,觉得除了演讲全文外,刘再复与他人对于莫言的分析还是值这些银子的,此外,封面上的字我觉得也很不错。在本篇评论中,除了莫言与刘再复之外,我还要再提起一个人,一位十足的躺枪者——王蒙先生(时间虽然不远,但本人记忆力十分糟糕,可能会出现偏差,敬请谅解)。我教的第一届学生都学过两篇课文,《善良》(王蒙)和《卖白菜》(莫言),当然,那已经是一年多前的事了,这两篇课文被我拎出来说纯粹是因为:从教以来只有这两篇令我束手无策,不知道从何教起。积我自识字起十几年的阅读经历,简直没有那篇文章能像《善良》一样令我难以置信,把我膈应得要死要活。连后来学生读过这篇文章后,都纷纷表示怎么会有这种文章一致请求把这篇课文给忽略过去,最后我们不得不以近似红领巾教学法的方式把“学”掉了。然后,我就读到了《卖白菜》,直到今天我仍然非常反常的记得自己备课第一次读到后的感受,既不是“乖乖,好厉害的文章”,也不是“这什么玩意”,而是“坏了,这篇我恐怕是讲不出来”。这个坏了所指的实际课堂效果与当时读了《善良》一样,但《善良》是“这么肉麻虚伪的东西我真心搞不来”,《卖白菜》则复杂得多。作为新教师,我从未怀疑过自己的教学能力,哪怕是碰到莫言的这篇文章之后。时间过去一年多后,回过头来总结“无法教”的原因,我可以陈述以下两条: 1 个人认为,莫言这篇相较于其他“有教益,有益风化”的文章,此文仅是陈述,而别的文章或多或少动机就是人应该怎样怎样,这一点,当代作家能做到的非常少2 关于饥饿,没有经历过的人并不是完全无法体会,但是距离时间越久远,让他们感知就越困难。我当时带的那些孩子,基本是96年出生的一代,如果没有对莫言所处的童年时期描述的阅读积累,带领他们思考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今后,只会越来越困难第二条比较容易理解,随着官方掩盖程度的加大以及圆谎技术的低能,看起来真相暴露的越来越多,而实质上呈现的却是越发混乱的趋势。以当今的文学界与史学界的风气,“拨乱反正”啥的,不能抱太高的期望;第一条,讲过文学课的人多少都有体会,当一个作者有企图通过文章教育读者点啥的时候,你只要揪住他想给人当便宜爹娘的说教点,就犹如心灵鸡汤里面搛起来了那个大鸡腿,神马文章分析都不在话下。《卖白菜》要命的地方就在于作者真的是一个单纯“讲故事的人”,根本就不想教你什么。任何语文教师,只要教书到“匠”化,无不对这种文章深恶痛绝,而这种文章之所以没有被口诛笔伐,一是因为少,二是因为非重点非必考。不过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对于语文教育又能怎样,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又能怎样,切~我从来都是觉得,对于一篇文章,任何读者都有说三道四指手画脚的权利,但是对于自己,我又始终觉得,没有至少读完别人一半的文章就来分析这个作家是否伟大与牛逼,实在是件很无耻的事。这本书的作者刘再复先生是实实在在读全了莫言的作品的,也从很早就开始关注莫言的“成长”,而我,迄今为止,只读了一篇《卖白菜》,当时也绝没有认为这位先生可以得诺贝尔奖,我唯一要说的是:莫言得诺奖不奇怪,他的文章,仅此一篇,便有别于千万篇。刘再复先生分析了莫言得奖究竟是不是因为瑞典文学院屈从于中国的政治力量啥的我认为没必要,其他的分析都很令我信服,一如当年大学时读到刘先生论个人主义的谈话令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关于鲸鱼的信件往来。稍懂生物学的人都知道,鲸鱼一旦在沙滩上搁浅就很容易死亡,因为骨骼太过脆弱无法支撑庞大的身躯,所以这只庞大的哺乳动物只能在海洋中游曳生存,然而也因此,鲸鱼是难得体型庞大不易多见却不令人类恐惧的生物,莫言遭受了一个不幸年代的摧残,然而他却因此使自己成为了一只巨鲸,尤为难得的是:他自顾自的泰然讲故事,让我们这些原本闹不清发生什么事的人,知道了这一切首先不能归功于那个丑恶的人祸年代之所以如此恼火必须的提到王蒙先生,是因为当时教参上光对王蒙的所获奖项介绍已超千字,而莫言简介不到两百。如今诺奖之后,不知道惯于见风使舵的教材编写者该怎么着了。个人觉得,凡读过《善良》的看官们都不会认为王蒙先生是无辜躺枪吧~

精彩短评 (总计21条)

  •     评分无脑。
  •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可是在获奖背后,真实可感的莫言又是怎样的呢?抛开政治的因素,单纯以文学评论的视觉来全面地看莫言,来倾听莫言自己的话语,或许我们才能有更真切深刻的认识,而非肤浅的人云亦云。——《莫言了不起》读后感
  •     我们的莫言。
  •     热爱文学的人,对莫言感兴趣的人,不容错过
  •     莫言是刘再复最为欣赏的作家之一,因为有了再复先生不懈推崇与赞赏,莫言才慢慢走近了瑞典文学院的视野。
  •     有点沉重。引起人的深思。
  •        莫言坦言道:“现在有些评论家根本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批评标准,全凭和作家的私人关系。”同时,莫言还指出,当下文学评论界有一种“不关注作家的作品,只关注作家的人格”的倾向,他认为这非常不好,因为这有悖于文学批评的本意,也不符合一个伟大批评家的胸襟。“成天只是调侃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东西,未免太无聊了吧。”莫言笑着说道。
  •     书很薄,字很大,翻开之后有种受骗的感觉,要知道精装原价可是34元……但认真读过以后却觉得这书很有分量。尽管我觉得刘再复捧莫言的语调过了头,不免落入圈内人士的俗套之中,可是他的双脚却稳稳地踩住了文学本身。自从莫言得奖以后,公知们和批评家们气急败坏地大肆辱骂莫言,然而他们实在有些弱智,莫言朴素的一句“当所有人都哭的时候,应当允许有人不哭”,完爆这帮自诩高学历的姿势分子、冥煮斗士好几百条街。拿政治立场来挟持文学的,没有一个是爱文学的——倘有,必不过是鲁迅所深恶痛疾的“伪士”而已。作为一个作家,莫言非常出色地实现了其对艺术形式的全新探索,并且将带痛感的讽刺注入了他的社会批判。刘老欣赏推崇莫言的作品实属正常。时过境迁,我又重看了他在瑞典文学院的演讲词,不得不说以莫言对文学的理解程度,他配得上诺贝尔奖。
  •     如果莫言没什么了不起,那么,谁是了不起的?谁能拯救中国的文学?
  •     读过莫言的蛙,才理会了刘再复对莫言的极深感触。
  •     非同寻常的莫言
  •     最有原创性的生命旗手
  •     刘再复就是个十足的疯子,观点总是那么犀利无比!
  •     不错
  •         《莫言了不起》一书所收录的刘再复1997年撰写评价莫言的文章即可见一斑。刘再复对莫言有着望其“成鲸”的期待,如今“鲸鱼跃海”成为了国内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二人的相知为文坛所称道。
  •     实在看不懂莫言的书就啃这本得了。装装文化呢。
  •     因为基本都是媒体采访的文章,或是因莫言得奖后发在报纸刊物上的小文,所以个人在学术的角度看,这本书其实并没太大的意义,而且讲到的“鲸鱼”之说一而再再而三地在这本薄薄的书上重复。倒是附录中莫言的得奖感言,再次看再次把我感动得热泪盈眶。
  •     莫言给死水般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注入了一丝春风。
  •     挺好的一本书。
  •     许多作家,也有不幸的童年,但是,长大成人后却被沉重的理念覆盖住了,因此,对宇宙人生的看法也被理念牵向苍白而世故的绝境。而莫言则不同,他说童年时的记忆刻在骨子里,成年时的记忆留在皮毛里。刻在骨子里的记忆和根深蒂固的童心,使他冲破一切教条的羁绊而把想象力和创作力发展到极致。
  •     对比有些篇目原文,感觉这本书删减过多,有些骗人!悲哀!!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